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王子張軍:我們從廳堂唱到萬人會場,只為證明自己還活著!
來自專欄造就Talk
27歲的張若虛見到心儀女孩66歲的時候,那個四目相窺的戲,我一直演不好。直到父親的離去我才知道,生命和時間到底是什麼?藝術到底將會給我們什麼?
我在香港藝術節上演《春江花月夜》的時候。當四目相窺的時候,我突然魂靈出竅,想起了這個戲的一句話:穿過生死狹窄的甬道,我們久別重逢。所有偉大的藝術都在給我們一次機會,久別重逢。——張軍
戳我查看演講完整視頻
| 獨特的崑曲從何而來?
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
崑曲有著六百年的歷史。它從江蘇的崑山發源,元末明初時是崑山當地的崑山腔。後在明代嘉靖年間,以魏良輔為首的一大群音樂家對其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改造,終於把普通的崑山腔改成了水磨調、水磨腔。
從明代中葉到清代中葉,崑曲被余秋雨教授形象地評價為:主宰了中華民族集體審美達兩百年之久。
何為集體審美?就是一塊挺美。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凡夫俗子,都喜歡聽崑曲。
到了清代中葉,也就是差不多220多年前,崑曲開始慢慢走向衰亡。
為什麼會衰亡?因為太多厲害的知識分子的加入,讓崑曲的文化程度越來越高。但當時的社會也許需要一種更加通俗的藝術。於是,徽劇、漢劇結合崑腔崑調,形成了我們偉大的國劇——京劇。
後來的這兩百年,崑曲幾經沉浮。時而淡出我們的視線,時而又被拉回來。很辛苦,但是它依然在路上。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記得:
京劇是用什麼伴奏的嗎?
胡琴!
滬劇是用什麼伴奏的?
胡琴!
越劇是用什麼伴奏的?
胡琴!
河南梆子是什麼伴奏的?
胡琴!
河北梆子呢?
胡琴!
錫劇?
胡琴!
淮劇?
胡琴!
中國絕大多數戲曲的音樂伴奏都是胡琴,而崑曲是用笛子伴奏的,非常的與眾不同。
我個人淺顯地認為,用胡琴伴奏的板腔體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戲曲里的流行樂。而被稱為曲牌體的崑曲則是戲曲里的貝多芬、莫扎特,還有巴赫!完全是古典音樂的範疇。
崑曲的笛子是從何而來的呢?他很獨特,他是從文字里來的。
板腔體的音樂,可以在同樣的音樂之下唱不同的詞。輕鬆,流行,方便,直接來抒發你的情感就可以了。崑曲不行,因為它太獨特了。
如果你要寫一段戲,就像這段戲。
1570年高濂先生寫的《玉簪記》,有二三十折,其中這一折叫做琴挑。
琴挑講一個什麼故事呢?
一個落地修歸的書生叫做潘必正,他考試沒有考好,他去姑母開的道觀中休息。他認識了一個漂亮的道姑,那是一個假道姑,為了躲避戰亂的一個大家閨秀。
請一定注意————
男生考試沒考好,問題都不大,凡是考試沒考好,愛情就來了。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又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在古代的崑曲故事裡比比皆是。
這是寫他跟那個女孩兒見到以後,心裡泛起了情愫以後的一段戲。
何為琴挑?就是用古琴的聲音,相互來挑釁一下,挑逗一下。但是非常的含蓄。
為什麼?
隔空用古琴的聲音,也沒有微信微博,這就是1570年時候的作品。那你要寫這段故事,你得從文字上開始,這是崑曲的最獨特的一個體系,叫做曲牌體。
何為曲牌體?
你必須在4466個曲牌當中,在常用的兩三百套的套牌當中,選出一套來符合琴挑——這段戲的邏輯和要求和情感抒發的需要。高濂就選了一套——《懶畫眉》套牌,這是南曲的孤牌。
何為孤牌呢?
就可以你唱一段,我唱一段,你唱一段,我唱一段......這樣的格式,就是在老祖宗嚴格要求之下形成的一種格律:
第一段唱什麼;
第二段唱什麼;
第三段、第四段怎麼唱。
老祖宗嚴格的規定的,不可逾矩,這是大的套路。
崑曲的第二個獨特之處是它小的套路。
《懶畫眉》一定得要五句,字數是七七七六七,如果說少一個字吧,七七七五七,問題也不是太大。但是你不能寫成二三四五八。那就不是《懶畫眉》了。然後就是要一個韻到底,你用了一個韻,對不起,你整個45分鐘的戲全部八段只能有一個韻。上下句之間還要非常順暢,要對仗,要合轍。
你們讀起來聽聽:
月明雲淡露華濃(nong),欹枕愁聽四壁蛩(qiong)。
上下句要合轍,所有的曲牌的要求套路。
如此獨特要求,如此嚴謹,需要你守護住。但如果你只是守護住了,沒讓你的情感得到最大的抒發,那是沒有價值和意義。於是,在這樣的規則之下,情感依然是如此濃烈地被表達出來。
第一句是月明雲淡露華濃。月亮很明亮,雲很淡,露水很濃。
欹枕愁聽四壁蛩。我靠在枕頭上憂愁地聽著四周都是蟋蟀叫的聲音。時間、地點、環境躍然紙上。第三句是一句典故,傷秋宋玉賦西風。喜歡古典文化的人都知道,宋玉有一首非常棒的賦叫做西風賦。西風賦對秋天的憂傷正是主人公潘必正此時的心情。我沒有別的辦法,我只能像宋玉一樣把對秋天的憂傷寫在西風賦裡面。典故用得好是非常「Touch you heart」的一件事情。閑步芳塵數落紅。走那個女孩兒走過的路,去數地上掉下那些紅葉。那些紅楓葉的那些漣漪,就像我此時的心情一樣。
這樣的文字、這樣的曲牌體被這樣特別的工尺譜記譜方式記錄下來,最終被演唱出來。
| 我為什麼會唱崑曲?
我進了崑曲學校三年以後,我還不知道我為什麼要唱崑曲。
因為一個農家的孩子來到這個天地里以後,發現什麼都是找不到感覺的。直到我學會了《懶畫眉》。
它是崑曲典型的南曲的五聲音階,唱得如此柔綿、靜謐、浪漫,學會以後我終於有了一個理由跟我自己、跟崑曲、跟觀眾、跟所有的一切和平共處。
在1570年《懶畫眉》的唱詞與旋律的基礎上,彭程老師帶領的音樂家對其進行了編配,這種全新的演繹方式,我們稱之為「水磨調之水磨新調」。
彭程老師編配過薛之謙的《認真的雪》,寫過加油好男兒的《年輕的戰場》,還有《霞飛路的87號》。作為水磨新調的音樂總監,他用今天音樂人的情懷,去喚醒這這些久遠的音樂、旋律和記憶。
你們知道全中國有多少劇團嗎?
10281個。
有幾個崑劇團?
9個。
全中國有多少民營院團?
8754個。
有多少個民營的崑劇院團?
1個。
就是在下我的劇團。現在是1個,未來也只需要1個,多了也沒人看嘛,也養不活自己嘛。要這麼多幹什麼呢?
我們計劃在5月18號舉辦萬人演唱會(文末有驚喜)。
你們知道為什麼放在5月18號嗎?因為518對崑曲來講非常與眾不同。
你們知道全世界有多少個世界級的非遺嗎?3893個。
去年底新評了一批,其中有三個讓我印象深刻。
- 德國管風琴的製造工藝是非遺
- 荷蘭風車的製造工藝是非遺
- 那布魯斯披薩餅的製作工藝是非遺
你們知道世界上第一個非遺是誰嗎?
2001年5月18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上第一次評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被稱為「人類非遺」,崑曲是19項裡面全票通過的榜首。
你們知道嗎?
17年過去了……
17年過去了……
17年過去了……
當時我的恩師蔡正仁團長回來跟我們宣布這個消息。他說:一個好消息是我們受到矚目了,我們是世界NO.1的非遺了,將來會有很多人注視我們、幫助我們。
以後再也不用借錢發工資!但同時壞消息是請大家注意,我們是「遺產」了。
你懂的,什麼是遺產!17年了,我們從廳堂走到萬人賓士演唱會,想要幹嘛?證明我們還活著!二十年我們只做了一件事:跟你們分享崑曲是什麼。
我畢業沒多久的時候,大概是1997年,我們去一個理工科學校演出崑曲。因為那個時候,組織了學校里的很多老師、媒體、學生來看。為了防止大家走掉,校長說把門鎖起來!
我們表演的第一出是小武戲,翻跟頭翻得很熱鬧;第二出是偉大的《遊園驚夢》。
那些理工男在看了二十分鐘以後就開始暈了。這是什麼啊?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對於理工男來講真的是有點摸不著腦。
而且,大多數男生第二天要考試。
但是門鎖了,出不去……
那邊有扇門沒鎖!不過也沒用,一堵牆堵著。但是校長沒有想到,那一堵牆最近在翻修,太矮了。
所以當《遊園驚夢》唱完的時候,大多數學生都翻牆走了。
記者也跟出去了,第二天報道上有一篇文章,叫做《現在看崑曲要跳牆而逃》。
我的娘啊,我想我們學了半天的崑曲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
這也刺激了我們,讓我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跟年輕人解讀什麼是崑曲。
1998年的12月19號,我們在同濟大學的拱形禮堂,用我們這一代人的方式,去解讀崑曲的生旦凈末丑、唱念坐打翻,以及崑曲為什麼分小生、老生、武生?
那天晚上,2500個年輕學生沒有一個離場,大家快把拱形禮堂掀翻了,甚至拿著我們的海報衝到後台要簽名,把後台擠得水泄不通。
從那天開始,我們所有人都為之振奮。因為我們終於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我們所愛的藝術。跟我們的同齡人一起走上了一條自主、自覺的路。
算算從那一天起已經整整二十年了。我們用二十年證明了越劇一百歲還是媽媽在看,京劇兩百歲還是爸爸在看,崑曲六百歲卻是年輕人在看。
與其說我們發了一個宏願要站上這樣的萬人舞台,還不如說是在你們二十年的鼓舞之下,讓我們有了這樣的勇氣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向未來的二十年揮手致意。
崑曲演員在新中國的這幾十年裡面並沒有絕對的增加,但是觀眾已經變得更年輕和踴躍,是你們造就了這個偉大的景象。
所以,我們也一起做些什麼吧,一起守護我們共同創造的景象,為我們年輕一代留下什麼吧!
崑曲的傳播曾經那麼辛苦,而在資訊如此發達的現在,難道又要被淹沒嗎?
告訴我們,我們在哪裡?是在抖音裡面嗎?在bilibili裡面嗎?這些我們都不會。
請你們來幫助我們,讓大家在更大的範圍里、更多的空間里,聽到崑曲的聲音。
| 所有偉大的藝術,都在讓我們久別重逢
我一直在想崑曲到底是什麼?藝術到底是什麼?
我們練了三十多年的功,一直在不同的戲當中穿梭來回,希望自己在舞台上留下一個又一個燦爛奪目的時刻。但其實我們也沒有明白舞台的意義和價值到底是什麼?直到2015年有機會排了《春江花月夜》。
唐朝的詩人留下了將近五萬首唐詩。張若虛僅憑這首《春江花月夜》就「孤篇壓全唐」。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大概七八年前,一位28歲的年輕劇作家用了13天的時間,為沒有故事的張若虛寫了一個愛情故事。
張若虛27歲的時候,在揚州正月十六的明月橋頭,碰到他喜歡的女子。
那時,他27歲,那個女孩兒16歲;
第二次見面,還是在揚州的正月十六的明月橋頭,張若虛還是27歲,那個女孩兒26歲了;
第三次見面,依舊是揚州正月十六的明月橋頭,張若虛還是27歲,那個女孩兒66歲了。
當張若虛跨越五十年的執念,站在他喜歡的女生面前時,他瞬間明白了自己跟時間的關係。
而我們也明白了藝術的終極目標是觸摸生命。
我的這齣戲沒有能夠讓我的父親看到,我在萬人演唱會上一定會演唱,而且李泉老師會陪我一起唱。
為什麼?因為我想見到我愛的人回來。
27歲的張若虛見到心儀女孩66歲的時候,那個四目相窺的戲,我一直演不好。直到父親的離去我才知道,生命和時間到底是什麼?藝術到底將會給我們什麼?
我在香港藝術節上演《春江花月夜》的時候。當四目相窺的時候,我突然魂靈出竅,想起了這個戲的一句話:
穿過生死狹窄的甬道,我們久別重逢。
所有偉大的藝術都在給我們一次機會,久別重逢。讓我們重逢,讓我們久別重逢,讓我們相見只為了再愛一次。
造就,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微信公眾號:造就(xingshu100)轉載請聯繫:hong.zhao@zaojiu.com編輯:漢嵐校對:其奇
推薦閱讀:
※張允和 | 曲終人未散,一曲微茫度餘生
※十分鐘讀完《長生殿》——唐代網紅與傲嬌總裁的二三事
※看道 | 百戲之祖,大雅崑曲
※江蘇鑒寶齋王志平應邀參加保利崑曲學社,弘揚戲曲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