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政治和社會動蕩的原因及影響

安惠侯2010年底開始於突尼西亞的政治和社會動蕩幾乎席捲整個阿拉伯世界。動蕩迫使突尼西亞總統出逃國外,埃及總統宣布辭職下台;美、歐大國利用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並支持反對派擴大內戰,打倒卡扎菲;葉門局勢混亂,反動派和總統派爭鬥激烈,基地組織趁機鬧事,使得局勢更加複雜;巴林的群眾抗議活動在沙特和阿聯酋出兵鎮壓後,平息下來;敘利亞反政府遊行聲勢越來越大,反對派組成統一陣線,揚言要通過和平手段推翻巴沙爾政權。除卡達和阿聯酋兩國外,其它阿拉伯國家也都出現一些抗議浪潮,但較快地平息了下來。葉門、敘利亞等國動蕩迄今未息,而利比亞的戰事則陷入僵局。一這次動蕩的原因十分複雜,各國情況不盡相同。首先,物價上漲、就業困難和民生艱難是引發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突尼西亞15-29歲的人群失業率高達52%,埃及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葉門被列為最不發達國家之一。[1]其次,領導人長期執政,高度集權,貪污腐敗,不思改革,缺乏民主,激起民眾強烈不滿。本?阿里、穆巴拉克、薩利赫和卡扎菲分別執政23年、30年、33年和42年。再次,美國的中東政策損害了阿拉伯民族利益,傷害了阿拉伯民族感情。因為美國偏袒以色列,阿、以衝突至今沒有解決,以色列仍非法佔領部分阿拉伯領土,巴勒斯坦迄今不能獨立建國。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矛頭指向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美國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伊拉克戰爭。美國提出「大中東民主改造計劃」,向阿拉伯國家推行美國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公然干涉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內政。而有些阿拉伯當權者不僅不能維護民族利益,反而對美國的中東政策予以配合,使得阿拉伯民眾有著強烈的失落感和屈辱感。第四,一些國家內部的部落、教派、民族矛盾激化。第五,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思潮和西方國家極力推行的「民主」、「自由」思潮從相反兩個方面對阿拉伯世界形成衝擊。多種因素引發了阿拉伯世界的激烈動蕩。上述種種因素長期存在,此時集中爆發,還應從更廣的視角加以考察。一是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衝擊,這場危機加劇了阿拉伯國家的經濟困難,導致物價上漲,失業率居高不下,致使民生問題點燃長年積累的民眾憤懣的乾柴,形成燎原之火。二是美國因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以及經濟危機等因素,開始從其霸權的頂峰滑落,對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減弱。奧巴馬總統調整對外政策,將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向亞太地區轉移,在中東地區實行戰略收縮,投入減少,主導能力也相應減弱。三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群體性崛起,對阿拉伯國家產生了強大的示範和激勵效應。四是新興網路的普及,給抗議民眾的串聯提供了便利,也為一些別有用心的媒體發布不實消息,甚至製造謊言,挑動民眾情緒,火上澆油提供了可能。二動蕩發生後,美國及一些歐洲大國積極介入,給中東亂局增添了許多複雜因素。奧巴馬政府雖決定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向亞太東移,在中東實行戰略收縮,但不會放棄中東,脫身而去,而要繼續保持在中東的主導地位。美國並不希望中東出現大的動蕩。阿拉伯世界動蕩發生後,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首先是防止動蕩危及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和戰略利益;同時,從推行「民主」、「自由」等西方核心價值觀出發,極力將動蕩引向「民主運動」和「顏色革命」的方向。這種取向使得美國對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政策,實行雙重標準。在突尼西亞總統本?阿里出逃後,美國開始是力保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不希望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出現問題。但隨著埃及民眾抗議活動愈演愈烈,美國擔心局勢失控,轉而迫使穆巴拉克辭職,將權力交給美國信賴的埃及軍方,以確保美國對埃及的控制。在巴林,掌權的遜尼派穆斯林只佔人口的30%,70%的無權民眾是什葉派穆斯林,並與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有著密切聯繫。巴林的民眾抗議活動引起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的擔心,也令美國不安,於是美國默許沙特、阿聯酋聯手出兵,對巴林抗議民眾實行軍事鎮壓。利比亞主要是長期積累的部落矛盾激化而形成動亂。美、歐誇大卡扎菲對反對派的鎮壓是「屠殺」民眾,予以制裁,並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隨後又利用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支持利比亞反政府武裝擴大內戰,極力推翻對西方不很馴服的卡扎菲。戰爭造成利平民重大傷亡,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難,大量難民逃亡國外。西方在利比亞的所作所為,完全不是在執行旨在避免平民傷亡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而是要推翻卡扎菲,控制利比亞。美國煽動敘利亞反對派擴大事態,繼而宣稱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喪失了執政的合法性。美國雖要求葉門總統下台,但留有餘地,擔心葉門演變成各派勢力割據,四分五裂、群龍無首的又一個索馬利亞;更擔心基地組織趁亂髮展,難以收拾。三阿拉伯世界的動蕩既不同於擯棄社會主義,選擇資本主義的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劇變,也不同於要擺脫舊體制,投向西方的顏色革命。這是一場原因複雜、目標多元、發展方向尚不確定的社會和政治動蕩。這次動蕩具有明顯的「突發性」和「草根性」,沒有明確的綱領,沒有相對統一的政黨領導,也沒有出現具有號召力的領袖人物。在突尼西亞和埃及,民眾因不滿現狀而舉行抗議,最終導致最高領導人下台,政權更迭,確有些「革命」的味道;但在巴林主要是教派矛盾;在利比亞主要是部落衝突;在葉門既有部落矛盾,又有南部分裂勢力與中央政府的博弈,還有基地組織的介入;在敘利亞則存在著教派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時,在發生動蕩的國家中,事態背後都有大國的插手,甚至操縱。籠統地將阿拉伯世界當下的政治和社會動蕩稱之為「阿拉伯革命」或「阿拉伯之春」並不妥當,既不準確,也與西方別有用心的稱謂趨同。這場動蕩充分地暴露了阿拉伯國家面臨的眾多矛盾,阿拉伯精英不可避免地要探索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只有妥善地解決了這些矛盾,才有可能實現阿拉伯民族的真正復興。因此,這場動蕩有可能開創阿拉伯民眾尋求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公正民主,外交獨立自主的新道路的歷史時期。這將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鬥爭,必然要經歷多次曲折與反覆的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大動蕩與大變革將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主旋律。人們期待在經歷大動蕩和大變革之後,一個繁榮、強大、文明、進步、充滿活力的新阿拉伯世界將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四阿拉伯世界將經歷的這一漫長的歷史過程,必然會分成若干階段。當下這輪動蕩是進一步激化和擴大,還是逐步平息下來,令人關注。埃及走向穩定尚須時日,爆發「第二次革命」的危險雖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並不太大。埃及現在是軍隊掌權,臨時政府執政。原定9月舉行的議會選舉推遲,但仍計劃在年內舉行。在埃及除軍隊外,組織最為嚴密的是穆斯林兄弟會。世俗力量則分裂成反穆巴拉克派和親穆巴拉克派。穆斯林兄弟會正積蓄力量以爭取在議會選舉中獲得45-50%的席位,對街頭抗議活動已不十分熱心。反穆巴拉克的埃及青年運動多次組織廣場抗議,也能動員十幾萬甚至二十多萬人參加。他們一度提出要「打倒武裝部隊最高委員會」,後擔心軍方鎮壓,不再喊此口號。埃及當前面臨的問題是,政府軟弱無力,社會混亂無序;經濟形勢惡化,民生更加艱難。埃及民眾經歷動蕩後,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照樣艱難,沒有得到什麼切實的好處。抗議活動對民眾的吸引力在減弱,在部分民眾中還出現了懷舊情緒。8月3日,埃及公開審判穆巴拉克及其兩個兒子。這是軍方在反穆巴拉克勢力的強大壓力下安排的。親穆巴拉克派的民眾上街對前總統表示支持,兩派發生了衝突。穆巴拉克稱雄一世,「主動」辭職,卻落得個受審判的下場。對此,埃及民眾情緒複雜,分裂加劇。[2]這對其它阿拉伯國家政局也會產生影響。如何妥善處理對穆巴拉克的審判和量刑,在反穆巴拉克派的訴求和親穆巴拉克派的承受能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是對埃及執政當局智慧和能力的考驗。臨時政府組成後,對埃及外交政策有所調整,最突出的是表明了要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的意向,解除了對埃及和巴勒斯坦加沙地區邊界上的拉法口岸的封鎖。這些調整順應了民意,但違反了美國的意願。北約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已有5個多月,卡扎菲的軍隊受到重創,反對派在西方國家的支持和援助下,逐漸發展壯大。北約曾寄希望於「斬首行動」,炸死卡扎菲,未能成功;又企圖策反政府軍有生力量「起義」,未能得手[3];有人提議北約派出地面部隊,直接推翻卡扎菲,但安理會決議明確禁止,而且出動地面部隊的後果也難以預測,西方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7月31日,法國國防部長承認,利比亞反對派不可能憑藉自身力量攻佔的黎波里。尤其是,反對派的軍事首領尤尼斯遇刺身亡,暴露了反對派內部嚴重的矛盾和分歧,使西方國家十分尷尬和無奈。北約內部分歧加劇,困難重重。英國空軍上將承認,如轟炸持續下去,英軍的資金和彈藥將出現短缺。法國為此戰已耗資1.6億歐元。美國國防部長坦言,未來90天內,許多國家的軍隊能力將耗盡,它們會向美國求助來填補空白。[4]北約28個成員國,原本僅8個國家參與對利軍事行動。從8月1日起,參戰的挪威撤回了全部戰機。[5]有輿論認為,如果沒有北約的軍事行動和對利反對派的支持,利比亞的內戰早已結束,也不會有如此眾多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北約在利比亞的所作所為和處境,既凸顯了西方大國的霸道和自私,也暴露了西方大國力不從心,不能為所欲為的困境。美國公然煽動敘利亞反對派擴大事態並極力孤立敘利亞政府。8月2日,美國駐敘大使公開表示,他將執行奧巴馬總統的指令,加大對敘政府的壓力,並與各國一起孤立敘政府。他承認,美國一直在與敘反對派人士接觸,評估其需求及美國所能提供的幫助。他說,敘利亞危機為美國提供了推進價值觀和政治原則的機遇,美國應該考慮「後巴沙爾時代」了。[6]此前不久,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宣布:巴沙爾已失去執政的合法性。[7]敘政府為了緩和局勢,召集各政治派別代表及反對派獨立人士舉行民族對話磋商會議,但主要反對派拒絕參加。政府還通過政黨法和選舉法,表示願意加快改革步伐,反對派也不認可。敘利亞境內外多個反對派於6月30日宣布組成「敘利亞全國民主變革力量民族協調機構」,聲稱要推翻政府。反對派組織了多場大規模的遊行抗議活動,參加人數多達百萬。反對派的極端勢力還發起暴力活動,遭到政府軍警的鎮壓。7月31日,軍隊對動亂城市哈馬市和代爾祖爾市採取行動時,與反對派武裝分子交火,造成約140人死亡,成為自3月爆發抗議活動以來,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天。這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西方積極要求安理會通過決議,予以譴責。經過閉門磋商,安理會最後決定發表主席聲明,既譴責敘利亞政府的鎮壓行為,也呼籲各派勢力停止暴力活動。[8]沙特等幾個海灣阿拉伯國家對敘政府的鎮壓行動也予以譴責。美國等西方國家進一步加強對敘制裁。敘利亞局勢還在惡化。人們關心的是西方大國會不會像對利比亞那樣,對敘發動軍事打擊?一般認為,西方大國對敘發動軍事打擊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一,西方大國難以獲得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安理會1973號決議被西方大國利用,發動了對利比亞的空襲戰。利比亞戰爭的教訓使得安理會多數成員國不可能再同意對敘利亞通過一項類似1973號的決議。二,西方大國在利比亞戰爭中騎虎難下,不敢也無力再對敘利亞發動戰爭。三,利比亞得罪了海灣阿拉伯國家,在阿盟中處於孤立地位,而敘利亞與阿拉伯各國關係良好。阿盟新任秘書長阿拉比也批評美國干涉敘利亞內政。[9]四,敘利亞還與伊朗、黎巴嫩、以色列相鄰,西方大國要對敘動武,不能不考慮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會作出何種反應。美國還要考慮可能對以色列安全產生的影響。葉門的形勢十分複雜,存在著索馬利亞化的危險。海灣阿拉伯國家用強力平息巴林的騷亂,並用巨額石油美元改善民眾生活,保持社會穩定。西方大國從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考慮,也希望這個地區保持穩定。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約旦等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緩解民眾的不滿,如修改憲法縮減國王的權力[10]、取消緊急狀態法等,取得一定效果,較快地平息了動亂,恢復了社會秩序。就美國而言,阿拉伯世界這次動蕩雖不會改變它全球戰略東移的決策,但打亂了它在中東地區戰略收縮的步驟,牽制了戰略東移的步伐。它並不希望中東亂局失控。但從其「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觀出發,它又必然要支持各國反對派的反政府抗議活動。阿拉伯世界的動蕩造成大量難民湧向歐洲。歐洲國家本來就經濟困難,難以應對難民潮。這也會牽制歐洲大國在中東火上澆油的行動。總的看來,阿拉伯世界當下這輪動蕩由亂到治尚需相當長的時間,利比亞、敘利亞、葉門的局勢如何發展尤其值得關注。五各國由亂到治勢將經歷一個過程。首先要緩和因動蕩而凸顯的社會嚴重對立,包括政府與反對派之間的對立,各派之間的對立。政權實現了更迭的國家,要組成新的議會、政府,恢復秩序和法制。其次要恢復和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實現改革,擴大民主,等等。每一項都耗時費事,甚至還會引發新的動蕩。阿拉伯世界的幾支主要力量——軍隊、伊斯蘭勢力、世俗民主派勢力以及基地組織等極端勢力,都會登台表演,參與博弈。西方大國,尤其是美國,也會介入其中,施加影響。幾乎在所有阿拉伯國家,軍隊都是一支維護國家獨立和統一的重要力量。只要軍隊不分裂,社會動蕩就不致失控。軍隊走向前台,組成軍政府的時代已成過去。軍隊只能退居幕後操縱,由政客組成政府。在當下的阿拉伯國家,如果得不到軍隊支持,至少是認可,任何政治勢力都難以順利執政。伊斯蘭勢力往往會利用社會動蕩之機擴大影響,壯大隊伍。在本?阿里執政期間,突尼西亞的伊斯蘭勢力遭到沉重打擊,力量大大削弱,現在則快速發展。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在穆巴拉克執政時為非法組織,現在不僅合法,而且揚言要在下屆議會選舉中獲得45-50%的席位。阿拉伯多數民眾不接受極端思潮,伊斯蘭勢力要想發展,必須採取溫和路線。因此,即使伊斯蘭勢力控制了議會,甚至主導組閣,也不會出現伊朗式的政教合一的體制。世俗民主派勢力也在發展。這股勢力又分民族主義派和極端親西方派。極端親西方派不可能博得廣大民眾的支持。民族主義世俗民主派會聯手軍方,共同阻止伊斯蘭勢力掌權。至於基地組織等極端勢力,其破壞能量不容忽視,但得不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也不為西方大國所容忍,不可能成為一支參政力量。西方大國的干預對阿拉伯國家的政局走向仍會產生重要影響。它們當然希望親西方的民主派上台掌權,但考慮到民眾的意向和各派間的力量對比,它們可能會選擇支持民族主義世俗民主派與軍方合作,以阻止伊斯蘭勢力得勢。可以預見,動蕩後的政府,不論是原來的政府,還是新組成的政府,與過去相比,都將是弱勢政府,或者說更加民主的政府。它們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不同派別的牽制,在決策時會更多地考慮民意。六阿拉伯世界經過這場動蕩,元氣大傷,內聚力減弱,在中東地區及世界上的影響力下降。本地區非阿拉伯國家,如土耳其、伊朗的影響力則相應增強。阿拉伯世界儘管內部矛盾、分歧很多,難以真正團結一致,但畢竟是22個國家的聯合體,其影響和作用也不能小視。在阿拉伯國家為主體的中東地區,土耳其和伊朗都難以發揮主導作用。穆巴拉克下台後的埃及仍處在動蕩之中,已無法發揮阿拉伯世界的領袖作用,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在提升。但一旦緩過氣來,不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角度,還是從地緣、人文、歷史、人口角度,埃及仍將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大國。阿拉伯世界的動蕩已經影響了石油的價格,動蕩嚴重的國家經濟明顯下滑,這些國家與國際社會的經貿交往受到打擊,這對世界經濟的復甦產生了負面影響。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長期在中東發揮著主導作用。經過這輪動蕩,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地位和作用是加強,還是減弱?前文提到,美國已開始從霸權的巔峰滑落,對國際事務包括中東事務的主導能力在下降。美國迫使穆巴拉克交權,雖符合部分埃及民眾的要求,但引起另一部分民眾的不滿,更使得其它阿拉伯國家的當權者寒心。美國的行為,證實了一位美國人的名言:「當美國的敵人不易,當美國的朋友則更危險。」美國主導對利比亞發動空襲戰,公然干涉敘利亞內政,挑動敘反對派擴大抗議示威,只會激發多數阿拉伯民眾的反感。阿拉伯民眾長久以來蓄積的反美情緒,沒有因這場動蕩而減弱,而是在加強。通過這場動蕩,不少國家的伊斯蘭勢力又有所發展。它們的理念與美國的中東政策格格不入。伊斯蘭勢力和民眾的訴求對政府決策的影響力將加強,可以預計,動蕩後的阿拉伯國家不可能像以往那樣配合美國的中東政策。前文提到的埃及臨時政府對外交政策的初步調整就能說明問題。美國在中東的主導能力還會繼續減弱,但美國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對包括中東事務在內的國際事務的主導能力雖有所下降,其主導地位尚未根本動搖。阿拉伯國家仍將重視對美關係,它們在政治、軍事和安全等許多方面還會有求於美,但阿拉伯國家向東看的傾向會繼續加強。(安惠侯,外交部亞非司前司長,曾任駐埃及等五國大使)注釋:[1]唐志超:《中東劇變及其戰略影響》,《亞非縱橫》,2011年第4期。[2]黃培昭、張夢旭:《穆巴拉克躺在病床上受審》,《人民日報》,2011年8月4日。[3]柳洪傑:《反對派難推翻卡扎菲 利變局還得靠「內亂」》,《解放日報》,2011年8月2日。[4]《美防長稱北約在利只能再撐90天》,《參考消息》,2011年7月13日。[5]孫天仁等:《北約打擊利比亞後勁不足》,《人民日報》,2011年8月3日。[6]王恬:《美國積極接觸敘利亞反對派》,《人民日報》,2011年8月4日。[7]王恬等:《美宣稱敘總統失去執政「合法性」》,《人民日報》,2011年7月13日。[8]《安理會呼籲敘利亞各方停止所有暴力》,《人民日報》,2011年8月11日。[9]《阿盟批美干涉敘利亞內政》,《參考消息》,2011年7月15日。[10]《摩洛哥公投通過新憲法》,《參考消息》,2011年7月3日。來源:《戰略與管理》2011年第7/8期合編本。責任編輯:楊春升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與塞爾維亞建立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許多年後人們會不會把現在這個時代稱為第二次冷戰?
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和歐洲各國目前存不存在「軍隊經商」的情況呢?
如何看待百萬英國民眾發起請願要求政府二次公投?

TAG:社會 | 政治 | 世界 | 原因 | 影響 | 世界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