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巧解文言文6種題型

巧解文言文6種題型

 

  語文學科所考知識點的繁多,決定了其梳理起來有一定難度,而如果能夠找到突破口,那麼,複習就會少走許多彎路,效率就會更高,效果也會更加明顯。文言文在高考語文試卷中所佔的分值較大,學生在答題中有時又沒有科學有效的辦法,導致很多不應失去的分失去了,怎樣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下面,我從幾個方面入手,對高考中常見的文言題型進行解剖分析,談談如何複習文言文,如何解題才能做到正確無誤,事半功倍。

  一、關於文言文的複習

  我們知道,近幾年來,遼寧以及全國各地的文言考試材料大多來自人物傳記,因為人物傳記語言比較平穩,翻譯難度較小,適於直譯,這就為設題提供了方便條件。材料大體的形式是,首先介紹這個人物的字、號、出身,然後再介紹此人小時候或年輕時候的天賦、性格,接著記敘此人在任職期間的政績,最後寫他離職、亡卒以及當地人們對他的評價。鑒於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考慮應先重點解決以下這些詞,因為它們都與當官的人有關:

  拜(授予官職)

  除(授職)

  擢(提拔)

  遷(晉陞或調離官職,貶謫)

  徙(調動,流放)

  辟(徵召)

  左遷(降職)

  謫(貶官,降職或流放)

  竄(放逐)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

  黜(貶退);遣(貶謫)

  舉(提拔,推舉)

  下車(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告老還鄉)

  乞身(告老還鄉)

  這些詞在高考的文言文中,出現的次數較多,應該特別留意,另外,對於官職名、年號、科舉各個階段稱呼等也應該給予重視。

  在文言的複習中,課本是不應忽略的。因為在高考題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文言字詞都出自於教材,複習好教材,就能為答好文言考題奠定基礎。每當我們閱讀課外文言選段時,要想到自己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字詞和句式,當然,還要再看一看情況是否相同。總之,教材是本,課外選文是末,所以說牢固的基礎是很重要的,建議廣大考生們把高中各冊教材翻看一下,掌握課下注釋中重點的實詞虛詞。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在講授文言文時大多講一詞多義,這固然是不錯的,但為了更好地掌握大量的實詞虛詞,還應該強調多詞一義,例如:「造」、「詣」、「之」、「適」、「徂」、「至」、「往」等詞,它們除了有其各自意思外,都有一個共同的意思——到。再如:「尋」、「旋」、「須臾」、「俄而」、「俄」、「俄頃」、「既而」、「未幾」等都有不久的意思,如果我們在考前多總結這種多詞一義現象,就會掌握大量的實詞和虛詞,使用起來也就會更得心應手,在理解文言字詞上就會有更大的迴旋餘地。

  另外,文言考題中所涉及的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考生應熟練掌握每個詞有幾個義項,並且能夠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給予準確地解釋。

  二、文言文6種題型解法

  考生在拿到文言題時,不應先看原文,而應先看題乾和題支。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主要是因為題支中能夠提供給我們有時候讀原文讀不懂的東西,也就是說它能夠透露給我們一些信息,幫助我們理解原文。

  高考題中的文言設題有下列6種:

  1.加點詞解釋

  做這類題,要讓詞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說,首先把解釋好的詞放回原句中,把整個句子翻譯一下,一般情況下,譯得通順,就說明解釋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的。如果詞回原句還不能斷定解釋得對錯,那麼我們還可以把整個句子放到原文中,結合上下句,根據語境來判斷解釋的對錯。這樣,我們基本就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了。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語法關係來判斷,比如,這個詞處於動詞位置,而題中譯出來的是名詞,那麼這個解釋就很可能是錯誤的。另外,複音詞的解釋與現代漢語的解釋一樣,一般情況下,這種解釋就是錯誤的。如「今齊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釋為「與中央相對」或「部位」,那就錯了。因為在古漢語中,單音詞居多,其實「地方」是兩個詞,「地」是「土地」,「方」是「方圓」。

  2.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

  本題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個虛詞,解題方法除了熟練掌握18個虛詞中每個詞的幾個意義外,還要注意,有時兩個詞的意思相同,但語法功能各異,這樣也不能認為是相同的,如「則」雖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譯成「就」,但有的是副詞,有的是連詞,這樣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斷回原文,就是說,首先把解釋好的詞放回原句中,把整個句子翻譯一下,一般情況下,譯得通順,就說明解釋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的。如果詞回原句還不能斷定解釋得對錯,那麼我們還可以把整個句子放到原文中,結合上下句,根據語境來判斷解釋的對錯。這樣,我們基本就能得出正確的判斷了。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語法關係來判斷,比如,這個詞處於動詞位置,而題中譯出來的是名詞,那麼這個解釋就很可能是錯誤的。另外,複音詞的解釋與現代漢語的解釋一樣,一般情況下,這種解釋就是錯誤的。如「今齊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釋為「與中央相對」或「部位」,那就錯了。因為在古漢語中,單音詞居多,其實「地方」是兩個詞,「地」是「土地」,「方」是「方圓」。

 

  2.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

  本題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個虛詞,解題方法除了熟練掌握18個虛詞中每個詞的幾個意義外,還要注意,有時兩個詞的意思相同,但語法功能各異,這樣也不能認為是相同的,如「則」雖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譯成「就」,但有的是副詞,有的是連詞,這樣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斷

  本題應該注意設題中出現的問題。一般的解題方法是選擇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的,而間接表現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內,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現人物性格,而設題時,只設了三句,失掉一句,這樣的答案也應算對,考生不必去追究沒有被列入的本來正確的那一項,也就是說,不要求全。

  4.對選文的分析和判斷

  高考文言文4道選擇題中最後一道是對文章的全方位把握,答對這道題的前提是要求考生具備大致譯出全文的能力。然而,具備這一能力不一定能保證把分全部拿到,如果不能做到細心,還是會失去這寶貴的3分。那麼怎樣才能在譯出全文的情況下不失分呢?我認為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考生要認真核對每個題支的前後兩部分。因為命題人有時會利用考生的粗心、緊張,讓考生先看前半部分,準確地說是重點看題支的前半部分,而後半部分只是一般地瀏覽,這時有些考生就盲目下結論,判定對還是不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對每個題支的前後兩部分做仔細的推敲,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會中招。

  其二,無中生有。文言文本來是比較難理解的,而且有些考生在考場上也只能把全文理解個大概,個別句子還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題人就會利用這一點,在設題時,把本來文中沒有的事件,強加於人物身上,而考生又因為在文言文方面不特別擅長,加上時間急迫和粗心,很容易對其忽略不計,選中錯誤的答案。解決這一問題,最好在閱讀全文時把幾個人物和幾件鋁諧隼矗米約嚎吹靡磺宥苊獯死轡侍獾姆⑸?/p>

  其三,張冠李戴。試卷中的文言文敘述的事情相對比較複雜,人物還不止一個,這樣,出題人在命題時很容易故意採取張冠李戴的方法,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考生在閱讀時確實看到文中有這件事情,然而,他們沒有仔細地看一下這些事情是不是這個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短文中寫某個官員愛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響,也把百姓放在心上,最後把自己從娘家帶來的嫁妝都分給了百姓。在設題的時候,命題人把這一功勞記在了這個官員的頭上,說是這個官員愛民,把妻子的嫁妝都分給了百姓,考生在閱讀時確實看到文中有把嫁妝分給百姓一事,但沒有注意到底是誰分的,甚至有的考生還會認為,丈夫妻子是一家,功勞記到誰的身上都行。這樣草率地判斷,當然不會選出正確的答案。

  其四,在某些題中,人物事件都能對上,人是這個人,而事情又是這個人做的事,按理 說應該沒有問題了吧?其實不然。命題人總是會給你製造點麻煩,設下陷阱,引誘你出錯,他們會在時間和事件的銜接上讓考生產生錯覺。如有一道題的設置,有一位官員不斷升遷,在升遷中,他在每個階段都建立了功績,設題人就利用這一點,把這個官員在做太守時的業績,改為他任節度使時的業績。表面看來沒有任何差錯,仔細推敲,才知大謬不然。總之,這類題只要考生認真去閱讀思考,一般就不會中招了。

 

  5.譯文

  試卷中文言題有兩句是對選文的譯釋,有一定的難度,要想得滿分也不容易,過去對譯文的要求有三個字:信(准)、達(通)、雅(美),而在高考試卷中能做到前兩個字就可以了,特別是「信」。所謂的「信」,我們稱之為直譯,所謂的「達」就是意譯,考生拿到譯文後,首先想到的是直譯,就是使每個詞對號入座,如果對號入座後譯句實在不通,這時才可以採取一下意譯,目的就是遵守約定的語言習慣,但無論如何,一個句子在翻譯的時候一定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否則,考生就會失分。在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評卷人在評卷時是按得分點給分的,如果被定為得分點的詞譯釋錯誤,那麼譯文肯定會被扣分,所以,一個句子中,被列為得分點的詞一定要翻譯正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不失分。那麼什麼詞能被列為得分點呢?我認為有兩個條件。第一,這個詞一定是一個比較難的詞(也包括活用現象);第二,這個詞在這個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出題人認為如果考生能把這些詞譯准,那麼譯整個句子就不會有大問題。另外,得分點還有設在特殊句式上的(過去也曾考過),這些特殊句式都要譯成符合現代人的說話習慣,否則也要被扣分。

  6.斷句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我們看到的文言文所帶的標點,都是後人給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帶標點的文言文斷開,從某種角度上說也能判定一個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現階段的高考試卷,也有對考生這方面能力考查的題型,怎樣才能做到正確斷句呢?我認為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便可解決這個問題:

  (1)注意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器物名等,因為它們專有,所以不能隨便分開,也就是說堅決不能斷。

  (2)藉助虛詞,特別是句尾虛詞來斷句。這是一種很簡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古人在句尾處都要用一個虛詞去結束句子,或者表示語氣,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與」(歟)、「耳」、「者」、「之」等,考場上,考生看到句子中有這些詞,就應該想到這裡是否應該斷句,如果斷開後能與前後句子的意思銜接上,就要毫不猶豫地下筆。當然,有時候,這些詞還有出現在句子中間的,如「生乎吾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謹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這些規律。

  (3)根據句子的內容斷句。在以上兩種方法都行不通時,考生也不要盲目處理,可以採取通觀全句的辦法。因為一個句子表達一個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幾個「子意」所構成的。也就是說,當知道整個句子大體上說了一件什麼事後,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環節構成的,如把這些小環節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斷了。

  以上就是我對文言文複習的一點體會。希望廣大考生在考前複習中和考場的答卷中嘗試著用一下,也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後祝同學們心想事成,金榜題名,收穫的季節一定屬於勤者、智者。


推薦閱讀:

請大佬解釋一下「文」和「字」的區別。?
陶淵明《桃花源記》中 既然「初極狹,才通人」 那麼村子裡的牛從哪來的呢 ?
中國古代邀請函怎麼寫?
請問古籍中的這種標點符號是做何用處?

TAG:文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