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精品創作初探
胡長安
當今社會,時逢千年盛世,傳統詩詞迎來美好春天,時代在呼喚詩詞精品。但是,近三十年來,在公開發表的數千萬首詩詞作品中,卻沒有多少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與這個時代很不相稱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對大家都公認的詩詞精品作一番分析研究,揭示其中奧秘,以便提高我們鑒賞和創作傳統詩詞的水平,讓當代傳統詩詞更好地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服務。
現在,我們就從古今名篇中隨意選擇幾首精品中的精品試賞析一下,當可獲得一些教益。
其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讀過此詩,便知詩人是通過對廬山瀑布勝景的描寫來歌頌祖國壯麗山河,其主題思想十分鮮明。從寫作藝術來看,寫風景詩從什麼角度「取景」是相當重要的。而詩人在題上只著一「望」字, 即以遙看的方式,便把攝取廬山瀑布風景圖的適當距離和角度確定下來,再利用誇張和比喻等不同手法描寫瀑布,其作品使人讀後,似乎是在觀看一段靈動的廬山瀑布錄像。由此可見詩人定題有神功。同時,詩中遣詞酌字也十分精當。如「生」字為瀑布造就一幅彩色的背景,對比之中,使瀑布更加光亮耀眼,而「飛」、「直下」、「落」等動詞,則把瀑布出之高山、臨空直落、勢不可擋的勝壯景觀呈現在讀者眼前。無怪乎蘇東坡在評詠廬山瀑布詩時說:「古來唯有謫仙辭」,對其讚賞有加。
其二,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此詩是詩人憂國思家之作。題目《春望》是寫春天所見,春天理應是一派生機,欣欣向榮。可是詩人望到的卻是大自然有春天(草木深),而國家和人民卻沒有春天(國破),這樣的情境多麼使人悲哀呀!所以詩人即以擬人誇張同用的手法,用「花濺淚」、「鳥驚心」來傾訴國難,「家書抵萬金」來傾吐家仇。尾聯以「白頭」即「發白」、「更短」、「不勝簪」作結,嘆息衰老,傷痛家國破碎,人民離亂之苦矣!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政治意義。
其三,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借漢喻唐的邊塞詩。一方面痛訴非正義的戰爭,體恤軍民疾苦(萬里長徵人未還);另一方面批判當政者昏庸無能,缺乏正確的邊防政策和得力的軍事指揮人才,致使邊塞遭受侵擾,民不安、國不寧。且盼望明主良將來保衛家國。此詩藝術特色在於借秦月漢關啟興,鞭笞腐敗無能的當權者,很有力度。所以明人李攀龍推獎該詩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再如毛澤東同志的詞《沁園春·雪》,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開篇,氣勢磅礴,雄渾豪放,暗狀革命力量。上闋寫景為主,頭三句概括總寫,中間七句具體描寫,形象生動,後三句寫想像中的風光。筆法多變,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下闋以「江山如此多嬌」過片,通過對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幾朝英雄人物的評價,襯托出今朝風流人物——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更高大、更完美的英雄形象。其藝術手段特別,寫景、議論和抒情緊密融合在一起。語言精當,如詞中「望」和「看」本是同義詞,但具體運用都經過精細推敲。誰能將「望長城內外」和「看紅妝素裹」中「望」、「看」互換呢?如換位,則前者將失去遠眺的韻味;後者卻沒有了細看的意趣了。乃至後面的「惜」、「略輸」、「稍遜」、「須」、「只識」、「數」等詞都用到了恰當之處。
綜上所析,幾首精品詩詞都具有其共同之處:一是主題思想好,愛憎分明,歌頌真善美,鞭笞假醜惡。二是藝術手法高超,極具感染力,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寫到這裡,使我想起了1946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指出文藝批評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政治標準,一個是藝術標準。我認為,今天辨別文藝作品的好壞優劣仍然應該是這兩個標準。這是因為政治標準就是要求作者愛憎分明,歌頌真善美,鞭笞假醜惡的。如果不講政治標準,我們的社會就有可能美醜不分,善惡不分,毒草也會變成香花的。但鑒於歷史的原因,有人提出把思想性和藝術性作為評判文藝作品的標準,我想也可以,只要是歌頌真善美,鞭笞假醜惡,愛憎分明,思想性好的,藝術性強,當然就是好作品了。
有了標準,又有古今詩詞精品為典範,是不是就可以出精品佳作呢?當然可以。但是也不是輕易就可以做到的。這是因為當前我們詩詞創作陣營存在著幾種傾向:一是標語口號式的作品多,根本談不上有什麼藝術性,讀了使人乏味;二是有些作品道是不乏藝術性,但是其思想內容是頹廢的、落後的,個人主義的,甚至是黃色反動的。這些東西藝術性越強,就越能毒害青少年,對社會為害越大,我們必須堅決反對,徹底掃除; 三是雖然有點藝術性,也不存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問題,就是不與時俱進,老古董讀後尤如聽外文。
由此,我方明白,要想出佳作,當從以下幾個方向努力。
一要徹底解決立場問題。精品好詩是宣揚真善美的,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者只有站在人民一邊,樂人民之樂,憂人民之憂,抒大眾之情感,才能寫出有深刻社會政治內容的好作品來。但是,解決立場問題,也不是說站在哪一邊就能站在哪一邊的問題。而是要長期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深入到火熱的社會生活中去,認真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堅持改造世界觀,才有可能與人民群眾有同樣的情感和同樣的立場。
二是不斷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文學功底,努力提高傳統詩詞藝術創作水平。人的知識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後天通過不斷的加強學習才取得的。所以,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的加強學習。一要向前人學習,向唐詩宋詞元曲學習,挖掘它們的藝術「富礦」,為我所用。其次要向人民大眾學習,民歌是他們創造的,裡邊有豐富的原生態的藝術營養,把它吸收過來,加以提高升華,亦為我所用。
我深信,只要廣大詩友以「求正容變」的態度,加強對詩詞藝術基本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堅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高度統一,深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線,感受時代前進的脈搏,體察人民的甘甜疾苦,那表現時代風貌和反映人民心聲的精品佳作將如雨後春筍。
為竹風《寸心集》序
黃潤蓬
新世紀初,我到貴州省詩詞學會編輯部主持工作,對竹風的作品產生了興趣,並留下較深的印象。2004年我任《貴州詩詞》主編,改原雙月刊為月刊,竹風應聘為編輯,同時貴州詩聯圖書編著中心成立,我兼總編,竹風兼編輯。因此,他除完成月刊編輯工作外,還組編《貴陽旅遊詩聯選》、《校園新韻》(貴州省第二屆大中學生中華詩詞大賽獲獎和入選作品集)以及為貴州詩友編審《澹齋吟草》、《心跡詩鈔》、《童山草》、《月樓詩選》、《勤耕集》等多部詩詞集。由於他工作熱情、認真負責、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被近兩屆貴州詩聯代表大會選為理事。
今年竹風將以往作品選編成《寸心集》,囑我寫序,我很高興為他的詩詞作些介紹。此集分為六個部分:一是黔都求索;二是大山情懷;三是塵海沉浮;四是桑梓情結;五是自由吟草;六是詩學漫筆。共有詩、詞、曲、新體詩890首。其中律絕279首、律詩(包括長律)347首、詞125首、自由詩詞曲139首,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是作者由學生、參軍、教書、務農、下海經商、書刊編輯等多種生活的心路歷程。他曾出沒於烽煙戰火,就職于軍界高層,也吃夠人間苦難,身處逆境,敢於面對現實,歷經坎坷磨難,不斷反思消化,傳奇式的人生,寫出了超常的詩歌,許多警句可說是血和淚的凝結。在詩詞的語言和意象方面有新的建樹,對詩論亦有新的發現。寫作上追求自己的風格,為貴州詩詞引領一股新鮮風氣。在《貴州詩詞》發表的詩評中李木曾不斷對其多首詩詞作出過中肯的評價。
竹風熱愛祖國,自幼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崇敬民族英雄,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實踐自我。1950年朝鮮戰爭,還是 15歲的熱血青年,就毅然投筆從戎,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決心以「馬革裹屍」而還。歸國後參加國防建設,調北京軍區工程兵部。遭嚴重挫折後,仍關心國家盛衰興亡,盼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其作品的字裡行間,可以得到灼目的感受。而對權錢交易、貪污賄賂、買官賣官等腐敗行為,痛恨至極,並用詩詞作品,予以痛斥。
家鄉是濃縮的祖國。熱愛故土是竹風詩歌的亮點之一,如在《鄉景夢縈》中寫道:「四十八欄九檯子,三步兩洞一條石。雙生古木白果樹,獨出虹橋青面獅。」家鄉田土(欄、檯子),虹橋石獅,鮮明生動,教人過目難忘。《念奴嬌·黔北游》:「播州尋勝,仰紅樓浩氣,雄關春色。笑共茅台初試酒,釀就胸中激烈。竹海淘心,丹崖煉意,吟嘯桫峰月。此情難控,赤河隨我騰越。」下半闋曆數遵義會議、婁山關、四渡赤水等勝跡,氣勢宏闊,讓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鄉路》:「野蜂枝上鬧,白鷺嶺前飛,十里黃金毯,三山碧玉堆。」在作者筆下他的家鄉處處有詩,處處如畫,秀麗風光,除給人藝術享受之外,教人想往之。
平生愛詩、愛詩如命。1956年春寫的《偶像》:「呵氣作雲霓,灑淚飛急雨,高唱大風歌,朗讀涌潮詩,揮動崑崙筆,舒展藍天紙,飽吸滄海墨,填就日月詞。」這應是竹風青年時立志寫詩的誓言,也是他獻身詩歌追求的目標。他在《生平紀略》中寫道:「不隨時俯仰,立志識古今。偏愛讀文史,酷好作狂吟。豈畏入另冊,矢志追詩神。」還有一首《詩趣》:「不愛烏紗愛楚騷,身無銅臭也堪豪。舊瓶新酒松間月,斷水消愁不用刀。」吟詩寫詩,不惜一切,不計後果。「作詩不厭百回刪,選入刊書亦未安。何用鉛華遮素質,唯求聲韻近天然。」(《吟齋自勉》)長期注重精品意識,隨時努力精益求精。新舊詩都能寫,且擺脫了概念化、一般化的桎梏。題材豐富,發掘深入,語言獨到,意象新穎,受到讀者的關注和讚許,是具有實力的詩人。因此,他的詩歌在《詩刊》社「白沙杯」全國詩歌大獎賽、華夏廉風全國反腐倡廉詩詞大賽(湖南省)、貴州「環保與茶文化」、貴州青岩「青松杯」、貴州省地稅等詩詞大賽中多次獲獎。
竹風在抨擊貪腐方面,寫出了較深刻的作品。如《油嘴官人》:「吃喝掏公款,爺們有海量。半瓶名貴酒,十戶苦辛糧。嘴上魚同水,心中虎與狼。一朝權在手,萬貫入私囊。」用對比的手法,揭露吃喝風,使丑象畢露,令人對紙醉金迷者,產生憤恨。「才能濟世何須位,學不利民枉作官。」這是作者對官場腐敗之風寫出的警句。
詩是表情達意的,而表情達意不能空洞無物。物,在詩中涵納和體現人的思想感情時,便成意象,所以從根本上講,詩是由意象構成的,意象問題,是詩歌創作中的主要問題。意象建構須經兩個途徑:一是感物生意,一是因意及物。無論是哪一種,最終都要依靠形象來體現。其表現形態因意而定,因象而顯,形態各異,變化無窮。竹風對意象研求較早,其作品注重意象組合,故寫起詩來,得心應手。其一是採用原象,即不加修飾的事物的原本面貌,既簡練,也富包容性,常常達到可意會而難於言傳的效果。如《山村信步》:「嫩杏疏籬外,夭桃密葉中。松針織翡翠,柳線綉蔥蘢。」詩中景物都是常見的原生物象,卻形成一幅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迷人的意境。「嫩杏」、「夭桃」、「密葉」、「松針」、「柳線」都是原象。如用概念化,把當時的感觀直說出來,必然空泛平淡,而通過原象組合,就生動傳神,產生濃郁的韻味。其二是喻象,在《健身族》中他這樣寫「強身騰虎步,健嗓作龍吟」。《七星潭觀景》:「荷盤承玉露,柳線綉金霞」。前一首用「虎步」「龍吟」來比喻強身健嗓的氣勢,語句新鮮,姿態傳神;後一首用「玉露」「金霞」比喻水珠和落日,色彩絢麗,滿目生輝。其三是染象,即被詩人的感情渲染的物象。也即是根據詩人的需要,把原象渲染為體現思想感情的意象。《踏青》:「綠風彈柳絮,紅雨醉桃天。嶺翠松濤瀉,溪清野鳥喧。」平常的風和雨,被染成「綠風」、「紅雨」;「松濤」、「野鳥」經「瀉」和「喧」的渲染,營造出物象新鮮,生機勃勃,心曠神怡的美好意境。其四是靈象,賦予物象以靈性,即常說的擬人化。《西江月·山鄉秋色》:「搭斗砰砰叫陣,鐮刀虎虎爭先。三秋喜遇艷陽天,躍起豐收一片。」這裡的搭斗、鐮刀有了知覺,像打仗一樣,敢於「叫陣」、「爭先」,物有靈氣,詩也活了,形成熱火朝天,爭先恐後的豐收景象。又如《喬松》:「青蔥立野裹龍鱗,拔地擎天有遠蔭。鐵干穿雲消電火,金針撥霧化雷音。穩如寶塔迎風霸,堅若靈峰對雨神。大雪凌冰渾不懼,從容應變到而今。」其中「消電火」「化雷音」「迎風霸」「對雨神」都屬靈象,喬松成了無所畏懼、從容應對的英雄,令人敬仰。其五是借象,即物象本身不具其意,而是詩人借物托意。如《鄉愁》:「咫尺寄身家萬里,年節生感酒一杯。欲把鄉思托皓月,不知何處敞心扉。」「皓月」是作者借來表示鄉愁的,它便沒有了平素人們感覺到的清輝明朗的含意。其六是輔象,使之形成意境。《踏莎行·訪友未遇》:「湄水橋頭,王家門口,眼波橫溢青衫袖。憶昔握手話別離,微風吹雨灑江柳。廿載歸來,小樓依舊,長天高樹涼初透。故園何處覓知音,愴然獨飲鄉思酒。」訪友不遇,物是人非,百感頓生,只有獨自借酒澆愁。這「鄉思酒」,就是輔象。以此深化寓意,既含蓄也增強效果,讓讀者產生聯想。七是代象,以典型貼切之物象代表更多更大的內涵。如「王選破格餐電腦,隆平酬志飽河山。」(《猴年感慨》),王選、袁隆平是頂級發明家,已為全世界所公認,「餐電腦」意味著王選的發明將革新世界印刷業;「飽河山」意味著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正在為全球人民造福,其含意深廣。此外,《寸心集》中因時、因景創就多種意象,使人目不暇接,發人深思,望讀者自行感受,不一一列舉了。就寫這些作為《寸心集》的序言吧。
趣雅情濃始作詩
——唐敏詩詞集《雪梅絲語》序丁垂賦
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寫詩不是少數人的專利,更不是男性的專利。在歷代浩如煙海的詩詞作品中,都不乏女性的詩人詞家。她們的詩詞作品在詩詞史中,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她們的作品和她們的名字在詩詞的星空里,各放異彩,熠熠生輝。人們都不會忘記這些熟悉而閃光的名字: 卓文君、謝道韞、李清照、朱淑真、唐婉、管道升、黃娥、徐燦、秋瑾……
當代的詩詞界里,也有不少女性的詩詞名家。如:葉嘉瑩、蔡淑萍、宣奉華、包德珍、畢彩雲、林家英等。可喜的是我們納雍縣這個偏僻、少為人知的小地方,竟有不少人喜歡詩詞,竟也有女性喜歡詩詞,而且有好幾個。因為主編《納雍詩詞》的緣故,我與她們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接觸並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和唐敏詩友相識是在2008年秋天。當時有朋友向我介紹說:「雍熙四小的唐敏老師喜歡詩詞,你們可以吸收她加入詩詞學會。」我說:「先讓她拿點詩詞來看看。」有一次,縣詩詞學會在縣政協會議室開座談會,通知了唐敏參加。就這樣,我讀到了她的幾首詩詞。第一感覺:清麗可嘉,頗有靈氣。
後來接觸漸漸多了,知道唐敏自幼生長在農村,和我一樣,也是鄉村長大的孩子。幼年時,她雖身為女娃,卻有點男孩子性格。請看她的這闋小詞「本性生來不像丫,無拘無束跑山窪。也曾結隊偷桃李,還喜成群逮鵲鴉。 抓蟹鱔,捕魚蝦,滿頭滿臉是泥巴。奶奶樂得連聲問:這是誰家小野娃?」《鷓鴣天·憶童年》
「憶童年」,我個人認為寫的就是作者本人的童年。無拘無束,天真無邪,帶幾分野性。雖為女娃卻像男孩子一樣淘氣頑皮,偷桃逮鳥,捕魚捉蝦,弄得泥巴滿頭滿臉都不在乎。從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是幸福的,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自由快樂,這肯定離不開父母的呵護與關愛。「奶奶樂得連聲問:這是誰家小野娃」一句將祖母對孫女的寬容和疼愛溢於言表,將老人慈祥、和藹可親的形像展現在讀者面前。
唐敏曾生長在農村,熟悉農村,了解農村,有體驗,有生活。她寫的一些農村題材的詩詞,讀來親切有味。如「竹林杏苑,布穀聲聲喚。巧手風兒來柳岸,刺繡春光一片。 炊煙爬上山頭,笑聲種進犁溝。踏著夕陽回首,詩行寫滿田疇。」《清平樂·曉耕》
一片太好春光,乃是風兒的巧手刺繡而成。「風兒」「炊煙」都用了擬人手法。那一行一行播下的莊稼種子,就是寫滿田疇的詩行啊!此等雅趣,不是生長在農村、熱愛農村、對農村有著千絲萬縷情結的人,是斷不會這樣寫的。小詞中注滿了作者的深情。
再看此小令「池塘鴨戲清波,堤邊柳弄婆娑。野地春風落座。牛兒閑卧,咀嚼牧子山歌。」《天凈沙·春野》
煞尾頗有味,「牛兒咀嚼山歌」,這可能嗎?「對牛彈琴」牛能懂嗎?這就是詩家語,寫出了放牧的樂趣,寫出了人畜之間的親近感。
自幼就「本性生來不像丫」的唐敏,性格開朗直爽,不喜遮遮掩掩,不矯揉造作,不扭捏作態,有股鬚眉氣。但女性的溫柔、溫情,女性的細心、細膩、耐性,她同樣不缺。我們從以下詩詞中就可窺見:
「名山同繾綣,勝景共流連。試問中秋月,何年何處圓?」《問月》
這首《問月》絕句,真的是在問月嗎?問月月能回答嗎?不能又為什麼要問?此中之意,耐人尋思。
「春風至,本可舞從容。為甚偏由人擺布?瞬間線斷落荒叢。終叫夢成空!」《憶江南·風箏》
欲求自身獨立,不願受人擺布。作者嘲諷風箏,只是將它作為象徵,詠物而有寄託,詞中寓意又何需言明。
「愁煙裊裊漫簾櫳,無語更愁濃。兩雙淚眼,萬般惆帳,一樣心情。 臨別方曉情難了,長恨各西東。此時相送,明朝挂念,何日重逢?」《眼兒媚·別賦》
「離人不敢預歸期,只把手輕揮。千般不舍,萬般無奈,別淚偷垂。 可憐本就歡娛少,勞燕又分飛。眼前別去,心頭挂念,夢裡依偎。」《眼兒媚·車站一瞥》
以上兩詞都寫離愁別緒。作者描寫了兩對,或許原本就是一對戀人的離別。「無語更愁濃」,「萬般惆悵,一樣心情」,「不敢預歸期」,「本就歡娛少」,「夢裡依偎」諸句叩擊心弦,讀之讓人動情。
「那年巷子中,雨似珍珠濺。攜手並肩行,共躲白花傘。 如今巷子中,思緒如麻亂。傘下為誰人,空著另一半?」《生查子,題「獨步雨巷」圖》
此詞效淑真同調《元夕》,可喜處師心不師跡也。細雨如麻亂,思緒如麻亂。景物依然,人在何處?淡淡的愁怨,深深的寂寞,此時的失落誰懂?衷情向誰訴?尾一二句「傘下為誰人,空著另一半?」是自問?是他問?細膩入微,柔情萬種。問得好, 問得妙,問出了裊裊餘韻,把畫的意境升華了。
唐敏詩詞創作題材較廣,恕不能一一介紹,讀者諸君可自己在她的詩集中去品讀吧。我只是隨便撿出部分作簡單評點,而且偏重於詞,這並不意味著她的詩不可取,下面我就抄錄她的一些好詩妙句,供大家欣賞:
晴來忙把花香采,只怕荒蕪一度春。《蜂》
營營忘卻檐前坐,最喜詩從扇底生。《夏夜》
半壺明月兌清閑,一碟星星炒淡然。
美酒今宵焉獨享?舉杯先敬李青蓮。
《月夜偶題》
經春歷夏復秋冬,並茂聲情囀碧穹。
笑你天生清脆嗓,偏偏困在小樊籠。
《籠中畫眉》
不學細柳嬌柔態,懶羨花工富貴生。《詠菊》
冰為肌骨雪為魂,淡雅清奇放曉昏。
不忍摘它瓶里插,留於庭院報新春。《詠梅》
花香鳥語杯中兌,畫意詩情筆底縈。《偶題》
作者的好詩妙句還有不少,限於篇幅,就暫抄錄到此吧。
作者本是一名教師,任教大概已有六、七個春秋。用粉筆給學生畫彩虹,獻青春為教育織春天,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業餘卻喜作詩填詞,難能可貴,可欽可佩。
據我所知,作者最初是從網上開始學習詩詞的,因她愛好上網。曾用網名「傲雪」馳騁於各詩詞網之間,所作詩詞常獲網友們一片讚揚之聲。她也養成了在電腦上創作詩詞的習慣。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詩詞的語言要講求藝術,就必須苦心經營,精心釀造詩味和詩的意境;詩詞中既要有雅趣,又要充滿深情才能感人。唐敏詩友對詩詞是下過一番工夫的,她創作詩詞也是費了苦心的。
當然,唐敏的詩詞也存在某些我個人認為的小問題:
①少數寫山水、旅遊方面的詩詞,我估計作者未必都親自到過,只憑網上得到的一些文字、圖片資料寫成,故讀了讓人覺得有「隔」之感。
②有的詩詞揉進新詩手法,這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關鍵是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就會不倫不類。
③有些句子不很順暢,有的詞語不是很妥。還需在鍊字、鍊句,尤其是練意方面多下工夫。
說時容易做時難,我自己問題更多。雖寫了不少詩詞,但能讓自己滿意的,真是寥寥無幾;能讓別人滿意的,更是「眾里尋它千百度」,也難找到。
唐敏詩友年輕,有靈氣,有悟性,有雅興,有感情,相信她在詩詞創作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好,一路柳暗花明。
寫下這些拉拉雜雜的文字,是應唐敏詩友之囑,為她的詩詞集《雪梅絲語》作的序。文中所言,不過是信口而言,一蛙之見,無甚高見,不足為序。誠望廣大讀者、詩友、方家予以指正。最後胡謅四句小詩收束全文:
正是暖春花放時,任君採摘萬千枝。
賞心端賴剪裁巧,趣雅情濃始作詩。
詩詞技巧五題
龍 硯
一、詩苑尋趣
寫詩我不內行,尤其是寫律詩、絕句和詞牌等之類的詩詞,我更是門外漢,但我從小喜歡閱讀歷代詩人的詩詞,並採用比較法,從詩人對於同類事物的描寫中,發現各自的匠心。比如發愁的「愁」,歷代詩人幾乎都寫過它,但由於他們運用手法互不雷同,「愁」的形象也就千姿百態。請看—
李頎詩:「請量東海水,看取深淺愁」。——「愁」有了深度。
李清照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愁」有了重量。
秦少游詞:「無邊絲雨細如愁」。——「愁」有了形狀。
趙嘏詩:「夕陽樓上山重重,未抵閑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數。
李煜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愁」有了體積和長度。
至於「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馮延已詞),「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詞),則把春愁黯黯,恍惚迷離之狀,更是寫得如在目前。
莎士比亞說過,詩人的想像「為從來沒人知道的東西構成形體,他筆下又描出他們的狀貌,使虛無縹緲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由於詩人對客觀景物有深入的體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外觀和內感融化無痕,因而能產生這樣形象感人的藝術效果。
經過這樣集中比較,我們可以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在提高欣賞水平的同時,還能學習詩人巧妙的表現手法。
二、發掘言外意
宋代詞人姜白石說得好:「句中無餘字,篇中無長語,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者也」。這「餘味」和「余意」之所以產生,是由於詩人做到了「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因此,我們在欣賞吟詠時,就要注意去領略這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杜甫的《春望》開頭兩句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如果平平讀去,只是覺得詩人在安史之亂中身困長安,眼見國難當頭,因而春愁縈懷。但若讀讀司馬光的評點,對這兩句詩的深刻含義,就會進一步瞭然於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跡矣!「寥寥數語,道破了這兩句詩的言外意,弦外音。——昔日繁華的長安,已經被叛軍糟蹋得瘡痍滿目。「國破山河在」,說明只有山河依舊,而樓閣亭台,典章文物等等,均已蕩然無存。而且「山河在」,也從自然地理角度講的;言外之意是,政治上早已江山易主了。「城春草木深」,長安城的春天原是很明媚、很熱鬧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車水馬龍,鮮花著錦;但失陷以後,長安卻只剩下叢生草木,滿地的血污,門巷蕭條,人煙冷落。這樣領會,就可能更接近詩人的原意。
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其頷聯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十個字,分別為六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間沒有任何動詞、連詞等加以連接。也就是說,詩人只是把許多物象堆在一起,讓讀者去想像,從而構成畫面,構成意境。我們如果在詩人提示的這些物象的觸發下,展開想像的翅膀,眼前就
可能出現這樣畫面:秋末冬初,霜露既降,草木凋零,一個風塵僕僕的詩人,為了實現政治抱負或者謀取生活的出路,在茅檐低小的客棧里,聽到幾聲雞鳴,就輕輕拉開茅店的柴門,背上簡易的行裝,趁著天明前的朦朧月色,懷著空虛而無所著落的心情,踏上了迷茫的旅途,跨河的小橋橋板上鋪滿了白霜,詩人在霜橋上留下了一個個腳印,奔向那寥廓的遠方……,這些言外之意,自然是讀者想像出來的,但卻不是強加給詩人的;它是在詩人給我們提供的那些物象的誘導下順手情理的產物。
思想雋永的詩人,總要突破語言的外殼,留一點餘地給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去填補,做到「意不淺露、詞不窮盡」,我們在欣賞詩詞時,就要善於做這種填補工作。
三、典型的瞬間
高明的攝影藝術家在拍攝人像的時候,總是善於捕捉最能揭示人物精神狀態的那典型的瞬間。善於刻畫人物的詩人和作家又何嘗不是這樣。楊孟載有一首《春綉》詩,描寫的是一個深閨待字的少女為自己刺繡嫁妝時的情景。可是作者在詩中並沒有去描述她那飛針走線的全過程,而是捕捉了她停針凝想的一剎那,寫了這樣兩句:
閑情正在停針處,笑嚼紅絨唾碧窗。
這一特寫鏡頭,把少女脈脈含情、偶步遐想時的意態,刻畫得入微入理,妙趣橫生。「閑情」一上心頭,「針」便不自主地「停」了下來,「笑」也自然浮上了雙頰;「笑嚼紅絨唾碧窗」則更是凝眸遐想時一種下意識的動作。這個少女此時幾乎忘記了一切,深深沉浸在未來新婚生活的憧憬之中;而這種憧憬又是由「春綉」引起的。她大概是在綉鴛鴦戲水吧!當綉到這對象徵恩愛夫妻的水鳥兩情歡洽的微妙動作時,她神往了,停針了,笑了,並嬌羞地把紅絨唾向碧窗。
一些妙筆生花的詩人,還把這種手法由描繪單一形象擴大到人物相互關係的表現方面,把人物對話、表情和動作容納在寥寥幾字中。如詩評家讚不絕口的唐人所寫的故人久別重逢的詩,就十分善於捕捉那常見於生活中的剪影。郎君在旅途中偶然碰到
一個闊別多年的老友,雙方在馬上對視良久,覺得似曾相識,最後終於認了出來,於是兩個不約而同下馬,拍肩大笑道:「要是在人群中走過,真認不出來了!」這樣集中呈現在短時間內的一連串動作和對話,作者只用了十個字就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畫面:「馬上相逢久,人中欲認難。」李孟的《喜見外弟又言別》,也有這種細膩的描寫。他和表弟從小生活在一起,十年離亂,天各一方,有一天,表弟突然出現在他面前,他不認識了,問對方姓什麼;問了姓還想不起來,只當是素不相識的來訪者;當表弟說出名字後,他才恍然大悟,於是兒時記憶一齊湧上心頭。這一剎那之間的複雜變化,包括內心和外貌的變化,詩人也只用十幾個字,就繪聲繪影地全部攝入了鏡頭,「問姓於初見,稱名憶舊容」。其他如司空曙的「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等等,也顯示了類似的情景。這些「能傳久別初見之神」的名句,令人讀後想而味之,確實會感到「情融神會,久別倏逢之意,宛然在目」 (范景文:《對床夜雨》)。
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講過一些故事,說明文藝作品反映生活有一種方法,即描寫最具表現力的片刻。這個片刻,既沒有冗長的過程交代,又沒有解決矛盾,但卻引人入勝,啟人聯想。這就是詩人從紛繁的生活素材中提煉出來的最能表情達意的珍品。我們在欣賞詩詞時,注意到這些地方,並加以發掘,自能更深刻地領會作品的豐富內容。
四、生活的切片
有些詩,只是生活的切片。尤其是短小精悍的絕句,更只能截取生活中最富於包孕的片段,向讀者輸出有限的信息,作為讀者定向聯想的導線。試看劉禹錫的《阿嬌怨》:
望見葳蕤舉翠華,試開金殿掃庭花。
須臾宮女來傳信,言幸平陽公主家。
阿嬌原來被漢武帝貯之金屋,恩寵有加;後來,武帝又看上了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子夫,就把她棄之如草芥,打入了冷宮。這四句詩就是這樣一個生活片斷:阿嬌遠遠望見翠花搖擺——漢武帝的儀仗隊來了,她內心深處騰起了熊熊希望之火,忙叫人開金殿,掃庭花,又派宮女去打探消息,準備接駕;可是剎那間宮女回報說:皇帝到平陽公主家去了。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阿嬌得知駕幸平陽的消息後,是怎麼想的,有什麼表情,說了些什麼,詩人一字未提。但是這一切,讀者似乎都可以思而得之。不僅如此,詩人藉以詠阿嬌的情事,抒發自己的身世之感,讀者也可從這一生活切片中領會出來。
韓渥的《已涼》,則連《阿嬌怨》這樣的片斷情節也沒有,只藝術地描繪出一個非常華麗而精緻的所在,使人覺得生活在那裡就非常舒適而清涼, 引起人們對那種生活的羨慕:
碧欄杆外綉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鬚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在歷代詩人給我們留下的大量佳作中,有許多精湛的藝術技巧供我們發掘、借鑒,讀詩時,切不可等閑視之。
五、「蒙太奇」手法
中唐詩人戴叔倫《除夜宿驛》詩中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歷來被認為是「客中改歲之絕唱」(胡震亨《唐音奎簽》);其實,它一字不易地取自梁武帝的《子夜冬歌》。梁詩的原句是:「一年夜將盡,萬里人未歸」。戴叔倫只是將詞序顛倒了一下;但這一顛倒,卻點鐵成金,結果眾口流傳,而它的出發處反而幾乎被人遺忘了。
戴詩後來居上的奧秘在哪裡呢?我們只要將兩聯詩作一比較,就不難找到答案。梁詩重在敘事,兩個完整的句子敘述了兩件互相關聯的事——一年的最後時光快結束了,但羈旅天涯的遊子還沒有回到故鄉,言盡意止,讀者一目了然;戴詩重在表象,兩個名詞性片語描繪了兩個形象——除夕之夜的形象和此時客居天涯的遊子形象,意在言外,要求讀者發揮想像、聯想來補充。
「一年將盡夜」寥寥五字,可以喚起讀者對除夕的一連串想像:燈紅酒暖,爆竹聲聲,笑語溫存,家人團聚,一片節日的歡樂氣氛。「萬里未歸人」,又使讀者想像到旅館寒燈、遊子悄然獨處的形象。這兩個形象一組合,立刻使人感到一個新的意義:「每逢佳節倍恩親」,抒情主人公在樂景與哀情的鮮明對比中,神馳故里,鄉思難禁。
英國十八世紀的美學家休姆說:「兩個視覺意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它們的結合,暗示一個嶄新面貌的意象。」這就是電影藝術中的「兩個鏡頭並置」,產生畫面與畫面之間的,在質上區別於這兩個分鏡頭的「第三個意義」,即所謂「蒙太奇」手法,「嶄新面貌的意象」、「第三個意義」,在我國古代詩論中稱之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它是通過讀者各自的生活經驗、文化素養、美學趣味等等而產生的,是讀者「思而得之」的再創造。因此,這種意象,比原來的分鏡頭畫面更親切動人,含有無窮餘味。
略談格律詩的重字
石德興
毛澤東主席《七律·長征》,民間傳抄本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山西大學羅元貞教授給毛主席寫信,建議把「浪拍」改為「水拍」。後來,報刊發表這首詩時改為「水拍」。作者註:「『水拍』,原為『浪拍』。這是一位不相識的朋友建議如此改的。他說不要一篇內有兩個浪字。」之後,有的報刊發表毛澤東主席給羅元貞回信:「元貞先生:一月一日來信收到,感謝你的好意。順頌教祺。毛澤東一九五二年一月九日。」許多人稱讚毛澤東主席虛懷若谷。古人寫格律詩,有避免重字的習慣。毛主席這首詩,把「浪拍」改為「水拍」後,仍有重字,「軍、水、千、山」四個字都重。可能當時羅教授粗心大意,沒看出來。其實,古人的格律詩中,有重字的也常見。例如南宋·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又如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有重字。宋·王安石《游鐘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重字更多。
詩與「妙悟」
張承源
文學創作需要悟性,文學欣賞也需要悟性,詩歌呢,尤其需要悟性。我們常說:某某詩人悟性高,即是說他善於「妙悟」。「妙悟」必須感覺好,感悟好方能「妙悟」。「妙悟」即是達到一種境界。由於文學創作實踐的長期積累及文學理論的發展,今人對「妙悟」的解釋,其內涵與外延或許已經更加豐富了。
「妙悟」最初來源於「禪道」。「參禪」貴在「妙悟」。悟,即是理解、領會。「妙悟」指經過反覆揣摩、深入體會,然後豁然貫通,達到心領神會,徹底理解的境界。以禪理喻詩理,是宋代著名詩歌理論家嚴羽論詩的重要理論和方法。他在《滄浪詩話》開篇《詩辯》就講:「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義。……論詩如論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
這一段話,是嚴羽以禪喻詩說的綱領。他甚至說:「以禪喻詩,莫此親切。」當然,以禪喻詩,並非嚴羽首創,但他是集大成者。
以禪喻詩,始於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皎然本名謝清晝,乃謝靈運十世孫,著有《詩式》、《詩議》、《詩論》等。皎然認為:「詩者,眾妙之華實,六經之菁英,雖非聖功,妙均於聖。」他第一個由「禪」而論及詩「境」這一古典美學的核心問題:「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偏逸。」他把詩與禪聯繫起來,認為只有「通內典」、「精之於釋」寫起詩來才能得到「聖王之助」,達到出神人化。他還提出「勢」這個美學範疇,指出詩歌的動態結構美是詩「意」的外在形式。「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而風流自然」。他進而談到「神」:「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如神助。」皎然的詩論開以禪喻詩之先河,唐代司空圖的《詩品》,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都受到了他的影響。嚴羽之前還有一位詩文大師蘇軾,由於其思想儒、釋、道兼收並蓄,互補而用,作詩談詩往往「禪」、「悟」、「趣」不離口。蘇軾《跋李端叔詩卷》道:「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還有一位詩人戴復古,有首《論詩七絕》云:「欲參詩律似參禪,妙趣不由文字傳;個裡稍關心有悟,發為言句自超然。」這些禪詩之說,經過嚴羽進一步加工提煉,更加系統化和理論化,形成了他的「以禪喻詩」說。
嚴羽的「妙悟」標準有五:一是「當行」,二是「本色」,三是「入神」,四是「意興」,五是「氣象」。他提出的這些,對詩歌創作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認為只有「熟參」前輩詩人才能達到「妙悟」,就脫離了社會生活的本源,因而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陶淵明是善於「妙悟」的著名田園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雖不是一時之作,但都是酒後吐真言,都是「妙悟」之佳構。茲欣賞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種自然景物中的樂趣,隱居中的怡然自得,來源於他的「妙悟」——對自然、對社會、對名利、對人生的「妙悟」。魯迅先生對他評說得很幽默:「到東晉,風氣變了。社會思想平靜得多,各處都夾入了佛教的思想。再到晉末,亂也看慣了,篡也看慣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潛。他的態度是隨便飲酒、乞食,高興的時候就談論和作文章,無憂無怨。所以現在有人稱他為『田園詩人』,是個非常和平的田園詩人。他的態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裡很平靜……還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自然狀態,實在不易模仿。」(《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
嚴羽《滄浪詩話》在講了「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這句話後,
緊接著說: 「且孟襄陽學力下韓退之遠甚,而其詩獨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他認為孟浩然學力低於韓愈而詩高出韓愈之上,緣在「妙悟」。這一評價確有道理。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隱淪卻以隱淪終老的詩人。他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與張九齡、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有酬唱,他是唐代喜歡用五言第一個大力創作山水詩的著名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讓我們來欣賞他寫家鄉襄陽的《與諸子登峴山》: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此詩中,孟夫子妙悟的是江山依舊、人生短暫的哲理,抒發的是隱淪終了、潸然淚下的感傷,讀罷令人感慨亦噓唏。
唐代大詩人王維是「以詩語禪」的開創者,應該說,比孟浩然在「妙悟」上又高出一籌。他無論山水詩、邊塞詩,無論絕句、律詩都有一些流傳千古的名篇。他既是詩人,又是書畫家,還是音樂家,詩作精緻靈巧,講究色彩構圖,情調風格多姿,具有很高造詣,所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深得宋代文豪兼書畫家蘇軾的讚賞。王維一生奉佛,晚年更遁人參禪悟道的空門中去了。他的詩「妙悟」甚高。《山居秋暝》吟道: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再欣賞他的《輞川集》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一生都過著亦官亦隱亦居士的生活。他雖然也寫過一些慷慨激昂的邊塞詩,但是,他的許多山水詩、抒情詩無論寫景、抒情,都滲透著禪的「妙悟」。而在「妙悟」之中,語言並不艱澀難懂,文字清新,意境空靈,音韻美妙,詩中有畫。「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蘇軾的思想兼儒、釋、道,他的詩、詞尤多「妙悟」。蘇軾被貶黃州後,自號東坡居土。宋人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有記載:「白樂天為忠州刺史,有東坡種花二詩。又有《步東坡》詩云:『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本朝蘇文忠公不輕許可,獨敬愛樂天,屢形詩篇。蓋其文章皆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有情,於物無著,大略相似。謫居黃州,始號東坡,其原必起於樂天忠州之作也。」 (見《歷代詩話》第656頁,中華書局1981年4月第一版)蘇軾是天才,他曠達而洒脫、博學而幽默,他的詩詞非常善於「妙悟」。下面請再一次欣賞他的《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著名的中秋詞,是蘇軾處於政治失意的時候所作,他的情思飛進了美麗的神話世界裡,妙悟而展翅,翱翔而妙悟,人間天上,悲歡離合,獨創一格,千古流傳。蘇軾的很多詩詞,蘊含著對自然、宇宙、人生、生命的睿智的深刻的禪理妙悟。他的這首《水調歌頭》可謂達到了超越時空、天人合一的獨特境界,具有永恆動人的藝術魅力。今天,載人宇宙飛船已遨遊太空,東坡的幻想已成現實,這使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歎這位詩人兼哲人的高超智慧和宏大預見。
中國的詩禪文化認為,既然禪可喻詩,那麼反過來詩也可以語禪。所以「以詩語禪」是與「以禪喻詩」並行不悖的,而事實上也是如此。明代都穆的《學詩詩》吟道:學詩渾似學參禪,不悟真乘枉百年。切莫嘔心並剔肺,須知妙語出天然。
「以詩語禪」到了清代「神韻」派的創始人王士禎那兒更趨成熟,「妙悟」、「興會」.成為「神韻」說的重要特色。他說:「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舍筏登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帶經堂詩話》卷三)王士禎在《漁洋詩話》中還說:「予謂不獨坡、谷,唐人如王摩詰、孟浩然、劉窨虛、常建、王昌齡諸人之詩,皆可語禪。」我們可以看出,王士禎特別標舉的「神韻」,就是他認為的詩歌的最高藝術境界。當然其中也有唯心主義色彩。
近代中國著名詩僧蘇曼殊(1884—1918)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謎。他的姓名和生平一樣兼僧兼俗。雖然他說過「尚留微命作詩僧」,但他除了從事文學活動外,還從事革命活動,與柳亞子、陳去病交誼很深,是南社的中堅人物。蘇曼殊的詩有憂國憂民的愁腸,有飄逸空靈的氣象,有清奇妙悟的風韻,妙手天成,無跡可求。讓我們來誦讀他的《本事詩》第三、九首:丹頓拜倫是我師,才如江海命如絲。朱弦休為佳人絕,孤憤酸情慾語誰。
春雨樓頭八尺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蘇曼殊是一位集革命氣質、浪漫情懷和禪子法性於一體的詩人,他以「摩羅詩人」但丁、拜倫為師,哀嘆他們「才如江海命如絲」,同時也為自己「孤憤酸情」而悲憤,而幽默,而自嘲,這或許是他一生的自我寫照。第九首是蘇曼殊膾炙人口的名詩。他愛著大海那邊的祖國,也愛著大洋這邊的美人。他在一首詩中吟道:「逢君別有傷心在,且看寒梅未落花。」詩篇中回蕩著一股凜然的鬥爭豪情。概言之,蘇曼殊的詩歌的美學特徵是清妙、靈悟、天然、真摯,在近代詩壇可謂別具一格,在中國僧詩的歷史上,也許算不上空前,然而稱得上絕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