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還沒開始努力就已經放棄?

為什麼有的人還沒開始努力就已經放棄?

寫下這篇文章是為了梳理一下過去兩年的內心變化,也順便闡述一下我對標題這個提問的看法。

我喜歡刨根問底,遇到問題發生,就不斷追問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一開始我很容易找到看似合理的原因,並極力規避它們。但相似的事情反覆發生,我似乎一直沒有逃脫「發生問題-規避原因-再次發生問題」這個魔咒。

一本美國心理醫生寫的書《少有人走的路》,開篇的第一句話就給我當頭棒喝:

人生艱難。

這是一條偉大的真理,因為一旦我們真正地認識了這一真理,我們即超越了它。一旦我們真正地認識到人生是艱難的,一旦我們真正地認識並接受這一點,人生即不再艱難。因為一旦我們接受這一點,人生艱難這一事實即不再重要。

是的,我接受了這個事實。此後,我通過「閱讀→思考→實踐→再閱讀」的循環,發現了一直在困擾我的三個問題,也嘗試過不同方法去克服它們。儘管問題還未徹底解決,但搞清楚問題是什麼,是我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01

如果就給上圖這一頁紙,讓你學習如何畫馬,你一定覺得不可思議。正常人看見別人抱有一步到位的幻想時,會很容易的分辨出它的荒謬性。而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往往意識不到。到處都是七天學好PS,一個月掌握手繪技能,三個月成為程序員的培訓廣告。一定會有一些很厲害的人能夠藉助這樣的課程,確實達到速成的效果,但大部分人並不是那樣的人才,高估自己只是一種常態。

大學時,我下載過上百個手繪視頻,每天興緻勃勃的觀看大神們的表演,並幻想著當我開始練習的時候,一定也能迅速掌握其中的技巧。所有的幻想在開始動筆的那一刻瞬間破滅。我發現即便是畫一條簡單的弧線也不容易畫得很漂亮,一個基本的幾何形態也需要反覆的修改,才能讓透視看起來像回事兒。我也曾想是不是工具的問題,買來和教程裡面一樣的馬克筆、圓珠筆、硫酸紙,可是那並沒有任何用處,我還是一樣畫不好一條曲線。我後來又以為是不是換了數位板,情況會好一些,更好的工具是不是能換來更好的效率呢?不存在的!我一次又一次的被打擊。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我練習的次數不足啊!沒有什麼問題是一包A4紙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再來一包。這個答案如此簡單清楚明了,可我卻不想承認這樣的事實!我的大腦充斥著一步到位的幻想,我總希望自己練習一周後就有巨大起色,一個月後就能畫出優雅的線條。只有專家才能讓一件事看起來顯得無比輕鬆,而門外漢和專家之間差了不止100包A4紙。

不停練習各種手繪和軟體技巧,我卻遲遲不開始真正設計一個原創作品,總幻想著想要通過一個月的練習就做出behance上面那些華麗的設計,這是大多數初學者的狀態。如同苦練刀工卻不去做菜,狂買運動鞋卻不走進健身房。

你永遠無法用訓練前的準備工作,去代替真正的訓練。

任何專業領域都不是一蹴而就,無法一步到位。每次溝通、每個作品,每回練習,都在一點點的提升你的能力,能提升多少取決於你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和汗水在練習上,而不是看你準備的多麼充分。

馬拉松運動員,比賽前會把賽道走一遍,將賽道分成若干段,每一段需要記住一個標誌性的建築,作為這段賽道的小目標。比賽的時候,運動員會在心裡回憶下一段的目標建築是什麼,一旦看到目標出現就全力以赴通過它。通過這種方式,運動員知道自己處在賽程的哪個階段,還有幾個賽段才能結束比賽,隨時掌控比賽的節奏。

如果將二者對比的話,想要一步到位達成的目標,就是馬拉松的終點。如果視線全在終點,沒有給建立階段性的小目標的,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處在什麼階段,離最終目標還有多遠?

一步到位的思想影響我很久,那時候我從未想過如何分階段去實現一個大目標。為了節約讀書時間,我在上下班的路上去聽喜馬拉雅有聲書。一開始覺得確實方便快捷,在連續聽了幾十本之後,我發現之前聽內容好像忘的差不多了。這種在知識積累上也想要一步到位,跨越文字閱讀和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導致我雖然聽得內容也不少,作用卻非常有限。寫文章的時候回憶不起來,平時生活中也運用不到那些聽過的方法。

現在我只在休息時間,安安靜靜的讀書和做筆記,遇到特別好的書,寫一些文章來總結自己的想法。這些思考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不斷實踐和內化。

02

既然大家都明白一步到位是一個很荒謬的想法,在別人身上出現也很容易被發現,為什麼在自己身上就容易忽視呢?這背後隱含著下一個要討論的現象:過度關注外部環境,而不是關注自身。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作者柯維提出了關注圈和影響圈兩個概念。每個人都有格外關注的問題,比如健康、感情、工作等,這些都可以被納入關注圈。關注圈以外的屬於自己沒有興趣或不願理會的東西。

關注圈內的事物,有些是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而那些可以被掌控的部分,就被劃為一個更小的影響圈。如果你是一名普通設計師,你很關注公司的發展。雖然公司下一個項目屬於你關注圈內的東西,但你無法決定這個項目是什麼內容。你如何看待這個項目,如何與同事協同工作,是你可以自己掌控的,這處在你的影響圈內。

觀察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哪個地方,就可以判斷他是否積極主動。積極主動的人,專註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和成長。而消極被動的人,則全神貫注於關注圈,緊盯他人弱點、環境問題、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放,結果越來越怨天憂人,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如果我們將焦點放在關注圈,就等於允許自己受制於外部條件,自然就不會主動採取必要措施來推動積極變化。

有一步到位想法的人,總是盯著自己和目標之間的差距,一方面很焦慮,一方面卻忽視了應該要做的具體行動。如果先將終點目標劃分成若干個階段性的小目標,小到非常容易達成,然後暫時忘記終點目標,將注意力視線收回到自己身上,關注自己每一次的行動以及成長。你和目標間的差距,就無法讓你產生焦慮,也就不會影響自己做事情的節奏。尤為引起我注意的部分回答是這樣的:

知乎上面有一個問題「當你立志做設計師後,有哪一刻讓你想放棄?」我把所有回答分類後,總結為以下八個方面。

  • 能力不足:

    在校生:自以為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行

    設計師:做不出自己或者客戶滿意的作品
  • 收入過低:

    在校生:聽說整個行業待遇不行

    設計師:經歷多年工作還未達到預期的收入
  • 對比傷害:將自己與其他人或他人的評價做比較,感到巨大的物質或心理落差
  • 客戶問題:客戶要求反覆修改,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過於迎合客戶
  • 加班太多:巨大的工作量導致無休止的加班
  • 工作內容:自己預期的工作內容與實際工作內容有差距
  • 工作平台:不受客戶或者領導重視,工作缺乏靈活度或者話語權
  • 健康狀況:自己或者同事的身體出現嚴重健康問題

表面上看,八個方面似乎沒什麼關聯性,但如果以關注圈和影響圈來進行劃分的話,就能看到它們之間存的因果關係。這其中大量因素都處在關注圈。

前幾天小七同學給我發來信息,說老師上課內容就是把課本上的東西做成ppt,完全照本宣科。他本來就已經在別的事情上忙的焦頭爛額精力有限,上課又發現老師對著書講來講去,瞬間氣血攻心,問我對此有何看法?

假設你也和小七一樣,認為自己的老師並不稱職,首先你必須得接受,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會有讓你不滿意的事情,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並且你無法改變這個事實。不是今天遇到,就是明天也會遇到,而你要做的並不是讓這個不滿意的事實消失掉,你能做到的就是不要再去關注這個事實,而要想一想自己如何做才能彌補這堂不滿意的課程,把時間補回來? 譬如去圖書館,或者下載更好的公開課視頻。

在情緒管理ABC理論裡面,A表示的是誘發性事件,譬如老師照本宣科這件事;B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觀點(信念),C表示你自己產生的情緒。

你不要指望很容易的去改變A這個因素,今天某個老師,明天某個同學,後天某個公司,這些因素都處在你的關注圈,你無法影響他們。你的負面情緒C其實並不是由這些誘發性事件A直接造成的,而是由於你對A所持的觀點B造成的。只有這個觀點B是處在你的影響圈內,所以想要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不受其干擾,只能靠改變自己的觀點。

就算小七去名校讀書,也可能會遇上這種照本宣科的老師,君不見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 「你領教過最水的水貨教授是怎樣的?水到什麼程度?」嗎。老師的教學水平屬於關注圈範圍的東西,你沒什麼機會去改變他們。如果小七繼續對老師的態度是憤怒,只會使得自己學習上缺乏積極性,進而影響自己浪費更多時間。

人不是為事情困擾著,而是被對事情的看法困擾著。

——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關注影響圈,放棄一步到位的念頭,讓情緒平靜下來,是你開始努力前要做的第一步。你覺得容易嗎?你以為一步到位的念頭,是你想放下就能輕鬆放下的嗎?我的體會是,非 —— 常 —— 困 —— 難

我待會就告訴你為什麼,請你看下面這張粉紅色大象10秒鐘先,請記住它性感的曲線。

接下來,「不要在腦海裡面想像這個粉色的大象」,在你閱讀這句話的時候,你腦袋裡面肯定已經出現了那個大象了。你無法控制大腦的思考,所有那些你一直堅持的看法(信念)就像那個粉色大象一樣,是你大腦慣性思維產生的,你甚至意識不到那並不是真實的你自己。所以一步到位的念頭,或者其他影響你成長的想法,即便你知道不好,但也無法輕易放棄。

想要掌控自己,背後還有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在等待我們解決,我最近才剛剛開始了解它而已。

03

時間退回到2016年,我還在一家公司做設計主管,由於項目數量多時間緊,我還得帶兩個新人設計師,忙得焦頭爛額。彼時的我把所有不順利的原因都推到不配合的同事、不給力的公司平台、不靠譜的管理層,不聽話的新人身上,唯獨沒有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那段時間我很痛苦,工作效率低下,經常魂不守舍,心中暗生辭職的念頭。

我和老闆進行了長時間的溝通,他說我在這家公司面臨的困難,如果不在當下想辦法解決掉的話,換個地方是在逃避問題而已,是不會得到成長的。沒解決的麻煩早晚都會在別的場合再次出現。那個時候我不太理解他的話,仍舊遞交了辭呈,走上了嚮往已久的自由之路。

僅僅不到一年,之前在公司里痛恨的那些工作流程問題,再次出現在我和新客戶之間。可這一次我沒有退路,不可能把手上僅有的客戶砍掉,我必須先接受這個不開心的現狀。某個晚上,我一邊陪女朋友逛街一邊聽節目,耳塞里傳出這樣一段聲音:當你意識到你遇到的問題,99%都是你自己的問題的時候,你就開始了人生的修行,而你要修行的內容就是要證明,那剩下的1%也同樣是你自己的問題。

這段語音點醒了我。要知道我可是一個習慣抱怨的人。然而在經歷過種種不開心的事情以後,我意識到,抱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它改變不了任何問題。所以當我聽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非常認同,覺得這就是我需要踐行的人生哲學。只是我還不知道自己該如何修行。

轉眼時間到了2017年7月,我聽完了一本書叫做《不抱怨的世界》。作者認為在所有的消極情緒裡面,抱怨是最容易被人忽視,卻又危害最大的。他設計了一個訓練方法,就是在手上戴一個橡膠手環,一旦你抱怨的時候,就把手環換到另外一隻手上戴。這種方法可以提醒你正在抱怨。如果能持續21天手環沒有移動過位置,意味著你已經養成了不抱怨的習慣。

我很快買回手環進行練習。一開始我很驚訝,原來自己每天都要抱怨那麼多次,而且儘是些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大概兩個月後,我脫口而出的抱怨確實很少了,但卻無法真正養成不抱怨的習慣,內心不滿的情緒在漸漸積攢。直到有一次晚上看完電影,和女朋友發生了爭執,瞬間把所有的積累的怒氣爆發出來。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還沒有掌握正確的方式。

在一次周末活動上,我又學了一個調節情緒的方法,叫做覺察。所謂覺察,就是不斷的觀察自己內心的感受,觀察內心的所有情緒,不是去思考這個情緒產生的原因,而僅僅是用內心去注視著這個情緒,體會自己的身體對情緒產生了什麼反應。這個情緒可能會持續,也可能會消失,無論如何就平靜的觀察就好。

在課堂練習上,我並沒有體會到覺察到底有什麼樣的效用,終於有一天我在地鐵里親身體會了覺察的威力。當時一個小孩子的母親帶著他,小孩子正在和家裡人打電話,聲音特別大,而且言談中各種笑聲和喊聲確讓我心煩。我用眼睛注視著她的母親,希望她能夠去制止這個小孩子這麼大聲。但這位母親似乎很得意,她的小孩這麼活潑,並且地鐵里周圍的人對此並沒有任何反應,所以她還是笑容滿面,絲毫不認為小孩子有什麼需要管教的。

就在那一剎那,我覺察到內心憤怒的情緒突然爆發,胸口有些發悶。我立刻專註地觀察這股情緒和身體的其他反應。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憤怒的情緒似乎一下子溜走了,緊鎖的眉頭也鬆開了,那種胸悶的感覺也消失了。我的內心突然歸於平靜,那團怒火就這樣熄滅了。我只是沒有再把注意力放在那個小孩子身上,而是觀察自己內心的感受,然後這個情緒就這樣消失掉了。

此後幾個月,我仍然帶著不抱怨手環,但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增加了覺察的訓練。半年之後,我容易焦慮、抱怨、憤怒的情緒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我不再因各種麻煩和問題而悶悶不樂,能夠更加平靜的去工作和生活。

為什麼通過不抱怨手環,讓自己看到抱怨的行為,不能阻止抱怨在內心積累負面情緒?而通過覺察這個情緒,卻能夠讓情緒瞬間消失掉。我並不知道這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這確實是個很難解釋的事情,如果你體會過類似的事情,你就可以發現:人無法通過控制自己的大腦而影響當下的思維和情緒,卻可以通過觀察這個思維和情緒來使它們消失。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個德國人寫的《當下的力量》,解釋的是禪修裡面關於回到當下的方法,以及很多冥想的訓練技巧,我才明白這背後的原理,而這就是我要引出的第三個問題。

大腦產生的思維不等於人的自我意識,恰恰因為人一直處在被思維控制的狀態,而喪失了自我意識覺醒的機會,使得大部分人一直處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態。

這個觀點很難三言兩語說明白,因為它太反常識了。我必須引用一些原文來說明一下作者的觀點。

  •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由於幾乎每一個人都遭受著此種痛苦,而我們又無法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這就形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種不停的思維活動使你無法到達與存在不可分離的內心的寧靜狀態。哲學家笛卡爾認為,在他寫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時,他已經找到了真理。實際上它表達了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將思考視為存在,並且認同於思考。
  • 思維已經變成了一種疾病。你認為你就是你的思維、你的大腦,其實這是一種幻覺,這個工具已然控制了你。無論何時,當你想從思維中解放出來的時候,你能做到嗎?你找到了停止思考的那個按鈕了嗎?從思維中解放出來的開始就是認識到你不是一個思考問題的實體 —— 思考者。
  • 好消息是你能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你可以採取第一個步驟,經常傾聽你大腦中的聲音,特別關注那些重複性的思維模式。當你在傾聽那種聲音時,不要去做任何判斷,不要對你所聽到的聲音作出判斷或進行譴責,因為這樣做意味著同樣的聲音,又會從後門趁虛而入。你將會很快的認識到:那裡有一種聲音,而我在這裡傾聽它,觀察它,這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感覺而不是思維,它超越了你的思維。隨著你傾聽思維,你會感覺到在這種思維之下或之後的一種意識的存在,那就是你本身的自我。於是這種思維尚失了它的力量,而且很快的消散,因為你不再通過對思維的認同,而為其注入活力,這是不自主的及強迫性思維終結的開始。
  • 當一種思維停止時,你會在自己的心智流(mental stream)中體驗到一種思維的中斷 —— 思維空白。當這種空白出現時,你在內心會感覺到一種靜止和寧靜的狀態,於是你開始,感覺到與本體合二為一的自然狀態。在這種空白中,你高度警惕,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你沒有在思考,這就是冥想的本質。
  • 情緒只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也可以說,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應。

我整本書快讀完了,也一直沒太明白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因為我始終不能理解,他所說的回到當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狀態?思維的空白到底指的又是什麼?這本書我讀得非常痛苦,但是讀到最後兩章,在講述如何消除消極心態的時候,作者描述的方法使我恍然大悟。

  • 我們該如何阻止消極心態的產生?當它產生時,我們又該如何去擺脫它呢?
  • 如我所說,通過完全進入臨在狀態,你就能阻止它的產生,但是,請你不要氣餒,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持續保持意識的臨在狀態,但我相信這些人將會越來越多,無論何時當你注意到某種消極心態在你內心出現時,不要將它視為失敗,而是一種有用的信號:「快保持警惕,遠離你的思維,進入當下時刻。」
  • 當你感到消極心態,在你內心產生時,不管它是由外界因素、一個思想,還是不知道的原因引起的,把它看成一種聲音:「注意,此時此地,請保持警惕。」一旦認識到你的內在,不需要這種能量,並知道這種能量沒意義時,你就能夠把它丟掉。請確認它完全被丟掉了,如果你不能丟掉它,請接受它的存在,並將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那個感受上。
  • 擺脫消極心態的另外一種方式,是通過把你自己想像成透明的,來面對引發反應的外部因素,進而使它消失。用微小的事情來做練習,比如你在家裡安靜的坐著時,突然街道上傳來汽車的警報聲,這時憤怒產生了,但是憤怒的目的是什麼呢?沒有目的,那你為什麼要創造這種憤怒呢?你沒有這樣做,而是思維在這樣做,它是自動的,完全無意識的。為什麼思維創造它呢?因為思維相信抗拒,也就是你經歷的消極情緒或不快樂的某種形式,也許可以消除你不喜歡的這種情境。這當然是幻想。思維所創造的抗拒,在上述例子中,就是你的煩躁或憤怒,比它原來試圖去解決的那個肇因還令人討厭呢!
  • 把你自己看成是透明的,而不是一個堅固物質的存在,現在允許雜訊或任何造成消極反應的東西穿越你。從很小的事情開始練習,比如汽車的警報聲,狗的吠叫聲,孩子的啼哭聲,交通堵塞等,試著讓他們穿越你。然後你就擁有了力量,不是別人的力量,你也不會被你的思維所控制。

看來,我在地鐵上的那幾秒鐘的體驗,就是在覺察的過程中,體會到思維的空白,感受到了「當下的力量」,使得思維在我身體里引發的憤怒情緒消失了。而我上周產生的莫名其妙的抗拒感,或許也是來自某種思維引發的情緒,只是我沒有覺察到那種思維是什麼而已。

如果當初我沒有經歷那次覺察憤怒的奇妙體驗,我絕不會相信這本書上所說的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作者一開始就告訴讀者,不要只用思維去理解這本書所說的內容的。「思維不等於自我意識」對我而言,這實在是不 —— 可 —— 思 —— 議。但它給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04

總結一下吧,為什麼很多人還沒開始就放棄呢?首先這樣的人常常會有一步到位的心態,要去掉一步到位的心態,需要不斷的去關注自己的影響圈,不把精力浪費在關注圈上面。當你試圖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身體卻又無能為力的時候,可能你是被自己的大腦綁架了。你的思維和情緒只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而已,那並不是你真正能夠完全掌控的。也就是說,大腦其實是處在你的關注圈的。想要讓自己不被思維控制,可以通過練習冥想,提升自己的覺察力,重新掌控自己的大腦,奪回對自己的控制權。

冥想一點也不神秘,並不需要和宗教聯繫到一起。喬布斯和科比,也都是冥想的練習者。在國內,復旦大學從2011年起,每學期會開設靜心冥想小組。美國矽谷一些高科技公司的辦公室會設有冥想區域,斯坦福大學甚至還專門修建了「茶隼冥想中心」。

斯坦福大學的茶隼冥想中心

如果你和我一樣,內心還不夠強大,甚至還處在各種焦慮之中,不妨閱讀相關書籍並親身實踐一下我用過的這些方法。先接受現在自己還不夠好這個事實,無論是內心也好,還是設計能力也好,只有真正掌控自己,才能在人生馬拉松上持久奔跑下去。路還很長,別著急。

把簡單問題說複雜容易,把複雜問題說簡單真難!

—— HAKU的感悟 2018.04.20

推薦閱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不抱怨的世界》

《當下的力量》

QQ群需要招募群友了,不歡迎潛水黨。不管是提問還是回答問題,希望大家多多參與!群號碼564205474。

推薦閱讀:

談一談工業設計的斷、舍、離
瞬間給跪了的腦洞創意,想不火都難……

TAG:個人成長 | 工業設計師 | 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