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辦的讀書會

我是這樣辦的讀書會

一、讀書會源起

2018年活動海報

一開始,我並沒有做一個讀書會的想法。說實話,那時候也是誰也不認識,因為平常自己喜歡讀書,剛到北京的時候,我便加入了一個QQ群,群名應該是叫做"北京讀書會",群里經常會有朋友分享各種內容,我記得方式群公告里寫著會定期舉辦線下聚會。有一次我就在群里問了一句"我們舉辦過線下活動么?",大家說還沒有辦過。於是我開玩笑的說了一句要不咱們辦一個吧。然後,群里有一個朋友立馬回復說,好呀,可以組織一個,就這樣我認識自己第一個合作夥伴徐哥。巧合是,群里還有一位袁姐。袁姐在群里說她在中關村這邊有場地,如果我們需要的話可以給我們用。於是,我們加了QQ和微信,也拉了一個小群,開始籌劃第一次活動的事。袁姐給我們介紹了他們那邊場地的情況,環境很不錯就在中關村圖書大廈旁邊,一家上下兩層的咖啡廳,還沒有對外營業。是一家房地產公司在室內買下來專門招待客戶的。袁姐說如果我們這邊能組織起來15個人,就可以把場地免費給我們用。我一想場地、組織者都有了,那還猶豫什麼?就開始策劃第一期活動,其實是說易行難。選擇什麼主題,怎麼邀請人來參加。網上也搜索了很多資料,最後覺著第一次做一個稍微簡單的形式。

袁姐給我們發了場地照片,環境很不錯。有一間長桌會議室大概可以容納17人左右。我決定第一期的主題就叫"推薦一本書",我做了一個小海報,在各個QQ群里發了一下。袁姐這邊也聯繫到3、4位感興趣的小夥伴。有一個叫小魚小夥伴加了我的微信,說她覺得讀書會應該會很有意思,跟她溝通後,小魚決定活動時為我們分享了《權利的遊戲》。

第一期活動,進行的應該算是比較順利。我分享了《一個人最後的清單》,小魚跟大家聊了聊《權利的遊戲》中各個家族的徽章與家族誓詞以及和西方神話的淵源,徐哥聊了聊《包法利夫人》。還有一位小夥伴介紹了他當時正在看的《有閑階級論》。

《最後的清單》

第一期活動人並不多,大概有十人左右。袁姐還很細緻的給準備了果盤和小點心。

後來,我們陸續在袁姐這裡辦了幾期活動。也慢慢組織起了微信群,每次組織線下活動,我們都會做海報,除了會在群里、朋友圈裡發之外,還會在豆瓣、活動行等平台發布。也正是這樣的第三方平台,讓我們觸及到我們平常圈子之外的人。基本上,每次活動都會有兩三位小夥伴來自豆瓣。我並沒有專門在這些平台進行推廣,很多人是通過搜過感興趣的話題參與進來的。

二、核心人群加入

可能更像是一種口碑營銷,在這個過程中,微信群里不斷會有人把新朋友拉進來。這種人數的增加是一種自然地增長,不是新世相那種營銷式的爆炸性增長。只要聚集成一個群體,群體中總會有活躍的人,經過幾次活動,我們的讀會書也有了十多個人的核心人群。徐哥在人大讀在職的研究生,他的很多同學也加入到讀書會。

2018年活動海報

每次有新朋友進群,我們總會去了解他的興趣、愛好特長。然後也發現了很多深藏不漏的人,大宇哥曾在維和部隊工作,在非洲待了7年,他是一個見識和知識都很豐富的人,我們請他給我們分享過非洲的自然風光,因為他專業是國際關係這塊的,也跟我們一起聊過亞太局勢。

博士是我們給群里一個朋友的昵稱,他是清華電氣化方面的博士,我們都稱呼他叫單博士,他家裡兩面牆都是書,還對茶特別有研究。學士是一個漂亮的女生,因為群里有一個博士,她自我介紹時,就開玩笑的自稱為學士,學士很喜歡民國的文學,她在一家集團做法務方面的工作,平常經常給群里組織的活動提供建議。

成哥在網信辦工作,加入群里後主要負責群里話題討論的輿論把控。成哥經歷十分豐富,最早在黑龍江日報做記者,跟著公安部門一起解救過被拐婦女、還跟蹤採訪過打擊販毒的案件,後來還在人民日報工作了一段時間。

菁姐,是群里的才女。她是徐哥的研究生同學,是打擊樂專業出身,但現在投身金融行業,有時候在國外出差,一待就是半年。我們有一次的活動以東南亞文化為主題,菁姐為我們分享了她在柬埔寨的生活,主題是《高棉的微笑》,印度教傳說與吳哥窟的建築。

陽哥是群里很熱心的一位,陽哥專業學的是計算機,現在在一家軍工所工作,剛加入我們群的是剛跟女朋友結婚不久,現在家裡添了一個小寶寶。

楓哥是徐哥的表哥,這兩個表兄弟可謂是大相徑庭。楓哥是那種心廣體胖的人,原來在中海油工作,現在自己在做律師。

覅覅在一家外資銀行工作,主要負責銀行業務的合規,她是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平常最喜歡的運動是潛水。

還有鵬哥、企鵝先生、大象等等很多小夥伴。

在運行一段時間工作後,我們在中關村附近的一家Costa組織了一次核心成員的聚會。一起討論了一下,我們對讀書會未來發展的暢想。大概確定了:每個月組織一次活動,以免費為主要形式,核心成員幫助組織線下活動,並負責日程微信群活躍,設計自己的logo標識,開通微信公眾號等。

之後,我們成立了讀書會的執行小組,我也找朋友做了我們的logo, 讀書會名字叫「言值讀書會」(因為一些原因,讀書會分流了,徐哥繼續在做言值,我還有一些核心成員做了「悅讀·書會」,這個後面會詳細講。)

三、怎樣維持群的活躍度與黏性

1、定期的線下活動

我們基本上是每個月會有一次線下活動,有時候是我組織,有時候是群執行小組的小夥伴組織。

群里成立大概4個月左右時,我們在一家叫正山堂的茶屋舉辦了一次活動,這是一個四合院,是吳佩孚在北京的故居。環境還是很不錯,院子中間有一顆鬱鬱蔥蔥的大樹。這次活動,來了26位小夥伴。是跟北京另外一家讀書會一起做的活動,讀書會名字叫做「匯書房」,組織者是孟飛,飛哥是一個特別喜歡旅遊的人,交際面也比較廣。這次的場地也是他給聯繫的,還請我們大家喝了紅茶。

鵬哥就是這次活動加入進來的,他是成哥的學弟,在國關讀博士。還負責中關村一家孵化器的運營。後來幾次活動的場地都是鵬哥給聯繫的。我們陸續在中關村的幾家孵化器、上地孵化器、朝陽SOHO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辦了一些活動。

2018年活動海報

2.定期、不定期的高質量內容分享

在我看來,我們另外一個吸引大家的方式是優質內容的分享。徐哥本科在北師大讀的中文系,是一個熟讀24史的人。每周五晚上徐哥都會分享魏晉南北朝史,一共有32講。

當一些熱點事件出現的時候,例如:王者榮耀比較火的時候,我們分享了美國的遊戲分級制度及其確立的過程,講了美國國會特別委員會對當時幾家視頻遊戲公司的質詢,暴力、兒童沉迷等等問題與現在手游面臨的情況基本一致。馬斯克的運載火箭升空,我們聊了美國民間航天的發展情況,陽哥還給介紹了一些國內做民間航天的公司。

四、與其他組織接觸

很有意思的是,只要你一直做一件事,你總會遇到跟你有相同願景的人。也接觸了RIDE WITH BOOKS、匯書房等一些做相同事情的組織。

Ride with Books 是一個偏行為藝術的讀書會,他們最出名的一項活動是地鐵讀書。線上發布任務,大家統一在一個站點集合,上車後都拿起自己帶著的書看,然後坐一圈地鐵回來,各自散去。

Ride with Books的創始人是兩個女生,跟她們認識是因為一次衚衕閱讀的活動。Ride with books 在線上徵集攝像志願者,幫助他們拍攝並剪輯視頻。我報名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後來也邀請他們來參加過我們的活動。我最早接觸someet這個活動平台,也是因為她們的介紹。

Someet應該是模仿國外的一款APP產品meetup設計的,用戶可以自主在someet上發起活動,經平台方審核,活動會在someet的服務號和訂閱號上發布,用戶可以選擇自己的感興趣的活動參加。對沒有場地的活動舉辦者,someet平台還可以給聯繫他們合作的場地。

之後,還跟鼓浪水鎮有過合作,想建立一個自己的讀書會,為他們的業主提供一些高質量的服務,找到我們幫著給做他們的啟動儀式。

通過不斷的接觸各種組織,我發現很多人之所以喜歡我們提供的平台,是因為我們給大家提供的一種打破自己的朋友圈的途徑,長久在固定的地方工作接觸固定的人,會讓人有一種局限感。來參加讀書會的人都喜歡讀書,或者對讀書感興趣,而且來自各個行業、領域,大家都有些新鮮的觀點,對同一事件,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方面的解讀。這種不功利的新鮮感,或許是吸引大家的一個點。

五、分道揚鑣

跟徐哥的分道揚鑣,主要是因為群管理的一些理念有了衝突。徐哥是書生氣很重的人,在他看來讀書會的微信群只能是說一些和讀書相關的話題,但在我看來,成員的個人生活,旅行照片,如果願意的話都可以分享出來。因為群里有人在群里發了一些個人旅遊的照片和其他的一些內容,徐哥踢了一些人出群。按照我們當時執行小組的設計,只有執行小組成員多數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踢人出群,在這之前也必須跟被踢的小夥伴進行溝通。有過這樣若干次經歷後,我決定單獨組織一些小夥伴另外組織一個讀書會,也就是現在的悅讀·書會。

目前,悅讀·書會發展的還不錯,我在18年年初的時候做了一個「悅讀·2018#12本書計劃」,每個月月底會組織一次線下活動,之前則自己閱讀相關書目。有一個朋友,每個月為我們提供固定的場地支持。

總結與思考

為什麼吸引不同人群參與,且保持黏性

1. 基於興趣的、公益(或者是免費)的出發點;

2. 高質量的內容分享,真實的讀書體驗與經歷,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融合;

3. 圍繞主要主要社群,衍生出來的若干吃喝玩樂小群體,喝茶聊天吃飯,看電影逛展;

4. 核心成員的付出,成員對場地、時間等資源的付出。通過建立執行小組的方式,將群里的小夥伴把讀書會的發展當做自己的事情;

5. 優質、平等的社交平台。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學習者?
讀書那些事兒
那我也湊個熱鬧,記憶宮殿了解一下
如何高效的閱讀一本書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

TAG:閱讀 | 讀書會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