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五運六氣(孟慶雲)|陳珞珈網
孟慶雲
【內容提要】五運六氣是從易學的「天五地六」出發,以六十年干支甲子為框架,整合五運和六氣兩種疾病預測方法而建立起的推演體系。首見於《黃帝內經》的「七篇大論「,其中把五行發展為五運,把陰陽發展為三陰三陽,是中醫學陰陽五行理論的發展,在方法上也以合於術數稱著。
《易經》對於中醫學理論的建設主要起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科學觀念,二是理論框架,三是以「和於術數」為中醫學的方法之一。在理論發展過程中,伴隨易學的步伐,以醫學知識和易學結合,有三個演進的歷程。第一次是醫學與西漢象數易學結合,形成以陰陽五行為總框架完成以藏象經絡為理論核心的《黃帝內經》。第二次是以《易緯》的推演格局為主,以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吸收天文、氣象、生物等與災害有關的理論與資料,把西漢時流行的五行預測與六氣預測結合起來,在東漢末年形成了五運六氣。這些內容即所稱之「七篇大論」,在唐代也納入了《黃帝內經》。第三次是在宋代圖書之學發展以後,其太極圖的理路被醫家援用,在明代蘊出了幾種命門學說,形成了溫補學派。本文主要論述《易經》與五運六氣的產生和科學原理等有關問題。
一、《易經》與五運六氣的形成
《易經》的天人相應觀念和「推歷論氣」的術數方法是五運六氣理論形成的前提。五運六氣之名,最早見於《易緯》之書,《易緯·河圖數》:「五運皆起於月初,天氣之先至,乾知大始也。六氣皆起於月中,地氣之後應,坤作成物也。」 五運六氣是古代以術數預測自然災害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謂術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術書之興,多在秦漢以後,其要旨不出於陰陽五行,生克制化。實《易》之支派,傅以雜說耳。」推斷是人類文明早期的重要理論工作之一,與推斷戰爭、人事相併列,預測災害也最為習常,包括水災、旱災、風災、蟲災、瘟疫等。兩漢期間,災荒密集,史書記載,兩漢的政府共組織救災46次,其中西漢10次,新莽1次,東漢35次。這使得社會對災害預測之學高度重視。西漢時期發展起來至東漢盛行的多種《易緯》之書,即是傳播「推之術」的,其中有利用並發展的自然科學知識,有推演的理論和方法,即術數。 漢代人認為自然災害的根源是運氣,例如東漢反對祭祀求雨的王充在《論衡·明雩》中指出:「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他又說運氣是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祈祭無用:「夫天之運氣,時當自然。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他舉古代范蠡和計然兩人,通過觀星象可測氣候的例子說:「范蠡老師計然曰:太歲(星)在子(位),水,毀;金(星),穰;木(星),飢;火(大火星),旱。」《論衡》中還有歲運、歲氣的稱謂。五運六氣就是把「推天道以明人事」(《素問·天元紀大論》)作為預測災害的理論依據和推演程序的起點。 古人從農牧漁業的實踐和生活經驗中,認識到豐收和一些災害有周期現象的規律。計然就曾指出「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飢」的規律。《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商人白圭,由觀天象而能預測水旱,進而從事有針對性的貿易發財致富。《漢書·天文志》記述了五運三紀的變化周期:「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年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期大數也。」《史記·天官書》也有類似的話:「此期大數也。為國者必貴三五。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還認為有此之變可通過觀星察之:「日變修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合。凡天變,過度乃占。國君疆大有德者昌;弱小,飾詐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禳,正下無之。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占亟用。日月暈適,風雲,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漢代以前,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天文、氣象、物候與災害相關的資料。從《禮記·月令》開始,就注重一年中各節氣影響健康以及和農業的關係。《易緯·通卦驗》把節氣與卦氣結合起來,又列出一些「未當至而至」和「當至不至」時發生的災難。《史記》和《漢書》記載當時有很多推占方法,如九宮八風、五行佔法、六氣佔法、星占、歲占等。《史記·天官書》說到佔六氣的權威是王朔:「夫自漢之為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占歲則魏鮮。」《漢書·五行志》記載夏侯始昌「善推五行」,除傳族子夏侯勝外,又下傳劉向、劉歆等。九宮八風主要做一年內的推測,做長期預測的是五行占和六氣占。《漢書·藝文志》說五行占「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於律歷之數而分為一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五行推法是從天文測五星開始,合《繫辭》「天五地六」的「天五」。六氣的推法是推地面氣候的三陰三陽,合《繫辭》「天五地六」之「地六」。這兩種推法所推的結果,有時一致,有時不一致。到東漢時熟悉術數的易學家,運用元氣理論和天地人相應的總原則,以「推歷論氣」的方法,把五行占和六氣占結合了起來,就形成了五運六氣。
二、五運六氣的推演格局
五運六氣的總框架是以天干地支為符號標識的60年周期系統,其中包括五運和六氣兩個既相對獨立,又必須相結合來分析的推演系統;具體推演用五行生剋之理,以常與變、太過與不及為判斷目標。從預測方法論看,五運六氣主要是理論模型法、預測內容有常態預測和異態預測,五運六氣重視異態預測。 五運六氣以氣一元論的思想巧妙地統一五行和六氣兩種預測方法。「元氣」一詞最早見於《鶡冠子》,以前曾被稱為偽書,近年學者們多認為是戰國末年的著作。《素問·天元紀大論》提出的「肇基化元」當是元氣。特別令人注目的是,在元氣之下,這裡論述 了宇宙發生過程是元氣——五運——陰陽幽顯寒暑,即:「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之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馳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這可稱得上是最早的一元論。 五運和六氣在氣一元論統帥之下,把二者納入了60年代周期的大框架之內。60年周期以天干地支符號為紀。干支論述時間,歷史悠久,早在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辛卯日,就開始用它來記日。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始用記年。用60年為周期,從推法上看,它是天五、地六和這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後漢書·律歷下》說:「曆數之生也,乃立儀、表,以校日景,景長則日遠,天度之端也,日發其端周而為歲,然其景不復,千四周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復出,是則日行之終也,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度之一,為一歲之日數。」五運六氣之一歲為365.25日,一運為73.05日,一氣為60.875日,60年為21915日,相當於300運,360氣。對60年周期,中外科學家有很多報道,德國天文學家施瓦具在1843年發現太陽黑子周期11.5年,我國氣象學家竺可楨在所著《物候學》一書記述,物候周期12.2年,漢代另有一部預測災害與農業的書《婁景書》也是用60年周期,這與五運六氣一致。
五運六氣的推演邏輯是:既然疾病的流行與氣候相關,那麼就應該把握氣候規律,既然氣候規律有常有變,就應該在了解正常節氣基礎的上,探尋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從導致氣候變化的時間因素和空間入手,探尋這些因素對氣候和疾病的影響。五運六氣認為五運是形成氣候變化的時間因素,它是木、火、土、金、水五星之運在氣交中的稱謂,它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來表述,因五行星之運動和一年時間變化一致,故五運本質是日地關係。六氣是形成氣候變化的六種氣候模式,即稱為太陽寒水的寒,厥陰風木的風、少陰君火的熱、少陽相火的火、太陰濕土的濕、陽明燥金的燥,是形成氣候變化的空間因素,它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表述,五運六氣理論認為六種氣象模式的本質是天地陰陽的量的多少氣化而來,它決定於月地關係。在格局推演上,主要分為三大步:第一步,依天文實測確定曆法的值年干支:第二步,據干支關係推算五運、六氣和五運六氣之間的制約關係;第三步是,根據各年運氣特點推測多發病,制定防治原則,從這三步可知,推演的最終是要落實到防治疾病的目標上。作為一種模型方法,固然以演繹方法運用為主,但在最初確定何種氣候模式常見哪種疾病時,還是得助於經驗的歸納。 五運以大運(即年運,又稱中運)為一年總氣候特徵,按五行特徵,有五種類型,其推演依據是《素問·五運行大論》的「五氣經天」化五運,推演規則是《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述的甲已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以土為濕,金為燥,水為寒,木為風,火為熱。五運每年分為五個運季,每運季73.05日。又以主運表示習常,以客運表示異常。中國古代時空觀的一個特徵是發現了自然音律有季節之變的特徵,五運分別為宮、商、角、征、羽之五音,稱五音建運。六氣是把一年分六段的主時之氣。每一氣合60.87日,含24節氣中的4個節氣。一年分六氣的思想在《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已有闡述。其要旨是一年分6段,以三陰三陽表示氣候之寒熱多少,這比陰陽一分為二更進了一步,其理論來源於《子華子》「出於一。立於兩,成於三」。六氣也包括一年六段中習常氣候之主氣與異常變化之客氣。主氣從初氣到六氣分別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這也相當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順序,只不過火有君火、相火之別。表達的是風、熱、火、濕、燥、寒。五運六氣認為這六種氣候是三陰三陽氣化而來。一年中和主氣相對的氣是客氣,按一陰、二陰、三陰、一陽、二陽、三陽之序為六段,客氣中分為主示上半年氣候之司天與主示下半年氣候之在泉。因客氣是變化之氣,對健康會造成影響,故五運六氣重視客氣。這和推卦時重視變卦的思維一致。 五運六氣的術數推演主要是藉助於天干地支的符號推演運和氣,除大運的太過、不及和五運之主客運關係外,還有六氣中客氣與主氣的關係,以及綜合五運和六氣兩種推法的結果,即「五六相合」,從中引出客主相得、客主不相得、客主同氣、客主氣順、客主氣逆、運氣同化(又包括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太乙天符)、運盛氣衰(包括小逆和不和)、氣盛運衰(包括順化、天刑)等氣候模式。五運六氣的最後一步程序就是論述了這些氣象模式下的發病機理和防治原則,這一部分也是比前代醫學有發展的醫學內容。三、五運六氣評析
五運六氣是漢代易學家運用易理和思維方式,以術數方法和以天干地支的格局,建立起以系統闡述疾病流行的周期性規律的理論。它展現了古代易學實用性的一個方面。它以天人相應的理念和對天文、氣象、物候等實測為基礎,以周期性為可預測的依據,建立起比西漢時陰陽五行和納甲結合更為闊大的醫學理論構架。在《內經·素問》的《金匱真言論》和《陰陽應象大論》等篇,記載著臟腑和陰陽五行和納甲說的結合,由是而成為中醫學理論的構架,把醫學資料和臨床經驗貫穿起來,成為理論體系。由此,醫家們從五行屬性來比類臟腑和各類事物的關係,把醫學從經驗層次提升到理論層次。更重要的是,臟腑由於五行化,又在漢代易學「象」觀念的浸潤下,抉發為臟象理論,由臟腑而躍為臟象,這就大大超越了實體層面,成為中醫學理論的一大特色。
五運六氣作為醫學理論的框架,以其能更廣泛地聯繫天地事物,使對疾病的認識更深刻,由此而闡發了六氣為病學說、病機學說、氣化理論和針對多種氣候模式致病的治則學說等等。他還為後世的醫學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發展空間,例如溫病學派以五運六氣「原溫病之始」而自立門戶;金劉完素闡發相火,又創火熱論;元代李杲在重補土之時,發展氣化學說創立了脾胃論,也成為一家之說。 五運六氣以天地人為一個大系統論述自然變化、氣候、災害、人體健康、疾病、防治,在論述中萌發了系統理論的思想。例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指出人與天地之通應關係。又在同篇中提出:「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故其始也,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這是控制論負反饋調節的思想。在《素問·六微旨大論》論述的「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外列盛衰,生化大病。」這裡提到的亢害承製理論,是由天文氣象六位之變推演而來,但用為解說病因與治療原則恰切之至。這一理論並非來自臨床,也不是來自實驗,乃是來自天文氣象,稱得起驗天應人,這也是五運六氣展現科學價值的一個亮點。 從記載五運六氣之「七篇大論」看,其文已脫卻了讖緯中「讖」的內容。對讖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曾提出「讖自是讖,緯自是緯」,二者不可混為一談。五運六氣與《易緯》有一定承襲,從對《易經》理論的運用和創新看,已超越了《易緯》。對於預測推演,在「七篇大論」文中非常強調「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五運六氣的合理內核是發展了易學的科學思想。五運六氣運用模型化的方法與西方科學用公理化方法解讀問題大異其趨。五運六氣在北宋劉溫舒,以補充了「三年化疫」的短期預測得到了第一次發展,在明清時代,又將其按節令用藥理論和辨證論治融合,是第二次發展。總的看五運六氣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問》以來,一方面因其深奧被視為「醫門之玄機」而被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因其被認為有神秘性,甚至被列入「讖緯」行列而屢遭批駁。時至今日,我們應從易學、科學、醫學等方面對它進行深入研究。近年來在出土文物方面,如九宮八風盤、五星占等的出土,為對它研究創造了條件,期望能取得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把五運六氣的研究向前推進一步。推薦閱讀:
※《易經》六爻系列 第二章 學習誤區
※《易經》基礎(一)
※周易易經雜錦
※如何用R實現朱熹《周易本義》中的算籌卜卦方法
※易經八卦之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