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李志剛穴位養生方大全
經絡在人體里的作用異常重要,它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它一方面運行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一方面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處,所以無論是醫家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的人,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可不了解一些經絡知識。
人體的經絡主要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簡述如下。
十二經脈也叫十二正經,這是相對於奇經八脈而言的。這十二條經脈的命名分別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合而成。
手足表明經脈在上、下肢的分布不同,手經表明經脈的外行線路分布在上肢,相應的,足經表明經脈的外行線分布於下肢。
陰陽表明經脈的陰陽屬性和陰陽之氣的多與少。陰衍化成太陰、少陰、厥陰,表明陰氣的由多到少,陽衍化成陽明、太陽、少陽,表明陽氣的由多到少。
有不少朋友對陰陽的這幾種稱謂感興趣,簡單解釋一下。「太」和「少」的意思很好理解,單看字面就知道:「太」是多的意思,「少」是少的意思。那麼什麼是「厥陰」和「陽明」呢?《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說「陽明」是「兩陽合明也」,「厥陰」是「兩陰交盡也」。什麼意思?「兩陽合明」,一個太陽,一個少陽,把太陽和少陽加起來,陽氣就更多了,所以陽明的陽氣最多。厥陰呢?「兩陰交盡」,太陰和少陰都快沒了,所以陰氣最少。
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程度,三陰與三陽之間組成對應的表裡相合的關係,從而使陰陽之氣達到大體平衡。陰氣最多的太陰與陽氣最多的陽明相表裡,陰氣第二多的少陰與陽氣第二多的太陽相表裡,陰氣最少的厥陰與陽氣最少的少陽相表裡。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於經絡的命名,所以我們說十二經絡的時候,會說到表裡經,手的三條陽經與手的三條陰經分別相表裡,足的三條陽經與足的三條陰經分別相表裡。表裡經就像一對夫妻,陽經主外,陰經主內,它們共同作用,能夠起到非同一般的防病、治病的作用。
臟腑表明經脈的臟腑屬性,比如腎經表明該條經脈屬於腎臟,大腸經表明該條經脈屬於大腸腑。人體有心、肝、脾、肺、腎五臟,有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六腑,五臟六腑加起來共11個臟腑,為了與12條經脈配對,又把心包看作一臟,這樣,六臟與六腑正好與十二經脈組成一一對應的關係。六臟屬陰,六腑屬陽,所以手足三陰經對應六臟,手足三陽經對應六腑。
明白了十二經脈名稱的組成,我們便對十二經脈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具體說來,這十二經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內經·海論》說:「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這句話概括地說明了十二經絡的分布特點,即:在內部,它們隸屬於臟腑;在外部,它們分布於四肢、頭和軀幹。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在利用穴位防病治病的時候就方便多了:治療與五臟六腑相關的病症,可以直接選取隸屬於該臟或者該腑的經絡上的穴位治療,這叫循經取穴。比如肝火旺盛,心情不好,我們就可以在肝經上選取穴位治療,如期門等。同時,由於十二經絡「外絡於肢節」,廣泛分布於四肢、頭部、軀幹,所以根據「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某一部位發生病變,可以在經過該部位的經絡上選穴治療。比如牙痛,足陽明胃經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治療牙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胃經和大腸經上選取穴位治療,如合谷、二間、內庭等。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不同,它們既不直接隸屬於臟腑,也沒有表裡配合的關係,而是「別道奇行」,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起著統帥、聯絡其他經絡和調節氣血的作用。所以,奇經八脈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奇經八脈有八條經脈,分別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督脈行於身體的後正中線,統帥一身之陽,任脈行於身體的前正中線,統帥一身之陰。其他各條經脈的循行和功能也各有特點。
穴位所在,主治所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有問題,首先應該想到用它局部的穴位治療。
經絡所經過的部位發生的疾病,可以通過刺激該條經絡上的穴位來治療。
穴位治病的處方。就像開中藥一樣,感冒了該開哪幾樣中藥,該用哪幾味中藥搭配,開多少,都是有講究的。用穴位治病也是一樣,該用哪幾個穴位、該按摩還是扎針、每個穴位按摩多少次也都是有講究的,弄懂了其中的道理,你就能舉一反三,靈活地利用穴位為自己的健康服務。
利用穴位保健、治病有點兒像一個領導管理自己的公司。產品出了質量問題,在危機處理中,老總首先想到的是這件事情該找哪個或者哪幾個區域負責解決,選定區域後再進一步考慮該讓該區域的什麼人負責解決,是哪一個人還是哪幾個人?人員派出去後發現了新問題,於是又及時決定抽調新的相關部門的人員參與解決。整個過程合理而有序,這就是老總對這次危機的處理方法。
用穴位養生、治病也是一樣。比如你頭痛了,你首先就要想是用頭部的穴位治療還是用腿部的穴位治療,或者腰部的穴位治療。你仔細查看了病情,認為頭部、四肢上的幾個穴位都能治療這種頭痛,這個過程就是選穴的過程。選完穴後,因為能治療頭痛的穴位很多,不可能都用上,於是緊接著就需要決定用哪幾個穴位治療,你需要找一組最優組合,經過反覆比較,你認為太陽、風池、合谷和太沖這4個穴位組合起來效果最好。完成了這個過程,你再決定對這幾個穴位是按摩還是拔罐,要是按摩的話先按哪個後按哪個,按多少次等,這樣,你的穴位處方就開好了。
怎麼樣選穴呢?這有五個原則。
局部選穴:局部選穴很好理解,就是在患病部位的局部選穴。
中醫有個非常著名的治療規律,叫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腧穴就是穴位的意思,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穴位所在,主治所在」。比如你鼻塞了,首先就應該想到用鼻子局部的穴位治療,比如迎香、素髎等;面癱了,首先想到用面部的穴位治療,比如地倉、頰車等。局部選穴是中醫里根據近治作用而制定的一種基本選穴方法,也是我們選穴時首先要考慮到的。
臨近選穴:臨近選穴,就是在離病患部位比較近的部位選穴。
臨近選穴跟局部選穴都是圍繞病患部位展開的,不同的是局部選穴是在病患部位的局部,臨近選穴是在病患部位的附近。這就好比居家過日子,局部選穴是依靠自家人解決問題,臨近選穴是求助於鄰居解決問題。比如牙痛,按摩太陽穴治療效果很好。牙齒在嘴裡,太陽在耳廓前面,兩個部位距離很近,用太陽治療牙痛就是臨近選穴。
遠端選穴:遠端選穴就是在距離病變部位較遠的部位選穴。
穴位治病有個規律,叫「經絡所通,主治所及」,就是說經絡經過的地方發生的疾病,可以通過刺激該條經絡上的穴位來治療。比如說手陽明大腸經經過咽喉部位,咽喉上火、腫痛的時候,根據遠部取穴的原則,我們可以選取位於手上的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比如商陽。我有4句歌謠,也是說遠部取穴的,大家可以記一下,很有用:「頭面之疾尋至陰,腿腳之疾風府尋。心胸有疾少府瀉,臍腹有疾曲泉針。」至陰、風府、少府、曲泉是4個穴位,字面意思都能看明白。
遠部取穴還包括表裡經選穴、同名經選穴,這些稍微複雜一些,後文說到相關疾病的選穴方法的時候再說。
辨證選穴:中醫治療疾病,講究辨證施治。
比如說失眠。導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心腎不交能引起失眠,心屬火,腎屬水,如果心火過旺,腎水不能制約住火勢,心火擾動心神便會導致失眠。治療這種原因導致的失眠,就應該在心、腎二經上選穴,比如神門和太溪。心脾兩虛也能引起失眠,這時候就應該從心、脾二經上選穴了,比如神門、太白等。很顯然,如果不去辨證就胡亂治療,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
隨症選穴:隨症選穴也稱經驗選穴。
針灸醫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穴位是治療相應疾病的特效穴,療效較高,於是把它們總結出來,供人們參考使用。隨症選穴和西醫西藥治病有點兒像,比如發燒了,吃點兒安乃近,失眠了吃點兒安眠藥。人身上就有很多這樣的穴位,比如大椎和曲池是治療發燒的特效穴位;豐隆和中脘治療痰多很有效;三陰交和神門相當於安眠藥,是治療失眠的特效穴位;膈俞和足三里能夠治療貧血;內關和素髎能夠治療低血壓;中極能治療排尿異常;天樞能治療腹瀉、便秘。
順便提一下,上面舉例時提到的穴位,最簡單的使用方法就是按摩。大家不必拘泥於按摩的次數和手法,大致可以按照每個穴位3~5分鐘的標準操作,有空的時候按揉按揉就行,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一、給皮膚「吃藥」的養生治病方法
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臟腑發揮藥理作用,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穴位貼敷變胃腸吃藥為皮膚「吃藥」,不會損傷脾胃,不會增加脾胃負擔,副作用很小,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老人、小孩。
穴位貼敷的方法由來已久,歷代醫家都極其重視貼敷療法。穴位貼敷也是特別值得大家了解的一種防病、治病的方法。
很多人都貼過膏藥,什麼活血止痛膏、筋骨貼、狗皮膏藥呀,多的是,即使沒用過,也應該聽說過。市面上的膏藥,大多是祛風濕、活血止痛的,貼的部位也多是病患部位,像關節疼痛的地方、跌打損傷的地方等,這跟穴位貼敷既相似,又有一定的區別。
此地所說的穴位貼敷,主要是把做好的藥膏貼在或者敷在穴位上,對穴位進行刺激,比如三伏貼、臍療。因為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能夠運行氣血,調節陰陽,濡養筋骨關節,所以藥物通過穴位進入經絡、臟腑發揮藥理作用,能夠對全身進行調節,從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內病外治」這個詞大家應該聽說過,主要說的是中藥。人生病了需要吃藥,把中藥吃進肚子里治病,是「中藥內治」,是讓腸胃吸收藥物成分治病。外治呢,恰恰相反,是讓皮膚「吃藥」,讓藥物通過皮膚的吸收、滲透進入體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穴位貼敷主要是把藥物貼敷在穴位上,所以它是內病外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從《帛書》到避孕藥貼
貼敷的方法由來已久,歷代醫家都極其重視貼敷療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283個方子,有70多個敷方,比如用芥子貼敷百會治療毒蛇咬傷等。華佗在《神醫秘傳》中記載了一個治療脫疽的方子:「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遂日更換,十日而愈。」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將貼敷療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科,比如「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方:礬石如雞子大,置醋中,塗兒腳下,二七遍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風氣頭痛不可忍者,乳香、蓖麻仁等份,隨左右貼太陽穴,解發出氣,甚驗」。
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對穴位貼敷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它不僅在治療常見疾病上有獨特的優勢,還可以治療哮喘、氣管炎、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壓以及其他疑難病種。
研究發現,穴位貼敷本身就能夠通過溫熱刺激、機械物理刺激加速血液循環,如果再加上具有活血化淤功能的藥物,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就更強。比如人們在百會上貼敷治療高血壓的效果就很理想,在膻中、心俞貼敷能夠明顯地緩解心絞痛、冠心病患者的疼痛。穴位貼敷在腫瘤的治療上也有可喜的療效。有人做過研究,發現活血化淤類藥物透過皮膚滲透到腫瘤表面的血管,能夠改善腫瘤表面的微循環,減輕腫瘤對相關神經的化學毒性刺激和物理壓迫,從而起到止癌痛的作用。
人們很聰明,把穴位貼敷與現代科學結合,創造了很多新的貼敷方式。比如艾灸,它的原理就是利用溫熱刺激穴位,從而達到調整身體功能的目的。在家自己用艾條灸穴位,有些人覺得麻煩。怎麼辦呢?人們就用穴位貼敷的方法,把葯貼上加入化學發熱劑,貼到穴位上後,不用管它,自然發熱,又舒服又方便,還能起到艾灸的效果。
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斷實踐,穴位貼敷防病、治病的優勢日益顯現出來。比如打針、扎針、吃藥會有痛苦,穴位貼敷既無創傷,也無痛苦,特別適合害怕打針吃藥的人。穴位貼敷的療效很快,由於所用的貼敷藥物大多具有開竅、活血、通絡的作用,所以穴位貼敷能夠刺激穴位,直達病所。穴位貼敷也很安全,不用擔心吃錯藥。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穴位貼敷變胃腸吃藥為皮膚「吃藥」,不會損傷脾胃,不會增加脾胃負擔,副作用很小,特別適合體質虛弱的老人、小孩。還有就是取穴少,一般用一兩個穴位就行,而且多用胸腹部和腰背部的穴位,特別適合對穴位知識了解較少的人。
怎麼做穴位貼敷呢?方法再簡單不過了。
你把從藥店抓來的中藥按比例搭配好,然後研碎成顆粒或者粉末,直接把這些粉末撒在普通的黑膏藥上貼敷,或者直接把粉末撒在穴位上用膠布固定,這樣就完成了穴位貼敷的工作。也可以在研碎的中藥粉末里加入麵粉、蜂蜜等黏稠物,把中藥調成泥狀,把葯泥貼敷在穴位上,然後用膠布包紮起來。還可以把研碎的藥粉加入雞蛋清、醋、白酒等調成糊狀,塗抹在穴位上,然後用膠布包紮好。還可以把藥粉加入醋、白酒、凡士林、蜂蜜等熬製成藥膏,把藥膏貼在穴位上後用膠布包紮。總之,方法多樣,完全可以靈活掌握。只要能把中藥固定在穴位上,你使什麼招兒都行。
女孩子們愛美,衣服穿得比較少,身體容易受寒,很多人都有虛寒型痛經的毛病,用穴位貼敷的方法就很管用。可以取食鹽250克,蔥白250克,生薑125克,把蔥白和生薑切碎,然後與食鹽一同在鍋里炒熱,然後迅速裝進布袋子里熨下腹部,葯涼了再炒熱再敷,每次半小時,每天做兩三次,效果很好。
二、大補元氣:保養生命動力,積累身體活力
氣海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
膻中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
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
「人活一口氣」,相信每個人都對這句俗語耳熟能詳,武俠功夫片里說人的傷勢很重,也往往說「元氣大傷」。那麼什麼是氣呢?
我們中醫一般把氣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於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臟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於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於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
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後天失養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於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
怎麼樣保養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靈。
氣海,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經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氣海是任脈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臍正下方1.5寸。你把除拇指外的其餘四指併攏,從肚臍處向下量,四指併攏的寬度為3寸,一半就是1.5寸。
氣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強壯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可以用艾柱灸5~14壯,或者用艾條灸20~30分鐘。經常灸一灸氣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膻中有上氣海之稱,主要的功能是調益肺氣,能調一身之氣,尤其對肺臟的保健功效很好。用膻中配氣海,一上一下,既能補元氣,又能調肺氣,氣機調順了,人體就不會產生淤滯,身體自然安然無恙。可以經常按摩膻中進行保健,也可以用艾條灸20~30分鐘。
膻中很好找,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人們悲傷的時候往往捶胸頓足,捶胸的地方就是膻中的位置。這也很有科學道理:捶胸其實就是對膻中進行按摩,從而使肺氣順暢,排解了抑鬱。
再一個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元氣。上文說過,水谷之氣是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靠脾胃運化而來,所以補氣用足三里是必不可少的。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條灸20~30分鐘,可以經常灸它。
足三里怎麼找呢?我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正坐著的時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們從外膝眼往直下取4橫指的距離,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後再往脛骨前緣量1橫指(中指)。第二個方法: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間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現在你可以看出用氣海、膻中、足三里大補元氣的奧妙了吧?用氣海補元氣,用膻中調肺氣,用足三里補脾胃之氣,這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清氣三氣同補,生命的原動力強了,身體想不好都難。
這裡特別說明一下,用氣海、膻中、足三里補元氣的這個方法,可以作為中老年人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另外,便秘、排尿困難、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三、理氣解郁:讓身體之氣運行更順暢
讓身體之氣運行順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
七情內傷、飲食不節、過勞、臟腑功能失調等都會使氣的運行受阻,形成全身的或者局部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阻滯,從而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合谷與太沖兩穴「原原相伍」,疏肝理氣、調氣和血的作用非常好。
日常保健,「理氣解郁」是一個重要原則。什麼意思呢?我大致給你解釋一下。一個飛機場,裡面停放了很多的飛機。飛機都有自己固定的航班,有起飛飛到外地的,有從外地飛到這個機場的,進進出出,忙個不停,整個機場秩序井然,運行正常。飛機的正常起飛和降落是這個機場健康運行的保證,如果哪天因為天氣原因導致飛機晚點或者航班取消,機場的運行秩序就會被打亂,甚至會產生旅客滯留等一系列問題。人體就好比是個飛機場,而氣就是機場里的飛機。氣的正常的進進出出是身體健康工作的保證。
氣是生命的原動力,它有進有出,有升有降,就像飛機一樣一般情況不會「晚點」,但也有例外,比如七情內傷,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七情六慾」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過度;或者飲食不節,就是飲食無規律、偏食膏粱厚味、暴飲暴食或者吃了不衛生的食物;或者過度勞倦,包括體力勞動過度、思慮過度、房勞過度等;或者臟腑功能失調,都會使氣的運行受阻,形成全身的或者局部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阻滯,從而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
氣運行不暢會有哪些問題?主要是疼痛,如脹痛、竄痛。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噯氣,也就是俗稱的打飽嗝,打飽嗝能夠使疼痛得到暫時緩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打飽嗝能夠暫時舒緩氣機,使氣暫時運行暢通。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被氣病了」的例子,怎麼回事呢?就是因為情志不暢導致或者加重身體之氣的淤滯,從而引起疾病。
讓身體之氣運行順暢,是身體健康的重要前提。有什麼好辦法呢?從穴位上找。膻中、內關、合谷、太沖這4個穴位就是氣血運行的潤滑劑。
膻中是八會穴中的氣會,被稱為「上氣海」,能夠通達身體內外之氣,調氣寬胸,是治療氣病的要穴。膻中在人的胸口位置,兩個乳頭之間的中點就是。
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屬於絡穴。
什麼是絡穴?就是聯絡表裡兩經的穴位,是表裡兩經經氣相通的部位。它的功能有點兒像大運河,如果把黃河和淮河看成兩條經絡的話,它們之間的那段京杭大運河就可以理解為是絡穴,它把兩條大河聯繫起來,使河水相通,溝通順暢。
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裡,所以內關穴同時聯繫了這兩條經絡。這一獨特的優勢使它很善於調節三焦之氣。所以用它與膻中配伍,能夠在理氣的功效上相得益彰。
內關在哪呢?你把手掌朝向上方,伸直手臂,握緊拳頭,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手腕處隆起兩條青筋,內關就在那兩條青筋之間的正中部位。然後從手掌後方的第一個橫紋處沿著隆起的兩條青筋往胳膊上用同身寸量2寸就找到了。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原穴,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合谷怎麼找?我有兩個好用的方法。方法一: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把右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右手拇指按在左手魚際上的肌肉最高處上,點按處就是合谷。方法二:把拇指和食指併攏,在魚際處能看到一塊高高隆起的肌肉,肌肉的最高處就是合谷。
太沖是足厥陰肝經上的原穴,肝主疏泄,所以也具有極強的舒調氣機的作用。
什麼是原穴?我給你解釋一下。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一種基本物質——元氣。中醫認為元氣來自於肚臍下「腎間」,然後散布到人體各處,在人體的四肢相應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打個比方,糧食從農民的莊稼地里收穫以後會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全國各地,供全國各地的人食用。糧食運到一個城市,要先儲存在當地的糧倉里,然後再根據需要分發到每個人手中。這個糧倉就相當於原穴,它是糧食儲存的地方。原穴是儲存元氣的地方,它與人體的元氣關係非常密切,人體的十二經脈都有自己的原穴。合谷與太沖兩穴「原原相伍」,疏肝理氣、調氣和血的作用非常好。
平日里怎麼使用這4個穴位「理氣解郁」呢?很簡單,不需要特定的方法,按摩、拔罐、刮痧、艾灸等方法都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沒事的時候多按按它們。坐辦公室的人工作間隙用圓珠筆帽輪換著點按這幾個穴位,既行氣,又醒神。
值得一提的是,脾氣不好的人,尤其是那些急躁易怒的人,應該多利用這4個穴位保健治療。道理很簡單,氣機淤滯時間長了,便會化成火,使脾氣更加不好,脾氣不好傷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用這個方法調氣,氣順了,脾氣自然會改變。
四、補血養血:血有多好,人就多健康
養血補血,最關鍵的是增強脾胃功能,同時攝入足夠的營養。
治療與臟、腑、氣、血、筋、骨、脈、髓相關的病症,往往首選它們對應的八會穴。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血就像河流里的水,在它不斷流動的過程中,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處,滋潤著身體里的每一處「田地」。對人體來說,血液不足的時候,身體就得不到充分的濡養,各塊「田地」里的「莊稼」就會有相應的反應。血液不足以濡養頭目,人就會出現頭暈目眩、面色萎黃或者蒼白、嘴唇和指甲顏色淺淡、舌質淡等現象;血液不能濡養經脈和肌膚,人就會手足麻木;血液不足以養心,人就會心神失養,心悸、失眠的狀況就會隨之而來;血液不足以濡養任脈和沖脈,婦女就會出現月經量少、月經延期甚至閉經等問題……為了讓我們身體里每一塊「田地」里的「莊稼」茁壯成長,我們必須保證河流里水量充沛。這需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入手。
對河流來說,「開源」就是要讓老天爺多下雨,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水彙集起來。對人體來說,「開源」就是保證脾胃功能正常,同時保證飲食的營養供應。這也很好理解,血液是靠脾胃運化而成的,脾胃虛弱,沒有能力運化出足夠的血液,身體里的血液自然不會充足。另外,營養供應也是關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脾胃功能再好,沒有均衡的營養攝入也是白搭。所以,養血補血,最關鍵的是增強脾胃功能,同時攝入足夠的營養。
「節流」呢?對河流來說,節流就是做到水源別被污染、浪費,儘可能做到合理利用。對身體來說,「節流」就是別讓身體失血過多,以及別讓血液耗傷過多,如久病傷血。
養血補血有4個重要穴位可以利用——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陰交。
膈俞是八會穴中的血之會,是治療血病的常用主穴。
八會穴也特別值得大家了解,人體有八大「珍寶」,分別是臟、腑、氣、血、筋、骨、脈、髓,它們的精氣分別匯聚在各自對應的穴位處,共有8個穴位,這8個穴位就是八會穴。
它們是: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懸鐘(也叫絕骨)。我們醫生臨床中治療與臟、腑、氣、血、筋、骨、脈、髓相關的病症,往往首選它們對應的八會穴,這也是中醫利用穴位的一個重要原則。如補血、治療血液相關的病症,首選穴的會穴膈俞。大家可以簡單記一下八會穴,今後遇到相關健康問題,可以靈活運用。
有一首歌謠可以幫助大家記憶八會穴:
臟會章門中脘腑,氣在膻中血膈俞。
筋聚陽陵脈太淵,骨走大杼髓絕骨(即懸鐘)。
肝俞有什麼用呢?中醫認為肝藏血,具有儲存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對肝俞進行刺激,便能增強肝臟的藏血和調節血量的這個功能,所以要用它。膈俞和肝俞配伍使用,既養血,又活血。
膈俞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用足三里和三陰交就好理解了:它們分別是胃經和脾經上的重要穴位,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用它們能夠健脾胃、益氣生血。
足三里很好找: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用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除拇指外的四指直指向下,中指間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三陰交在小腿內側,足內踝間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日常保健,對這幾個穴位的使用不必考慮特定的方法,按摩、艾灸、刮痧等都可以自己操作,貴在堅持。
這4個穴位的配伍非常科學,既調節了身體的藏血、活血的功能,又調養了脾胃,保證了身體運化血液功能的正常運轉。中醫注重整體調治,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希望大家在學習養生治病知識的同時,也能很好地了解中醫養生治病的文化。
五、健胃消食:穴位里的健胃消食片
現如今胃口不好、消化不良的人非常多,這雖然不會是什麼具體的大病,但如果長期胃口差,整個身體素質都會受到很大影響,日積月累甚至會引發多種慢性病。胃口不好、食欲不振的痛苦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很深的體會,我就不啰嗦了。
中成藥健胃消食片一直賣得很好,很多人家的家庭小藥箱里都備著它。是葯三分毒,中成藥再好也有副作用,還需要花錢,身體上就有幾個健胃消食的穴位,非常好用,既綠色又不花錢,為什麼不把它們利用起來呢?
下脘、足三里、四縫這幾個穴位被稱為穴位里的健胃消食片。使用方法很簡單,人人都能學會。
可以分別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胃口不好的人每天做一兩次,堅持下來,胃口就會慢慢變好。如果消化不良的問題特別嚴重,出現了胃部疼痛、嘔吐、腹瀉等問題,可以找針灸大夫幫你在這幾個穴位上扎針,效果立竿見影。食慾一直很差的人,可以到醫療器具店買個三棱針或者采血針,對四縫點刺,再配合其他幾個穴位按摩。點刺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病方法,多用三棱針,也可以用家庭用的采血針。做的時候用一隻手捏緊皮膚,另一隻手用拇、食指握針柄,中指緊貼針尖上部約1厘米處,迅速刺入皮下淺層靜脈,立即出針,然後擠壓出5~10滴血液。這個過程很快,也很安全,自己就可以給自己做,並不怎麼疼。和你到醫院化驗血液的時候,醫生給你采血的疼痛感差不多。
四縫是經外奇穴,是消宿食、化積滯的專用穴。四縫原本被醫家用來治療小兒消化問題,後來證實,成人使用四縫效果也非常好。所以今後只要你遇到消化不良的問題,就可以找四縫解決,按摩就行,最好是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效果很神奇。
下脘在腹部,離脾胃很近。我們中醫里有個選穴原則,叫「臨近選穴」,就是在病患部位的周圍和附近選穴,這有點兒近水樓台先得月的意思。這種選穴方法,實踐證明,效果很好。下脘和內庭相配,可以清胃瀉火,消食化積。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對消化系統有雙向良性調節的作用,比如腹瀉了按摩它可以止瀉,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們中醫里有句話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腸消化方面的問題,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養胃護胃,扎針的方法效果好,按摩、刮痧等其他方法效果也一樣。脾胃是後天之本,所以足三里就是人體里的一株靈芝仙草,用好它,幾乎包治百病。
日常健胃消食,用上面幾個穴位就行。可以分別對它們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做做,長期堅持,不知不覺中胃口就會好起來。艾灸的效果也很好。最方便的艾灸方法就是用艾條溫和灸:把艾條點燃,放在離穴位2厘米左右的地方,每個穴位灸15分鐘左右,每天1次,灸7天後隔1天,一般1個療程即可見效。
也可以用穴位貼敷的方法,這個方法再簡單不過了。取白蘿蔔2個,小茴香60克,將白蘿蔔切成細絲後煮熟,再把小茴香研成細末,然後把它們調成藥泥,趁熱貼在肚臍眼周圍,用紗布包紮好。這個方法有極高的散寒、行氣、止痛、消食的效果,對消化不良、積食、虛寒型腹痛都有效果。
順便提一下,用上面這幾個穴位再加上上巨虛、下巨虛和委中,治療泄瀉效果很好。上巨虛屬於大腸經,下巨虛屬於小腸經,兩個穴位合用,止瀉功能很好。委中是治療腹瀉的特效穴位。腹瀉的時候只按摩上巨虛、下巨虛和委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六、養肝:氣血暢通,肝臟安寧
與眼睛有關的疾病、與筋有關的疾病、婦女月經不調等婦科問題往往與肝有關。
太沖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刺激太沖,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中醫認為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什麼意思呢?我們身體這個「國家」,政令靠誰去溝通傳達?就靠肝這個將軍。肝的任務就是保持人體全身氣機疏通暢達,讓身體之氣暢通而不淤滯。這個擔子並不輕,所以肝很勤勞,它的生理特點就是「主升、主動、主散」,像一個朝氣蓬勃的小夥子,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肝的這個活可不好乾,沒有兩下子還真幹不了。你看《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在賈府里八面玲瓏,才能把一個沒落的大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條,治理身體這個「國家」呢?要難很多吧?肝這個將軍要負責調理全身的氣機,讓身體里的交通暢通,以方便「居民」、「商賈」往來;要督促脾胃這個「加工工廠」多運化水谷,以保證全身的營養供應;要推動氣血、津液這些「糧食」的運輸,以確保身體里的「食品安全」;要疏導膽汁的排泄,以促進身體這個社會的「文明進步」;要總攬身體這個國家的「財務大權」,以儲藏血液,調節血量。
肝藏血,在志為怒,開竅於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傷肝,與眼睛有關的疾病、與筋有關的疾病、婦女月經不調等婦科問題往往與肝有關。
怎麼樣養護好我們身體里的這個將軍呢?主要從肝的特性入手。
肝在五行中屬木,一棵大樹的成長,沒有水的澆灌肯定不行,所以養肝首先要滋陰,以達到「滋水涵木」的目的。
其次是養血。肝總攬身體這個國家的「財務大權」,負責儲藏血液,調節血量,如果身體里血液供應出了問題,肝肯定難辭其咎,所以養肝必須養血。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女子以血為本,肝是女子的先天,所以女性養生一定要注意養肝。
養肝一定要關注這幾個穴位:肝俞、太沖、太溪、三陰交、足三里。
肝俞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穴位。
太沖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於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刺激太沖,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於「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
足三里、三陰交是補脾胃的要穴,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靠它們運化,所以養肝必須把脾胃這個運化氣血的「機器」保養好。
太溪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用這幾個穴位養肝護肝,用艾灸的效果很不錯。可以經常用艾條灸這幾個穴位,每個穴位灸10~20分鐘。
生活中失眠多夢的人很多,我告訴你一個好方法,你用上面幾個穴位,再加上神門、心俞,既養肝,又調心,堅持灸幾天,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再特別提一下:女子以血為本,肝為女子先天,女士們更應該學會用這幾個穴位養肝護肝。
七、溫補腎陽,滋養腎陰:從此擺脫腎虛困擾
腎陰虛是物質性的,腎陽虛是功能性的。
腎俞是腎的背俞穴,不管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只要是腎臟的問題,都離不開它。它是陰陽同補的一個穴位,用艾條溫灸它,能夠振奮腎臟的元氣,起到培元固本、益腎助陽的功效。
湧泉是我們身體里的一個大穴。它是腎經的起始穴,也是人體最底部的穴位。這個穴位里的「水」特別多,水如泉涌,所以滋陰補腎的功能特彆強。滋陰補腎,湧泉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穴位。
腎虛是困擾現代人的一個重要問題,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保養不當,都會出現腎虛的問題。一般來說,男人40歲以後,女人35以後,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腎虛的問題。腎是一個消耗性的臟器,一般情況下只會出現不足,就是虛的狀況,很少聽誰說某某「腎實」了,所以,解決腎虛的問題,主要是補。
補腎需要找對腎虛的類型。腎虛最常見的就是腎陰虛和腎陽虛了。怎麼樣知道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呢?要準確判斷最好求助於專業醫生。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簡便的方法,供你們日常參考。
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腎陰虛是物質性的,腎陽虛是功能性的。很好理解吧?比如晚上在家做飯,家裡沒有米了,就沒法做米飯了,因為你家的「米」這個物質虧虛了。如果你家裡有米,但是做米飯的電飯鍋壞了呢?「米」這個物質並不短缺,但電飯鍋做飯的這個功能沒了,同樣做不了米飯,這就是你家電飯鍋「做飯的這個功能」虧虛了。引申到腎虛層面,「米」這個物質虧虛了,是腎陰虛,電飯鍋做飯的功能虧虛了,就是腎陽虛。
一般來說,35歲以後的女人容易腎陰虛,40歲以後的男人容易腎陽虛;五心煩熱(2個手心、2個腳心,1個心口)、容易盜汗(睡覺的時候偷偷出汗,醒後出汗即止)的人多屬於腎陰虛,畏寒怕冷、手腳冰涼的人多屬於腎陽虛;男性早泄遺精的多屬於腎陰虛,陽痿的多屬於腎陽虛;小便發黃、便秘的多屬於腎陰虛,小便清長、大便溏瀉的多屬於腎陽虛。
找准自己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後,可以利用穴位進行有針對性的保健和治療。
先說解決腎陽虛的穴位。腎俞、命門、關元、氣海這4個穴位很有效,它們補腎壯陽的功效很出色。
腎俞是腎的背俞穴,不管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只要是腎臟的問題,都離不開它。它是陰陽同補的一個穴位,用艾條溫灸它,能夠振奮腎臟的元氣,起到培元固本、益腎助陽的功效。
命門呢?它對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宮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響,對各臟腑的生理活動,起著溫煦、激發和推動作用,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與運輸,以及水液代謝等都具有促進作用。現代研究多傾向於認為命門是藏真火的穴位,就是通常叫的「命門火」。艾灸命門,能夠鼓動命門之火,從而溫腎助陽。命門這個穴位在我們臨床上常用來治療男性陽痿,自己可以經常在家灸這個穴位,用艾柱灸5~7壯,或者用艾條灸10~20分鐘,每天1次,每月20次,療效很好。
氣海是人體元氣的海洋,關元是元氣出入的「關卡」,是任脈和身體的足三條陰經相交會的穴位,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兩穴合用,能夠大補臟腑的虛損。無論是補腎氣還是補腎陽,關元和氣海都是我們必選的穴位。
對上面這幾個穴位的使用,最好用灸法。每個穴位用艾條灸10~20分鐘,或者灸到穴位周圍皮膚髮紅,每天1次,每個月灸20次,補腎壯陽的效果很好。
經常用這幾個穴位溫補腎陽,尿頻、小便清長、浮腫、畏寒怕冷、耳鳴、大便溏稀、男子陽痿,女子宮寒、性冷淡、痛經等問題都會有所緩解或者治癒。
腎陰虛怎麼補呢?找這幾個穴位:腎俞、三陰交、太溪、湧泉。
腎俞是腎的背俞穴,不管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都要用它,我們已經不需要再介紹它了。
太溪是腎的原穴,原穴是元氣的倉庫,所以用太溪全面調節腎經的元氣,效果很理想。同時,單從字面上也好理解為什麼用這個穴位,「太」就是多的意思,「溪」就是溪水,太溪合起來就是溪水很多。調動身體里這麼多水來滋補腎陰,效果想不好都難。另外,用腎俞和太溪相配,屬於咱們中醫里的「俞原相配」法,兩者強強結合,自然所向披靡。
三陰交的主要功能是調理脾胃。同時,由於它是肝、脾、腎三條陰經的交會穴,用它能夠全面地調動三條陰經的功能,從而起到滋陰補腎、引火歸元的作用。
湧泉是我們身體里的一個大穴。它位於腳底板上。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起始穴,也是人體最底部的穴位。單從穴位名稱上就可以知道,湧泉這個穴位里的「水」特別多,水如泉涌,所以滋陰補腎的功能特彆強。滋陰補腎,湧泉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穴位。
用上面這幾個穴位,日常滋陰補腎,自我保健,對解決心悸、失眠、腰痛、男子早泄等常見因腎陰虛導致的問題,很有效果。
八、頭部:通絡祛風,穴位止痛
合谷是是我們身體里的止痛片,幾乎一切痛症都可以找合谷解決。這是合谷的一個重要特點,不管遇到什麼原因造成的疼痛,都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合谷來止痛。
太陽的主要功能是祛風通絡,所以頭部的病症,如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疼等,都可以用太陽治療。
風池既可以祛外風,又可以熄內風,主治一切風病,是治療風病的要穴、大穴。
對我們來說,頭部的問題主要是頭痛。頭痛的問題是現如今很讓人煩惱的問題,它們種類很多,有全頭痛、偏頭痛、巔頂痛、前額痛、神經性頭痛、後頭痛、神經官能症頭痛、糖尿病頭痛等,可謂門類齊全,花樣繁多,想起來都讓人頭疼。
我們中醫把頭稱為人體「諸陽之會」,什麼意思呢?你看,上為陽,下為陰,頭在人體最上端,本身就屬陽。再看經絡,人體的十二正經,手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三條陽經在頭部會合;足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腳部,頭部也是足三陽經的會合之處。再有,人體的督脈,主脈行走於背部的正中線,越過頭頂循行到前額,督脈統帥全身的陽氣,在頭部循行,頭部自然陽氣十足。這麼多陽氣灌注於頭部,無論外感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還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內傷身體,最終都會上犯於頭部,造成經絡阻滯,發生各種頭痛。
解決頭痛問題,這幾個穴位最好用:合谷、太沖、太陽、風池、阿是穴。
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主要作用是祛風解表、疏通經絡、行氣止痛,幾乎一切痛症都可以找合谷解決。大家注意了,這可是合谷的一個重要特點,它是我們身體里的止痛片,今後不管遇到什麼原因造成的疼痛,都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合谷來止痛。
太沖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氣、通經活絡、醒腦開竅、鎮驚寧神。
合谷與太沖相配,很有說道。你看,合谷在手上,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的虎口處,太沖在腳上,在腳大拇指和食指中間,這兩個穴位,兩隻手上各有一個,兩隻腳上各有一個,共4個,中醫里把這兩個穴位合稱為四關穴。這有點兒像邊關的哨卡,兩隻手和兩隻腳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可以算是邊疆了,在那兒設立關卡,對保衛身體這個國家的平安非常有必要。合谷屬陽,主升,行氣,太沖屬陰,主降,活血,兩個穴位相配,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升一降,一腑一臟,是一組具有陰陽經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穴位處方,協同作用很強。這也是四關穴的顯著特點。四關穴這種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為用的關係,使氣血升降協調,陰陽順接,共同發揮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通達氣血、平肝熄風、祛風止痛的功效。
太陽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穴位,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太陽在哪兒。太陽是頭部的重要穴位,《達摩秘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認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腦的青春常在,使人返老還童。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後,太陽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就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對太陽進行按摩效果會好。按摩太陽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太陽的主要功能是祛風通絡,所以頭部的病症,如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疼等,都可以用太陽治療。
有些人偏頭痛比較嚴重,數年不愈,我告訴你一個在太陽上進行穴位貼敷的好方法,包你有效。取白芥子、川穹各30克,半夏、沒藥、乳香各10克,細辛、白芷、甘遂、元胡各15克,研成藥末後裝瓶備用。然後取生薑汁適量,與6克藥末調成糊狀葯泥,貼在頭兩側的太陽上,用紗布包紮固定,3小時後去掉洗凈穴位處皮膚,如果皮膚處有溫熱感或者微癢感,可以適當延長貼葯時間。貼敷期間忌食生冷食物3天,注意保暖,不洗冷水澡。每年的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貼敷1次,立秋後每個月貼敷1次,每年共貼敷6次,一般連續貼敷3年能明顯改善偏頭痛的癥狀。
風池是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它也是大家應該特別記住的一個穴位。
風池在人的後腦勺枕骨下面的凹陷部位。池就是凹陷,項旁陷處如池的地方就是風池。我問你一個問題:你知道頸和項有什麼區別嗎?我們的這個脖子,前為頸後為項,風池就在項旁。風指風邪。中醫里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淫,風為百病之長。自然界里,風總愛往低洼的地方吹,你看池塘里的水就很容易被風吹起浪花,所謂「吹皺一池春水」,不光是文學,也體現了自然規律。
風池這個穴位很容易被風邪侵入,所以它主治一切風病,是治療風病的要穴、大穴。風為百病之長,它可以攜著寒、濕、熱入侵人體。外風侵犯主要表現為感冒發熱,我們叫惡寒,怕冷。中醫講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怕冷就是感冒的表證,也可以說是外在表現。不怕冷的時候,風寒就已經進入身體裡頭了。惡寒發熱,頭項疼痛,這些都是外風入侵引起的。內風也會侵擾人體,比如肝風內動,就會造成眩暈、癲癇、神志病、中風、口眼歪斜、偏癱。
風池既可以祛外風,又可以熄內風。感冒頭暈、咽喉腫痛、高血壓,和頭有關係的,基本都可以用風池。五官科疾病也可以用風池,尤其是眼病、耳病。治療近視眼用扣刺的方法,可以用手指直接敲打風池,也可以用梅花針在風池周圍叩刺,直到皮膚有血痕。艾灸風池可以治療先天性斜頸。風池還治療眼病中很麻煩的一個病——視神經萎縮,它會引起失明,大家可以平日里緩慢地用力按壓風池,按到酸脹為止,經常做一做,能明目、預防眼疾。
單獨對風池進行按摩就能治療頭痛,自己就能給自己做。你用左手按住前額,把頭部固定,再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按壓在兩個風池上,捏按風池,力度由輕到重再到輕,依次重複,時間約15分鐘,每天1次,按後頭痛癥狀便能明顯緩解。
阿是穴不是某個具體的穴位,而是我們身體上的疼痛點。當我們身體某個部位有病的時候,醫生幫你找疼痛的部位,用力在病患部位周圍按壓,按到疼痛的地方時由於疼痛感很強,你會不由自主地「阿……」一聲,然後連聲說「是這裡,是這裡」,這就是阿是穴的由來。所以,頭痛的時候,除了使用合谷、太沖、太陽、風池,還可以對具體的疼痛點進行刺激,這樣治療效果更好。
上面說的幾個穴位,是治療頭部疼痛的主要穴位,凡是頭痛問題,找它們肯定沒錯。另外提一下,如果是頭頂痛,可以再對百會和四神聰進行刺激,效果立竿見影。
九、眼部:找對穴位,天天都是愛眼日
保護眼睛,首先要根據局部選穴的原則選眼睛周圍的穴位保護眼睛,按揉它們既通經活絡,調節眼部的氣血供應,又使面部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祛除眼部皺紋。
膽經循行於眼部,經絡所通,主治所及,根據遠端選穴的原則,可以把肝經上的穴位如光明等作為愛眼護眼的重要穴位。
肝開竅於目,眼屎多的主要原因是肝經有熱,熱氣鬱結髮散不出去。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正常時,很多人感覺不出它的重要,可是一旦出了問題,往往讓人痛不欲生。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很多人都讀過,讀那本書的時候你能深刻體會到盲人是多麼嚮往光明!
門診里經常會遇到紅眼病患者,這也是一種常見的眼病,中醫里叫它「目赤腫痛」,患者兩個眼睛又紅又腫又痛,春夏季節最多。前幾天還有一個40來歲的男士來找我,一進門就說眼睛疼得很,說昨天剛發現眼睛有燒灼一般的癢痛,心想也許電腦看久了,就沒當回事,誰知越來越痛,一晚上疼得沒睡好覺,今天早晨起來,眼睛已經開始發脹、怕光、迎風流淚了,頭現在也疼得厲害。都說你扎針很神,趕緊幫我扎幾下吧?聽他這一說,再瞅一眼他那痛苦不堪的樣子,我就知道他得了急性結膜炎。我給他取了睛明、太陽、合谷等幾個穴位扎針。起針後,疼痛、流淚等癥狀就消失了,接著做了3天,他的紅眼病就痊癒了。
現在眼睛的健康問題很多,近視、遠視、復視、麥粒腫、白內障、青光眼等等,很多,一旦患病,讓人心煩不已。
要想眼睛不生病,就得做好預防工作。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做過眼保健操,那是很好的護眼措施,可惜很少有成年人做了。
眼睛的日常穴位保健方法
保護眼睛,可以進行自我按摩。首先是利用局部選穴的原則選幾個保護眼睛的穴位,比如四白、承泣、睛明、攢竹、絲竹空,這幾個穴位離眼睛近,按揉它們既通經活絡,調節眼部的氣血供應,又使面部肌肉得到放鬆,有利於祛除眼部皺紋。
也可以用遠端選穴的方法,選擇腿上的光明。光明在膽經上,小腿部外踝上5寸的位置。光明這個穴位,一聽名字就知道是治療眼病的。光明是膽經的絡穴。什麼是絡穴呢?就是聯絡表裡兩經的穴位。如果把表裡兩經比作夫妻倆的話,那麼子女就是聯絡夫妻關係的紐帶,絡穴的作用大約就相當於表裡兩經的子女,一個穴位同時連接著兩條經絡,正所謂「一絡通二經」。肝膽相照,肝經和膽經相表裡,所以光明連接了肝經和膽經兩條經絡。肝開竅於目。膽經循行於眼部,
根據遠端選穴的原則,經絡所通,主治所及,所以光明是愛眼護眼的重要穴位。
我這有個病人,是西南財經大學的一個老教授。他一個眼睛單獨看東西沒問題,兩個眼睛一起看,就會產生重影,視物不清了。我給他扎了幾次之後就好了。用到的一個重要穴位就是光明。
風池也是治療眼病的大穴,不信你試試,用雙手分別用力按壓風池,按壓之後眼眶都會有發脹的感覺,再按幾下,頭清醒了,眼睛明亮了,就這麼有效。
沒事的時候還可以揉捏自己的兩個耳垂。人體的很多器官在耳朵上都有對應的穴位,眼睛對應的穴位就在耳垂上。揉捏耳垂保護眼睛最省事不過了,沒事了就揉捏一下,耳朵很快就會發紅、發熱,不光護眼,還能調節全身的整體機能。
老花眼是人體機能老化的一種自然現象,絕大多數的人在40~45歲左右眼睛便會悄悄出現「老花」,首先感到看細小字跡模糊不清,必須要將書本、報紙拿遠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跡。
得老花眼的人多為年老體弱者,人的肝腎功能下降,肝精漸衰,陰精不足,不能配陽,所以目中光華即使能夠發越於外,卻不能收斂視近。
預防老花眼,或者延緩眼睛老花的進程,可以充分利用這幾個穴位:光明、睛明、太沖、太溪、養老。我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作用。
光明、睛明前文已經介紹過,不再多說。
太沖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同時又是肝經五輸穴的輸穴,《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有疾者,皆取其原」,所以它在肝經的穴位中地位非常重要,能夠調理肝臟功能,解決肝功能下降帶來的諸多健康問題,老花眼就是因為肝腎功能下降導致的,所以用它防治老花眼。太沖在足背側,第1跖骨的後方凹陷處。取穴的時候由第1、第2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量取2橫指便是。
太溪是足少陰腎經的原穴、輸穴,跟太沖一樣,它是腎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能夠解決腎虛引起的諸多健康問題,所以用它防治老花眼。太溪在內踝間後方,跟腱與內踝間之間的凹陷處。
養老是足太陽小腸經上的一個穴位。小腸經循行於眼部,經絡所在,主治所在,所以用它能夠清利頭目,治療目視不明、老花眼等病症。養老在前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的凹陷中。
怎麼用這幾個穴位呢?很簡單,每天分別按摩上述穴位2次,每次每個穴位3~5分鐘,長期堅持,能夠延緩眼睛老花的進程,並改善視力狀況。
眼屎多了怎麼辦?
肝開竅於目,眼屎多的主要原因是肝經有熱,熱氣鬱結髮散不出去。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熬夜後、長時間看電腦用眼、發燒時都會出現眼屎增多的情況。怎麼用穴位調治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艾條灸印堂。印堂在兩眉連線的中點處,它屬於督脈,督脈通一身之陽,有清熱瀉表的作用。另外它又在兩眉之間,離眼睛很近,穴位所在,主治所在,所以用它調節眼部氣血、通經活絡非常好。可以每天晚上臨睡前用艾條溫和灸印堂10~15分鐘,每周灸兩次就可以了。
近視、斜視、色盲的簡易對症治療
日常輔助治療假性近視,可以使用睛明、四白、風池、光明、太陽這幾個穴位。分別對它們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每天1~2次,能比較理想地緩解近視狀況,提升視力水平。太陽是經外奇穴,位於眼部附近,用它治療假性近視,屬於臨近選穴。太陽在眉梢和外眼角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處。
斜視的人可以利用風池、合谷、光明、太溪、太沖這幾個穴位,按摩方法與近視同。
色盲的日常輔助治療,應選擇睛明、風池、光明、太溪、肝俞、瞳子髎。按摩方法與近視同。
(特別提示:「寸」是指同身寸,一般把手指的拇指關節寬度作為1寸,把除拇指外的4個手指併攏伸直,與中指近側指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作為3寸。 「尺側」和「橈側」大致意思是:把兩個手掌朝上,小拇指所在的那側為尺側,相應的,大拇指所在的那側為橈側。)
十、牙齒:穴位不大,護人齒牙
中醫認為牙痛主要是上火引起的,如胃火上攻、風火外襲、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等。
治療牙齒的疾病或者日常保健牙齒,應該選用大腸經和胃經上的穴位。
牙齒的健康現如今也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尤其是牙痛,困擾了很多人。中醫認為牙痛主要是上火引起的,如胃火上攻、風火外襲、腎陰不足、虛火上炎等。治療牙痛,有這樣幾個穴位值得好好利用,它們是頰車、下關、合谷、內庭、二間。
用這幾個穴位非常有講究。大家看一下人體經絡穴點陣圖就知道,人的牙齒有上齒和下齒,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足陽明胃經入上齒,根據「經絡所通,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治療牙齒的疾病或者日常保健牙齒,應該選用大腸經和胃經上的穴位。但這兩條經絡上的穴位有很多,用哪幾個穴位配伍效果最好呢?自然是遠近結合,在靠近牙齒的地方取幾個穴位,在遠離牙齒的地方取幾個穴位。頰車、下關兩個穴位在臉頰上,離牙齒很近,屬於在牙齒近部取穴;二間、合谷在手上,內庭在腳上,屬於遠端取穴。這幾個穴位組合,既能通經活血,又能清熱瀉火,穴位的配伍方法非常高明,當然治療牙齒腫痛的效果也非常理想。
用這幾個穴位治療牙齒腫痛,可以分別對它們進行按摩,先按摩面頰上的頰車、下關,再按摩手上的二間、合谷,最後按摩腳上的內庭,每個穴位按摩2分鐘,疼痛厲害的時候多按幾次。
這幾個穴位也很好找。頰車在人的面頰上,下頜角的前上方,耳下大約1橫指的地方,咀嚼時肌肉隆起時出現的凹陷處。左右各一個。下關在面部耳前方,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里。合谷更好找,你把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張開,把右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右手拇指指尖點按處就是合谷。你把手微握成拳,在食指本節(第2指關節)前橈側有一個凹陷,二間就在凹陷處。內庭在足背第2、第3趾間縫紋端。
十一、肩部:肩周炎、腋臭患者的福音
一般來說,人過50歲以後,身體的正氣變弱,身體抵禦能力不足,當身體外感風寒,或者勞累過度、扭傷,以及由於坐卧習慣不良導致筋脈長期受到壓迫,都會使肩部的氣血淤滯,運行不暢,從而產生炎症。
肩髎、肩前、肩貞、陽陵泉、中平這幾個穴位,平日里可以多按摩它們,這能有效地預防肩周炎的發生。
肩周炎的預防和治療
有一個40多歲的男士,在環衛部門工作。2009年北京下大雪,他們環衛部門壓力很大,經常凌晨就得掃雪鏟雪,連續工作了幾天,誰想肩部受了寒涼,致使左肩關節疼痛,手臂伸屈、抬舉也疼,一痛就是一個冬天,現在開春了,肩痛還是沒完沒了,而且每逢陰雨、颳風天氣,疼痛就會加劇。他很苦惱,去醫院開了些西藥,但只能暫時止痛,治不了根。後來他到書店找了幾本藥酒炮製方面的書,照著裡面的方子自己泡了些藥酒,都喝了1個來月了,也還是不見效。我仔細查看了他的病情,給他選用了肩髎、肩前、肩貞、陽陵泉、外關、條口、肩痛穴等穴位,針灸並用,我給他扎針,讓他自己在家裡艾灸,治了大約兩個星期,疼痛就消失了,現在手臂已能活動自如。
肩部的常見問題就是肩周炎,多與慢性勞損有關係,也會因為風寒等外邪侵襲而致病。一般來說,人過50歲以後,身體的正氣變弱,身體抵禦能力不足,當身體外感風寒,或者勞累過度、扭傷,以及由於坐卧習慣不良導致筋脈長期受到壓迫,都會使肩部的氣血淤滯,運行不暢,從而產生炎症。由於肩周炎以前多發生在50歲以後的人群中,所以肩周炎也叫五十肩。一般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現在年輕人發病率也很高,多因坐姿不當導致。
對肩周炎,關鍵在預防。肩髎、肩前、肩貞、陽陵泉、條口、肩痛穴這幾個穴位,平日里可以多按摩它們,這能有效地預防肩周炎的發生。得了肩周炎,也可以用它們治療。
我們針灸大夫把肩髎、肩前、肩貞稱為「肩三針」,它們是治療肩周炎必用的穴位。對這3個穴位進行艾灸或者按摩,能夠祛風散寒,溫經通絡。肩髎在肩部,肩關節外展時,肩峰後下方有一個凹陷,肩髎就在凹陷位置。肩前在肩關節前部,取穴的時候把手臂自然下垂,腋前皺襞頭上1.5寸的地方就是。肩貞在肩關節後下方,取穴的時候正坐,自然垂肩,當上臂內收時,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即是。
陽陵泉在小腿上,取穴的時候端坐不動,用手摸腿,小腿上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是陽陵泉。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膽經循行於肩部,經絡所通,主治所及,刺激陽陵泉能夠激活膽經氣血,從而起到通經止痛的作用。這裡用陽陵泉屬於遠端選穴。
肩痛穴位於足三里下2寸,屬於經外奇穴,是近年來發現的治療肩周炎的經驗穴。
條口屬於足陽明胃經,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條口能夠治療膝部酸痛、兩足無力、腳氣、轉筋、肩凝症等,我們針灸大夫常用它治療肩周炎。
以上幾個穴位遠近搭配,能夠使筋脈疏通、氣血調和,平日里可以自己在家分別艾灸它們5~10分鐘,或者做簡易按摩,病則治病,沒病保健,效果很好。
腋臭的簡易治療
腋臭多因濕熱內郁或者遺傳引起,用艾灸的方法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治療方法是:先將腋毛剪掉,用中藥密陀僧葯末(可以在中藥店買到)在腋窩內塗抹並按摩5分鐘,再將艾條點燃,對準腋窩裡的極泉灸20分鐘,灸後再用除臭散(藥店有賣)塗擦並按揉3分鐘,每天1次,長期堅持,腋臭問題便能逐步解決。
極泉在腋窩中部,是治療腋臭的特效穴位。另外,艾灸它還能起到防治腋下腫痛、肩周炎等病症的作用。
也可以用貼敷的方法。用公丁香15克、石膏45克、紅升丹30克,研成細末後裝在瓶里備用。每天晚上洗浴後用棉球蘸葯末擦拭腋窩,能夠起到收斂祛濕的作用,效果不錯。
(特別提示:「寸」是指同身寸,一般把手指的拇指關節寬度作為1寸,把除拇指外的4個手指併攏伸直,與中指近側指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作為3寸。)
十二、胃部:活用穴位保健康,一生到老胃不傷
防止胃脘痛的發生,重在日常保健,應該從病因入手,如不讓身體過度勞累,注意腹部的保暖,合理飲食,控制自己的情緒等。
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是治療胃痛的重要穴位。
我遇到一個20多歲的男孩,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沒幾年。4年前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由於暴飲暴食落下胃痛的病根,經常脘腑脹痛,而且大便乾結。以前他沒太當回事,以為就是腸胃著涼,吃點兒西藥就好了。可是幾年過去了,這期間不管他怎麼注意保護脾胃,胃痛的這個毛病還是會時常找上他。他很是苦惱,去年秋天到我的門診,問我他到底怎麼了,是不是什麼大毛病。我給他做了詳細的檢查,又讓他做了透視,斷定他這是胃扭轉造成的胃脘痛。胃扭轉是胃部的一種器質性病變。人的胃吊在腹內,由食管下端、幽門部和幾條韌帶固定著,正常情況下位置是不會改變的,但如果受到一些不良刺激,韌帶發生鬆弛等改變使胃固定狀態不良,就會發生胃扭轉。不知道大家見沒見過懸索橋,著名的美國金門大橋就是懸索橋,整個大橋由很多鋼索固定著,穩穩噹噹地吊在海面上。如果鋼索斷裂或者鬆弛,橋身固定狀態不良,大橋就會發生傾斜。胃扭轉跟這差不多。
我給他選擇了內關、中脘、足三里、公孫等幾處穴位,連續做了1個多月的針灸治療,他的胃痛的癥狀就消失了。後來讓他再做了一下透視,胃的位置已經恢復正常。
胃痛也叫胃脘痛,是常見疾病,中醫認為胃脘痛是由胃氣失和、胃絡不通、胃失濡養經絡所過,主治所在引起的,飲食不節、勞累、受風寒、情志不暢等因素均可誘發和加重病情。
防止胃脘痛的發生,重在日常保健,應該從病因入手,如不讓身體過度勞累,注意腹部的保暖,注意飲食,控制自己的情緒等。也可以用穴位做做日常保健,如經常按揉中脘、足三里、內關、公孫等穴位。
「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是調養脾胃的大穴,也是人體的重要強壯穴,凡是肚腹部位的問題都可以用足三里這個穴位治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的位置。
中脘是胃的募穴,能夠調動胃經的元氣,六腑的健康問題首選它們對應的募穴治療,胃是六腑之一,所以養胃不能不用胃的募穴中脘。中脘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
內關是人體上的重要穴位。內關在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的地方。公孫在足內側緣,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內關和公孫都是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有8個,4個在上肢,4個在下肢。中醫常把上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和下肢上的一個八脈交會穴相配,組成4對,每一對都有獨特的治病功能。內關和公孫就是專治心、胸、胃病的一對。
日常保養胃部,可以常按這4個穴位,也可以用艾灸(隔姜灸的效果更好)的方法常灸它們。胃痛嚴重的時候,可以用拇指分別對這幾個穴位用力按揉,同時緩慢地進行腹式呼吸,連續按揉3~5分鐘便能止痛。
有些人脾胃虛寒,胃腸功能不好,常常犯病。我告訴你一個好辦法,既省事又有效。你可以取艾葉30克,乾薑、蓽撥各15克,山萘、細辛、甘松、肉桂、元胡、吳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6克,放在一塊研成細末,用柔軟的棉布做成直徑15厘米左右的肚兜,將葯末放進去縫好,貼著中脘或者疼痛部位固定,日夜佩戴,2天換一次葯,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順便提一下,上述4個穴位,對治療嘔吐也有很好的效果。嘔吐也是日常多發病,飲食不節、情志不暢、外感寒邪、暈車暈船等都會導致嘔吐,嘔吐的時候,用拇指用力按揉上述4個穴位,每個穴位3~5分鐘,能立即止吐。
治療嘔吐也可以用穴位貼敷的方法,容易嘔吐的人可以常備傷濕止痛膏,這種膏藥各藥店都有賣。嘔吐的時候把傷濕止痛膏分別貼在上述4個穴位上,嘔吐嚴重的時候也可以在肚臍眼上加貼傷濕止痛膏,一般一次見效。如果能找來生薑,把生薑切成硬幣大小的薄片,先把生薑片貼在穴位上,再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效果更好。這個方法也適合暈車、暈船引起的嘔吐。
十四、膝部:祛風除濕,膝蓋不痛
中醫講究治風先治血,膝關節病變多由風邪引起,所以用血海和梁丘兩穴疏通膝蓋局部氣血。
有些老年朋友認為加大運動量可以「磨」掉骨刺,實際上是不科學的。
女性閉經後,鈣流失嚴重,可適當補充雌激素,減少鈣流失。
許多老年朋友邊走路邊喊疼,明明只有幾步路還要坐車;上完廁所後膝關節鑽心的疼,需要在家人的幫忙下才能站起來。這樣的情況,老人多是犯了增生性膝關節炎,也叫「膝痹症」,晚輩要多加體諒。「全國關節外科學術研討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在對1400名55~75歲中老年人抽樣調查中,74%的老年人有膝關節疾病,尤其多發於絕經後的老年女性朋友。
老年人膝關節疼痛多是由於骨刺引起,骨刺即骨質增生。關節退化是一個零件磨損過程,長期的壓力、拉力、損傷導致骨與骨之間的半月板變薄,潤滑液變少,日子一久兩側的骨頭貼在一起,長期往一個方向用力,骨頭就會偏向一邊,根據生物力學的原理,為了尋求平衡,另一側骨頭就會增生出相應的骨骼。這就是代場性骨質增生的發病原理。此外,腰肌勞損、骨質疏鬆也是骨質增生的病因。
對付膝關節病,最有效的穴位是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懸鐘、犢鼻。
血海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顧名思義,血海是氣血的海洋,是理血的要穴。
梁丘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梁丘也是理血要穴。中醫講究治風先治血,膝關節病變多由風邪引起,所以用血海和梁丘兩穴疏通膝蓋局部氣血。
犢鼻在膝蓋外下方,取穴時把膝彎成直角,膝關節髕韌帶外側便會有個凹陷,犢鼻就在凹陷處。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用犢鼻治療膝蓋疾病,屬於局部取穴。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處,是身體強壯的要穴,除了調節脾胃功能,它還有一個獨特作用:疏風化濕、扶正祛邪。所以此處用足三里來祛濕、散寒。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懸鐘在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凹陷處。這2個穴位也有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
可以分別對上述穴位進行按摩,用拇指掐按、拇指肚點按都行,每個穴位3~5分鐘,每天1~2次。
也可以用艾條灸,重點灸犢鼻10~20分鐘,灸到皮膚髮紅為止,其他各穴位灸5~10分鐘。每天1次。
也可將少許適量的獨活、五加皮、防風、艾葉、紅花、元胡、川芎藥材置入布袋,加熱後外敷患處,或用布袋包裹煎湯藥遺下的藥渣,趁熱敷於患處。
有些老年朋友認為加大運動量可以「磨」掉骨刺,實際上是不科學的。老年人在晨練中需注意不要負荷過大,不要重複做一種動作,多做游泳、騎單車等不負重的運動,使得膝關節得到良好的休息。老年人爬山鍛煉,因為下山時自身體重加上下沖的力量會加大對膝關節的磨損,所以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坐纜車下山。
老年朋友都知道要防止鈣流失,對付膝關節病也是如此。女性閉經後,鈣流失嚴重,可適當補充雌激素,減少鈣流失。黃豆、豆漿,就是天然的植物雌激素。老年人滋養骨質還要多食膠質豐富的食物,如蹄筋、肉皮等;多喝黏稠的粥湯或黏性較多的食物,如山藥、紅薯、芋頭、土豆等。
(特別提示:「旁開」是「從這到那兒」的意思,通常是指與參照物水平的方向。「寸」是指同身寸,一般把手指的拇指關節寬度作為1寸,把除拇指外的4個手指併攏伸直,與中指近側指關節橫紋水平的4指寬度作為3寸。)
十五、高熱不退:找找身體里的安乃近
體內氣機不暢、內外不通,致使人體不能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內外通調,陽氣被鬱閉在體內,從而化成熱和火。
大椎是「純陽主表的穴位」,善治一切表證。
外關是解表退熱的要穴,感冒、熱病、瘧疾等常見表證都可用外關治療。
導致發燒的原因有很多。高熱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引起的,是寒邪還是熱邪引起的,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體內氣機不暢、內外不通,致使人體不能像正常情況下那樣內外通調,陽氣被鬱閉在體內,從而化成熱和火。
人體上有幾個退熱的特效穴位,它們是大椎、曲池、合谷、外關,退熱效果立竿見影,我們可以稱它們為身體里的「安乃近」。
大椎是個特別有用的穴位,它在項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的時候低頭,頸部和背部交界處有一個高突並能隨頸部左右擺動而轉動的骨頭就是第7頸椎,其下緣凹陷處就是大椎。
大椎是督脈和手三陽經、足三陽經的交會穴。大家注意了,這一特點可非同小可。你看,督脈循行於人體背部正中,統一身之陽,人身上的6條陽經與督脈相交,由督脈統領,交在哪?就是大椎。陽主表,大椎是督脈與身體上十二正經中的所有陽經的交會點,所以大椎是「純陽主表的穴位」,善治一切表證。什麼是表證?表證是病變部位在體表、病清較淺的病症,像自汗、蕁麻疹等都屬於在表的病症。大椎是解表退熱的常用穴,尤其善於治療由外感寒邪導致的熱病。使用大椎清熱解毒,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5分鐘左右。
曲池也是清熱解表的特效穴。曲池在肘部,位置很好找,單看名稱就知道。「曲」是彎曲,彎曲肘部關節。「池」是池子,凹陷。你彎曲肘部的時候,肘關節橈側有個肘橫紋頭,曲池就在肘橫紋頭上。
曲池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中醫認為陽明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氣也充足,血也充足。肺主皮毛,風寒等外邪侵犯人體,首先與體表的皮膚、毛髮接觸,從而使肺受到傷害,引發呼吸系統病症,人便出現發熱、咳嗽等一些列表證。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厥陰肺經相表裡,這兩條經絡是十二正經中的一對夫妻,所以調節手陽明大腸經的功能同樣能夠治療手厥陰肺經的問題。所以曲池清熱解表的功能非常好,是治療感冒、發燒、哮喘以及皮膚科病症的主要穴位。
合谷在手的虎口附近,取穴的時候你把5個手指併攏伸直,拇指和食指掌骨之間便有一塊肌肉隆起,隆起的肌肉的頂端便是合谷。
合谷也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與手厥陰肺經相表裡,功能跟曲池相仿,所以也是清熱解表的特效穴位。
外關在手前臂的背側,腕橫紋上2寸。取穴的時候,在腕背橫紋中點往上取2橫指就是。
外關也是大家不可不知的穴位,它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奇經八脈中的陽維脈。陽維脈有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主一身之表」,高熱是個典型的表證,所以外關是解表退熱的要穴,感冒、熱病、瘧疾等常見表證都可用外關治療。
可以單獨用按摩的方法。先用食指間用力掐按大椎,每隔5秒鐘放鬆一兩秒鐘,再用力掐按,再放鬆,如此進行3分鐘左右。再把拇指放在大椎上,用拇指肚用力點按大椎,按一下松一下,再按一下再松一下,如此反覆2分鐘。再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大椎,用力捏按3分鐘左右。再用拇指和食指反覆捏按合谷3分鐘左右,然後用中指叩擊外關兩三分鐘,每分鐘叩擊約200下。再用拇指用力掐按外關兩三分鐘。這一套按摩方法,每天做2~3次,一般2天左右便能徹底退熱。
當然,我介紹的這套方法主要是退熱,跟吃安乃近退熱一樣,多起治標的作用。有很多高熱是炎症引起的,要想徹底退熱,關鍵是消除炎症,所以發高熱的病人首先應該去醫院治療,然後用上面的方法在家輔助退熱,這樣才能標本兼治。
十六、失眠:安睡一宿,活過九十九
治療失眠,不應過於依賴醫藥,自我調理很重要。
中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問題。
神門、內關、百會、安眠這幾個穴位是治療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來說,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這幾個穴位。
失眠是困擾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難題,幾乎沒有人沒有過失眠的體驗。因一時情緒緊張、環境嘈雜等問題不能入睡,不屬於失眠症的病理範疇,一般不需要做特別的調理。但如果長期不能正常睡眠,入睡困難,或者睡著後容易醒,並伴有頭昏、多夢、健忘等癥狀,就需要做相應治療了。
治療失眠,不應過於依賴醫藥,自我調理很重要。
怎麼樣自我調理呢?我認為大家首先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失眠的病因,就像打靶射擊一樣,知道目標在哪兒才能提高命中率。
中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問題。有些人思慮過多,憂傷過多,操勞過多,心和脾就會受到影響,從而氣血虛弱,心神失養,導致失眠。心脾兩虛的人,往往多夢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等癥狀。
腎虛也是導致失眠的一個主要原因。為什麼呢?五行中心屬火,腎屬水,水少了便控制不住火,虛火便會上擾心神,從而導致失眠。有些人房勞傷腎,或者其他原因導致腎陰虧虛,都會引起失眠。陰虛火旺的人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五心煩熱。什麼是「五心」?就是兩個手心,兩個腳心,一個心口。一摸就知道。
脾胃不和也會導致失眠。大家知道,脾胃是身體的「食品加工廠」,負責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吸收。但脾和胃又有分工,脾氣主升,食物之精華被脾輸送全身,給身體提供營養;胃氣主降,使食物的糟粕得以下行,排出體外。你看一些食品加工企業,糧食被它們加工處理後,加工出的食品被運送到各大超市銷售,最終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副產品呢?也得處理掉啊?人們便把副產品通過另外一些渠道運送給飼料加工企業,讓它們變成牲畜吃的「食物」。脾和胃的分工大致也是這樣。脾胃不和的時候,本該被脾輸送到全身的食物精華沒有被輸送走,滯留在身體里,本該被胃排出體外的食物的糟粕也沒有被排出體外,滯留在體內,體內便濕氣旺盛,濕盛則生痰,痰熱上擾心神,人便會失眠。脾胃不和的人,往往胸悶、腹脹、口苦、痰多。
另外,肝火旺盛也會上擾心神,人心神不寧,便會失眠。肝火旺盛的人大多有煩躁易怒、便秘、尿黃等癥狀。
所以,雖然是個簡單的失眠,病因卻有很多。治療失眠,關鍵是找准病因。大家失眠的時候,可以有目的地看看自己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然後對症治療。
神門、內關、百會、安眠這幾個穴位是治療失眠的特效穴位,一般來說,不管什麼原因引起的失眠,都可以用這幾個穴位。
神門在手腕部,手腕掌側橫紋的尺側一段,尺側的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取穴的時候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從圓骨的後緣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條大筋,這條大筋外側緣與掌後橫紋的交點就是神門。
心主神明,心藏神。看名字就知道,神門這個穴位善治「神」之疾病。神門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所以神門通治各種神志疾病。
內關在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內關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如果把心看成是身體里的君主,心包就可以看成是君主居住的宮殿。心包有代心受邪的作用,用心包經的絡穴調節心包的功能,也就是在調節心的功能。
神門和內關相配,能夠寧心安神,我們針灸醫生大多把它們作為治療失眠的主穴。
百會在頭頂,前髮際直上正中5寸。大家看看人體經絡穴點陣圖就知道,百會是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厥陰經、督脈的交會處,通常所說的「三陽五會」就是百會。百會有提陽氣、醒神開竅的作用,能夠治療氣血不足、肝火旺盛、風邪侵襲引起的各種頭昏、頭疼,我們臨床上常將它作為治療頭頂痛的首選穴。
治療失眠,單獨灸百會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晚上臨睡前做一做。先將百會周圍的頭髮分開,讓頭皮露出來,然後將艾條點燃,置於離頭皮2厘米左右處溫和灸,以頭皮感覺到溫熱為度。如果感覺有點兒燙可以將艾條移遠一點兒。每天晚上灸15分鐘左右,有利於入睡。這個方法對婦女產後失眠效果尤其好,患產後失眠的人,使用這個方法,每天灸1次,一般連續灸四五天就能治癒失眠問題。
安眠是治療失眠的經驗效穴,擅治失眠之證,看名字就知道。安眠是經外奇穴,在項部,翳風與風池之間。取穴的時候,先找到耳垂後下方的凹陷處的翳風,再找到項部大筋外側緣的風池,用手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線,線的中點就是安眠。
這4個穴位是治療失眠的基本穴位,自我治療,可以採用按摩的方法,分別對它們各按摩3~5分鐘,每天1~2次。用艾灸的效果更好,可以用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灸10~20分鐘,可以睡前灸,這個方法對入睡困難的人效果尤其好。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上述4個穴位大約相當於人體里的安眠藥,用它們治療失眠,主要是治標,要想從徹底解決失眠的問題,還應該結合上文我們說的失眠的幾種病因,在用上述4個治療失眠的主要穴位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幾個「治病根」的穴位。如果是心脾兩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心俞、脾俞、三陰交3個穴位;如果是腎陰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太溪、太沖、湧泉3個穴位;如果是肝火旺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行間、太沖、風池3個穴位;如果是脾胃不和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中脘、豐隆、內庭3個穴位。這些穴位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可以分別按摩3~5分鐘,或者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治病要標本兼治,唯有解決了誘發失眠的原因,才能徹底解決失眠問題。
穴位貼敷治療失眠的效果也非常好,我告訴你兩個簡便的方法:取吳茱萸、肉桂等份,研成末後裝瓶備用。每天晚上臨睡前取葯末5~10克,加入蜂蜜調成藥膏,貼在一側的神門、三陰交上,然後用紗布包紮好。每天換藥1次,左右側穴位交替用藥。這個方法能夠導熱安神,實踐證明效果顯著。
也可以把炒棗仁、丹參、夜交藤等份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天晚上臨睡前取葯末5~10克用蜂蜜調成藥膏,貼於神門上,兩側的神門都貼上,用紗布包紮,每天換藥1次。這個方法能夠養血安神,配合穴位按摩或者艾灸,效果比較理想。
十七、高血壓:減輕高血壓痛苦其實並不難
高血壓至今仍然難以治癒,中西醫都沒有太好的辦法。但如果合理利用穴位做適當的日常保健,能夠較好地控制血壓,並且能夠減輕西藥的用量,減少併發症,起到積極的輔助治療作用。
用百會可以醒神開竅,減輕高血壓帶來的頭昏、頭痛等癥狀。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慢性病,安靜狀態下動脈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140/90mmHg),並常伴有其他的一些併發症,如心腦血管病、心臟病等,危害比較大。高血壓至今仍然難以治癒,中西醫都沒有太好的辦法。但如果合理利用穴位做適當的日常保健,能夠較好地控制血壓,並且能夠減輕西藥的用量,減少併發症,起到積極的輔助治療作用。
用穴位輔助治療高血壓,有5個穴位效果很好,它們是:百會、曲池、合谷、太沖、三陰交。
百會屬於督脈,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經相交,古人稱它為三陽五會之所。頭是諸陽之會,不論肝陽上亢、氣血不足、風邪侵襲等都可以引起頭痛、頭昏,用百會可以醒神開竅,減輕高血壓帶來的頭昏、頭痛等癥狀。百會位於頭頂部正中線上,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取穴的時候,可以在前髮際正中線與後髮際正中線之間畫一條直線,在直線中點處向前量1橫指就是。
治療高血壓,直接艾灸百會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方法很簡單,但由於百會在頭頂,最好在家人的幫助下進行。讓患者正坐,先將百會周圍的頭髮分開,露出頭部皮膚。然後家人將艾條點燃,置於離穴位約1厘米處,當患者感覺到穴位處皮膚由燙到灼痛時將艾條移開,這個過程算作1次。然後重複操作10次,每天做1次,能顯著改善高血壓帶來的頭暈等癥狀。
曲池和合谷都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穴位,陽明經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多氣多血。所以調節大腸經上的曲池和合谷,能夠疏通大腸經的氣血,理氣降壓。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取穴的時候仰掌屈肘成45°角,肘關節橈側的肘橫紋頭就是曲池。合谷在虎口處,取穴的時候把拇指和食指張開,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橫紋壓在虎口上,拇指關節向前彎壓在對側的拇指、食指指尖的指蹼上,拇指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
太沖是肝經的原穴,能夠調動肝經元氣,疏肝理氣,平降肝陽。三陰交是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能夠同時調補肝、脾、腎三臟,強壯身體,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高血壓問題。
居家輔助治療高血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摩,用手指或者按摩棒、筆帽等分別按壓上述穴位,不拘泥於時間和次數,方便的時候就多揉揉,能夠緩解高血壓引起的諸多癥狀。
也可以用穴位貼敷的方法輔助治療高血壓。取吳茱萸15~30克,研成細末後用食醋調整糊狀葯泥,然後將葯泥塗抹在雙腳的湧泉上,再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晚上睡覺前貼敷上,每天換藥1次。這個方法能夠比較快速地降壓止暈,對原發性高血壓效果尤其好。湧泉在腳底(去掉腳指頭)前1/3凹陷處。
十八、戒煙:從此告別煙癮困擾
用穴位輔助戒煙,能緩解因中斷吸煙產生的焦慮等不適感,改變吸煙時產生的愉悅快感。
合谷、豐隆、尺澤、神門、甜美這幾個穴位是戒煙者的得力助手。
該怎麼用穴位輔助戒煙?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緩解因中斷吸煙產生的焦慮不安、精神萎靡、流淚流涎、咽喉不適、噁心嘔吐等癥狀;一是改變吸煙時產生的愉悅快感,使人產生對吸煙的厭惡感而停止抽煙。
用穴位戒煙,用針刺方法效果最好,很多煙癮很大的人經過我們扎針治療,大多能成功戒煙。居家用穴位輔助戒煙,可以自我按摩,或者艾灸,
哪幾個穴位好用呢?記住5個穴位就可以了。它們是合谷、豐隆、尺澤、神門、甜美。我簡單說說為什麼用它們。
合谷屬於足陽明大腸經,陽明經的特點是多氣多血,這個咱們多次提過。多氣多血有什麼用?調和人體的氣血啊?用合谷把人體的氣血特別是頭部的氣血調和通暢了,戒煙而產生的不適感不就減輕了嘛!合谷在手背,第1、第2掌骨之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豐隆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就像淮河與黃河之間的那段京杭大運河一樣,溝通著胃經和脾經。脾主運化,脾虛了水濕就得不到正常運化,便匯聚成痰。痰積聚在肺便會咳嗽而有痰;痰濕阻滯心陽,人便會出現胸悶、失眠、健忘等問題;痰流竄到經絡中,到了頭部,人便會出現頭暈、頭痛等問題,到了下肢,人便會出現肢體麻木等問題。所以豐隆是祛痰的要穴。用豐隆除濕化痰,能有效地緩解戒煙帶來的諸多不適感。豐隆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取穴的時候正坐屈膝,在外膝眼與外踝尖之間畫一條直線,直線的中點便是豐隆。
尺澤是手太陰肺經的合穴。「合治內腑」,這個穴位治病的原則咱們提過多次了。所以尺澤是調節肺功能的要穴,它善於清肺熱,戒煙產生的咽喉不適、噁心嘔吐等癥狀都能用它緩解。尺澤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神門,聽名字就知道它是養神、安神的要穴。神門屬於手少陰心經,是心的原穴,心藏神,「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所以神門通治各種神志病。戒煙而產生的焦慮、煩躁等不適用神門解決再合適不過了。神門在腕部,取穴的時候仰掌,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圓骨後緣向上能夠摸到一條大筋,大筋外側緣(橈側緣)與掌後橫紋的交點就是神門。
甜美是戒煙的經驗效穴,我們研究證實,用它戒煙,能夠起到破壞吸煙時產生的愉悅感的作用,甚至能起到讓人對煙味產生厭惡感的作用,所以用穴位戒煙,必用甜美。甜美在列缺和陽溪連線的中點處。
用這幾個穴位輔助戒煙,可以分別按揉它們,每個穴位按揉3~5分鐘,有空了就多揉揉。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用艾條對每個穴位溫和灸10~15分鐘,每天1次。
用王不留行籽按壓耳穴、甜美也是輔助戒煙的常用方法。耳穴選肺、口、內鼻、皮質下、交感、神門,配合甜美,將膠布剪成0.5厘米見方的小塊,把王不留行籽放在膠布的中央,貼敷在所選耳穴穴位上;再將膠布剪成1.5厘米見方的小塊,人丹1粒放在膠布中央,貼敷在神門、甜美上。每4小時或有吸煙之意時按揉10分鐘,特別能抑制吸煙的慾望。耳穴和甜美左右交叉貼壓,貼左耳的耳穴的時候,貼右臂的甜美,隔日輪換, 6次為1療程。王不留行籽和人丹中藥店一般都能買到。另外提一下,這個方法也同樣適用於戒酒者。
我還有一個穴位貼敷的戒煙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取丁香、肉桂、食用味精各等份,將它們研成細末後裝在瓶中備用。使用的時候取葯末1克左右,加入少量白酒調成藥泥,把葯泥貼在合谷和甜美上,然後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我們的試驗表明,貼敷3次,大多數吸煙者都會產生對煙味厭惡感。
十九、月經不調:調理沖任是關鍵
中醫認為沖任失調是月經不調的病機。
女子以血為本,來月經、妊娠孕育都與氣血為基礎,所以只有當任脈、沖脈氣血旺盛時,氣血才能下注於胞中,或者瀉出為月經,或者妊養胚胎。
月經期間,可以按摩心俞、神門緩解情緒低落。
月經不調是婦科常見病,主要是指月經周期改變,如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無期等,並且伴有月經的量、顏色、質的改變。
中醫認為沖任失調是月經不調的病機。什麼是充任失調呢?我來解釋一下。我們的身體有十二條正經,還有奇經八脈。沖為沖脈,任為任脈,這兩條脈都屬於奇經八脈。大家看一下人體經絡穴點陣圖,任脈循行於腹面正中線,腑為陰,所以任脈對全身陰經脈氣有總攬的作用,故有任脈「總任諸陰」、「陰脈之海」的說法。從人體經絡穴點陣圖上也能看出,任脈與十二正經中的足三陰經、陰惟脈、手太陰經多次交會,所以能總攬人體陰脈之間的聯繫,調節陰經氣血。任脈的任有擔任、妊養的意思。任脈起於胞中,與女人的月經、妊養、生殖功能密切相關。沖脈的沖有要衝、要道的意思。沖脈的經脈循行很有意思,它前佈於胸腹,後行於背,可謂分布廣泛,貫穿全身。這一特點決定了它與十二條正經相通,能夠通調十二經氣血。十二正經通於五臟六腑,所以沖脈又能調節五臟六腑的氣血。所以沖脈有「十二經氣血之海」、「五臟六腑氣血之海」之稱。女子以血為本,來月經、妊娠孕育都與氣血為基礎,所以只有當任脈、沖脈氣血旺盛時,氣血才能下注於胞中,或者瀉出為月經,或者妊養胚胎。如果任沖失調,任脈、沖脈氣血不足或者運行不利,女子便會發生月經失調、絕經或者不孕等病症。
怎麼用穴位來解決月經不調的問題呢?首先調理沖任二脈。關元在肚臍眼下方4橫指處,是任脈的要穴,「沖任同源」,所以關元是能夠同時調理任脈、沖脈。關元被譽為「第一性保健大穴」,古人認為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處,能培補元氣、腎氣,治病範圍相當廣泛,各種婦科問題、男科問題都能治療。
血為女子之本,所以解決月經問題,離不開血海。血海屬於脾經,脾主運化而統血,所以它專治血之疾病。血海在大腿內側,髕骨內側端上2寸。
三陰交是肝、脾、腎3條陰經的交會穴,這3條陰經又在關元處與任脈相交,肝主疏泄而藏血,脾主運化而統血,腎主水而藏精,任脈主胞宮,所以三陰交是治療男女生殖問題的主要穴位,通治與精血有關的生殖方面疾病。三陰交在內踝間上3寸。
關元、血海、三陰交這3個穴位,是治療女子月經不調的關鍵穴位,每一個女性朋友都應該充分了解它們,充分利用它們。
怎麼利用它們解決月經不調的問題呢?按摩最簡單不過了。有空的時候多按揉按揉它們,每個穴位大約3分鐘,不用拘泥於按摩的時間和順序,沒事了多揉揉,既保健,又治病,何樂而不為呢?
用艾灸也很方便。可以是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灸15分鐘左右,每天1次。也可以用艾柱灸,把生薑切成薄片放在穴位上,再在薑片上放上半個棗核大小的艾柱,每個穴位灸5~10壯,每天1次,效果同樣很好。
順便提一下,月經期間,人的情緒往往會莫名其妙的低落,如果再有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人心情往往更差,甚至會變得煩躁、易怒,這時候該怎麼處理呢?主要是養心安神,按摩心俞、神門這2個穴位就可以了。心俞是心的背俞穴,能夠調心養血。神門是安神的要穴。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每天1~2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可以按按。也可以事先預防,在月經前1周開始,每天按揉1次,直到月經結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