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別詩鑒賞》學案
學習目標:
了解送別詩的一般鑒賞方法;
把握送別詩抒發的情感與的藝術風格。
學習過程與內容
1.請仔細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初步感知鑒賞的方法: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巳
——送別詩鑒賞
重團聚、怨別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心理。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弦,「別離」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歌詠的重要內容。而送別詩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那麼,掌握鑒賞送別詩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們要從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 認識常見意象
1.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一自然景觀常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里;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范雲,後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裡原有一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裡,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裡分手;南浦,一是指專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再一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後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2.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3.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繫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4.月。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朦朧、迷離、蒼涼的,這與深邃悠長、委婉憂傷的離情別緒是一致的;再則,月亮含有思鄉、思親的象徵義,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懷。通過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別情更顯得動人深長。
5.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里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6.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注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秋代表了蕭條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鬱,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二、把握詩歌風格
從風格上來看,送別詩分為兩類:傷感型和豪邁型。
1.傷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體可分為赴考、出使、遷謫(宦遊)、征戎、鄉旅、歸隱等。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或折柳送別,或擺酒餞行,或寫詩相送,其間充滿了殷殷的叮囑和深深的情誼。這類詩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王勃的《別薛華》、宋之問的《送別杜審言》、柳宗元的《重別夢得》等。
2.豪邁型。離別並非全都是傷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別的悲酸之態,意境開闊而音調爽朗;陳子昂的《送魏大從軍》絲毫不落兒女情長、凄苦悲切的窠臼,從大處著眼,抒發了作者的慷慨壯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氣逼人,氣壯山河。此外還有高適《別董大》,表現了對朋友美好的祝願;岑參的《送李副使磧西行軍》,充滿豪情壯志,感情慷慨激昂。
三、理解常抒感情
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的往往有別,大致可以分為:
1.表達戀戀不捨,依依惜別的感情或相思之情。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像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李白詩《送友人》、白居易詩《南浦別》等。
2.詩作內容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友人為主,兼抒別情。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適詩《別董大》及李白詩《贈汪倫》等。
3.借送別言志詩。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遊天姆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等。其中以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最有名氣。
4.借送別表達思古之情。如駱賓王詩《於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5.以送別為名,實為寫景或抒發其他情感。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四、分析寫作技巧
送別詩運用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常見方法和技巧。
1.融情於景:詩人觸而傷懷、藉以言情的客觀物象,不外落日餘暉、流水通波、江風引雨、平沙卷蓬、雲橫秦嶺、路繞蜀山之屬,這些物象一經帶著作者的離情別緒入詩,成為「人化的自然」,便構成一種荒寒而悲涼、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曹》著力描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交織在一起,形成離別時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抒寫惜別哀傷之情。
2.烘托:不直接寫人的離情心緒,而是通過寫眼中物有傷離之意來烘托,言下有「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意思。這樣寫更能深化主題而富於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通過寫柳條藤蔓、黃鶯的傷離別表現人的情思心緒。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二)「蠟炬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那徹夜流溢的燭淚,都在為男女主人公離別而傷心,從側面表現了詩人不忍分離的篤摯感情。
3.以樂景襯哀情:送別環境千差萬別,有凄風苦雨中的送別,也有良辰美景中的離別。寫凄風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別離之苦,寫良辰美景又何嘗不能反襯離人的懊惱。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和離別的難堪,美好景色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許渾《謝亭送別》「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歐陽修的《玉樓春》「洛陽正值芳菲節,穠艷清香相間發。」
4.想像(虛擬):送別詩常在作者觸景生情的基礎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別後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這種孤寂環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則展示了自己對朋友的留戀和關切。如王昌齡的《送魏二》「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想像分別後友人月下船泊瀟湘,「愁聽清猿」,甚至在夢裡也因旅夜孤獨而不得安寢的幻想,藉以加倍地表現離別的惆悵和對友人深切的關懷。
5.比喻:用比喻的手法來抒寫心情,是送別詩常見的藝術手段之一,如嚴維的《丹陽送韋參軍》「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鴉飛盡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離別的惆悵和友情的悠長。劉過的《柳梢青·送盧梅坡》用「雲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還有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送沈子福之江東》「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也運用了比喻。
我們在鑒賞送別詩時,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識和方法外,還應了解作者、作品風格及創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論世,體察詩情。
2.熟讀《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送魏萬之京》《送友人》
3.了解作者:
陳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少年任俠,24歲舉進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稱陳正字。遷右拾遺,故又稱陳拾遺。屢上書言事,辭多直切,頗中世病,但罕為用。曾隨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職。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誣陷,下獄死。陳子昂所作詩論著作《修竹篇序》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六朝柔靡詩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對唐代詩歌及後代詩歌創作均有積極影響。所作詩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為代表,作品指斥時弊,風骨高古,有漢魏風骨,是他的詩歌理論的最好體現。
李頎(690?-715?),趙郡人。開元二十三年(七三五)中進士,他曾任新鄉尉,因久未升遷,便辭官歸隱於穎陽東川。和當時的詩人王維、綦毋潛、高適、王昌齡、崔顥等均有唱和之作。擅長七言歌行和七律,善於描寫邊塞風光,刻畫人物形象,對於音樂聲情的描繪,更具特色。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彈箜篌》曾受李頎詩的影響。
《唐詩之送別類詩歌鑒賞》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在揣摩具體詞句的同時著重體會其於沉靜之中見深摯情感的藝術境界。
2.李白《送友人》,理解李白送別詩的特色,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李頎《送魏萬之京》,重點掌握其鍊句的技藝。
4.理解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複雜的感受,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學習過程:
一、鑒賞陳子昂《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一)誦讀《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二)詩歌鑒賞
1.根據注釋,初探詩意。
2.找出詩中分別寫「夜」、「別」的語句。(銀燭――「夜」;離堂――「別」。)
3.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離情別意。)
4.具體分析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於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裡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捨難分時刻終於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後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5.探討詩人是如何從空間與景物的描繪中寫離情別意的?
詩人先寫離別時的華筵(室內)的人和物,再寫朋友告別時的環境(室外),突出表現了朋友依依惜別之情。詩人是根據離別的時間順序來安排空間和景色的轉換的,景色隨著空間而變化,情感跟隨景色的變化而逐漸加深。
空間:離堂華筵(室內) 別路山川(戶外) 洛陽古道(遙想)
景色:銀燭青煙 明月高樹 悠悠遠道
金樽綺筵 長河曉天
情感:相對無言 時光催人 悠悠離情
離情纏綿 難捨難分 此會何年
二、鑒賞李頎《送魏萬之京》
(一)朗誦
(二)理解
1.看註解,發揮想像,理解下列詞句
離歌:離別的歌。
雲山況是客中過:何況你途中要經過重重雲山。
催寒近:催得寒氣越來越近。
向晚:傍晚。
空令歲月易蹉跎: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
2.請整體理解,補出跳躍的內容,用現代語言譯寫
早晨聽你唱著離別的歌,昨夜初下微霜你剛剛渡過黃河。心中惆悵聽不進去鴻雁的哀鳴,何況客中要經過重重雲山。函谷關的樹色催得寒氣越來越重,冬天已經近了,長安城中傍晚時分搗衣的聲音分外多。不要把長安看作行樂的地方,容易虛度年華徒然讓歲月流逝。
(三)賞析
先思考,再和同學交流:
1.李頎《送魏萬之京》以長於鍊句而為後人所稱道,請從敘事、寫景、抒情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說說這首詩的鍊句之妙。(課文思考題)
(詩人是把敘事、寫景和抒情交織在一起來寫的。如第一聯,「朝聞遊子唱離歌」,先說朋友要走,再說「昨夜微霜初渡河」,點明昨晚的景象,是一種倒敘的筆法。將深秋時節朋友告別的蕭瑟氣氛渲染得極為凄清,敘事中有景、有情。如次聯兩句用了倒裝的手法,加深了描寫。「鴻雁」、「雲山」是感官接觸到的物象,但出以「愁里聽」和「客中過」,即是由事見景、由景生情。合於認識規律,容易喚起人們的共鳴。同樣,第三聯的「關城樹色」和「御苑砧聲」,雖是記憶中的形象,聯繫氣候、時刻等環境條件,有聲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見推敲之功。)
2.「關城樹色催寒近」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詩人卻說樹色帶來了寒氣,說說這樣寫的妙處。
(本來是寒氣使樹變色,但寒不可見而樹色可見,好象樹色帶來寒氣,見樹色而知寒近,是樹色把寒催來的。再加一個「催」字,把平常景物寫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動。)
3.砧聲也是詩人常常引進的意象,說說這個意象的情愫。
(砧聲一般在傍晚或者月夜出現,又為長安特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砧聲里滲透的情愫有:親人即將別離,懷一種思念之意,或者襯托夜的寂靜,突現那種曠闊幽眇的意境。)
4.分析最後兩句寄寓怎樣的意味。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這裡用「行樂處」三字虛寫長安,與上二句中的「御苑砧聲」相應,一虛一實,恰恰表明了詩人的旨意。他諄諄告誡魏萬:長安雖是「行樂處」,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輕易地消磨掉,要抓緊時機成就一番事業。可謂語重心長。)
(四)本詩賞析:
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這兩聯,先寫詩人黎明時分送魏萬啟程,後補敘魏萬是昨夜才渡過黃河與詩人相見的。可見二人相見匆匆,魏萬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時節。開始兩句融敘事與寫景為一體,將事情的原由經過以及時間地點交待一清。
秋夜微霜,摯友別離,自然地逗出了一個「愁」字。「鴻雁不堪愁里聽」,是緊接第二句,渲染氛圍。「雲山況是客中過」,接寫正題,照應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歸,飄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聲,從天末飄來,使人覺得悵惘凄切。而抱有滿腹惆悵的人,當然就更難忍受了。雲山,一般是令人嚮往的風景,而對於落寞失意的人,坐對雲山,便會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傷。他鄉遊子,於此為甚。這是李頎以自己的心情來體會對方。「不堪」、「況是」兩個虛詞前後呼應,往複頓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兩句,詩人對遠行客又作了充滿情意的推想:「關城樹色催寒近,御苑砧聲向晚多」。從洛陽西去要經過古函谷關和潼關,涼秋九月,草木搖落,一片蕭瑟,標誌著寒天的到來。魏萬前此,大概沒有到過長安,而李頎已多次到過京師,在那裡曾「傾財破產」,歷經辛酸。兩句推想中,詩人平生感慨,盡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個字相對,暗含著歲月不待,年華易老之意,順勢引出了結尾二句。
「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蹉跎」,純然是長者的語氣,予魏萬以親切的囑咐。
三、簡析李白《送友人》
(一)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1.賞析「橫」和「繞」的表達作用。點撥:如將「橫」字改為「矗」和「屹」有何差異?
「矗」「屹」寫出了山的挺立與高聳,但卻少了雄偉的氣勢。「橫」字寫出了山的橫亘與綿延,寫出了青山橫亘外城北面的雄偉氣勢,突出了山的靜態美。
2.賞析「繞」字的表達作用。點撥:如換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過平,沒有寫出送別地點的突出的地貌特徵。而「繞」字卻寫出了波光鱗鱗的流水緩緩繞過城東潺潺而過的特徵,突出了水流的動態美。
3.「青」「白」顏色詞的選用的表達作用?
寫出了色彩明麗的送別環境。
4.總結:
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動靜結合,寫出了送別環境中山雄偉的靜態美和水潺潺流動的動態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雖是別離,卻全不見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反而給人以色彩明麗、節奏明快的感覺。
(二)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理解「孤蓬」這一意象。
蓬草隨風飛轉,飄泊無根,而離別遠行之人,本如蓬草,離開了家鄉也就如同離開了根,隨著生活遭遇之風而飛轉,前路漫漫而迷惘,更著一「孤」字,憐惜愈甚。此聯表達了作者對朋友飄泊天涯的深切關懷。
(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1.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比喻的修辭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雲,隨風飄浮,好像友人即將遠離,行蹤不定,任意西東;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離開大地,好像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形象地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
2.詩人表現這種感情的手法是怎樣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寫了一幅離別的畫面,表達了對友人的留戀之情。
(四)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1.本詩結尾有什麼特色?
以場景作結,襯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馬,離群的馬。詩人離別之情卻不明說,卻以寫馬襯托。連馬兒臨別之時也不禁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3.評價詩人送別詩的情感基調。
新穎別緻,不落窠臼。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明麗。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而又豁達樂觀。
四、布置作業:
完成《鞏固案》內容。
《唐詩之送別類詩歌鑒賞》鞏固案
班級 姓名 組內評價 教師評價等第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1.這首詩中的「渺茫」一詞在詩中有什麼含義?包含著作者怎樣的心情?
答:「渺茫」一詞包含著複雜的情感,從字面上來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煙波浩淼,雨霧蒙蒙,其實是寫詩人心中的茫然,寫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悵然若失。
2.詩歌的三、四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什麼特點?
答:第三句故設一問,造成轉折之勢,為下句抒情作準備;結尾一句既抒發了離情,又不流於直露,餘味深長,言有盡而意無窮。
送沈子福歸江東 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盪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1.第一、二句詩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別內容的意象?
楊柳,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渡頭,送客之;罟師,船夫,槳,開槳即起程;臨圻,交代所去之地。
2. 第三句歷來備受讚賞,請簡要賞析。
第三句運用比喻的修辭(奇特的想像),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詩人覺得自己心中無限的惜別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無處不在,伴隨著友人歸去。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本詩運用了哪幾種藝術手法?試結合詩句作具體分析。
烘托手法 以流水、客散、暮色等烘托傷心之情。
反襯手法 以流水無情襯人之有請。
對比手法 用作者與友人的貶謫之途對比,既點出同病相憐,有流露出答對友人的牽掛。
2、從藝術效果和思想感情兩方面分析「青山萬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
藝術效果 營造了一個開闊的意境
思想感情 流露了作者對友人路途險遠的擔憂和惜別之情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1.第二句中的「涼」字用得好,好在哪裡?
「涼」不僅寫出了秋風秋雨中身體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寫出了此時因朋友分離而倍感凄涼的內心感受。
2.這首詩在藝術構思上虛實結合,請對這種藝術手法及其作用作簡要分析。
這首詩的第一、二句寫在一個空中飄散著橘柚香氣的清秋的日子裡,詩人在靠江的高樓上設宴為朋友送別,然後在秋風秋雨中送友人上船。這兩句是寫眼前實景。後兩句詩人以「憶」字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場景: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瀟湘之上,一輪孤月高照,恐難成眠,即使詩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使他無法擺脫愁緒。這兩句是虛擬,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這樣整首詩虛實結合,藉助想像,拓展了表現空間,擴大了意境,使詩更具朦朧之美,深化了主題,更有助於表現惆悵別情。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表達送別之情?請聯繫詩歌的具體內容,賞析這種手法運用的妙處。
「樂景寫哀情」,「樂景」是由「紅葉青山」構成的艷麗畫面,「哀情」就是離別的哀傷情感,以景色的美,反襯歡聚的難捨和離別的難堪(或分離的悲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