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三個層次
美的三個層次——感官美、理性美、感性美
第一種:感官美
感官美來自天然感官所面對的對象,由知覺能力建構,接受到對象發來的刺激所形成的感覺,在感官美之中我們知道有一個外物,有一個對象存在那裡,它和我們相互對立,我們用感官,知覺能夠去觸摸到它。但我們對於外物僅僅知道它存在在那裡,或者說,我們僅僅知道,那裡有一個外物,它與我是不同的,
第二種:理性美
理性美是理性能力的建構。理性美的特點是,它是由人類的理性主動地構造起來的東西,因此他是不生不滅的,但在理性美中並沒有外物,它只是純粹的形式。當我們看到所有的外物時,我們除了用天然感官,用我們的知覺能力去接受外物的刺激,更同時在用理性能力,或說,用理性的眼睛在打量外物,如此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有形式,有規範的世界,比如我們看到圓形的太陽,圓柱形的樹榦等等。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用理性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不再是生滅的,而是包含了不生不滅的部分。這個世界中不僅僅有實際之物,更有理性之物,理想之物,真際之物。
那麼我們的美感是不是只有這兩種呢? 還是來分析。理性的形式規範和來自感官的雜多的刺激是兩類完全異質的東西,這兩類東西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是個重大的問題,對此問題,康德的思路是,理性的形式是個筐,裝進了來自知覺的雜多。所謂理性的形式去整理感覺的雜多。 康德的思路看似合理,實際上並沒有解決問題,兩類異質的東西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沒辦法說明兩種異質的東西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於是雜多的感官刺激就只能是雜多,其中沒有規律和形式可言。而規律和形式又沒辦法下降到感官現象中去。也就說,理想只是空洞的理想,雖說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但這隻能停留在空洞的口號上,實際上這樣那樣做都是不行的,因為在實際中並沒有應該怎樣,並沒有理想,實際中只有實際怎樣。 當然康德後來寫了判斷力批判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更嚴重的挑戰是,感官美所面對的對象只是一個虛無的「有」,這個對象即是「有」,也是「沒有」,它空洞抽象。理性的對象中則根本沒有外物,因此感官美和理性美的結合,只能是讓空洞的對象裝在一個空洞的形式中,空洞加上空洞仍然是空洞,在這兩種美中都沒有豐富的,具體的外物。面對這個根本性的挑戰,從康德到黑格爾的發展思路是,證明理性美是絕對客觀的,這個證明最終是由黑格爾完成的。
但黑格爾的論證中雖然充滿了智慧,終究不過是徹底的虛無。
解決的方法是由中國哲學思想提供的,這就是找到第三種美——感性的美。發現人類的最高的能力——感性能力。 感性的美是人類感性能力所感知到的。
首先必須把感官美和感性美做區分。用圓圈做對比的話,實際的圓圈是個小圓,真際的圓圈是個大圓,感官美是個小圓,感性美是個大圓。 感官美是天然感官的對象,是知覺能力構建起來的。應該說,感官美是所有有知覺能力的存在物都具有的能力,比如動物也有感官,也能接受到外物的刺激,我們看到,貓狗也喜歡被人輕柔地撫摸。它們也能享受這種溫柔的刺激。這說明他們也能享受這種感官美。但人的感官美顯然有超越了動物感官美的地方。就拿最原始的一些感官之欲來說,飲食男女,不論是口舌之欲,還是肌膚之欲,人類的一個最明顯的特點是不滿足於單調、單一,總是在試圖超越。
其次感性美和理性美也有分別:數學的美只是空洞的,一個只會畫幾何圖形的人不能叫做藝術家;而生活的美是豐富而具體的,把生活的美表現出來的人才被稱做藝術家。原因在於,理性美中抽象掉了感性經驗,數學的世界是絕對的秩序和規則,沒有例外,惟其如此,數學的世界與實際生活無關。實際的世界中包含了秩序和規則,但也包含了混亂和無序;具體的,豐富的內容中結合了有序與無序,偶然與必然,充滿了例外,充滿了不可預測,這才是感性經驗,感性經驗中包含了針對未來的希望和恐懼,也正因此它才是美感的起搏器。
這說明人的感覺中有一個更為根本的東西,這個東西既非來自感官能力,也不是來自理性能力。它促使人去否定,去超越。這種東西只能來自於人的感性能力,人類的感性能力不同於知覺能力,知覺能力只是被動地接受,而感性能力則在於,它是主動的,他是在建構。
對感性的建構能力有充分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一些非常重要的結論:人類的感覺不是起源於外物的刺激,而是起始於外物的刺激,刺激只是感覺開始的契機。人類的感覺是獨立的,所以人類的感覺是無限的,自由的。
從人的感覺活動根本性的發現是:感覺開始於外物,起源於自我本身。這個哲學層面的根本規律有其心理學上的證明:有效的感覺必須從外物刺激開始,不從外物開始感覺很可能只是種種疑神疑鬼的臆想和猜忌,我們要不斷地突破封閉的個體性,要廣泛地接觸各種刺激源。而感覺的根本在於個體自身,這正是所謂苦中作樂的道理。
對感覺活動做進一步哲學分析,從中發現美的活動。
感覺活動的兩個基本點,其一說明感覺的主觀性,這可能與常識有衝突,感覺既然起於外物那麼感覺應該是客觀的。常識沒有想到的是,當感覺開始於外物之時,它只是開始於來自外物的物理化學生物性刺激,而這些刺激都是偶然的,生滅的,這樣的感覺當然也是偶然的,生滅的。事實上這個觀點可以被實例證明,兩個人對同樣一種刺激源的反應完全不同,他們相互之間也完全不可能交流彼此的感覺。常識認為起始於外物的刺激是客觀,根本錯誤在於還是沒有把握住一個觀點:在人類感覺之外的外物是不真實的,外物只有被納入人的感覺才能獲得其真實性。對於這個結論會在其他地方進行闡發。
感覺起源於自我,這證明了感覺的相對客觀性。個體之間雖然難以交流對寒冷的感覺,但卻可以交流觀看同一部電影的感受,一部成功的電影必須要做到兩件事情:一,它可以讓觀看者分享一些共同的體會和心得。這樣觀看者才能藉此暫時地拋棄個體小我的孤立而進入那個大我的世界;這證明了感覺的客觀性;二,同時它也要讓每個觀看者形成自己獨特的體驗,這說明了感覺的主觀性。
美的活動就是把握住了感覺活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美的活動中有個體性,有來自個體的差異,因此每個人對一個美好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美的活動中也有共性,因為美的活動把規律納入自身,於是美的活動就是擁有必然性的活動,因此美的活動中有真理的成分;美並不僅僅在實際中,美更在真際中,美的活動是人人心嚮往之的,所以美的活動是對理想的追求,是實現應然的活動,這是善的活動。所以美的活動不是思想的靜觀,美的活動是去佔有外物的活動,它有最堅實的物質的基礎,美的活動也是實際地去改造世界的活動。
美的活動和從中產生的藝術,都有兩個根本的特點:1、它是具體的,擁有生活的全部內容,因為美的活動是去佔有外物的活動,是實際的產生活動,美是活動 2、它擁有形式,所以在美的活動中的生活不是僵死的被動的質料,而是生動的,積極的形式,因為美起源於自我,起源於規律,美是目的。
推薦閱讀:
※西方幻想文學發展歷程的美學史意義
※行走美學 | 最後的查騰
※浴+居|有一種風尚叫復古,永恆不朽的優雅
※參遇話菩提之星月篇——為什麼錢沒少花,配出來的星月卻總不滿意
※Prelude: 音樂的美學
TAG: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