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勢力造車,傳統車企要謙虛學習,但不必過分慌張
來自專欄奶爸汽車研究所
先講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這次北京車展媒體日過後,我帶一位日本來的大佬調研中國市場,中午吃飯的時候我跟他講起中國的造車新勢力來,他聽的簡直是目瞪口呆,在小本子上一五一十地記錄著,並頻繁發出wow的驚嘆聲。這位大拿是我父親輩的老前輩,曾在產品、研發、營銷等各領域均擔任過部長級以上的職位。
第二個故事,前段時間微信群裡頭流傳著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中能認出一半以上品牌的算是及格,我汽車圈的朋友們,大多數都達不到60分。
中國有著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2017年汽車銷量超過2800萬,比第二名到第四名的總和還要高。所以把一年一度的北京/上海車展稱為全球最重要的車展,一點也不為過。
買車的,賣車的,看熱鬧的,搞對標的,做直播的,拍車模的,每界車展都格外熱鬧。
而今年的車展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造車新勢力。
對於造車新勢力,我個人的心態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仰望。
「你看看,蔚來又融了10億美元,小鵬的肇慶工廠一下砸了40個億,XX同學跳槽去了威馬,工資翻了1.5倍!」
「你看人家威馬,交互車窗和電影裡頭一樣一樣,再看人家拜騰,50寸屏幕比家庭影院還要酷,人家一個個三年就能把車造出來,咱們這速度,就要被時代拋棄了」
相信上面這些是無數傳統車企人茶餘飯後的必談話題。在互聯網車企剛起步的階段,一個接一個爆炸性新聞不斷刺激著觀眾的神經,別說是旁觀者,許多在車企工作的同事們都會覺得,在互聯網的大浪潮下,汽車產業很快就要被顛覆了。
我們必須要承認,新勢力造車對於概念的包裝和消費者痛點的理解,段位的確高出傳統車企一截。拿蔚來舉例,目前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最大的痛點就是:里程焦慮。為了解決這點,蔚來先是推出了換電模式,讓消費者可以用和加油一樣的時間,獲取滿額的能量保證;接著又推出了移動充電車的概念,解決消費者的後顧之憂。且不說最終的可實現性,蔚來的在概念包裝上非常完美。
第二階段:質疑
在這一波波高潮過後,我開始冷靜的分析起這些互聯網車企的產品。卻「驚然發現」,很多看似光鮮的產品概念,純粹就是為了製造噱頭,有些只能在PPT中存在。以至於慢慢的,對於互聯網車企發布的產品,我的第一反應是:靠譜嗎?比如威馬剛剛發布的NEDC 460km的車型,從技術角度在今年基本沒有實現量產的可能性(關於這一點後續我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解釋)。
可能與大多觀眾不同,這次北京車展上,我看到的是新勢力造車的焦慮和慌張。
電動車的補貼政策到2020年結束,電動車市場也會逐漸由政策扶持轉向自由競爭,一大堆技術雄厚的國際車企正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這塊大蛋糕。所以說,留給自主品牌的時間不多了,留給新勢力造車的時間則更加有限。
PPT和刷臉能融到的資本已經花的差不多了,如果繼續往下走,只有一個辦法:把車造出來。所以在這次北京車展上,主流新勢力都爭先展示著自己的傑作。即使這些產品在傳統車企人的眼裡,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展出的標準。
距離去年年底蔚來ES8宣布上市已經快半年了,至今這台車依舊沒有正式交付給消費者。北京車展上,車輛門鎖緊閉,不允許消費者自由參觀。
車展前以超低價格上市的威馬,同樣不允許進入車內參觀。現場我諮詢了這台車最大的亮點-互動式車窗的信息,但被告知這個功能目前還不能展示,會以選裝包的形式售賣,而這個選裝包什麼時間上市,多少錢,都尚未明確。
雲度的概念車,為了體現「曲面屏「的概念,硬是把三塊小屏幕拼在了一起。屏幕邊框很粗,還會反光,影響視野。既然是堆砌,好歹要認真點吧?
去年9月剛剛成立的新特電動車,半年的時間就已經把車造好了,還宣稱已經被搶購了4000台。
正道的概念車,門飾板側面為了營造出屏幕一般的高科技感,用了「貼紙「來替代。
正道的另一台概念車,門板的鉸鏈是如此的清新脫俗。
前途租了偌大一個站台,裡面只擺了三台不能銷售的概念車。
這些半成品的展出,看似在向觀眾和投資人彙報階段性成果,其實也暴露了其內心對資本的焦慮,對時間的慌張。
第三階段:回歸理性
前段時間北大校長在寫給同學們的信中寫到:
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一直以來業界對新勢力造車的質疑沒有停過,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新勢力造車對於汽車產業的創新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
面對新勢力,我認為傳統車企要從三個方面來對待。
首先,必須要虛心學習。
新勢力之所以能夠包裝出爆款概念,就是在於其可以準確切中消費者的痛點,結合自身快速應變的優勢,給對手來個措手不及。企業的屬性和人員的構成也決定了新勢力更有機會在智能化和互聯化的趨勢中佔據先機。資本的浪潮的把中國甚至全世界優秀的汽車人才、互聯網人才都聚集到了新勢力車企中,有這麼好的老師,為什麼不好好學習呢?
其次,不必過分慌張。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燒在新能源上的錢是從燃油車上賺來的,而新勢力燒的錢是投資者的。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了這些新勢力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儘快變現,但是汽車本身的屬性是傳統製造業,製造業自身的規律並不是互聯網可以輕易顛覆的,蔚來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遲車輛的交付時間,相信也是低估了車輛製造端的難度。同樣,在車輛生產出來之後,產品的改善,品質問題的解決,售後服務體系的建立等等,都需要一段時間的磨合。所以傳統車企還沒必要因為一個個天馬行空的概念包裝而慌了陣腳,留給傳統車企來應戰的時間,依舊充足。
最後,基於現有優勢,勇敢變革。
有句話叫做「與其別人來革你的命,不如自己革自己的命「,中國製造2025下的產業升級,以及新能源的大勢所趨,都註定了汽車產業要經歷一場變革。我一直認為傳統車企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新勢力造車,而是在這場變革中走在前沿的先鋒者。
但凡是在傳統車企呆過的人都會明白,變革這兩個字,不管說起來是多麼的斬釘截鐵,但是做起來總會是困難重重。
結語
回到開篇第一個故事,一位在車市身經百戰的老江湖,在聽到我對造車新勢力的描述後,認真記錄著每一個興趣點,始終保持著高漲的興趣和學習的心態。其實變革最難的不是體制,而是在體制下每個人已經固化的心態。
一邊喊著要變革,一邊又懼怕被變革,這不就是我們嗎?
歡迎關注奶爸團隊的知乎專欄:
奶爸汽車研究所
推薦閱讀:
※首批新能源汽車進入置換期,車主叫苦不迭!
※偽新能源的「追光者」們,沒有補貼的日子怎麼過?
※時評 | 「雙積分」政策2019年執行意味著什麼?
※麥肯錫關於EV的幾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