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依戀——自閉症兒童家庭需要知道的!

重建依戀——自閉症兒童家庭需要知道的!

來自專欄鍾傑博士臨床心理學科普專欄

【摘要:自閉症兒童是在遺傳基礎與後天環境交互作用下的「超敏兒童」,他們對會對「通常而微小」的創傷極度敏感,需要特殊的個體化的照顧!】

與易春麗第一次接觸是1998年,我們同年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我們都考上了北大心理學系錢銘怡教授的碩士研究生,但因錢銘怡教授當年只能招收一名碩士,因此易春麗被調劑到當時的北醫醫學心理學教研室攻讀醫學心理學碩士。但春麗似乎真的與錢老師實驗室真的有緣,2001年,她又考上錢銘怡教授的博士研究生,當時我已經專攻博士研究生,春麗成為了我的同門「師妹」。作為是錢銘怡教授第一個正式的博士生,我比較了解我們北大心理系臨床實驗室的歷史,春麗入學後成為當時錢門唯一一個做兒童家庭的諮詢師,那個時候其他博士、碩士研究生幾乎都是做大學生心理諮詢,而我由於個人興趣偏向了對成人的精神分析治療。從春麗開始上崗實習諮詢,就顯示她獨特的兒童諮詢天分,她諮詢的領域包括青少年問題,多動、抽動穢語、自閉症等。

自閉症在那個時候,普遍認為自閉是先天的、不可治療的。春麗在對自閉症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沒有被當時的理論所束縛,堅持求真、十年如一日積極探索,一直不為發表功利性的研究成果左右,甘願做十年學術「冷板凳」。好在這個春天,我終於看到她提出的自閉症的假說《自閉症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綜合症》論文發表,緊接著是《重建依戀——自閉症的家庭治療》即將出版。

因曾經轉診過一個自閉症患兒給易老師,側面知道了一些了春麗的治療效果。當時有一個鄰居的親戚的小男孩是自閉症患者,正好當時春麗缺少自閉症的來訪者,就轉介過去了。因為提前聽她說過很多自閉症患者家屬容易了解皮毛之後就不堅持諮詢了,後續的效果不好,所以,我提前就和患兒的親戚普及要堅持長程的基本理念,孩子和家長去諮詢後,偶爾看到患兒的親戚,她會報告說有見好轉常常對我推薦這個諮詢師表示由衷感激。當然,出於倫理的考慮,我沒有進行細節性詢問,只是鼓勵他們要堅持。聽說,這個孩子的家庭是堅持最久的,中間不曾脫落。作為同門和同道,我從來訪者周圍人得來的反饋使得我越來越相信易老師的治療是有效果的,她的治療理念是值得進行科學探索的。因此,我不斷鼓勵春麗把自己的臨床觀察和思考記錄下來,進行科學研究。

我在北大教授《心理病理學》13年了,同時作為一名精神分析師,我深知兒童早期經驗對一生的影響。我想先從「冰箱父母」開始談起,2個月前我的公眾號轉載了《新假說:自閉症是創傷後應激綜合征》,就聽到一些聲音說這個理論就是「冰箱父母」的死灰復燃,可是我仔細閱讀了這篇論文,以及提前閱讀了春麗的自閉症家庭的治療的書稿,感覺春麗提出的理論與「冰箱父母」理論有很大的區別。「冰箱父母」的假設是因為父母缺乏溫暖,這種冰冷拒絕的父母導致了嬰兒的自閉症。但從本書的描述來看,遺傳在先!患兒首先是具有遺傳基礎的,智力超常且過度敏感,這成為患兒容易被心理創傷的基礎,而之後的環境的創傷可能很微小,是大部分兒童都可能碰到的,比如和父母的早期分離,很多留守兒童也和父母很早就分離了,但是他們在同樣的情況下,甚至更差的情況下都沒有患有自閉症,說明自閉症具有明顯的先天遺傳的基因的脆弱性。而後天微小的依戀方面的創傷就成為的扳機點,在遺傳的易感性的基礎上,啟動了嬰兒期創傷後應激綜合症這一路徑。

從創傷後應激綜合征的診斷標準來看,一般被創傷的個體會失去對人際的信任,包括對親人,而這個創傷未必都是親人造成的,比如自然災害,暴力襲擊等等,他們還是會對人疏遠,不願和人建立親密關係,很多是患者先行表示對他人的拒絕和排斥,拒絕重建親密關係。而這一點從自閉症患者身上也可以看到,他們拒絕他人的碰觸,不看人的眼睛,對他人給的信號不反應,和這些患兒接觸的父母以及其他人大部分都會表現出無所適從,也許這些無法給於自閉症患兒有效回應的父母就被扣上了「冰箱父母」的帽子。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僅僅是父母是冰箱,那別人可以不是冰箱,可是也沒看到其他人和自閉症患兒在一起就能好到哪裡,現在電視中的一些紀錄片會涉及到自閉症干預方面的志願者,觀察他們的表現,會發現他們和自閉症患兒在一起,同樣也會無所適從、不知所措、挫敗與無助,他們的應對方式並不比患兒的父母更溫暖更有效。按照這個邏輯,凡是和自閉症患兒接觸這些人都可以同樣被扣上「冰箱」的帽子。所以在我看來是自閉症患兒將自身的癥狀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使得他們「被冰箱」。

精神分析的客體關係理論認為:要有一個足夠好的媽媽,或者說足夠好的父母,才能很地養育幼兒健康成長。但是自閉症患兒,其創傷後的反應是對人際的拒絕疏離冰冷,不給父母成為好父母的機會,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要想帶自閉症患兒走出自己的世界,父母要重新適應重新解讀自閉症患兒的行為。比如,按照本書的介紹的那樣,自閉症患兒的重複刻板的行為是為了安撫自己的焦慮,那麼父母在沒有發生什麼危險的情況下就無需對行為進行糾正,減少親子之間的不接納甚至對抗的行為,寬容和抱持更為重要。而作為被創傷的幼兒,他們要想處理自身的創傷,需要父母給他們提供更為安全更為可控的環境,本書細節性地提供了父母相關的應對方式,比如父母要保持微笑,語音語調要好,要讓患兒感覺到安全。

當然只關注父母的細節性的行為還不是不夠的,要求家長可以做到神一樣的狀態,這可以說是對父母的再壓迫和在剝削,父母在孩子患有自閉的時候,也是被創傷的,可能還同時激活了父母早年的創傷,父母的心理也是需要關注和處理的,本書其中的一個亮點就是關注父母的心理健康,以往的干預感覺都是針對患兒的,對父母有很多的要求,所有的壓力都集中在了父母身上,父母也認為他們自身不重要,只要孩子好了,他們就好了,父母捨得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患兒的康復上,但是未必捨得給自身花錢尋求心理的幫助。而從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理論,父母要想成為足夠好的父母,還是要自身心理是比較健康的,這樣才是有養育能力的。在各種自閉症干預中,比較而言,本書的做法是對父母表現出最多善意和支持的,而且也是最符合心理諮詢的理念的。

我的寶寶剛剛出生不久,看了這本書的一些父母細節性地應對方式,我想對我養育普通的小孩而非自閉症的小孩也是有啟示的,這本書不僅值得自閉症患兒的家長看,也值得普通的幼兒的父母看。當我深情地與3個月大的寶寶對視,我發現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有一個溫暖而共情的「客體」,是孩子一生莫大的幸福,這種凝視對方的喜悅,是很多自閉症家長沒有的,而很多正常孩子的家長卻常常忽視了。

感謝北大的包容文化,春麗十年的學術堅持能在北大發芽!這是北大的幸運,也是廣大中國家長的幸運!

鍾傑

2018年3月27日於北京大學哲學樓

推薦閱讀:

不要責怪孤獨症的怪異舉止,原來都是執行功能缺失惹得禍
華生——行為主義的開山鼻祖
推薦:自閉娃注意力訓練方法——舒爾特方格法
開啟自閉症兒童說話的動機
哪些措施有效的預防自閉症疾病呢?

TAG:特殊兒童教育 | 自閉症 | 依戀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