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唐高宗與武則天乾陵

                      游陝西唐乾陵

   

 離開蘇武紀念館,我們就來到乾陵。到乾陵,天氣已經轉晴。遠遠看去,乾陵象一個睡美人,主峰梁山是頭,雙乳峰如身,綿延數公里的山麓隱約似腿腳。雙乳峰上各建有一座闕樓,高聳挺拔,遙遙相對。我們從南門開車上山,

到了闕樓下,再向山下看時,御道筆直一線,終達天邊,乾陵氣勢,泱泱無

際。

 在八百里秦川的北部邊沿,西起梁山,東至金粟山的百餘裡間,埋葬著唐代的19位皇帝,分布著氣勢恢弘的18座唐帝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在18座唐陵的最西端,陵冢在海拔1047.5米的梁山主峰上。乾陵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座埋葬兩位皇帝的陵墓。史料記載,乾陵陵園仿長安城修建,陵園分為宮城和外城。墓葬設於宮城中心,象徵皇權至高無上。墓葬四周環山築有城牆,四面均有城門,門上設觀,門前築闕。南為朱雀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皇門,西為西皇門。現在這些都已淹沒在黃土荒草之中,難尋蹤跡。地上還能看到的是,司馬道南端立有華表一對,不過與北京天安門前的華表不大一樣,倒與上次在丹陽看到

的南朝齊梁皇陵的華表差不多。路邊立有翼馬一對,馬身飾以雲紋雙翼,垂尾、分鬃,腿部均已破殘,用水泥修補。從華表向上是一條氣勢非凡的司馬道,道寬二十

多米,全部用長方形花崗岩塊石鋪築而成。道路兩側排列石獸和侍衛將軍石像。石人像亦稱中郎將或翁仲,是侍衛皇帝的將官。史載,「翁仲為阮姓,秦代人,身高丈三,氣質威勇。始皇統一中國後,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振匈奴。翁仲死,遂以

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至,見之猶以為生,遂遁去。」後人將帝王陵之石人像稱翁仲。

  司馬道北端是朱雀門。朱雀門前有兩塊著名的墓碑。東側一塊是唐高宗李治的「述聖紀碑」。碑石由七塊青石壘疊而成,亦稱「七節碑」。碑高6.5米,每邊寬1.86米,據說由武則天撰碑文,中宗李顯親書。碑文大意敘述高宗李治的生平史略

和文治武功。西側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無字碑」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鐫成後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噸。碑額有八龍垂掛,碑側各有升龍圖一幅。「無字碑」碑體之大,雕刻之細,不失為歷代碑石之巨制。「無字

碑」因其「無字」而著稱。其實,我們看到的「無字碑」並非無字。歷代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多有題刻其上。主要的有:記述金代修復乾陵的題刻。「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響臣疆場,無事獵於梁山之陽。至乾陵,殿廡頹然,一無所睹,爰命有司、鳩工修飾。今復竭陵下,繪象一新,迴廊四起,不勝欣懌。與禮陽太守酣飲而歸。時天會十二年歲次甲寅仲冬十四日。」還有明弘治進士王尚炯的題詩:無字碑,誰立豎?李兮唐,周兮武。千秋冤結一杯土。唐家餘子不足數,于闐(傳說無字碑石料采自新疆于闐,今人考證為誤傳)此意晦終古。明代督陝西三邊軍務兵部尚書王瓊的《西征過奉天乾陵有感》:「乾陵世已遠,官路雨初晴。碑斷詩新刊,時移世自清。羽書呈祥里,黃鉞雍車行。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史料記載,「無字碑」共刻有歷代題詞四十二段,起於北宋,終於明末。明末以後碑身倒地,至1957年維修時扶直,再也未有人題刻。

  在「述聖紀碑」和「無字碑」後面略高一點的台地上,立有不少斷頭石人。這就是乾陵有名的「六十一賓王石像」。西面32尊,東面29尊,兩組石像相向而立。這

是武則天為炫耀盛唐威勢,將六十一個外國使臣和少數民族首領,雕刻於朱雀門外,有些石像的背面還刻有國別和姓名。那麼,這些石像的頭是什麼時候被敲掉的呢?有人考證了歷代文人題寫的與乾陵有關的詩詞。明代還有人寫「蕃王儼侍立層層,天馬排行勢欲騰。」可見,那時(1368年)石像還未被破壞。而清代(1623年)吳玉的《晚過乾陵》詩就是「鬼磷亂明滅,翁仲紛顛倒。」了。專家推測,乾陵石像很可能是毀於明清之間的戰亂。

  六十一賓王石像後面是一排台階,登上台階便進入陵園內城。城牆已經蕩然無存,唯有一隻石獅立於道旁,不失威武雄壯。再向前是乾陵墓碑。墓碑共有兩塊,

一塊是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題寫的「唐高宗乾陵」。另一塊是郭沫若先生題寫

的「乾陵——唐高宗與則天皇帝合葬之墓」。看來,郭先生是不滿意畢巡撫「重男

輕女」的做法,特此補上一碑。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字為善,公元628年生。封建社會皇帝的寶座是世襲制。但是,皇帝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他的兒子眾多,究竟由誰來繼承皇位呢?皇后生的兒子叫「嫡」,只有嫡子才能優先繼承皇位。長孫皇后生有三個兒子,李治的兩個哥哥先後都被立為太子,但都因故被廢,皇位繼承人就輪到李治了。唐太宗起初認為李治生性懦弱,「恐不能守江山」。後來在李治的舅父太尉長孫無忌的支持下,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治被立為太子,時年17歲。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就教李治學習治國安邦的本領。首先教他騎馬射箭,由於李治身體虛弱,對這些沒有興趣。太宗還在自己的宮殿旁建一宮苑,讓太師、太傅教習他。每次臨朝,讓李治坐於其側,目睹耳濡,學習治國安邦的本領。李世民親征高麗失敗,回來後身患重病。李治見狀,痛哭不止,用嘴一口一口地把太宗腿上的濃血吸吮出來,日夜侍立床側。太宗非常感動,說:「吾聞古之孝者,無過於文王,汝能孝愛如此,吾死而無憾。」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駕崩,年僅23歲的李治當上了皇帝。高宗即位之初,尚能禮賢下士,誠心納諫,國家一派昇平景象。高宗即位不久便將原本是太宗的妃子,太宗去世後削髮為尼的武媚娘接入宮中。武媚娘利用王皇后和蕭淑妃之間的矛盾,很快升為昭儀。後來竟掐死自己親生女兒,陷害王皇后,致王皇后被廢,得寵高宗,被立為皇后。自顯慶(656年)以後,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群臣奏事,有意讓武后決斷。武后生性聰慧機敏,又涉獵文史,處理政事使高宗很滿意。這樣她就逐漸擁有了朝政實權。武后有了實權,便提拔親信,壯大自己的勢力。以李義府為右相,許敬宗為太子少師。有這兩個心腹為左右相,武后的權勢日漸增長,對高宗形成威脅。高宗當然不願受其威脅,借李義府與杜元紀微服出城,觀古冢,望候氣之事,以「陰有異圖」之罪將其革職。李義府的被革增加了武后的怨恨,便加強了對高宗的控制。高宗頗多怨恨,與近臣上官儀商量對策,上官儀建議將武后廢掉。高宗讓上官儀起草詔書,不料此事被武后知道,上官儀被殺。從此以後,高宗臨朝,武后垂簾於後。「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皆出後口,天子形同虛設。」群臣朝謁,萬方奏表,呼為「二聖」,這就是唐史上的「二聖臨朝」。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逝於洛陽貞觀殿,享年56歲。太子李顯(武后子)在靈柩前即位,時年27歲,尊母后為「則天皇太后」。之後,中宗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實權依舊掌握在武后手裡。從麟德元年(664年)到弘道元年(683年),武則天從當皇后到獨攬大權,已近二十個春秋。武則天殺太子弘,廢太子賢,踏著李唐王族的屍體,已到皇位的邊緣。高宗死後,武則天以李顯無能,廢中宗為廬陵王,讓四子李旦即位。武則天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朝廷大小事情皆由她親自處理。武則天要掃除她登上皇位的一切障礙,便要更有力地打擊政敵。於是大開告密之門。凡告密者,任何人都不能阻攔。外地人來京告密,官府給予馬匹和住宿方便,沿途以五品官待遇供給。揭發屬實,陞官給職;揭發失實,不予追究。告密之門一開,大臣們人人自危。胡人索元禮,因告密有功,升為游擊將軍。武則天還命他審判制獄,胡極端殘暴,審判一個必牽連幾十或幾百人。武則天幾次召見並加以賞賜。因而有心地險惡之人,如周興、來俊臣、萬國俊、薛季昶、侯思止、王弘義之流向索元禮學習,居然個個都升了官。史載:酷吏「周興、索元禮所殺各數千家,來俊臣破幹家。」自武則天臨朝稱制以來。李唐宗室被誅戮者數百人。除李顯、李旦和他們的子女尚能保全外,其餘的被殺,或自殺,子孫和親屬流放嶺南。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內侄武承嗣暗使人在石頭上鑿了「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宇,然後叫唐同泰奉表獻上,稱獲之洛水。二月,武則天舉行盛大的「拜洛受圖」儀式,表示她「受命於天」。同時,給自己加了個「聖母神皇」尊號。天授元年(690年)洛陽魏國寺法明和尚,利用武則天要稱帝的野心。作《大雲經疏》獻上。「經疏」中牽強附會地說武則天是凈光天女下凡,佛讓她代替李唐作皇帝。侍御史傅遊藝帶領關中900餘人站在皇宮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武則天假裝不同意,卻又提升傅遊藝為給事中。此後,文武百官及李唐宗室、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等各界人土6萬餘人簽名請願,要求皇帝改李姓為武姓,改唐為周。同年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皇帝李旦和百官之請,穿上龍袍,登上則天樓,宣布改唐為周,尊號「聖神皇帝」,以李旦為繼承人,賜武姓。從此,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時年67歲。

  武則天正式登基皇帝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注意選賢舉能,    廣開言路,用人不計門第,不欺無名,不避仇怨。武則天還效法唐太宗,讓群臣各抒己見,博採眾長。武則要宰相狄仁傑推薦將相人才。狄推薦張柬之。之後,武又要狄仁傑推薦賢才。狄說:「前次推薦的張柬之,還沒見用呀!」武則天說「已經任命為司馬了!」狄說:「張柬之可以當宰相。」之後,張柬之被提升為宰相。武則天當政時期,還用了不少有才能而正直的人,諸如郝處俊、杜景儉、徐有功、魏玄同、魏元忠、姚崇、裴行儉、婁師德、王孝傑、唐休、宋景、狄仁傑、王及善、朱敬則等,都是當時有才能的文武大臣,且不趨炎附勢,為人正派,敢於直諫。史家評論說:「政由已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用之。」

   武則天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樣,享受著人間一切的榮華和快樂。宮娥彩女,離宮別苑,吃喝玩樂,應有盡有。此外,還招納多名男寵。而男寵常常仗著她的勢力,威傾朝野,胡作非為。武則天的第一個男寵叫馮小寶,曾削髮為僧,法名「懷義」。因家境貧寒,武下令與自己的女婿薛紹合族,改名薛懷義。並命薛紹以叔父之禮相待。後任命他為洛陽白馬寺主持。萬歲元年(695年),武則天又相中了御醫沈南謬。後來,見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輕漂亮,招入宮中,成了日夜不離的男寵。昌宗任散騎常侍,易之任司衛少卿。每次宮中宴會,張氏兄弟都坐在武則天的左右。

   武則天到了耄耋之年,也想到了讓位,讓給誰呢?這是她晚年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宰相狄仁傑說:「高宗以二子託付陛下,陛下想把皇位交給他人,試問姑侄與母子哪個最親?如果陛下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則陛下百年之後,還在李家廟內享受祭祀。」狄仁傑更勸武則天召盧陵王李顯還朝。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以盧陵王有病為由,召盧陵王李顯回京,立為太子,李旦仍為相王。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重,張柬之、崔玄晾、桓彥范等率領羽林軍至玄武門。殺死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給李顯。武則天退位以後,由長生殿搬進上陽宮,李顯尊其為「則天大聖皇帝」。神龍元年(705年)11月,武則天病死在洛陽上陽宮,享年82歲。死前詔令去掉皇帝稱號,稱「則天大聖皇后」,赦免前皇后王氏和淑妃蕭氏家族,及褚遂良、韓瑗、郝處俊和柳奭等人的親屬。神龍二(706年)5月武則天靈樞由洛陽運至陝西乾陵,重新挖開地宮隧道,與高宗合葬。

   

  


推薦閱讀:

一代女皇武則天有多少男人?男寵有哪些?
武則天為什麼稱晚年的狄仁傑為「國老」?
李旦和李顯:難兄難弟間的權利絞殺
孝庄,武則天,慈禧,中國還有一個幾乎被遺忘的隱形女皇!

TAG: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