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開學後的拖拉大戰,讓孩子真正學會時間管理
05-31
「都催了5遍了,怎麼還不起床」、「別看電視了,快去寫功課!」開學了,最讓父母頭疼的的「大人叫,小孩拖」的戰爭又將上演了。 打贏這場「拖拉戰爭」,取勝之道是必須真正將「時間感」植入孩子心中。來看看國內外專家提供了哪些妙方,協助孩子逐步做好時間管理! 新觀念從速度到態度 聰明的時間教養
必須了解的3個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怎樣培養孩子管理時間的能力?越來越多專家指出,在現今的忙碌時代里,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時間管理工具,而是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更快 VS 更幸福管理時間的目的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好的結果 父母親最常對孩子說的話總是:「趕快寫功課」、「趕快洗澡」、「趕快睡覺」……總之,就是「趕快!」 然而,做好時間管理,不只是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而是為了享受更好的生活,實現人生的夢想。從德國時間管理大師羅塔爾賽·維特(Lothar Seiwert),到美國成功學大師柯維(Stephen R. Covey)都指出,傳統的時間管理,追求速度、效率,卻往往讓人陷入與時間賽跑的惡性循環——教人運用各種管理工具,花十二小時的時間,做二十四小時的事,效率提高了,但人生的幸福感卻沒有提高。 在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時間管理不再是與時間競賽,而是找到個人生命的平衡點。在健康的身體、成功的事業(學業)、愉悅的人際關係和生命的意義上,取得最佳的平衡點。 很多父母教孩子時間管理,為了讓孩子可以有更多時間念書、準備更多考試,為的都是提高讀書效率。如果這樣一直下去,孩子的成長就會偏差。 「to do list」 VS 「to be list」必須找到心中的羅盤 要解決時間不夠用的壓力,關鍵字不是「更快」或更有「效率」,而是用「合適」的速度,做「重要」的事。不再只是把「to do list」(待做事項清單)完成,而是把「to be list」(自我實現清單)實踐。因此,關於時間的教養,不是速度的練習,而是人生態度的建立。這種態度,來自於能夠發覺內心真正感覺重要的事情,並學習把時間、專註力投注在這些重要的事情上。
時間管理是為了要達成目標,而目標的設定就會牽涉到:「我是誰?」、「我要實現什麼目標?」、「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足夠的自我探索、自我認識的時間,他們發現有興趣的事情,就會願意為自己設定目標,會在自己設定的時間內努力完成。在這種狀況下,時間管理能力自然會好。 還要給孩子時間犯錯,因為在犯錯過程中可以了解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開始會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也就慢慢能抓准在真實世界裡完成一件事情需要的時間,包括摸索、犯錯、解決問題的時間都會思考進去。 數字 VS 自我時間管理即自我管理 時間管理大師賽維特指出:「好的時間管理,其實就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能力,需要配合孩子身心發展狀況、大腦發育成熟度,一步步累積,無法速成。父母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與適度的放手,例如,不該強求能力有限制的學齡前孩子,完全配合大人的行程;也不需再為正在鍛煉自己規劃能力的青春期孩子事事提醒。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最需要的就是給孩子「時間」:給他時間長大、給他時間探索自我、給他時間找到人生目標、進而找到內在的動力,這過程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與對話,當然,還有父母的──時間。 學齡前啟蒙優先,別急著要他快 學齡前的時間教養 必須了解的3個新的時間教養觀念若要對學齡前孩子要求時間管理,恐怕父母會被搞得又急又氣,只有了解了學齡前孩子能力上的限制,才能給寶貝最有效率的引導。
了解學齡前幼兒的身心發展 1時間預估能力很差 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多發展都還不成熟,「自我效能感」通常過度良好,這是基於演化上的目的,讓幼兒可以敢於嘗試、探索,因為這階段的孩子最需要透過經驗、感官來學習,而非知識學習。 但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特質如果放在時間管理上,爸媽就會覺得孩子有問題。例如:孩子會覺得收拾積木只要十秒鐘就好,事實上可能要收十幾分鐘。或是,他們會說:「等我一下,我馬上就好!」結果全家在門口等了十幾分鐘。這時期孩子預估時間的能力通常很差。 2不太具備自我監控能力 這個階段的孩子,大腦前額葉(大腦中負責計劃、評估、管理、整合的部分)還沒發展成熟,不太有自我監控的能力,很容易分心。 例如,要孩子去房間拿雙襪子,結果拿了30分鐘,走進去一看,他在玩托馬斯小火車。爸媽可能會覺得這孩子是故意的,其實不然。幼兒出現這種「短期失憶症」,是因為他們短期記憶的容量還小,他們沒辦法把一件事情記住這麼久。年紀越小,這種現象越明顯,甚至到小學一、二年級,都還會有這種狀況。 所以,爸媽不能強求孩子完全符合大人的行程,而應該調整大人的行程。凡是牽涉到這階段孩子活動的行程,都要預留雙倍時間。一旦出了狀況,父母都能有時間去教他。在帶領孩子的過程中,前期花越多時間引導他,遇到問題給他時間摸索出解決的方法,到後面,爸媽就越能節省時間。 學齡前,父母可做的引導1養成幼兒良好的作息
大人的作息,就是嬰幼兒時間的參照,父母本身作息很規律,孩子就比較能理解時間的脈絡。父母可以建立一些生活儀式,例如睡前儀式——可以在孩子出生後,就開始在固定時間先幫孩子洗澡、餵奶,然後把孩子放到床上,放一段特別為孩子挑選的音樂,通常音樂一打開,孩子就乖乖入睡。 2用對話、預告,啟蒙時間概念 要幼兒做事情前,需要先有個預告,讓他們知道事情有個次序跟先後。例如跟孩子說:「我們今天要先做什麼呢?先去洗手,洗完手吃點心,吃完點心,到地毯上坐下來……」 3透過鐘錶認識時間 到了幼兒園大班,就可以更精確的談時間了。給他買一個可以看到時針、分針、秒針的手錶,教他們看時間,看到指針如何改變位置。 可以把時間工具融入生活運用,例如,孩子搶玩具的時候,可以用計時器,告訴孩子五分鐘後計時器就會響,就要換人玩;也可以利用沙漏,讓孩子看到時間變化。 4玩時間遊戲,練習預估時間 時間遊戲可以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敏銳度。例如,可以讓孩子去煮煮看「一顆蛋需要幾分鐘才能煮熟」;開車時預估從隧道入口到出口,一共花了幾分鐘;在火車站,讓孩子去看看,下班火車幾點幾分到。 總而言之,建議父母先忘了「時間管理」這件事吧!在這個階段給孩子一個穩定、規律的作息,並在生活中讓他了解一些時間的概念,這就足夠了。小學後從收納開始,讓他練習計劃
小學的時間教養 必須了解的3個新的時間教養觀念 脫離自我中心的幼兒期,小學階段的孩子認知和記憶都變強,爸媽終於可以具體有效的帶孩子開始學習時間規劃,但要適度的放手,才不會成了孩子的時間祕書。 了解小學階段的身心發展 1能力全面發展,可以教導時間規劃 進入小學階段,孩子能藉由具體的操作經驗,做簡單的邏輯思考;逐漸從非常自我中心的幼兒期,開始能察覺到別人的反應與不同的看法,並且對於事情的因果關係有比較好的了解。在認知發展上,大腦處理訊息與記憶的容量也變快、變大了。可以比較具體的教導孩子時間規劃,慢慢的給予他一些自主權,並且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高度注意力只能維持30分鐘 但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維持高度專註力的時間大約也只有三十分鐘,尤其是小一、小二的孩子,很多時候只能維持不到二十分鐘的專註力。強求他們安安靜靜寫一、兩小時作業或乖乖坐著聽課,是不符合他們身心發展,也是沒效率的。 3外在的紀律仍很重要這時期大腦前額葉的發展仍未成熟,孩子的自我監控、自製、判斷力都還不足,他律(外在的紀律)仍是必要的,不適合在這階段就讓孩子毫無限制的看電視、上網、打電玩……在時間安排上,需要給予基本的界線,例如:「九點前必須睡覺」、「功課完成前,不能打遊戲」之類,否則孩子一旦養成散漫、無紀律的生活習慣,就需要花更多時間調整。
一旦孩子能逐漸自律,父母就可以慢慢放手,給孩子更多安排自己時間的自由,但同時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起更大的責任。 小學階段父母可做的引導 1幼小銜接的時間安排 從幼兒園跨到小學,孩子會從一個較鬆散的上課方式,進入到一個非常結構的上課方式——時間概念,就變得更重要。父母可以孩子逐漸進入到小學的時間節奏,例如,開始拉長孩子能夠坐在位子上的時間;讓他感覺一下,下課十分鐘有多長,這段時間,足夠做哪些事? 2練習收納生活用品 時間管理很糟的孩子,通常有一個狀況,就是花很多時間在找東西,小學後家長要開始教導孩子把東西做好收納,重要的東西都有固定擺放的地方,這是時間管理上的一個基本訓練。一旦減少了找東西的時間,生活可以過得悠閑許多。 3練習做計劃表 和他一起做計劃表,剛開始,可以粗略、有彈性一點。孩子放學回家後,陪他聊聊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聊完後可以和孩子討論接下來要做什麼。可以一起看看家校聯繫本,確認每日回家的功課或需準備的事項。然後讓孩子自己安排接下來他要花多少時間寫功課,或其他活動,你只需要給他一個簡單的提示,例如,八點鐘你要簽聯繫本,功課要在那之前完成。或是,功課寫完,才能看電視之類。 從計劃一日功課開始,慢慢的可以讓孩子安排自己一周、一個月、甚至一學期的計劃。可以給孩子一個專屬的月曆,在學期的開始,就教他在重要的日子做上記號,例如:他自己的生日、期中期末考、運動會、興趣活動等。可以教他一些顏色管理的技巧,例如,考試日期用紅字標示,藍字代表比賽,綠色代表好玩的活動等。父母要去觀察孩子轉換的能力,有些孩子轉換能力很好,玩過之後,馬上可以收心念書;有些孩子一野放,心就再也收不回來。如果你的孩子本身切換能力很差,寒暑假結束前,一定要提前收心,要慢慢營造感覺。有些很難收心的孩子,即使是放假,也建議讓他的生活保持一定的規律。
4順應孩子身心狀態調整作息 現在的父母、孩子都忙,大人常習慣要孩子趕快,卻可能忽略掉孩子的生理狀況。其實,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就如同大人剛下班一樣,身心上都需要放鬆、調整一下。 如果時間允許,孩子放學之後,可以先帶孩子到戶外跑跑,不用急著趕往下一個行程。或是讓孩子先吃點點心、洗洗澡,再開始寫功課。有了一個轉換心情的空間,他反而會比較容易進入好的學習狀態。 每個人轉換心情方式不一樣,爸媽可以多了解孩子的狀況,給他一點放空、充電的時間,但要提醒的是,研究顯示,電動遊戲之類都是屬於「耗電」而非「充電」的活動,花太多時間在這上面,通常會讓人覺得更累,需要有所節制。 你可能還想讀 開學季,如何搞定孩子的「入園焦慮期」? 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文章搜索並關注 fmxt211 (長按可複製)查看"歷史消息" 看完再點個 ↓↓再走唄
推薦閱讀:
※時間的流逝
※張歷君:時間的政治 ——論魯迅雜文中的「技術化觀視」及其「教導姿態」(上)
※成為一名瑜伽教練到底需要多長時間? 1
※反省自身,不要等別人來善待你的時間
※屬相不同吉凶時間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