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與經濟:那些年你吐槽的天氣預報,還能這樣玩

氣象與經濟:那些年你吐槽的天氣預報,還能這樣玩

導讀:

商業氣象服務在國外早已發展成體系,而在中國這個千億市場,依然處於尷尬的起步階段。隨著氣象數據的逐步開放,中國的民間氣象公司終於迎來發展機遇。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年代,氣象服務除了在農業和零售業的傳統應用外,還能夠與什麼產生關聯,引人遐想。可以說我國氣象信息服務產業,將會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一、商業氣象:幾千億的大生意

在一個商業社會裡面,任何的一件產品和服務都有可能成為商品,當我們天天都看到天氣預報變成了一件商品後,會變成怎樣?

商業氣象,在中國還是一個很新鮮的辭彙,但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裡,過去50年來,除了政府和媒體提供免費的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外,商業氣象也得到蓬勃的發展,為用戶提供利用基本氣象服務所收集的資料和所生產的氣象信息產品。

目前歐洲的氣象服務已經全部商業化,年產值達到 2600 億美元,美國 1600 億美元,日本100億美元,而中國,只有 6 億美元。

美國和日本是全世界商業氣象服務發展最好的國家,醞釀出多個世界頂尖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如美國天氣頻道(The Weather Channel)和Accu Weather,日本的WNI(天氣新聞信息公司)。美國大約有300家私營天氣預報公司,日本的商業氣象服務開始於1954年,目前獲得日本氣象廳頒發的「預報業務許可證」的私營氣象服務公司也達50多家。

美國天氣頻道的天氣預報產品

國際上這些實力雄厚的氣象公司對我國市場這塊「大蛋糕」覬覦已久,目前日本WNI公司、美國氣象導航公司都已在上海設立辦事處。WNI是最早進入中國氣象服務市場的海外氣象公司,佔領了我國70%的氣象導航業務,我們國家自己做的這些服務只佔10%不到。

二、國內商業氣象:失落的30年

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統計發布的最新公報指出,當前中國按需定製氣象服務的價值會超過 2000 億元。中國商業氣象服務市場的潛力不可小覷。

在專業氣象服務市場,國內尚在起步階段。

長期以來,《氣象法》規定只能由政府發布氣象諮詢,國家氣象服務機構高度壟斷,不允許私營氣象公司參與競爭,氣象資料不夠公開。而中國氣象部門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的定位、長期免費的氣象信息服務導致中國的氣象服務發展了30年,卻仍處於幼稚的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規模,更沒有形成產業。

直到1985年3月,國家氣象局提出,「氣象部門應當大力加強公益服務,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有償專業服務,並圍繞氣象事業發展開展綜合經營。氣象局提供的服務分兩種,一個叫公眾氣象服務,一個叫專業氣象服務,即商業服務。

在國家氣象局,提供公眾氣象服務的是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下設水文地址、交通、能源、中國天氣網等科室。但另一些行業科室則提供收費的商業服務,如交通旅遊、保險公司、空調企業、羽絨服廠家等。這也讓氣象局成為半行政機構半企業的特殊組織。

然而實際上,氣象部門還是以免費提供氣象信息服務為主。氣象局有自己的顧慮,在中國,氣象部門是一個清水衙門,很多項目要靠財政撥款才能維持。

三、氣象數據:扼住行業發展的咽喉

氣象數據是所有氣象服務產品的來源,多年來國家出於安全的考慮,通過《氣象法》嚴格地把控著氣象數據。

我國目前有 5 萬多個地面觀測站,其中包括 2400+ 國家級地面觀測站,此外還有行業屬性的農業觀測站 (如土壤墒情)、雷電觀測站、交通氣象觀測站等地面觀測站;對流層空間主要以六分鐘一個周期更新的雷達為主;還有在軌運行的衛星構成每年PB 級(100 萬 GB)氣象海量數據。

但中國的氣象資料一般是第三級資料的呈現,也就是給一般人看的,如現在的溫度。國家氣象局進行分析的資料是第一級的材料,如果那個數據可以讓民間用的話,一些氣象公司或相關專業人士就可以幫企業做更好的解讀、幫政府創造資料的價值。

第三級資料的呈現:全國氣溫預報,來自中央氣象台網站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越來越高,密閉的雲層也開始透出一點點陽光。

2015 年氣象局頒布的 27 號令表明,將逐步開放中國氣象信息,鼓勵民營資本和氣象局合作。2015年的9月,中國氣象數據網正式上線對外服務,該站將成為中國氣象局對社會開放基本氣象數據和產品的共享門戶。現在,用戶可以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官方網頁(中國氣象數據網)訪問和下載各類氣象數據。

中國氣象數據網

四、氣象數據的應用

氣象數據的獨立存在幾乎沒有價值!氣象數據本身也不具隱私性質,但往往配合其他數據,就會產生綜效,如企業的銷售數據+天氣。

隨著氣象數據的逐漸開放,我國商業氣象市場上也出現了第一批「玩家」,如「墨跡天氣」、「彩雲天氣」、「象輯科技」等。

目前最普遍的氣象服務是「天氣類APP」,數據還是來源於氣象局,通過提高應用的體驗和細節,比如提供更多相關生活服務信息,如穿衣提醒、適合的戶外活動等,然後帶來廣告營收。這類產品其實競爭很激烈,如前幾年蘋果公司就「拋棄」了合作多年的老搭檔「雅虎天氣」,取而代之的是上述提到的美國天氣頻道公司。

墨跡天氣界面

除了C端提供直觀的氣象服務,也有一些氣象公司另闢蹊徑,探索實時數據為企業用戶帶來價值的更多可能性。通過這些企業用戶既可以間接到達C端,也能為更多如農業、交通和戶外相關行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在美國,氣象對企業服務每年有千億美元的盈收,畢竟天氣對農業、交通和一些戶外行業有很大的影響。如交通方面,對鏟雪時間的把控,或快遞業等存在大量戶外活動的行業,都有此需求。在農業上,每一場雨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都可以通過精準的天氣預報結合新型硬體,幫助種植者更好地調控。

另外還有其它幾個早期的應用方向,比如在能源上面做選址和電力輸電系統的災害天氣預報和監測。運輸上面,我們看到中國的民航氣象服務基本都被澳大利亞和日本的公司壟斷,很難短時間超越,但在新興的通航市場,不論是機場還是航線相關的氣象預報,對創業者來說都會有非常大的機會。另外,在美國有不少公司都出了給路面交通特別是物流行業的實時氣象分析預報系統,在國內這方面還比較早期。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疾速發展,更多傳統行業在升級,還有基於位置的新服務冒出來,這些新東西可以與天氣服務產生何種關聯,都是有待挖掘的。這塊市場其實很廣闊。

氣象服務在農業上的應用

氣象數據最重要的應用在農業,對於創業公司而言,抓住典型的應用場景,建立關鍵農作物模型,並且在每個農作物行業打下標杆客戶,是這個領域的核心競爭壁壘。

我國種植業也是從近10年開始重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特別是2016年1月,農業部發布《關於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8年基本完成數據的共用共享,2020年實現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2025年建成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這塊美國由於農業信息化程度較高,走在我國前列,不僅把氣象相關數據結合GIS和土壤數據,還有與其他IoT的數據結合。

氣象服務在零售上的應用

全球化運營帶來更複雜的氣象需求。2014年春夏巴西大旱,導致這個主要的咖啡豆產區產量驟降,國際咖啡豆價格上漲。2014年6月,星巴克宣布上調旗下幾款咖啡的價格。跨國食品公司的採購部門需要掌握全球整體氣象情況,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零售業是個典型的「看天吃飯」的行業。相關統計表明,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

在德國,氣溫超過22攝氏度,啤酒開始勁銷,氣溫再每上升1攝氏度,大瓶裝的啤酒每天會多銷230萬瓶,德國氣象公司由此開發了相關的「啤酒指數」。此外,還有乘車指數、冰激凌指數、泳裝指數、食品霉變指數等,商家可據此提前制訂生產營銷計劃。精明的商家根據天氣預報的情況,就能提前確定庫存和商品品種,以利用氣溫、降雨等變化增加銷售量。日本大型超市連鎖店伊藤洋華堂,20多年來持續與IT公司合作,開發以POS為前端的電腦網路資訊系統。它讓伊藤洋華堂的員工得以統計商品銷售和季節、天氣、時間、節日等因素之間的關係,預測在一天的不同時段、不同天氣下,哪種商品賣得最好。

氣象對零售業的影響

五、氣象與金融

金融領域,美國的氣象保險市場價值200億美元,相當成熟,除了廣泛應用於傳統農業保險裡面的標的核算,核保定損,還有以Climate Corporation為典型的氣象公司推出氣象指數保險。

天氣指數(Weather Index)保險:依據約定的氣象觀測站以一個或是多個在承保時間內實測數據(如:氣溫、降水量、風速等)作為保險理賠標準。與傳統保險最大不同,在於保險公司不再以財產損失作為賠付唯一依據,而是約定一個或多個天氣要素,根據氣象局監測進行理賠,大大降低保險公司的人員成本。

舉個我國的例子:上海迪士尼開園,國內首款遊園天氣險上線,遊園當日達到大雨標準,可獲得100元補償;遊園當日氣溫大於等於37度可獲得50元補償,高溫或者大雨的天氣將不再讓大老遠跑來嘗鮮的小夥伴們敗興而歸。

我國在天氣保險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國內也有多家保險公司在聯合氣象公司推出太陽能輻射指數保險、風力發電指數保險,但鑒於國內保險公司關於氣象相關的的風險定價能力非常差,是創業公司機會。除了企業保險之外,其他金融相關領域氣象數據也有廣泛結合點,但氣象是否能起決定因素,是衡量創業機會的核心。

除了天氣保險,還有直接交易天氣本身的金融產品,這就是「天氣期貨」的來由,美國能源企業在1996年,首次提出這個概念。

美國天氣期貨交易

三年後,天氣期貨登上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交易平台,以幫助那些因天氣變化而「感冒」的企業規避風險,甚至可以讓投資者和投機者從災害中獲利。投資天氣的熱潮,從芝加哥一路蔓延至倫敦、巴黎、柏林和東京,天氣期貨的衍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颳風、下雪、降雨量、日照小時數,都可以成為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指數。如今,美國的天氣衍生品市場年交易額超過百億美元。

(後話:2004年,芝加哥天氣期貨交易所還推出了空氣污染物配額的期貨合約及期權交易,本編覺得假如這貨在我大天朝推出,必定大火)

打個小廣告,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經濟與節能問題,捨本逐末的機電管理
金融創新必須要有全球化視野
市場擴張不忘風險規避(經濟透視)
阿根廷的金融危機
點穴財經第三季:如今的經濟環境下,找工作難,怎麼辦?

TAG:經濟 | 氣象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