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轉載]為何60甲子可紀年破解天人合一規律與諸千古之謎

破解天人合一規律與諸千古之謎字型大小:小大2013-02-01 11:02 來源:大同思想網 作者:靳九成 訪問量:469800 我要評論(1)核心提示:中華文化又泛稱東方文化,中醫學、易學和道學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體論,屬「有機宇宙哲學觀」;西方文化的特徵是「拆零」,屬「機械的局部世界觀」。東西方文化對認識客觀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優勢,是優勢互補關係。「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古代哲學派別林立,但都以論證「天人合一」為首要任務。

前 言

中華文化又泛稱東方文化,中醫學、易學和道學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體論,屬「有機宇宙哲學觀」;西方文化的特徵是「拆零」,屬「機械的局部世界觀」。東西方文化對認識客觀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優勢,是優勢互補關係[1]。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古代哲學派別林立,但都以論證「天人合一」為首要任務。

中國古代思維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陰陽五行,八卦;三大特徵:整體,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覺)思維。

中華科學文化中圍繞「天人合一」有許多唯象性核心結論,千百年來世人一直未能對其背後玄機作給出現代化的合理詮釋,此處列出20個千古之謎:

  1  天為何為七曜                      2 天人如何合一

  3 干支來源                           4干支陰陽來源

  5 干支相配本120種為何只有60甲子    6 為何60甲子可紀年

  7 為何60甲子可紀月                  8為何60甲子可紀日

  9 為何60甲子可紀時                  10干支農曆

  11 六十干支歷(黃帝內經)            12醫易曆法(醫易學界口授秘傳)

  13 中醫陰陽說                           14中醫五行說

  15 五運六氣說                            16納音五行說

  17  出生時間(四柱)預測人生、健康 18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19 五行分別來源五星                    20 五行常生常克模式          

近百年來東西方文化發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實證學者把這些唯象性的千古之謎核心論斷斥之為「迷信」、「偽科學」、「中醫沒有理論根據」、要「取消中醫」等,其中不乏高級精英(如梁啟超,胡適,魯迅,梁漱溟,傅斯年等),中華科學文化備受責難。上世紀邢台地震後,中科院翁文波院士受周恩來總理委託研究地震預測,他把干支紀年、干支紀日慨念引入到他的地震預測理論中,使地震、旱澇天災預測準確度從≤30%的世界水平飆升到>80%,震驚國內外[2-3]。這麼有巨大貢獻的理論卻因為干支紀年、紀日千古之謎未能破解,致使其理論當時不能正名具有科學性,某權威科學出版社不願出版、沒人敢繼承。1994年翁院士留下翁氏地震公式之謎乘鶴西去後,我國地震預測水平無奈又回落到≤30%,汶川、玉樹大地震未能發出預警,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前任中科院院長盧嘉錫和路甬祥1998年就聯名著文,撥亂反正:「國於天地,必有以立。何以立國,惟民族精神是賴。民族精神根源於優秀的民族科學文化。」「在當今的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喪失獨立的科學文化更可怕。挺起自己民族科學文化的脊梁骨才會有民族的獨立與自尊」[1]。可見能否破解這些核心千古之謎不僅對中華科學文化、中醫學、周易學、天災學、出生學的自身發展和現代化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還對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振興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胡錦濤前總書記終於在十七大報告中講出了人民的心聲。

破解有兩層含義:(1)本正確的結論,一直有爭議,給以現代解讀,指出其科學性,如干支,60甲子,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納音五行等;(2)一直認為正確的結論,給以現代解讀,甄別其局限性,如五行常生常克模式,提出五行生剋新模式;(3)一直認為正確的結論,給以現代解讀,甄別出謬誤,如干支農曆、五行分別來源五星等。

筆者等近二十年來依現代物理學、現代天文學、現代宇宙生物學、生物進化論、現代最新醫學成果、天人合一觀,潛心研究上述千古之謎,撰寫了十多篇論文,分別發表在《大自然探索》、《科學》、《中國中醫藥學報》、《中華中醫藥雜誌》、《科學研究月刊》、《湖南中醫學院學報》、《湖南中醫雜誌》等學刊上,出版專著《生命(醫易)百年歷》,取得了如下重大發現和突破性成果:

1  提出了天人合一機制和天人合一模型

2  發現了5個天人合一規律:

3  利用這5個天人合一規律,可破解上述千古之謎等。

建立了中醫學人體個性化陰陽五行模型(現只有人體共性化陰陽五行模型),提出先天五行失調病慨念,特別有利於防治「未病」。

首次指出干支農曆的千年謬誤,推翻干支農曆的曆法地位,確認生命(醫易)歷為醫學、易學、農學最佳時標,出版專著《生命(醫易)百年歷》,替代干支農曆[44]。

6  首次指出「五行分別對五星」的千年謬誤。

指出傳統五行生剋模式的局限性,依七曜陰陽及天人合一,建立了五行生剋新模式,行間存在10對互生、10對互克關係。

本文將綱要性地概括闡述這些問題。

1 曆法,干支農曆,醫易歷

自古醫易同源、會通,易學往往是中醫學的先導。預測醫學、易學預測必涉及干支農曆,醫易歷等曆法,它們都與干支、60甲子有關。曆法是預測的中樞,曆法錯,全盤皆輸,所以必須確認正確的曆法。 

1.1 何謂曆法

為適應人們日常生活、特定社會活動和研究的需要,根據對人類最攸關天象的精確觀察,運用其規律科學合理地計量時間、制定時間序列的法則,稱為曆法。

具有代表性的曆法有公曆,回曆,農曆,干支農曆,醫易歷等,前三者一般較為熟悉。

1.2 干支農曆

干支農曆簡單說就是目前書市上所謂「萬年曆」或「易學萬年曆」,它是建立在農曆基礎上,用干支來紀農曆的年、月、日、時。

黃帝內經早有「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的記載,反映出先秦醫易學界先哲們已意識到曆法必須是天人合一的,除考慮日、月二曜影響人體外,還要顧及水、金、火、木、土五曜的影響。先哲們唯象地創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來紀元能彌補農曆的不足,體現五曜影響。干支紀日最早,至遲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開始辛卯起至今沒有錯亂過。西漢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太初曆,啟用干支紀年、紀日,至唐代擴展干支紀月、紀時,至今已有兩千餘年。其要點如下:

⑴年為太陰年,年首為春節,平年12個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閏年13個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紀年並周轉。

⑵月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為月首,歷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紀月並周轉,月支正月為寅,二月為卯,……,冬(十一)月為子,臘(十二)月為丑,每年不變,閏月無獨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與年乾的約束關係列於表1。

⑶ 日以23時界定,頭日23時至當日23時為1日,以六十甲子紀日並周轉,簡稱日甲子。

⑷1日分12個時辰,以23時起奇時數界定,用60甲子紀時並周轉,頭日23時至當日1時支為子,1時至3時支為丑,……,當日21時至23時支為亥,每日不變。頭日23時至當日1時子時天干由當日干按表1定。

千百年來社會上一直存在著曆法上的混亂。中醫學雖有黃帝內經七曜「天」的理念、內涵豐富的歲氣歷,但其干支、曆法理論、運氣學理論等,至今仍停留在日月二曜「天」模型階段,其七曜生命曆法還是空白,還未形成自己的合理時標[4]。有些易學、中醫學者和出版界誤以為農曆用干支紀元就是醫易歷,能作為中醫學、易學時標。其實幹支農曆不是醫易歷,不能作為中醫學、易學時標[5-6]。

1.3 醫易歷

至唐代,大醫家王冰、大易家李虛中等已發現,干支農曆作為中醫學、易學時標,其干支紀年、紀月有誤。王冰認為十天干化五運、十二地支化六氣描述的氣象、物候變化周轉周期應是回歸年,干支農曆中干支紀太陰年必定有誤。李虛中繼而認為,既然干支紀的年是回歸年,干支紀月也應是以回歸年為基礎,將太陽周年視運動等分為十二段以之為太陽曆的十二節月,干支農曆中干支紀朔望月必定有誤。李虛中、王冰等先哲們對干支農曆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創新出醫易歷。後得到元代大農學家王楨農學歷《農書·授時指掌活法之圖》(圖1)的有力支持[7]。千百年來實踐表明,醫易歷較能全面反映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對人體的影響,可作為中醫學、易學時標,用於醫學預測和人生健康預測。但由於長期說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後玄機,干支農曆為什麼錯,醫易歷為什麼對,千百年來醫易歷只能口授秘傳,形成與干支農曆並存的千古心照不宣困惑懸案。

醫易歷的曆日、歷時及其干支紀元與干支農曆相同,差別主要在歷年、歷月上,列述如下[8-10]:

⑴年為回歸年,年首為立春,1個回歸年=365.2422日,不須取整日,無閏年,用六十甲子紀年並周轉,紀年干支與干支農曆同。

⑵全年分12個月,以節界定,立春到驚蟄1月支為寅,驚蟄到清明2月支為卯,……,小寒到立春12月支為丑,每年不變;月不取整日,無閏月,用六十甲子紀月並周轉,月干與年乾的約束關係與干支農曆同(表1)。

2 天人合一機制、天人合一模型,生命曆法

 制歷核心之一要「依據對人類最攸關天象」,必涉及「天」到底指什麼,天人如何合一。「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也只是先哲們唯象地想說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曜為天,並未指出為什麼、如何合一,成為千古之謎。

2.1天人合一機制、天人合一模型

人類及生物生存的地外環境統稱為宇宙或「天」。與人類及生物最緊鄰環境是太陽系,太陽系又處在更大的銀河系中,銀河系外還有許多河外星系,十分龐大,顯然這個「天」需要簡化。

太陽系主要由太陽和八大行星組成(圖2),太陽質量占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在其引力作用下,八大行星繞太陽運動,從心向外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等星,基本天文學參數列於表2,其公轉方向都順行(朝太陽自轉方向),公轉軌道運動近似為以太陽為圓心、以不同公轉半徑的勻速同心圓周運動,只是初位相和公轉周期T不同。離地球最近的天體還有月球,距地平均3.8×105km,質量為7.35×1022kg,1朔望月=29.53059日,1近點月=27.55455日[11] 。

人體生命過程決定於遺傳基因和外部環境。依現代宇宙生物學和航天醫學,天體的萬有引力(引潮力)、宇宙射線(電磁波)和高能粒子流等嚴重地影響著人體的生命過程,毫無例外地給每個人體都打上天體影響的烙印,這三大作用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機制[12-14]。對於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和生物,由於地磁場和大氣的保護,作用機制主要為天體的電磁波和萬有引力(引潮力)。

依照現代天體物理學,各天體的影響強度與地球的距離平方(立方)成反比,且作用機制具有方向性。萬有引力(引潮力)與天體質量成正比;電磁波和高能粒子流強度,隨天體溫度上升驟增。太陽集中了太陽系99.86%的質量,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C°,表面也有6000C°,故太陽是決定地球氣象、物候,影響人體生命過程的主要因素。

依照筆者等關於七曜對地、對人體最大引力和引潮力的估算(表3)[15],月球雖小,但距地球最近,對人體的引潮力是太陽的2倍多,是影響人體生命過程的次要因素。水、金、火、木、土五曜引潮力、引力雖比月球小很多,但近地點引潮力、引力與遠地點引潮力、引力之比很大,金、火星分別達241.8、112.0倍,其次為水、木、土,每年變化幅度也很大,所以五曜也是不可忽視的次要因素。太陽系中其他象天王、海王行星、行星的衛星,或因遙遠,或因質量太小,或因溫度不高等,其影響可近似略去。太陽系的半徑約50天文單位,銀河系中其他恆星距地球十分遙遠,可不予考慮,銀河系以外的星雲就更可忽略了,因此,天人合一模型可簡化為七曜與地、與人的合一[16-17]。

2.2 生命曆法

依天人合一模型,能全面體現地外宇宙,即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對地氣象、物候和人體生命過程影響的曆法,稱為生命曆法。只有選用七曜生命曆法作為醫學、易學時標,才能正確發展預測醫學,進行人生健康預測。

3  曆法的分類

   太陽是決定地球氣象、物候、影響人體生命過程最攸關的天象,制歷必須首先考慮日象。眾所周知,地球相對太陽自轉1周曆經晝夜為1日,這是所有曆法量度時間必選的最基本單位。再細分,公曆有「時」、「分」、「秒」等層次。農曆、干支農曆、醫易歷有「時辰」層次等。

3.1 從功能分生活曆法、法定曆法、特定社會活動曆法、研究曆法

生活曆法要求歷年、歷月取整日以方便生活。凡由官方頒布的曆法,稱為法定曆法,如黃帝歷、顓頊歷等古六歷,太初曆、現公曆等[18]。法定曆法也必須是生活曆法。中國歷代曆法中有些可歸入農曆,多數可歸入干支農曆。農曆現演變為民俗曆法。

回曆主要用於伊斯蘭國家宗教事務中,是典型的特定社會活動曆法。醫易歷、干支農曆,五運六氣(歲氣)歷、六十干支歷、九宮八風歷、《授時指掌活法之圖》農學歷等,主要用於研究醫學、易學、農學,屬研究曆法[18-18]。

3.2 從歷年、歷月層面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曆[11] 

制比日更大的量度單位年、月有三種選擇:

⑴把太陽從春分點沿黃道東行一周復回春分點歷時1回歸年(=365.2422日)作基本周期,取整日為歷年,歷年與回歸年的差異用閏日來協調,稱為太陽曆。公曆是典型的太陽曆。公曆年首(元旦)、歷月是人為的,沒有天文學意義,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只有一個太陽。醫易曆本質上也屬太陽曆範疇,但年首、歷月有著確切的天文學意義。它用干支紀元,表徵它採用的是七曜天人合一模型[16-17]。

⑵把朔望月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歷月長度,取整日定歷月,人為規定12個歷月為1年,稱為太陰曆,其典型代表是回曆。它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個太陽和月球。

⑶把朔望月和回歸年作基本周期,力求把朔望月作歷月長度,取整日定歷月,12個歷月為1年,與回歸年的差異用閏月來協調,稱為陰陽曆。其典型代表是農曆。干支農曆本質上也屬陰陽曆範疇。陰陽曆的地外宇宙「天」模型有一個太陽和月球。

4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紀年的天文學背景——天人合一第1規律發現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陰陽、五行等是中華文化的基本思維基因,但長期以來學術界並未能說清它。郭沫若認為,十天干來源於「基數觀念進化至十」,十二地支來源於黃道周天的十二辰星;鄭文光認為,十二地支與十二個朔望月有關[20],但又說明不了干支紀曆等問題。

4.1 傅立勤1986年發現:月球近朔月會合周期與回歸年會合周期為60年

1983-85年宋岵庭、褚志宏、朱燦生採用日月地模型,發現413.32日是近點月與朔望月的平均會合周期,其內嵌套著14個朔望月與15個近點月[21-22]。1986年傅立勤在此基礎上又發現月球近朔月會合周期與回歸年會合周期為60年,月球對地、對人視運動有60年的輪迴周期(參看錶4)[23],這無疑是一個突破性的貢獻。不過日月二曜「天」模型過於簡單,僅靠月球近朔月會合周期與回歸年會合周期為60年,從邏輯上難以分離出同時表達具有10年和12年獨立性運動的天干、地支來,因而難以破解60甲子。如60=12×5,若選12個獨立地支,那只有5個天干是獨立的;如60=10×6,若選10個獨立天干,那只有6個地支是獨立的。

4.2筆者等2001年發現:水、金、火、木、土五曜視運動分別具有10、5、2、12、30年輪迴准周期,太陽和五曜周年視運動具有60年輪迴准周期[16-17] 

依表2,T=87.969日≈10/41年、T=224.701日≈5/8年、T=686.980日≈2年、T=11.862年≈12年、T=29.458年≈30年。當地球公轉1周或太陽循黃道運行1周曆時1(回歸)年時,水星曆經4.1周、金星曆經1.6周、火星曆經0.5周、木星曆經1/12周、土星曆經1/30周,這些稱為運動狀態1。當地球公轉n周或太陽循黃道運行n周曆經n年時,水星曆經4.1周×n、金星曆經1.6周×n、火星曆經0.5周×n、木星曆經周1/12×n、土星曆經周1/30×n,這些稱為運動狀態n(n=1,2,……60,61),各狀態列於表4中。這表示當太陽繞地周轉時,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經10、5、2、12、30年各轉41、8、1、1、1周回到原點,太陽、水、金、火、木、土六曜對地、對人視運動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輪迴准周期;當太陽視運動周轉60周、歷經60年回到原點時,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轉246、96、30、5、2周回到原點,太陽和五曜周年視運動具有60年輪迴准周期性。

4.3 天人合一第1規律 

綜述上兩個發現表明:七曜對地、對人視運動具有60年的准周期性,施加給地、人體影響的准周期為60年,這個規律稱為天人合一第1規律。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的60年周期視運動軌跡如圖3所示[15]。

4.4十天干及其陰陽的天文學背景[16-17]  

4.4.1十天干

從表4可看出:水星曆經10種不同的等時狀態回到始點,水星這10種不同運動狀

態及其對地、對人體的影響,中華先哲們借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別表之,稱為十天干。類似地在第2個周期內又重複十天干狀態,依此往複下去。這樣十天乾的天文學背景就是水星周10年視運動。

4.4.2 天干陰陽 

火星屬地外行星,1個周期(2年)內只有兩種狀態:第1年沿其軌道前半周運動,次年沿後半周運動,年內相同時間位相相差約,對地球所施加的作用機制方向正相反,因而這兩個狀態可用陽(+)、陰(-)表示(表4),疊加在水星的影響上,使天干具有陰陽性,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

4.5 十二地支及其陰陽的天文學背景[16-17]  

木星屬地外行星,1周期12年內歷經12種不同的等時狀態回到始點。木星這12種狀態當然不同於水星,中華先哲們借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別表之(表4),稱為十二地支,第2周期內又依此重複一遍,往複下去。木星這12種運動狀態對地、對人體的影響是十二地支的天文學背景。類似前面的分析,火星的影響疊加在木星影響上,使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4.6    六十甲子及干支紀年[16-17]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數學上本有120種干支關係(如甲子、甲丑、乙子、乙丑、…),而七曜運行的同時性使干支匹配只有60種(沒甲丑、乙子、…),叫60甲子(表5)。用它來紀年,既表年序,又能依年干支表徵該年七曜對地球氣象、物候和對人體生命過程影響的特徵,因而具有深刻的生命曆法意義。這就破解了醫易歷干支紀(回歸)年的天文學背景為天人合一第1規律。

干支紀日的天文學背景——天人合一第2規律發現[10] 

5.1筆者等2010年發現天人合一第2規律:太陽周日視運動及五曜視運動的精確共同會合周期為60年(1年=360日)

干支紀日最早,但干支紀日的背後玄機一直是千古之謎。

 定義1年=360日。顯然1年=0.9857年,1年=1.01456年,年與太陽周日視運動周期日有公約數。

 依表2,五曜周年視運動(或公轉)周期可近似表為:T≈T=10/41年,T≈T=5/8年,T≈T=2年,T≈T=12年,T≈T=30年,其公約數為60年,自是太陽周日的公約數,故60年(21600日)是太陽周日視運動及五曜周年視運動的共同會合周期,稱為天人合一第2規律,並可用六十甲子紀年。            

5.2 干支紀日的天文學背景

   60年=360×60日,與日甲子有公約數,因此每連續60日之間的差別可用日甲子表徵。日甲子滾動360次就把60年輪迴周期正好紀完並周轉,其不同日甲子相同干支日間之差別可結合所在月甲子、年甲子區分開來。日甲子能體現太陽、水、金、火、木、土六曜周日、周年運動對地、對人體影響的日間變化,結合月甲子、年甲子能兼顧月球影響,體現七曜運動對地、對人體影響的日間變化。可見干支紀日的天文學背景為天人合一第2規律。

黃帝內經中曾有記載:「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這種1年=360日的曆法,中醫學界稱之為六十干支曆法,其謎一直待破[19],現可解讀。

5.3 干支紀時的天文、氣候學背景

干支紀時演繹於干支紀日(表1),因此,干支紀時的天文學背景與干支紀日相同,是天人合一第2規律。干支紀時,5日滿六十甲子而周轉。黃帝內經對我國黃河流域氣候變化規律總結為「五日謂之候」,可見干支紀時的氣候學背景是「五日謂之候」。

5.4 干支紀月的天文學背景

七曜影響使日間有區別,干支紀日把連續60日間區分開來。60年有365.2422個不同的日甲子,它們是有區別的,需要366種標記。60甲子紀年只能給出60種不同標記,引入干支紀月又可給出12種標記。這樣,年甲子結合月甲子就可給出60×12=720種標記,足以用來區分60年內的不同日甲子。

干支紀月演繹於干支紀年(表1),因此,干支紀月的天文學背景與干支紀年相同,是天人合一第1規律。60年=12×60月,與月甲子有公約數,因此每連續60月間差別可用月甲子表徵;月甲子滾動12次就把60年正好紀完並周轉,其不同月甲子相同干支月間差別可結合所在年甲子區分開來,月甲子能體現七曜運動對地、對人體影響的月間變化。

太陽、金星視運動,它們會合周期為5年,1個月甲子也是5年,這表明干支紀月的直接天文學背景是太陽、金星周5年視運動。

5.5  應用醫易歷要採用地方時[10] 

醫易歷四柱干支組旨在表徵七曜對人體作用的周期性變化規律,對處在不同經度的人體作用是不同的,因而必須採用人體所處經度的地方時。

6  筆者等2010年破解干支農曆的千年謬誤懸案

筆者等在文獻[24]指出:⑴干支紀年、紀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七曜模型及第1規律基礎上,干支紀的「年」是太陽沿黃道運動的回歸年,而干支農曆紀的是太陰年農,平年農354日或355日,閏年農383日或384日,與回歸年365.2422日差別很大,因而註定不能把干支移植到農曆來紀年農,干支紀年農是干支農曆的關鍵謬誤。⑵干支紀月的天文學背景是太陽、金星周5年視運動,干支紀月一個60甲子正好是5年,而干支紀月農卻沒有這個周期性。如戊子年甲子月首(公曆2008年11月28日)~癸巳年癸亥月末(公曆2013年12月2日)60甲子月共1831日,並不等於5年(365.2422日×5=1826.2110日)。干支紀月農是干支農曆的衍生謬誤,從而導致干支農曆遇到閏月農沒有干支,矛盾百出。

歷史上干支農曆曾既是法定曆法、生活曆法,又是研究曆法,起過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現公曆既為法定曆法,又是生活曆法,干支農曆已失去其昔日法定曆法、生活曆法地位;又由於它干支紀年農、紀月農有誤,不能作為中醫學、易學時標,也失去其昔日研究曆法地位,已完成其歷史使命,頂多保留其民俗曆法的意義。干支農曆當今仍公開大量出版發行,極易誤導,造成天時年、月干支認定的錯誤,導致後續研究全盤皆輸,應儘快退出歷史舞台。

7 關於年首的選擇

7.1 日象年首

如前述,日象是影響人體生命最攸關天象。太陽對人體的三大作用(引力、電磁波、高能粒子流)因素中以太陽光(電磁波)為首要。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主要表現為太陽光的輻照陰陽消長,冬至太陽運動到南回歸線,對北半球(我國)的日照熱量最小,處陰極,因而可選陰極冬至天象節點為年首,稱為日象年首或天象年首。我國古代曆法把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間隔叫做歲(12個朔望月叫做年),取冬至為歲首[18]。

7.2 月象年首

現行農曆的歷年、歷月屬太陰曆,年首取最靠近立春的月朔日春節為年首,可稱為月象年首。

7.3 氣象年首   

除「天」影響人體外,地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冬至太陽對北半球的日照熱量固然最小,但由於地球有較大的熱容量,地球大氣的氣象溫度並不在冬至就隨之降到最低,有一個滯後過程。依照我國歷代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觀察,地表氣溫滯後到大寒最低,屆時「冰方盛,水澤膚堅」(《禮記·月令》),生物要進入休眠的最深階段[30]。取大寒為年首稱為氣象年首。我國五運六氣學者多認為大寒為歲氣歷年首[17,25-26]。

7.4 物候(或生化)年首

「冬至四十五日(即立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素問·脈要精微論》);「寒日滌凍塗」(《夏小正》),「東風解凍,蜇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侯雁北,草木始動」(圖1),觀物知候,春回大地,萬物萌生。這表示地表氣溫極點(氣象年首)到生物生化休眠極點反轉萌生又有一個滯後,立春是天、地對生物、人影響的一個新節點,稱為物候年首或生化年首。元代王楨研究農作物曆法,創《授時指掌活法之圖》農學歷,就是以立春為年首。醫易歷與農學歷同屬於生命(醫易)歷,選立春為年首,體現了醫易歷的天人合一曆法特性。我國也有學者認為歲氣歷應選立春為年首[27] 。

運氣學致力於由天時預測民病。主張歲氣歷取大寒為年首者,是著眼於天時預測氣象;主張歲氣歷取立春為年首者,是著眼於預測物候生化、民病,二者是不矛盾的。

值得指出的是,年首如何選,不光依天文學因素,還與曆法性質、社會文化有關。以上日象年首、月象年首、氣象年首、物候或生化年首都有其特定的天文學意義。最沒有天文學意義的年首要算公曆了,宗教色彩最濃。公元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頒布新曆(即現公曆),年首既不選冬至,也不選靠近冬至的近日點(它漂移,現在冬至後14日),而是規定冬至後10日為年首元旦[11]。

8  醫易歷四柱干支組顯現的基本規律 

8.1  筆者等1999年發現醫易歷四柱干支組顯現的天人合一第3規律:518400個四柱干支組歷經一個60甲子年顯現約一半,歷經2個60甲子年顯現約3/4,歷經3個60甲子年可基本顯現,歷經4個60甲子年才能全部顯現,並為天文萬年曆所證實(圖4,證明略)[27-29]

8.2 筆者等1999年發現天人合一第4規律:太陽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視運動的會合周期是240年,醫易歷四柱干支組相隔240年基本重現,並得到天文萬年曆的驗證。這表徵著天人超巨系統的輪迴周期為240年(圖4,證明略)[28-30]。

9 醫易歷干支紀元表徵七曜對地、對人體影響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⑴天人合一第1、2、3、4規律本身就有一定的近似性。七曜對人體的作用在太陽周日、周年、朔望月、五曜視運動會合周期240年中不同60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時本是不同的。基於醫易學研究涉及時限多為60年左右,240年中不同甲子年的同干支年、月、日、時的差別微小簡化為相同。以上醫易歷四柱干支的近似性必降低預測的應驗率。

⑶七曜對人體的作用是在天地穩態條件下討論的,而天地嚴格說並不總是穩態(如地震、太陽黑子爆發),因而醫易歷四柱干支表徵的天人合一系統運動基本節律在天地非穩態時就失效,具有局限性。

儘管醫易歷具有上述近似性和局限性,但意義不可低估。目前人類曆法只有醫易歷的地外宇宙「天」模型為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能較全面體現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對地、對人體的影響,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生命曆法,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曆法文明的獨一無二貢獻。 

10  醫易歷四柱干支組體現生命曆法意義 

公曆和農曆、回曆將太陽系分別簡化為僅太陽一曜或二曜,忽視了其他六曜、五曜對人體生命過程的影響,自難充當生命曆法。

醫易歷中時序年、月、日、時的劃分是以太陽曆為基礎,體現了太陽是決定地球氣象、物候、影響人體生命過程的主要因素。太陽和地球當理論上簡化為二體問題時,時序與太陽的影響原則上可以用解析函數表述。眾所周知,三體和三體以上物體系統是非線性系統,沒有解析解。這就表明醫易歷要想把七曜的影響用解析函數表述是不可能的。中華先哲們採用60甲子紀年、紀月,用離散數學節點系統方法體現月、水、金、火、木、土六曜對不同年、月的調製作用;用60甲子紀日、紀時節點系統方法,體現了水、金、火、木、土五曜對不同日、時的調製作用。醫易歷一個四柱(年、月、日、時)干支組八個參數代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七曜(天)對人的一種時區方位,一種天人感應模型。年柱、日柱各有60個獨立干支,月柱、時柱干支因受表1的限制,各只有12個獨立干支,四柱獨立干支組只有(60×12×60×12=)518400種,在醫易學中就代表「天」(即七曜)對人有518400種感應模型。隨著星轉斗移,醫易歷就用粗線條從整體上代表著七曜對人的基本感應節律,自可作醫易學的時標,可用於醫學預測和健康預測,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曆法的獨一無二貢獻。

11人體陰陽五行的共性化模型

中醫學、易學均以陰陽、五行及其生、克、制、化為基礎,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以簡馭繁,把人體組織結構、臟腑器官、生理功能和生命現象辯證地歸屬陰陽五行,建立了人體的共性化結構模型,五臟是人體核心功能系統,五腑與五臟是表(陽)里(陰)關係,三焦是臟腑間的通道;五竅是五髒的窗口,五體、五液、五神、五華是五髒的外部表象,並和醫易歷干支五行聯繫起來,如表6所示[31-32],建立起七曜影響人體生命過程的作用模式。表6中干支對應的五行特性醫易學界稱為干支正五行。除正五行外,先哲們還唯象地提出了太陽周年五行、周日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天五行或三陰三陽五行,納音五行等,通過它們與人體五行的生、克、乘、侮,來體現七曜天時對人體的影響,進一步展現醫易歷的生命曆法意義。

破解這些五行的背後玄機一直是我國多代學者的夢想。

12中醫學五行常生、常克模式的局限性,五行生剋的新模式

筆者等在文獻[33]指出:⑴只有陰陽周期性穩定消長才有五行慨念,五行是維持陰陽周期性穩定消長的制約調控機制。隨機消長的陰陽延伸不出五行;五行的制約調控機製表現為陰陽周期性穩定消長的五個不同的階段。⑵五行相生乃是兩行間由於具有同一性,相剋乃是兩行間由於具有對立性。⑶中醫學五行常生、常克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情況下出現的五行互生、互克現象,必須發展五行生剋新模式。

⑷太陽的周日、周年和月球的周日、周月視運動陰陽周期性消長如圖5所示,分別有8對互生、9對互克機制。⑸以太陽為主體的七曜視運動陰陽周期性消長疊加的五行生剋新模式如圖6所示,有10對互生、10對互克機制。其中5個與陰陽周期性消長方向一致的相鄰相生和5個隔位相剋分別為常生和常克。(圖6)。⑹人體五臟、五腑五行生剋新模式如圖6所示,有10對互生、10對互克機制,其中5個與陰陽周期性消長方向一致的相鄰相生和5個隔位相剋分別為常生和常克。五行生剋新模式能全面解釋人體生理和病理情況下五臟間實際表現出的10對互生、10對互克關係。

13 運氣學氣化理論的天文學背景

五運六氣學是黃帝內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最早的預測醫學,開倡於唐代王冰,興盛於兩宋金元,在千百年來的醫學實踐中得到了肯定。運氣學由兩部分組成:(1)依對「九星懸朗,七曜周旋」的初步觀察,唯象定性地提出了氣化理論,依紀年干支推演當年的常規氣候變化特徵,即所謂天時,這是運氣學的理論核心。(2)與人體的共性化陰陽五行模型相結合,由天時預測民病,有60%以上的符合率[25]。運氣學「以象之謂也」,天文學背景模糊不清,導致古今醫家毀譽上千年,1953年竟以「占候」論革出大學教材。改革開放後固得以糾偏,但其氣化理論的背後玄機仍待破解。筆者在文獻[15,34]中依據現代天文學、宇宙生物學知識,解讀了運氣理論框架的天文學背景,現概括如下。

13.1 主運、主氣、中運、客氣

(1)主五運、主六氣

如果太陽系中沒有其他七大行星存在,太陽對地球氣候、物候和人體生命過程的影響,就會以1年為周期循環,年間無區別,按年內氣象變化對五髒的影響把從大寒起24個節氣等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這就是所謂主五運概念,依次稱為初運、二運、三運、四運、終運,並用角木、徵火、宮土、商金、羽水表其五行屬性,主司五季之常令。運氣學又按氣象變化對六腑和六經的影響,把從大寒起的歲24個節氣等分為六季,這就是所謂六主氣的概念,依次稱為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以二陰一陽、一陰二陽五行主司六季之常令。主五運、主六氣都以1年為周期來說明地球氣候常規變化及對應人體的常規生理變化。

(2)中運、客氣的由來

中華先哲們依經驗唯象深知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存在對地球氣候和人體生命過程的影響,與太陽比各行星雖處次要地位,但因運動周期、狀態各不相同,勢必對地球的常規氣候變化帶來調製作用,導致人體的平病,因而紀年要用六十甲子,既表年序,又能把行星運動對地球和人體影響隨年的變化區分開來,需在主運、六氣之外又引入中運、客氣、運氣加臨等概念,這正是運氣學與醫學其他分支學科獨特之處。

13.2 天干化五運、太過不及

(1)金星產生五中運

金星的視運動周期為5年(表4),如圖7所示。當太陽繞地歷經第1周年時,金星從A歷經1.6周到B;當太陽繞地歷經第2周年時,金星從B歷經1.6周到C;當太陽繞地球歷經第3周年時,金星從C歷經1.6周到D;當太陽繞地歷經第4周年時,金星從D歷經1.6周到E;當太陽繞地歷經第5周年時,金星從E歷經1.6周回到A,完成一個循環。金星上述這5種運動狀態可由每個狀態的起點A、B、C、D、E表徵。第2個5年周期內依此往複。依文獻[33-34],金星的周5年視運動必產生五行,這就是中華先哲們根據長期觀察唯象地擬合出的A中運屬土、B中運屬金、C中運屬水、D中運屬木、E中運屬火(表4),勢必對地全年常規氣候(主五運)產生調製作用。五中運及其五行屬性的天文學背景是金星周5年視運動。

(2)天干化運、太過不及

由表4可知,甲己干對應土中運,乙庚干對應於金中運,丙辛干對應於水中運,丁壬干對應於木中運,戊癸干對應於火中運,這樣形式上有所謂天干化運: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之說,即所謂天干天五行。筆者等在文獻[35]討論了金星視運動5年周期性消長本徵五行生剋新模式,如圖8所示。再聯繫火星陰陽兩狀態疊加影響,可得陽干對應的五中運為陽,即所謂太過;陰乾對應五中運為陰,即所謂不及。歷史上醫家曾為天干化運的天五行與其正五行相悖爭論千餘年,現可解讀為:天干天五行來源於金星,天干正五行來源於水星,並不相悖。

(3)客運加臨主運的捨棄、淡化問題

值得指出的是,運氣學在中運之外在年內又引入客運慨念,希望把客主加臨細微到步,即五客運對主運五步的影響。事實上依運氣學天干紀運,每過1年客初運就要從頭年終客運向前跳躍兩步,如甲年客終運為太徵陽火,到乙年客初運跳過土運直躍至少商陰金。這種跳躍在理論上至今說不明白,在醫學實踐上也很少把客主加臨細微到步。另根據模糊數字的創始人扎德提出的互克原理:「當一個系統複雜性增大的時候,我們使它精確化的能力就會減少,在達到一定閥值時,複雜性跟精確性就會相互排斥」,即不可避免地帶來模糊性[36]。運氣學面對的太陽系是十分複雜的開放超巨系統,在上述構築其理論框架時已作了許多近似,它們的5年、6年、12年、30年、60年等周期性都有相當的模糊性,使客運加臨細微到主運五步失去意義,因而建議客主加臨只講中主運加臨,捨棄或淡化客運。

13.3地支化氣、正化對化、運氣加臨

(1)十二地支化六司天客氣

木星屬地外行星,質量是地球的333倍,是太陽系其他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具有特彆強的電磁場,其軌道貼近地球軌道4.2個天文單位,對地球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其視運動如圖9所示,在12年周期內逐年分處12個狀態,分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徵,由於地球自轉軸的偏角,木星在這12個地支狀態上對地常規氣候變化的調製作用不同,先哲們把卯-酉、辰-戌、巳-亥、午-子、未-丑、申-寅狀態方位對地的調製作用特點,依長期觀察籠統地分別擬合為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少陽相火即六地支化六客氣,簡稱地支化氣,與天干類似,其五行屬性稱為地支

天五行。運氣學從未說明何以主氣時序是二陰一陽一陰二陽,客氣時序改為三陰三陽,歷史上醫家曾為此爭論千餘年,這裡可解讀為主六氣來源於太陽,而客六氣來源於木星,所以二者可以不同。地支天五行與正五行的相悖問題,至今仍是懸案。

重複上節分析,這個客氣應主全年,細分六步無太多意義。為與運氣學習慣相一致,可稱為司天客氣,宜捨棄或淡化再泉和間氣之氣。

(2)地支化氣的正化和對化

從圖9可看出,木星除午-子外,分處未-丑、申-寅、卯-酉、辰-戌、巳-亥時兩向並不完全相對,只是大體相對,加上地自轉軸的偏角,地支化氣本應為12年,與地支化氣6年周期性相悖。為此,王冰形象地將其對地的影響猶如一個是太陽光照射,一個是月球反射太陽光之月光照射,將其一稱正化,另一稱對化。立足於北半球來看正化和對化,應將午、未、申、酉、戌、亥化氣為正化,子、丑、寅、卯、辰、巳化氣為對化。十二地支化氣的天文學背景是木星運動,周期嚴格說應約為12年。

13.4運氣加臨

如果把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對地球氣候的調製作用綜合考慮運用陰陽五行生剋制化關係,就會得到所謂的運氣加臨、天符、歲會等60甲子年的天時特徵。

13.5 水星、土星視運動的五行生剋模式

13.5.1水星視運動的天干天五行生剋模式

醫易學界稱之為天干天五行的背後玄機一直是千古之謎。筆者等在文獻[15]中討論了水星的周10年視運動軌跡,如圖10所示;其陰陽周10年周期性消長五行生剋新模式如圖11所示[35]。它說明天干天五行的天文學背景是水星周10年視運動。

13.5.2土星周30年視運動的五行

筆者等在文獻[13]中討論了土星的周30年視運動軌跡如圖12所示;其陰陽周30年周期性消長五行生剋模式圖13所示[35]。

水星、土星五行概念至今還未引入到中醫學中。

13.6 「五行分別對五星」的千年謬誤

  「歲木太過,……上應歲星。……歲火太過,……上應熒惑星。……歲土太過,……上應鎮星。……歲金太過,……上應太白星。……歲水太過,……上應辰星」(《素問·氣交變大論》)。千百年來諸多醫家一直將上述論斷解讀為「五行分別對五星」,且根深蒂固,廣泛流傳於古今各種著作中[4,37-38]。上述已指出日、月、水星、金星、土星等各曜對地、對人都有自己的五行,可見「五行分別對五星」是個千古謬誤,應予消除。

14 破解納音五行之謎

60甲子納音五行在醫易學中是個十分重要的慨念,如表5所列,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可依年納音五行與相應年干支正、天五行的生克關係,預測自然災害,依四柱納音能深入預測人的性格、健康特徵、婚配等,但其背後玄機一直是千古之謎。筆者等破解其天文學背景是水、金、木、土、月五曜准周60年視運動每2年加在人體五行上的調製,如表5所列,圖14所示,甲子、乙丑兩年為海中金,丙寅、丁卯兩年為爐中火等[34-35]。

依黃帝內經的要求,中醫學理論必須顧及到七個曜,每一曜的影響都不可或缺。如前所述,中醫學的太陽的周日、周年視運動五行,干支正五行、天五行、三陰三陽五行只顧及到日、水、金、火、木五曜,缺月、土兩曜。醫易學是中醫學的先導,月、土兩曜的影響唯一在醫易學的納音五行中反映出來,因而「納音五行」有必要補缺納入現行中醫學理論構架中,是對正五行、天五行的重要補充。 

由上述可見,醫易歷較能全面體現七曜對人體作用的周期性變化規律,體現生命曆法意義。

15天人合一第5規律發現——個性新生兒的先天陰陽五行與其出生天時陰陽五行的一致性[39] 

 胎兒出生時間應定為其娩出後首次建立自主呼吸之時,用醫易歷四柱干支表示,稱為該個性新生兒的醫易歷出生時間。

筆者在文獻[39]中,依現代生育醫學的最新成果[40]:,出生動因來自胎兒,胎兒出生擇時;依生物進化論,個性新生兒出生(限自然順產)為取得最大成活率,其選擇出生天時的陰陽五行力求與其先天陰陽五行相一致,這個結論稱為天人合一第5規律。筆者在文獻[39]中還進一步指出:⑴醫易歷出生時間有518400種,因而對應有518400種個性新生兒的先天陰陽五行模型;新生兒出生後,其後天自由運行節律即開始啟動;天對新生兒的後天自由運行節律也要進行整合,影響其後天秉性。⑵對於自然順產新生兒,只要醫易歷出生時間相同,他們先天陰陽五行就具有類似性,後天自由運行節律就會受到相同的天體感應節律整合,宏觀上表現為先後天的綜合秉性具有類似性。這為解決個性人的先天陰陽五行模型,從理論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16 個性人的先天陰陽五行初級模型及其健康預測[41] 

古人云:「不知易,不可言太醫。」醫易學在幾千年的預測實踐中對個性人的疾病預測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歸納了許多唯象預測體系,我們應當批判地借鑒和繼承。依天人合一第5規律及筆者的實踐,醫易歷四柱干支中隱含的陰陽五行及計算方法,可借鑒引入來建立個性人的先天陰陽五行初級模型。其模型、計算程式如下:

(1)依某個性人的地方時醫易歷出生時間建立其四柱干支表7。

(2)依表6列出天干、依表8列出地支五行及其權重。

(3)統計四柱干支中的五行數作為該個性人的先天五行模型。

(4)四柱干支五行權重總數為8,每一行平均權重1.6,這反映共性健康人的五行平衡權重數。若某個性人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數大體在1.6左右,表示該人的先天臟腑五行中和,一般健康。

(5)若某個性人的某一行過旺,超過1.6很多(如達到3以上)則該行所代表的人體臟腑等部位及被該過旺行所乘侮之行所代表的人體部位容易生病。如某人先天水過旺,水代表的腎、耳等部位易生病,被水乘之火所代表的心、小腸,被侮的土所代表的脾、胃等部位也易生病。

(6)若某個性人的某一行過弱(如0.2、0.3),則該行所代表的臟腑部位也易生病。

(7)若某個性人缺某一行或兩行,或該行極弱無助,而克或泄這一行的另一行又強,則所缺或極弱無助的該行所代表的人體部位更易生病。如先天五行缺水,而克水的土或泄水的木行又強,則水代表的腎、耳等部位更易生病。

(8)調研先天五行失調病,對象最好為新生兒群。由於條件限制,筆者等調查了某高校子弟小學、中學四個年級(1979-1986出生)204位學生的醫易歷出生時間,並詢問相應病史,發現缺某一行(個別缺2行)人數為27,占人群13.3%。調查了社會志願人群211人(1926-1996出生),詢問相應病史,發現先天缺某一行(少數缺2行)人數為39,占人群18.5%。兩人群平均先天缺五行人數佔16.9%,與病史符合率約在75%。這說明用醫易歷出生時間來建構個性人先天陰陽五行模型進行先天疾病預測初步是可行的。有了這個預測未病模型,就可有效地防治未病,防範於未然,節約醫療成本。我國有13億人口,按16.9%計,涉及先天缺五行病者達2億,這是一個很大的人群,值得國家有關部分重視。不少中醫學者已吸納易學四柱預測經驗,開展預測醫學研究[42-43]。

17 破解「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孟子·公孫丑》)。由堯舜至湯五百年,由湯至文王五百年,由文王至孔子五百年......從朱元璋到洪秀全剛好五百年。似有其規律,成為另一個千古之謎。

醫易歷出生時間有518400種,對應著518400種先天陰陽五行模型。所謂「王者」即指具有最優秀的先天陰陽五行模型。依天人合一第3規律,518400種先天陰陽五行模型只有240年才能出齊,也即240年才能出現所謂「王者」天時。在古代人口少,一個240年中遇到「王者」天時可能沒人同房,也就沒「王者」出生。往往要等兩個240年即480年才有「王者」出生。480年整稱「五百年」,即可破解孟子論斷之謎。

18     結論

⑴ 天乾的天文學背景是水星視運動;地支的天文學背景是木星視運動;60甲子的天文學背景是天人合一第1規律。

⑵醫易歷的天文學背景是天人合一第1、2規律,其四柱干支組依天人合一第3、4規律顯現。依其四柱干支可推演干支正五行、天干天五行、地支三陰三陽五行,納音五行等,與人體的陰陽五行模型相結合,通過生、克、制、化,全面體現日、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對地、對人體的影響,是目前世界上最優秀的生命曆法,是醫學、易學、農學的最佳時標,是中華文化對人類曆法文明的獨一無二貢獻。

⑶干支農曆歷史上曾作為法定曆法、生活曆法、研究曆法起過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干支紀的年應是回歸年,而干支農曆干支紀的年是太陰年,致使干支農曆是一部有謬誤的研究曆法,不能作為醫學、易學、農學的時標,不能用於醫學預測和人生健康預測。至今仍繼續出版發行,極易誤導,應當退出曆法舞台。

⑷中醫學五行常生、常克模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情況下出現的五行互生、互克現象,為此發展了五行生剋新模式。

⑸建立個性人陰陽五行模型是中醫學的歷史使命。天人合一第5規律的發現為建立個性人陰陽五行模型、進行健康預測邁出了理論關鍵一步。由新生兒醫易歷出生時間建立其先天陰陽五行初級模型,進行健康預測,發現有16.9%人群缺行,具有70%以上的符合率,對防治未病具有重大社會價值。中醫學應吸納易學四柱預測經驗,發展預測醫學。

⑹運氣學作為最早預測醫學,由天時預測民病,有其堅實的天文學背景,但氣化理論還很初步,需多學科專家參與繼續完善,使其現代化。

⑺ 「五行分別對五星」也是一個千年謬誤,應當從中醫學專著和教科書中革除。

⑻利用天人合一第5、3、4規律可破解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論斷之謎。

參   考   文  

[1] 盧嘉錫,路甬祥主編.《中國古代科學史綱》21卷序言(J).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 翁文波,張 清編著. 天干地支紀曆與預測(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3

[3] 王志明著.當代預測宗師(M).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

[4] 雷順群主編.《內經》多學科研究第十二章(《內經》的天文曆法體系,M).南京: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 曉潤.易經萬年曆(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4

[6] 費秉勛.易學萬年曆(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

[7]伊世同,龍齡索龍騰東方的萌始年代與其天文學求解(J),《龍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經濟文化出版社,2003

[8] 靳九成,靳萍,通用醫曆法及其天人合一意義(J),湖南中醫雜誌,2003,19(4):1-3

[9] 靳九成,高志麗,完善生命曆法的月球參數(J),湖南中醫雜誌,2004,20(5):1-2

[10] 靳九成,高國建,靳浩,李任,醫易歷干支紀元的天文學背景探討(J),北京:中華中醫藥雜誌(中國醫藥學報),2010,25(5):651-654

[11] 餘明主編.簡明天文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2] [法]吉勒斯·克勒芒著.陳善廣譯.航天醫學基礎(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8

[13] 喬宗林主編.航空航天醫學知識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

[14] 黃偉芬著.航天員出艙活動醫學基礎(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8

[15]靳九成,黃建平,靳浩等,七曜陰陽周期性消長特性探討(J),北京:中華中醫藥雜誌(中國醫藥學報),2011,26(12):2800-2807

[16] 靳九成,彭再全,趙亞麗,運氣學理論的天文學背景探討(J), 湖南中醫雜誌,2001,17(2):2-5

[17] 靳九成,彭再全,趙亞麗,運氣學理論的天文學背景探討(J),中國醫藥學報,2004,19卷(S1):200-204

[18] 陳遵媯著.中國天文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006

[19] 王琦,王樹芬,周銘心,閆艷麗.運氣學說的研究與考察(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9 [20]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21] 宋岵庭、褚志宏,月亮近點周與會合周的運動規律(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83,19(3):451-460

[22]朱燦生,太極(陰陽)—科學燈塔初揭(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5,21(3):441-458

[23] 傅立勤,干支紀年與五運六氣的天文學背景(J),中國醫藥學報,1986,1(1):31-34

[24] 靳九成,高國建,靳 浩,李 任,干支農曆謬誤與醫易學時標(J),科學研究月刊,2010,(11):82-84

[25] 楊力著.中醫運氣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6] 秦廣枕,淺談《內經》六季的科學性和現實意義(J),上海中醫藥雜誌,1979,(4):46-48

[27] 田合祿,田蔚著.中醫運氣學解秘(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8]靳九成,楊旻卉,龐儀琴,醫用歷四柱干支顯現的基本規律(J),大自然探索,1999,18(3):112—116;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1999,(6):57-60

[29] 鄭鶴聲.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0] 張培瑜著.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31] 黃建平著.中醫學方法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2] 楊學鵬,古代人體結構模型(J),科學,1996,48(5):48-50

[33]靳九成,鄭陶,黃建平等,五行生剋新模式探討(J),北京:中華中醫藥雜誌(中國醫藥學報),2012,27(8):1998-2003

[34]靳九成,金世明,黃建平,鄭陶,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天文學背景探討(J),北京:中華中醫藥雜誌(中國醫藥學報),2008,23(9):757-761

[35] 靳九成等著.天人合一的新發現(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將出版

[36] L. A. Zadeh. Fuzzy Sets. Inf. Control, 1965.8

[37] 鄒學熹著.中國五臟病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8] 常秉義著.《周易》與曆法(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39] 靳九成,彭再全,楊旻卉,龐儀琴,出生時間的意義(J),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中文版),2000,(6):46-48

[40]  Roger Smith,劉忠玉譯,分娩定時,科學(ScientificAmerican 中文版),1999,(6): 5-12

[41] 楊旻卉,吳衛群,靳九成等, 先天五行失調病及其預測初探(J), 湖南中醫學院學

報,1996,16(S1):145-148

[42] 盧青山著.創新中醫(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43] 庄一民著.中醫運氣與健康預測(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

[44] 靳九成,靳 浩,朱 膽,薛開伍等著. 生命(醫易)百年歷(M).太原:山西科學

    技術出版社,2013
推薦閱讀:

Pycharm Professional(專業版)完美破解,永久激活
什麼是太歲?犯太歲怎麼破解?
易隱高層斷法破解
RAR加密使用中文(假設4個字),破解,需要多大人力物力?

TAG:轉載 | 規律 | 破解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