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學說

中醫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學說

中醫五行學說簡介: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我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用以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並指導臨床的診斷和治療,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

         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如下的五行歸納表:自然界 五行 人體

方位 氣候 發展過程 五色 五味   時令   臟     腑    五官    形體     情志

東    風    生     青    酸    春木   肝     膽     目      筋       怒

南    暑    長     赤    苦    夏火   心    小腸    舌     血脈      喜

西    濕    化     黃    甘   長爰土  脾     胃     口     肌肉      思

北    燥    收     白    辛    秋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中    寒    藏     黑    鹹    冬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剋

五行學說,以相生相剋的規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形成一個事物內部結構的模式。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進、助長的意思。

相剋,有相互制約、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以次茲生,迴圈無盡。

五行相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相剋也是往復無窮的。

   

        在相生的關係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個方面。在相剋的兩個方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兩個方面。   

       在五行系統中,各個部分不是孤立而是密切相關的,每一部分的變化,必然影響其他所有部分的狀態,同時也受五行整體的統一制約。在其任何二「行」之間,由於存在相生或相剋的關係,所以總是處於不平衡的運動之中。然而從五行整體來看,生和克在總和中表現出相對的平衡。

       五行學說,一開始就著眼於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自然界的運動如四時晝夜的交替,日月星辰的運行,動植物的生老壯已,都在直觀形式上大量呈現周期迴圈。古人認識到「迴圈」是自然界普遍法則,把事物內部結構「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也看成迴圈性運動,綜合類比成一個(如圖)迴圈式動態平衡規律。   

          五行的相生和相剋是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沒有克,就不能維持事物正常平衡協調下的生長和發展。因此必須生中有克,克中有生。這種生克相互為用的關係,稱為「制化」關係。它推動和維持著事物正常的生長、發展、變化過程。]  

        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如果失去協調,便會引起事物的反常狀態。相剋的反常包括「相乘」和「相侮」兩種。相生的反常稱為「子母相及(子母相犯)」,包括「母及子」,和「子及母」兩種。   

        相乘屬於過度的相剋,有乘虛侵犯的意思。相侮屬於反方向的剋制,有恃強淩弱的意思,是反過來克制「克我者」。子及母也與相生的方向相反。

在此說明五行與人體五臟與自然萬物的關係:

       五行說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和變化而成。在《國語﹒鄭語》中有「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尚書﹒洪範》中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它指出了「五行」和「五味」(咸、苦、酸、辛、甘)之間相互的內在的聯繫。

      中醫根據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臟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條順而暢達,肝屬木,其特點是喜條達而惡抑鬱,並有疏洩之功能;火性溫熱而炎上,心屬火,其特點是心陽有溫煦之功能,心火易於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之特性,脾屬土,其特點是有消化水谷,運輸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為氣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肅收斂,肺屬金,其特點是具有清宣肅降之功能;水性潤下,有下行、閉藏之性,腎屬水,其特點是主水液代謝之蒸化排泄,並有藏精功能。

       五行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即相互制約和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果五行相生相剋太過或不及,就會破壞正常的生克關係,而出現相乘或相侮的情況。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比如,木過於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剋制木時,木就會過度地克土,使土更虛,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過,使克它的一行無法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稱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況下水克火,但當水太少或火過盛時,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會被火燒乾,即火反克或反侮水。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相生相剋的關係在中醫中被廣泛應用於解釋五臟之間的關係,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五臟之間相互資生的關係,可用五行相生來闡明。如腎(水)藏精,肝(木)藏血,腎精可化生肝血,此即腎水滋養肝木,即水生木;肝(木)藏血,心(火)主血脈,肝之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功能正常,則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發揮,此即肝木上濟心火,即木生火;心(火)主血脈,又主神志,脾(土)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之陽熱可以溫運脾陽,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榮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溫脾土,即火生土;脾(土)能轉輸精微,益氣以充肺(金),從而維持肺主氣之功能,此為脾氣生養肺氣,即土生金;肺(土)主氣,職司清肅,腎(水)主藏精納氣,肺氣肅降則有助於腎精之閉藏和氣之攝納,肺氣肅降,水道通調,又能促進腎主水功能的發揮,此即肺金滋養腎水,即金生水。

       同樣,五行相剋的關係也用於五臟間相互制約的關係。如肺(金)氣清肅下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木)陽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滯,此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此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此即火克金。

        五行生剋也用於解釋臟腑間的病理影響。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鬱土虛或土壅木鬱;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其他臟腑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剋乘侮的關係,說明這些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中醫根據五行說來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如木克土,聯繫五臟,肝屬木,脾屬土,那麼肝就可以抑制脾,治脾往往肝脾共治,因而有「扶土抑木」的原則。再如,肝色屬青,味屬酸,如有面色發青,喜食酸味等見症,一般可診斷肝經受病。像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的說來中醫無論在診病、辯證、治療、用藥等各方面,都離不開五行說的。

      五行生剋關係,也用於精神對五臟功能的影響。《素問》說:"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等,即是運用五行相剋關係來調整情志,從而治療精神性病症。

      人體是一個小宇宙,五臟之間就是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共同維持整體的內環境穩定狀態,五行說以相生相剋論述五臟之間相互聯繫和協調平衡關係。當五臟之間正常的生克制化調節受到破壞,就會出現相乘相侮的現象,就是病理狀態。在臨床,用五行生剋乘侮規律不僅能說明疾病的傳變,了解病情的預後;而且能調理各臟腑功能,做出相應的診斷和治療。

      傳統中醫不僅認為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小宇宙,它還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與自然界的五方、四季、五味等有相應的關係,這樣就把人體與自然環境統一起來,反映了人體與宇宙之間的相互收受通應關係,恰好體現了「天人合一」觀。如春應於東方,風氣主令,故氣候溫和,陽氣生發,萬物滋生,人體之肝氣與之相應,故肝氣旺於春。此外,關於人體與外界環境,如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的關係,中醫學亦是用五行之規律來加以說明的。

中醫的五色五味腑臟圖解:

  中醫的養生講究五色五味入五臟:青色酸味入肝,紅色苦味入心,黃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鹹味入腎。

   換個通俗的解釋就是每天要吃五種顏色即青、紅、黃、白、黑的蔬菜和水果,菜肴要搭配酸、苦、甘、辛、咸五味。

  舉例說明:黃色甘味入脾,現在大多的老人小孩子脾胃功能都不好,可以用蒸山藥來調 理脾胃功能。山藥色黃味甘,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經常食用可以有效緩解便秘。

  在飯前不宜給孩子喝可樂等甜食,吃飯時也不宜喝碳酸飲料,易傷脾胃,而且含熱量太多。黑色鹹味入腎,大量攝入食鹽,尤其是每日超過6g(即一啤酒瓶蓋的容積),極易引發高納低鉀,不僅加重心腦血管負擔,還易誘發身體癌變。

  腎臟不好的患者由於毒索不能及時排出,面色也會愈加晦暗。

  冬天應以青色酸味食物為主,如:蓮藕、蘿蔔,適合於腎病患者的飲食,如胡蘿蔔炒木耳、排骨燉蓮藕、百合蓮子糯米粥等。

  只要我們多掌握些飲食搭配小常識,就可以安全有效的調理身體的五臟六腑,使我們的身體強健起來。


推薦閱讀:

我90我的文件夾【天地 陰陽】
陰陽雙補、補陽不傷陰的「不老葯」
太極(陰陽)命理(779) 下
何為三合派 何為過路陰陽 何為八宅派 何為五星法
風水師人手一件的寶物, 能辨陰陽、定乾坤, 你知道是什麼嗎?

TAG:中醫 | 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