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失業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來自專欄經濟思想的歷史演變

在現代國家,就業往往是政府關注的第一要務。一方面,就業是提供新消費群體的必然途徑,消費增加又是再生產的必然前提,就業極大地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就業佔有了了勞動者很大比例的時間,減少了社會動蕩,人一旦遊手好閒就可能引發各類社會治安問題,當然也在一個較低的概率上孕育出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古希臘和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基本都是富有閑暇群體。當現代工業體系發展起來後,加上凱恩斯主義和計劃經濟模式的興起,政府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深,不論是什麼意識形態和經濟形態,政府都將就業放在首位,甚至不惜讓危如累卵的債務問題進一步膨脹,希望通過大規模投資、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經濟的未來增長來抵消當前的債務問題,以至於形成了今天的債務貨幣體系,將問題不斷地累積到明天的治理者手上。在這種觀念指引下,失業變成了相當負面的詞語,從人們對待業,失業,無業,「海帶」等詞語的調侃就能看見人心。

雅典學院的閑暇與智慧

哲學中強調辯證關係,唯物和唯心是矛盾的共同體,就業和失業也是一體兩面,過於高尚化就業與過分歧視失業意味著社會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需要調整平衡,中庸之道不只是儒家的處世哲學,也應成為社會經濟管理的方式。

每種行為背後無不包含著人性的思考,為何失業被矮化,很大程度上源於社會長期形成的共識。西方工業革命後,每一輪經濟危機後的大規模失業潮會導致勞資雙方的矛盾,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加深了階層的對立,工會又助推了罷工與遊行,從而讓人們將失業和經濟危機聯繫起來,潛意識認為因為失業率高導致了經濟危機。人天生又是憂患的,這是寫在每個人基因中,遠古的飢餓讓人天生愛吃,尤其是高熱量食品,糖尿病的高發本質是人的思想觀念未能真正戰勝基因的影響。同樣,失業帶來了太多的苦難和不幸,讓人們潛意識中憎惡失業,很難去理性地思考失業背後好處,我們很容易忽略自然和國家提供的各種好處,放大自己遭受的不幸。

此起彼伏的罷工

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是另外一個思考,我們生活的宇宙中絕大部分存在是暗物質,我們的科學理論只是小部分存在的經驗總結,甚至我們的宇宙對應著另外一個鏡子宇宙,量子理論的發展舉步維艱,很大程度上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反人性。在人們的意識中,就業意味著穩定和幸福,失業意味著未來的極大不確定性甚至餓死的恐懼。然而,事實也許並非如此。一次次的慘痛經歷告訴我們,曾經的鐵飯碗,如公務員,國企,巨無霸企業的高薪都具有時間周期,就業只是一種進行時態,也因此才有了終生學習的必要。失業同樣是進行時,失業帶來了極大的個人自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部分年輕人選擇畢業後旅行而非就業,就是為就業打下基礎,在失業的無限探索中發現更大的就業機遇。

工作崗位的變化,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只是歷史的發展結果,是科技進步的產物。在這一輪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大革命下,傳統的很多工作機會將被機器替代,新的工作將會誕生。失業將成為每個人所面對的社會常態,也將成為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

曾經的工作

沒有失業,就沒有勞動者的自由時間,沒有更多的未知探索,未來的更多就業就可能不被挖掘。每一輪失業潮背後,是為未來新型產業的發展提供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和創造性思維。失業意味著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舊有的成熟產業伴隨科技的發展,所需要的人力和物質資源大幅度減少,富餘人力資本將在失業潮中主動的發掘未來的新經濟增長極,實現經濟的「騰籠換鳥」。

既然不能消滅失業,不妨冷靜看待失業的正能量。


推薦閱讀:

AI取代工作的焦慮:我們進入了"技術失業"時代
從LGBT談起
經濟寒冬里失落的一代人 正在經歷一場「隱性失業潮」
探討會令人失業的辦公室風水
失業隨感

TAG:經濟 | 失業 | 社會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