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排華、貶華」在西方有市場
06-01
為何「排華、貶華」在西方有市場 編輯語:如若說通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我們的競技體育已有質的飛躍,在世界範圍內任何項目上都有摘金奪銀的能力!已可驕傲的大聲說;我們不是東亞病夫!就這一點國人應無異議的。但國人所不知的是,在代表所謂現代文明與民主的西方,就西方眾媒體的所謂言論自由卻有另一番景象,你可能無法想像,我北京奧運會的巨大成功在西方國家的媒體上基本無一報道與轉播,我體育健兒在領獎台上佩戴金牌高唱國歌的畫面,因人為的編輯而絕對不可能被西方觀眾看見的!但卻可以不停的反覆播放他們自己的英雄,而那位英雄既便連前八名也沒有進入!煙雨徐行 生活在法國的華人遭到歧視,實質上源於對其母國中國的歧視。英語中的「China Bashing」(斥華)、法語中的「sinophobie」(貶華、恐華、仇華)均非一個簡單的詞,在其背後,是約定俗成的歷史。在西方史書上,以征服世界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大軍東征至阿富汗開伯爾山口。據猶太教及後來的聖經傳說,超越這一山口便是「野蠻地區」,居住著被上帝遺棄的「半人半獸」的野蠻民族。於是亞歷山大在此鑄造兩扇巨大的鐵門,以阻止「野蠻民族」入侵。這一傳說一直潛伏在西方民眾的潛意識裡。十三世紀時蒙古成吉思汗大軍西攻直至歐洲腹地,進一步加深了西方「文明人」對來自東方的「野蠻人」入侵的恐懼。十九世紀西方憑藉工業化革命後的強大武力擊敗中國後,出現了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黃禍論」。對中國的恐懼演變成極端的蔑視,但歧視的本質並沒有改變。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黃禍論」在西方仍然很有市場。而冷戰又將意識形態融進種族歧視之中。柏林牆倒塌之後,對中國的歧視又因中國被視為美國的對手而再現。近20年來中國高速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從而重新引起西方世界的「恐華情結」,並再次導致「排華、貶華現象」高漲。 對中國的抹黑必然會影響到生活在法國的中國僑民和中國裔的法國人。反華必然會引伸出對華人的種族排斥。就法國而言,反猶、反阿拉伯人、反黑人都會遭到社會輿論甚至法律的反擊;惟有一種特殊的、僅僅針對華人的「排華、貶華現象」,卻可以在法國社會大行其道而不會遭到輿論的譴責。從法國左翼社會黨直到極右翼國民陣線,在其他問題上針鋒相對,但蹊蹺的是其某些反華言論卻始終如出一轍。
在法國,任何涉及「華人」或「中國人」的話題,都令人吃驚得「開放」。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社團說任何羞辱的話都是允許的,都是「幽默」,都是「政治正確」的。一個對比非常鮮明的例子:法國名牌香水大老闆讓-保羅?蓋爾蘭在一次電視採訪中順口用「黑鬼」(nègre)來形容非洲人,結果被告上法庭,罰款6000歐元,而且全球黑人社團發起抵制其品牌香水的運動,最終迫使他鄭重道歉。而一位幽默演員在他的節目中公然反覆使用「中國佬」(Chinetoque,一個明確對華人的貶義稱呼)來形容華人,卻照舊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因為這是幽默,是高雅……其結果就是對中國人和華人、華裔的種族(或某種排華)歧視可以大行其道而不受任何懲罰。對這一現象疑惑不解的法國人還曾專門在論壇里討論過,為什麼說中國人是「中國佬」不受法律制裁。討論的結果是:因為「中國人謙卑,不像阿拉伯人或黑人那麼驕傲,因而從來不訴諸法律……」 在《觀點》雜誌署名傑羅姆?彼埃拉的這篇文章中,45萬華人在法國的成功之路大體被描述為以下模式:在家族的幫助下非法偷渡法國——三年「地獄式的工作節奏」來償還虧欠「蛇頭」的偷渡費——然後通過「利益婚姻」進入幫會——利用現金實現「灰色集資」而投身商海——儘管不享受法國社會保險但也不交納應交的各種稅、險費並因此而發財——同時也因為使用現金而成為犯罪集團的對象——而女性則成為「走街女」(即妓女的同義詞),其中最「厚顏無恥的」則嫁給法國退休人員以借他們的名頭來開按摩院——掙到的錢則用來開賭場,當然是非法的——而那些既沒被搶走、又沒有賭輸的錢則被用來回鄉光宗耀祖(而非用來交稅)——最後則是用錢來換回一個「協會主席」的頭銜,作為敲開中國地方黨政當局大門的「芝麻」以方便做生意——反過來,「中國當局則緊緊盯著這一切……就像黑社會那樣」…… 在文章後面還附上了一則被其總編稱為「幽默」地告誡中國企業主的五大戒律:1、每周工作80小時;2、睡在(你工作的)店鋪或飯店裡;3、不要付工資給職工,因為他們是你的家人;4、不要付各類保險金,因此也不接受社會資助;5、不要付稅。最後的結論是:你將掙10000歐元一個月,開上加長豪華轎車,並過上「鍍金」的退休生活。 這番描述實際上與當年歐洲在三四十年代對猶太人、今天法國對穆斯林的某些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質都是以點當面、以偏概全,抓住一個族群的某些特點、特別是負面的特點,將其誇大和普遍化,進而將其描述成一種全族群共有的特徵,從而在社會上引發對該族群的某種歧視行為。
推薦閱讀:
問題是,出生在法國的第二、第三代華裔今天已經充分認識到這種排華、貶華對他們作為華裔法國人的嚴重傷害。他們拒絕成為他們國家的「二等公民」。他們的抗爭正在得到越來越多正直的法國人的支持。然而,只要他們母國的形象繼續被醜化,他們的維權之路還將很漫長。
鏈接一:挺直腰桿與種族歧視斗法國《觀點》雜誌刊登一篇文章,對華人和華裔極盡羞辱之能事。「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法國長期遭受不公和偏見的華人和華裔,終於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尊嚴——與種族歧視斗,站直了別趴下!
引言 法國新聞周刊《觀點》雜誌在去年8月23日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人使用詭計大獲成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偏概全,使用了「黑幫」、「妓女」等貶義詞來形容生活在法國的華裔社團,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傾向。「如果將『華人』換成『黑人』、『阿拉伯人』或『猶太人』的話,你就會引發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辯。」這是法國周刊《LesInrockuptibles》雜誌引用「法國華裔青年協會」主席薩沙?林的話,目前薩沙?林和「法國華裔青年協會」已請法國「SOS種族主義協會」出面對《觀點》雜誌提出起訴。這是因為「法國華裔青年協會」成立於2009年,根據法國法律規定,要提出法律訴訟的協會必須成立五年以上,因而只能委託「SOS種族主義協會」代理。 肆意渲染負面個案以偏概全抹黑全體種族歧視由來已久媒體輿論推波助瀾 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的種族歧視是否存在,已經不需要爭辯。也許用「種族歧視」這個詞重了一點,很多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不接受這種指責。但某種對中國人的潛意識裡的蔑視,是確實存在的。一提及華人,經常就是與「吃狗肉」、「做假貨」、「洗錢」、「只知幹活不知生活」等負面形象聯繫在一起。生活在法國的華人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這種歧視性的不公對待。敏感、自尊的中國人甚至只需要來法國幾天就能感覺到這種特殊的、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長年生活在法國的華人、華裔對他們遭到的歧視性不公對待就更是有切膚之痛。特別應該提及的是,這種歧視在某些法國族群里還僅僅是一種思想和感情上的歧視的話,在另外一些族群或社會階層那裡,這種歧視往往會轉變成對華人、華裔和中國人的直接攻擊,包括偷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在著名的聖德尼斯市的一條華人商業街上,幾乎每一家華人店鋪都曾遭到過持械上門搶劫。這早已不是「新聞」。正因為對華人的歧視往往會演變成對華人人身的直接攻擊,所以巴黎美麗城的華人才連續兩年進行遊行示威,抗議針對華人的犯罪行為。
「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用這句中國古老的諺語來形象這種現象是再貼切不過了;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的種族歧視,是法國某些媒體長年負面報道其母國中國而產生的一種「副產品」。事實上,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往往被打上「政治正確」的旗號。借口中國不是西方標準意義中的民主國家,因此便可以對中國人大行種族歧視之道而不受懲罰,是今天在法國盛行針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的特徵。這一點甚至法國左翼政治家讓-呂克?梅朗松也早已覺察到。在他發表於2008年的一篇著名的博客文章「我不贊同抵制北京奧運和反華宣傳」一文中就明確指出,整場反華、反奧運、支持達賴的運動「散發著令人噁心的種族主義臭味」。然而這種「臭味」卻一直在涉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的新聞報道中長期存在著。
在法國,當一家報刊、電台或電視台在報道涉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的事件時,往往肆無忌憚,毫不顧忌任何禁忌和限制;甚至經常出現典型的「造謠式」的報道,而其他媒體則往往一擁而上,很少對事實進行核查。法國電視台曾兩次播出抨擊中國飲食業的調查紀錄片,同樣也是以偏概全;該台還曾播出對一個所謂的中國黑社會大佬的採訪,事後也證明是編造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雷諾汽車間諜案。當時法國《費加羅報》首先報道雷諾汽車公司的電動汽車遭到中國工業間諜的光顧,很快其他媒體都立即跟上。雷諾總裁卡洛斯?戈斯恩甚至親自跑到法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一台,聲明他「掌握了(中國對其進行間諜活動的)多項確鑿的證據」。很快,對中國的攻擊便演變成對中國人、在法國的華人和華裔的污衊。法國《巴黎人報》在頭版頭條和整整四個篇幅的版面報道「中國是如何對我們搞間諜活動的」。當時形成的氛圍,使生活在法國的中國人和華人幾乎人人自危。有多少法國人對亞洲面孔的人側目而視!然而事實證明,「雷諾間諜案」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捏造。但無論是雷諾還是對此大肆報道的媒體,沒有任何人就此而向中國人或華人道歉。記者在事後的調查中發現,認為中國人、華人、特別是留學生「很多是工業間諜」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地留在了法國人的潛意識裡。而全球華人並未像黑人社團對付香水商那樣聯合起來聲討雷諾汽車公司,也是法國某些人肆無忌憚對中國人歧視的原因之一。 華裔亟需抱團抗爭運用法律捍衛尊嚴 文藝作品中對中國人、華人和華裔同樣存在著明顯的種族歧視現象。很少有人意識到,在很多涉華電影中,華人社團經常被描述成黑社會!而這類電影往往有中國知名演員參演,並因此得獎。辱華報道和影片引起的必然後果,就是引發對華人的種族歧視,或某種特殊的、針對華人的「排華歧視」。所有在前幾年到法國來的人都知道,在巴黎機場,只有來自中國的航班、來自中國的旅客,在飛機門口就必須接受護照檢查,於是中國旅客出機場的時間特別長。最終是在中國政府的反覆強烈抗議之下,這一規定才被取消。很多赴法旅遊的中國人還有這樣一種經驗:在回國後被旅行社直接拉往法國駐華使領館「驗明正身」,以表明由法國駐華使領館發出簽證的赴法遊客沒有滯留法國不歸。我將這種現象告訴其他國家的人時,幾乎所有的其他國家的人都驚訝法國怎麼可以做這種事、而中國人又怎麼可能接受這種人格羞辱! 應該理解,第一代來法華人往往因語言不通,或生存壓力,同時也不懂得如何使用法律手段捍衛自己的尊嚴。因此在法國攻擊中國、中國人和華人是不會受到任何懲罰的。在法國並非沒有地位高、進入主流社會的華人。但奇怪的是,他們也很少挺身而出,為自己的族裔說幾句公道話。這種奇怪的現象與其他族裔人的團結、抱團形成鮮明對比。但今天出生在法國的第二、第三代華人、華裔已經不再接受這種現象。這就出現了「法國華裔青年協會」起訴《觀點》雜誌的現象。目前已經確定將在1月24日開庭調查。 值得慶幸的是,在法國這個曾經誕生過雨果這樣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國家,持有正義感的法國人也正在越來越多地為中國和中國人仗義執言。儘管目前還沒有一封新的《致巴特萊上尉》的信出現,但這一天終會來臨的。 鏈接二:中國聲音應「佔領」西方媒體 最近法國《觀點》雜誌因一篇辱華文章「惹火燒身」,被法國青年華裔協會和SOS反種族歧視組織告上了法庭。該文章將矛頭直指華人群體,曆數各種「劣跡」:「偷渡」、「打黑工」、「當妓女」、「逃稅」、「每周干80個小時的活」等等。文章稱華人婚姻是「利益的結合」,華人社團是「權錢交易」,向國內捐資助學也被抹上功利色彩。這是對華人族群的整體抹黑,《觀點》雜誌這次「撞在槍口上」了,它面對的不是沉默的老一代華人,而是融入法國社會、成為律師和工程師的華人青年。他們有能力發出聲音,捍衛自身權益。華人青年的行動值得叫好!無論結果如何,想必《觀點》雜誌今後不敢再對華人肆意攻擊了。 法國媒體對華人乃至中國的偏見由來已久,偏愛負面新聞,習慣指手畫腳,明顯的歪曲和謬誤也時有發生。《巴黎人報》在最近一篇報道中叫喊「全面抵制中國貨」。在法國第一大報《世界報》網站上的國別欄目中,點開「中國」後可發現,中國和西藏居然被設為兩個欄目,編輯的偏見和「用心」可見一斑。據筆者統計,今年以來《世界報》網站已登載29條涉及西藏的稿件,其中只有兩條正面報道,其餘都是負面新聞。其中西藏僧人「為反抗中國的佔領」自焚的消息多達18條。 媒體偏見的直接後果,就是對廣大民眾的誤導。許多法國人根本沒去過中國,卻對中國有很深成見。每次聽到法國人說,「華人都是黑幫」,「拒絕購買中國貨,因為中國工人生活狀況悲慘」,等等,我都會覺得很無奈。一次我在大街上行走時忽被一婦女揪住,沖我大聲喊道:「中國壞,中國壞,西藏,西藏。」 媒體偏見形成的原因很多,包括「冷戰」思維影響,文化差異,語言障礙等。糾其不公正,需要與其交流,辯論,論戰。目前國內對西方的報道增多,來法交流的專家學者也增多,十分可喜。但中國在法國媒體上的聲音卻很微弱。要糾正媒體偏見,讓法國民眾聽到中國的聲音,就須「直接佔領」法國媒體的陣地。比如,應鼓勵中國駐外記者以及國內專家學者多向法國報紙的評論版投稿。對法國媒體在西藏和「中國製造」等問題上的謬論,絕不可置若罔聞,應由官員或專家學者用法文撰文予以駁斥。如我方不主動出擊,別有用心者就會得手。 中國駐法國大使孔泉今年10月在《世界報》上發表《釣魚島屬於中國,不屬於日本》的署名文章,為使廣大法國民眾了解中國政府立場,提供了範例。長期以來,上海《文匯報》駐法記者鄭若麟先生經常參加法國電視台和電台的辯論,撰寫法文文章,已為許多法國民眾所熟悉,成為代表「中國聲音」的公眾人物。鄭先生最近推出法文書《中國人也是人》,在法國一炮打響,有力地回擊了某些媒體的偏見。與西方媒體論戰,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更多有能力與西方媒體「打筆仗」、「打舌戰」的中國官員和學者。推薦閱讀:
※以註冊製為契機推進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建設
※市場部經理的一天
※趕客容易請客難:香港旅遊業如何找回內地市場?
※情緒控制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因素
※雙向客源市場全球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