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太極陰陽學說指導太極拳的實踐

吳文翰:開合虛實是太極明陽學說在太極拳中的具體體現

運用太極陰陽學說指導練拳實踐,首先要真正懂得太極陰陽理論。我說的懂得太極陰陽理論,並不是僅僅會一些名詞,也不僅僅是會背誦一些拳論的句子,而是要真正地體悟這些理論。比如,有些人雖然能談些太極陰陽理論,甚至能背誦《太極拳論》,但是,他並沒有懂得這個理論,並不完全知道太極拳虛實開合、陰陽變化的規律,因而他仍然練不好太極拳。

太極拳陰陽、虛實、開合的理論,是有具體的內容的。只懂得這些名詞,不知道內容是不行的。知道了陰陽、虛實、開合的內容,還要能夠和拳勢動作結合起來。比如「立身中正」的要求,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做到這一點,要求頭頂百會穴和尾閭成一條直線、兩個肩井穴和兩腳的湧泉穴相對應,還要「兩肩要平、兩胯要平、心氣要平」。做到這些,就基本達到了「立身中正安舒」的要求,在身法上也就做到了陰陽平衡、中正不偏了。另外,太極拳是不斷運動的,在運動中,要做到「內外三合」,比如做「摟膝拗步」這個動作,左弓步向前,右手向前按。這時要做到手與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在內要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做到了「內外三合」,也就做到了拳論要求的「陰陽相濟」。

太極拳陰陽虛實的變化不僅體現在身法上,更多地體現在掌型手法上。比如武式太極拳的單鞭動作,雖然簡單,但是也有陰陽虛實的變化的。我們要明白太極拳拳勢動作的陰陽虛實變化。從拳勢來說,凡是開展的,都屬於陽;凡是收斂的,都屬於陰。這是外形上的陰陽。在內勁上,發放的勁力屬於陽;含蓄的、收縮的勁力屬於陰。這是內在的陰陽。從手型上講,手背屬於陽,手心屬於陰;在身體上,胸前的任脈屬於陰,背後的督脈屬於陽。另外,還有陰昇陽降、陰降陽升的問題。比如向前邁步,腳腕放鬆踏穩,這就屬於虛,是陰;腳向上提起時,腳上有了力度,就是實,屬干陽。所以,陰陽、虛實、開合等,在太極拳的運動中,是時刻變化著的。這種虛實、開合如何變化,在練習中,你要心裡有底;首先要大體上知道動作的陰陽虛實變化,在動作熟練的基礎上,再體悟更細膩的陰陽、虛實變化。

練習太極拳,不外乎對「開合、虛實」的把握,這裡的開合、虛實就是太極陰陽理論的具體體現。「開合」是指動作,「虛實」是指內勁。「開合」是外顯的,可以看到。「虛實」的變化是內隱的,別人是看不到的。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把虛實、開合做好,這樣才能把握好陰陽的變化。如果虛實、開合做不好,那麼你就不能把太極拳的陰陽練到身上去。具體來說,運用太極陰陽理論指導練拳實踐,就是要把每個拳勢動作的虛實、開合搞清楚,按照虛實、開合的要求練習拳勢動作。武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那、陳式太極拳等各個流派的太極拳動作雖然不一樣,但是,開合、虛實的變化是一樣的。我們學習太極拳,首先要搞清楚動作虛實、開合的變化:其次,要學習理論,明白了太極陰陽理論,再結合拳勢動作的練習,細心體悟,才能逐漸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最後,我談談放鬆的問題。放鬆也是一個陰陽相濟的問題。太極拳的放鬆,是肌肉的放鬆,不是骨骼的放鬆。骨骼是不能放鬆的,骨骼要越緊越好,肌肉則是越松越好。這裡就包含了陰陽,骨骼是陽,肌肉是陰。放鬆的時候,是陰降陽升。這時,肌肉要像水一樣向下松沉,同時,骨骼要向上升,有挺拔的感覺。練習太極拳,骨骼越練習越堅挺,這就是陽實;肌肉越練習越鬆軟,這就是陰虛。這就是陰陽相生相長,陰陽互生互濟。太極拳在許多地方都體現了這種陰陽虛實的相生相長。我們要按照太極拳的要領正確練習,就能做到陰陽虛實的相生相長。

曾乃梁:從五個方面把握太極陰陽

用太極陰陽學說指導我們的練拳實踐,首先,要在思想上認識到太極陰陽學說對太極拳實踐的重要性,要懂得陰陽相合、陰陽平衡的太極之理:要認識到,太極陰陽平衡是指導宇宙萬物的運動,也是指導太極拳運動的理論。

《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在這裡指的是規律。這句話的意思是「陰陽變化是宇宙萬物的規律」。理學家朱熹講:「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這裡的太極也是指陰陽。宇宙、天地、萬物,都離不開陰陽。陳鑫說:「人體處處皆太 極。」所以,從大太極來說,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相生、互補,陰陽是構成一切事物的元素,包含在一個對立統一體中。在大自然中,陰陽最大的體現就是白天和黑夜、雌和雄、男和女。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化生的根源。這是大太極的概念。太極圖表示的是萬物和諧發展的理想景象。陰和陽是平衡的,陰陽不平衡,人體就要出毛病,所以,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陰陽。再有,陰陽是不斷變化轉換的,就像晝夜的交替變化,周而復始,永不停息。

練習太極拳,就是要與這個大太極的理念相統一。明白了太極陰陽理論,我們再研究如何練習太極拳才能符合這個大太極理論。拳論說「人體處處皆太極」,就是說人體處處都要有陰陽變化,要陰生陽,陽生陰,陰陽互濟,相生相長,相互轉化。練習太極拳時,每個動作,每個段落,每個組合,都要體現出這種陰陽相合的太極結構。

其次,我們在練拳實踐當中,做動作時,要注意陰陽的平衡。太極拳在運動中,有很多矛盾,比如:動和靜、剛與柔、上與下、開與合、升與降、內與外、虛與實、含與展、快與慢等等,這些都要在太極拳動作中有所表現。另外,我們在練習太極拳時,還要考慮動與靜的平衡,比如動的過多,會傷身,而過於靜止,也對健身不利,因此要動靜相隨。練習太極拳不能「過猶不及」。在練習太極拳量的掌握上,也充滿陰陽平衡的道理。在鍛煉的量和強度上,要適中,要適合自己。再比如剛和柔,很多人認為太極拳要有內勁,因此拳打得很硬,剛而僵。有些人則認為,太極拳就是柔和的、柔軟的,拳打得軟綿綿的,松而懈。這些都是沒有處理好太極陰陽平衡的關係。練習太極拳,應該做到松而不懈,柔而不軟,大而不散,剛而不僵。這些都是對立統一的。練習太極拳,要符合中和原理,陰陽要相合。太極拳講究松沉,由松入柔,由柔入沉,由方入圓,由正入整。把這幾點做好了,太極拳松沉的勁力就有了。另外,太極拳向下的意念比較多,要求「氣沉丹田」,而往上的意念比較少,只有「高探馬」「分腳」等動作,意氣是上升的。因此,我們要注意升和降的平衡。我在練習時,每次都要加一些上升的動作,比如「聞雞起舞」——兩手手心往上托起,起腳跟,提肛,停兩三秒,再往下落。太極拳更多的是陰性的動作,我在教學時,做準備活動中加入這些動作,就起到了陰平陽秘的作用。

第三,很多人練習太極拳注意了「主宰於腰」,而沒有注意胸腹的變化。比如,有人總是挺著胸打拳,片面地理解了「立身 中正」;有的人總是含著胸打拳,片面理解了「含胸拔背」的要領。這些都是胸腹缺少陰陽變化的現象。正確的作法是胸腹要有「含展」。因此,我在太極拳的熱身功法中專門加了胸腹含展的練習。缺少胸腹含展,也是對陰陽哲理沒有正確理解,沒有正確應用到實踐中來。在「攬雀尾」這個動作中,胸腹的含展非常明顯,我們可以多練習這個動作,體會胸腹的含展。

第四,在推手練習中體驗虛實變化,感悟太極陰陽哲理。推手時,不能頂,不能脫,要粘黏連隨,體現出以圓破直、以柔克剛、以隨制變、借力化力、借力聚力、借力打力的太極拳技擊理論和技術。這實際是在推手和對練中,體驗太極陰陽的變化。

第五,培育太極精神。太極精神充滿了陰和陽的哲理,還體現了道德情操和養生的原理。練太極拳,要懂得親和,懂得包容,有容乃大。太極拳講究「捨己從人,引進落空」,這就是很親和的一種姿態。還要自信,就是「中正安舒」,這就是一種自信的神態。親和、自信、包容、和諧,總之就是「和合」,也就太極陰陽的平衡,體現了太極的和諧精神。「和合」,就是陰陽平衡。從精神層面上講,練習太極拳,就是要「習太極術,明太極理,悟太極道」。太極道不是學來的,要自己去領悟。練到一定程度,要領悟出太極規律。這樣,你無論是練功還是做人,都會符合大自然的原理,做到了天人合一,就能夠達到健康長壽。我們如何理解陰陽?如何把太極陰陽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我認為,首先要把拳練好,把人做好,然後才能健康快樂幸福,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趙幼斌:從套路和推手中體悟明陽變化

宇宙是由無數物質元素構成的,且相互關聯依存。把整個天地畫個的符號,稱做無極,意思是這個世界就是個圈,包括了宇宙間萬物;再把影響萬物變化的基本規律,以符號(圖1)來表示,即太極陰陽圖。比如晝與夜,夜為陰而晝為陽。而世間萬物的關係是此消彼長的漸變關係,就是突變,也是在一定能量的孕育下而發生。因此這個分界線應當是曲線圖形(圖2)。同時事物總不是絕對的單一的,陰的主體總含有陽的一面,陽的主體又蘊有陰的一面。比如一口井,在寒冬它是溫的,在炎夏它是涼的。用符號來表示,太極陰陽圖就成了(圖3)。這些符號的形成,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揭示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的哲學思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由四象演繹出八卦、六十四卦等基本內容,概括了天地萬物變化發展及其對立統一的原則。太極拳是前人以此原則為指導而發明的一種武術和健身兼得的運動形式,其技理內涵及太極拳理論體系的形成,充分體現了太極拳與陰陽學說的密切關係。

太極陰陽對立而合和運化的理論對應太極拳的關係,概括地說包含有:一是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即宇宙一太極,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二是如何運用動與靜、開與合、實與虛、快與慢、剛與柔、前與後、左與右、上與下,進與退等矛盾對立而統一的關係;三是如何運用靜中有動、合中有開、虛中有實、慢中有快、柔中有剛等矛盾關係。

比如演練套路,預備式,要求立身中正,排除雜念,神形合一。它沒有什麼動作,但什麼動作都可以包括。以老子的話來表 述是蘊涵著「綿綿若存」、「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的運動機理,內含「有無相生」的變化意趣,技術上達到「守我之靜,待彼之動」的意識狀態。故預備勢的狀態是抱元守一,動靜互寓,因此也叫無極勢。

繼而運開合,分虛實,演繹棚捋擠按十三勢,動靜剛柔,皆能以太極變化之理而貫通。比如練拳架要做到「意守丹田」而「周身一家」。丹田在腹內,腹為全身中心,腰為兩儀(兩腎),此處一動,全身無不動,貫穿兩臂兩腿為四象,兩臂兩腿各有兩節為八卦。宇宙是一太極,人身亦一太極。宇宙原動力在於太極,人身原動力也在於太極。所以「意守丹田」就是始終要守住人身這一太極原動力來協調四肢百骸而周身一家。拳法中「腰為一身之主宰」、「命意源頭在腰隙」、「前進後退不離腰頂」等句,說的就是處處是以腰腹為中心的動作。太極拳所以名為太極,即處處是太極的動作。

無論是練拳架還是練推手,也無論動作如何萬千變化,其陰陽互育、虛實相應、前後相對、快慢相隨、剛柔相濟的感知運化,始終作為最基本的一對矛盾起著統一轉化的作用。比如出手作勢,為進,為實,為陽,架御對方推來之手,不可硬碰,硬碰則痛,痛則易自傷,也自僵,易被人化拿,此為老陽,易折。若以松彈勁接,存沾勁,具有進可以隨,退可以化的活勁,就是剛中寓柔,陽中存陰的太極勁。又比如捋勢,由前向後,為虛,為陰。對方按來我一手采腕,一手拿肘回捋。此時注意身體重心不可過後,兩手距離也不要縮,過和縮則軟,為老陰,反為對方進靠而背。應當兩腿後坐時含進擠之機,兩手回捋之同時,後手引拽而前手勁向前切,與後手形成開勁,才能有效地保護自己,控制對方:這種捋中含進、含開的勁,就叫虛中有實,柔中有剛,陰中有陽的太極勁。

在認識太極陰陽圖及其理論指導太極拳動作和推手的關係時,還要立體地看待空間運動關係。因為太極圖不是個平面圖,是個球體,是宇宙空間多維體的運動關係,自然演練太極拳也不例外,其運動過程始終呈現著無一處凹凸的渾圓狀態。比如按勢,兩掌推進時不單是兩臂的伸展,更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節節貫串而形於手指的整體運動關係;同時還要存陰陽虛實變化,如右掌與右腰(右腎)、右腳串為一線為右儀;左手與左腰(左腎)、左腳串為一線為左儀,弓步時兩儀互為陰陽守脊椎中線向前,兩掌則探知對方虛實,而輕重緩急變化掌中生克巧法。這就不是單找自身之太極變化,而是同時再找另一個人的陰陽虛實變化了,甚至還可應對第三個人的。所以人身處處是太極,身外處處有太極。太極拳載太極陰陽之道。

陰陽學說源自《周易》,古今中外學界歷來無法給予全面透徹的解釋。上述從太極拳角度作有限的探討,只能是一種學習,所以僅供參考。

梅墨生:太極拳的修鍊就是練就丹田混元氣

練習太極拳要明白太極拳的道理,明理然後還要得法,按照正確的方法練習獲得太極功夫,才能推手實作。太極拳不僅有高深的理論,還能夠應用於實戰實作,否則,理與法就是兩層皮。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練習太極拳,拳理和技法是兩層皮,沒有結合到一起,往往是說理的單說理,流於形而上:練習技術的只是研究技法,流於形而下。這兩種情況都是沒能整體地、全面地掌握、傳承太極拳。

太極拳的理論是陰陽學說。陰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念,我們認為它玄虛、不可把握,其實這是認識上的偏差。古人觀察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總結出了太極陰陽這個概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陰陽相濟,陰陽互生,相互轉化。這個道理其實並不玄虛。太極陰陽只是個名稱而已,太極陰陽的運動則是客觀存在的。古代人發現了這個規律,對此進行闡釋,成為太極陰陽學說。陰陽是天地萬物存在的一種相反相成、互根互用的元素。陰陽相對而存在,太極圖中對這一點表示的很清楚——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易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就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少陽,是陽之初;太陽,是陽之極;少陰,是陰之初;太陰,是陰之極。從太極圖可以看出,物極而反,原始反終。這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根本的理念。另外,我認為,太極圖的奇妙不在於它揭示了陰陽依存、互生互長的關係,而在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現代人對太極圖難於理解把握,這是由於我們的傳統文化出現了斷層。這也是我們今天許多人練習太極拳,很難去研究其中的太極陰陽理趣的原因。

古人在研究自然和人的關係時,從來不把人看作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用天人合一的觀點來看待人和宇宙自然,講究形神合一。道家的觀點就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因此,在修鍊上,道家講究的是性命雙修。太極拳是道家功夫,它修鍊的根本是身心性命。所以,修鍊太極拳是為了「延年益壽不老春」,不是為了「技擊之末」。太極拳是性命雙修、身心雙修、形神雙修,終歸是陰陽雙修,也就是合體雙修——讓兩種性質、兩種功能、兩種元素,互相作用,陰陽互根。《易經》講「水火既濟」,也就是陰陽互根,陰平陽秘。

在太極拳界,除了重視太極圖外,還重視旋極圖(圖1)。陳鑫的《太極拳圖說》中講述了這個圖。太極圖強調了陰陽兩儀互根、互生、對稱、變化的關係。旋極圖被稱為古太極圖,其最大的特點是中間有一無極的圓圈,然後向外螺旋伸展。古代氣功家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旋極圖就表現了這個概念。旋極圖中間的圓圈,代表了人的元陽、元氣。道家認為,萬事萬物是元氣化生,是宇宙原始之氣所化生的。元氣,可以宏觀到無極,微觀到一個點,也就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拳的周身一家,與道家的宇宙混元一氣的觀念是一致的。道家還認為:宇宙是大太極,人身是小太極。因此,古人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具體到武功的修鍊,特別是太極拳的修鍊,更強調的是人身中的一團「中氣」的修鍊。對於這個氣,哲學中稱為元氣,醫學上稱為真氣,人倫社會上稱為正氣,在人身中稱為中氣,武功中稱為內氣。這種內氣、中氣來源於古太極圖(旋極圖)中間的圓圈。修鍊太極拳就是修鍊這個小圓圈,要讓它不斷地充足、充沛,形成丹田內氣,產生丹田勁。有了丹田氣,要保養它,不讓它耗散,這樣就形成了太極身,成為太極人,也就是所謂的「中氣十足,元氣充沛」。這種丹田內氣運用於外,就叫丹田內勁。太極拳的勁力是由內而發放於外的。對於這一點,孫祿堂先生說:「只在當中一點運用。「這個一點,就是來源於旋極圖中間的小圓圈。根據這一點,我認為太極拳是道家內丹功的外功,或者說是動功。你有了這丹田一粒混元氣,才算有了功夫。因此,按照道家的修鍊方法,你先要得氣,然後再得葯。氣,是我們平常說的氣感。葯,則有大葯、小葯、內葯、外葯。葯,是氣的更精微狀態,是氣更充沛的狀態,是氣的精華。得氣,得葯,然後用藥練成腹內的內丹。這樣就得丹。得丹,也就是得道。所以,太極拳的整個修鍊程序,是由得氣,後得葯,然後得丹,然後成道、成仙。這是道家修鍊太極拳的程序。

我們今人修鍊太極拳,我認為是非常世俗化,非常淺表化,非常通俗化,非常大眾化,非常娛樂化,是一種休閑的文化娛樂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當然是有利於全民健身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知道太極拳有高深的理趣所在,不能因此而否定太極拳有對尖端生命科學的追求。因此,我們要從生命科學的高度研究太極拳。

由上面所述的太極之理,具體到練習太極拳,就要強調「周身一家」,要渾身無處不太極。首先,周身要分大的陰陽。陰陽也就是虛實,也就是楊澄甫說的太極拳的第一要義是「分虛實」。分出大的虛實,然後,要做到周身無處不虛實,每一動都要有虛實,一動就要分虛實、分陰陽,一動就要有剛柔,一動就要有開合,一動就要有聚和散。

練習太極拳是從預備式開始的,這是無極狀態、混元狀態,未分陰陽。然後,一動就分陰陽,這就是拳論說的「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除此之外,太極拳還要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就 像太極圖陰陽魚中的魚眼。拳論說「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又說「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如果不是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中,你是很難理解這兩句話的。中國的哲學是合二為一,太極拳修鍊就像中國哲學一樣,不是非此即彼的兩分法,而是合二為一。太極拳的關鍵不在於動而為陰陽,而在於「合二為一」。李經梧老師說:「練習太極拳每一處都要分陰陽,哪怕是微小的動作都要有陰陽。到了高級階段,要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也就是化即是打,打即是化。要化打合一。」太極拳打手,初學是要先接勁,再化勁,然後再發放。這是必要的一個練習階段。但到了高級階段,要化打合一。李經梧老師的拳藝能夠應物自然,達到了拿、化、打合一的境界。李經梧老師說:練習太極拳要練成化打就是一個,不能有兩個。另外,在推手時,還要與對方合成一體一不僅自己的勁力合成一個,還要讓對手與自己合成一個。這樣,對手就完全在自己的操控之下。這樣,才能「耄耋御眾」,才能「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的陰陽理論是可以操作的,太極拳從理論到實踐是知行合一的,任何有傳授、有感悟的太極拳家都能做到這一點。練習太極拳,到了一定程度,身體內是有感覺的,別人摸到你也是有感覺的。李經梧老師最愛說的是:「手上沒東西,身上沒東西,丹田沒東西。」還說:「先要練到丹田有東西。」這就是修鍊的法門。道家內丹修鍊,是先從有為法修鍊,然後到無為的心法修鍊。有些高手傳授給人太極拳,往往是把結果說成了方法。還有人是永遠在低層次徘徊,不能進入高級階段,這是由於他們不認為太極拳是修道之術,總在實體上練習。王薌齋說:「離開此身不是,執著此身不是。」這是道家功夫修鍊的真言。我們修鍊太極拳,也是這樣。只在自身上求索,無法與對手實戰;完全離開自身,到身外求索,也是不行的。太極推手,要讓對方和自己變成一對陰陽體,這樣就能「隨曲就伸,借力打力」。你柔我剛,你剛我柔,不丟不頂。這種不丟不頂地承接來力,就是太極拳要修鍊的功夫。要練到周身每一處都能接能化能發,化的地方也就是發的地方。這種功夫,說來容易,練起來難,古往今來,能達到此境界的人,寥若晨星。但是,正因為它高妙、高深,才吸引人迷戀太極拳。太極拳的魅力就在於此。

太極拳高手,像楊祿禪、李亦畲等,自身不但陰陽合一,而且打手時和對方在一瞬間也能夠陰陽合一。這樣,就發放自如,想把對方打到哪兒就能打到哪兒。太極拳的推手,要不丟不頂,兩人粘黏連隨練習,不是較力,而是體會勁力,是讓人達到最大的輕靈圓活的狀態。推手,就是訓練你的圓活柔化的能力。

總之,對陰陽可以理解為剛柔,也可以理解為動和靜、虛和實、進攻和退守、開與合、化和打……這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對陰陽的表述。陰陽還是相對的,是變化的。我們研究太極陰陽學說,研究太極拳理,不要糾纏於某些名詞,然後 做邏輯推理,研究怎麼練。古人是沒有邏輯的邏輯,直指問題 的核心所在。陰陽是具體的,是我們能夠感受到的,也是能夠 修鍊的。我們先要學太極之理,然後由理入法,通過太極拳技法的練習,體會到身體的變化,然後再感悟到太極之理,進一步理解陰陽,把握陰陽,從而不斷提高太極拳技藝。


推薦閱讀:

你了解24式太極拳的步法?
談陳式太極拳的基本功訓練--陳寶德
段位制楊式太極拳六段單練套路分解教學
太極拳與內氣
練太極拳有兩種練拳的型式

TAG:太極拳 | 實踐 | 陰陽 | 指導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