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周末】《頑疾——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法納刑辯

  

張宏傑,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文史不分家,他不僅是一名歷史學者,在政治學領域也頗有深耕。這本《頑疾——中國歷史上的腐敗與反腐敗》,便是其近年來歷史政治學的新作之一。

 

一、本書主題

 

「中國歷史上從未根治過腐敗」,這是社會的一般判斷,不過在這種群體判斷中,張宏傑還是給我們找出了幾條漏網之魚:譬如大清王朝唯一不貪腐的衙門——海關。此外,在承認腐敗的情況下,腐敗的程度也有所區別,比如:為什麼西漢相對清廉而東漢更多腐敗?

 

圍繞著腐敗的產生、反腐敗及其效果,張宏傑的視角是宏觀的,但其表達觀點的方式確實生動而具體的。不僅如此,其還引用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精確分析了事物發展的起因與變化過程,使得本書具備了一定的資料價值。

 

腐敗問題的解決在於人為,更在於科學的制度設計,這是作者的結論,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共識。

 

二、具體內容

 

在「腐敗問題其實是制度問題」的總論調之下,作者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制度是如何影響政府廉潔性的。

 

角度一:清朝的腐敗與反腐敗。在該視角之下,作者以清朝的海關文例,看一個制度如何將腐敗的政府部門變得廉潔高效。清朝的海關本來極度腐敗且效率地下,在赫德主導的改革之下,海關迅速成長為一個高效的廉政樣本,其核心在於人事與會計核算制度的改革。

 

除了赫德,海關的人員絕大部分仍舊是中國人。唯一變化的是制度,也因此項變化,清末海關與赫德一道名垂青史。

 

角度二:公務員薪資與腐敗的關係。是否通過高薪養廉,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一方面無論是從國外的成功案例看,高薪的確在一定程度抑制了腐敗的發生;另一方面國內關於高薪養廉的歷史記憶並不為人熟知,且高薪養廉所消耗的成本也是一個問題。

 

作者從中國歷史處罰,對漢代、宋代、清等朝代的俸祿制度進行了考察,指出高薪雖然有成本,「但不給官員工資是貪小便宜吃大虧。」從正面回應了高薪對反腐的積極意義。

 

角度三:高官為何貪腐?高官,是社會的統治階層,也是人中龍鳳。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甚高,問題在於,高地位並不意味著高收入,所以高官腐敗問題屢見不鮮。

 

作者以曾國藩、劉光第和那桐等為例子,具體分析了清代官員的收入情況。在了解了這些人的現實境遇之後,你或許對腐敗官員的仇恨會消解幾分。當然,你也可能會對他們斂財的手段嘆為觀止。

 

三、摘錄

 

1、晚晴中國官場極度腐敗,幾乎無官不貪,無衙不腐。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海關。本來,海關是清代最腐敗的衙門,在大清帝國誰都知道,當上幾年海關監督,撈的錢幾輩子都花不完。

 

但是,到了晚晴,中國海關卻一躍成了一個著名的廉潔機構,從1861年到19908年,海關近乎杜絕了腐敗,成為當時中國政府的唯一一塊凈土,甚至被認為是「世界行政管理史上的奇蹟之一」。

 

2、綜合起來,赫德的幾項管理制度是相互關聯的:高新激勵機制,讓官員們「不想貪」;先進的會計制度和審計監督制度,讓官員不能貪。嚴明懲戒制度,讓官員們不敢貪。這三者互為補充,不可分離。

 

3、腐敗首先是一個制度問題,其次才是道德問題。在制度層面,腐敗的源頭無疑是權力的不受制約和權力決定一切,但官員的薪酬或者俸祿水平是否能讓他們過上體面的生活,是否和他們手中的權力匹配,則是誘發腐敗罪直接、最具體的原因。

 

4、從道德層面,腐敗的官員是不值得同情的,但如果不了解官員階層的真實生存狀況,那麼,造成腐敗的荒誕制度一定是抽象的、冰冷的。腐敗頑疾為何蔓延千年,翻開清朝官員的賬本之後,答案或許會清晰起來。

 

5、赫德說,中國人說人性善,我們說人性惡。中國人因而求助於教育養成的規矩;我們則通過懲,對違法進行治理和處罰,梳理法律和規章。

 

推薦閱讀:

願你居廟堂之高白馬前程,處江湖之遠知己天涯(2)
為什麼古代人稱呼還有字?
楊潔逝世:我們為何懷念86版《西遊記》?
當代維京文化:關於瑞典人的歷史、心理與習俗(9)
華國鋒最後的遺憾是什麼?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