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知識

    

     1、師父教導我們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朝錯路,下面的這首偈頌是不是就是我們往生的正路,沿著它走下去,一定會到達美麗的西方極樂凈土: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凈土門

              欲入凈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答:我們遇到佛法,我們寧可今天現在沒有覺悟,但是我們不能走錯,聽這個人說,或者聽那個人說,看著很熱鬧,但是我們跟隨走下去呢,最後方向目的錯了,達不到我們所追求的人生目的。而來到今日今時,佛法的目的是什麼?就是離開生死,這個苦的輪迴,要想快速的離開生死,如果覺得這個生死是一個非常討厭的事情,不安樂的事情,你心中有速欲離開生死的心愿,在佛陀一生的教法當中,所有殊勝的佛法當中暫時把聖賢的修行聖道門先擱置在旁邊,應該選擇進入往生凈土的法門。為什麼呢?因為聖道門的修行時間很長,而且很難,長到多長時間呢?釋迦牟尼佛說按照漸修需要三大阿僧衹劫。第一阿僧只劫,初能以菩提心觀眾生諸業之生住異滅的過程,能了知部分生之因緣與斷生因緣之法。第二阿僧只劫,能了知一切業生之因緣於斷生因緣之法,即已具一切智,但尚不能於一切時運用一切智度化眾生。

第三阿僧只劫,能於一切時運用一切智度化眾生。三阿僧祇為善權,修得之境界亦尚未究竟。龍樹菩薩說一萬個大劫修功德不退,一直往前進,才能得到不退轉的地位,就自由自在。難行呢?首先是理解很難,你看很多經典,有大乘的經典,有小乘的經典,經教,教行還有最後的結果,這都不是我們普通現實的人能夠有這個心思和有這個時間環境可以學習的,那既然如此,難而且長,唯獨我們想快速離開生死的這個心愿,我們為什麼不把他暫時地擱放在一邊呢?我們破除那些虛的,唉呀你這個是老修行,你這個是老菩薩,你這個做了多少功德,這些是虛的,沒有用的,我們就把這個虛的聖道修行身份把它放在一邊,我們選擇進入往生阿彌陀佛凈土的法門,我們為了離開生死,我們選擇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

    在凈土法門中又有「正行」和「雜行」兩種。那我們想快速離開生死,應該把各種各樣的「雜行」拋舍,選擇正確往生凈土的行為。「雜行」是什麼呢?就是有很多的經教,很多經教也跟我們說,如果誦這部經,做這個功德迴向可以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很多人把心思都留意在這裡,這就屬於「雜」。這些善行對於往生凈土來說呢,屬於「雜行」,不是純凈往生凈土的行,你象持戒,持戒所獲得是人天的果報,五戒十善獲得是人天的果報,它不是直接正確往生凈土的行為,如果你只做這個行為,忽略了這個迴向發願的這個心呀,實際上你這個就是「雜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我們現在知道我們要往生凈土,應該選「正行」,就是極樂凈土的經教裡面勸我們直接往生凈土的行為,這裡面又有「正」和「助」兩種行為。我們應該把「助業」放在旁邊,選擇「正定」,不但正確往生極樂凈土而且是一定往生極樂凈土。你要是做其他的善行,如果你迴向的心不真切,你就很難往生極樂凈土。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去做其他的善行,能夠往生的希望啊?釋迦牟尼佛在經中告訴我們說「困難」,勸我們專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個也稱做「正定業」,就是決定往生凈土行為方法。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字一定往生極樂凈土,必定往生極樂凈土,那這是由於什麼緣故呢?是因為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緣故,並不是因為你稱念名號稱了很多,你消了很多的罪,你念佛念了很多,積累了很多的功德,拿你這些功德這個條件來換取往生極樂凈土,不是。是什麼?是依靠阿彌陀佛過去發願,現在這個願已經完成了,這個本願的力量,才容易地讓你今生快速地離開生死,往生極樂凈土,所以我們沿這首偈頌的道路走下去,一定會到達美麗的西方極樂凈土。

    首先是慾望,什麼慾望?快速離開生死的慾望,有了這樣一個心愿、意願,然後我們遇到了佛法,佛法有那麼多的修行法門,我們選擇什麼?我們選擇往生極樂凈土這一個門。弘揚凈土法門的法師和善知識非常多,那這裡面就有「正行」和「雜行」,有的法師他也在弘揚但是他勸大家什麼?他勸「雜行」,他說你們要多麼努力地修善呀,要怎麼樣去做呀,然後要迴向發願往生極樂凈土。當然有的法師他用的篇章、篇幅、文句在更多地勸我們怎麼樣去修善行,甚至忽略了迴向發願的這個重點,這才是最大的失誤。如果勸別人雜行,但是如果勸專心,我們行為雖然是雜的,但是我們的心是要往生極樂凈土的,那也好,叫做雜行專心。實際上在現實的生活當中這樣的人不多,很多人是「雜行」,心也是不同的,今天做這個善行,明天就想我的家庭怎麼樣,沒有回報了他對佛法的信心也就減少了一部分,甚至很多人不了解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離開生死。

    我們選擇了「正行」,想開始修「正行」的時候,應該把「助業」先放在旁邊,什麼是「助業」呢?善導大師解釋助業說,禮拜、讚歎、供養這些稱為「助業」。選應專正定,選擇正定往生凈土的行為,「正」和「助」是不同的,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我們外邊就是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專行」,我們內心就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專心」,專行專心,善導大師稱之為「專復專」,這就是善導大師這首偈頌的本義和用意。我們好好體會,根據善導大師給我們選擇,一層一層的篩選,最後找到自己快速離開生死的「正行」和「安心」,善導大師稱之為「安心起行」。安心是什麼呢?不是說念佛念多少,也不是說念佛念得功德有多大,而是安心在依靠阿彌陀佛本願的救度。那我們外行就是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法然上人常向人講的一句話便是《觀經》〈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並說:聞名不信如不聞,信而不稱如不信,唯應常稱彌陀名。我們現在正在跟師父學習觀經,請問上面那句話在觀經中是什麼樣地位和意義?請善知識開示。

    答:釋迦牟尼佛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為我們說了十三觀,定善和散善大概總共是十六觀。定善是韋提希夫人請求的,釋迦牟尼佛回答的十三觀就叫定善,九品是釋迦牟尼佛沒有請求自說的是散善,不管是定善也好,散善也好,釋迦牟尼佛都勸他們迴向發願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

    這部經典快要說完了,要怎麼樣在世間流通呢?流通的重要內容是什麼呢?讓大家心中要知道什麼是佛要教囑我們的呢?就是這段流通分的經文,「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你今天好好的持我所說的這些內容,我所說的是什麼呢?就是持阿彌陀佛的名字,勸我們信受,受持「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而稱念。

    法然上人引用完這段佛經,下面就解釋說,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不能信受,如同沒有聽到。就好象在世間有很多人去公園旅遊,到寺廟去常常會看到「南無阿彌陀佛」,而到這個寺廟去的時候帶著一把香,去供佛,聽到了寺廟裡面念佛機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而他聽了以後不信受,也不知道自己的往生是要信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功德,本願力的救度,這一生就可以得到大利益,他沒有信受,他雖然聽到了,他沒有得到「聞」的真正利益,他只是結了緣。那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的功德非常殊勝,你聽聞到了,結上這個緣,也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滿足很多我們人生的需求,慢慢地引導我們來到阿彌陀佛真正想給予我們的利益。

    「信而不稱如不信」,有些人嘴上說我相信了,但是他卻不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一類人是注重道理的,他以為佛法是學問和道理,他以為這個已經懂了,這個理論知識我已經明白了,但是他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不知道真實的信心實際上是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所包含的,我們的心中能發出真實向阿彌陀佛的心嗎?事實上是被這個名號所感染,所觸動的,很多人就只有停留在學問和道理上,自以為相信了,自以為明白了,但是他不知道名號和信心他們是一個內容,是不可分割的,唯應常稱彌陀名。我們信是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既然能救度我們,在我們信受的同時,我們這個往生,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力量就將它定下來了。而我們信賴的呢?則是常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並不需要我們另外去準備什麼東西,停留在信心的理論知識上,或者是道理學問上,不是停留在這裡,是要回到信心的實質意義。信是信阿彌陀佛,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上,落實到我們的現狀上,就是常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這段話在觀經當中可以說是它的歸宿,也是它的宗旨,是它的指歸,它最重要的歸向是什麼呢?就是勸我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信心的道理也都包含在這裡面,所以當我們了解到信心的內容,發起了信心以後,我們只要常稱這信心具體的內容「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 

    3、法然上人說:我立「凈土宗」之原意,為顯明凡夫往生報土也。一般人不太理解這個目的,認為即使不特別建立凈土宗,大家念佛也同樣能往生,為什麼還要另外建立凈土宗?請善知識開示。

    答:法然上人是日本凈土宗的開創者,我們知道佛教是沒有地域的,他不是局限在哪個地方?如果說局限的話,佛陀是印度人,但是大乘佛法最興勝的地方在哪裡?在中國,所有佛教宗派的完成都在我們中國這個地方建立起來,傳承是最豐富的。法然上人在日本他也學習佛法,大家也都學習佛法,他在所有的佛法當中,在他一生所學的佛法當中,建立了日本的凈土宗。當他建立凈土宗的時候,寫了一本《選擇本願念佛集》,這本書實際是為了說明他自己的信仰是什麼?勸別人有緣的同行也同樣發這樣的心,這樣的願能夠同行離開生死,而這本書一旦在世間流通以後呢,就成為了凈土宗開創的宣言,社會上的反響就是這樣。那很多其它宗的學者,還有很多老百姓,還有一些社會名流就會問,佛教里有那麼多的宗派,你為什麼要建立凈土宗呢?如果說勸別人往生極樂凈土,那不是你今天,佛教傳到日本以來,不是你一個人,很多人都在勸別人發願往生極樂凈土,都在勸別人念佛往生,你為什麼還要特別再明確的要建立一個凈土宗的宗派呢?你是不是想超過別人?有這種勝負的心,你這個心態正確嗎?問法然上人,法然上人就回答說,我建立凈土宗的初衷,最初的用意什麼呢?為了明顯說明普通的大眾往生極樂凈土,極樂凈土是報土,報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圓滿清凈的世界。也就是到了那個凈土就怎麼樣?就跟阿彌陀佛同樣地享受無量光,無量壽,一樣的結果,為了顯明這一點。

    以前雖然有人提倡勸念佛往生,勸大家發願往生極樂凈土,有的人說極樂凈土不過是普通的化土,或者是方便有餘土、凡舍同居土,聖人見到是聖人的景象,凡夫見到是凡夫的景象,是不同樣的,這叫化土、方便土。所以很多人聽到這樣說的話,很多有心佛法的人覺得這是方便,而我這樣的人要追求的是真實,我就不一定要過去,阻礙了別人,打消了別人發願往生凈土的心,一部份人就不發願往生極樂凈土了。那不發願往生極樂凈土呢,那大多數人都留在哪裡?留在生死輪迴裡面,沒有幾個人靠自己的努力離開生死,實際上他這個行為,他這種態度,實際上是阻塞了別人離開生死的道路,這個過失非常得大。有些人說極樂凈土是非常高尚的凈土,是只有那些高尚的佛、大菩薩才能居住的世界,凡夫是無法前往的,就算現在發願,你也不是今生能到,你也要多生多世以後才能前往,這樣的話,大多數人又有一部分人,特別是普通大眾一看那麼高,象我這樣的人這麼低劣,生活環境這麼繁雜,我到底能不能想得到呢?恐怕我是沒有希望了,甚至鼓吹說這樣的凈土是大菩薩才能去的,那凡夫一聽,大菩薩才能去的,我是凡夫呀,我肯定是沒有希望了。他沒有希望幹什麼?就留在生死的苦海裡面,偶爾結了一些善緣,獲得一些人天的福報,電光石火一樣馬上就消失了,他大多數的時間在哪裡呢?在三惡道。佛菩薩看到當時日本佛教界這樣的現狀,整個世界佛教的現狀,他的心能忍受嗎?能坐得住嗎?不能。從廣大的極樂凈土的清凈大海裡面,出現在日本,成為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法然上人。他說:我就是來為了顯明這個佛菩薩的本心才來到世間的,所以才來確立日本凈土宗,不是為了我個人什麼,只要所有的眾生都離開生死了,我的心也就報佛恩了。佛為了我們付出了多少,犧牲了多少,如果我們不顧佛的心只是一味的停留在自己的見識和認知裡面,最後阻礙的不單單是自己呀,是大多數的大眾。有幾個人能夠從這種迷亂當中衝出來呢?太少了,撥亂反正,這是佛教中凈土宗的撥亂反正。

    法然上人來到這個世間,他通過他的一生,給我們展現出來了聖道的修行在那個時代已經非常的困難了,那麼在坐的如果有人聽說過,有興趣了解法然上人,我們來思考來比較以後我們就發現我們那個驕慢和傲慢的心就降低下來了,認為自己還可以做什麼,還有什麼樣的希望,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法然上人十三歲就出家了,他一生的道德在沒有遇到凈土法門之前,也就是善導大師給我們說明的凈土法門本願這個內容之前,他接觸了當時佛教界所有的法門,做所有認真的修行,最後他懷著感嘆悲傷的心來讀佛陀一代所有的經教,他一生讀佛經五遍(不是讀心經五遍),是讀所有佛陀一生說法流通到日本的所有聖教、經典五遍,他讀觀無量壽經七遍,他那樣刻苦努力的修行,當他再一次懷著感嘆的心,悲傷的心,他自稱象我這樣的法然今年都已經四十多歲了,我的生命都已經過去了一半了,按照佛法來說是不是一半?不是一半,他的心就會象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一刻都不能停息,象普賢菩薩說的「如救頭燃,如少水魚」(語出佛教《出曜經》,全段: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法然上人的心就是那樣的心,但是所有的經教都讀了,都理解了,也都實際去修行了,證果了嗎,收穫結果了嗎?心已經證悟解脫了嗎?他自己很誠懇地問自己,回答是沒有,不但沒有,我心中的貪嗔痴沒有減少多少,抱著這樣現狀的法然,生死就在眼前,輪迴無盡,我要怎麼辦?眼淚流下來,把被褥一次一次的打濕,大聲地呼叫「南無阿彌陀佛」,聲嘶力竭依然沒有看到出離的決定,在慌亂、恐慌、不安、無望、決望當中,再一次來讀一代的佛教,第七遍地拜讀觀無量壽經的時候,讀到了哪一段呢?就是讀到了剛才第一個問題的那一段,善導大師的那一段「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大意就是這一段,當看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他一下發現了什麼?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我就可以離開生死(眾人熱烈鼓掌)。而不是聲嘶力竭再怎麼地喊,自己心中也沒有可靠的心告訴說你一定能往生,你的心當大聲喊的時候,覺得非常的虔誠,非常的恭敬,非常的勇猛,但是泄下來的時候呢,象一個皮球泄了氣,又是沒有力量了,馬上生死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不是說你一直都端端正正的,你總要躺下,你總要休息下來,你怎麼辦?那是最受不了一點假的大事,任何裝飾都是毫無意義的。閻羅王是完全無情的,沒有面孔,你看為什麼叫牛頭馬面,牛頭馬面你就跟他說不了情了,如果是個人你看這個人是歡喜的還是悲傷的,我就可以投其所好,這馬面有什麼投其所好的,馬笑不笑?不笑。牛頭馬面是告訴你說生死無常,無情的。你不要在這裡做文章,你不要在自己家裡供個牛頭馬面你以為就好辦了,你供他有什麼用,你給他燒一百柱香,他也不會笑,到時候他該來的時候他會來,所以不要去浪費金錢去供奉那些沒有用的。法然上人就在讀到這段的時候,找到了自身離開生死的行為,就是「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我們只要向佛依靠的心,念念不舍阿彌陀佛,這就是正定之業,而這正定之業之所以能往生凈土是為什麼?是因為順和了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才是法然上人的歸宿和安心。

    而善導大師明確依據經教告訴我們說,極樂凈土是高妙的報土,報土就是到了那裡所有的都是清凈一味的,沒有兩個。那些社會上還在講說到了極樂凈土要怎麼樣,怎麼樣,這樣表態的人還是不了解阿彌陀佛的本願,而法然上人對於我們的功績很大。

    法然上人他有一個學生叫親鸞上人,他為了感謝法然上人,他說即使被法然上人騙,相信阿彌陀佛沒有往生凈土,墮落到地獄,我也沒有什麼好後悔,因為那原本是我要去的地方,如果幸好法然上人所說的是真實的,那有人說法然上人所說的是善導大師教導的吧?法然是歸於善導,那善導大師說的又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如果釋迦牟尼佛沒有說假話,我又怎麼可能墮落到地獄去呢?世間又有什麼道理可以妨礙我往生凈土呢 ?因此考慮「無疑無慮,定得往生」,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

 

    4、請善知識開示,教行信證(化土卷),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迴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答:教行信證,教是佛教,行是佛教的修行,信是信受,證是證實,獲證結果,很多人在今天的時代沒有遇到真正符合你自身能離開生死的佛教,你也沒有選擇到正確離開生死的行為,忙忙亂亂的一生,非常的遺憾可悲。

   「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迴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這是親鸞大師回顧他的一生,感嘆。親鸞大師寫這個書的時候已經都六十多歲了,還在修改這本教行信證,所以這裡面的文字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他的一種回憶,一種感慨。

   「是以愚禿釋鸞」,愚,愚笨,自己很謙虛;禿,沒有頭髮;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鸞,是他自己的名字。

    仰論主解義,論主,就是天親菩薩;解義,給我們解釋往生極樂凈土的安心和起行。天親菩薩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縣鸞大師給我們解釋,信方便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

    「依宗師勸化」,宗師就是善導大師。

    「久出萬行眾善之假門 」,我已經很久走出了萬行諸善,雖然有各種各樣的修行,各種各樣的善行,但是對於我來說那只是方便,我沒有辦法通過那個修行離開生死,那對於我來說就是方便的。

    「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佛陀是在雙樹林下的涅槃的,離開了這種佛陀一生當中勸化的這個大義。

    「迴入善本德本真門」,我現在回過來選入了善本德本,善的根本,德的根本,真實往生凈土的凈土門。

    「偏發難思往生之心」,我現在特偏發出了難思往生凈土的心,我要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凈土去。

     今天我走出了方便的真門,以善本德本做為往生凈土,而且以迴向心為主的這種難思,這種發願心,這個真門。我現在轉入選擇願海,阿彌陀佛為我們選擇的本願,象大海一樣深而廣,快速離開了這種難思往生的心,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善本德本,他相信這個是眾善之本,諸德之本,但是他還在想我到底要念多少,要積累多少,我才能達成往生凈土,還在衡量,還在思議,而我今天都離開了這一切,這些方便呀,我現在要完成難思議往生,難思議往生就不要我考慮了,阿彌陀佛一定使我往生極樂凈土。

   「果遂之誓,良有由哉」,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個第二十願,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植諸德本,把名號做為功德去積累,種植,佛的這條願會慢慢引導他,實現真實的往生,這是一定的。

 

   5、念佛者,於行者而言,非行,非善也。

   答:念「南無阿彌陀佛」對於我們來說不是我們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好象我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實際上這是阿彌陀佛無礙光、不斷光在相續不斷地照護著我們,推動著我們,非善也,不是我們自己的善行,而是阿彌陀佛已經圓滿了萬善萬德的果號,我們完全已經具備了。

 

   6、大無量壽經中,彌勒白言,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請開示「專精修學」。

   答:專,就是專一;精,是精細;修,是修善;學,是研學,學習。就是教我們專一精細的了解往生凈土的安心和起行,按照經教所說地去修、去學。那經教勸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信」阿彌陀佛本願救度,這都是勸「專」。精,是非常細緻讓我們去思考,我往生凈土到底靠的是什麼呢?靠阿彌陀佛發願,願望已經圓滿的力量。無量壽經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7、聖人一流之勸化者,以信心為本也,何以故。捨棄種種雜行,一心歸命彌陀者,以不可思議願力,從佛之處,使往生決定也。請開示「雜行」。

   答:雜行,前面幾個問題裡面都充分提到了關於雜行的內容,所有的善行都是殊勝的,但是我們的心被貪、嗔、痴這些污染,善行都不能成為純凈的善行,稱為雜。如果我們想靠著這樣的心,這樣的善行,想往生極樂凈土,因和果是不相符的,所以說很困難。所以阿彌陀經勸我們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勸我們專行阿彌陀佛為我們選擇的德本、善本的「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專稱專念,所以阿彌陀經下面就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勸我們「專復專」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一流勸化者,以信心為本也,何以故」。信心為本,因為阿彌陀佛已經圓滿了我們往生的功德,並不需要我們另外再去準備什麼,再去配置什麼,再去裝飾什麼,而做為我們凡夫的往生,只是由於對往生的這件事情,已經圓滿果號信受,往生在我們身上就成為決定,不需要再另外再去尋找其它的東西。說到「信心」大家會去想,我要怎麼樣去信受?其實好好地思考一下,即使要怎麼樣的去信受,這樣的心態都是有一點點傲慢的,而應該這樣地想,想我這樣的人也能往生到極樂凈土去嗎?去聆聽阿彌陀佛到底是為誰而發願?為誰而修建凈土?就是這樣聽著聽著,再疑惑的我們,也會信心安心,並不要另外去找,信心是什麼樣的狀態呀,是什麼樣的形狀呀?我要到心中怎麼去尋找,這樣反而是把事情弄得複雜了。對於我們所有的信心就是阿彌陀佛已經在我們面前了,那信什麼?我的往生他已經為我完成了,他的完成是為了我的往生而來的,是為了接我而來的,不是白來的,知道「信受」,就是把這樣的一個心愿,通過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容易的達成。   

           南無阿彌陀佛。

惡人正機

    阿彌陀佛在我們心目中是一位充滿大慈大悲的佛陀,在阿彌陀佛過去的心愿(四十八)中,清楚的表明:「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十方任何一個角落所有的生類,讓我來引導你們走向真正的幸福吧。十方所有的生類,仔細的想一想:阿彌陀佛的慈悲最關注的一類是誰呢?根據四十八願的順序我們明晰的感受到:那是以「惡人」為最關切的對象。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吧:「設我得佛,國有地獄、惡鬼、畜生者,不取正覺」。地獄……是不善痛苦的環境,痛苦的果實不會沒有原因,那是什麼呢?在我們心中埋藏的不善的噁心和遇到條件環境所作下的惡行,回顧一下我們的現實身心,這說的不正是我們的煩惱和無奈嗎?在明確的因果規律下,我們真的在心底擁有了真正的幸福嗎?不,不但沒有,而且有的更多是莫名的焦慮和恐懼!這就是我們現實的人生。

「惡人」到底是誰呢?不用說,我們目前的壞人、犯罪份子是,就連我們、難道真正的那麼清潔端正嗎?越想越……

阿彌陀佛的願望的凈土世界,消除那不善痛苦的三惡環境,這不正是以「惡人」的我們為對象,要用慈愛的心來消除我們現在身心的恐懼嗎?「吾誓得佛,普行此願,為諸恐懼,而作大安」。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再一次在我耳邊響起「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為了這樣「惡人」的我們選擇別願「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來生我國」。震撼的慈悲心,讓我們看到了真正具體的「慈悲為懷」。「佛心者,以毫無條件的慈愛平等接納眾生。」在「惡人」念佛往生的事實面前,我們看到了佛心,平等無條件真正的內容。讓我再一次輕聆您的尊號:南無阿彌陀佛。

 

三大阿僧衹劫

    在佛教的計時單位中。「剎那」是表示極短的時間,「」是表示極長的時間。劫又分為小劫、中劫、大劫三種。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一個大劫正好是世界經過了一次的成、住、壞、空。因此,當世界歷經三次成、住、壞、空,也就是三度之阿僧只大劫,即三大阿僧只劫。

    以下僅就小劫、中劫、大劫作一介紹∶

    1、小劫∶根據佛經記載,從人壽十歲算起,每過一百年增加一歲,加到八萬歲;然後再從八萬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叫做一小劫。

    2、中劫∶二十個小劫為一個中劫。

    3、大劫∶四個中劫為一個大劫。四個中劫分別是∶成劫(世界形成期)、住劫(世界壯盛期)、壞劫(世界老死期)、空劫(世界壞滅期)。如此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相續循環一次為一大劫。

A.成劫∶指山河、大地、草木的器世間,以及一切有情眾生的眾生世間成立時期。根據《起世經》說、世界的形成,首先由於眾生的業緣之風台起,引起種種的大自然變化,逐漸形成了山河大地的器世間、而後有情眾生次第降生,此時期就稱為成劫。

B.住劫∶指器世間和眾生世間安穩存住的時期,此期又有減劫和增劫之分。在此劫中會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稱為三小災。

C.壞劫∶壞劫是水、火、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首先是眾生世間破壞,稱為趣壞;其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火災劫、水災劫、風災劫合稱大三災,所謂「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唯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

D.空劫∶空劫時,世界已壞滅,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之中,形成世界未成、萬物未生時期的狀態。

    空劫之後,又開始另一期的成、住、壞、空,也就是另一個世界又開始成立、持續、破壞。如此世界從成到住、住到壞、壞到空、空到成,各需要大約三億二千萬年,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周期大約需時十二億八千萬年。因此,三大阿僧只劫大約是三十八億四千萬年之久。

    《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說明人的生命短暫無常。因此,不管長如三大阿僧只劫,或短暫如一剎那,每個人一生中,應該善加利用時間,以有限的時間,充實無限的生命;以有限的時間,發揮生命的價值,這才是對時間、生命應該抱持的態度。

關於三劫與修行位次之配列,經論所說並不一致。小乘家說三十四心斷結成道,故無菩薩三祇之位次可論,但天台《四教義》卷四以之配於聲聞的位次,謂初阿僧祇是所謂外凡,即得五停心別相總相念處之位;二阿僧祇劫是內凡中的暖位,亦即用暖法智慧修六度之位;三阿僧祇劫是頂位,即行六度,於四諦觀解分明之位。

    大乘佛教方面,《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八謂一切住總經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經第一無數大劫,勇猛精進者次第證得極歡喜住;經第二無數大劫,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經第三無數大劫,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攝大乘論本》卷下謂,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凈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與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無功用行補特伽羅自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此說以地前所經的時間為初阿僧祇,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

    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另出七阿僧祇、三十三阿僧祇的說法。七阿僧祇之說以地前有三阿僧祇,地中有四阿僧祇。三十三阿僧祇劫之說謂地前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十地中地地亦各有三阿僧祇,其劫量與前之三阿僧祇等。《法華經玄贊》卷一分大中小劫論其劫量,謂三十三阿僧祇中,七地已前為小,八、九、十地為中,地前為大。

    《華嚴五教章》卷下之二謂,若依始教,修行成佛定經三阿僧祇,但此劫數不同於小乘。若依終教,有定、不定二義。言菩薩修行決定經歷三僧祇,即定三僧祇,此是約化儀,又約實報而言,言非僅經三僧祇,須經無量不可計數阿僧祇,即不定三僧祇。此與於其餘雜類世界立時者不同,是約佛德無限量而言。此外,若依頓教,一切時分皆不可說,因一念不生即說是佛。若依圓教,一切時分皆悉不定,因諸劫相入。

 

推薦閱讀:

學佛的真相(六)我們的世界有多大?——佛家的世界觀
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區別?
守望先鋒中禪雅塔的手勢都是什麼含義?
《金剛經》中的故事—然燈佛
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可以菩堤樹下大徹大悟?

TAG:知識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