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基礎

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指出,人要「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就是說一個人的自然壽命,如果不發生意外調養好了,應該活到120多左右。人要健康活到這個年齡是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學會養生。要學會中醫養生。首先要對中醫的一些基本知識有一個概括的了解,這是不可缺少的一課。一、中醫對人體和自然的獨特認識(一)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陰陽」是整個自然界運動變化的根本規律,是分析和歸納自然萬物的綱領,是一切事物千變萬化,深奧莫測的內在動力。我國古代的這一哲學理論,是古人對自然界一切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是樸素的唯物辯證方法。把這一方法與醫學實踐相結合,便出現了「陰陽五行」學說。祖國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是用來觀察分析人與自然的關係;解釋人體臟腑、氣血、經絡的生理、病理變化;是指導養生、防病、診病、治療的一種理論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了這一理論方法,才能懂得中醫是怎樣認識自然,怎樣認識人體內部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係及影響健康的道理。從調節陰陽平衡的原理出發,進行養生、防病和治病。調節陰陽平衡,主要是人體的陰陽與自然的陰陽平衡;人體臟腑、氣血、經絡之間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盡終天年,健康長壽的目的。陰和陽是運動變化的,陰陽是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與晝、水與火、寒與熱、女與男、臟與腑、內與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對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這也叫「陰陽互根」。人在發育過程中,幼小的時候氣血都不充實,也就是陰陽都不足,所以中醫認為小兒為「稚陰、稚陽」。由於陽氣的作用,不斷促進陰血的生成,陰血反過來又滋養陽氣,氣血互生,逐漸充實,人體就成長壯實,中醫叫作「陽生陰長」和「陰生陽長」。例如:有人患「貧血」病,服補血藥效果不滿意。根據中醫辨證屬於「氣虛」的,經用補氣的人蔘,黃芪以後,貧血很快治癒。這就是血病(陰病)治氣(治陽),「陽生陰長」的道理。對於熱病,治療用寒涼葯,這就是陽病治陰。陰陽的相互消退與增長(又叫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如同一架天平,一頭是陰,一頭是陽。當陽少了,陰就增多了;陰少了,陽就增多了。這就是「陰陽消長」,陰陽相互轉化的關係。比如:太陽剛出來,陽氣由少漸漸增多,而陰氣就會逐漸減少,直到中午陽氣最旺盛,陰氣變得最少。中午以後,陽氣逐漸減少,陰氣隨著逐漸增長,直到日落,陽氣衰少,陰氣隨著轉盛。前半夜陽氣減少到最低,陰氣增加到最高;後半夜陽氣微增,陰氣稍退,這是一天24小時陰陽相互消退和增長的情況。一年四季的陰陽消長也是這樣的規律。春季逐漸變暖,就是陽氣逐漸增長,陰氣逐漸消退。也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當夏季到來,天氣熱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是陽氣到了最旺盛的時候,秋季就將來臨,陰氣就會逐漸增長,陽氣逐漸消退,天氣由熱逐漸轉涼。這就是古人常說的「物極必反」。熱到極點,就會轉寒,這就叫「陽消陰長」。在生病過程中,例如高燒的病人,有時手腳反而發涼,這就是「陽極似陰。在治病時,如果是實熱高燒,就屬於陽氣亢盛,根據陰陽互根的道理,陽病治陰,就可以使用寒涼的藥物治療。陰陽中各自還包含著陰陽。就一天來說白天為陽,夜間為陰;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前夜為陰中之陰,後夜為陰中之陽。就人體來說,臟為陰,腑為陽。臟中又包含著陰陽。例如:肝又可分為肝陰肝陽;心又可分為心陰心陽;腎又可分為腎陰、腎陽;脾也可分為脾陰脾陽;肺也可分為肺陰、肺陽(習慣叫肺氣)總的說根據陰陽的道理進行養生,防病、診病、治病已被數千年的中醫醫療實踐所驗證。中醫的陰陽學說是中醫藥學的指導思想。「五行」是我國古代的哲學理論,是陰陽學說的進一步衍化,是對物質的屬性和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的進一步認識。「五」是指自然界客觀存在的五種物質,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讀xing],是運動的意思。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之間有著相互資生(就是相生)的關係,同時還有相互制約(即:相剋)的關係。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五類物質之間,在相生和相剋的關係中保持著正常的動態平衡。在特殊的情況下,也會出現陰陽的異常運動。一種情況是超過限度的剋制,也可稱為「過克」,在五行學說中稱為「相乘」,如金乘木等;另一種情況是本來被克制的一方,反過來去欺凌原來克它的一方,也可稱為「反克」,在五行學說稱為「相侮」。如:木侮金等。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運動形式。五行生剋圖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本來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種東西,它們有著自身的特性。火性灼熱而向上燃燒;水能滋潤而向下流;木能曲伸舒展變直;金有砍伐和變革的作用;土能種植和生產糧食。根據這五種物質的特性,引伸、推理、歸納分類,分別代表了自然界的五類物質的屬性。同時也說明這五類物質之間的運動關係。五行對事物的歸屬關係。自然萬物與人體的關係,通過「五行」而實現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變化與人體的生理、病理緊密結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屬於「春」,在氣候變化中屬『『風」,在五色中屬「青」,在五味中屬「酸」,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屬『『生」,在人體五臟中屬「肝」,六腑中屬「膽」,在肢體中屬「筋」,在五官中屬「目」,在五志中屬「怒」。余類見附表:自然界人體發展過程五味五色五氣時令五行臟腑肢體五官五志生酸青風春木肝膽筋目怒長苦赤暑(熱)夏火心小腸脈舌喜化甘黃濕長夏土脾胃肌肉口思收辛白燥秋金肺大腸皮毛鼻悲藏咸黑寒冬水腎膀胱骨耳恐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應用舉例。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長發育,故春季應早起、散步、須避免風邪所傷,心情要保持舒暢,忌怒,不要生氣。這就是適應春季的養生方式。在飲食方面:酸味食物入於肝臟,善走筋,多食酸則容易拘急,所以筋有病不易多食酸。甘味食物入脾,善走肌肉,多食甘則肌肉壅滿(肥胖),所以肌肉病不宜多食甘。辛味食物人於肺,善走氣分,性主發散,多食辛則能耗氣,所以氣病不宜多食辛……。在防病方面:肝屬木,木旺容易乘土,土為脾,為防止肝病傳脾,可以用充實脾土的辦法。我們在治療「肝氣鬱結」的兩肋脹痛不思飲食時,常用健脾(實土)舒肝的辦法,這就是五行中「培土抑木」的方法。在治病方面:患有肺氣虛弱久咳不止的人,用補脾的辦法治療,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脾屬「土」,肺屬「金」,這就屬於五行中「培土生金」的方法。「五行」學說在中藥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很好的全面而持久的指導中醫運用中藥防病治病的實踐,這也正是中醫獨特之處。(二)中醫的臟腑學說1.以五臟為核心的生理、病理體系人體內有五臟、六腑,是人體的核心臟器,主宰著人體的生命活動。人有五官,耳、眼、鼻、舌、口,內通五臟,分別屬於五髒的外竅。腎與耳相通,肝與目相通,肺與鼻相通,心與舌相通,脾與口相通。人的軀體有皮、肉、脈、筋、骨,也分屬五臟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脈,肝主管筋,腎主管骨。五臟與六腑相配合,中醫學中稱為「相合」,又叫「互為表裡」,臟為陰屬里,腑為陽屬表。臟與腑之間通過經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配合,保持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生病後也可通過這種關係調節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心與小腸相配合;肺與大腸相配合;肝與膽相配合;脾與胃相配合;腎與膀胱相配合。這樣以五臟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體,開竅五官,相互聯繫,內外溝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體現象。例如:當患眼病時,可以根據肝臟通於目的關係,在治療上選用治肝臟的藥物;當患鼻病時,可以根據肺臟通於鼻的關係,在治療上可選用人肺經的藥物。又如:肺主管皮毛,當皮膚有病時,可以從肺上治;腎主管骨,當骨有病時,可以從腎上治。全身上下、左右、內外、臟腑、四肢、五官各器官之間的聯繫通路,主要是通過「經絡」來實現的。大的縱向幹路叫「經」;小的橫向網狀支路叫「絡」。兩者合在一起稱為「經絡」。人本還有氣血、津液,在五髒的主管下運行在經絡之中,傳遞運輸著各種生命信息和生命所需的物質,從而維持了一個健全的生命整體。2.五髒的功能是什麼?五髒的「臟」,有「藏」的意思,就是貯藏人體的各種精氣,用來維持人的生命活動。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各有職能。心臟如同國家的最高領導者,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心臟發出。肺臟如同國家的總理官職,幫助(輔佐)著君主(最高領導者),主管一身之氣並調節著全身的活動。肝臟如同國家的最高軍事領導者(將軍),勇武能出謀劃策。脾胃如同國家主管後勤糧草的最高官員,飲食五味靠它進行消化吸收,並運送到全身。腎臟有發揮強力的作用,能產生技巧。心臟的功能正常,則其它臟腑就會正常的發揮各自的作用。如果心臟的功能失常,則其它臟腑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形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害。五臟各有主管。心臟主管血和脈,血液的運行和脈絡的通暢與心臟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常說的「心情舒暢」、「操心」等都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維的表現。肝臟主管藏血,能使人耐受疲勞。人在睡覺時血就回歸肝臟,人在活動時血就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動。肝還主管疏泄和暢達,使人的氣血舒暢,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氣的通利。脾臟是人的後天根本,主管對食物和水液的運輸和吸收轉化,並把精微物質輸布到全身。中醫叫做「脾主運化」。脾臟還有提升中焦之氣的作用。凡是內臟脫出(子宮脫出、直腸脫出、疝氣)多與脾氣下陷不能升舉有關。脾臟主管人體的肌肉四肢的正常發育成長和正常活動。脾臟還主管統攝血液在血管中正常運行而不外溢,這就是「脾統血」的功能。肺臟主管著一身的氣,全身的各種生理活動都依靠著肺氣的作用。人有沒有氣力,也要依靠肺的作用。肺臟還主管呼吸,進行吐故納新。肺臟還與心臟緊緊配合,推動著全身的血脈運行。肺還能調節全身的水液,使水液下行。肺還主管發出聲音,凡發聲的問題都與肺有關係。腎臟是人的先天根本,貯藏著五臟六腑化生出來的精和繁衍後代的精氣,是人的真水,真火(即:元陰、元陽)的所在地,決定人的生老病衰亡的全過程。還主管著生殖機能和全身水液代謝及大小便的排泄。腎還主管著腦、髓和骨骼及牙齒的發育生長,決定著人的精力、智慧與才幹。所以古人總結出了保養腎精是健康長壽的理論與實踐。六腑的「腑」,有「府合」的意思,是空腔的器官,好像房屋一樣,有出入和暫時停留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輸送營養和排泄糟粕,參與水液代謝等。總的說六腑是起輸瀉作用,與五髒的「藏」的作用正好相反。比如:膽主管輸瀉膽汁。胃主管接受和容納食物。小腸是承受胃裡下傳的食物與「濁」的食物渣滓分開。大腸是管傳導的,接受小腸中傳下的東西,再回吸收水分,變成大便排出體外。例如:胃的正常功能發生了改變,就會出現胃脹、噁心、嘔吐、呃逆等癥狀。如果大腸的功能失常就會出現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三)什麼是中醫的氣、血、津、液人的生命活動主要靠臟腑的機能來實現,而臟腑的活動又是以氣、血、津、液、精為物質基礎的。就如同汽車的汽油、潤滑劑、水和電路打火一樣,沒有這些物質基礎,汽車就發動不起來,就不能正常的運轉。當然,人要比汽車複雜的多。精是指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以及人類繁殖後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質。血有營養全身和運送營養到全身的作用,也是產生氣的物質基礎。我們常說:目(眼)得到血液的濡養可以看東西,手得到血的供給而能握,女子血足可以養胞胎而生育等。總的說,血液充足旺盛,身體就會健康。津液是指體內其它液體,津指質稀而清,液指較稠濁為液體。津液可潤澤全身,充養內外。例如:汗為心液,唾為腎液,淚為肝液,涎為脾液,涕為肺液。(四)中醫的經絡經絡是溝通全身上下,表裡,聯絡臟腑,運行氣血的獨特系統。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個部分,經是直行的道路,絡是網路狀的經脈的分支。全身有正經十二條,手臂的內側有三條,叫手三陰經;手臂的外側有三條,叫手三陽經。下肢的經脈與手臂的情況相似。下肢的內側有三條陰經,下肢的外側有三條陽經。這就是足三陰經和足三陽經。十二經脈,直接與五臟六腑相聯通。經脈之間還有網路相溝通。十二經脈,按照一定的路線在身體裡面循行。上面布滿了穴位。人體發生疾病,往往可以從穴位和經脈上反映出來。針炙治病就是通過這些穴位用針或炙(艾火熏烤)來調節臟腑的陰陽變化來完成的。除十二正經之外還有奇經八條。這八條經脈如同水庫一樣,調節著十二經脈的有餘和不足。其中督脈、任脈二條經脈是氣功鍛煉中首先要用氣貫通的經脈。
推薦閱讀:

佛教基礎:四聖諦
術數學基礎知識 天干與地支
(24)八字基礎知識:常用祿馬羊刃查法
玄空大卦風水基礎

TAG:中醫 | 養生 | 中醫養生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