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人物傳記:華羅庚(二)

萬紫千紅才是春

 

    時隔17年,華羅庚豪情滿懷,再一次登上清華大學的講台。這

一次他教授他的研究心得《典型群》。他要實踐他的誓言,培養青

年人才,改變中國數學的落後面貌,為祖國建設服務。他的講課條

理分明,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深受學生的歡迎。    

    1953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成立,華羅庚被任命為所長。

同年,因「向蘇聯學習」,各高等院校搞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數學

系劃歸北京大學。從此,華羅庚的工作重心就轉到了數學所。

    數學所下設兩個組:數論組和微分方程組。數論組組長由華羅

庚兼任。這時候,華羅庚考慮的已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研究成果,他

更關心的是如何培養人才。他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人的影響畢竟有

限。如果能組織起一支既有深厚理論基礎又有獨立研究能力的浩浩

蕩蕩的數學大軍,那麼,中國數學的面貌何愁不日新月異?

    1953年冬,數論組在華羅庚主持下開設了兩個討論班:「數論

導引」和「哥德巴赫猜想」。

    關於「數論導引」,華羅庚早在西南聯大教授數論時就曾計劃

寫一本書,無奈當時條件惡劣,根本不可能出版,因此也就沒有寫

出來。後來在美國執教時他又補充和改寫了一些。考慮到建國初期,

這類參考書奇缺,華羅庚就萌發寫一本全面介紹數論的參考書。

    《數論導引》的頭6章由華羅庚寫好後以很快速度講了一遍。

後十四章,難度加大,講的速度大為放慢。為保持全書的統一和連

貫,從此,華羅庚先寫出百分之六七十,其餘部分,指定一人負責

補充。由越民義審核、修改、補充後交華羅庚定稿。由於參加者齊

心協力,全身心的投入,洋洋66萬多字的《數論導引》僅用了兩

年多一點的時間就出色地完成了。1959年正式出版,受到國內外的

一致好評。

    通過討論班,參加者對數論有了全面的了解,還掌握了一些數

論研究的基本方法。他們的能力得到鍛煉,水平有了提高,而且還

寫出了書,使沒有參加討論班的也能受益。

    華羅庚把「哥德巴赫猜想」選為討論班的主題,是有深意的。

哥德巴赫猜想優美無比,它的解決與解析數論的所有重要方法都有

聯繫。通過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學會解析數論的所有重要方法。在這

個基礎上,再學一點代數數論,就可以把解析數論的結果推廣到代

數數域。這一方向就是解析代數數論。

    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計劃分四個單元。到1957年,已完成一、

二、四單元,因為「反右鬥爭」,討論班的研究被迫中斷了。

    除了數論討論班,為培養年青一代,仿照《數論導引》模式,他

還組織了《典型群》和《多複變函數論》兩個討論班。

    討論班培養了一批人才,也寫出了專著。華羅庚與他的學生萬哲

先合著的《典型群》在1963年出版。萬哲先成為華羅庚在代數方面

的繼承人,對發展中國代數學及其應用作出了突出貢獻。華羅庚《多

複變函數論中的典型域的調和分析》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甲種專

刊第4號於1957年出版。他在多複變函數論與分析學方面的繼承人是陸啟鏗和龔升,他們為中國分析學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應《德國數學百科全書》編委會之邀,1954年華羅庚開始撰寫

《指數和的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寫的方法與《數論導引》相

同,每一章由他本人用英文寫出百分之六七十,餘下部分分別由越

民義和王元補充,寫出初稿,最後由華羅庚定稿。1959年德文版正

式出版。接著中文版和俄文版相繼出版。十分難得的是維諾格拉多

夫親自為該書寫了一篇附錄。該書出版後,受到廣泛好評,並成為

同行徵引的重要文獻。

 

播撒種子

 

    華羅庚清醒地意識到,要使中國數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只有

個別或少數的幾位突出的具有國際聲譽的數學家,就像我國目前的

狀況,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當中國的數學朝著「質高,量多,方面

寬」的方向健康蓬勃地發展起來,才能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因此

不能僅僅靠辦幾個討論班寫幾本專著來培養人才,還要把熱愛數學

的種子播撒在全國青少年的心田。他沒有忘記訪問蘇聯時,親眼看

到的大數學家為中學教師和參賽選手作通俗演講的動人情景。這些

演講最後還撰寫成普及讀物在全國發行。

    1956年,華羅庚仿照蘇聯的模式,提出全國舉辦中學生數學競

賽活動。這一倡議得到了數學界的積極響應。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和

青年數學家一道熱情地參與這項活動。經過緊張籌備,這一年在北

京、上海、天津和武漢四大城市舉行了競賽活動。

    在北京,競賽前由華羅庚親自向參賽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作題為

「從楊輝三角談起」的報告。他既傳授知識也講究思考方法同時又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大受師生們的歡迎。競

賽優勝的選手將被免試送入志願的大學數學系繼續深造。演講的內

容撰寫成小冊子在全國發行。這一活動有力地促進全國中學數學素

質的提高。1957年,數學競賽活動更擴大到南京等大城市。

    但是好景不常。一場全國範圍的轟轟烈烈的反右派鬥爭和隨之

而來的大躍進中斷了方興未艾的數學競賽活動。直到1962年才恢

復。那年華羅庚親自講「從祖沖之的圓周率談起」,並寫成小冊子。

可是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競賽被指責為「天才教育」、

「培養修正主義苗子」,活動被迫停了下來。好容易等到文化大革命

結束,數學競賽才得以恢復。

    華羅庚以極大熱情參與這一活動。除了上述兩本小冊子,他還

先後寫了《從孫子的「神奇妙算」談起》,《數學歸納法》和《談

談與蜂房結構有關的數學問題》等,這些書都是根據他在數學競賽

活動中演講寫成的。關於《數學歸納法》還有一個小故事。50年代

匈牙利數學家圖蘭訪問中國,在一次演講中講了中國清代著名數學

家李善蘭(1811—1882)的一個恆等式:

 

    圖蘭用較高深的數學知識作了證明。華羅庚聽了以後心中感到

很不是滋味。難道中國先輩提出的恆等式中國人自己證明不了?華

羅庚苦苦思索,終於在圖蘭回國前給了他一個漂亮的而又初等的證

明。華羅庚把李善蘭恆等式和他本人的證明寫進了小冊子《數學歸

納法》之中。

    1978年,年近古稀的華羅庚再次出任競賽委員會主任,親自主

持命題、監考和閱卷工作,還為《全國中學數學競賽題解》寫了長

達7000字的「前言」,認為活動的影響遍及全國,意義深遠,他本

人的體會一言難盡。這一次,活動的規模空前,北京、上海、天津、

陝西、安徽、遼寧、四川和廣東八省市都舉行了競賽。

    從1956年到1978年,數學競賽總共只進行了6次,停止活動

競達16年之久。這不能不說是極大的遺憾。這期間數學競賽活動所

遭遇的時斷時續,忽冷忽熱,跌宕起伏的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

華羅庚和中國數學當時所處的外部環境。

 

哥德巴赫猜想

 

    經過幾年的努力,中國數學的研究工作已初具規模,湧現出一

批優秀的人才和喜人的成果。為檢閱力量,爭取在12年內趕上國際

先進水平,1956年8月13日到19日,全國數學論文報告會在北京

大學舉行。8月的北京,晴空萬里,和風拂面,未名湖畔,旗幟招

展,一派喜氣洋洋。這是一個規模空前的大會,一個檢閱力量的大

會,更是一個向科學進軍的誓師大會。參加大會的約100人,近半

數為年輕人。會議共宣讀論文170多篇,其中年輕人的論文佔了很

大比重,他們都是建國後大學畢業,由國內自己培養的數學家。像

吳文俊、廖山濤、秦元勛等當時才30多歲。

    華羅庚在會上作了兩個報告:「指數函數與解析數論」和「典

型域上的調和分析」。「指數函數與解析數論」是根據他的著作《指

數和估計及其在數論中的應用》後面一張附表「重要問題索引」來

講的,實際上是一個解析數論的近況報告。在報告結尾時,華羅庚

幽默地指出:「無論任何人,只要他能把現有的結果稍微推進一步,

他就是世界記錄的保持者。」他的話極大地激勵了與會的代表。

    受邀參加大會的代表中,

有一位青年名叫陳景潤。陳景

潤193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

酷愛數學,終日刻苦鑽研,如

醉如痴。1953年畢業於廈門

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被分配

到北京四中教書。因不適合教

書工作,被學校辭退。廈門大

學校長王亞南了解陳景潤性格

怪癖,教書是不適合,但是數

學鑽研頗深,說不定在數學上

能搞出些名堂。因此把他調到

廈門大學管理圖書資料。

    廈門地處海防前線,那幾

年,常有空襲警報。陳景潤將華羅庚《堆壘素數論》拆開,一張張

放在身上,以便隨時學習,就像當年的狄里克雷研讀高斯的《算術

研究》,外爾閱讀希爾伯特的《數論報告》。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成

果。陳景潤發現《堆壘素數論》還有改進的餘地。如可以用書的第

五章的方法來改進第四章的某些結果。他把自己的心得寄給華羅庚。

華羅庚立即將陳景潤的稿子交數論組審閱。大家確認陳景潤是對的。

華羅庚十分高興。他感到陳景潤肯鑽研,有培養前途,感慨地對身

邊數論組的年輕人說:「你們呆在我的身邊,倒讓跟我素不相識的

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

    陳景潤一到北京,負責會務的王元立即帶他去見華羅庚。陳景

潤平時很少與人交往,見到鼎鼎大名的華羅庚不知說什麼好,只是

不停地說:「謝謝華老師,謝謝華老師!」華羅庚看出陳景潤不善言

詞,並不介意,笑著對他的到來表示歡迎,還說了些鼓勵的話。

    第二年,華羅庚調陳景潤到數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陳景潤

來北京後工作環境大為改進,研究工作也取得長足進步。60年代

初,他在華林問題、圓內整點問題、球內整點問題與除數問題上接

連取得進展。這些工作比起他在廈門大學的處女作,上了一個新的

台階。

    可惜在「拔白旗,插紅旗」運動中,陳景潤作為頑固的「小白

旗」典型被調到科學院東北分院的大連化學所。直到幾年後「落實

政策」,才調回數學所。但是他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一直沒有間

斷。

    在參加哥德巴赫猜想攻堅戰的隊伍中,還有兩位中國數學家值

得一提。一位是華羅庚的親密助手和數論方面的繼承人王元。王元

參加了華羅庚主持的「哥德巴赫猜想」討論班。他在1957年春,

證明了(2,3),並且在廣義黎曼猜想成立的前提下,證明了(1, 3)R。這個結果得到華羅庚的讚賞。另一位是潘承洞(1934—1997).潘承洞1956年畢業於北大數學系,是導師閔嗣鶴的一名研究生。 1960年分配到山東大學,繼續從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2年潘承洞證明了(1,5)。這一結果使華羅庚感到由衷的喜悅。

    1965年,陳景潤宣稱在廣義黎曼猜想下證明了(1,2)R。在關肇直的支持下,陳景潤的文章總算趕在停刊前刊登在1966年《科學通報》上。後來大家見到邦別里1965年的文章,其結果可以替換廣義黎曼猜想。因此陳景潤實際上已經證明了(1,2)。但是,對這個證明(1,2)的摘要,國外並沒有人真正相信。他們認為用篩法最多只能證明(1,3),因此沒有引起重視。

    遺憾的是,當時「文化大革命」的風暴正橫掃中國大地。陳景

潤因為「堅持資產階級反動立場」研究「古人、洋人、死人」而受

到批判,一度被關進「牛棚」。他住的是原設計做鍋爐房的一間只

有6平方米的小房間。生活的困難可以克服,難以忍受的是,隨時

隨地還可能被粗暴地拉出去批鬥,遭受各種無端的侮辱和指責,甚

至打罵。有一次,陳景潤一時想不開,由中關村88號樓的三層樓跳

下。幸好二樓的窗前有一塊平台,他的人落在了平台上,保住了性

命,只是腿部跌青了一大塊。最為難得也是最令人感動的是,即使

在這樣險惡條件下陳景潤始終頑強地廢寢忘食地堅持研究,從不間

斷。有一天晚上王元有急事去找他,推開房門,陳景潤正在埋頭研

究。看到王元進來,他慌忙掩飾說,自己正在聽廣播,並沒有在搞

研究。因為「搞研究」在當時是嚴重的罪名。王元一看錶,這時已

是凌晨二時了!

    華羅庚很少評價他的學生。因為他有那麼多的學生,評價一個,

就難免掛一漏萬。但是,他曾私下向王元說過,「在我的學生的工

作中,最使我感動的是(1,2)。」當王元提起他學生的其他一些純

粹數學成果時,華羅庚重複了一句:「最使我感動的是(1,2)。」

    其實何止是華羅庚呀,全中國以至全世界都會對陳景潤的鑽研

精神和他的驚人成果所深深感動並肅然起敬。多少人在一次次不容

有絲毫申辯的咄咄逼人的批判鬥爭中改變了生活的方向,放棄或中

斷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是,陳景潤不愧為中國傑出知識分子的

代表,始終堅持自己的工作、目標和信念、毫不動搖,決不屈服。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陳景潤的成果得到舉世公認時,那些當年的

打手和吹鼓手們,搖身一變,爭先恐後地吹捧起陳景潤來。他們翻

手為雲,覆手為雨,儼然成了陳景潤的保護神,真不知天下還有「羞恥」二字。

    「林彪事件」後,全國有部分學術雜誌恢復出版。1972年,陳

景潤將他的(1,2)證明全文投交《中國科學》,由閔嗣鶴和王元審核。這時他已把1965年的證明作了很大簡化,並且採用了邦別里的結果。最熟悉這個問題的是王元和潘承洞,但那個時候彼此都不敢來往。王元只好直接找陳景潤。陳景潤一連講了三整天,仔細推敲了每一個細節,王元最後確信(1,2)證明無誤。但是,王元當時是一個「有案在身」的所謂反革命小集團的成員,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又是一個受到嚴厲批判的典型,因此在「審查意見」上怎樣寫,頗費一番思量。為「明哲保身」,可以含糊其辭,待形勢明朗後再說。可是,眼看著為中華民族爭光的數學成果就這樣被埋沒掉實在於心不忍。於是王元明確寫下:「未發現證明有錯誤。」閔嗣鶴也支持發表。於是1973年陳景潤的(1,2)的證明全文發表。這個結果引起了轟動。1974年哈貝斯坦與黎切特合著的《篩法》中,將(1,2)的證明列為該書的最後一章,題目是「陳氏定理」。這一章開始時這樣寫道:

    「我們本章的目的是為了證明陳景潤下面的驚人定理,我們是

在前十章已經付印時才注意到這個結果的,從篩法的任何方面來說,

它都是光輝的頂點。」

    1982年10月,陳景潤、王元和潘承洞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獲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中國數學家離摘下這顆王冠上的明珠只有一步之遙了。但是,這將是艱難的一步。依靠原有的篩法已遠遠不夠了。

 

我不能在干擾中躺倒不幹

 

    反右以後,華羅庚處在挨批判與靠邊站的地位,與建國初期有

職有權,躊躇滿志的情況大不一樣了。華羅庚不無遺憾地說:「1957年以前,我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高峰接著一個高峰,1957年以後就斷掉了,很可惜。」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華羅庚不時遭到批判。要繼續研究純粹

數學,越來越困難了。第二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華羅庚出任

應用數學系主任,他的工作逐漸由數學所轉向科大。第一屆新生由

華羅庚親自教授。他把所有的大學數學基礎知識融合成一個整體,

而不按傳統的分科方法來講。這種「一條龍」的教學法由華羅庚統

一籌劃,由王元和龔升分頭組合來教。從結果來看,華羅庚花的力

氣不少,效果並不明顯。同年,華羅庚和王元受蘇聯《科學通報》

上一篇有關數論在多重積分中的應用的啟發,利用計算機模擬手段,

在高維數值積分的研究取得進展。華—王方法受到國際的重視,並於

1976年寫出專著《數論在近似分析中的應用》。1981年英文版出版,受到同行的普遍徵引和好評。華羅庚和王元的這項工作獲得陳嘉庚科學物質獎。這是研究應用數學的較成功的例子。

    1960年,華羅庚從幾何學角度出發,研究了混合型偏微分方

程。「文革」結束後寫出《從單位圓談起》——高等分析背景一書,

1981年英文版出版。

    1964年,華羅庚提出辭去數學所所長。科學院同意將他的人事

關係轉到科大,但仍掛名數學所所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大地。作為「資產階級反動大

學閥」的華羅庚接踵而來的是大字報、批鬥會和抄家。他往日的弟

子,有的調走,有的隔離,有的靠邊,一個個「出了問題」。在這

種情況下,繼續公開地搞理論研究是不可能了,他積極尋找為經濟

建設服務的途徑。他立下誓言:我不為個人,而為人民服務,我不

能在干擾中躺倒不幹!

    他想到了應用數學中的運籌學和優選學。運籌學是研究用科學

方法來決定在資源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最好地設計人-機系統並使

之最好地運行。而優選學是研究如何迅速合理地尋求在科學試驗、

工程設計、生產工藝的最優方案。它們都有廣闊的應用領域。為了

普及推廣,他先後寫出了《統籌法平話》、《優選法平話》和《優選

學》。

    從1965年2月開始,華羅庚帶領科大年輕人陳德泉、計雷等組

成的「普及雙法小分隊」,風塵僕僕來到工廠、農村、部隊、礦山,

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搞調查研究,

提出解決方案。這些工作費時短,見效快,又鍛煉了群眾,受到歡

迎。那時候,華羅庚的身體還很好。一天緊張地跑七八個廠,上午

四個廠,下午三四個廠,晚上仍然堅持搞理論研究。有時候半夜一

二點鐘還把助手找來討論問題。

    華羅庚本以為這樣或許可以擺脫「造反派」的糾纏。可是這一

希望也落了空。科學院「造反派」的頭頭要求小分隊回北京整頓。

組織大家批判華羅庚的「資產階級思想」,和華羅庚劃清界線。

    1975年9月,華羅庚應黑龍江省的邀請率小分隊前往「普及雙

法」。吳筱元勸華羅庚,「你年紀大了,不要去了。」華羅庚沒有答

應。這時小分隊的人數已由原來的100多人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留下來的卻有二機部的兩個造反派成員,繼續搗亂。華羅庚心緒受

到影響。一天晚上,大家都去看電影了,華羅庚一人留在招待所房

間里。他突然胸悶難受,大汗淋漓,卻無力叫喊。他只好用腳拚命

敲打床沿。服務員推開門一看嚇得大哭。立即請來的醫生診斷為心

肌梗塞。經此大病,華羅庚的健康大不如前了。

 

春回大地

 

    1976年,歷時11年的「文化大革命」終於落下帷幕。全國人

民為之長長舒了一口氣。

  春回大地,百廢待興。

  擺在華羅庚面前有太多的事要做,要恢復中國數學會的活動把

純粹數學與數學普及繼續搞起來;要走出去,請進來開展國際學術

交流……首先要為受迫害的科學家正名,伸張正義。他已全然忘卻

自己年邁體殘的身軀,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他慨然寫了一首詩

來抒發自己的情懷:

    藏拙保身我所憎,

    願將涓滴獻人民,

    生產如能長一寸,

    何惜老病對黃昏。

    當胡耀邦為落實政策徵求華羅庚的意見時,華羅庚不談自己,

首先想到了恩師熊慶來。1969年2月3日,熊慶來白天還在寫「檢

查」,不料到晚上,大喊一聲猝然去世。華羅庚全然不顧自己當時

所受到的巨大壓力和熊家的婉勸,立即趕往八寶山。面對骨瘦如柴

的遺體,他百感交集,失聲痛哭。對恩師的感激與自己的無奈和抱

憾,隨著眼淚一涌而出。

    1978年熊慶來教授骨灰安放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隆重舉

行,他是首批被正式平反的科學家之一。

    同年全國數學競賽活動恢復。

    第二年他重訪英國。接著兩度訪問美國。在進行學術交流的過

程中,會見了老朋友,結交了新朋友。

    1984年中國數學界的領導完成新老交替。中國數學會吳文俊任

理事長,王元出任數學所所長,楊樂為副所長。

    華羅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應用數學上,工作重心由普及數學方

法轉向為國民經濟提供諮詢。他的工作表明「現實世界中數學的應

用,需要多少最高質量的創造性與智慧力量!」「實際問題永恆的存

在與理論問題一樣,會給數學家以豐富的源泉。日常問題對純粹數

學家來說亦具有挑戰性的啟發。」

    1983年斯普林格出版了華羅庚的四部專著,西德駐華使館專門

舉行儀式,將《華羅庚論文選集》送給華羅庚本人。接著上海教育

出版社在北京科學會堂舉行儀式,將該社出版的《華羅庚科普著作

選集》樣書贈送給他。    n    』

    經過幾年的緊張工作,華羅庚欣慰地看到,生活正重新走上正

確的軌道。他多麼希望自己能為這個事業多盡一份心多出一份力啊。

但是,時光不留情。華羅庚已年逾古稀。長期不知疲倦超負荷地工

作,給心臟造成過重的負擔。他的心肌梗塞又多次發作。他感到留

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1980年4月,他醞釀了遺囑稿。據見證人回

憶,他的遺囑稿共五點:

    1.我死後喪事要從簡,骨灰撒在家鄉金壇縣的洮湖中。

    2.我國底子薄、基礎差,要提倡多干實事、有益的事,少說空

話大話。    

    3.發展數學,花錢不多,收益很大,應該多加扶持。

    4.我死後所收藏的圖書及期刊,贈送給數學所圖書館。

    5.家庭生活的一些安排(略)。

    真是字字千鈞,一顆熾熱的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1982年,華羅庚收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一向十分關心知識

分子的胡耀邦給他的一封長信,信中語重心長地寫道:「至於你談

到你今後工作的過重打算,我倒有點不放心。幾十年來,你給予人

們認識自然界的東西,畢竟超過了自然界賦予你的東西。如果自然

界能寬限你更多的日子,我希望你能把你一生為科學而奮鬥的動人

經歷,以回憶錄的形式寫下來,留給年輕人。」

    華羅庚對朋友說:「耀邦同志要我寫回憶錄,唉!叫我怎麼下筆

呢?」    

    寫回憶錄,難住了文思敏捷的華羅庚。是啊,自己一生坎坷還

頗多爭議,該怎麼去寫呢?他想:還是讓別人,讓時間去評價吧!

    實際上,國際上對他早有公論:

    「對於華羅庚來說,他有很多成就,卻沒有一個學位。華羅庚

的研究領域遍及數論、代數、矩陣幾何學、典型群、多複變函數論、

調和分析與應用數學,……他可以被選為任何學術團體的會員或任

何科學院院士。」 「是他這個時代的領袖數學家之一」。

    華羅庚長期領導中國數學的研究、教學與普及工作,嘔心瀝血,

鞠躬盡瘁。「如果有許多中國數學家現在在科學的新領域中作出特

殊的貢獻,如果數學在中國享有異常普遍的尊重,那就應歸功於作

為學者與教師的華羅庚50年來對他的國家的數學事業所作的貢

獻」。

    「人們可能會設想,如果他留在西方,他將可能完成更多的個

人研究計劃。然而如果這樣做,他就不可能如他最後30年所做的,

在中國發展數學及其應用中起到中心作用」。華羅庚很重視普及數

學,使他在中國廣大青少年和工人中也享有盛譽。因此,「比起歷

史上任何一位數學家來,受他直接影響的人可能更多」。

    毫無疑問,華羅庚是一位數學奇才,一位傳奇式的數學家,是

我國第一流的科學巨人。他對中國數學所做的巨大貢獻,炎黃子孫

將永遠銘記。

 

最後時刻

 

    1985年6月3日,華羅庚應日本亞洲協會的邀請前往日本訪

問。訪問中,只安排華羅庚作一次報告,內容是回顧50年代開始的

後半生工作。華羅庚常說:「好漢不念當年勇」,過去的成就已經過

去,要抓緊現在著眼未來。這一次卻要回顧50年代以來的工作,這

是好的徵兆嗎? 6月9日,從箱根回到東京。為了準備報告,接連

兩天他閉門謝客。三十五年風風雨雨,一幕幕往事歷歷在目,有激

動和喜悅,也有無奈和苦惱。他心潮起伏,輾轉反側。服了安眠藥,

才勉強稍睡片刻。

    12日下午2時,他到達日本學士院與日本數學界的院士們會

見,互贈各自的著作,在留言簿上寫下了最後的手跡:十分榮幸地

來訪問日本學士院,祝兩國科學交流日益繁榮。

    下午4時,華羅庚手持拐杖,在日本數學會會長小松彥三郎的

陪同下走進東京大學的報告廳。會場響起熱烈的掌聲。4時12分,

華羅庚離開輪椅開始演講。華羅庚用中文講,由翻譯譯成日語。這

樣進行比較費時,華羅庚徵求大家的意見,  「能不能用英語直接

講?」大家熱烈鼓掌。華羅庚改用英語演講。效果更好了。講著講

著他就大汗淋漓了。先脫掉西裝,接著領帶也解掉了。他看了一下

表,規定的45分鐘到了。他徵求大家的意見能不能再延長几分鐘。

大家熱烈鼓掌。他又講了十幾分鐘。最後,華羅庚說了一句:「謝

謝大家。」

    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他坐了下來。他的朋友白鳥富美子女士

捧著一束鮮花向講台走去,準備向他獻花。在這時,華羅庚突然從

椅子上滑下來。在場的醫生和教授驚叫著前去扶他。他緊閉著眼睛,

面呈紫色,完全失去了知覺。經多次搶救無效,晚上8時27分,一

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人們深深摯愛和崇敬的一代宗師華羅庚與世長辭了!    

 


推薦閱讀:

華羅庚,一個垃圾級別的數學家

TAG:數學 | 人物 | 人物傳記 | 華羅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