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不是焦慮的源頭,「剛需」才是

房價不是焦慮的源頭,「剛需」才是

來自專欄少白筆記

偶爾玩一玩微信漂流瓶,很收到很多女性的眼淚。有的人是因為丈夫賺不到錢,自己還房貸太累;有的是因為還沒嫁人,還房貸還的麻木,很焦慮。

買了房,仍然很焦慮。

許多人沒有買房的人,一部分是放棄了治療,唯遊戲與啤酒的歡樂。有的人整天怨聲載道,恨不得下一秒人類滅亡。

房價是不是焦慮的源頭?剛需人群是房價上漲的原因嗎?

剛需是一部分原因,決定性因素還是在於放水。

房價暴漲,本質上是現代版的土地兼并,是對民間財富的一次集中掠奪。

剛需,不是上漲的根本原因,它是上漲的一種手段,是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關鍵角色。

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剛需」。通常人們所認知的「剛需」,是處於談婚論嫁階段,沒有房子對方家庭不同意;或者是小孩要上學,沒房就沒有學區。

若真的只有這些人是「剛需」,房價就不是現有的局面了。

在這些生活的剛需之外,還有一種精神上的剛需:即如何在一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以最簡潔的方式辨識最有價值的標籤。

其實吧,在當下,生活難,也不難。大米白面一斤也就是幾塊錢,蔬菜瓜果也是,一個城市若不考慮生活品質,總是能租到便宜的房子。

多數人所不甘心或者焦慮的,是眼見原本處於同一起點的同齡人,獲得了比自己優渥的物質財富。而在民眾心智中,對失敗者的判定是「loser」。

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想抓住一個在他人看來,象徵能力與體面的標籤。

它像是18世紀的英國的皮鞋,工人們明明穿木屐去上班更舒服,但不想因為沒有皮鞋被認為「工作不勤奮」。

也像好幾個世紀里美國的草坪,明明剪起來又悶又累,但若沒有一塊大的、勤剪的草坪,就會被認為沒有足夠的閑暇,「工作是不體面的」。

在當下的時代,信息流通的速度越快,人們要在短時間內判定一個人的標籤就越是「簡潔」。

連名片都不管用了,真的,連坐下來跟你促膝長談的時間都木有。

當下各種試探有幾套房、幾輛車的社會價值取向,放眼人類歷史其實再正常不過。

一個路人,能從有房有車裡得到這些信息:

  • 具有一筆可觀的資產。
  • 在城市中有一個舒適的棲息之所。
  • 有能力買房,家庭條件應該不錯或者個人比較優秀。
  • 若繁衍後代則在教育有了基本保障。
  • 與之結合不會因「無產」而顯得不體面。

這些信息,在民眾心智中已然和「有房」這兩個字緊密關聯起來,成為當下社會判定一個人「體面」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標籤。

在當下的時代,這種「體面」在民眾眼裡是個人尊嚴個人價值的高度結合。

才華橫溢?品行端正?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溫文爾雅?思想豐富?

excuse me ,這些「我」一下子看不出來,親戚也看不到。

所以吶,有很多人開始佯裝自己有幾套房,就成功騙錢又騙炮。

那些被騙的女人,窮小伙表露真心時大抵仍是不屑一顧,因為不夠「體面」。

咳.....話說要怎麼破局嘞?

最好的方式就是別托著了,放開限售,讓房價在恐慌下回到真實的水準。那時房子可不是「體面」的象徵了,而是衝動與愚蠢的標誌。

當然,人們還是會繼續尋找這樣一個能快速判定的標籤,別墅?智能機器人?黃金?

不過在當下嘛,感覺還是要繼續托著的,想要解脫的最好方式就是變「宅」,同時放棄對自身基因的延續。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儘可能地,不要將自身的價值與他人眼中的「體面」等同起來。

變宅不生娃,不是不努力,而是要更努力地發現生命本身的價值,而非為了在他人眼中活得「體面」疲於奔命,浪費自己可貴的一生。


推薦閱讀:

焦慮症心理分析:最近感到很焦慮
如何理解戒除焦慮和積極行動的矛盾
你的偽認知升級,正在加重你的焦慮
所有的焦慮都是對數字的焦慮:數字化生存作何解釋?
緩解焦慮的食物

TAG:房價 | 焦慮 | 剛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