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越心靈之法寶

超越心靈之法寶

 


[如本法師] [點擊:2565]  [放大] [正常] [縮小] [加粗] [列印]    [字體:17px]  [手機版]

背景色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因緣聚會,能於台北國父紀念館與台南圖書館演講,前後共五天,聽經聞法的人潮高達五千餘人,熱愛佛法真理者,如貧得寶般的擁擠入席而坐,但有數千人無法入場就席,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佛教目前在台灣寶島正是興盛黃金燦爛時代,不分朝野上下,幾乎人人對佛法並不陌生,甚至鞠躬盡瘁的護持與研究,這是值得我們慶幸與歡欣的。 「超越心靈之法寶」的誕生,是由台北與台南兩次演講內容所集成,分為上下兩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佛法的要義,易懂易入門,有事有理,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看完之後,有如遊歷法海,親臨聖境之感! 有人因一句佛法而浪子回頭;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大徹大悟;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內心疑惑當下頓消達理;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去邪歸正。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人覺悟人生觀的真諦,啟發宇宙萬象的真面目,歷代高僧大德,乃至研習佛法者,皆能有所得,有些人開悟超凡入聖;有些人蒙受法益,得未曾有之法喜,因而改變人生觀,過著正覺得人生;在此遙寄得閱「超越心靈之法寶」諸君,能受大利益,智慧普現,內心黑暗頓消,光明普照,如佛菩薩般的自在解脫,過著正覺的人生,有朝一日,同證無上菩提,與聖等齊,更無別異,如此,人生並無虛浪白走一遭,諸君是否有同感? --------------------------------------------------------------------------------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台南市政府民政局林局長、黃國代來鎰大德暨夫人、大會司儀姜書記官、各位貴賓、各位長官、以及熱愛佛法的所有仁者,大家晚安,功德無量!(大眾掌聲四起)   剛才聽到民政局林局長與黃國代的致詞,如同打了一支強心劑,讓我有信心,內心覺得無比溫暖。   在此,特別為大家介紹,幾天前,法王講堂主辦單位向台南市政府申請佛學講座時,在辦理弘法手續的過程中,承蒙林局長鼎力支持,並且在回復的公文中,寫得非常殊勝莊嚴,句句都發揮出菩薩慈悲的精神,令此次法會非常成功順利,真是功德無量!阿彌陀佛!(掌聲如雷)   當今政府非常鼓勵宗教人士來協助政府,踴躍輔導人民,提倡健全的道德觀,使社會國家更加安定升華。   這次佛學講座承蒙各主辦單位,尤其是台南市政府從中的連繫,使法會進行的非常順利,此次弘法可說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榮幸、最溫馨的一天。(大眾常聲如雷)   除此之外,特別介紹一位汗馬功高的大德,也就是今天的司儀姜書記官(高等法院),為何要特別介紹他呢?因為在這次佛學講座中,他忙碌不停的奔波,連絡各單位,進而文宣亦做得很出色。本來他體重有七十公斤,最近忙於辦法會,東奔西跑,消瘦很多,實在很辛苦。   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如佛門中所說的一句話:『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此難能可貴的精神,就是菩薩發心。(大眾掌聲如雷)   記得民國初年,佛教界出現一位律宗祖師,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是以持戒莊嚴解脫,而往生西方凈土的一位大德。他雖出家,卻時時挂念關懷社會國家,他曾經說過兩句名言,令我感觸良多。   他說:「愛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愛國。」這種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恰似佛門所說:「修行不偏離,而行中道。」真不簡單。(大眾掌聲四起)    現今很多人頓入空門,卻遠走深山修行,與社會各階層斷絕,此舉並非釋迦牟尼佛之意。    佛經云:「上報四重恩。」    為人要懂得報答四種恩惠:一父母恩。二國家恩。三眾生恩。四三寶恩。    世出世間不論聖凡皆有恩於我們,所以我們應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不分聖凡。因此弘一大師出家後,修行念佛仍然不忘愛國家。    上面提到弘一大師,或許有人對他還很陌生,為了讓大家更熟悉這位偉大的一代律師,我再深入地介紹一審。    大師是中國大陸一位名藝人,才華橫溢,當時(指民國初年)是一位相當出名的音樂老師,俗名李叔同,他作了很多首世界名曲,讓我最深刻的一首叫做送別。    記得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彈琴時常彈起這首歌,諸位若不嫌棄,我唱三句給大家聽聽看,好不好?(大眾掌聲如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大眾掌聲四起)    聽了這幾句,相信大家對弘一大師(李叔同)就更加有印象了。大師出家後,可說震撼了朝野上下,而且於教內弘揚戒律,振興佛法,那時,對佛門四眾弟子影響很大,因為民國以來,律宗漸漸斷滅,當時樹立振興律宗的,可說他是第一人。    而今天我們司儀姜書記官,亦然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他任職於高等法院書記官,除了平常服務社會百姓以外,下班回到家後,不管再晚,必定精勤念佛誦經做晚課,並且受了在家菩薩戒。如此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的精神,難道不是菩薩發心嗎?(大眾掌聲四起)    大部份的人從事於社會工作上,身不由己,往往回到家後,想念佛修行已疲備不堪,於是一天混過一天,得過且過,然後累積四、五天的功課一起作,如此而念得上氣接不了下氣,此種懈怠修行方式,佛門是不贊同的。    據我所知,姜書記官不管工作再忙再累,回家定做功課,不拘多少,這種入世度生,修行出世的精神,實為我們修行人之榜樣。諸位,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不簡單啊!(大眾掌聲如雷)    我如此讚歎姜書記官,想必今晚他一定高興得睡不著覺。總而言之,對於今天種種因緣的殊勝具足,內心感到無比欣慰,真是功德無量!(掌聲四起)    接著我們進入今天所要演講的主題,題目是:超越心靈之法寶。    在此,向諸位報告一個好消息!你、我、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所發揮出來的功能、性質、作用,各有所異。    有人心地善良,有人心靈非常惡劣;有人心靈清凈解脫、出離三界、達佛之境界;有人心靈污穢不清凈,沉淪於生死苦惱中,是顧名思義的凡夫俗子。    諸位,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所發揮出來的功能作用,卻有千差萬別呢?    佛經云:「心能轉相,相隨心轉。」    眾生造什麼業!就受什麼果報!果的差別,也就是因的差別。    譬如在座諸位,請你們看看你的左鄰右舍,是不是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確實不一樣。因為因不同,自然感召的果報亦就不同。   如果今天我們在座諸位都有共同成佛的目標,並且一同發願朝著目標而行,有一天,修到因圓果滿時,那也就是成佛的時候。成佛後,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福德、神通、智慧圓滿具足,無有高下,平等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好光明,無有差別,那又如何分辨出每一尊佛之德號呢?   唯有以佛手拿之象徵物來分別。如手拿摩尼珠是藥師佛,手拿蓮花台為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這些象徵物,只是一尊佛坐在那裡,或許你無法辨別!因為佛所修的因相同,所以感召的果報也就相同。   因此,佛修到究竟圓滿時,所展現出來的相貌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具足。我這麼說,相信諸位應該很清楚吧!(大眾掌聲如雷)   由此,簡單而言,普天之下,人的心只有一個,可是由心發揮出來的功能,卻是千奇百態。   所以今天,我們如何將心靈超越凈化,這是當今之務,也是今晚所要講的主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種心病,於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心病。如果眾生無一切病,那如來何必說一切法呢?所以一切法皆是對治法。   何謂對治法?如黑對白、高對矮、陰對陽、胖對瘦、你對我、男對女……此是對立,法亦如此。   惡法以善法對治,貢高我慢以多禮拜對治;喜歡誹謗、諷刺他人,佛教以多讚歎對治,因為一切法都是對治法,所以心病要心藥醫,心若無病,葯則多餘。   所以今天要向諸位說:凡夫眾生尚未開悟證果,心都有病,只是病有輕重。那要如何將有病的心靈凈化超越呢?必須假借剛才林局長所致詞的,要以道德因果與正法來規範約束,使心不易動念造業。   佛教云:要使心地光明、平靜、不造業、解脫的話,必須仰賴修行的管道來規範約束,然後進一步提升自己,踏向光明解脫的彼岸。   這也就是今夜我為何要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的主要理由。在座諸位不妨聽聽看,因為時間很短,只有兩天,原先預定演講三天,只因家師上人於三星期前往生,為人弟子理應回去參加告別式,所以第三天無法如期演講,在此,向諸位致十二萬分歉意。   繼續要跟各位探討的是:眾生的心病在那裡?第一、人生最可怕的性情是自卑。那要如何將自卑的心靈凈化超越,那可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易成就。   諸位,世間有多少人為了不同的遭遇而自卑,因此垂頭喪氣,自甘墮落,整日生活在麻木不仁的日子裡,不敢面對現實。   比如,有人因為天生小兒痲痹而自卑,不敢走出面對社會,消極墮落,自暴自棄。有人為了感情不如意而自卑,自慚形穢,不如他人,因此不肯上進。有人生意失敗,自嘆弗如而停於某一階段,不敢前進。以上種種都是自卑感在作祟。   所以今天不論修行也好,從事世間事也好,不要遇逆境就打退堂鼓而自卑,因為自卑心當下就是一種墮落的因素,更是消極的作為,是不理想的。那要如何超越呢?後面會談到。   遠觀世間多少殘廢者,他們有勇氣面對社會,肯求上進,亦是成功出人頭地的見證哩!(大眾掌聲如雷)   如果諸位沒有忘記的話,有一位殘障人士,著作一部寫實小說,亦曾搬上螢光幕演出過,片名風行寶島,是值得推祟的一部片子,片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作者鄭豐喜,他是一位殘而不廢的傑出青年,突破內心的障礙,從掙扎中站起來,付出很多心血與代價,才得以揚名天下。   今天,他之所以成功出名,就是他有勇氣超越心靈的障礙,不自卑、不自暴自棄,敢面對現實,此殘而不廢的精神,打破他內心深處的自卑感,進而超越升華心靈的意境,這就是他真正成功的主要因素。   還有一位殘障歌王─阿吉仔,今天他能在歌壇上站有一席之地,並非一朝一夕所得,他也是付出很多心血,流過很多辛酸淚,突破重重困境,才換得今日的成就。   舉出上面兩個例子,足以證明,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也沒有所謂的天才。   比如,我初期弘法時,於台下準備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稿,沒想到上了台二十分鐘就把它結束了。而且講話時,結巴不流利,台上台下無法打成一片,但是我不怕失敗,亦不怕人取笑,鼓起勇氣繼續努力學習,付出很多時間、很多心力來研究語文學,研究佛法的思想體系。   如今,在台上演講時,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講話有思想、有體系、有組織、有段落、滔滔不絕、如瓶泄水,深入淺出地道出,讓人人都聽得懂,這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更在失敗的經驗中,取長補短,才有今天的小小成果。(大眾掌聲如雷)   佛經云:佛亦不是一世所修成的,必須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得以成道。   而這三大阿僧只劫如天文數目,所以佛門流傳一句話:天下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陀,彌陀所以彌陀,釋迦所以釋迦,乃經過無量劫的修行所成。   所以,我們不要怕失敗,應當將自卑化為自信、自尊、自愛、自立,只要有勇氣不怕困難地突破一切挫折,相信有朝一日,定能開花結果。(大眾掌聲四起)   曾經有人問我:請問如本法師,你對以後成佛是否有信心?   我回答:我如本不能成佛的話,那還有誰能成佛呢?我們只要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證,絕對成佛,指日可待。   我們對自己的修行成佛要有信心,但是不可以貢高我慢,更不能對自己以後成佛有所懷疑,因為修行不是兒戲,必須樹立信心,肯定自己的努力,精進菩提,定能成就。   凡夫眾生六根接觸六塵,不是染污就是清凈,所以修行如同作戰,戰敗為魔,戰勝成佛。   心無染塵,清凈即是佛;心觸外境,不能作主,心動染污即是魔。所以作佛作魔,只在染凈之間。(掌聲如雷)   今天為了慎重起見,而演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無非是要打破我們內心的障礙,因為自卑會使人消極墮落,因此障礙聖道。所以不管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對自己的努力要有信心。   下面提出一件充滿自信、自愛、自尊的公案,做為修道上之見證。   諸位,唐朝有兩位開悟高僧,一位是五祖弘忍大師,一位是六祖惠能大師。   當時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時,   五祖問惠能大師: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   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意義非凡,與五祖機鋒相對下,   六祖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諸位,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惠能是嶺南人,如今的廣東、廣西地帶,當時在唐朝還是一個很落伍的鄉下地方,文化水準低落。   惠能從遙遠的地方特來禮拜,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諸位,六祖惠能大師回答這些話,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尊嚴,他不是為吃飯、求財、求名利、求福而來,今天來不求其他,只求作佛。請問諸位,有多少人能有如此作為呢?   人人都有個佛性,如同今晚所說的,人人都有個心靈,而要建立人人都有個佛性,實在很不容易。   高僧不愧是高僧,惠能大師很乾脆地回答:我今天來此,不求其他,只要成佛。如此乾脆俐落,一針見血,這是何等尊嚴啊!   諸位,記得幾個月前,有位台北男眾居士到講堂找我,我利用這個公案的對話口氣問這位居士。   我問: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   他答:我是台北人,聽說法王講堂的素食很好吃,所以今天專程下來吃素食的。(大眾笑聲迭起)   我聽了快要昏倒,很不是滋味,人家惠能大師是為成佛而特來禮師,他卻為吃素食而來,境界差那麼多!   我心裡想:現在外面吃素食非常普遍,全省到處都有素食餐廳,而且煮出來的菜色很多,又比講堂煮得好吃,想要吃素食應該到素食餐廳去,不用到講堂來,因為他所求的實在離道甚遠。   五祖弘忍大師又開口問: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意思是:你是南蠻,又住在沒有水準的地方,而且身分卑賤,如何作佛呢?   諸位,五祖弘忍大師是何等苦口婆心,為何身為一代祖師,要用如此鋒銳的言語諷刺他呢?   大家不要誤會,五祖是為了試探六祖的來歷如何?是否堪作佛,於是在機鋒相對之下,如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祖理直氣壯地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這句話答得非常鋒利,他說:雖然我的身分很卑賤,很沒水準,又是鄉下人沒有知識,可是佛性有何差別呢?話說完當下震撼了五祖心裡!   五祖心想:此人來歷非同小可,因此對六祖非常器重賞識,待因緣成熟,即將禪宗心法衣(金本)傳與惠能大師,於是成為禪宗第六代傳人。    此段的意義,是建立人人有個佛性,如果無法肯定自己有個佛性,那成佛從何談起?   世界上有兩種極端的錯誤思想:第一唯物論。第二唯心論。   唯物論:如同共產主義的思想,他認為人能講話吃飯,一切動態,都是物質所發出來的副作用,而且先有物質才有精神界,如果物質界毀壞,那連精神界也消失無蹤了。   站在唯物論的思想上,是如此的可怕,他認為人死後連靈魂都沒有了,何況生前所造的種種是非善惡,於死後一概抹煞,這是非常可怕的思想,難怪有很多人敢搶銀行,敢為非作歹,作盡世間一切惡事。   總之,人死後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而是另外還有一種能量的存在,世間人說是能量,其實就是佛性(意識、靈魂),維持你生前的善業、惡業、是非長短,綿延不間斷,一期一期,一世一世,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佛教相信有輪迴的存在,只要還沒有開悟證果,定要繼續流轉下去。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涅槃經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這句話意思是:以佛眼觀看普天之下一切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只要依照如來教法修行,必能開採其本性。如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進而達到福慧圓滿,成就佛道,常住不滅。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跟不上或不如人家而自卑,因此氣餒喪志,更不該因失敗而打退堂鼓,致使痛苦不已!不求上進,這都是不當的作為,若問什麼理由?因為人人都有個佛性,而這個佛性是非常珍寶的,任憑誰用盡世間一切珍寶也無法換得,因為這是人人本身具有的寶藏。   我們今天之所以貧賤,受人輕視瞧不起,皆因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浮現,是受果報的時候。   現在富貴有名望,是福報現前,也不要太高興驕傲,因為世間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果報的世界不能常住不變,畢竟這是一個緣起緣滅的無常世間。   記得有一次到監獄弘法,我對監獄裡面好幾千位同學說了一段話:只要我們還沒有開悟證果,普天之下,沒有絕對的好人,或絕對的壞人。問什麼理由?因為好人會變壞人,壞人會變好人。(掌聲四起)   說他是好人,是因為他環境好、條件好、思想好、背景好、教育好,所接受的種種條件都好。佛教說:善因緣具足。   那什麼是壞人,條件差、環境差、教育差、背景差、思想差,所接觸到的種種人事物都不好,因此,種種因素造成一個人的行為不端莊,而去造作一切惡業,所以稱他為壞人。   如果今天讓壞人有機會接觸好的思想、好的環境、好的條件、好的教育,相信他耳濡目染,有一天,壞人也會變好人。(大眾掌聲如雷)   當話一說完,台下有位同學,忽然拍了一下桌子,我說:你們想造反啊!   他答:不是的,師父,人爽啊!(大眾笑聲迭起)   我問:為什麼?   他答:現在我們雖然被關三年、五年,如果有機會讓我們改過自新,我們也會變好人啊!   這位同學又轉身指著那些主管而說:你們這些管理人員,如果有一天你們惡業現前,因緣不如意時,也可能好人變壞人。(大眾掌聲如雷)   聽了那位同學說了這些話後,令我感觸良多,而我並不是想討好他們,因為佛法本來如是而說。   人在還沒有開悟證果以前,天下間誰也不敢保證他是好人,如果有一天窮得沒有志氣時,而動搖心志,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好人也會變壞人。   所以,好人與壞人的差別,是隨著善業或惡業的流轉起落,而展現其果報。但不能說他永恆不變,如果要達到真正的永恆不變,必須等到開悟證果,成就佛道,才能真正的把持自性常住不變。(大眾掌聲如雷)   四十二章經云:『佛說:弟子們!你們不要輕意相信你們的心,因為你們還未開悟證果;等到你們開悟證成阿羅果時,才可以相信你們的心。』   因為處於凡夫立場的我們,還會起心動念,不能把持定力,所以不能永恆不變異。必須等到有一天開悟證果時,才能把持這顆心,從現在到未來,乃至永遠,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有所變異。(大眾掌聲四起)   佛經云:『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以來,性自清凈,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   大地一切眾生,人人具有清凈本性,自古亘今本是清凈,而我們生活在清凈中,卻不見清凈,這是天下間最可悲的一件事。   佛又說:佛觀眾生起心動念,生滅就是不生滅;但是,凡夫把不生不滅的心當作生滅,這是值得憐憫的。   凡夫何嘗知道,不生不滅來自生滅中的凈化,不染污,與空相應,因此說不生不滅。   但是,凡夫只執著這生滅法,而不去體會那生滅中的不生滅。由於如此,所以永遠受業牽引,生滅不已!因此,為聖者所憐憫!   希望大家要相信佛陀所說的,因為佛是已成之佛,是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達到最終佛果。   汝是未來之佛,雖然我們目前還未成佛,但不是代表不能成佛,只是你沒有修行,沒有去開採你所擁有的慈悲、智慧、願力、乃至神通等等。只要你認真努力的開採,自掘其寶,凈化自性,有一天佛性顯露,自然與佛相等,無有差別。(掌聲如雷)   總歸一句話,要超越心靈,轉凡入聖,破迷啟悟,乃至成就佛道,必須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按部就班去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那這樣永遠也無法達到目的地。   法華經云:『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   何謂菩薩所行之道呢?就是廣修六度波羅蜜。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都是專有名詞,若要解釋,三天三夜也解釋不完,所以,以後有機會再加以詳解。   總而言之,菩薩所必備的條件,就是廣行六度,一旦六度圓滿,福慧莊嚴,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時。   所以說,佛是世間福報最大、智慧最高、功德最圓滿的人,誰也無法搶走佛所擁有的功德法財。   佛不但通達世法,也貫串一切出世法,達到世出世間圓通無礙,所以我們稱佛為人天導師。   諸位,當佛的確不簡單,必須自覺,還要覺他,而達到覺行圓滿。   如果有人請示佛:大學中的微積學會不會算?飛機會不會駕駛?船會不會開?籃球會不會打?士農工商是否貫通?這些對佛而言,皆是雕蟲小技,如果世間上還有任何一件事情佛做不到的,那就無法成佛了。   所以經典記載:佛對於士、農、工、商,一切世間學,都已通達無礙,無有可學了,所以叫做無學。亦叫絕學。而凡夫眾生什麼都不會,還必須學,所以叫做有學。(大眾掌聲如雷)   菩薩要是達到無學的境界,也就是福慧圓滿,證成佛道了。   諸位要記住!成佛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的歷練,萬德莊嚴,諸法具足,並且還要百劫修相好,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示現大丈夫相而成就佛道,不以女人身成佛。   同時,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眾生於東、南、西、北、上、下,三百六十度立體上下觀佛,佛一定是向著你,因為佛已究竟圓滿,證得圓回身,所以佛講經說法時,面向何處都無所障礙,因為眾生從任何角度看佛,佛都是面向他。   如果今天要我如本以圓回身面向大家說法,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依照佛修行的方法去做,有一天也會開悟證果,究竟圓滿,到那時,自然不求而得。(大眾掌聲如雷)    佛不但圓回身,而且還能圓音說法。何謂圓音說法?    比如:佛講經時,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種族的人來聽法,同時,客家人聽佛說法變客家話,蘇聯人聽佛說法變蘇聯話,日本人聽佛說法變日本話,閩南人聽佛說法變閩南話,德國人聽佛說法變德國話,不會因為同時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法,就有所障礙。(大眾掌聲四起)   所以佛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記得唐朝有位清涼國師,是華嚴宗第二代祖師,聽說他也能圓音說法。上海人去聽變上海話,廣東人去聽變廣東話,西藏人去聽變西藏話,這在高僧傳有記載。傳說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示現的。   總而言之,要證成菩提,成就佛道,必須廣修六度波羅蜜,圓滿福慧,等到因圓果滿時,還要百劫修相好。   你們看,為何今天阿羅漢的相貌凹凸不平,因為他沒有修圓滿相。而菩薩的臉就比較圓滿,因為菩薩大修福慧,修相好光明。總之,成佛後,相貌不可能歪七扭八,也不可能該凹的地方卻凸,該凸的地方卻凹,要是這樣,誰也拜不下去。(大眾掌聲四起)   但是有人說話了,為什麼常在書籍上,看到一些佛菩薩的兇惡相,何以故?   因為佛為了降魔,以惡制邪,所以有時候也會示現金剛怒目的一面。可是佛也有慈悲的一面,總說,法無定法,應機則良。   接下來,諸位菩薩!我又要說話了!   大智度論云:『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就佛道。』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有心學佛時,所發的心非常重要,發心要是錯誤,那一連串的果報就錯誤。如火車頭離開鐵軌,後面的車箱也跟著出軌。學佛也是如此,因不正,果跟著歪。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跑了好幾百萬公里,浪費生命、浪費青春,而且無法達到彼岸,跑了很冤枉路,所以,因不正,果豈能成就呢?   所以我要跟諸位說:一個人一旦發願要學佛修行,定要發願作佛:誓度一切眾生,行六度萬行,得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這樣的見解一百分,如果今天修行是為了這輩子很歹命,期望來生做貴夫人,此名為零分。因為動機不對,所發的心就有所偏失。   佛教我們發願是發了生脫死、成就佛道、度眾生、證無生法忍、證菩提有關的願,這才合乎解脫正因,也才有解脫可言。   總而言之,處於世間做任何事倩,不要為了一時失敗、不如意而自卑,因為自卑感是障礙人前進的絆腳石。不但世間法如此,出世法亦如是。   自卑是喪志的、是消極的、是墮落的因素,也是障礙成功的累贅。所以,人活在世間應化自卑為自信、自重、自尊,這樣才有機會從生死流轉的此岸,達到光明解脫的彼岸。(大眾掌聲四起)   我們不用煩惱,認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也不會因為你的認為,而死後就真的沒有了,不是信不信的問題,因為人死後確實有靈魂的存在,並且,還會依著過去所造的善惡之業,繼續延續下去。   從古至今,四大宗教也一致肯定精神界的存在,只是各宗教所稱的名詞不同而已!佛教說是佛性,也有人說心靈、靈魂、意識,雖各說不同之名詞,終究還是共同認同精神界的存在。   現在隨著科學的進步,世界各國有很多位博士,都在研究探討這精神界,研討結果,的確證明有靈魂的存在。雖然靈魂摸不到、捉不到、看不到,但不可否認它的存在。   你們看,誰在這裡說話,今天如果沒有精神意志,我的身體豈不是麻木不仁,如同行屍走肉嗎?那也只不過是一個軀殼而已!如果沒有精神的主宰,我怎會坐在這裡演講,在這比手劃腳,那諸位怎麼會在這裡聽講,並且聽得法喜充滿呢!若無知覺,豈不是一具死屍而已嗎?(大眾掌聲四起)   所以,以佛教來看,人的生命是由精神與物質的結合,不能失去任何一樣,因此叫做生命,亦名五蘊。說來話長,總而言之,佛教是絕對肯定精神存在的,不但如此,它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完整的生命是精神界與物質界的結合,所以佛法相信精神的存在,更珍惜生命的寶貴。   今天不論生活在富貴中,還是貧賤中,不要驕傲也不要自卑喪志,因為現在你所展現出來的身分,與過去所造的因,息息相關,而且是一體的,不會脫節,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接納這個事實,更沒有理由逃避,應該面對現實,化自卑為力量,免得造成終身遺憾。   我們不該羨慕他人榮華富貴,更不該因他人貧賤而瞧不起,因為他的富貴、他的貧賤,皆是受業力使然,一一循著因果起伏;但富貴貧賤,也是幻化無常的,非永恆不變的,畢竟萬法都是緣起緣滅,虛幻不可得,所以沒有什麼可自卑,也沒有什麼可喜的;更何況這一連串的前因後果,是自作自受的,平等平等。(當聲如雷)   下面再舉一個公案:佛陀有位大弟子富樓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第一之大弟子,他辯才無礙,度化很多眾生。   有一次,富樓那尊者於托(金本)時,遇見路旁有位乞丐,他是一位很貧窮又令人瞧不起的婦人,富樓那尊者慈悲欲度化她,於是走近婦女面前,婦女見到這位威儀庠序,莊嚴的出家人,羞愧得想跑開,富樓那尊者立刻叫住婦人,便說:這位婦人,請留步!請留步!為何見到我卻驚慌而欲離開呢?   她說:我是首陀羅最卑賤的人,(印度當時有四種不平等階級,其中以首陀羅為最卑賤之種族)當今如同傭人,因此看到您這麼尊貴的出家人,自覺身分卑賤不相配,所以慚愧得想趕快離開。   接著又說:我是一位很貧窮的人,沒有辦法供養你。   富樓那尊者說:是的,我早就知道了,所以今天我是特來向你買貧賣富的。   婦人抱著又驚又喜,又懷疑的心說: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富樓那尊者微笑地說:是的。   於是婦人趕緊杓了半碗水,很虔誠的跪在地上,供養證得阿羅漢果的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很高興地接受婦女的供養,把水喝完,喝完當下就結下了供養出三界阿羅漢的因緣,這位貧窮的婦人布施完後,內心生起無比的清涼與歡喜。   不久這位婦人命終,並以生前一念善心布施功德,感召上生第二天當天女(忉利天)。   有一天,當富樓那尊者坐禪時,突感身體無比清涼,如飲甘露,即時動了一個念頭,是何方天女為我散花。   天女答:現在為你散花者,就是上輩子很貧窮杓了半碗水供養你的那位婦人,承蒙師父您的慈悲教導,以供養水的功德,而往生天上,今天特來報答,感恩師父慈悲教導!   舉此公案,無非是要告訴諸位,貧富貴賤是平等的,我們要有勇氣面對事實,因為,富有富的因果,貧有貧的因果,因果不會錯亂,而且是平等的,希望諸位能明白,在因果洗禮之下,各個得大智慧,更上一層樓,同登正覺。(大眾掌聲如雷)   我時常故一個比喻,證明因果絕對不會錯亂,因為因果若錯亂,那人活在世間也沒有什麼意思,不如撞牆死掉算了。   比如說:一顆原子彈從台南投下,投下是因,但台南市民沒死,而高雄市的人卻死光光,這樣高雄市民一定叫冤枉,做了孤魂野鬼也會向閰羅王抗議。因為照理說原子彈投於台南市是因,結果台南市民死光光是應該的,可是台南市人沒死卻死高雄市人,當然高雄市民會埋怨詛咒,為什麼埋怨叫冤枉?因為因果不對稱,因果錯亂的原因。   可是諸位!因果是不會錯亂的,一切是非善惡、富貴貧賤、禍福吉凶,都有它的前因後果,因果不會顛倒的,種何因!得何果!這真理始終不渝。   我們還沒有開悟證果,所做的善,都是不究竟,那也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福報再大,縱然做了大魔王,總有一天福報也是會用盡的,是故,為佛弟子應將諸善迴向佛道,迴向眾生,迴向菩提,終極圓滿佛道!是為慶幸也!   師父繼續開示說:世間也沒有絕對不變的壞人,因為佛陀於經典上有提到:   涅槃經云:『佛說一闡提者,皆可成佛。』   什麼是一闡提?翻譯為一生中從不布施作功德、作善事者,而作盡一切殺盜淫妄。   佛說這種人也可成佛,雖然目前造業,並不表示他以後就不能成佛,因為,當他果報還盡時,只要一念善心起,精進修行,業報還盡,也可成佛。這就叫做一闡提者也可成佛。   縱然一個人心中紿終沒有嘗試過布施、作善事,卻作盡殺盜淫妄,傷天害理,犯科累累,總是惡業一旦受完,有一天聽聞到佛法,肯浪子回頭,那也是可以成佛的。   因為天下之間,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只要大家尚未開悟證果,仍然會動搖心志,起伏不定,就如空中羽毛隨風飄動,無有定處,因為它沒有根,沒有定力,所以不能永恆不變,所謂八風盪心房,畢竟!凡夫之心,近墨則黑,近朱則赤。   凡夫心亦如是,永遠飄浮不定,甚為可憐,有時一念之間,變化無常,深不可測,常鬧情緒,欲東反西,欲南反北,身不由己,甚可憐憫,不愧是凡夫,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如雷)   佛說:能夠統理百萬大軍之人,並不厲害;能夠控制自己的起心動念的人,才是人上人。   為何能統理百萬大軍不算厲害呢?因為軍令如山,不敢違抗,只要長官一喊立正,所有軍人不敢稍息,如果稍息,那頭與身體可能就要分家了。所以強而有力的軍令,令人不敢不遵循,必須乖乖地按照口令而行,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心不服亦無奈!   但是身心無參禪修持之人,心是不聽指揮的,處處會闖禍,如果沒有透過修練的功夫,想把這心猿意馬控制住,實非容易之事。   所以佛說:只要控制自己的心念自在,明心見性,圓滿解脫,那也就是成佛的時候。   有些人為富貴、貧賤、禍福吉凶、消災解厄,於是求神拜佛,化解恩怨,令他大富大貴、大吉大福。   你們說:世間豈有如此便宜之事?那有不勞而獲?那有無因有果的呢?   我如本為了興建法王講堂,到處籌錢,忙得死去活來的,亦不曾動個念頭,求佛菩薩保佑我,賜我錢財,一心苦苦哀求,看是否不用耕耘,就能收穫,或是妄想祈求由虛空中掉一些金銀財寶,不須化緣就有辦法蓋好佛寺。   諸位大德!若如此幻想,豈不是痴人說夢話嗎!我看遲早會住進龍發堂,天下豈有不勞而獲之事,那有不耕耘,而可坐享其成的,實在不合乎邏輯。(大眾掌聲如雷)   這掌聲這麼響,是不是要我住進龍發堂?(大眾哄堂大笑)   我知道要建好講堂,必須將我的抱負、用意、目的說出來,讓大家認同我的作法,而起歡喜心來布施擁護。天下豈有坐享其成、無勞之奉的事呢?   假使今天我如本倒人家二百萬,冤親債主找上門來討債,我求佛陀啊!保佑我,求佛阻止冤親債主來找我,否則我會被逼死。像這種求佛是不理性的,愚昧把佛當作保鏢,或是角頭兄弟,這樣佛是會叫冤枉的。   佛所說的道理並非如此,佛說:欠錢還錢、欠債還債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欠債不還,卻要佛陀從中攔阻,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求,更是歪曲佛經道理。   佛教不是這麼不理性的,在此,我必須澄清這點。   同時要向諸位說: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完全是繼承過去生中所作的一點一滴因果延續下來的,並且是息息相關無斷截的,希望這個觀念大家要記住。(掌聲四起)   繼續再跟各位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凡夫的心很容易變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唯有達到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甚至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對境無心,無染無雜,才能把持永恆不變的心地。然後,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展現甚深聖境。   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不可以太相信自己的心,因為心沒有定力,經常會被這個心給耽誤了。   所以對於愛情男女,我想奉勸你們一句話,當你們交往甚深之際,要以慈悲心相待,不要亂用愛情,因為愛情是脆弱的、是無常的、是多變化的、是無情的、是空性的,它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有所動搖,經不起考驗。   愛情能令人神魂顛倒,亂了方寸,易闖禍造業,一旦撕破臉,廣造惡業,有如蠶作繭自縛其身,墮落萬丈深坑,求出無期。   而慈悲是永恆不變的,不會因時間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有所改變。慈悲與解脫法相應,仍能把持自性不動,不受動搖。   如果世間人能以慈悲來談情說愛,那大家早就成佛了,何須再談情說愛呢?   時間過得很快,於結束前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告訴各位:以前有一對男女談情說愛正甜如蜜之際,雙方立誓:不論海枯石爛,至死不渝,說盡了甜言蜜語,而且彼此非常信任,因此不久兩人結為夫婦。   結婚一段時間後,有一天這對夫妻一同來講堂,我看到這位眉清目秀的太太,頭上發青長了一個肉包,並且後腦袋貼著紗布,於是我不加思索即問:這位菩薩!你長得很莊嚴,為何頭上一個包包?   她答:師父!因為昨天晚上下樓梯時忘了開燈,不小心滑下去撞上牆壁,所以腫了一個包包。   過一會兒,她去上化妝室,她先生偷偷跑來跟我說:我太太死愛面子,她頭上那個包包是昨天晚上被我揍的,而且後面那一道傷痕,也是被我砍傷的。   我聽了楞了一下,怎麼有可能?恩愛的夫妻,裡面所卧藏的盧山真面目,原來是如此的,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因此,我趁此機會開示佛法給她聽,世間無常,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當好好創造機緣修行。何況愛情是脆弱的,多變化的,不堪一擊呢。   她說:師父!你是和尚,當然以你出家人的立場說話,但是以我來看,愛情是很甜蜜、很可愛的,不但如此,我還期望為七世夫妻呢。   我聽了快昏倒,她被揍成這個樣子,還想做七世夫妻,我怎麼想也想不通,世間竟然有這麼愚痴的人,實在令我百思不解。   佛經云:『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聽說這位太太被先生揍得內心很不平衡,於是,她的女同事教她如何對治先生的好方法,以女眾腳上所穿的高跟鞋,作為報復的工具,利用鞋尖的地方,趁他不注意時,狠狠地從他肚子往上踢去。想必受此教訓,以後再也不敢輕易對你動粗。   諸位!我不知道女眾這麼兇狠,這位太太果真聽她女同事的煽動,趁他先生不注意時,利用鞋尖狠狠地往他先生肚子踢去,這下不得了,她踢得太用力,一剎那間,幸虧他先生有學過跆拳道,即時閃開。   結果,她踢穿了木板,還踢破木板後面的一支價值十五萬元的清朝花瓶,並且,腳被挾在木板里拔不出來。   於是請求丈夫幫忙拔腿,丈夫火大之下,不動毫情,太太求助無人,自己在硬拔之下,割破了靜脈,血流不止,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聽了這個公案,真令人難以想像,可見一個人的內心要達到清凈無染,脾氣祥和,沒有私心貪慾,可說是一件不易之事。   這對夫妻只因小小爭吵,就帶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後果,還好他先生閃得快,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的意思是:不管修道人也好,在世間為人處事也好,想要將心靈不清凈的弊病凈化,實為不易之事,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就是所謂:修行的功夫,凈化無明,洗滌習染的歷練。   有人說:師父啊!您說的每一句話都聽得懂,可是,卻做不到。   的確,我相信這句話,所以引申佛門所說的一句話:「理雖頓悟,事須漸修」。雖然道理通達開悟,事相也要去做。   所以佛門云:先要理無礙,然後以事透理。事要解脫,必須事理相應,而達到理事無礙。若要更上一層樓,必須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從華嚴經里所提出來的,真要做到理事無礙就很不簡單了,何況要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呢?   什麼是理事無礙呢?就是道理與所作的行為融合一體,比如開車要懂得交通規則與開車的理論是理通,但是問你會不會開車,要是不會開車,就是事相有障礙,這樣你就得乖乖地用你所學的道理去學開車,有一天你終於學會開車了。   請問諸位!理是不是事呢?事是不是理呢?同樣的理由,離開理沒有事,離開事沒有理,因為理事本來是一體的,因理顯事,以事透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   所以開車不能偏理或偏事,又因為理事無礙,是同一時間存在的。會開車就是把道理運作在方向盤、剎車、離合器等等上,會開車就是理的圓滿,同時也是事的圓滿,所以叫做理事無礙。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菩薩!大家在一夜之間聽了那麼多道理,好象快要開悟,可是有時遇到境界時,又身不由己的犯了口業,所以我們不能不相信修行的重要。   那什麼是修行?修行也就是將不當的行為、思想觀念矯正,與事實相應,當順逆之際,心不染著,如如不動,名為修行。   修行並不是離開人世的,避世遁入山林,永絕人間往來,這是嚴重錯誤知見。   所以要開悟證果,不能離開世間,試問,若離開世間又如何開悟證果呢?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只是迷悟染凈差別而已!如果離開生活還有佛法,皆為魔說。生活解脫,生活就是佛法;佛法沒有解脫,那佛法就是生活,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浪費諸位大德一個多小時,深感愧疚,今晚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其重點,在於如何凈化人心的自卑感與缺陷,如果沒有將自卑感凈化超越,永遠停頓在自卑陰影之下,將後的歲月,永遠是頹喪的,世間事與出世間事皆不能如意,遑論成功可言;而且還會令人消極墮落,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的危機!   所以我們不要為了失敗或缺陷就自卑喪志,既然事實已擺在眼前,這些因果濫帳,我們應當鼓起勇氣,堅固願力面對現實,將內心的自卑與缺陷凈化為自信、自重、自尊、自愛,來成就這艱巨神聖的大業──無上佛道。   時間已經到了,很感謝今晚來參與聆聽的各位長官、貴賓、諸山長老、法師,以及在家護法大德,今天佛學講座就此圓滿結束!恭祝聞法大眾,法喜充滿,同證菩提,明天同一時間再會!(大眾掌聲如雷)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省議員李明通大德、松暉營造廠丘董事長、以及各位貴賓、各位在家菩薩,大家通通晚安!(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也是最後一天;更是最高潮的一天。(大眾掌聲如雷)   剛才我們聽到香韻國樂團演奏莊嚴美妙的佛教聖樂,這種清晰美麗的旋律,令人聽了心曠神怡,清涼無比,如飲甘露一般,不知諸位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佛教如此興盛,而且渴仰追求佛法的人,已不再是年邁老者之事了。今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未逾齠齔,憑著宿世的善根,親近三寶研究佛法,再也不是眾口議紛的愚夫愚婦之所為了。   所以今天看到如此盛況,的確令人喜出望外,可說不亞於隋唐佛教的黃金時代,這是我的感想,也是我的心聲,更是我弘法十幾年來,感受最安慰與興奮的一件事。   若問什麼理由?因為佛法已普及於各階層,如當今的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也都非常熱衷於佛法,關心佛教,甚至從中協助推動法務,令大眾同沾法益,這豈不是萬民之福也!(大眾掌聲如雷)   所以身為一位宗教人士的我,看到佛法如此興盛,內心有無比的信心與高興,促使我以後要更加精勤努力的弘法下去,令佛法更普遍的普及每個角落,讓佛法確切地落實於生活中,完成一個清凈祥和圓滿的人間凈土。因為佛法畢竟不離世間。   今天承蒙各位長官、貴賓、乃至廣大的佛弟子,你們的熱愛佛教,如同剛才我開門見山所說的一句話,內心有無比的溫暖與信心,我在往後的弘法路程,會更加努力,一直弘法直至百歲命終,這也是我的心愿。   記得昨天林局長說了一句話,現在是物質非常豐盛的時代,但是大家在精神界非常空虛、缺乏,於是,大家都滯留於物質上的享受。   眾生一再的追求外在有為生滅的物質欲,而否認精神界的存在,致使有人走上斷滅的唯物主義,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敢作盡世間一切惡事。   因此,這種可怕偏激的思想,才會促成人人的心地腐化,道德的頹廢,禍患叢生,這些無非都是心外求法所致。   所以當今政府渴望假借宗教人士來喚醒民心,讓大家的身心得到健全,並踏上有因果、有良知、有道德的和諧社會,進而擴展到國際甚至整個世界的和平。   如此為了開拓嶄新的未來,清凈的國土,我更要堅苦卓絕的弘揚如來正法,積極地推展文化教育,讓人人能得到身心的清涼、自在、超越、解脫,而成為一個人間佛國。   昨天頭一天佛學講座,里里外外人山人海,有很多人在外面看大銀幕電視牆,無法進來面對面親臨聽講者,皆有此怨言:不能親睹主講者之盧山真面目,美中不足,深感遺憾!   我對他說:不然明天下午三點帶便當來佔位子。真的,今天聽說很早就有人帶便當來此等候了,這種渴求真理的精神,實為難能可貴。真不簡單!(大眾掌聲四起)   今天比昨天來聞法的人更加倍增,由此證明學佛的風氣烝烝日上。   記得在過去清朝時代以前的學佛者,都是帝王及文武百官在學,直至清末才流傳於民間,所以以前學佛者皆是帝王及文武百官在學,直至清末才流傳於民間,所以以前學佛者皆是皇親貴族。   那麼,台灣在過去蔣介石時代,因他的夫人蔣宋美齡用強烈的政治手腕控制佛寺,並發出一個口號,十五年以內不得新蓋佛寺,而且舊寺不得翻修,這種不平等的壓制,實乃佛教之魔難。   不但如此,宋美齡利用強權,一手遮天地障礙佛教,進而大力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眼看佛教之頹危,甚為可憐!可見強權政治破壞佛教,其罪愆可謂無量無邊。   要是大家沒有忘記,在台東花蓮或靠于山區的原住民地帶,一個小部落就有一個基督教或天主教堂。她大力的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我們不反對,但不能以她一人之信仰而摧殘其他宗教之信仰,這是不公平的,尤其對佛教的強迫壓制,更是令人深感納悶與不法之事。   因此國民政府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十三條不平等的監督寺廟條例,針對佛教與道教的控制。   經過幾十年的歲月,這件令人痛心的事,死灰復燃,於是我毅然決然的挺身而出,向政府提出廢除監督寺廟條例,令佛教與道教恢復平等自由的待遇。   今天朝野上下皆為民主而爭取,使我們覺得現在推動佛法較為輕鬆快活,要是在以前戒嚴未解除時,我說了這些話,或許明天就找不到我如本了。   所以現在我們大有為的民主憲政,乃至文武百官的領導下,大家對民主的推動,都已漸漸踏入民主意識的喚醒,這是值得欣慰的事。   總而言之,今天能夠有那麼多的人來聽經聞法,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也就是推動*輪、講經說法的法師之重要性,他所扮演的角色,弘范三界,就是如何將如來的法身慧命綿延不斷的延續下去。   所以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非常讚歎講經說法者,因為他像無盡燈般指引著迷惘眾生,走向光明解脫的彼岸。   近十幾年來,弘法布教的法師相繼輩出,弘宗演教,大作師子吼,這才使佛法更加普及,並且由民間響應至中央,由中央回應到基層,由此可見,大家對佛法的認識與肯定,是眾志所成不容分說的。   所謂:「海納百川,不揀細澤。」   少數人反應說:可是我們的李總統是信仰基督教,是否我們也要跟著信基督教呢?可是我要告訴諸位,我們遠觀古今,一向以佛教與道教最受朝野上下平民百姓所尊奉,何況清朝以前那有什麼所謂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實乃極少數的信仰。   你們看,南朝梁武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而且受過在家菩薩戒,一生安僧建塔無數,有菩薩皇帝之稱。在朝時以佛教為國教。   還有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受過五戒。還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都是虔誠之佛弟子。   中國有句諺語:家家觀音,戶戶彌陀。即是此意。   總歸一句話,從古亘今,很多帝王都是篤信佛教,並以佛教為國教,所以我們不必為此而爭論,也不要因為趕時髦而去信仰,這是非理性的。   我並非反對大家信仰任何宗教,何況信仰宗教是自由的,只是當你要信仰一個宗教以前,須透過智慧的抉擇,並且懂得教義的微言大義,是否合乎真理,了義與非了義,是不是解脫之道,如果有此明智的選擇,才不至徒勞無功,而且賠了夫人又折兵,實在划不來。   總而言之,我不希望大家糊裡糊塗的跟著信仰任何一個宗教,並且一味的盲從會帶來很多的後遺症,況且心智若迷,行為舉動亦隨著偏離,這是不理想非理性的行為,這與開悟證果的真義相離十萬八千里。   在過去農業社會時代,生活困苦,水準低落,當時的人們無閑探究佛理,於是以各人之謬見,以訛傳訛,致使佛法被視為老嫗所學,或為婚姻受挫、失意政客、一事無成者之避風港,落得佛法暗昧無彩,一一歪曲佛法大義。   幸虧今日知識科學文明,才證明佛法示現於世間之實際意義。   所以現在的佛學者不再是過去的愚夫愚婦所學了,而當今的學佛者皆是才德具備的知識份子。好比民國七十三年,大學生出家修行,去受三壇大戒者就有一百七十多位,可見佛法缺乏弘揚,一旦真理顯現,不分智愚老少,皆能相應。   總而言之,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本是出家人之職責,於是我出家後立志將身心奉獻三寶,好好深入經藏,不停地宣揚如來正法,令一切眾生皆能破迷啟悟,背塵合覺,邁向究竟解脫的彼岸。(大眾掌聲如雷)   由於親睹當今佛法的興盛,所以內心有無比的感觸,好了,說了那麼多,我們還是回歸今天所要演講的正題,諸位菩薩!今天我們同樣要演說超越心靈之法寶。   今天所要演講的超越心靈之法寶其內容如何呢?就是要跟大家來探究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誰?   有人回答說:那還不簡單!只要與我有利害關係,與我對立、有恩怨,並且令我最痛恨的人就是了。   例如:倒我的會、騙我的錢、搶我的男友或女友,或是佔有我的先生或是我的太太的人,都是我的敵人,一想到這裡,我就想啃他的骨、吸他的血、剝他的皮、吃他的肉,才能消我心頭之恨,這外在一切都是我的敵人。   一般人都認為這就是他的最大敵人,其實諸位菩薩!這個說法未必就是正確。在此,我要大膽的向諸位說一句話,外在的敵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蘊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貪瞋痴,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大家沒有忘記,我昨天有說了一段話,「能統理百萬大軍、移山倒海、唯我獨尊的人,並不厲害!真正能夠降伏其心,控制不發脾氣、不貪心、無嫉妒心、不誹謗、不沾染一切善惡者,才是厲害之人。」(掌聲四起)   所以說,心魔比外魔來得可怕,心魔指的是貪瞋痴,並非有個外魔跑來附體騷擾。   魔是染污義,能染污我們的清凈自性,就叫做魔。心魔比外魔更恐布,更厲害,所以你有辦法有能力打倒對方,未必就能打倒自己的心魔─貪瞋痴。   諸位聽好,自己的敵人,從無量劫、無量世生死輪迴以來,我們從未戰勝過,於是使我們生死死生,像鎖煉一鐶扣著一鐶,不停的輪轉下去。   我們之所以無法停息下來,就是沒有辦法降伏這顆心,無法戰勝這個貪瞋痴,因此至今還在流浪生死。   所以我才問!到底我們自己的敵人是誰?說主觀一點,就是我們內心的貪慾、瞋恚、愚痴,還有愛誹謗人的心,疑神疑鬼的心,貢高我慢之心,空虛的心,憂悶的心,種種染污之心。   這些不清凈的心若無降伏、凈化、超越的話,會永遠隨著這些無明煩惱心,繼續綿延不斷的漂流下去,永無止息,於六道中輪迴,這樣名為凡夫。   所謂:永遠做個「生死的流浪漢,六道的苦命兒」。豈不悲哉!悲哉!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有能力戰勝別人,不一定有能力戰勝自己,這句話你們去慢慢思惟,慢慢去參,有它深奧的道理在。   但是我的意思也不是否認外在的敵人不可怕或不厲害,只是有其輕重與前後的差別。這樣不知諸位是否了解我的意思?(大眾掌聲如雷)   修行的人心最怕被染黑。我常說一句話:為何你要誹謗人、嫉妒人,因為對方比你強、比你有才華、比你漂亮、比你有錢、比你有名望、比你討人喜歡,種種條件都比你殊勝,所以你心裡不快活,因此而嫉妒誹謗。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到一點,當你未誹謗到他人以前,你的心早已染污生病了,自己先中傷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會迴光返照,不但不會嫉妒誹謗,而且還會隨喜讚歎他之才能。   修道人只要心一發動,善就好,要是惡念一起,就生病染污了。因為當你還未採取行動攻擊對方以前,你的心已七上八下了,所以佛說四十二章經里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   這是文言文,我解釋一遍給大家聽!佛說:有些壞人,欲害聖賢,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如人向空中吐口水,不但無法傷到虛空,反而噴到自己、染污到自己;要是你欺負善良的人,或陷害聖人,以後呈現的果報,也要自己擔待。   又好比逆風灑塵,不但不能傷及對方,反過來害自己吃了一鼻子灰。所謂自作自受就是這個道理。   佛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我們的心如同倉庫般,不分善惡好壞之種子皆儲藏於八識田中,那怕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劫,亦然保護的完整如初,絲毫不損,等待因緣成熟業報現前時,自然爆發,不容商量,過去現在所作的一點一滴因果,到頭來還是要自作自受。   如果諸位沒有忘記,我曾說過一句話,因果是不會錯亂的,這點大家要肯定,所以我才會說外在的敵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難以降伏的貪瞋痴等心。   佛門課誦本有段文「四弘誓願」,內容談到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諸位啊!窮窮無盡的眾生要發心將之度盡,有那麼簡單嗎?諸位!不簡單啦!   我說外在的眾生反而好度,內在自性中的眾生就難度了。你們不知道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四起)   那麼什麼是內在的眾生呢?我們眾生的心雖是一個,可是能演化無量無數種虛妄之心,例如:貪心、瞋心、痴心、嫉妒心、我慢心、誹謗心、恨心……等等,這都是我們自性中的眾生,你們可否考慮將心中的眾生度盡。那讓我告訴你,須經三大阿僧只劫的修鍊,才能將之一一度盡。   大家有目共睹,雖然今天我有能力講經說法帶動整個台灣二千萬人口聽經聞法,可是我卻無法降伏自己的心,畢竟自性眾生難度啊!   真的很難度,曾經有位女菩薩到講堂來向我吐苦水,她說:她與同修學佛好幾年了,而且同修比她還要早學佛,為何她同修學佛那麼久了,怎麼脾氣還是那麼大。   未學佛以前時常罵我,學佛十幾年了也是沒有改變脾氣,還是很會罵我,請問師父怎麼辦?   我對她說:其實你先生學佛有進步,只是你沒察覺而己!他未學佛以前假使一天罵你十次,因為學佛後有在改變,所以現在一天只罵你五、六次,一天減少四次,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她說:哎喲!實在有道理哦!   我說:不能因為他還會罵你,就表示他沒有改變,沒有進步。今天要是他真的不發脾氣、不罵人的話,那我恭喜你,你先生可以坐在上面,讓大家供奉頂禮了,問什麼理由?因為他已經成佛了。   一個人的習氣是累生累劫所累積下來的,要摒除這些難調難伏的習氣,談何容易?修行並非三兩天之事,佛說,須經三大阿僧只劫的歷練、修行、凈化,才能真正的脫胎換骨,轉凡入聖。   所以你應該給他時間、空間,不能苛薄的要求他現在要完全摒除習氣,那這樣對他而言,實在太殘忍了。   女菩薩聽了這些話,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批評他先生了。   總而言之,要度自性中的眾生,實非易事,我們也不要經常以佛的尺度來衡量他人,如此一量,十個百個甚至千萬個,準是全軍覆沒。   所以我們對於一些還是在造業的人,要有寬宏大量的心、寬恕他、包容他、憐愍他、原諒他,給他機會懺悔,重新改過向上,不要一天到晚眼睛睜得大大的,專門挑人家毛病、偶爾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會活得快樂,不知諸位是否有同感呢?(大眾掌聲如雷)   一個會修行、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分別挑剔外在好壞,遇境不生是非,又不染著,反而知道迴光返照。   而不會修行的人,或是愚痴的人,時常去分別是非好壞,沾染外境,令心不得自在造業,致使沉淪諸趣。   所以說,會修行的人,內觀自性。不會修行的人,必外求法,並且被境所轉。   所謂:智者役物,迷者被物所役。   如果有一天真正度盡自性眾生時,那當下就是開悟證果之際。有何證據?佛在阿含經里有一段話:若貪慾、瞋恚、愚痴三者斷盡,名為阿羅漢。   所以若問他是凡人還是聖人,是問他自性中的貪瞋痴,到底凈化了沒有,要是凈化貪瞋痴煩惱的人,名為聖人。要是沒有凈化者,名為凡夫。   因此,凡夫與聖人之差別,在於是否凈化貪瞋痴來論定,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   眾生貪念一起則一切貪,因為這是累積累生累劫的習氣而來,所以難對治。如果對一個沒有修行,或是很少用功修行的人而言,貪慾現前,當下束手無策。包括我也一樣,要是你問我會貪嗎?老實說:還是會。只是貪多貪少而已!   曾經有人問我,如本法師如果有人供養你一百元,你會心動嗎?我說不會。那麼一千元供養你,會心動嗎?不會。那供養你十萬元會心動嗎?不會。要是供養你一千萬會心動嗎?等一下,這可值得考慮看看了!心動了。(大眾掌聲四起)   因為凡夫心定力畢竟有限,錢少雖不動心,可是錢多就難說了。問什麼理由?因為我還是凡夫眾生,無法像佛一樣如如不動。   諸位菩薩!貪慾是永無止盡的,記得剛才我有說一句話,貪一切貪,這表示慾壑難填,因為慾望是永遠填不滿的,人始終被慾望牽著鼻子走,自己不能自覺,如萬丈深坑,無法探測,也無法見底。我們人的慾望就是如此,所以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凡夫眾生。   什麼叫做貪慾是無止盡的呢?我舉一個社會上最現實的現象給諸位聽!比如一個人一天賺三百元不夠花,希望以後能賺五百元,等到有一天賺五百元,又不夠花,想再賺一千元,一千元又嫌太少,看可否賺三千元,又不夠,看看是否可賺五千元,如此累積倍增,永無止盡,貪慾無法自拔。   我們不能說他不對,問什麼理由?因為他是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怎能叫他不貪呢?要是不貪,那早就成佛了。   換句話說:各位的慾望也是一樣,今天有能力做里長、村長,也希望有機會做個鄉長也不錯。等做到鄉長時,又覺得地位不夠高,進一步想做縣長,縣長做過了,又認為不夠大,不然做省長好了,等到做省長時,又認為名位不夠大,進而想更上一層樓做總統,如此下去,你以為這樣就能滿足他的心嗎?   其實不見得,或許有一天他想統領整個世界,要世界各國都歸順於他,聽他指揮,做他的部屬,你想!這樣他是否已經滿足了?不一定,因為慾望是無止盡的,所以永遠也無法消除他滿腹的抱負。   其實權力與名望也未必是不好的,只是會不會善加利用而已!   權力與名望揚名天下的人,如果他今天能以此權力或名望來做功德,不但可以自利又可利人。相對的今天要濫用權力與名望去造業,不但損己還會害人。   所以權力與名望本身是不好不壞的,好壞在於我們心的運作,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法是無辜的,事在人為,比如我們的市議員馬崇喜大德,他當一位市議員也是很有名望啊!如果他以這個名望來保護宗教,造福百姓,做一些有益社會國家的事,你不能說這個名位不好啊!是不是(掌聲響起)   還有,如果今天我如本是一位無名小卒,默默無名的法師,大家都不認識我,你說誰來聽我講經呢?   相對的,今天我名震寶島,只要在報紙稍微刊登弘法消息,聽眾就擠得水泄不通了,這樣名位豈不是能度眾生嗎?只是不要用名位去造業就行了。(掌聲如雷)   假使今晚我如本講經圓滿後,到夜市去吃海產或跟女孩子約會,那不得了了,明天報紙一定大作文章,會讓很多人造口業,退道心,而且鬧得滿城風雨。因為名氣大,當然震撼力就大。因此,會斷很多人善根,以後不敢來學佛了。   這樣我豈不是有無量罪過嗎?所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名位亦如是。   如果今天我們真的要來論名氣,佛的名氣最大,(ㄔ扁)覆三千大千世界,不止是我們這太陽系而已!還(ㄔ扁)覆無量無邊的太陽系,因為佛能百千萬億化身,何況佛來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化身而已!同樣的丈六金身還有無量百千萬億,亦然(ㄔ扁)覆三千大千世界而度眾生。佛的教化區廣闊無際,所以論名氣,誰能比得上佛呢?   總而言之,名與利本身是不好不壞的,因人而異!因為凡夫眾生的貪慾是無止盡的,不知適可而止,不知行中道,因此才會造罪受報。   眾生一旦陷入慾望時,始終無法開悟證果,因為慾望自古以來,如影隨形,何況我們一生中又不修行、不念佛、不參禪、不深入經藏,所以綜合一輩子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這段時間都在造業中,而我們內心所擁有的良知、因果、道德、解脫、光明的一面,漸漸腐化崩潰,甚至被貪瞋痴、無明煩惱、五欲六塵給染污遮蔽了,因此清凈自性無法顯現,永受三界沉溺之苦,可不悲哉!   今天我們既然聞到佛法,應該好好透過修行的管道來約束規範自己的身心,不令造業,而且讓我們擁有的清凈光明本性,不生不滅的佛性展現出來,同登涅槃,永遠與生死流轉告別。(掌聲四起)   假使我們再執迷不悟,繼續貪戀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等五欲六塵,就如同鐵生鏽一般,久而久之自然會被侵蝕腐化而敗壞。   同樣理由,今天若不將累生累劫的習染,透過修行的力量一一凈化蠲除,仍然滯留於五欲六塵中,終究我們擁有的清凈、光明、良知、因果、道德、慈悲、善良的一面,因此窮劫沉沒於萬丈坑底,畢竟無法自拔。所以今天為何要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其用意就在於斷惑證真,還我本源。   換句話說,學佛就是在喚醒我們的清凈光明自性顯露,而並非追求深遠高超的學問與道理而已,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   因此,我們今天有福報得聞如來正法,應當好好利此生的後半段,創造因緣,充實自己,洗心滌慮,讓我們清凈的智慧德相彰顯,不受後有。   所以我們再怎麼忙,至少在一天之中,也要找一些時間出來打坐念佛,並且在念佛時,字字句句念得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佛由心生,從口出,由耳入,三到具備,一句接著一句,歷歷分明,以一句佛號攝住一切雜思妄想,同時將雜思妄想化為一句阿彌陀佛聖號。   雖然念佛也是妄,但是以妄克妄,以一念制萬念,以毒攻毒,將心猿意馬調伏,萬念歸為一念,於是雜思妄想漸漸平息,而原來的清凈自性自然顯現。   所謂: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明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所以學佛的人,時時刻刻都要有迴光返照的心,不要一味地攀緣外境,持續分別好惡,以致心濁不堪。   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所以智者自凈其意,威儀庠序,身心自在解脫;迷者心外求法,終不見道,反從己墮。因此上升或墮落只在一念之間,自作自受,他人頂代不得。   念佛不重於念多,而是重於是否念得紮實,尤其現在工商社會,大家整天忙忙碌碌,那來的時間參禪念佛呢?由於如此,所以我常鼓勵那些號稱第一號沒空者,一個快又簡單的好方法,無須耗費很多時間,又能達到實際效果,那也就是所謂的十念法。   十念法如何念呢?當你深呼吸一口氣時,利用這一口氣念十句的阿彌陀佛聖號,輕輕鬆鬆,安安詳詳,很快活的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分分明明的念下去,只要念十口氣,不到三分鐘就把一百句的佛號賺起來了。如果早晚各一次,那每天就能儲存二百句的佛號了,這樣日積月累,所累積下來的往生資糧,是很可觀的。   觀無量壽經云:『念佛一句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由此可見,念佛拜佛其功德、力量是不可思議的,何況又能消除我們八十億劫生死大罪,又能福增無量,這種不必花半毛錢,又能達到修行解脫的利益,何樂而不為呢?   或許有人會懷疑,甚至不相信,更認為這是天方夜譚,無稽之談,不足採信。可是我要告訴大家,佛是聖人沒有必要打妄語騙我們,何況你們看!念佛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了生脫死,從古至今,歷代祖師大德就是最有力的實據。   來,我舉一個真人真事,念佛念到開悟,天眼洞開的實例給諸位聽!   埔里有位六十歲的老菩薩,因不識字,所以師父平常教以念佛,忠厚樸實的老菩薩,毫無疑問地依著師父所教而行持,她非常勤快直心,日日夜夜皆以清凈心、平常心、無所求的心來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事隔三年,有一次,老菩薩在一個天昏地暗又沒有路燈的夜裡,獨自爬上山去找師父,一進門師父很疑惑的看著她,便問:老菩薩這麼晚了,天又那麼黑暗,是誰帶你上來,又有何事呢?   老菩薩回答說:我獨自上來拜佛。   師父接著又問:山路崎嶇難行,你又沒有拿手電筒,如何上來呢?   老菩薩緊接著回答說:天色像日光般的明亮,何須手電筒呢?何況柑子樹上有多少粒柑子,我都看得一清二楚。   師父乍聽之下,差點昏倒。原來這位老菩薩念佛已念到無明煩惱破除,業識脫落,天眼開明的境界,因此不分晝夜目睹一片光明,由此足以證明念佛的不可思議。   記得有一次,我開車要到遠地講經,經休息站下車欲上廁所時,忽見一位信眾跑得很急直到我面前來,很驚喜地對我說:你是不是那個叫做什麼本的法師。   我答:是的,我就是如本啊!   他大聲答道:對啦!就是每天在第四台和華視講經的那位如本法師啦!   當時我聽了很高興,於是從車箱里拿出一塊價值伍百元的弘法錄影帶與他結緣,見他高興笑得口合不攏,只因叫一句如本就賺了一塊伍百元的錄影帶,而我又是十足的凡夫,何況稱念阿彌陀佛與十方諸佛聖號呢?其福報豈能心思口議!因此,我們不可小看念佛法門的殊勝功德。   總而言之,我們不要以凡夫之見來衡量聖人之境地,更不要以一己之偏誤導眾生,把念佛法門視為阿公阿婆之事,如此貢高我慢的見解,會障礙我們自己的聖道。   何況我們的身分、地位、智慧又比不上歷代的祖師大德及帝王們之尊貴與高尚,我們豈能以此輕慢之心,妄說念佛法門是阿公阿婆的事!   隨著時代的變遷,知識普遍提高,學佛者已不局限於阿公阿婆了,何況現在學佛的人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知識份子層出不窮,已不再向過去所謂的愚夫愚婦所學了,這種落伍的觀念早已被淘汰,若問什麼理由!因為現代的知識份子都已提升,有智慧去探究佛法的道理,所以大家是否考慮將那古老的腦筋觀念調整一下,我認為這是必要的。   諸位菩薩!我們再把話收回來,人的慾望是很難以凈化的,同時是無止盡的,所謂慾壑難填。若是能將慾望當下凈化解脫,那就是開悟證果了。只是,慾望這個圍牆如此堅硬,難以突破,因此阻礙我們的聖道,致使我們遲遲不能開悟證果,了生脫死。   佛說:慾望是人類最難游過的愛河,如膠如漆,藕斷絲連,實在有它潛在的道理。   所以諸位菩薩,修行不可心外求法,而且要時常迴光返照,照見我們擁有的本來面目,因為外在的一切法皆是生生滅滅,所以我們應該悟明這不生不滅的菩提自性才對,並且依著這個菩提自性繼續修持下去,有朝一日定會開花結果。   唐朝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諸位菩薩,這幾句話既道出我們人人各具有一個光明的本體,若能善用這清凈無染的心修道,絕對不會偏失,而且終究會達到我們日夜所期盼的目標,也就是成就佛果。(大眾掌聲四起)   切記!修道要直心,不要彎彎曲曲,更不要勾心鬥角、挑撥離間、撥弄是非,這樣是嚴重地傷害自己,對不起自己,讓自己墮落。所謂:直心就是道場。修道之人心要直,要是歪七扭八,鑽牛角尖,又易計較者,那是很痛苦的,也就是佛門講的無明。不明世間真相、不明是非善惡,無明起用,永遠與道相違。   為何大家那麼喜歡聽我講經,因為我以智慧心,心存誠懇,言詞率直,有震撼力、有臨場感,又直接了當,不啰唆,亦不敷衍了事,直探心源,披露法義,因此大家皆能法喜充滿。終究佛法大貌,本來如此,何必在那兒兜圈子呢?如果拖泥帶水,終究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   「直心就是道場」。佛比喻說:如同一根木頭,由上游流至下游,當中不被水裡的障礙物所阻擋,不滯留彼岸與此岸,又加上此木頭本身沒有腐爛,佛云:這支木頭註定會流到大海。   佛又說: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心中不沾染愛欲、名利、脾氣、嫉妒……等等惡染,只要直心的修下去,這樣即可一路涅槃門。   相信這個比喻,大家應該很清楚才對,只要直心即可與道相應,因為道是流暢的,道是無染污的,道是清凈的,道是很坦直的,就這樣子而已,可是要修到這樣而已,實為不易。   我常說一句話,道理沒有絕對的深與淺,何謂深?何謂淺?那就必須以做得到或做不到來論了。深就是做不到,淺即是能做到,所以道理何有深淺之別呢?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心去做否?對做得到的人而言,是淺的;而對做不到的人來說卻是深,所以說,道理有深淺就是以此而論。   我們修道要有信心、有自尊,不用擔心,也不要因為眼前所看到的慾望那麼強烈,就因此而喪志、退縮,不敢面對現實而停頓下來,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有信心,努力的去面對、去接受考驗,去實現它,突破這萬重圍,到最後您就是勇敢的勝利者。(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菩薩!凡夫眾生永遠皆與外在的人、事、物做朋友,從來都沒有跟自己的心做過朋友,這是不對的。我不是否認外在的一切,只是事情有輕有重。   你們想想看,自從你小時候至今五、六十歲了,你是否曾經與你的心做過朋友,這個問題很重要哦!   那又如何和自己的心做朋友,何況心又分為生滅與不生滅之別,問題來了,我想問諸位,你是要跟不生滅的心做朋友呢?還是要跟生滅的心做朋友。   同樣是朋友,卻有天淵之別,一個可以令我們解脫的心,一個卻讓我們永無休止輪轉下去的心。要是跟生滅之心做朋友,卻是心地染污、被境所轉,這可要繼續地輪迴下去;若能與不生不滅的心做朋友,則心地清凈、無染污與光明理體常住不滅,與諸聖同一鼻孔出氣。   所以我們平常努力修道就是為此,期望有朝一日能從生死輪迴的此岸,達到開悟證果光明涅槃的彼岸。就這麼簡單,雖說簡單卻要花費我們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   這一段所講的主要內容,就是告訴大家,一個人活在世間其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此,我們今天既然知道這個使我們累生累劫以來,不斷生死死生,輪迴不停的原由──三毒貪瞋痴,就應當鼓起勇氣,不怕艱辛萬苦,乃至上刀山下劍海,也要突破這個堅硬的重圍,只要我們有信心,終究可以我們達自信、自尊、自重、自愛的完美人格,與聖同齊。   後面緊接著再說,瞋恨心也是我們的敵人,那瞋恨心是如何產生的呢?探究其原由,實與我們日常生活及人、事、物間之利害得失有著密切的關係。   比如一個人比我有才華,樣樣比我能幹,我因此而生嫉妒心、瞋恨心、排斥心,非常痛苦的怨恨他人,如此行為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身為一位修道人,必將瞋恨心凈化超越,不要姑息養奸,要不然會被這瞋恨心搞得一輩子痛毀極詆,災禍連連,無法收拾。   你們看,天下之間有多少英雄豪傑,多少好漢,皆一一吃虧在這瞋恨心之下,因而做出遺憾終身之事。   來,我說一個真人真事,發生在二年前報紙刊載出來的實例給諸位聽。   有一位美國留學博士,在未到美國留學時,認識一位端莊美麗的女朋友,二人相識一、二年,這位男眾就到美國留學,不久,二人音訊漸漸斷了,原來這位女孩子在台灣又新交了一位男友,因喜新厭舊,移情別戀,後來等到這位美國留學回來的男朋友,知道他一生所寄望,也是一生最愛的女友,已經另有新歡,於是懷恨在心,約女朋友出來見面時,意見未能談妥,卻將女友碎屍萬段,這種瞋恨所帶來的禍患,實在令人感到嘆惋。   所以脾氣的大小,不在於教育的高低,更不是教育受高就沒有脾氣,不能以此來論定,必須靠修行的定力來維持與凈化,不然瞋恨心一發作,那下場是無法收拾的,是慘不忍睹的。   佛對我們說:忍辱就是度我們瞋恨心的最大利器,要以此忍辱心凈化瞋恨心,亦非一天二天之事,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有辦法凈化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我也不敢要求大家一下子就要全斷瞋恨心,這樣太殘忍了,因為道理在說很快,雖然有辦法從因地說到果地,由凡夫說到佛的境界,但對我們而言,說得到不一定就能完全做得到,畢竟我們都還是凡夫眾生,所以不能沒有脾氣。只是要依照道理加快腳步,好好將我們的瞋恨心一一凈化,這樣是我們的目標。   忍辱又分做兩種類別來說:第一是世間忍。第二是出世間忍。   何謂世間忍?就是忍辱沒有解脫,沒有凈化。所謂忍一時無法忍永遠,因為時間可以考驗出他的忍辱,所以叫做世間忍。   如世間人常比喻說:水淹到肚臍還可以忍,水淹到脖子勉強還可以忍,一旦水淹到鼻子時,為了要命就得掙扎拚命了。所以世間的忍還是有限度的,忍無可忍,還是會恢複本來面目的。   記得上回我講經時提到: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結果有位信徒對我說:師父您言重了,我說:何以見得?   他答:用唱的比較快,什麼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忍一時之氣,風平浪靜。這是格言、道理、真理,勸人的話,要做到此境,比登天還難。不然師父當你遇到境界時能辦得到嗎?   我對他說:我沒有辦法,但是不能因為如此而失去意志不修行了,要是不修行就永遠沉淪,始終被牽著鼻子走。瞋恨心掌控你的命運方向盤,無限的善惡之業無能凈化,揮之不盡。佛道是難成的,但不是不能成就,所謂:天下沒有天生釋迦,自然彌陀。諸佛的成就聖道,乃窮劫修證所得也。   我常勉勵自己,要將累生累劫的生死大業,於今生做個了結,今生一定要對自己的生死有個交代,畢竟從生死輪迴以來,已經無量世無量劫了,不修不行,如何對得起自己!甘受六道沉淪!   所以世間的忍辱是有限度的,現在有辦法忍,明天有辦法忍,後天要是想不開時,那就不一定忍得住了,這個忍就是世間忍,不究竟之忍,不了義之忍,不徹底之忍,不與空性相應故。   後面再說出世間忍。何謂出世間忍?就是與空相應,佛門稱之為證得無生法忍,體達三輪體空之境界,是名為出世間忍。   達到明心見性、開悟證果、了脫生死、不受後有,這個忍是現在忍、未來忍、永遠的忍,不會因時空的變遷而有所改變,所謂一忍永忍,絕不從中起變化,真正與空相應,不被一切人事物所動搖一根寒毛,這種忍名為自性中不被境所轉,一塵不染、一法不立,要是能做到如此之境,是名為出世間忍。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   佛於金剛經介紹有位歌利王,有一天帶著宮女到山上打獵,看到一位坐在樹下坐禪的修行人,便問:你這位修道者是修什麼行?   修行人答:我是修忍辱行。   歌利王說:既然你是修忍辱行的,我倒要看看忍辱到什麼境界。於是,歌利王很不客氣舉起寶劍,將修行者右手剁下。   歌利王問:你修忍辱行,你會恨我嗎?   修行者答:我不會恨你。   歌利王生氣地說:好,你不會恨我,歌利王再次舉劍將修行者左手剁下。   再問道:你兩隻手都不見了,你會恨我嗎?   修行者答:一樣不會恨你。   歌利王聽了更生氣,難道這個人從龍發堂跑出來的嗎?或是腦袋有問題?   於是將寶劍拿起,將修行者的腳一齊剁下。   歌利王再問:我把你的手腳都剁掉,你會恨我嗎?   修行者仍然以慈悲的口吻回答:我說話沒有第二句,我不但不恨你,同時,以後成就佛道時,我頭一位要度的人就是你。   諸位啊!這不是普通人能說的話,若非開悟證果,豈有如此境界。一來,忍辱仙人的瞋恨心已經凈化超越,不但這樣,還有包容寬赦的心胸,這不是每一個人能夠做得到的;二來,忍辱仙人的心地已到達無我的境界,自他不二的甚深境界,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也。   諸位,時間總是會過去的,經過好幾劫、好幾世,歌利王投胎釋迦佛時代,為五大臣之一的憍陳如,前生也就是過去的歌利王,而釋迦牟尼佛就是過去在樹下坐禪修行的那位忍辱仙人。   果真如此,後來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開悟證果以後,頭一位度的就是憍陳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母舅。憍陳如在五比丘之中,聽佛說四諦法最先開悟的一位,這樣諸位明白嗎?   所以諸位菩薩!看到以上佛自說之本生談,啟示我們的真諦,天下間縱然令我們最怨恨、最嫉妒的人,我們理應效法佛陀廣行菩薩道的完美精神,以自利利人,自度度人,共成無上菩提為宗旨。   諸位,你們說是不是?若有此種心態,以佛教來說,他已經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了。同時也突破了對立性的境界,不簡單,實乃不易也。(掌聲如雷)   所以今天要結束以前,我簡單地再把重點結論一下,為何修道人要修忍辱,同時也要把瞋恨心凈化,要如何學習忍辱,我綜合經典歸納為五點,不妨諸位把它記起來。   第一、把對方當做凡夫眾生,不是佛菩薩,所以他對你的誹謗也好,對你不利也好,你應該原諒他,畢竟他還在因地,處處無明,步步煩惱,你我他皆平等,以平常心看待,心地就自然平息瞋恨,忍辱當下即得。   第二、把對方當做佛菩薩的示現,來考驗我們的道心,是我們修道的逆增上緣,破一分無明、增長一分法身。   第三、化煩惱為菩提,煩惱即菩提,離煩惱菩提不可得,如蓮花出於污泥,蓮花的神聖無染,亦不離污泥一般。   第四、修持忍辱行,能消除因果循環,化暴戾為祥和。   第五、忍辱行是十方三世諸佛之必經途徑。   如果我們修道人能透過這五點的修證,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決定有辦法提升忍辱的功夫,同時亦能度化我們之瞋恨心,這樣諸位明白嗎?   佛經裡面說:要是能修行忍辱行,因而度化我們之瞋恨心,凈化我們的心靈,可以得到十種殊勝功德。   第一、能化干戈為玉帛。   第二、能消除彼此恩怨。   第三、能得自在無礙,內心清涼。   第四、免墮三惡道。   第五、諸佛讚歎,天龍八部護持。   第六、人天愛戴。   第七、晝夜常安。   第八、能成就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聖。   第九、能成就相好光明。   第十、能早證無生法忍。   諸位菩薩們!凡夫眾生的心病,可說是無量無邊,說不盡、道不完,短短二天時間,實在說不盡眾生無量的心病,所以盼望以後若有因緣,再一次廣說超越靈之法寶第二輯,因為時間實在不夠用,二天的重點如下:第一是告訴我們人生最可憐的性情就是自卑。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所說的,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總歸一句話,眾生的心病是無盡的,法葯也是無量的。二天說不完,也只不過藉此二天做為拋磚引玉,讓大家了解佛法是覺悟之法,只要我們肯研究佛法,依照佛法而修行,即能度脫我們貪瞋痴三毒,並且能凈化我們的心靈,乃至成就佛道。   在此深深祝福大家法喜充滿,更希望大家能創造因緣,利用因緣,締造因緣,來學佛成佛,同登正覺彼岸,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是為有幸也!(大眾掌聲如雷)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立法院副院長王金平大德、國父紀念館高館長、所有的法師,以及所有廣大熱愛佛法的聽眾,大家晚安,阿彌陀佛!   我相信大家期待聽「超越心靈之法寶」已經很久了,諸位菩薩,時間總是會過去,日子總是會到來,那麼超越心靈之法寶不是活生生的擺在我們眼前嗎?這不是在作夢啊!諸位,你們是否有同感?   超越心靈之法寶,我分成三段來演講:  第一正見心靈。  第二修證心靈。  第三圓滿心靈。   第一正見心靈。簡單說就是要認識心,「心」有人不了解,為了使大家能夠了解,第一個階段我們來探討「心」。第二修證心靈,既然了解心靈,進一步要升華心靈、解脫心靈。第三圓滿心靈。明心見性後方知如何修行,而後證成菩提,使其因圓果滿。以上三點是我要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的三大重點。   諸位,首先我們談正見心靈,人人皆有個心靈,但是人人卻否認心靈,這是天下間最悲哀,也是最遺憾的事情,不是嗎?世人不是斷滅論,就是常見論者。   佛教說世間有二種邪見(邪見就是不端正、錯誤的思想。)第一斷見。第二常見。   第一斷見:何謂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之後,身體肉軀塵歸塵、土歸土,四大化為烏有,甚至將精神界(佛性)也否認掉,以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可怕的思想,斷送了多少人的善根,也就是唯物論者。   第二常見。常者不變之意。常見簡單說就是認為人死做鬼,死後不會做畜牲、阿羅漢,也不會升天,不會墮地獄,不會成佛,這種觀念叫做常見。常見的思想完全失去輪迴的本來面目,違害社會人士的思想,非常可怕,比被殺還嚴重。所以思想很重要,思想正確可以救人;思想錯誤,會令人墮入三惡道,甚至斷送法身慧命。我常說一句話:人的行為始終跟著思想在走,思想正確,行為跟著正確。思想錯誤,行為也跟著錯誤,所以修行人首先要思想觀念矯正,令起正見,如或不然,縱然費盡九牛之力,也無法開悟證果。   常見,除了認為人死做鬼,還認為人死之後一定投胎做人,如果人死後一定做人,那麼豬誰來投胎,鬼誰來做,修善無法升天,地獄也無法成立,這很明顯的違反因果。要知道人死做人,或人死做鬼,都只有六分之一的機會,還有六分之五的機會投生他道,這要視其生前所造的善惡業來論定。那麼死後的去處有那六種:   一、天道  二、人道  三、阿修羅道  四、地獄道  五、餓鬼道  六、畜牲道   問你投生六道中那一道?是問你生前所做的善惡之業來論定,這樣才合乎因果。所以,落入斷見,固然可怕;落入常見,也是不理想。世人所說人死做人或人死做鬼,都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只答對1/6,有關這個問題,在還沒有說到超越心靈之法寶的正題前,先向各位聲明,我們不可落入斷見的思想,因為要超越心靈前,如果就已經落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還要修行做什麼?   否認生命的延續,這是很可怕,也是錯誤的思想,佛教相信有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因為生命的綿延不間斷,所以生命是可貴的,人死後還受業力的牽制,做惡受惡果,做善得善果,平等!平等!生命的延續是由前生所造的善惡業論定,所以,那怕世人邪知邪見的高喊,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你也不要害怕,那只是愚夫愚婦的想法,開悟的聖者說的話,是不會有偏失的,不但佛教認為人死後,生命仍繼續延續下去,甚至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及一貫道,也同樣認為,人的生命會繼續延續下去。   人的心靈必然存在,佛說人人有佛性,在此,我引用一位開悟祖師說的四句法語:『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飢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與君同步又同鄉,這意思是說,清凈本性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不認識,不能自覺,佛性如同故鄉舊識,跟我們一同來來去去,不論走路、吃飯、行住坐卧,佛性都不曾離開我們,相隨累生累劫,卻找不到主人,這不是很悲哀嗎?   所以,我開門見山說,人人有個心靈,可是人人卻見不到,這是天下間,最令人痛心、最遺憾的事。禪宗說:修行要明心見性。我們即未明心,也無見性,這是非常痛苦的,難怪一直生死輪迴,作個六道的流浪漢,三界的苦命兒,諸位,你們認為有道理嗎?渴飲飢餐常對面,口渴時,知道喝水,肚子餓了,知道要吃飯,時常見面卻不相識,這是眾生沒有明心見性的悲哀。   祖師又說:不須回首更思量。佛性就在身旁,不假思索,若再想一下,佛性離你八萬四千里了。   我常說,我們常隨時隨地生活在自性當中,而不能自覺,這是最可憐的。世間最可憐的,不是死了父母、死了兒子,而是無法明心見性,天天生活在自性當中,卻不能見性,害得我們無盡的生死輪迴,受無量痛苦。諸位,你們可曾想過一個問題:我們的父母有無量無邊,一世有一世的父母,二世有二世的父母,無量世有無量世的父母,這輩子若無明心見性,開悟證果,隨著善惡之業,再去投胎轉世,如此生生世世都要為父母之死而難過,希望諸位能正見這個問題。今天、明天、後天三天,告訴諸位如何明心見性。   明天和後天內容比今天更深入,最後一天,大家可能都睡著了,如果沒有睡著,那要恭禧諸位,你我有緣,來此聽我演說佛法。反之,你若聽不懂,躺下睡也無妨。諸位菩薩,心靈要如何超越?就是將邪見凈化為正見,將染污不凈的心凈化,是名為超越。並非離開心靈,另外再找個心靈來凈化、超越,如此諸位明白嗎?人人有個心靈,這個心靈即使生生死死,也不會減損一絲一毫,就算明心見性,開悟證果,不再受生死輪迴,佛性也不會增加一些些,不增不減,即是佛性。(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菩薩,世間上任何宗教都相信心靈(佛教稱為佛性),有個起始,佛教稱為第一因,可是佛教不說第一因,佛說生命無始無終,到底何時開始有生命?佛說:無始。生命到底會不會消失?你放心,不會消失,佛說:無終。   除了佛教之外,任何一個宗教都認為,生命有個開始,基督教說:七千年前,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有個開始,是第一因。一貫道說:每個人,男男女女,都是老申娘所生。道教說:天地混沌未開時,有一個人創造山河大地及人類物萬物。也是第一因。回教的阿拉上帝,也是創造論。婆羅門教說,人及天地由梵天神所創造。一一皆是創造論、第一因。   佛教說:生命不是由權威的神所創造出來的。外道稱神是權威的,神聖不可侵犯,唯有祂堪稱造物主,人類都是祂所創造的。佛教無這種說法,佛開門見山說:人的生命,無始無終,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例如本來沒有如本,後來無中生有,出現如本,如此叫做創造論,可是生命並非創造出來的,不是外道所說的創造論。生命是無始無終的,這樣諸位明白嗎?   諸位菩薩,剛才我提到,世間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叫做斷滅論。斷滅論是指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包括色身與精神,人死後如同枯木,毫無知覺,想到這裡,心都寒了,心裡驚慌,無法安住,因此,人類不信因果,於是搶奪、殺害、強姦等作姦犯科之事紛紛出籠,做出極端的事情,以為死後沒有報應,如此可怕的思想,就是斷滅論。   我這樣說,諸位明白嗎?輪迴是否存在?佛在大乘經典中,一再用各種比喻,來顯示輪迴的事實,幸虧佛性無形無相,若有形相,你看到別人去投胎時,一定會被嚇死。佛性看不見,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否認佛性的存在。   我常說:只怕科學不進步,科學越進步,越能證實輪迴的存在。舉例說:近百年來天文學家發現有他方世界,乃至他方世界有人類生命,而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曾說:除此娑婆世界外,他方尚有無量世界,有無量世界,就有無量眾生,這證明科學比佛教落伍三千年。   最近,台北展示解剖外星人的幻燈片,有人問:如本大法師,您相信有外星人嗎?我不做正面回答,我引用佛經所說,世界無量故,眾生無量。這在經中,處處記載,佛教相信有他方世界眾生,而外星人也是他方世界的眾生。   佛曾經做一個比喻:將一根木材點火燃燒,當木材燒完了,再將第二根木頭接上去……,如是一根接著一根燒,到第一百根時,我請問諸位一個問題:第一根木材的火與第一百根木材的火,是否相同呢?有人說相同,有人說不相同。到底如何呢?這個問題是有學問的。   木材一根接著一根燃燒,第一根木材的火未必與第一百根木材的火相同。因為火的延續,要透過木材一根一根的接續燃燒,不同的因緣(材質),才能構成火的延續,說火相同或不相同都不對。佛性的投胎轉世,也是如此不可思議,第一根木材之火,是由第一根木材燃燒所產生的;最後一根木材之火,是接續前面九十九根木材燃燒所產生的,木材雖然不同,但火性不變,這如同眾生造了善惡之業,隨業投胎轉世,雖然改頭換面,千變萬化,但佛性始終無有變異,不增不減。(不眾掌聲如雷)   有些人,今生沒有什麼努力與積效,但有祖先遺留的財產可承續,這是他個人的福報;有的人日以繼夜的工作,以所賺的錢想要維持三餐,都很困難,這有其前因後果,今生是富貴或貧賤,與過去世息息相關,學佛的人若不認識因緣果報,學佛會進進退退,一遇逆境,馬上怨天尤人,怪佛菩薩沒有保佑、欺騙人。在此,我說一句懇切的話:學佛不談玄說妙,要正見因果,如此,一輩子受用無窮,道心永不退轉,一聞性起緣空、緣起性空,當下契會。如果對因果不能深信,一遇到風吹草動,道心就一落千丈,如此名為羽毛道心。   木材的燃燒,證明火性(熱度)的存在,雖然火的熱度相同,但所燃燒的每一根材質都不同,木材雖然不同,但彼此間有密切關聯,與火的傳遞有關,如此比喻,希望有助於大家善根的流露,如同過去生造作如何,今生能略知三分,乃至所造的善惡,能決定未來的一切果報,這樣諸位是否明白?在此向諸位證實輪迴的存在,輪迴很難用語言來表達。   以前,我遇到一位大學生,他說:師父啊!我讀到大學畢業,而且太空梭都登上月球了,你還在說這些。他自以為學歷高,書讀得多,便對因果輪迴不屑一顧。   肯定因果、輪迴的事實,這不是教育高就能抹殺的,即使獲得三百個博士學位,也未必贏過一位學佛的人,我說句不客氣的話,站在佛教的立場來說,縱然拿盡天下間所有的博士學位,也比不上一位不識字的阿婆念佛求生凈土,你相信嗎?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太離譜,但有它的道理。博士學位,畢竟只是世間學問,得一些世智辯聰,無法令人出世解脫與開悟證果。   請問諸位菩薩: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獲得博士學位,包括胡適等許多人,他們都沒有學佛,如今有幾個人開悟證果呢?都沒有。如果一位不識字的阿婆,好好念佛(阿彌陀佛……),誠誠懇懇、歡歡喜喜,求生凈土,當娑婆業盡,百歲命終時,蒙西方三聖接引,屆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一下子花開見佛,聽經聞法,一旦開悟證果,就不再受六道生死輪迴,這樣請問諸位,一位不識字的阿婆,會輸給一位博士嗎?(大眾掌聲如雷)   我的意思不是說博士不好,如果擁有博士學位,又能號召他人來修行,以其所擁有的國學才識程度,來研究佛法,利益群生,如此博士有什麼不好?在座諸位,有人學佛五年、十年,請問諸位口口聲聲說修行,那麼何謂修行?這要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修即矯正、糾正、凈化之意,行即是行為、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修行是將貪心、瞋恨心、愚痴心、我慢心、貢高心、疑心、毀謗心、不隨喜的心……等一一糾正、凈化。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   我發覺許多人口裡說修行,行為上卻我行我素,未將貪瞋痴我慢疑等習氣凈化,如果沒有將無明習氣凈化,焉能證成菩提?談不上的,所以阿含經云:貪慾永盡、瞋恚永盡、愚痴永盡,名為阿羅漢。   這句話是說修行要凈化貪瞋痴三毒,貪瞋痴凈化即是阿羅漢,當下證成菩提、出三界,就是出世解脫的聖者。有人問:何謂阿羅漢?答:貪瞋痴凈化名為阿羅漢;若貪瞋痴未凈化,不名為阿羅漢。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四起)   證成聲聞乘阿羅漢,並不困難。當你受戒後,執持凈戒,大小戒皆不毀犯,快則三生,慢則六十小劫,可證成阿羅漢果,如果尚有微細心態犯戒,則無法開悟證果。緣覺乘比聲聞乘的境界更高一層,快則四生,慢則一百小劫,持戒不犯,可開悟證果,所以,修道人對自己要有信心。   以小乘阿羅漢而言,只要好好修行,與諸法空性相應,悟空證空,當下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後來演變為大乘佛法,不但自度,還要度人,自利亦要利他,證空出空,在現象界度化眾生,達空有不二中道實相義諦,圓滿六度萬行,證成無上菩提,這必須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諸位不要想到三大僧只劫那麼久而寒心、灰心、沒有鬥志,其實在禪定中,萬年一念,時間剎那即過,根本不覺得有時間的存在。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就過去了。   修行先從阿含經看起,日本學者說:若無小乘阿含的思想基礎,大乘佛法不可得,大乘思想是將小乘阿含思想圓滿化、思想化、體系化、組織化後,擴大為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經典。   我對自己今生開悟非常有信心,現在雖然全心投入弘法布教,等我五十歲後,則隱居山林,好好充實自己,期能達到開悟證果,這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所定下的目標,趁現在年輕有, 體力,尚能隨緣度眾,一旦六十歲,年老力衰,就沒有氣力講經了,所以年輕時多為佛教出力,為聖教衰而扶持,為眾生苦而救拔之。(掌聲如雷)   諸位再聽好,心要超越惡念,也要超越善念,作惡固然不好,作善不求出世解脫,也未必是好!如今生一直行善布施,鋪路造橋,乃至救濟天下的人,但是若無解脫生死,開悟證果,甚至沒有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布施仍是人天果報,來世大富大貴,但仍有生死輪迴,未得究竟,未出三界。   我請問諸君:你來作人大富大貴,或作人王,比李總統還大,或作玉皇大帝、梵天王,誒!這麼大的福報,諸位你仍是凡夫一個,福報若享盡,依然要墮入六道,受生死輪迴。所以,人天福報,佛門稱為小果,尚未究竟、圓滿,因此為善固然是好,但不究竟,福報若享盡,惡業現前時,隨業流轉。   佛經有一個比喻,有位修道者,行善且修禪定,命終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大劫,天上的福報享盡,照常墮落,佛經云:一剎那墮入驢胎。因此天神死後墮入驢胎的危機,演變成佛門中一句莊嚴的話:佛弟子不升天,升天非佛弟子。   這樣說諸位明白嗎?這是站在一個角度來說,作惡不好,作善也未必是好,如果沒有解脫,再大的善業,縱使來生大富大貴,福報享盡,照常墮落。世上有許多大富大貴之人,只圖享樂,忘卻前世,就是佛教說的隔陰之迷,將所擁有的福報消耗完,在世上拚命造業,一旦命終,照常墮落,所以修道者要以福培福,不要以福造業。(掌聲四起)   很多人很有福報、可是卻處在福報當中造業,如一過生日就殺豬宰羊、吃海產,所造的業,令人心驚膽跳,佛教認為,這些眾生因你被殺,如果你不過生日辦宴席,這些眾生就不會死,所以,福報大,造業也大,福大禍大,這樣諸位明白嗎?因此,我們能以福培福,也能以福造業,看你如何選擇。福報大,並非不好,但要以福培福,為自己往後成就佛道鋪路,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緣覺乘悟因緣法開悟,以前有一位阿羅漢,看到秋風吹落黃葉,即察覺草木有生滅,人有生老病老,乃至起心動念也有生滅,唯有清凈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會修行的人,看到外在山河大地,及人事物的生滅變化,當下就能開悟。   「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悟性高的人,看見外在一切法生滅不已,迴光返照,知道一切法無時無刻不在為我說法;迷惑的人,舍離本性,心外求法,背覺合塵,如是窮劫不得見性。   我們有福報在富貴當中能夠修道,是值得恭禧的,如果今生歷盡滄桑,遇到許多痛苦不如意的事,仍能迴光返照,知道修道的可貴,這也值得我們慶幸。   諸位菩薩,我再深入的講,心靈(佛性)是清凈的、非善非惡,但可善可惡,開悟的聖者,是超越善惡的,行善不執著善,亦不為惡,名為超越。了知善法惡法體性無我,是空性的,了解其體空性,不隔毫端,當下與空相應。(大眾掌聲如雷)   大般若經云:何謂諸法自性?諸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名為諸法自性。   凡一切法皆因緣和合,離開因緣和合,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修道要觀看一切善法、惡法、有為法和無為法,皆因緣和合,其體是空性的。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例如我的身體是因緣和合,這個臭皮囊是地水火風所組成,加上意識,皆因緣和合;前面莊嚴的花卉,也是因緣和合;國父紀念?也是眾緣所和合,有鋼筋、水泥、琉璃瓦、水電、燈光、音響……等,這些都是因緣和合,因緣和合的一切法皆是無常法,因為因緣法是脆弱的、可壞的、無常的,所以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不必等到五年、十年,乃至百年才空,當體即空。後面說「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若此物不是因緣所和合,則不空,但找遍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和合,這證明世間是因緣法的大本營,如此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   如果掌聲是常,那是不可能的,有句話叫做孤掌難鳴。有一次,我教弟子因緣法,我講了半天,弟子不知其意,我單手作拍掌狀,弟子仍不知所為,就問:師父,這是什麼意思?我再換左手作拍掌狀,弟子仍參不透禪機,於是請道其詳,我說:孤掌難鳴,雙手拍掌才會響,單手拍掌,無因緣和合,是拍不出聲音的,這動作叫搧風。天下間無一物不是因緣法,乃至掌聲、說話聲、吃飯、睡覺、上廁所、上班……,一切都是因緣的流轉,我們生活在因緣法當中而不自覺,這不悲哀嗎?我的意思是希望諸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如此才不會被外在因緣法的假相所矇騙,以致迷惑、造業,帶來生死輪迴。   再提醒諸位一點,佛教與外道有差別,外道如回教、婆羅門教、一貫道,乃至其他宗教,其平等性,不如佛教。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都可成佛的宗教,我們要成佛或作眾生;要上升或墮落,一切操之在我,諸位聽好,人人都有佛性,既然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希望,所以佛說:   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來諸佛。   所以,佛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   基督教、天主教和回教就不如此,基督教認為上帝(耶和華)是高高在上的,縱然往生到伊甸園,也無法當上帝,如果想當上帝,有可能被貶出伊甸園,所以基督教上帝與子民是主奴的關係,如果動念頭想當上帝,命運就會如同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被貶出伊甸園。   有關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曾經提過,以上是教義的比較,讓大家了解,用意是希望大家有個正確的思想觀念。   你我大家修行,人人都可成佛。我引用一段經文供各位參考,佛經云:   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做眾生,是故,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心善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這段經文是說心是平等的,佛是由心所成,不要隨便看輕自己,道是由心所學,德行是由心所累積而來,明心見性之功亦是由心所修,福報由心所造,災禍亦是由心造,心能造天堂之因,也能造地獄之因,心能作佛,也能作眾生。   所以心若端正即是佛,心若偏邪,則和魔沒有兩樣,心慈悲是天神,心惡毒則是羅剎,所以心是一切罪福的根源,如果有心悟得自心,把持得定,思想不被人左右,從此廣行一切善事,不造諸惡,依佛的教法行持,佛說此人不久當成佛,所以萬法唯心所造,要成佛或成魔,上升或墮落,皆是自心所作,所以「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道理在此。(大眾掌聲如雷)   為何佛的相貌莊嚴,具有福慧圓滿相?反觀自己的面貌,坎坷不平,如同懸崖峭壁?這有前因後果的,因為佛累生累劫修福慧,感召臉龐非常的飽滿,而凡夫眾生福慧不圓滿,沒有修行,所以不能與佛相比。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富貴相,如雙眼瞳、齒四十顆、手過膝蓋、兩耳垂肩……等,如果畫佛像沒有兩耳垂肩,就不標準。   以前有一位菩薩法王講堂,看見大殿的三尊佛像,手指有蹼相,這位菩薩說:師父,你們的佛像不標準,佛的手怎麼會有蹼。我說:這是三十二相其中一相,講堂的佛像是標準的。他說:台灣的佛手都沒有蹼,只有法王講堂的佛像有蹼,那不就全台灣的佛像都不標準,只有講堂才標準。我說:這就對了。講堂的佛像是根據造像量度經及三十二相塑造的。然後他啞口無言,默默贊同。   修行的人面貌與身形,都會因修行而逐漸改變,現在我來講鬼谷子的公案,古時候有一位鬼谷子,他有國畫大師之稱,他的畫像受到朝廷上下,及朝野百姓的稱讚,他畫馬姿態栩栩如生,只有畫到馬躺著,四腳朝天,畫不出來,於是他跑到床上躺著,然後四腳朝天,揣摩馬的形像,因為畫馬很用心,使得整個阿賴耶識都是馬的形像,整個意識都在想如何畫馬才能傳神,想得一心不亂,有一次,他太太煮好飯,要叫他吃飯,可是遍尋不著,最後在卧室看見床上躺著一匹馬,四腳朝天,他太太嚇了一大跳,便往村裡大聲呼叫,大家都跑來看個究竟,只見鬼谷子躺在床上比手劃腳之狀。諸位菩薩,鬼谷子已進入一心不亂的境界,整個身體變成一匹馬,過了許久才恢復原樣。這就是佛門說的:心能轉相,相隨心所轉。   這件事傳到禪師耳中,禪師非常慈悲,告訴鬼谷子:從今以後不要再畫馬了,如果再畫下去,對自己沒有好處,因為一直想馬的腳、頭、眼睛……。整個八識田中,都是馬的種子,這樣下去會出問題。鬼谷子很有善根,但是他說:我賴此維生,以後該怎麼辦呢?禪師說:你能否改畫觀音菩薩聖像,如果用心的畫觀音菩薩,一定會有好處的。禪師開示完,鬼谷子便依教奉行。開始畫觀音,不論是立姿、坐姿、如意坐,都畫得很傳神,當中以金剛坐最不好畫,鬼谷子便跑到床上,盤起雙腿,手結法界印,縮下巴,眼睜三分,腰桿挺直,面貌慈祥,揣摩觀音的神態,漸漸地又進入一心,當他太太叫他吃飯時,又找不到人,後來在房間看見一尊觀音端坐著,原來她丈夫想的一心不亂,整個身體變成觀音一般。可見人的相貌美醜胖瘦都和意識有關,萬法唯心造,平等不二,造善造惡、成佛作魔,皆在一心,後來鬼谷子成為一位虔誠的三寶弟子。   剛才提到,成佛作魔,上升或墮落,皆由自作。最後,我引用經典云:   本性者,作佛用是佛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本性者即是心靈(佛性),本無好壞,若有好壞,則是習氣,與清凈佛性毫無相干,本性若作佛用則是怫性,若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是無形無相的,隨著作用不同,所以立名有差別,本性作狗用是狗性,作阿修羅用是阿修羅性,作菩薩用是菩薩性。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最後以一事相作比喻:把水喻為佛性,將水倒入三角瓶中,水變成三角形,倒入長方形瓶中,水變長方形,倒入梯形的器皿中,水變成梯形,把水倒入長線形中,水變成細長形。諸位菩薩,我們清凈的自性,亦復如是,原無任何形態,不要以為佛性像人,只因投胎為人,佛性作人用,故稱為人;如投胎為狗,佛性作狗用,則稱為狗。諸位,你們說不是嗎?   時間已超過十分鐘,對於館外幾千位不能進來的聽眾,我在此致十二萬分歉意。明後兩天的內容更深入、更精采。今天非常感謝廣大熱愛佛法的聽眾蒞臨聞法,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請放掌)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貴賓以及台灣寶島佛像雕刻大師黃映蒲大德暨夫人,乃至所有熱愛佛法的廣大聽眾,大家晚安!   昨天聽完演講,有一位觀眾打電話至凱悅大飯店告訴我,說他太太聽如本法師講經後,炒菜時嘴角偶爾常起微笑,睡覺時嘴角亦露出微笑,那樣會不會出問題?我告訴他,不但沒有問題,笑久了還會開悟證果,但是被先生欺負、被小孩子氣、被社會糟蹋,內心有怨氣,卻還會笑,那就不好,遲早會被送進龍發堂。聽經聞法而微笑,如此的笑會畢業。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今晚的音響比昨晚更好,感謝音響師能調得更好,很感謝,功德無量!   今天進入佛學講座第二個階段,題目是超越心靈之法寶,今天的大綱是見性起修,說白話點,當你明心見性時,就是開始移動腳步修行的時候。   假使你沒有明心見性,我告訴諸位,凡夫眾生皆是用妄想意識在為人處世,用妄想意識在修行,難怪不會開悟證果,所以問你會不會開悟、會不會證果,是問你有無見性,依見性與否來論定,這是佛門所肯定的,所以我列為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既然有正見,接下來要修行,修行首先要見性,這是歷代高僧大德種種的著作,乃至經典所給與我們的啟示。   諸位菩薩!明心見性,見性起修,當下步步無生,頭頭是道,舉止動作無非是菩提之花。所以同樣起心動念,佛陀與眾生所發揮的作用就有千差萬別,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所發揮的作用是清凈無染,凡夫眾生起心動念不但染污,還大染特染,這是眾生遺憾之處,所以難怪要作凡夫眾生。   諸位菩薩!當我們明心見性後,才是會修行的時候,也就是正式踏上修行的起點,如果還未明心見性,剛才開門見山說,沒有明心見性,離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尚遙遙無期,所以佛經說,正式修行至成佛,首先要明心見性,然後開始起步,修慧修福,待福慧圓滿,方能成就佛道。所以尚未明心見性,距離成佛還遙遙無期。   見性是佛門中極重要的一環。   六祖慧能大師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這句話強而有力的顯示,明心見性對修道人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只學禪定,兩條腿盤起來,結手印、念咒語、誦經、念佛,要談開悟證果則是魔說,我的意思是說,修行人每天進入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進入四空天,這跟出三界、明心見性了無痛癢,毫不相干。   所以本階段,是指明人人有個清凈的自性,及見性的重要。   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明心見性後,不再是凡夫了,尚未見本性以前,是名副其實的凡夫,問你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問你有無見性來論定,諸位明白嗎?所以,歷代很多禪師的問答錄、聖賢錄等言錄中有很多見性的啟示,對清凈自性的自覺是很重要的。   雲偃禪師即將開悟證果(見性的邊緣),他的師父很慈悲,有一次,雲偃禪師問他師父:如何見性?當一問一答結束時,雲偃禪師抱著歡喜的心情,移動腳步正要踏出門檻,他的師父說時遲那時快,將門推擠過去,啪!一聲,雲偃禪師的左腳被門夾斷了,正痛得哎哎叫時,師父問他說:是誰在痛?痛是誰?一問之下,雲偃禪師馬上迴光返照,找回本來面目,當下世間少了一位凡夫。   會修行的人都是迴光返照,不會修行者心向外在的是非善惡,所以剎那間,雲偃禪師收回其心,悟到痛的不外乎自性。諸位!你們今晚睡前,坐在床頭思惟這件事,對見性有莫大啟示。我說:雲偃禪師這隻腳斷的有價值、有意義,能了生脫死、出三界。   這樣的腳斷,諸位菩薩!你們想試試看嗎?對修行人來說,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斷一雙腳是無所謂的,普通人根機不夠,堪受不了這般的教化。例如:你們到法王講堂向我請示佛法,當你出門時,我挾斷你的左腿,看你作何感想?若是沒有被你臭罵一頓,懷恨在心才怪呢?被挾斷腿,出去之後一定刊頭版報紙──世間最殘忍的不是在家人,是和尚。   我的意思是說,過去的祖師大德要令人開悟、證成菩提,是不擇手段的,慈悲得令人不可思議,或金剛怒目到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他的師父知道這條腿若不如此處斷,是不會開悟證果的,使其在極痛之下,一問一答中見到自性,所以,若能證成菩提,出離三界,今天不要說是斷一條腿,即使斷腳斷手,也在所不惜,何以故?能出離生死故。   今天我跟昨天同樣的心情,昨天演講之際,有好幾千人不能進來,今天來聞法者比昨天更多,因為今天是禮拜天,對於不能進來的三、四千人,我在此致十二萬分的歉意,對外面看電視牆的人很抱歉,我欠你們的債日後將以弘法慢慢的還你們,很抱歉!   念佛、參禪、念咒語,甚至聽佛法,都無法契會本性,如此一來,這是治標不治本,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說念佛、念咒、參禪、聽經不好,不是這個意思,這只是權巧方便度眾法門。佛法有權教,也有實教,聽經聞法,念咒、念佛、拜佛,最後無非要明心見性、福慧圓滿,最終在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念佛是權巧,參禪悟道法門都是方便法,例如我們要上十樓,不能不從一樓、二樓、三樓開始走起,最後方可登上十樓。修道者沒有累積這些福慧及開悟的因緣是不能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不能說是天然或天生的,不是你剛出生人間跟你說法,就會開悟,這是不可能的,這要累積很多福報因緣,才可成就。   諸位菩薩!我們不能否認雲偃禪師累生累劫沒有修行,諸位聽見性法門後會開悟、證成果位,我相信不僅是這輩子所修的,佛教相信,沒有天才,沒有天生,因為,天才也好,天生也好,都有其前因後果。   所以,修行不得力,不要灰心;考試考不好,不要難過;讀書失敗也不要傷心,因為所失敗、灰心的一切都是因緣未具足,所以我常說:九十九遍失敗不要緊,只要第一百次能成功,這就是真正的成功。(大眾掌聲如雷)   佛陀曾說:我如來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成佛不是一天二天、一世二世,所能成就,所以世上沒有天才與天生。   我曾經告訴諸位菩薩!我以前講經時,說話不顫抖是騙人的,心情不緊張、不膽寒完全是打妄語,當時很緊張,聽眾人山人海,有四千多人,在大眾威德畏下,原本準備七天的講稿,一上台講五分鐘就下台,提前結束,你們想想看,講經說法是何等的艱難啊!諸位菩薩!你們不要以為如本法師講經很輕鬆,如吃冰棒一般的清涼自在,要不然,你上來試試看,有些人只要站在台上,看到人多,就嚇得暈倒了。   有一次,我應南部某佛寺邀請演講,這是我今生頭一次上台,那裡的講台比不上這裡莊嚴大方,那裡的聽眾很可憐,被我當成試驗品,我在演講時,會顫抖,會心驚,但是假裝鎮定,保持微笑,不讓大家察覺,結果兩條腿,一直發抖,抖得嚴重時,我趕快把兩條腿緊靠著桌子,不靠沒事,一靠之下,桌子吱吱作響,當下更泄氣。因此,我曾經一再的灰心,我敬愛的師父鼓勵我,精神幫助我,他告訴我:天下沒有天才、沒有天生、沒有自然,只要好好的努力,用功修道,漸漸地福慧成熟,再學習演講,再大的困境,皆能迎刃而解。我聽了師父的教誨,依教奉行,如今方有一絲絲成就,恩師上人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   曾經我的失敗,不止一次二次,過去的糗事不要說太多,怕耽誤時間,總之,人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揚名天下,今天我在台灣寶島,可說非常出名,出名得嚇人一跳,不是我在讚歎自己,事實如此,有一次,我在台北街頭等候田寶武居士開車載我,一會兒有很多人排班近一百公尺供養我,還送了一堆水果,我想回去之後,可以開水果行了。佛教說修行福不唐捐。在電視弘法,廣結善緣,全國朝野上下皆看過我弘揚正法,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瓜熟蒂落,不用強求,弘法的努力,揚名寶島,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沒有種因,想要得果,那是不可能的。   我學演講時吃了很多苦,因為我們受現代教育,說的是國語,我的國語說的比台語好,可是,因為台灣人占多數,有十分之七、八,有很多人要求我用台語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實這也是應該的),然後我才開始學台語的。諸位,請問你身為台灣人說台語、閩南語,你是否能用台語說完一席佛法?可能不容易,那麼,這並不表示不可能,因此,我打開匯音寶鑒,學台語拼音──君滾棍骨裙滾郡滑,念得舌頭快打結了,那種痛苦你們無法體會的。起先,我請一些有漢文底子的老師教我,可是,時常要上台講經,盼望他們教,不是他們有事情,就是我有事情,雙方的時間難以配合,在這種情況下,我鼓起勇氣,用心的學台語拼音,還有羅馬拼音,最後終於讓我學成了,雖然不是很會說台語,但是,最起碼「南北二路」,人人都知道如本法師講經,有鄉土味、有震撼力,對不對?所以說話沒有天才,說話要學習,修行也是一樣。(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我們要明心見性,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修行應付出相當代價,才會有績效。因為,一個人要開悟證果,若沒有累積宿世的善根與福報因緣,是不可能很快地相應的,所以我常說:不要羨慕台上的人,不如將羨慕化為充實自己,有一天我們也能跟他們一樣,諸位,你們說是不是?所以今天我們修道,聽經聞法皆是權巧,這些權巧無非要令你們明心見性,這才是正確的,不要把語言文字當成目的,而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見性,這才是正確的,如同月亮在那裡,就將手指到那裡,但不要把手當成目的,手只是一種手段、方法,要順著手的方向看過去,因為月亮在那,不在手上,語言文字、講經說法與參禪悟道都一樣,都是權巧,最後目標在於明心見性,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清凈的自性長得怎樣呢?   佛經云:「真如本性,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能不見一法名為見性,亦名見如來,不見一法是寂,寂中能照,照中能寂,到此方得名為觀自在。」   諸位,真如本性,也就是佛門所說的法身,我們的佛性,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如果清凈自性尚有一法、一塵,那仍然有染,心中尚有貪、喜、怒、哀、悲、戀、嫉、妒,全部跟清凈自性毫無相干,故說「能不見一法,名為見性,亦名見如來」如果修行能迴光返照,照見自性本無一法存在,即是見到本體。   為何說「不見一法名為寂」?寂即空性,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空寂。菩提自性若有一法、一塵的話,並無見性,性者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即見法身。神秀大師所見,是漸教的道理,漸漸修,尚未到達果位。一位是從因說到果,一位是直接說果,二位大師差別在此,不能說誰對誰錯,是境界高低、次第先後的問題。一位說因,一位說果,不能說因地錯,因為果地是從因地而來,無因地那裡有果地可得呢?   一位是已達到果位階段,無須再說因地,所以直接講果地,因為眾生的根機有深淺高低。在此情況下,祖師或者佛陀說法,有時說深,有時說淺,有時說理,有時說事,有時同時說事理,道理在此。諸位菩薩!再聽好,「寂中能照」,寂是指清凈的本性,即是本體,在寂靜當中能普照,「照而能寂」在普照中能寂靜,咦!這是什麼意思呢?   諸位,仔細聽好,這是一般人所說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不二,是一體兩面的,譬如,鏡子不動,清清凈凈能照臉,能照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但是,這面鏡子不會說我能照,鏡子不動,不動卻能照,照的當下又是不動,真的很不可思議。   我們清凈的自性也一樣,不動能照,照中能寂,這種微妙境界即是實相中道的道理,諸位回去可以慢慢體會這個道理,有時話剛出口,一剎那即過,尚未體會到,話已說遠了,法會中有錄影,回去以後再買錄影帶或錄音帶,反覆倒帶多聽幾次,用心體會這個道理,因緣成熟時,自然豁然開悟。自性就像一面鏡子,鏡子是寂靜的,但是,寂靜中能照物,照物的當下不會說我能照,如如不動,而無不動,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思與體悟。   我們清凈的自性比鏡子更微妙,譬如,有一位阿娜多姿的女性從面前走過,我們眼睛自然睜大一看,不用再動念頭說我要看,這是覺性的作用,自然能分別,在覺性分別當中,心地如如不動。所以佛陀曾言:修道不能見性,是缺乏迴光返照的功夫,我們的心一向是向外馳求,不曾向內找回本來的主人,不曾與自心作過朋友,即所謂見性,與外面的人作朋友,有何好處?自己無法主宰自己的心念,卻要主宰他人,這分明是顛倒,與外面的人作朋友有生滅,與自己的主人──佛性作朋友,永遠沒有生滅。今日拋下自己的主人,你說愚痴否?   諸位啊!這是非常愚痴的,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找回本來的主人,致使輪迴生死;諸佛菩薩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主宰自己,不被外面一切塵埃、境界所轉,因此能自在、解脫。   諸位菩薩,外面的一切皆是生滅無常,乃至所有的人事物,山河大地,是過眼雲煙而已,一剎那間變為烏有,何必貪戀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隨緣來,隨緣去,不必強留,所以在此,我抱著與以往同樣的心情,贈送諸位四句話,這樣能令諸位的心地如如不動,不被外境所轉,得大自在。   緣來勿喜、緣去勿悲、緣來勿拒、緣去勿留。    以上四句若能做到,佛就是你,你就是佛,佛與你非二物。   因緣成熟,順逆果報現前時,包含任何人事物,都不要過於高興,有什麼好高興的,當相聚在一起時,就註定要分開,已倒數計時之際。夫妻、母子、親戚朋友,相聚也只不過數十寒暑,有什麼好高興的,試著用鏡子照自己的臉,如今的你,已經四十多歲、五十多歲、六十多歲,漸漸地踏入人生的最後終程,不是嗎?   時間總是會過去,一切是生滅法,有什麼好高興的,你擁有的財富、妻子、事業與名利,在你死後帶得走嗎?因緣來,不要高興,隨順它來,因緣去,也不要悲哀,悲哀於事無補的,隨順它去吧!因為一切法緣生緣滅,何必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所騙,畢竟因緣法是無情的、無常的、危險的、空性的、非永恆不變的,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凡夫累生累劫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騙得團團轉,因緣來就高興,因緣去就痛苦,不能轉境,以致生死輪迴不息。佛菩薩不會如此,因緣來不會高興,因緣去也不會悲傷,所以佛陀曾說:我如來安住大悲三念住中,何謂大悲三念住中?就是部分的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釋迦佛沒有什麼好高興的、部分的人不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甚至毀謗,佛陀也不會傷心,一部分人讚歎佛陀,一部份人毀謗佛陀,佛陀即不會傷心也不會高興,始終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當中,心能轉境,故稱如來,諸位明白嗎?(大眾當如雷)   所以,因緣來時,不要拒絕。拒絕是心裡不高興,對境產生瞋恨,因而有對立感。因緣去時,莫強留,因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來來去去,生生滅滅,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一般。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去生滅的道理都知道,卻做不到隨順因緣的原則,這是缺乏修行的緣故。何謂修行?修行要有竅門,竅門不通,只好被境轉。   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   心能轉一切萬境、萬法,那麼心與如來無有差別,因為我們無法轉一切境,而被境所轉,所以名為凡夫。   古德云:「心能役物,不被物所役。」   這兩句話亦符合這個道理,役是被使喚之意。心能控制一切,才算是有本事的人,然而,我們的心始終被一切境界所轉,這樣會很痛苦。修行,是處在五欲六塵當中,心地不被外境所轉,這是修行所得的境界。為什麼有些人遭受毀謗,就暴跳如雷,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呢?這是被境所轉。有些人被毀謗欺侮,心地卻能如如不動,這是人家有修行呀!所以,有修行和無修行成天淵之別。諸位,相不相信?(大眾掌聲如雷)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遭受很嚴重的打擊與毀謗,用一句台語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真夭壽』─意思就很殘酷無情。當釋迦牟尼佛在大眾中講經時,有一位女眾突然跳出來,在大眾人群中呼喊著說:『大家聽好,世尊說他自己多麼有修行,是騙人的,你們何曾知道,我隆起的大肚是跟世尊有的。』在座的人異口同聲:用台語話來講比較貼切─「放屁」!世尊那有可能跟她作不凈的行為,不可能的。但是,她一直拚命的呼喊,沒有正信的人,心就動搖了,目犍連尊者看情形不對,即時運用神通變成一隻老鼠,咬斷她的腰帶,隨後臉盆從她腹中滑落下來,乒乒乓乓,這位女性見大勢不妙,羞愧得落荒而逃。   這時,世尊說話了:『剛才我為什麼不作解釋?因為,我跟她有過一段因緣,過去生中我曾毀謗她,今天果報現前,是受報應的時候,但是,這不傷我一根寒毛。』此時,世尊說了兩句名言:「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消一些舊業,不要舊業未消,又造新業,這叫做「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由這件事情看來,世尊受了極大的考驗,明明沒有和她作不凈的行為,卻被毀謗。諸位,如果你們是世尊,能堪受得了嗎?這麼大的打擊,你們穩得住嗎?   如果今天有個女人,無緣無故來國父紀念館呼喊說:「諸位啊!你們聽好,這隆起的大肚,是「阿本」跟我有的。」我告訴你們,我不能像佛陀一樣毀譽不動,因為我比不上佛陀,我還是凡夫眾生,我會暴跳如雷,要她還我清白。這是告訴諸位,佛有修持,我們凡夫沒有,佛陀敘述著前因後果,而且如如不動。「阿本」可不一樣,足見聖凡差別甚巨,所以,有無修持不是嘴巴講講而已,我們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聽你說得好,不如看你做得好。」實在有道理,修道確實要修,沒有修行,談明心見性、證成菩提,皆是戲論,一定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修道,如此諸佛讚歎,天龍八部護持。   諸位菩薩,六祖慧能大師如何教導弟子明心見性呢?他有樹立理論,諸位不妨聽聽看。   六祖慧能大師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住者,於住而無住,人之本性。」   以上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修行見性所立的理論,我曾經說過,六祖慧能大師是我心目中的偶像。   諸位,我向你們說個小秘密,我接到很多信,信中說『如本法師您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而我心目中的偶像,答案是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已修到肉身不壞、明心見性,是開悟聖僧,能知過去與未來,往生前一個月能預知時至,清楚地告訴弟子,某月某日某時將坐化入涅槃。他說:我所修行的法門,從菩提達摩祖師一直延傳至我,不二法門,沒有變遷,始終如此而修──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究竟要如何無念呢?諸位,今晚的重點在此,何謂無念?   佛經云:「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亦無染著,是名無念。」   這是說人不可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既然會起心動念,所念之事無非是五欲六塵,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始終不曾與涅槃、法身、空性相應過,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所以念念之中都把境界放在心裡,去不了,舍不掉,這是眾生最痛苦之處。   因此有些人堪受不了境界的考驗,徑而跳樓自殺,被境界所纏繞,自己身不由己,自殺後,內心的境界還是無法消化、疏通。六祖告訴我們,於自念上,就是在自己的念頭中,知道動什麼念頭,國語有句話說,解鈴仍需系鈴人。是什麼煩惱,什麼事情使你為難、痛苦?先找出原因來,然後針對問題來疏通、解決、消化。六祖告訴我們,「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名為無念。」知道心中所有的念頭、境界,亦是緣起性空,幻化無常,故知諸法本空,不可住、不可得,住亦住不得,得亦不可得,本性空性。如果內心的念頭能始終保持不變,這是不可能,因為念頭是生生滅滅、幻化虛妄的,你不相信嗎?若不相信,我打個譬喻,從小至今遭到許許多多不如意;傷心、痛苦、令內心耿耿於懷的事,如今何在呢?不常在了,被無常所吞噬。為何被無常所吞噬?因為一切法、一切念頭,皆是緣起,心攀緣境界,產生執著就有念頭,念頭亦是構成緣起,執著念頭,念頭是幻化,不執著念頭,念頭也是幻化,念頭可不可得呢?念頭當然是不可得,如果念頭可得,從小到現在五、六、七、八十歲,過去所有的念頭,如今何在呢?幻化無常,了不可得。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   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對無念的看法,凡是念頭都是生滅無常的,染也染不得,得也得不住,因為一切法緣起性空,幻化虛妄。   何謂無念?以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是分別諸外境,於自性心不動,名為無念。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對外面的黑、紅、青、白、好壞是非,心裡清清楚楚,若問「如本」這是什麼東西?我答:這是這次籌備會服務人員所插的花,這枝是蓮蓬。又拿另外一枝花,問我是何物?我答:不太清楚,可能是喇叭花。我心裡清清楚楚,怎麼會不知道!「分別諸外境,於自性而不染。」道理在此,知道這是蓮蓬、喇叭花、這是紅色、白色,看得一清二楚而內心不動,無所染著,這叫做無念。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無念不是把眼睛蒙起來,不看、不想、不聽,心裡一片空白,這不是無念而是斷思滅,佛教不言斷滅,功夫在分別一切境界而心不動,不是百物不思惟,否認一切境界,以為無念,這樣名為外道,沉空守寂,守凈看空,是無法開悟證果的。境界不看時能自在,看了之後,被境所轉,不名有功夫,修行的竅門在此。   我不否認有些人躲在山上,隱居山林,叫做修行。這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必然的過渡時期,因為遇到境界堪受不了,會產生分別、會痛苦,見境思情,暫時的躲避,是需要的,但若人修到有功力後,再到五濁惡世、花花世界走一圈,若是看了之後心境仍承受不了,趕快收兵,再躲一陣子,這樣無盡的在動靜當中來來去去,鍛煉心地功夫,到最後,任何境界現前,八風吹不動,若達此境界,漸漸與道相應,才有開悟、證果可言,此段以無念為宗已經說完,後面說無相、無住,說的更詳細。   諸位菩薩!請聽好,下面解釋何謂無念?   六祖壇經云: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剛才說過,凡夫之念從來不曾與涅槃、空、自在,解脫相應,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故稱為塵勞妄想,如塵如埃,搞得很煩惱、很痛苦。   佛經云:「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有所得,如今得到什麼呢?請問你是一位大董事長,你得到什麼?站到講台上說來聽聽。說名,好,把名拿來讓我看看。說錢,錢能夠常在嗎?不可能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我們並沒有否認布施喜舍的功德,因為,那是為自己修行成佛鋪路,有作用的,可是,布施只是人天福報,若無悟性,布施仍然是人天小果,離出世開悟證果遙不可及。   今天我的重點是要令大家有見性的觀念,諸位,若無明心見性,說有所得,皆是塵勞事、三界生死法,此名為塵勞邪見。能達到無念的境界,才是六祖慧能大師乃至達摩祖師、佛陀代代相傳的心法,諸位明白嗎?這點相當重要,因為,凡夫眾生所追求之物,皆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佛陀說:凡夫以慾望為命為依,若將慾望拿掉,當下就亡命,故凡夫不能沒有慾望。凡夫不知有涅槃、法身可修可證。修行若將慾望凈化,菩提自性當下現前,然而世人所求皆是為名為利,周旋不休不罷,故名凡夫。   有一次,我在法王講堂演講,對弟子們說,你們看講堂前面的大馬路,車輛呼嘯而過,車子那麼多,不過綜合起來,只有兩輛,一輛是為名,一輛是為利,名與利如同二個兄弟,竄過來竄過去;話說到此,我有一位弟子反應很快,告訴我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那一輛?他答:救護車一輛。我說:「夭壽」,分明是跟師父作對。又有一位弟子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是那一輛?他答:靈車啊!我說:咦!有道理。   諸位,世人所求不是名就是利,我的意思不是說名與利不好,若以名利來做利益眾生的工作,在名不沾染名,在利不沾染利,名利也很好用,不是嗎?譬如籌備這次佛學講座最少花費五十萬元,僅刊登報紙,就花了五十萬元,還有林會長辛辛苦苦的籌備、聯繫義工,若以台北市的行情工資如果是三千元,動員六百名服務人員,一共是壹佰捌拾萬元的工資,還有插花的工資、花材的費用,以及租國父紀念館不曉得花幾萬元,我沒有參與,所以不曉得,但合計至少也要上百萬元以上,你說錢好不好用?當然好用,要看如何去用,若用在利益眾生方面是功德無量,若將一百萬元拿去造業,那就罪過無量了,所以無量有兩種,功德無量與罪過無量,看你選擇那一種無量,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佛教談中道,不言極端,一切都操縱在心地的作為與動向,用得好是功德無量,出差錯則敗壞眾生,害己害人,得不償失。   第二何謂無相?   佛經云: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於相離相,則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   外面一切境界,包含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稱為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我們把外在的好壞是非善惡,全部記下,執相在心,這就是病,若能將相凈化,心境泯除,無有對待,當下光明本體現前。為什麼我們的光明本體彰顯不出,因為執相,有念有住,若能達到無念無住無相,菩提自性當下顯露。   諸位菩薩再聽好,後面談到無住,何謂無住?   佛經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束縛,此是以無住為本。」   意思是說,人不可能沒有念頭,除非成佛,佛是「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佛若不動念頭,則累生累劫一個念頭都不生起,到此境界,是真正有功夫,凡夫則不同。   「阿本啊!不要動念頭。」一秒、二秒不動念頭,一分鐘後念頭動了:「出家已十五年,好久沒吃香腸了。」會思念香腸,表示沒有辦法把持清凈念頭綿延不間斷,所動的念頭,皆是不想要的妄念,卻偏偏又生起的念頭,這是沒有修持的結果。佛經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要動念,你若做不到,則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被念頭束縛,不得自在;念頭愈少愈自在,念頭愈多愈複雜、愈渾濁,沉淪生死愈深入。   有人問:師父啊!我是不是老了,所以記憶愈顯得比較差。我告訴他:你事情管太多了,念頭多、思想多、觀念多,人變得複雜,記憶漸漸衰退。   記憶差有三種理由:   第一業障。   第二事情太多,操勞過度,使記憶減退。   第三生理作用,人老了少動腦筋,易患老人痴呆症。我很擔心以後會得老人痴呆症,我在想,老了之後,偶爾牽狗到公園散步。所以,多心是痛苦的,多心是束縛的,多心令人不自在,多心令人傷神勞心。   昔日佛陀為了度一個人,早已知道此人的毛病在那裡,這個人遠遠地走過來,很誠懇地拿了一束花供養佛陀,佛陀告訴他:放下。此人一聽,心想我還沒走到佛陀面前,佛陀就叫我放下,於是連走帶奔,跑到佛前,把花於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心裡想「咦!花已放下,難道佛陀要我布施這件衣服嗎?乾脆給他吧!」於是把衣服脫下,放置佛前。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又把內衣脫掉。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心想只剩下內褲而已,佛陀有沒有搞錯!於是開始緊張起來,正在此時迴光返照,心想佛陀可能不是要我脫光衣褲,「放下」意義何在呢?終於!他覺悟了:「原來佛陀是叫我把念頭放下。」此人念頭放下同時,證得初果羅漢。   我們在動中不知動,只有心靜時才能看見妄想紛飛,有人說:師父我不修沒關係,修行之後妄想更多,是不是退步了?我告訴他:這是進步的現象。他反問:應該是無念頭、念頭少才是進步,為什麼看到念頭多是進步?我告訴他:過去在動中不知動,現在欲靜反動,他同意我的見解。諸位思惟看看,佛陀要他放下,是要他萬緣放下,前境、現境、未來境、前念、今念、後念都不要思惟,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   我打個譬喻,請如本法師幫我拿東西,好,左拿起東西了。法師再幫我拿手錶,好,右手拿起手錶了。如本法師您再拿一枝花給我,這時我就不知所措了,是不是,你們想想看,如果要我拿東西給他,先將右手的東西放下,再拿其他東西不是自在多了,把兩隻手的東西同時放下,可以隨心所欲的拿其他東西;我們的心也是一樣,這個譬喻淺顯易懂,兩隻手沒有東西,才能自在拿東西;兩隻手都拿東西,若要再拿其他東西,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外在如此譬喻,我們的心也不例外,心在想事,若再思惟另一件事,唯有放下前一事才能思惟後一事,因為我們無法將一個心做三、四種作用,凡夫眾生,尚未開悟證果,心千變萬化,皆是染污不自在,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把心裡的念頭放下,放下的同時,自性彰顯;放下的同時,何等清涼、自在、快活,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一個念頭,有一個罣礙,二個念頭,二個執著,十個念頭,十個痛苦,一千個念頭,就有一千個執著,念頭愈多,愈不自在!念頭能放下就放下,沒有必要的割捨掉,不要如垃圾般堆積。   諸位菩薩!現在是物質生活很享受的時代,大家都追求精神上的清閑與快樂,來學佛正好,若在戰亂時,想聽聞佛法,一邊逃命還擔心敵軍不知追來沒有,念佛時又想著敵人,口裡雖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心裡皆變成敵人的意識,這啟示我們,要利用現在太平天國的台灣,好好用功修行,多一天就修行一天,一個月就修行一個月,一年就修一年,畢竟生命無常,我們盡量在安穩的社會中,多參自性,見性後方知如何修行,如此才不會辜負自己,以及師長、三寶、國家、父母之恩。   因為,人的生命是獨生獨死、獨來獨往,很無情的,你們不相信嗎?難道出生時,有兄弟姊妹與你一起出生?雙胞胎畢竟是比較少,所以說,獨生啊!還要獨死呢!死的時候,不可能跟爸爸說:爸爸,我們兩人一塊死好不好?爸爸會說:猴嵬子!怎麼說這種話,自己去。或者說:媽媽我怕死,陪我一起埋葬好不好?媽媽會說:哎呀!不孝子,平常那麼疼你,竟邀媽媽一起死,這是天大的不孝,罪過,罪過,天上要打雷了。   諸位!一個人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你不相信嗎?例如四位兄弟,就有四種思想,老大信仰基督教,老二信仰一貫道,老三信仰回教,老四信仰佛教,四個人四種思想,何況累生累劫的思想,及所造的善惡之業,與今生息息相關,當下因緣果報千差萬別。所以說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人命無常,輪迴路險,我們能懈怠、漠不關心嗎?   所以,修行,我很強調一句話,過去已成過去,現在既然知道學佛的可貴,就要在今生把生死了辦,這是自我的勉勵與期許。累生累劫的生死輪迴痛苦已過去,我有信心在今生開悟本性,若無開悟,至少今生要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生死輪迴很痛苦,不好玩的!   佛經有句話,聽起來很親切,「生死疲勞」,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以至大學,書讀的夠多,讀得厭倦了,想到下輩子還要再讀一次,喔唷!真痛苦,很疲累,所以,今生要解脫,今生不過短短數十寒暑,應在短暫難得的人身當中,好好用功修道,參我們的自性,自性不易參,若方法不對,參到最後,思想會偏差,是故,抉擇善知識非常重要,善知識能指引出三界故。   有一次,一位四十八歲的菩薩到講堂,我教他善惡不思,一念不生,坐著參本性,後來她一直微笑,我靠近她問道:菩薩,你在笑什麼?她想起十五前往生的「老黑狗」(其亡夫)。我問:老黑狗與你參本性有何關係?她說:師父您有所不知,十五年前我跟他的感情很要好,他時常帶我去看電影、爬山,我在想,如果他能跟我坐在這裡參禪、念佛,有空時看電影,不知有多好。參禪到這種地步,諸位,你們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不著魔也會發瘋,所以,參禪須善知識的指導。   我有一位同學,大家坐禪時,他也跟著坐禪,時間是一個鐘頭,不知不覺中,他睡著了,自己還不知道,時間到時,引磬一響,他剛好醒來,人家坐禪一個鐘頭,他正好睡一個鐘頭。業障若重,念佛也會打呵欠。有一次講堂舉辦精進佛七,精者不雜,進者不退,七天中精進念佛,大家正念的法喜充滿,不料他在一旁打呵欠,嘴巴還張得挺大的,頭四處張望,非常不雅觀。業障重的人,參禪就參〝睡禪〞;念佛就念〝呵欠佛〞,真是無奇不有,亂相繽紛。   譬如這次講堂在八月份舉辦短期出家七天,學歷限制高中以上,其中博士報名的有四位,屆時一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出現在修行行列中,坐禪時發楞傻笑的,打盹的,什麼都有。我有一位同學,看見廣欽老和尚常坐不卧,睡時、參禪時都是坐著,這位同學,我不好意思指名字,他說要學廣欽老和尚,晚上睡卧,常坐不卧,半夜,我醒來看他,真的,他很用功,不卧而坐,睡覺前坐得筆挺,縮下巴,眼睛睜三分,半夜過後,不知不覺地,他雙腳伸得直直的,我稱為〝一字禪〞,本來是坐而卧,夜深時覺得疲勞,乾脆腿伸直比較舒服,卧而不坐,明天再重來。(大眾掌聲如雷)   所以參禪悟道不簡單啊,諸位!我的重點是修道要前念、後念、現念都能把持得住,知道一切法如幻存在,這樣才能使菩提自性顯露。見性非常的重要,我昨天說一句話,見性後方是起修時,見性後才知如何修行,所以,見性是最尊嚴的、最高貴、最神聖,見性是成佛的起點。諸位明白嗎?   還有很多話想說,但是時間不允許,我看留到十一月份蘆洲鷺江活動中心講經時再講,很抱歉,時間已超過,今晚佔了大家很多時間,要說的話沒有全部說完,實在很抱歉,不要超過國父紀念館規定的時間,原本我們應該說到九點二十分,諸位或許會說: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剛才還在說一件內褲,怎麼時間馬上就到了,恭禧你們,因為你們聽得一心不亂,全神貫注的緣故,不知不覺當中已過了一個半鐘頭。諸位,明天是講經的最後一天,很多人想歸依三寶,剛才司儀已說過,先填好歸依單,再繳至服務台,明晚講經完後留下來歸依,最後,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圓成,明天同一時間再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請放掌)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貴賓,以及首愚大法師、悟空大法師、修觀大法師,還有現場熱愛佛法所有的聽眾,大家統統晚安。   今天下午一直下著毛毛細雨。聽說下著細雨在台北是很正常的,大家風雨無阻的來聽經聞法,那種熱愛佛法的精神,非常可貴,全家撐著一把雨傘走進國父紀念館,這種聞法的精神使如本非常感動,真是功德無量!   風雨阻礙不了一個渴求聽經聞法的人,如此精進佛道,福慧可期圓滿,開悟證果有日可望,乃至成就無上佛果,諸位你們說不是嗎?在此很感謝基隆市衛生局長的蒞臨,連連幾天的參與,使我們這次法會增光無比,非常感謝。   諸佛正法佛已宣,  何勞凡僧苦叮嚀?  為扶如來正眼藏,  頻頻流露無言聲。   今天繼續演講超越心靈的法寶,今天是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聽眾比前兩天更多,昨天一、二千人無擠進來,今天也是一樣,對那些無法擠進來的聽講的人,我依然抱以慚愧與歉咎的心,向台北國父紀念館門外的數千聽眾,表示歉意,對不起,阿彌陀佛!   第三階段要告訴諸位,如何見性??然人人有個本性,本性要如何會?如何見?如何相逢呢?這要透過修行的管道,有方法的。若無方法,不得其門而入,即使費了九牛之力,依然見不了性,會不了性。這就是為什麼禪宗口口聲聲叫我們要明心見性的原因。   昨天和前天我引用涅槃經說:  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   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在於有無見性,如果無見性,是名副其實的凡夫,若已見性,方知如何修行,開始邁開?步走向菩提,向佛道的時候,若無見性,離成佛尚遙遙無期。   今夜要跟諸位談如何見性?希望在座大眾,我深入淺出的說,你們凝神傾聽,必能深獲法益。諸位菩薩,如何見性?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我們說見性,當下能見就是性,不是能見之見外還有性可見,這樣諸明白嗎?說見性,見與性不是兩個東西,當下能見的能就是本性,不是離開能見之性另外還有性可得,若離開能見之性,另外有所見之性,有「能所」的對立就不能見性,若證得能所不二,當下佛性大放光明,普照大千,與諸佛正等無異;若落入「能所」相對待,欲得見性,如隔八萬四千里,諸位明白否?(大眾掌聲如雷)   六祖慧能大師說:見即是性,無性不見。   理由在此,要如何見性?佛說:在六根門頭即可見,佛性在日常生活跟上跟下,來去出入,吃飯走路,隨時在我們身邊,天天相處,可是我們?無法見到。世間最悲哀、最痛心、最遺憾的無過於此,諸位說是嗎?   古來大德言:若有一天尚未開悟、明心見性,在世間會惶惶不安,因為世間無常,生命隨時會結束,那時?沒有了生命,如何談見性,如何修行呢?人身難得,又在難得的人當中喪失修行,放棄開悟成聖的機會,而輪迴六道,這不是很可惜嗎?   諸位菩薩,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我最強調要先見性,若無見性,即使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密、念佛、誦經、拜佛,這些只是權巧方便,最後無非導歸見性。   法華經云:粗言細語?歸第一義。   歷代祖師為了令人開悟證果,常不擇手段,有時好言好語,有時拳打?踢,這些無非要觸發佛性,使人見性,當你被臭?時,你覺得這位法師不慈悲。那麼慈悲是否要好好的說才叫做慈悲呢?未必見得,如果臭?你,對你無理要求,用違反人性的方法,而能使你見性,使你迴光返照,自覺本性,這難道不是慈悲嗎?諸位你們說不是嗎?(大眾掌聲如雷)   在此我引用一個公案,有一次達摩祖師要度一位國王,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已接近開悟的邊緣,可是尚未開悟,不愧是達摩祖師,移動輕快的腳步,來到這個國家,進入城門,國王非常虔誠,打開大門迎接聖僧,初次見到達摩祖師就非常歡喜,於是請教佛法,菩提達摩使盡所有的方法要讓國王開悟本性,可是事與願違,最後達摩祖師想到一個方法,他說殿下,請你將我羅漢鞋拿到我面前,這個國聽到師父如此講,心生歡喜,立刻將師父的鞋子拿前面,鞋還沒放好,師父就說:放著。大殿不清凈,你先提水拖一拖,國王水剛提來,還沒拖地,師父就說:放著。於是,國王內心無明漸生,心想這個和尚明明在整我,叫我拿鞋,我就去拿鞋,鞋未拿來又叫我停住,要我先去拖地,水提來尚未拖地,又叫我暫停。達摩祖師很有善巧方法,又說:殿下,殿下,趕快,趕快,麻煩你提水去澆你後花園的鮮花。   諸位菩薩,正當此時,國王把水提起來的剎那當下迴光返照,他知道達摩祖師的用意是要使他開悟本性。他心裡想,如果我的心不動,那麼誰來拿鞋?心不動,誰在拖地?我的清凈本性每天都跟隨我來來去去,我現在提水,我的心若不動,佛性沒去,誰在提水?身體只不過是個臭皮囊,供人使用的器具而已,當下國王迴光返照,照見本性,悟明心地,於是超凡入聖,成就菩提。   開悟聖僧云:搬柴運水非他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諸位這四句話是問我們搬柴時,是誰在搬呢?參這個公案。運水,是誰在指使?非他物是說,不是離開本性,另外還有妖魔鬼怪或佛菩薩在操?我們的身體。非他物指的不是外來,是我們的自性。穿衣吃飯亦是他,他,指的是清凈自性,來來去去不著相,是指今天跑去南部、中部、花蓮、台北,來來去去不染污一切取捨得失、是非人我諸法。法王出世更無差,法王不是指法王講堂,法王是佛的別名,佛來人間也不過搬柴運水非他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如此而已。不然,佛可離開這個法門,另外有別的法門可修嗎?我看不見得,所以祖師說出這麼親切、這麼可愛、這麼貼切的法語,足見佛性在我們生活中流露,可惜迷昧的眾生不能自覺,豈不傷悲。   諸位,我這麼說,你們是否已會得本性?諸位見性了嗎?(大眾掌聲如雷)不然是誰在鼓掌?鼓掌的人是誰?相信你們再度鼓掌的人皆已見性,若已鼓掌而無會得自性的人,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請阿彌陀佛教你們開悟本性。   開悟聖僧云: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諸位,這四句偈比前面還莊嚴,這無非要啟發我們有個自性的存在。   諸位若沒忘記,第一天,我開門見山說了一句話,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人人若依此清凈自性而修,想見性或成佛都有希望。人人皆有自性,我們所以無法出離生死,就是從來不曾和我們的人做過朋友,不曾明心見性過,這是眾生最遺憾的事。迴光返照要解釋一下,不是人之將死叫做回光反照,一般人都落入這個觀念,我們說這個人快死了,在床上翻滾,突然爬起來說要吃稀飯,以為這叫做迴光返照,不是這樣的;迴光返照是說,我們的心要內斂,心要收回來看自己的自性,莫看外面的人我是非、黑白長短、取捨得失,佛門有一句話說:外道是心外求法,佛道是迴光返照,照見本性。   自己觀照自己,自觀自不是看你的四大假體,而是看你的自性,自性要如何看呢?有方法的,因為心須深入的說,時間不充許,現在姑且不談。   總而言之,自觀自,自己觀照自己的自性,無生無滅、不增不減、非空非有、非來非去。歷歷分別原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就是如此,離文字相,離語言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頭上安頭、凈上安凈及心外求法,原來自性就是如此,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難道如本無自性存在,如本可講話嗎?難道我的心不動,我的手可以在此比來比去嗎?我的心若不分別,一切法如何生起呢?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一切法,一切法與自性,非一非異。   六祖慧能大師說: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自從明心見性後,才知我有個大寶藏,寶藏指自性而言,自性能演化無量無邊的妙用,包括慈悲喜舍,利益一切眾生,從此受用無窮無盡,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這兩個祖師的法語是要讓我們見自本性,非常寶貴的格言,諸位若不嫌棄,我們與言兩位祖師的法語結個法緣,我今一句,諸位跟著我念一句,這樣好不好?我的台語念的蠻好聽的,高?長說:台北國父紀念?有史以來,頭一位來此用台語演講的法師是如本法師。所以諸位今天能聽到這般具有鄉土味、本土化的台語,這是我們的福報。聽說在此演講的所有法師當中,我是最年輕的,我高興的兩三天睡不著覺,法喜充滿,這是被順境所轉哩!   希望諸位虔誠的誦這八句:   搬柴運水非他物,  穿衣吃飯亦是他;  來來去去不著相,  法王出世更無差。   這是第一位開聖祖師的法語,現在大家跟著誦第二位祖師的法語:   迴光返照自觀自,  歷歷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  從斯受用無窮盡。   祝諸位早見本性。阿彌陀佛!   剛才是讓大家熱身一下,讓大家了解佛性在我們身上,與我們來去出入,我們來去出入,我們?不得見性,始終無法找到我們的主人。在此我教諸位如何見本性,希望在短短的三、四分鐘,大家把私人意見、妄想意識放下,與我配合,我相信對諸位見性有莫大受用,現在諸位閉上眼睛,眼睛閉上之後:不思善、不思惡,善惡念頭都不要想,不想任何歡喜事、傷心事、快樂事,靜坐三分鐘。(靜坐中,主講上人敲了九下木魚)   諸位:請將你們的眼睛打開,打開之後直心回答,剛才我敲本魚的過程,諸位聽見了沒有?大眾云:聽見了。師云:是誰在聽?大眾云:是心,也有說是佛性,也有說意識,也有說不生不減的自性。師云:是心嗎?心長得什麼樣子?請你拿出來讓我看看,大眾答:佛性無形無相。師云:無形相如何作用說話?大眾云:作用無言。   諸位,見性者當下見,不見者永不見,也許很多已見性,剛才木魚敲了九下,這九下不費吹灰之力,輕輕鬆鬆,不用刻意,自然聽到,是誰在聽,耳?在聽嗎?耳?只是感官器具,是一種助緣的工具,諸位是被我一問而嚇到的,其實你們都已自會本性,沒錯,是自性在聽,先肯定自性,然後見性起修,我們不要認為自性尚未清凈,還污穢,當下就自卑,提不起信心,不要想那麼多,何以故?佛法貴在見性起修,因修而證,因證而得無上菩提。   禪宗有一句話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不是豬字,知是知道、分別之意,知識的知,我們人有知覺,不用作意去聽,就能聽得到,那麼能知、知覺的知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魚敲的那麼響,難道你沒有聽到嗎?是誰在聽?不要以為是耳?在聽,耳?只是一種感官器具,沒有自性的分別,?然有耳?,也不能聽聞,為什麼活著能聽,死後屍體不能聽,毫無反應?若無自性分別知覺,活著如同行屍走肉,麻木不仁。   社會上有個很錯誤、極端矛盾的思想,就是唯物論,認為人死後一切斷滅,什麼都沒有了,否認精神的存在,這是毒死我們法身慧命的一種錯誤邪見。   所以簡單說,諸位剛才聽到九聲木魚聲,木魚聲有生滅,但是清凈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有一次觀世音菩薩坐在海邊,一波波的海浪正拍打著海岸,然後海水逐漸退去,一下子海浪又拍打著海岸,然後海浪又退去……觀世音菩薩迴光返照,海潮有生滅,但是他能聽的自性,不隨著海潮聲的生滅而有生滅,清凈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他悟到自性不生不滅,外面的聲塵停止時,自性固然沒有聽到外塵的聲音,但能聽的自性並沒有失去,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當下證得耳根圓通無礙。   我們若慣用耳根修行,能觸到自性,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個人的根機不同,有的用眼睛(眼根)觸色塵而見性;有的用耳根觸聲塵而見自性;有的用舌頭沾到酸甜苦辣而以味覺悟性;有的用皮膚觸摸粗細,知道冷熱,而觸到自性;有的被?,然後心煩而悟到自性,有的人被誇獎稱讚而悟到自性;有的跌倒碰到頭,痛的悟到自性,悟的場所時間,因個人的業報因緣有差別,所以開悟證果的角度也不一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說到此,我引用開悟祖師所說:  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   諸位,這些話聽了令人即悲又喜,悲的是明知我們有佛性,?無法見性,不見性就要沉淪生死,這樣名之為悲哀,歡喜的是希望透過這場佛法的演說,能讓在座諸位悟明本性,從此不再沉淪生死,永超三界,如此名之為喜。   諸位聽好,五蘊者,若是有佛學基礎的人,大多了解,我不再多作解釋,簡單說五蘊就是構成一個人的生命體,五蘊山中藏真人,我們的五蘊當中有個真人,不是指道教的孫真人,真人是指我們的清凈自性,外在的肉體有生滅,本性並無生滅,所以稱為真人,能了解四大五蘊是空性,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方能了生脫死,這是修真人的當今之務。   五蘊山中的是比喻的話,把身體當做一座山,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此放光明不可說是開悟證果後毫光萬道;放光是說六識出六門分別外在的境界,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染污,這叫做放光明,假使內心貪著外在的境界,染污心地,這樣不名六根門頭放光,這樣叫故黑暗,所以光明與黑暗是染與凈、迷與悟的差別,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後面這兩句是: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   佛性日夜與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不認佛性,這很悲哀,兩天前我說一句話:若無明心見性,佛性在身體中出入而不自知,比死了父母還悲傷,父母有累生累劫之多,而這世的父母只有兩個,若無開悟證果,來生的父母無量無邊,若開悟證果,來生不再生死輪迴,受不必要的沉淪痛苦。迷失主人甚可憐,主人不是指我們的父母,不是指我們的太太,或我們的孩子,主人是指我們的清凈自性,所以橫說豎說皆為指出人人有個自性,不要迷失我們的自性,向外追求,如此捨本逐末,?使經過累生累劫,對見性都毫無幫助,要趕快迴光返照,找到我們的清凈自性。諸位菩薩,我們不認識自己的佛性,佛性也不認識我們,每天相處在一起,不是很可憐嗎?也許有人會說:師父,你這麼講,我覺得這兩天你說的都是多餘的。我問這話怎麼說呢?他說:誰不知道若沒有本性,誰在說話?沒有本性,誰在走路?我說:話雖沒錯,可是我要告訴你,最簡單但辦不到就是最困難的,最困難但做得到叫做簡單,困難和簡單是問你故得到或做不到,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我問你一句話,你見性沒有,你所見的性是不是妄想意識?或染污心呢?若是真的見性了,何以如今尚流浪六道,無有休止?深思!深思!真常唯心系:說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空性,乃至起心動念的妄想分別意識也是空性,但是深藏在分別意識中的真常唯心不能空,若空則生死流轉及涅槃還滅要如何建立?這是真常唯心論的法則。   所以印順導師真常唯心系編入有門,禪宗是屬於有門。大般若經是空門,唯識學比起真常唯心繫的說法又是另一個角度,時間不允許,不要說的太遠,總而言之,修道是問你有無見性,如果你硬說你有見性,?然見性,為什麼還在生死輪迴、還在造業、還在發脾氣、還在嫉妒、還在毀謗,若如此而為,則是妄想意識,分別染污,不是見性的作用,如果你已見性,世間忽然少一人,少一人不是說你已死了,是已見性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輪迴,世間少一個凡夫,多一位聖人,諸位,這樣好不好呢?   不只禪宗教人參禪公案,坐禪悟道見本性,念佛終極目的也在明心見性,大乘經典乃至很多經典都記載,念佛與參禪本來同,悟得自家大寶藏,生死何嘗是生死?念佛與參禪何來論長短?是故,見性法門有殊,歸元無二。  有一位念佛的祖師開悟後說了四句偈,值得我們省思,他說:   我心感我佛,  我佛即應我,  感應非先後,  生佛同一體。   諸位,這意思是說,我心感我佛,我佛不是離開我們的本性還有他方世界的諸佛,我佛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阿彌陀佛……口口聲聲念阿彌陀佛,是你的自性在念自性佛呢?還是外在的佛在念你自己的心?或者自心在念他方諸佛?值得你思維與反省!   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我念阿彌陀佛,我發出阿彌陀佛的當下,我佛感應我,感應非先後,感應不是有前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反應,能念是我,所念也是我,能所是一體的,這樣諸位明白嗎?不是離開能念的我,另外有佛被我所念,因為能念所念不二。   感應非先後,生佛同一體。生是眾生,眾生與佛沒有兩樣,是迷悟染凈的差別,離開眾生並無佛,離佛並無眾生,因為眾生性與佛性皆同一性,離開眾生性說另外有佛性,那就奇怪了,經典說無二之性名為佛性,佛性只有一個,當我念阿彌陀佛,若離開我的本性另外有佛性在念我自己之性,那就有問題了,所以煩惱性、菩提性、魔性、佛性、眾生性,皆同一性,性無有二,迷悟、染凈有別,悟名為佛,迷名為魔,染名為眾生,凈名為聖人,此皆不離此性呀!性無好壞,視你如何去用!如何運作!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若沒有忘記,昨天我說過一句話:佛性作用為佛性,佛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諸位明白嗎?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何必苦苦哀求阿彌陀佛度我,佛離我們八萬四千里,你自己有個清凈的自性,當你念阿彌陀佛,自性彌陀當下現前,何必離開你的自性苦苦哀求阿彌陀佛,這樣有能念所念的對立,永遠無法見性,永遠無法破迷啟悟,諸位明白嗎?我天天感應,時時感應,分分感應,秒秒感應,諸位你們有感應嗎?(大眾掌聲如雷),我的意思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存在,他方世界確實是存在的,這裡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顯示自性、見自本性的獨見、自決自了、自成佛道的見性功夫。   諸位再聽好,我演講超越心靈的法寶,無非要讓大家明心見性,見性起修,因修行而開悟證果,這是我為何要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的動機和目的,這樣諸位明白嗎?明心見性,見性是什麼?簡單說佛性無形無相,非語言文字能形容,佛性在日常生中與我們來來去去,我們?不能自覺,這是世間最遺憾的事。   在此我引用唐朝懷讓禪師參訪六祖慧能大師的公案,懷讓禪師懷著誠懇歡喜的心到六祖慧能大師面前,頂禮三拜後:   六祖慧能大師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   懷讓禪師答:我從嵩山而來。   六祖繼續問他:是什麼東西帶你來的?   懷讓禪師答:說似一物即不中。   這句話很有學問,說它像一樣東西就不中意了。意思是說佛性無從說起,非東西可比擬,甚深難思議,冷暖自知。   這時六祖立刻問他一句話:還需要修證嗎?其實六祖知道他已見性,內行人一聽馬上知道,說似一物即不中,此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語文字只不過是一種工具,最後無非導歸見性。   六祖說:還需要修證嗎?   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意思是說修證不能說沒有,可是染污即不得。這是強而有力證實他自己已經見性,見性後才是大修特修的時候,無見性之人無從修起,你不相信嗎?修行是必須的,要繼續精進,但是不可污染,禪宗叫做保養聖胎,聖胎不是媽媽懷個公子,聖胎是保養我們清凈的佛性不要虧損、不要染污,愛護我們的佛性如同手中的摩尼珠一般,保護得清清凈凈。   六祖聽了印證他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如是,吾亦如是。   六祖說:對,就是如此,如此修就對了,諸佛菩薩會擁護你,你是真佛子,你?是如此,我六祖亦復如是。   懷讓禪師聽到六祖對他印證之後,豁然開悟,在六祖身邊親近十五年,後往南嶽,大力闡揚禪宗,德高望重,行化四方,後人尊稱大慧禪師。懷讓禪師相當有智慧,善於引導人開悟證果,當時禪風盛行朝野上下,家喻戶曉,所以唐朝時代是禪宗的黃金時代。   自從這個公案出現後,宋朝、明朝、清朝,乃至民國修行的公案被搜集起來,闡揚天下。祖師說:行如何修?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修行不談玄說妙,談空說有,避免令人聽得痛苦、聽不懂,覺得高不可攀。他說:但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所以善於保護自己的自性不造業,這是功夫。   諸位菩薩,禪宗教我們要見性而後起修,不要染污自性,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保養聖胎。  開悟聖僧又說:   一念分別被雲遮,  聖凡本來共一家;  隨順眾生無罣礙,  涅槃生死等空花。   諸位聽懂嗎?一念分別被雲遮,是指凡夫不起心動念便罷,所起之念無非是五欲六塵,一動念即將清凈的自性遮蔽起來,如同太陽被烏雲遮蓋一般。聖人動念清凈無染,如太陽,不被雲遮,不染污,清凈自在,凡夫?不能如此,因為烏雲遮日而不見日,就否認太陽的存在,這如同輪迴生死、不見本性,於是否認本性的存在,這是不對的,如果說對,那麼多少人修行明心見性、了生脫死、轉凡入聖,這又如何解釋?所以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你好好地修證,就有消息。   所以說「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聖人擁有佛性,凡夫也擁有佛性,本源佛性無有差異,如同一家人,後來為何變成兩家,因為聖者已明心見性,而凡夫隨意識妄想飄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分家。隨順眾生無罣礙,是說會修行的人,即使處在五欲六塵一切名利現前時,依然心無罣礙,心不被好壞所迷惑染污,?橫自在,如流水一般,暢流自如。   涅槃生死等空花,這句話更深入而談,其實佛性不可得,佛性,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用世間任何事物來比擬,三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無非要引導你見性,三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無非要引導你見性。涅槃,方便說是彼岸;生死,方便說是此岸,由此岸到彼岸,要透過修行的方法,?然生死是假名安立,涅槃何嘗不是假名安立,方便假設有涅槃、有彼岸,其實那有彼岸與此岸的對立,生死與涅槃亦復如是!   真正悟性的人無性可見,證涅槃的人無涅槃可證,無涅槃可住;了生死,無生死可了,在這麼不可思議當中又安住於涅槃,這樣名之為涅槃,諸位明白嗎?見性是自性自由自在的妙用,不染此,亦不染彼,這才是快樂自在逍遙的人。   佛經云:佛性不住煩惱,不住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住無所住,無住而住。   昨天有一位菩薩說師父講得那麼起勁,鼓掌都無法穿插,放心,我會留個空檔讓你盡興的鼓掌。  佛性者不住煩惱,諸位,這是指果地而言,煩惱就是心納受一切外境,產生得失取捨,稱心如意就歡喜,事與願違就煩惱、憂愁。佛性不住煩惱,如果佛性住於煩惱,那就慘了,有人問什麼?很簡單,請問諸位,你曾有煩惱嗎?如果佛性住於煩惱,那麼你今日來聽我講經,聽得笑哈哈,笑得肚皮酸,請問你兩天前的煩惱如今何在?所以煩惱是生滅的,此心滅,彼心生,生生滅滅,生滅法那裡能安住於佛性當中呢?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相對的,快樂心、歡喜心也是不可住,我在國父紀念?演講三天,大家聽的非常法喜,但是歡喜也是緣生緣滅,如果佛性住於歡喜,我說你慘了,有人問為什麼?歡喜總比苦惱來得好吧,言未必如此,痛苦不可住,快樂亦不可住,一直快樂也未必是好,快樂時一直在笑,心安住於快樂之境,會被當做龍發堂剛出來的,依然被順境所故。   快樂是緣起,痛苦也是緣起,不常在的,是無常的,所以佛經說:佛性不住煩惱,佛性不住菩提。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也是假名安立,不是真菩提可住可得。   有一次有人問開悟聖說:請問師父您已證得阿羅漢果,開悟證果後,涅槃是如何一番?  他說:我應該把我的嘴把掛在牆壁上。因為涅槃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聖境無止盡,不可思議的存在與清凈,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其真正聖境比言喻還深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開悟後無法言說,但不假藉語言文字的 襯托,開悟的意境是顯露不出來的,所以佛說:   因言顯道,  道顯遣言,  言若不遣,  因言障道。   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佛性不住生死,對凡夫而言,有生死輪迴,說佛性安住生死輪迴,也對,不安住於生死輪迴也對,只是站在什麼角度來講,在因地或果地、迷或悟,而有差別;悟的人,正面說也對,反面說也對;迷妄的人,這這樣說不對,那麼說也不對,總而言之,佛性不住生死,如果住生死,那我們不必修行了,因為永遠不會開悟證果,永遠沒有涅槃可得,所以說佛性不住生死,佛性亦不住涅槃,方便假名有涅槃,為倒駕慈航之諸佛菩薩已開悟證果,與涅槃相應,但?不住涅槃,從空出假,在現像界無盡的度化眾生,悲度眾生出三界。   倒駕慈航,觀世音菩薩典型人物,在經典記載,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已成佛無量劫,他憐憫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大慈悲心流露,示現菩薩身份,倒駕慈航,運載娑婆世界的眾生,使其一一出離生死,到開悟證果的彼岸,這樣叫做不住涅槃。後面說,住無所住,有可住者,非佛性所住,但也不是無佛性可住,這已超越語言文字不可思議的存在,說佛性遍滿虛空,住虛空嗎?也未必正確,這很微妙的。   佛怕眾生執著,所以邊說邊掃,眾生以為佛性可住,但佛說佛性不可住,佛又怕眾生執著佛性不可住,故說佛性住無所住,佛性住與不住,皆偏失一端,不合中道義,道理在此。眾生容易執著,佛說諸法空性,眾生便執著空,故佛說:空空。眾生又執著空空,故佛說空空空,我曾看過經典有四個空字,空空空空,無非是為迷妄的人而說,了解的人一個空字,就能悟入,不悟的人,那怕四空、八空,依然不夠,迷者仍是迷者,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   我們這三天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第一天教導諸位正見佛性的可貴,不要落入斷滅的思想。第二天教導大家要明心見性,見性起修,最後宗旨是讓我們證成無上菩提,若如此行,可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開悟證果涅槃的彼岸。第三天教導諸位如何明心見性,及正見實相義諦,並啟示成佛亦須倒駕慈航,普度群迷。諸位菩薩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非常感謝從台北的聞法四眾,三天不間斷地擁擠在此聽聞佛法,我講經說法一向的原則是,到當地說法,盡量讓當地的市民都有機會聞法。我這次到台北講經,並沒有邀請別縣市的任何遊覽車與居民,全是台北市民,這無非是愛護大台北的市民,讓每個市民都有機會聽聞佛法,不然聞法的旋風人潮多,台北市民會擠不進來的,很感謝每日五千餘位聞法大眾,親聽法音,祈望諸位,早日明心見性,得證菩提,圓滿佛道。(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菩薩!三天的弘法大會已圓滿結束,作功德迴向,大家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三天弘法圓滿──     

分享到: 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微信人人網開心網網易微博搜狐微博豆瓣淘江湖更多 --

上一篇:見性成佛 第一天

下一篇:宇宙萬有本體論

 見性成佛 第三十七天

 見性成佛 第十五天

 見性成佛 第八天

 一華一葉一世界

 見性成佛 第二十天

 見性成佛 第三十八天

 見性成佛 第四天

 見性成佛 第二十七天

 超塵法語

 見性成佛 第一天

 見性成佛 第九天

 出家功德與利益

 見性成佛 第四十天

 見性成佛 第六天

 頓悟法語

 見性成佛 第二十二天

 凈土法門

 見性成佛 第十天

 頓悟一剎那

 歸依三寶


△TOP

推薦閱讀:

《家是心靈的港灣》
凈化心靈 馬頭琴經典樂曲112首
印第安心靈捕手:誰記錄了北美最原始的野性?
空山梵音 心靈漫步50首 ...
來自一個普通web前端的心靈之路

TAG:超越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