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的七次重要戰役
第一次戰役
早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君主孫權遠離中原的殘酷爭鬥,已經開始向海上發展。公元227年,孫權在東治(今廈門)訓練能出遠海作戰的水師,並建造大型戰艦數百艘。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率遠征水師一萬餘人渡海到達當時的夷州(今台灣省),遭到當時土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當時語言不通,水土不服,又有數千將士病亡,兩位將軍只得率部返回大陸。同時帶走土著數千人為以後的更好的了解和治化台灣作好準備。
第二次戰役
隋朝末時,大臣何蠻極力說服隋煬帝開拓流求(今台灣省)荒蠻之地,公元607年隋煬帝派何蠻和羽騎尉朱寬大將軍一起率水師萬餘人隋朝「五牙」戰艦數百艘入海赴流求遠征。但戰果不大,並遭到土王歡斯的抵抗。公元609年,隋煬帝又派虎賁郎將陳棱大將軍率部萬餘人開始對台灣東征。隋軍從高豐(今廣東潮州)出發,先到達一鯤身(今澎湖),再抵台灣西岸中部登陸。又受到土王歡斯率部阻擋,經數場激戰,隋軍大獲全勝,土王歡斯被斬首。
第三次戰役
南宋時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大猷在澎湖建房200餘間,並且派數千將士常駐。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征伐台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台灣地區正式駐軍。
第四次戰役
元朝時期,公元1292年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水戰的漢軍六千餘人戰艦三百餘艘前往澎湖(今台灣省)招撫當時的土著高山族。元軍抵達後遭到當地土人的抵抗,無奈元軍人數太少,再加上水土不服,士氣低落,終於兵敗將倒剩餘的漢軍只能逃回大陸。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高興為東征大將軍,率漢軍水師一萬五千餘眾戰船數百艘再次進兵台灣,經過數月的激戰終於一舉拿下台灣本島。
第五次戰役
明朝時期,倭寇時時搔擾中國東南沿海百年之久。公元1602年(明萬曆30年),有部分被明軍擊潰的倭寇逃至琉球(今台灣省)島。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台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台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台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台灣島。由於當時明朝正處在和滿清人的戰爭,所以顧不上台灣的荷蘭入侵者。1626年,西班牙人也登上台灣島,佔據北部。荷蘭人向西班牙人進攻,最終於1642年趕走西班牙人,獲取了對整個台灣的控制權。
第六次戰役
清初明末公元1657年,南明將領鄭成功接見了當時從台灣逃回來的何廷斌,此人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的舊部,在台灣一直充當荷蘭翻譯。他的到來主要是說服鄭成功東征台灣,當時的台灣已經被漢化了幾個世紀了。從公元1622年荷蘭國就一直派戰艦到台灣進行偵察和武裝騷擾,1642年荷蘭大舉進攻台灣,荷蘭人的大軍很快就佔領了雞籠(今基隆)、淡水等地,並打走了西班牙人。荷蘭人在台灣實行軍事管制,血腥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並以台灣為基地沿海劫商掠貨,俘獲華人為奴。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憤怒和仇恨。
鄭成功和眾將領正想建立一塊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從何廷斌那得知台灣的狀況,決定渡海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的台灣。公元1658年鄭成功開始為收復台灣做準備,鄭軍抓緊時間檢修戰船,探測航道。公元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乘侵台荷軍兵力薄弱(千餘人)及其援軍受季風影響難以赴台之機,親率將士2.5萬人、戰船數百艘為第一批,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下由金門料羅灣出發。鄭軍由澎湖啟航,四月初二晨抵荷軍疏於防守的鹿耳門港(今台南市安平港北)外。鄭成功乘中午滿潮,率師通過道紆水淺的北航道,駛入鹿耳門港,令水兵4000搶佔北線尾島,全殲荷軍守兵;自率主力通過大海灣,直插禾寮港,在島上數千同胞接應下上岸。四月初三,鄭成功乘勝擴人戰果,集兵1.2萬包圍赤嵌城,斷城內水源。在城周布設火器,對荷軍形成軍事威懾。遣送俘獲的赤嵌守軍頭目描難實叮之弟夫婦回城勸降。初四,描難實叮因勢窮率眾出降,鄭成功予以厚待。在鄭成功優俘政策感召下,荷軍中黑人士兵亦倒戈降附助戰。鄭軍未到之雞籠、淡水等地,台灣同胞自動拿起武器驅逐荷軍。
鄭成功收復台灣圖
台灣城被圍困八個月後,第二批鄭軍登陸。十二月初六,鄭成功下令炮轟台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支堡,發射炮彈兩千餘發,當晚破城。龜縮台灣城內的荷軍殘餘六百餘人,由於傷殘、飢病,幾乎喪失戰鬥力。荷蘭殖民評議會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願在優惠條件下交出城堡。十二月十三(1662年2月1日),揆一代代表荷方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38年之久的台灣回歸中國。
第七次戰役
清朝盛期,康熙大帝對台灣的策略又改為招撫,從此就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議和談判,但始終沒有結果。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廷乘鄭經病卒、其子鄭克塽年幼初立和台灣本土出現內訌之際,康熙大帝決定發兵統一台灣。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大帝排除朝廷內種種干擾,命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總提督,與福建總督姚啟聖同籌謀取台灣之策略。兩位受命後,積極整頓軍務,製造戰艦,練兵選將,同時派人偵察敵情,探測航道。
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領清軍水師2萬餘人、各種戰艦二百多艘,直逼澎湖。各戰艦的風帆上均書寫主將姓名,有便於指揮聯絡。鄭守軍有了二百多艘戰艦和近兩萬人的軍隊,數量上與清軍旗鼓相當。六月二十二日,清軍強攻澎湖本島,施琅將水師兵分三路,以總兵陳蟒和董義為左右翼,各率戰艦五十艘,分別進攻雞籠嶼和牛心灣,以作牽制;施琅自率戰艦百餘艘為中路直攻娘媽宮(今澎湖本島西北角)。清軍奮勇大戰,擊毀鄭軍戰艦一百九十艘,殲滅鄭軍主力一萬二千餘人,迫使鄭軍四千二百餘人投降。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大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二三十艘,殘軍數百人,狼狽逃回台灣本島。台灣內部震動,劉國軒力主投降,康熙大帝乘勝降旨招降。七月十五日,台灣地方當局派人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八月十三日,施琅率清軍登陸台灣島。後清廷納用施琅建策,在台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從此結束了由鄭成功起歷經鄭氏家族三代為期二十餘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終於實現了台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盛世。
588us.com wanhao123.com
推薦閱讀:
※古早味的台灣(六)——空翻多嗎?
※巴拿馬繼續打臉,台灣為何淪落到低三下四?
※妳爹接受妳們的道歉大賽
※無法入土為安的領袖 | 地球知識局
※回溯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