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民百姓到開國帝王,他們都具備這一特質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據說,朱元璋晚年時,知道年輕稚嫩、沒有什麼政治鬥爭經驗的朱允文鬥不過強勢而老辣的燕王朱棣,提早給他安排了退路。

朱允文即位後,聽從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等人的建議,急不可耐地想要削藩以加強集權。削藩涉及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是歷朝歷代王朝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無論是漢朝、晉朝還是後來的清朝,都在削藩問題上傷筋動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些人在當時雖然很有名望,但對問題的分析流於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的經驗,也沒有領導才能。他們冒然建議朱允文削藩,無異於讓根基未穩的朱允文自己往火坑裡跳。

公元1398年,即位才幾個月的朱允文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接連對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下手,廢掉他們的藩封,接著把目標轉向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建文帝朱允文的叔叔,也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藩王。朱允文削藩,在朱棣那裡終於踢到了鋼板。

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的軍隊攻破南京,朱允文見大勢已去,命令焚燒皇宮,準備以身殉難。太監王鉞急忙說:「過去太祖皇帝臨死前,曾留下一個小匣子,並說:『大難時,就把它拿出來!』」說罷,趕緊把小匣子遞給朱允文。

朱允文立即讓人大開小匣子,發現裡面有一行以硃砂寫就的字「允文從鬼門出」,另外還有三張度牒,一名應文,一名應賢,一名應能,以及袈裟、帽子、剃刀、白金十錠,準備得很是齊全。

朱允文見到小匣子里的物件,痛哭不已——原來爺爺早就預料會有這一天——於是當場與楊應能、楊希賢一同剃髮,悄悄從鬼門潛出皇宮。

更令人嘆服的是,朱元璋甚至連接應的人都早已幫朱允文安排好了。朱允文等三個假和尚剛剛從鬼門出來,等候多時的道士王升馬上把他們接走,從此銷聲匿跡。

朱元璋能夠早早替朱允文安排退路,說明他的確具備過人的政治遠見。不過,朱元璋的政治遠見,與漢高祖劉邦比起來,恐怕就略有遜色了。

漢高祖劉邦臨死前,呂雉就大漢王朝的丞相人選問題詢問劉邦。

呂雉問劉邦,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死了,讓誰來接替他做相國呢?劉邦祖說,曹參可以。

呂雉又問曹參呢?劉邦說,王陵可以。不過王陵略顯迂愚剛直,陳平可以幫助他。陳平智慧有餘,然而難以獨自擔當重任。周勃深沉厚道,缺少文才,但是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擔任太尉。

呂后再問以後的事,劉邦說,再以後的事,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大漢朝局後來的發展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正如劉邦所預料,蕭何死後曹參繼任丞相,成就了一段「蕭規曹隨」的歷史美談;曹參之後,王陵、陳平分任大漢左右丞相。王陵也確實因為過於剛直,得罪了呂雉,被罷免丞相之職。而在諸呂之亂時,也如劉邦所料,安定劉氏天下的果然是周勃。

漢高祖劉邦的識人用人與政治遠見,實在令人嘆服!

劉邦和朱元璋都以平民之身而成為開國帝王,超乎常人的政治遠見是他們所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比較他們的臨終安排,劉邦著重的是任用人才以匡扶漢室江山,是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而朱元璋則是未慮勝先慮敗,未雨綢繆,替朱允文安排退路,在態度上顯得稍微消極了一點。

洞察歷史 窺探玄機

博古通今 以史為鑒


推薦閱讀:

馬來西亞公主下嫁一荷蘭平民 這四對皇室婚禮那個更奢華?

TAG:特質 | 百姓 | 平民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