標籤:

佛說神馬都是浮雲

佛說神馬都是浮雲

程忠信

    如是我聞:「佛說神馬都是浮雲。」

看官諸君,您老人家不要因為我借用了一句流行語做標題,就以為我是在瞎掰。實話告訴您老人家,這句話出自《金剛經》,絕對可靠。僧人常說「出家人不打誑語」,洒家雖不是出家人,但也不打誑語。如果《金剛經》這部佛經靠譜,那麼我標題中這個判斷就絕對靠譜。

佛教自傳入中國到如今已將近兩千年了吧,其在中國所產生的影響絕對可以與儒家思想並駕齊驅,所以,佛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國教。再所以,佛教經典被順理成章地列入我們的國學典籍,這也就不會讓大家感到奇怪。接著所以,我們研究國學,還真得讀點佛學。佛學典籍有多少?洒家不知道,但知道每個像樣的寺廟裡都有藏經樓之類,也知道光當年唐三藏玄奘從西域取回來的佛經,他就組織人馬在長安法門寺翻譯了許多年!那麼多的佛經,我們俗人當然讀不過來,怎麼辦?洒家告訴諸君,任何一門哪怕是宏大如天的學問,它的最基本、最基礎、最內核的東西就那麼一點點!你把那一點點內核研究透了,這門學問您老人家就入門了!這是洒家讀書的秘笈,今天破例告訴諸君,切莫外傳。

佛學的那一點點基礎入門讀物是什麼?《金剛經》和《壇經》是也!

好像繞得遠了,還沒說到「佛說神馬都是浮雲」出自《金剛經》那一部分。下面就要說了,諸君切莫走開。《金剛經》這部書,我讀了足有五年!不是因為這部書有多麼厚——我估計這部書最多兩萬字!我讀了五年,是因為我五年前實在讀不進去,總是讀讀放放,走不進佛的世界。前兩天,我忽然開悟,覺得佛學乃國學之一部分,讀國學不可不讀佛學,於是乎,硬著頭皮,一個晚上讀完了!

又繞開了,還沒講「佛說神馬都是浮雲」是怎麼回事。諸君別急,洒家馬上說。《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個書名的意思是說:這是一本能修成金剛不壞之身,能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能脫離三界而達到苦海彼岸的經典。這本書體例上,採用佛祖釋迦牟尼與弟子須菩提對話的形式(《論語》《孟子》也用到對話體)。全書分為三十個章節,叫著三十二品,這是梁武帝昭明太子給分的,現在沿用。每一品的標題都叫什麼什麼「分」。如第一品叫《法會因由分》,第二品叫《善現啟請分》,第三十二品叫《應化非真分》。

好,下面洒家就說「佛說神馬都是浮雲」的來歷。《金剛經》里有一個特殊句式,洒家試不厭其煩摘引如下: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第十品:莊嚴凈土品》)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第十八品:一體同觀分》)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第二十品:離色離相分》)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分》)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是五品:化天所化分》)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分》)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第三十品:一會理相分》)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第三十品:一會理相分》)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嗨,洒家引得麻煩,不引了。總之,以上句式歸納出來就是一個公式,即:

「X,即非X,是名X。」

翻譯出來,用三句白話文演繹一下就是:

東西就是不是東西,只是名義上叫東西。(名詞)

做就是不做,只是名義上叫做。(動詞)

美就是不美,只是名義上叫做美。(形容詞)

以上引語中,「佛」、「如來」都是指釋迦牟尼。也就是說,整部書,釋迦牟尼他老人家都只在講一個理,那就是:「什麼」就是「非什麼」,這就是「什麼」!

也就是說,在釋迦牟尼看來,連他自己,也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言以蔽之,整部《金剛經》就一句話:什麼都是空!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分》中有一首偈子寫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首偈子帶有總結性,是全本《金剛經》的精髓。說白了,這還不等於說「神馬都是浮雲」嗎!怎麼,我沒有騙你老人家吧?

《金剛經》上說道「布施」,也有一個觀點值得我們注意。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第四品·妙行無住分》)「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這意思是說,菩薩應該不執著於布施,不應該執著於表相的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沙河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沙河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沙河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第十五品·持經功德分》)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如果有善男善女早晨、中午、晚上都那恆河沙粒那麼多的身體性命來布施,還有一個人聽到《金剛經》完全信奉不懷疑,那麼後一個人所得到的福分超過前面的善男善女。

「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誦讀、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分》)又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須彌山(喜馬拉雅山)王那麼多的七寶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作布施。又有人對這部經書,甚而至於只對四句偈子堅持接受,修持誦讀,給別人講,那麼前面那個作布施人的福德,還敢不上後面這個人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以致無法用數字比喻來表達。

呵呵,我們都知道佛教是教人行善的,誰知釋迦牟尼老先生卻說,用無數物質財富進行布施還不如給人家誦經!

真是這樣嗎?我是這樣理解的:佛教認為,一個人要想修成金剛,甚至修成菩薩,或者最終修成佛,就必須對物質財世界毫無掛礙。行善之人不能光管自己修行成佛,還要普度眾生。自己要懂得「神馬都是浮雲」,也要讓別人懂得「神馬都是浮雲」。那麼,你也不能讓眾生對物質世界有太多掛礙。所以,與其用財物布施,還不如給人家誦經!也就是說,誦經是最大的善。我的理解應該是合乎佛家的邏輯的吧。

釋迦牟尼老先生放著尊貴的國王寶座不去繼承,卻以苦行僧終身。最終悟得一個「神馬都是浮雲」,你說有意義嗎?我說有意義。自古以來,不論是文景之治,還是康乾盛世,總有一些人的痛苦是現實世界無人能夠解除的,這恐怕是絕對的吧。那麼,釋迦牟尼就是來解除這些人的痛苦的,這就是佛教的意義所在。

這就是《金剛經》。「金剛不壞之身」就是這樣修成的。當然,作為物質的「我」,已經不是「我」,只是名義上叫做「我」,到了這份上,還有什麼可「壞」的!

看官諸君,看到這裡,我得說,不論您老人家信不信佛教,但您得承認,佛教的深刻不亞於我們的儒教,釋迦牟尼老先生的偉大不亞於我們的老祖宗孔丘先生,對吧?

2011年2月27日——28日

推薦閱讀: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淡看浮雲散,瀟洒天地間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美文雅句:這一生,你看遍浮生繁華,踏盡名利風塵,可總歸只是雲煙一縷,浮雲一朵。

TAG:浮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