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的道德模範057

孝老愛親的道德模範

 

2007年9月,中央文明辦、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舉辦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確定308位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這308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下面是這些候選人的事迹介紹,這裡共分五部分發出,這是第五部分(E類),孝老愛親的道德模範。候選人排列以姓氏筆劃為序。

 

E01丁水彬,女,36歲,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紅專南路社區居民。

    丁水彬家有高位截癱37年的公公、體弱多病的婆婆、雙目失明的丈夫,以及嗷嗷待哺的幼兒。她以柔弱的雙肩擔起這樣一個家庭,靠在街道擺縫紉攤點、幫人縫縫補補、換換拉鎖維持生計。她決心做公公的「腿腳」,婆婆的「臂膀」,丈夫的「雙眼」,其孝老愛親的先進事迹廣為傳頌。

    1970年,丁水彬的公公遭遇車禍,高位截癱,生活不能自理。婆婆護理了20年,積勞成疾,有嚴重的高血壓和膽結石。1999年初,丁水彬與王健宏結婚後,就毅然從婆婆手裡接過護理公公的重擔。公公大小便失禁,尿濕褲子屎沾褥子是常事,要經常為公公擦洗身子。剛開始,公公很不好意思,丁水彬說,「你就把我當成大夫,女大夫治男病人是常事。」每天丁水彬都要按時給公公傷口烤電、換藥、換洗尿布、褥子,每2—3小時再幫助上一次廁所,翻一次身。公公卧床多年,得了抑鬱症,一犯病就胡叫亂罵,發脾氣、扔東西。每當這時,丁水彬都盡量剋制,等公公氣消下來,陪他說說話。對於丁水彬的照顧,公公說:「就是親閨女,也沒有幾個能做得像水彬這樣的。」

    2002年6月,丈夫王健宏下班回家,感覺有點發燒,服藥後,全身長出不少水皰,醫院診斷為藥物過敏引起全身「重症多型性紅斑」。這種病很危險,皰疹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全身都有,治療不及時,會產生大出血,醫生當即就下了病危通知書。經過治療,大皰消失,但雙眼角膜炎症不但沒退,反而日益嚴重,最終雙目失明,醫學鑒定為一級盲人,復明希望不大。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丁水彬陪護王健宏治療時,婆婆在家發病,被送往醫院搶救。丁水彬要同時服侍3個病患,短短時間瘦了15斤,頭上也生出了白髮。為了降低費用,方便護理,丁水彬自學了內科學、外科學等知識,學會了打針、換藥、治療烤電、按摩等。

    丁水彬的事迹,很快在社會上傳開。區政府相關部門以最短時間給她家人辦理了低保;幾年來,先後有500多人為她家捐款捐物。經過政府的關心、好心人的資助和她堅毅不屈的努力,歡樂已漸漸地回到了她的家庭。

2005年丁水彬被陝西省婦聯評為陝西省十佳兒媳,2006年被省民政廳、省婦聯等七部門聯合評為十大孝子。

 

E02馬金蓮,女,31歲,山西省孝義市文化館美術老師。

    馬金蓮當老師有固定工資,自己的家境也比較富裕,8年前與山西省孝義市職教中心計算機老師雷守寧結婚。雷守寧家在孝義市偏僻的農村,父親殘疾,母親常年生病。他還有兄弟4個,大哥因為家裡窮32歲尚未成家;三弟3年前不幸觸電身亡,三弟媳帶著侄女改嫁;四弟因繳不起學費輟學在家;五弟剛剛考上高中,也急需用錢。馬金蓮不嫌棄雷守寧的家庭,與他結婚時,沒讓他花一分錢,連新房都是她租的。婚後夫婦二人共擔風雨,共渡難關。

    6年前,被三弟媳帶走的侄女雷蕊嘉,因患心臟病遭到繼父的遺棄,經常山上山下亂跑。馬金蓮得知後,趕緊把蕊嘉找回來接到家中住下,先安頓她上學,後四處求醫問葯,四下湊錢準備送蕊嘉到醫院做心臟手術。在馬金蓮的資助下,五弟讀完高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大學。可接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他被查出患了甲肝。馬金蓮立刻帶五弟到臨汾看病,住院頭一天就花掉6000元。五弟含著眼淚對她說:「嫂子,咱這學不上了,給我辦退學手續吧!」馬金蓮卻暗下決心,她不僅要治好老五的病,還要讓他健康地上大學。於是,她立即給五弟辦了休學手續,並迅速把五弟轉到太原住院,一年花了2萬多元,果真在第二年讓病癒的五弟重返大學。

    婚後,馬金蓮把體弱多病的婆婆從鄉下接到城裡,為婆婆洗臉梳頭,端屎端尿,做可口的飯菜。為了減輕婆婆的壓力,她利用業餘時間代課、教學,把所得的報酬一點點積攢起來,補貼這個大家庭。這些年來,她不但沒戴過任何飾品,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捨不得買。8年過去了,在馬金蓮的鼓勵和資助下,大哥學會了電腦技術,買了4台電腦辦起了培訓班,如今已成家立業。四弟在她的幫助下開了一家中醫診所,也結了婚,獨立生活。五弟繼續在大學讀書。小侄女雷蕊嘉在小學讀書,在馬金蓮的呵護下身體壯實了許多。

    馬金蓮用愛心撐起了這個一度風雨飄搖的家。2006年,她獲得第三屆全國十佳孝賢榮譽稱號,還獲得國家級優秀美術教師榮譽稱號。

 

E03馬福元,男,20歲,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學生。

    家在重慶南川的馬福元,出生僅3天母親就離家出走,12歲時父親病逝,一貧如洗的家裡只剩下他和78歲的爺爺相依為命。

    17歲的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學雜費、食宿費全免的「宏志班」,80多歲的爺爺卻意外摔傷,從此卧病在床。馬福元背起爺爺去上學,用微薄的生活費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木棚房,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爺爺。由於房間很潮濕,爺爺風濕病一受寒就會發作,幾乎每天晚上,馬福元都要為爺爺暖被窩。「這娃兒真懂事,學習再忙,他都要把爺爺服侍得妥妥帖帖的。」鄰居們對這個懂事的孩子讚美有加。一次,鄰居阿姨給他幾個雞蛋,他擔心爺爺不吃,就把雞蛋蒸成雞蛋羹悄悄地埋在爺爺飯里給爺爺吃,自己卻一棵白菜吃上兩三天。讀書期間,為給爺爺治病,他一直堅持在學校伙食團打工。

    許多報刊和網路報道了馬福元的事迹,其中也有海外媒體。一位美國的華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迹後,對他進行了資助,稱讚他「不是可憐人,而是男子漢」。也有網友這樣評價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難中的堅毅和對爺爺的不離不棄。」

    馬福元沒有因為照顧爺爺耽誤學習,他成績優異,表現突出。2006年3月,還在讀高三的馬福元,獲得了由團中央、全國學聯評選的中國中學生正泰品學獎特別獎,在200多名候選人中得票最高。其實馬福元對這些都不那麼在意,他甚至很少看報紙和網路對他的報道。他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作為學生,我希望自己在一個平靜的學習環境中,扎紮實實搞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本領,回報社會特別是無數給予我太多關愛的人。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爺爺對我的期盼。」

 

E04王鳳榮,女,43歲,黑龍江省林甸縣三合鄉五星四屯村民。

    20年前,23歲的王鳳榮嫁到韓家。當時,婆婆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公公也患有多種疾病,幹不了重活;還有全身癱瘓、卧床不起的爺爺。20年來,誠實善良、勤勞吃苦、也有幾分倔強的王鳳榮,努力照顧家中老小,培養小叔子、小姑子讀書成才,譜寫了平凡百姓不尋常的人生樂章。

    為了掙錢供一個小叔子、兩個小姑子和自己的兒子上學,王鳳榮用自行車馱著瓜子、爆米花、冰棍,走村串巷,風雨無阻,沿街叫賣,每天往返幾十里路。1989年,讀大學二年級的小叔子給家裡寫信,讓寄100元錢生活費。當時王鳳榮正坐月子,公公讓她回信說家裡無錢可寄。王鳳榮就偷偷把月子里親友送來的雞蛋賣掉,湊足了100元錢寄給小叔子,並在信中寫道:「錢不夠,儘管來信,千萬要吃飽,注意身體。」當公公得知此事後,感動得老淚縱橫。小叔子從家中來信得知這些後,潸然淚下。1995年8月,二妹高考以兩分之差落榜了,她選擇了下地務農,為哥嫂分憂。可是王鳳榮說什麼也不同意,硬是讓她上了自費大學。1997年8月,三妹考入了齊齊哈爾衛校。

    一個貧困鄉村的普通農民,同時要供四個讀書的學生,還要伺候三個年邁多病的老人,經濟拮据可想而知。十多年裡,王鳳榮難得為自己的孩子煮一個雞蛋。相反,小叔子、小姑子們假期回家,她總張羅著買肉為他們改善伙食。自從最小的妹妹考上學後,家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緊,逢年過節,全家才能吃上一頓餃子。但王鳳榮總是想方設法給老人做點好吃的。由於勞累過度,加上營養不良,王鳳榮患了雙腿靜脈曲張。為了省錢,她多年來一直對全家隱瞞著,有時晚上疼得整宿睡不著,就坐到天亮。一次她疼得暈倒在丈夫身旁,當被救醒時,全家人早已泣不成聲。勤勞善良的王鳳榮是全家的驕傲。公公、婆婆逢人就說:「我們真是命好啊,遇上這麼好的兒媳婦。」丈夫說:「我的一生虧了鳳榮,如果沒有鳳榮,這家不知道成什麼樣了。」小叔子、小姑子說:「要是沒有嫂子,我們哪能在學校讀書,一生也無法報答嫂子的恩情啊!」

    2007年,王鳳榮一家被授予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榮譽稱號,她本人被大慶市授予十大農村新女性榮譽稱號。

 

E05王兆華,女,18歲,共青團員,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區居仁中學高二學生。

王兆華曾是一個棄嬰。王志全夫婦在山東省鄒縣收養了她。她的養母因病去世後,養父只好帶著她來到安徽省淮南市投奔親戚。為養活她,養父傾其所有買了一輛舊板車,每天到10公里外的批發市場批點青菜賣。每天深夜兩點多,養父便把睡得迷迷糊糊的她抱起來放在板車裡拉著去菜場。從7歲起,她就幾乎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活:打煤球、擔水、做一日三餐、洗全家衣物。她每天必須起得很早,要去菜場把中午的菜買好,好在中午放學後給父親燒飯。因為太矮,每天煮飯炒菜,她只好搬一把小凳子放在爐邊,站在凳子上幹活。

學校為王兆華減免了學費。但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她利用節假日做生意,靠賺取的微薄收入貼補家用,同時供自己上學。2000年暑假,她幫父親賣菜,看到對面賣小金魚的老大爺生意很紅火,就想著也去賣小金魚。她騎三輪車到花鳥市場賣魚,一上午賣了35塊錢,從此她就用掙來的這些錢做起了自己的金魚生意,她雖然被太陽曬掉一層皮,人也瘦了一圈,但賺了200多塊錢。2006年冬天,天氣特別冷,可父親的床墊薄得只有兩層布,晚上她聽見父親冷得直翻身。她決定自己掙錢為父親買個床墊。周六,她多批發了些金魚去賣,中午飯也沒吃。當她掙夠80元錢買好床墊回家時,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

父親74歲了,身體越來越差,去年因下肢癱瘓,不得不卧病在床。當很多人問她對生活有什麼願望時,她總是說:「我想考上大學,不管多苦多難,我都要帶著我的父親!」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她當了十幾年的班長。她處處嚴於律己、以身作則。2007年,王兆華被評為全省第五屆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安徽省主要新聞媒體報道了她的事迹。

 

E06王春艷,女,32歲,吉林省長春市奮進鄉一間堡村三社農民。

1998年,王春艷與同村農民姜振濤結婚。丈夫家中有兩位老人,公公有些殘疾,婆婆患老年痴呆症,不太認人。為了讓老人儘快接受自己,王春艷總是在丈夫照顧婆婆時,適當伸手幫忙。開始為婆婆夾菜時,老人不理睬,甚至「啪」地把菜打掉在桌上。每次,王春艷總是不聲不響,把掉在桌上的菜撿起來,當著老人的面放到自己嘴裡,以此表明自己夾的菜沒毒,可以吃……在王春艷的不懈努力下,婆婆逐漸接受了她的照顧。

天有不測風雲。2002年,王春艷的丈夫不慎觸電身亡。這時,他們孩子才8個月,王春艷27歲。處理完丈夫的後事,很多人勸她「再走一家」。面對大家的勸說,她也不是沒動過心,可是,如果離開這個家,患病的公婆誰來照顧?對公婆的牽掛,對逝去丈夫的責任,讓王春艷做出了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家!就這樣,王春艷既要照顧公公婆婆,又要把家裡所有的活計安排好,同時還要撫養剛剛8個月的孩子。最難的還是照顧婆婆。老人幾乎沒有自理能力,有時直接把大小便排到了褲子里,這時,王春艷無論多忙都會停下來,第一時間為老人洗凈身體,給她換上乾淨衣褲。人們看到,王春艷的婆婆一天到晚總是穿得乾乾淨淨……為侍候婆婆,照顧公公,王春艷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苦,沒人能說得清。

王春艷的善良,吸引了很多小夥子托媒求親,她的公公也多次對她說:「春艷啊,你還年輕,再找一個吧。家裡這邊你放心,我還能行。」在親戚的牽線下,王春艷三年間先後相了十幾次親,可她提出的條件,把人家都嚇走了——她提出,要帶公婆一起出嫁。2005年8月,一個小夥子被她的善良所打動,和她一起擔負起照顧公公和婆婆的神聖責任!他就是王春艷現在的丈夫呂秀財。在王春艷的細心照料和耐心囑咐下,婆婆也開始接受呂秀財的照顧,王春艷肩上的擔子輕了許多。

中央電視台等各媒體廣為宣傳了王春艷的事迹。她被評為長春市十大魅力女性。

 

E07烏蘭其其格,女,38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嘎魯圖鎮巴音溫都嘎查高圖牧業社牧民。

    烏蘭其其格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個孩子。十幾年來,她沒有嘮叨和怨言,真情奉獻,為這個特殊的家庭營造了無盡的幸福和溫馨。烏蘭其其格的公公阿騰畢力格有兩位80多歲的老母親,一位是生母,一位是養母。烏蘭其其格主動將兩位老人接回來贍養。後來,婆婆的母親年歲已高,烏蘭其其格又將外婆也接過來和他們住在一起。為了照顧好這5位老人,勤勞而又樸實的烏蘭其其格每天4點多鐘起床,為老人們準備早點,吃完早點還要下地幹活,中午回去做飯;吃完午飯她來不及休息就得忙著餵羊喂牛;晚上,左鄰右舍的燈都熄了,烏蘭其其格還在燈下為老人和孩子洗衣、縫補。一次,85歲的外婆病了,早晨她為家裡的老人們做好飯後,騎上摩托車穿過十幾里的沙路,趕到烏審旗醫院照顧病中的老人,下午回去為老人們做好晚飯,再去醫院陪床。一個多月過去了,外婆康復了,烏蘭其其格的身體明顯消瘦了。2004年11月,她和丈夫在村子裡擺了幾十桌酒席,專門為三位老人祝壽。這一天,三位老人早早地起床,就像孩子一樣高興。晚上,烏蘭其其格為老人們邀請來烏蘭牧騎文藝演出團表演節目。

    2004年,烏蘭其其格一家被鄂爾多斯市婦聯評為全市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戶;2005年,被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評為全區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她的家被鄂爾多斯市婦聯評為全市和諧家庭,並先後被評為全旗五好文明家庭、家庭生活方式文明化戶、科技示範標兵戶、甲級牧家樂旅遊接待戶,她個人也獲得了好媳婦榮譽稱號。

 

E08田秀英,女,42歲,山東省肥城市安站鎮馮杭村村民。

    田秀英的兒子蔡振國3歲時被大火燒傷,面部變形,雙手致殘,失去了自理能力。那時的田秀英只有23歲,丈夫蔡相坤性格內向,兒子的燒傷讓他對生活失去了希望。只有初中文化的田秀英用「哭也是活著,笑也是活著」的樂觀精神支撐起了險些破碎的家,始終用自己的毅力和智慧鼓勵兒子,引導兒子正視自己的身體殘缺,激勵兒子成為身殘志堅、對社會有用的人。再苦再難,田秀英從來沒在兒子面前掉過一滴眼淚。在田秀英的教育下,蔡振國變得堅強而樂觀。他八歲又重新學會了走路,用兩個「肉球」一樣的殘手學會了吃飯、穿衣、洗衣服等,直至實現生活自理,後來又學會了用兩隻手抱筆寫字。八歲時,蔡振國像正常的孩子一樣進入小學,2002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重點高中,在2005年的高考成績超過重點本科分數線,被山東輕工業學院提前錄取。

    田秀英的公公1995年患上了腦血栓,婆婆也70多歲了,都需要人照顧。公公換下來的尿布都是由田秀英來洗,多的時候一天要洗30多塊。田秀英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悉心照顧他們的衣食起居,直到2003年老人去世。

    田秀英一家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她也始終胸懷一顆感恩之心回報社會。2006年3月,她將湖南燒傷女孩譚一芳接到家中,幫助她重新找回對生活的信心,並將濟南中心醫院為兒子蔡振國提供的免費整容機會讓給譚一芳,蔡振國也把自己的獎學金送給了這位來自湖南的姐姐。在田秀英的關懷下,譚一芳克服了心理障礙,變得樂觀開朗,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2006年,田秀英在家裡開通「蔡媽媽」熱線,為因燒傷而喪失生活希望的人提供援助。如今,田秀英每天都能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助電話,她把自己的經歷講給他們聽,鼓勵他們。還有些燒傷燙傷患者親自到她家裡尋求幫助,田秀英都把他們送到醫院,尋求治療方法。她還積极參加各項親子教育義務活動,為學生家長講述自己的教子經驗。2006年6月,田秀英成為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山東省分庫的一名捐獻造血幹細胞志願者。

    2006年,田秀英被山東省婦聯、山東省文明辦聯合授予山東省十大優秀母親榮譽稱號。

 

E09白雪梅,女,35歲,甘肅省蘭州市紅古區花庄鎮花庄村農民。

    1989年,白雪梅經人介紹從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嫁到了紅古區花庄鎮花庄村的蘇家。丈夫蘇長盛的母親癱瘓在床,父親患有白內障,家裡只靠承包的4畝薄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看到此情此景,白雪梅曾多次偷偷流淚。但她想到,公公婆婆辛辛苦苦拉扯大自己的丈夫,十分不易,應該和丈夫一起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讓兩位老人家安享晚年。18年來,她默默地承擔起照顧二老的重擔。婆婆身體有病,心裡不好受,有時看什麼都不順眼、愛嘮叨,白雪梅依然無微不至地照料她,心平氣和地安慰她,講故事逗老人開心;婆婆大小便失禁,屎尿經常弄到被褥上,她二話不說趕緊給婆婆擦洗乾淨身子,換洗被褥;公公眼睛雖然看不見,卻又閑不住,總想幫家裡做點事,常將家裡的東西碰倒,早上剛剛收拾好的家務,轉眼被弄得一片狼藉,面對這樣的情形,她總是默默地重新收拾好,從沒抱怨過一句。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兩位老人日子過得非常舒心。

    白雪梅不但孝敬老人,而且還是一位體貼丈夫、關心女兒的賢妻良母。丈夫常年在地里幹活,為了使丈夫安心勞動,家中里里外外的瑣事她從不讓丈夫分心,把一切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幹完家務,她和丈夫一起下地干農活,一起籌劃如何增收致富。藉助這幾年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機遇,他們家建起了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收入逐年增加。幾間土壞房變成了大瓦房。在教育孩子上,她身體力行做榜樣,教育、引導女兒積極向上、健康成長。如今,就讀於花庄學校的女兒不僅學習在班上名列前茅,思想品德方面也同樣出色。

白雪梅一家和睦幸福,被蘭州市婦聯評為和諧家庭示範戶,白雪梅也先後多次被市、區、鎮評為孝敬公婆的好媳婦。

 

E10馮香岺,女,52歲,天津市漢沽區茶淀鎮太平村村民。

    馮香岺5歲時和姐姐一起隨母親改嫁來到馮家。1969年,母親不幸染病去世,臨終前對兩個女兒說:「我沒給你爸留下後代,你們要好好伺候你爸啊。」15歲的馮香岺流著眼淚答應了母親,她幾十年如一日地孝敬贍養繼父馮竹增,在當地傳為美談。

    為了照顧好繼父,她很快學會了針線活,親手做衣服、織毛衣,繼父的腳比較大,買不著合適的鞋,馮香岺就一直給他做鞋穿。繼父愛吃餃子,馮香岺就擠出時間包餃子,即使在農忙時,繼父的飯桌上也經常有餃子。

    姐姐出嫁後,馮香岺也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她談對象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男方要入贅到馮家。很多男青年望而卻步,婚事好長時間都沒有著落。繼父對馮香岺說,「閨女,有你這份孝心爸爸就知足了,你就別管我了」。但馮香岺始終堅持,她說,「繼父也是爹,不養爸爸的女婿我不能嫁」。終於,一個叫高錄奎的小夥子被她對繼父的孝心感動,兩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為愛心和孝心結合在一起,並共同約定勤勞致富,贍養好繼父。

    1997年,馮竹增不慎把腿摔傷住進醫院。馮香岺每天從10公里外的家裡給繼父送來可口的飯菜,還親自給繼父洗頭、洗腳、理髮、剪指甲。同病房的人得知她並非老人的親閨女時,都羨慕馮竹增有福氣。

    馮香岺不僅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而且還時常陪著繼父說說心裡話。繼父喜歡聽廣播,她就給買了一大一小兩台收音機,小的隨身帶,大的放在家裡聽。繼父愛看戲,就專門買了一台電視機放在繼父屋裡。當兒女牙牙學語時,她就先教孩子喊「爺爺」。身教重於言教,馮香岺的兒女對爺爺也非常孝順,參加工作後,經常從城裡給爺爺帶回好吃的,前年又給爺爺換了一台新電視機。

    馮竹增今年整80歲了,身體十分硬朗。馮香岺總是囑咐老人:「您別為我們操心,您的任務就是享清福,健康地活到100歲!」繼父逢人就說,香岺就是我的親閨女。

    2004年,馮香岺被授予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稱號,2005年,她家獲得了第五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稱號,她的事迹也被媒體廣為報道。

 

E11任霞,女,31歲,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昌城村農民。

    任霞1993年從湖南嶽陽高中畢業後,來到深圳打工,認識了同在深圳打工的海南青年陳青雄,並結為夫妻。婚後他們回到海南農村,她十一年如一日精心護理著癱瘓卧床的爺爺、婆婆,照顧95歲高齡的奶奶及四個弟弟。

    1996年,一場特大颱風奪走了任霞公公的生命。1998至2002年,爺爺和婆婆相繼癱瘓。而擺在她面前的窘境是,公公為買船留下的30萬元債款,爺爺、婆婆癱瘓,奶奶年事已高,弟弟們還小。丈夫對她說,小霞,為了不連累你,還是早日離開我這個家吧!爺爺也拉住她的手說,孩子,我們這個家無法讓你呆下去了,早一點回到你爸媽身邊,那裡有親人照顧你。湖南老家的親人也多次來電話勸她回去。目睹丈夫家的困境,她沒有選擇離開,而是決心與丈夫共同撐起這個家。她支持丈夫到深圳打工,自己一人留在家中侍候爺爺、婆婆,照顧奶奶和培養4個弟弟。

    從小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任霞清楚地知道,面對眼前的情況,她必須做一個好媳婦。為了與家人溝通,她努力學習本地方言,為了不讓老人生活寂寞,她用自己打工攢下來的錢買了一台21英寸彩色電視機供老人收看。在她家的牆壁上總貼著料理兩位癱瘓病人的日程表。8年來,她每天給老人推拿按摩、熬藥、喂飯、洗擦身子、端屎端尿、洗衣服,從不嫌棄。4個弟弟都在校讀書,兩個讀小學、一個讀初中,一個讀中專。為減輕家庭負擔,丈夫想讓三個弟弟輟學,但遭到了任霞的反對,她對丈夫說:「家中我們排行老大,無論如何都要堅持讓四個弟弟把書讀完。」就這樣,她每天省吃儉用,把親人幫扶的錢一分一分地攢起來,掏出湖南老家父母和哥哥先後寄來的5600元錢,全部用於四個弟弟讀書學習。如今,四個弟弟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和提高。

    任霞於2006年獲得全國中華孝親敬老之星獎。

 

E12劉霆,男,21歲,浙江林學院藝術設計052班學生。

    劉霆13歲那年,母親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貴的治療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父親不得已離家另謀生路。面對艱難境遇,劉霆自強自立,在照顧母親的同時勤奮學習,取得優異成績。2005年,劉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浙江林學院。

    缺錢治病的無望和拖累兒子的內疚,一度使劉霆母親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為防不測,劉霆考慮再三,經得浙江林學院同意後,毅然帶著母親來上大學,一邊求學深造,一邊悉心照顧母親。

    每天課一上完,劉霆就趕緊回到在校外租的房子,整理家務,清洗衣服。食堂吃飯時,劉霆吃一半,給媽媽留一半。為了節省費用,劉霆在醫生的幫助下,學會了測量血壓和使用電療設備、打針等,自己在家給母親治療。

    劉霆的事迹經媒體披露後,在學校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大家被他自強自立的奮鬥精神和知恩感報的愛心、孝心所感動,紛紛給予援助。在全社會的關愛下,劉霆母親接受了換腎手術,身體逐漸康復。

    為感恩、回報社會,劉霆將母親治病剩下的5萬元錢重新捐獻出來,在浙江林學院設立了首個全國高校大學生「愛心獎勵基金」,用於獎勵資助那些家境貧困並同樣富有愛心、孝心和感恩之心的大學生。

    劉霆「背母上學」的故事不脛而走,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先後進行了報道。杭州話劇團以劉霆事迹為原型,創作了青春勵志話劇《永遠和你在一起》,分別到部隊、大學等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廣州大東街孝道文化廣場,劉霆「背母求學」的故事還被塑成了雕像。

    劉霆被評為2005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聞人物。他還被評為2006年度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2006年浙江十大農村新聞人物,2006年度浙江十大孝心好兒女。

 

E13劉芳艷,女,23歲,中共黨員,湖北省電信有限公司荊門市分公司員工。

劉芳艷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母親自小兩眼失明,父親一人擔起了養活妻子和兒女的重任。1998年父親病倒了,經醫院診斷,父親患的是食道癌。為了給父親治病,劉芳艷向親戚、朋友求救,但親人也大都因貧困而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她的腦子裡生出一個大膽的念頭:到縣政府借錢幫父親看病!14歲的劉芳艷鼓起勇氣敲了縣長辦公室的門。在了解了劉芳艷家裡的困難後,時任隆德縣縣長當即讓民政部門給了劉芳艷1000元資助。不幸的是,父親最後還是因病去世。從那一天起,14歲的劉芳艷和比她大18歲的哥哥就擔負起了贍養母親的重任。

2003年,劉芳艷考入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她帶著暑期打工掙得的600元錢走進大學。得知她的家庭情況後,學校減免了她的全部學費,她也在學校勤工儉學,周末還跑到大街上做推銷。不懈地勞動加上平時省吃儉用,她以每個月90元的開銷過著自己的大學生活。2003年11月,劉芳艷的哥哥在為母親準備了糧食和柴火之後,外出打工去了。從此,兩年多沒了音訊。

2005年初,母親在摸索著上山砍柴時,摔下了山崖。得知消息後,劉芳艷立即向學校請假,奔回家中。為了照顧母親,她向學校請求休學一年。在母親病情好轉後,她又帶著母親到天津打工,準備賺錢照顧母親,完成學業。

2006年春節剛過,劉芳艷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母親回到學校,邊打工求學,邊照顧母親。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陪母親,劉芳艷養成了做事麻利的習慣。她說,每次上課的時候,她都會提醒自己:「你一定要聽懂,下課了就沒時間再來學習了。」劉芳艷的故事廣為流傳,源源不斷的資助送到劉芳艷手中,但她分文未取。她把捐款交給學校,請學校把錢捐給貧困的學生。她說:「我靠自己的能力能夠照顧好母親,我希望能把錢捐給更需要的人。」

2006年劉芳艷被中宣部、教育部、全國老齡辦等6部門評選為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

 

E14劉建國,男,44歲,上海市南匯區惠南鎮海燕新村居民。

1996年上半年,劉建國的妻子周虹不幸患上「運動神經元疾病」。醫生告訴他,這種病復原的概率很低,就如同癌症,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葯可以治好。劉建國不敢相信眼前這個殘酷的事實,當時,周虹才29歲,兒子6歲,原本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將會變成什麼樣?

不過劉建國咬咬牙挺住了。他帶著妻子四處求醫,聽別人說新疆有家醫院治這病好,他就義無反顧地帶上妻子,去遙遠的新疆就醫。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花完了全家7.5萬元的積蓄,不過周虹的病情總算有所好轉。

11年來,劉建國對妻子的照顧無微不至。天熱了,就每天幫妻子擦洗;天冷了,又怕她凍著,就給她暖手腳,每天晚上都要幫她蓋好幾次被子,幫她翻身。由於肌無力,妻子三餐都要人喂,大小便更是不能自理,劉建國不怕臟,不怕累,11年如一日。為了讓妻子的身體有所好轉,他給妻子買魚買肉補養身子,寧願自己吃鹹菜下飯。有一次,他自己身體不好,昏過去了,醫生說他長期營養不良,要給他掛鹽水,可是他拒絕了,他說:「我沒問題的,休息下,吃點葯就好了,我還要照顧我的妻子,還得回家給孩子做飯、洗衣服……」因為得這樣的病,周虹每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她心疼丈夫,心疼兒子,不忍心拖累他們,起初有好幾次都想到了死。劉建國耐心地做妻子的思想工作,不斷鼓勵妻子要勇敢面對,同疾病作鬥爭。他說,「只要你活著,我們一家就會有希望,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妻子病後不久,劉建國遇上了更加艱難的處境,妻子不能再去上班了,他自己也下崗了,一家沒有了經濟收入,生活舉步維艱。從此,他們靠吃低保來維持最基本的生活。粗衣淡飯,一日三餐僅能吃飽,劉建國說自己已經心滿意足了,「只要她還有一口氣在,我就會一直照顧下去……」

 

E15劉惠芬,女,31歲,中共黨員,福建省永安市人民檢察院書記員。

2004年7月 26日,福建省永安市翔鷺工貿有限公司麻嶺蚊香廠的一場火災,打破了劉惠芬新婚才7個月的幸福生活。劉惠芬的丈夫、永安市消防大隊參謀謝曉暉,在這次滅火戰鬥中沖在最前面,傷勢最嚴重。醫院的燒傷鑒定報告顯示:謝曉暉全身燒傷面積達75%,其中Ⅲ度燒傷面積高達50%。曾有醫生斷言:謝曉暉活下來只能靠奇蹟。但劉惠芬不離不棄,3年間陪同丈夫經歷了351次植皮整型手術,幫助丈夫重新站起來,用愛心感召出了奇蹟。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重病監護室一般不允許家屬進入,劉惠芬對醫院領導說:「我不能讓我丈夫在身受傷痛折磨的同時還要再忍受心靈的煎熬。」她感動了醫院所有人,醫院為她破了例。在真情的感召下,昏迷近一個月的謝曉暉蘇醒過來了!

治療階段,由於丈夫不能說也不能動,為了不讓小便感染他燒傷的腿部皮膚,劉惠芬和丈夫約定,想排尿時就上下齒磕碰出「吱吱」聲。為了及時讓丈夫排尿,她每晚都不敢熟睡,稍有一點動靜就驚醒過來,到最後,連她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丈夫發出了聲音,還是自己感應到了丈夫的聲音。

出院後,需要定期清創換藥,拆洗繃帶。為了換藥方便,減輕丈夫痛苦,劉惠芬經常在床上一跪就是兩三個小時。康復階段,為了不讓丈夫整型後的鼻子和嘴巴萎縮,她用軟膠管做了鼻塞,用紗布包裹鐵絲做了撐口器;為了恢復丈夫的抓握能力和左腳、左腿的功能,她用拉力器的抓手做了握力器,用木板做了腳力矯正;為了恢復丈夫的手勁和臂力,她用棉布縫製了一個小口袋,裝上大米讓他鍛煉。功夫不負苦心人,在她的精心護理下,丈夫終於站起來了。如今,謝曉暉不僅能夠獨立行走,還能騎摩托車,不僅能端碗抓筷,還能打乒乓球,甚至能舉起6公斤的啞鈴。

丈夫燒傷後,婆婆整天以淚洗面。劉惠芬安慰婆婆說:「媽,您別傷心,我會照顧曉暉一輩子的!」就是這句話,溫暖著婆婆走過了最難熬的3年時光。

3年多來,劉惠芬承受了太多常人難以承受的傷痛,但她的愛心與親情非但沒變,反而愈久彌香。她和丈夫結婚的卧室里,「喜」字仍然鮮紅;她和丈夫「牽手走一生」的承諾信守不渝;在她身上,愛情親情依舊……

2004年,劉惠芬被福建省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被福建省消防總隊和省婦聯聯合授予十佳消防軍人好妻子榮譽稱號。

 

E16李榮,女,43歲,中共黨員,山東省高密市姚哥庄鎮林業站站長。

1982年,李榮和山東林校同學王德剛喜結連理,紮根在魯西南鄆城縣陳坡鄉,融入了一個兄妹5人、婆婆常年患病的貧困家庭。1994年丈夫因車禍身亡,備受心靈煎熬的李榮把所有家產留在了鄆城,領著孩子回到故鄉高密。4年後,她與現在的丈夫仲兆禮組成了新的家庭。李榮雖改嫁了,卻從沒忘記遠在鄆城的一家,經常打電話詢問或去探望。鄆城的公公突發腦血栓,她揣上家裡僅有的1萬元錢,趕過去悉心照顧直至公公痊癒,後來又把他接到高密居住。對高密這個家裡的公婆,她也像對待親生爹娘一樣細心周到。婆婆生病住院,她白天上班,晚上陪床照顧,十幾天沒睡一個囫圇覺,感動得婆婆逢人就說「我這兒媳婦比親閨女還要親」。

1984年王德剛久病的母親去世,臨終前攥著兒媳婦李榮的手說:「李榮,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這些沒成人的孩子,以後,弟弟妹妹們就託付給你了。」李榮含著淚水做出了一生的承諾:「娘,您放心吧!我會盡全力照顧好弟弟妹妹的……」為了兌現承諾,她做起了兩個弟弟、兩個妹妹的「嫂娘」,照料弟妹們生活和學習,操持著給他們都成了家。對待現任丈夫的兒子,李榮以心換心,親媽該怎麼做的,她就對繼子怎麼做,家裡有什麼好吃好穿好玩的都先給他。繼子初中畢業後想進廠打工,李榮堅持讓他繼續考學,繼子技校畢業後被企業錄用,他給李榮寫信說:「雖然我不是您親生的,但我喊您媽媽的時候,流出的是幸福的眼淚。」

李榮在用愛心編織幸福家庭的同時,也向社會無私地播撒著愛。她利用積累的林果專業知識,幾年時間就帶出一批苗木、林果種植大戶。李榮所包的工作區村裡有兩個兒子不養老,她在登門調解無果的情況下,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裡養著,終於感化了老人的兒子兒媳主動奉養;工作區的東於家庄村因資金缺乏無法維修,李榮就去娘家借了4萬元墊付了資金,自家的農用車也義務出工修路半個月,趕在雨季來臨前修好了路,村民無不拍手稱快。

2006年10月,李榮被山東省濰坊市婦聯、老齡委評為孝親敬老

 

E17李遠紅,女,43歲,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貴州鋁廠工貿實業總公司電解鋁分公司職工。

    1988年國慶節,李遠紅和許士強結為夫妻。1991年7月,一場意外事故造成了許士強癱瘓,全身除了頭部能動彈以外,四肢和全身都失去了知覺。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李遠紅毅然承諾照顧他一輩子。1994年,李遠紅帶著許士強改嫁,和現任丈夫蔡德全開始共同撫養幼女,照顧癱瘓前夫。

    在許士強癱瘓在床的16年里,李遠紅不僅要贍養婆婆,撫養女兒,更要照顧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前夫。為了避免許士強患上褥瘡,李遠紅每隔4個小時就要幫他翻一次身,每兩三天就要給他擦洗一次身體;一日三餐每一頓飯、每一杯水都要一口一口地喂進嘴裡;每天為許士強刷牙,洗臉,照顧他進行大小便……為了不讓許士強感到寂寞,李遠紅將電視機的遙控器固定在床頭,把一隻長筷子放在許士強嘴邊,只要他咬住筷子往遙控上一點,就可以隨時看上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為了讓許士強能隨時找到自己,李遠紅把自己的手機號碼存在話機里,許士強要找她時,用嘴叼著筷子,點電話上的重撥鍵就可以了。16年來,李遠紅盡心儘力,沒有半句怨言地照顧著前夫,使整整卧床不起16年的許士強思維敏捷、情緒樂觀穩定,創造了一個醫學奇蹟。

    照顧好癱瘓前夫的同時,作為一名母親,李遠紅精心培養養女和親生女兒一起成才。在李遠紅的教育和引導下,兩個女兒相處融洽,積極上進。2005年,養女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大學。2007年,她的親生女兒也被貴州師範大學錄取。

    李遠紅帶夫改嫁、辛勞持家的事迹被中央電視台、工人日報、人民網等廣泛報道,受到人們的高度讚譽。

 

E18楊懷保,男,24歲,中共預備黨員,陝西省勉縣定軍山鎮溝口村人,現為湘潭大學商學院學生。

    楊懷保家境貧困,父母體弱多病,12歲便操持家務,10多年來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孝敬父母,照顧年幼的弟弟,帶著家人上大學,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顧全家的重擔,並為3000多名貧困大學生創造勤工助學機會,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強之歌。

    楊懷保出生於陝西勉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飢餓、病痛中度過的。上初中二年級那年,母親身患重病在西安動了大手術,手術後保住了生命卻喪失了勞動能力,他家也因此債台高築,年僅13歲的楊懷保堅強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擔。他利用課餘時間上山挖葯、種地。他背著乾糧、帶著鹹菜,堅持讀書並保持著優異的成績。上高中三年級時,楊懷保的家中又遭不幸:父親在打工時腿被砸傷且喪失了勞動能力,母親由於手術後遺症身體狀況更差,弟弟讀書也需要照顧。各種壓力讓他的學業幾乎不能進行下去,可他仍積極樂觀地面對這一切。

    2003年9月,楊懷保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進入大學,他利用課餘時間拚命做兼職掙錢。可是,他始終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親、失去勞動能力的父親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後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邊。一家人在異地的花費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職掙來的錢給父母治病,給弟弟交學費,最辛苦的時候,他同時做了7份兼職。身心的疲憊與壓力讓他多次暈倒並患上了神經衰弱,但他仍執著地用自己的辛勞換來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但為了照顧好家人,他放棄了高薪的工作,選擇邊讀研究生邊照顧家人。

    儘管楊懷保每天的壓力很大,但是他一刻也沒有放鬆學習。從小學到高中,他數次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學雷鋒標兵等榮譽稱號。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去敬老院義務照顧老人、陪老人聊天。他立志廣泛傳播孝道,近半年來到各地做了多場勵志報告。2007年7月,他在長沙組織舉辦了國內首家「孝行天下」夏令營。他積極響應學校的愛心義賣、海嘯捐款等號召,並組織了多次募捐活動。他還先後撰寫了30餘份策劃書,走訪了省內外100餘家企業,為3000多名貧困大學生創造了勤工助學的機會。

    2007年,楊懷保當選為陝西省十大孝子,被團中央評為全國優秀共青團員。

 

E19楊桂貞,女,52歲,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藍田鎮三合村村民。

    1976年冬,21歲的楊桂貞與本村小夥子楊廣煜結婚。1977年冬,在楊桂貞的鼓勵下,楊廣煜報名參軍。1979年,在自衛還擊作戰中,身為班長的楊廣煜帶領全班衝鋒。在槍林彈雨中,他的頸椎神經和腰部神經部位不幸中彈,被確診為第五頸椎中樞神經斷裂,這意味著他將終生癱瘓。接到確診通知書後,夫妻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丈夫不願拖累她,勸她改嫁。楊桂貞拉著丈夫的手堅定地說:「廣煜,你才26歲,我不能讓你一個人過一輩子,我要讓你像正常人一樣過家庭生活。相信我,我能照顧你一輩子!」

    1981年,楊廣煜由部隊醫院轉到遵義榮軍療養院。楊桂貞抱著不給國家添負擔的想法,來到遵義療養院,告訴醫院領導要把丈夫接回家鄉。領導將可能遇到的困難一一向她擺明,並且說明按照國家優撫條例規定,楊廣煜應由國家來承擔護理工作。但她仍然堅持將丈夫接到侗鄉山寨,由自己照顧,至今已28個年頭。

    1998年,楊廣煜尿路感染,小便排不出。楊桂貞背著丈夫擠上公共汽車,到30多公里外的縣人民醫院做手術。住院的一個多月時間裡,她一直守護在病床前。2000年,丈夫患尿道結石,手術後又住院一個多月。她積極配合護士精心護理著丈夫,醫生和護士感慨地說:「這樣的賢惠妻子,真是少見。」遵義榮軍康復醫院的兩位醫生專程趕來看望楊廣煜,見到楊桂貞在病床前為丈夫摳屎接尿的情景,大為感動。他們詢問楊桂貞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她淡淡一笑,回答說:「困難多著呢,誰讓他是我的丈夫。」醫生們激動地說,楊桂貞這樣樸實的農村婦女,真是大家的榜樣。

    有人問楊桂貞這麼苦,圖的是什麼?她憨厚地說:「我的丈夫為國英勇作戰而殘疾,我為他犧牲一切值得!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護理他活得像個人樣。」

 

E20吾拉音·賽甫,男,維吾爾族,43歲,中共黨員,新疆吐魯番地區工商局副局長。

    1989年隆冬的一天清晨,吾拉音剛拉開院門,發現門外不遠處一團破爛的棉絮中間裹著一個人。他急忙跑過去,拉開棉絮大喊:「喂,你醒醒,你醒醒!」棉絮中的人坐了起來。原來是一個老人,名叫李業才。吾拉音關切地問:「多冷的天呀,你怎麼睡在這兒?怎麼不回家裡去睡?」老人說他根本就沒有住所,平時給誰家打工,就住在誰家。如今沒活幹了,誰願意讓一位流浪漢住到自己家裡去呢?對這個無依無靠的老人,吾拉音和妻子商量:「要不,就讓老李長期住在我們家吧。」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吾拉音已有兩個孩子,而且家中有三位老人需要照顧,如果再加上一個病懨懨的老李,日子自然會很緊張。但是吾拉音夫妻義無反顧地決定,把李業才接進自己的家裡,當作自己家庭的一員。

    一個晚上,李業才腰疼病犯了,疼痛難忍,吾拉音決定立即送老李去醫院。此時天黑了,戈壁灘上正刮著風,就是去最近的衛生所也有2里路。大人都走了,孩子怎麼辦?妻子將孩子們抱到炕上,對年齡稍大的孩子說:「你是哥哥,要照顧好妹妹,爸爸媽媽一會兒就回來」。隨後,吾拉音和妻子扶起李業才,消失在刮著大風的黑夜中。到了衛生所輸液、觀察,整整忙了半夜,老李終於在病床上睡著了。

    「既然讓老李住到了家裡,就要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這是吾拉音對妻子常說的一句話。每逢春節,吾拉音為了讓老李過好年,也像漢族人一樣忙碌起來,採購雞、鴨、魚,準備新衣、鞭炮。到了中秋節,吾拉音總不忘給老李送幾盒月餅、幾箱水果,一家人還要跟老李一起共度團圓節。同樣,穆斯林傳統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也成了李業才的節日。每當夏天,吾拉音的妻子就會把一套嶄新的夏裝放在他的床頭;到了春節,一套全新的冬裝又會出現在床上。如今李業才盛衣服的木箱已經裝得滿滿當當,用他的話說,就是一輩子也穿不完了。他更忘不了,吾拉音每月都給他零用錢,月月如此。

    2005年,吾拉音·賽甫被國家老齡委、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十佳孝親敬老楷模。

 

E21吳新芬,女,32歲,中共黨員,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幹部。

    1995年4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吳新芬結識了在西藏某部服役的王俊景,並建立了兄妹般的情誼。1997年,王俊景在搶修駐地高壓電線時因公致殘。半年後,當吳新芬得知這一消息,立即趕到了王俊景治療的醫院。當她看到失去雙臂、左腿嚴重致殘、渾身被紗布包裹得只露出兩隻眼睛的王俊景時,她毅然選擇了留下:「即使你有1000個讓我離開的理由,我也會找出1001個理由留下照顧你,因為你是為群眾和戰友的利益而負傷的!"照顧殘疾病人是一項既苦又累的活,何況吳新芬當時還是一個20多歲的未婚姑娘。由於王俊景傷勢嚴重,加上長期卧床不能動彈,肚子經常脹得難受。一天上午,吳新芬見他難受的東張西望,猜想他是想解大便了,於是急忙把便盆塞到他的屁股下面。可他怎麼也解不出來,吳新芬紅著臉在他的肛門處抹上清油,可依然無濟於事。無奈之下,吳新芬開始用手指幫他摳,每摳出一粒大便,腸內的脹氣就隨著大便往外涌,在摳出10多粒後,王俊景才順利地排出了大便。

    醫生曾對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過餘生」的結論,可吳新芬不願相信,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王俊景重新站起來。每天晚飯後,她就抱著王俊景的腰練站立,有時候就跪在地上扶著他的左腳練。為了增強王俊景的肌肉力量,她還照著書本學會了按摩技術。在吳新芬的精心照護下,1998年6月,王俊景終於重新站了起來。

    驚喜過後,站立起來的王俊景又常常為自己的殘疾而自卑,並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吳新芬不厭其煩地給他講述英雄人物身殘志堅的故事,鼓勵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吳新芬的鼓勵下,王俊景終於走出了自卑,找回了自信,後來他不僅能自己開門、寫字,還能用嘴咬住特製的小棒編髮手機簡訊、操作電腦。2002年8月1日,他們在西藏軍區駐錯那高原某部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2003年之後,在部隊和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下,他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這時候他們想到的是如何更好地回報社會。吳新芬在禹州市開通了「軍嫂熱線」,還在自己生活用的三輪摩托車上噴上「軍嫂服務」字樣,主動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今年8月,夫婦兩人將部隊捐獻的10萬元全部捐給安陽縣銅冶鎮學校。

    吳新芬先後被西藏自治區黨委授予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好軍嫂光榮稱號,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評為軍民共建先進個人。200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併當選為黨的十七大代表。

 

E22宋成英,女,46歲,遼寧省遼陽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工人。

    在遼陽市文聖區武聖街道辦事處福民社區,有這樣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好嫂子宋成英二十年如一日悉心照料高位截癱小叔子李聚堂。

    1984年,20歲的李聚堂游泳時不慎將頸椎摔斷,造成胸部以下癱瘓,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冷酷的現實使他想到了死,心地善良的嫂子宋成英不斷地開導他,幫他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每天,宋成英用輪椅推著他到武聖道邊上賣雪糕、賣飲料,水壺、尿壺分別放在輪椅兩邊,吃飯時宋成英再把他推回家。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宋成英幫助年邁的公婆無微不至地照料著癱瘓的小叔子。然而屋漏偏逢連陰雨,1994年,公公患上了肝硬化,1996年婆婆又突發腦溢血,好兒媳宋成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洗衣、做飯、端屎端尿,她每天忙個不停,要同時照顧老少三個病人。

    現實是無情的,但人是有情的。面對人生的不幸,宋成英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為了方便照顧小叔子李聚堂,她辦理了停薪留職,在僅47平方米的居室里騰出一塊地方,開了個小賣店,守著李聚堂做起了出售煙酒糖茶的小生意。由於多年卧床不起,李聚堂身體特別虛弱,小病不斷,宋成英幾乎成了專職護工。夏天,李聚堂經常身患褥瘡,宋成英打聽到用白糖敷在患處有效的偏方後,每次用完消炎藥後,她就為李聚堂再敷一次白糖,從不嫌煩。李聚堂大便乾燥,宋成英就給他注射開塞露,實在不行就用手摳。李聚堂多次被感動得泣不成聲,發誓來世做牛做馬也要報答嫂娘的恩情。為了減輕嫂子的負擔,要強的李聚堂堅持每天在武聖路邊擺攤賣雪糕、賣飲料,他說:「我哥我嫂不容易,我侄上學,家裡用錢的地方多,他們為我付出的太多,我無以回報,我要盡我所能,幫哥嫂減輕點負擔。」

    宋成英的事迹在古城廣為傳頌,她的愛心感染著周圍的人。宋成英家2004年被遼寧省婦聯評為特色家庭,2005年被評為遼陽市第二屆十大美好家庭,被文聖區評為文明家庭、優秀殘疾人家庭。宋成英獲得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的榮譽稱號。

 

E23宋麗平,女,32歲,中共黨員,首都經貿大學密雲分校教師。

    1995年,宋麗平與愛人相識。由於愛人的姐姐和弟弟都是弱智,還有身體不好的公婆需要照顧,他們的相愛遭到了宋麗平父母的極力反對,但是她瞞著家人毅然嫁給了心愛的人。婚後的生活與她憧憬的完全不同,他們只能和公婆、小叔及外甥一起生活。白天教課,晚上回來照顧公公婆婆,關心嚴重弱智的小叔子,輔導上學的外甥,一天下來腰酸腿疼。

    女兒7個月大的時候,一天晚上,公公突然吐個不停,恰逢愛人出差在外,婆婆一著急犯了高血壓。她毅然把女兒交給鄰居照看,將公公送進醫院並守護了一夜。好在第二天婆婆的高血壓很快得到控制,可以到醫院照顧公公。那段日子,她一下班就往醫院跑,給公公端水喂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出院了,但因腦血栓後遺症,從此生活不能自理。

    由於大姑姐智力有缺陷,外甥自幼與婆婆一起生活,婚後尚未做母親的她就擔當起了母親的職責,開家長會,輔導學習,料理外甥的生活。她把外甥看成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輔導下,外甥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如今已經讀高三了。生下女兒後,宋麗平要帶三個孩子:女兒、外甥、小叔子。小叔子今年36歲,可智商就像兩三歲孩子,每天宋麗平都哄著他吃飯、睡覺。除了照顧他的衣食住行,還經常帶他出去轉,讓他接觸外面的世界。

    2005年的一天,有些智障的大姑姐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砍傷,生命垂危。她和愛人趕快把大姑姐送到醫院,深夜丈夫在醫院看護姐姐,她就奔波於家庭與醫院之間,取錢、拿生活用品,安慰老人。大姑姐出院後,宋麗平毅然把姐姐接回家。公婆看著大女兒進門的那一瞬間,眼淚情不自禁流了下來,他們慶幸有一個好兒媳。

    外人看來,宋麗平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是不幸的,但她卻覺得很幸福。丈夫疼愛、女兒依戀、公婆待她像親閨女、大姑姐和小叔子視她為親姐妹、外甥叫她媽媽,這麼多的角色不是每個女人都能享受到的,當然,也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做好的。宋麗平喜歡用這樣一首歌表達心聲:因為我們是一家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有緣才能相聚,有心才會珍惜,有福就該同享,有難必然同當,用相知相守換地久天長。

    2006年,宋麗平被評為北京市密雲縣十大好媳婦。

 

E24沈利萍,女,50歲,中共黨員,寧夏書畫院一級美術師。

    1993年寧夏銀川「7·23」空難,造成沈利萍年僅12歲的兒子王嘉鵬下肢截癱,丈夫也身受重傷。在醫院陪護兒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寬厚的品格和無私的母愛,幫助兒子戰勝殘疾。在與婆婆生活的十幾年裡,她像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婆婆,照顧飲食起居、護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務。在她長時間的言傳身教下,年幼的兒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讓老奶奶享用。她經常告誡弟弟妹妹,孝順父母不僅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也是教育後代的重要方式,只有自己親歷親為,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在父母眼裡,她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在丈夫眼裡,她是一個賢惠的妻子;在孩子眼中,她是一個善良、智慧的母親。

    沈利萍以堅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始終堅持藝術創作,先後有十多幅作品入選國際、國內大型畫展及畫集,榮獲東南亞國際現代名家水墨展金獎、當代中國青年畫展優秀獎、第三屆全國五省自治區美術作品展銀獎等獎項。她在完成創作的同時,積极參与社會公益事業,為「中國首屆功在千秋扶貧大展」和文化部、中國文聯主辦的「以科學戰勝非典、用藝術振奮精神——全國著名藝術家捐贈義演活動」捐贈作品。

    2001年,沈利萍赴挪威成功舉辦《神秘東方》個人畫展。2003年應邀赴北歐藝術中心進行中國繪畫藝術講座,其間,為促進挪威桑費郡與寧夏締結友好省發揮了積極作用,被桑費郡文化部部長譽為友好使者。2006年應美國俄亥俄州邀請,舉辦「中國書畫家沈利萍個人畫展」。

    沈利萍2001年被評為首屆中國十大傑出母親,2004年榮獲中國十大巾幗英才稱號。2003年9月出版了自傳體小說《媽媽再生你一次——我與空難的兒子》,在全國發行,受到讀者好評。她還擔任「關注未來·關注孩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傳播行動」形象大使。她的事迹被中央電視台、挪威NIK國家電視台等多家電視媒體報道。

 

E25張曉,男,17歲,共青團員,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寶塔社區人,平涼二中高三(10)班應屆畢業生。

    張曉4歲喪父,母親曹雪紅重病卧床。他自小挑起家庭重擔,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精心侍奉癱瘓在床的母親,並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業,用自己14年的行動實踐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從4歲起,張曉開始學習煮飯、侍候母親。鍋台高,夠不著,他就踩著小凳,趴在鍋台上做飯,時常被沸出的米湯燙傷胳膊。上小學時,張曉每天要幫母親穿衣、洗臉、刷牙、梳頭,還要撿柴、生火、做飯,洗衣服。讀初一時,長年卧床的母親病情不斷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張曉每天要給母親接屎接尿,擦洗身體。他最惦念的是母親,鄰居送他一個饅頭,他要留給母親,別人給的好吃的,他總能找出自己不喜歡吃的理由,留給母親吃。張曉的鄰居何彩蘭老奶奶說:「這娃娃太孝順了,我活了這麼大沒有見過這麼懂事的娃娃!」

    毫無生活來源的張曉家生活一直十分艱難,在政府、武警官兵、鄰居、老師、同學和好心人的幫助下,母子倆渡過一個個難關。家裡再困難,日子再苦,張曉也不願給好心人增添負擔。有的人留下電話,讓他有困難時聯繫,但他從來沒有主動打電話提要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張曉把每位好心人的幫助記入自己的《恩人簿》。一到周末,張曉忙著洗衣服、做家務、照顧母親,還要抽時間給洗車行打工、撿垃圾貼補家用。

    雖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張曉卻很陽光樂觀。在學習上,他和同學互幫互助;在生活中,他樂於助人,關愛他人。「貧困中堅守的陽光男孩」,是同學們和老師對張曉的評價。苦難沒有壓倒張曉。小學階段的張曉,年年是學校的三好學生。進入初中、高中,學習也不曾落下。上高中的張曉學習更加用功,每天起早貪黑,忙於學習和照顧母親;他每天都是早早起床,把母親從床上抱到凳子上洗臉、梳頭,打掃完家裡的衛生就趕忙去上學。中午又急急忙忙趕回家先侍候母親方便,再做飯,一口一口餵給母親吃,然後又騎著破自行車趕到學校。張曉靠著自己的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業。

    中國青年報6月14日以《張曉:含淚奔跑的陽光少年》為題刊登張曉事迹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隨後作了報道。

    張曉先後獲得平涼市優秀共青團員、第十一屆甘肅青年五四獎章。

 

E26張玲興,女,47歲,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雙廟村的一位農家婦女。

    她堅持25年無怨無悔地照顧著3位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母親」:一個養母,一個婆母,還有一個「續娘」,書寫了感人至深的孝老愛親故事。

    張玲興自小就被人收養,養父善良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她。1976年,張玲興嫁給了在當地打工的大沙河鎮雙廟村農民周雲亭。1982年,養父去世後,她帶著養母跟隨丈夫來到大沙河鎮雙廟村,侍奉起兩個「母親」——養母張鳳蘭和婆婆周黃氏。1999年初,丈夫前妻的母親成了孤寡老人。善良的張玲興見不得別人可憐,就認她當了「續娘」,從此家裡便有了三個「母親」。

    在此期間,丈夫因病去世,留下了4萬多元的外債,張玲興獨自撐起了家庭重擔。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給三個「母親」做好飯,然後才開始勞動。續娘不吃肉,養母不吃雞蛋,婆婆最喜歡吃油煎饃,張玲興總能根據老人口味做好不同的飯菜,在幫助老人穿衣、洗臉、梳頭後,把飯菜一一端到老人面前。婆婆雙目失明,每頓飯都是張玲興一口口地喂,她從沒厭煩過。

    處理三位老人的關係最讓張玲興費心。婆婆周黃氏性情古怪,一天她爬上了房頂,把張玲興嚇一跳:「娘呀,你要幹嘛?」婆婆回一句:「我活夠了。」就往下跳,張玲興趕緊去接,結果婆婆毫髮未損,自己卻被砸得癱在地上不能動彈。養母愛耍小孩脾氣,「續娘」性格好卻軟弱。人老如頑童,常會鬧彆扭,每次鬧完後,三人就眼巴巴地等張玲興回來,然後爭先恐後地「告狀」,讓她主持公道。雖然已經疲憊不堪,但張玲興仍然耐心地聽老人的絮叨,然後想辦法哄她們開心起來才能歇一下。為了「平衡」老人之間關係,張玲興還煞費苦心地定了一個原則:關係越親近,生活「配置」越低。比如,養母的拐杖是樹枝做的彎木棍,婆婆的是從集市買的竹子拐杖,而「續娘」用的則是漂亮的龍頭杖。

    受張玲興影響,如今這裡孝順老人蔚然成風。94歲的養母和婆母相繼去世後,張玲興最大的心愿是,爭取把今年98歲的「續娘」奉養過百歲,讓她再過幾年好日子。

    張玲興曾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其感人事迹被新華社等媒體宣傳報道。2004年,《張玲興和她的三位母親》電視專題片被文化部選送到法國戛納國際電視節展播,在國際上引起熱烈的反響。

 

E27阿布力孜·努來克,男,維吾爾族,73歲,中共黨員,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英阿瓦提村農民。

    1997年9月的一個早晨,阿布力孜·努來克在忙完農活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出生不足十天的漢族女棄嬰。他等了半個多小時,見沒人來領孩子,便將啼哭著的嬰兒抱回了家。看著哭個不停的孩子,阿布力孜·努來克夫婦很快買來了奶粉。第二天,他們一邊尋找孩子的父母,一邊抱著孩子到鎮醫院看病。醫生診斷嬰兒患的是肛門畸形,因孩子太小,無法做手術。半個月過去了,仍沒有人來認領。他也漸漸下了決心:她就是上蒼賜給我們老倆口的親閨女,一定要撫養她長大成人。他給這個女兒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阿依布拉克(維吾爾語:月亮泉)。

    由於阿依布拉克肛門畸形,大便時要老倆口輪流抱著,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為了保證阿依布拉克的營養,阿布力孜·努來克老人買來奶粉,拌上自己親手磨的核桃粉和羊油喂孩子。老人說,孩子要長身體,還要做手術,不能虧了她。為了積攢手術款他自己卻常常吃茶水泡饢。自家的地沒有時間管荒蕪了,圈養的羊也顧不上餵了,老人卻並不在乎。「就是把地和羊全賣了,也一定要為我的女兒治好病,讓她和正常孩子一樣享受童年的快樂!」阿布力孜·努來克老倆口下定了決心,抱著阿依布拉克踏上漫漫3年的求醫路。2000年,阿依布拉克做了第二次肛門矯正手術,病情有了一定緩解。3年里,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花去了12000多元錢,用盡了家裡的所有積蓄,還向鎮農村信用社借了5000元貸款。

    阿依布拉克在阿布力孜·努來克老倆口的疼愛中漸漸長大,但她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只知道自己有一個溫暖的家,有非常疼愛自己的達達、阿娜(維吾爾語:爸爸、媽媽)。但她不明白,為什麼父親總讓自己學漢語。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阿依布拉克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撲在父親的懷裡哭了。阿布力孜·努來克老人摸著女兒的頭說道:「你是漢族,但你也是我們的女兒,我們就是你的父親和母親,我們一定要徹底治好你的病,將來讓你上漢族中學,把你培養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

    2006年6月,阿布力孜·努來克當選2005感動新疆十大人物;2007年3月,被民政部評為2006年度中華慈善獎。

 

E28陳巧雲,女,42歲,中共黨員,現任江蘇省揚州市江都雙擁辦副主任。

    22年前,這位普通的農村姑娘,衝破世俗偏見,嫁給了特等傷殘軍人閆紹田。22年來,陳巧雲用真誠的愛讓一個癱瘓之人奇蹟般地重新站立起來,用堅強的愛創造了一個美滿的「光榮人家」。

    1985年,21歲的閆紹田在祖國南疆的一次戰鬥中被地雷炸傷,失去了雙腿和左手。醫生說:「這位英勇的戰士,可能要終生與床為伴了!」然而,英雄卻打動了同鄉、同學陳巧雲的心。1986年,陳巧雲抱著「陪著他,照顧他一輩子」的執著想法,毅然與還在醫院治療的閆紹田結為連理。

    結婚是漫長考驗的開始。陳巧雲懷著對丈夫真切的愛,一邊護理閆紹田,一邊到村辦廠、建築工地打工掙錢。身材瘦小、身高不足1.6米的她,要照顧70多公斤重的丈夫,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康復期間,為了讓丈夫儘快學會用假肢走路,她制訂了丈夫的鍛煉計劃,當起丈夫走路的陪練員。訓練初始,丈夫的體重全靠她支撐。為了保護丈夫,她時常摔得鼻青臉腫。奇蹟一點點到來:丈夫慢慢地由挪幾小步變成挪幾大步;由挪又變成了走,開始走幾米,到後來的幾十米、幾百米;由依扶著人練變為攙扶著練,再變為後來的獨自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閆紹田終於可以甩掉拐杖自己行走了。接著,他開始學做家務。如今,掃地、拖地板、煮飯、燒菜等他都能操持了。

    日常生活問題基本解決了,陳巧雲鼓勵丈夫走向社會。在省殘疾人運動會上,閆紹田榮獲過鐵餅比賽的銀牌、射擊比賽的銅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陳巧雲夫婦從鄉下搬進了城裡。閆紹田創辦了搬運公司,吸納了20多名下崗工人再就業。公司創辦以來,上繳社區管理費5萬多元。閆紹田還積極關注國防事業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擔任校外輔導員,應邀為學生做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報告百餘場。

    陳巧雲感動了江都,感動了江蘇。她多次被授予省、市三八紅旗手、優秀共產黨員、擁軍模範稱號;2005年11月,她的家庭榮膺全國十大情系國防好家庭稱號;今年5月,江蘇省委宣傳部將陳巧雲作為重大典型進行了集中宣傳。

 

E29林靜端,女,57歲,中共黨員,福建省廈門市食品有限公司退休幹部。

    雖然已經退休了,林靜端卻一刻也閑不下來,家中還有101歲的婆婆需要照顧。一起生活了30多年了,林靜端從未同婆婆拌過嘴。去年3月,婆婆不小心在房間滑倒了,脊椎骨摔裂,只能卧床,林靜端更忙了。喂老人吃藥,老人說苦,林靜端就把葯碾成粉末,調了蜜水,哄小孩一樣地哄老人喝。婆婆摔傷後,小便失禁,林靜端便每天陪婆婆過夜。她在婆婆床邊裝個鈴鐺,只要鈴鐺一響,她就爬起來,為婆婆整理被褥,端茶送水。婆婆逢人便誇自己有個好兒媳。為了讓婆婆吃好,林靜端還為婆婆制定了「嬰兒食譜」,早上豆漿,中午瘦肉湯煮麵線,晚上稀飯配燉蛋,既營養,又容易消化。老人的三餐,林靜端親自煮,親自喂。在林靜端的精心照料下,高齡摔傷的婆婆精神氣色日見好轉。

    林靜端是個好母親。林靜端的女兒先天腦癱,出生時氣若遊絲,林靜端抱著女兒用體溫焐熱她,一焐就是十幾個小時,直到將女兒從鬼門關奪回來。女兒長大後,行動不便的問題顯現出來,林靜端夫婦帶著女兒到處尋醫問葯。女兒7歲那年,行動能力每況愈下,膝蓋越來越彎曲,最終竟彎到近乎與地面平行。20多年來,林靜端反覆帶著女兒到專業醫療機構針炙、按摩,在家陪女兒做康復運動,希望幫絕望的孩子尋找到一片晴空。她時常對丈夫說:「我們的一絲希望就是孩子終身的幸福。」在林靜端和家人的照顧下,女兒如今已經能夠扶著椅子在屋裡走路,並料理自己的部分生活。

    林靜端以無微不至的愛心和吃苦耐勞的品行,實踐並播撒著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2006年,她和婆婆被廈門市婦聯評為第二屆十大好婆媳;2007年,她被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婦聯評為和諧家庭好媽媽。

 

E30歐陽名友,男,中共黨員,70歲,湖南省寧遠縣中和鎮新開村農民。

    歐陽名友剛出生3天,父親就被國民黨抓了壯丁,3歲時母親又改了嫁。成了孤兒的歐陽名友,在叔父等好心人的關心照顧下長大,從小就感受到了人間的至愛真情。他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把孝敬長輩、回報親人當作了自己一輩子最大的責任。

    15年前,歐陽名友岳父去世後,他把岳母蔣金玉接到自己家裡,像侍候親生母親一樣照顧老人。日常生活起居,他總是噓寒問暖;稍有病痛,他到處求醫問葯。一日三餐,他悉心為老人安排;一年到頭,他處處讓老人舒心。在他的精心照顧下,老人精神愉悅,延年益壽,至今已達92歲高齡。

    歐陽名友的叔父歐陽石慶患有嚴重的風濕病,長期癱瘓在床,生活無依無靠。歐陽名友把這位73歲的老人接到自己家裡,早晨他為老人接屎倒尿,晚上為老人脫衣蓋被;夏天他把老人背到樹蔭下乘涼,冬天他把老人背到炭盆邊烤火,悉心照料老人16年,直到老人含笑離去。

    孤寡老人張順榮因患高血壓不幸中風癱瘓,歐陽名友夫婦就把她認作義母,接到家裡悉心照料。為給這位77歲的老人治病,夫婦倆賣了自家的兩頭大肥豬和一條黃牯牛。後來老人大小便失禁,夫婦倆及時進行清洗。老人卧床1200多天,從未生過一個褥瘡,臨終時淚流滿面地對歐陽名友夫婦說:「我這輩子不能報恩,到來世也不會忘記你們的大恩大德。」

    44年來,家庭並不富有的歐陽名友為照顧和贍養10位親友長輩,貼工7000多個,貼糧8000多公斤,貼錢2.46萬多元。有人對歐陽名友說:「這些人又不是你的親爹親娘,何必買個老子瞎操心,去當個蠢子?」歐陽名友憨厚一笑:「錢是身外之物,這樣的蠢子我甘心當。」

    歐陽名友2005年被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和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評為中華孝親敬老十大楷模;被湖南省老齡委、省委宣傳部、省民政廳評為湖南省十大孝星。

 

E31周美香,女,67歲,安徽省銅陵市郊區橋南辦事處白雲居委會居民。

    她有一位同母異父的姐姐吳紅花,今年74歲,自幼智殘,不僅沒有聽力,不會說話,無法交流,而且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7年前,父母雙亡。周美香用大半輩子照料著生活不能自理、同母不同父的姐姐。她的這種行為一度被左鄰右舍稱作「傻子」。曾有鄰居們勸說周美香自己出嫁。周美香卻義無反顧地帶著姐姐一起生活,並表示就是嫁人也要帶著姐姐。1960年,鄰村的莊稼漢子張仁和自願來到她家,不久,丈夫不幸去世。原本完整的家再次破碎。周美香並沒有因此被打倒,一個人又默默挑起照顧姐姐支撐家庭的重任。

    每天清晨,周美香做好早飯後,先給姐姐用熱水洗過臉接著再喂飯。姐姐的消化系統不好,不能吃太硬的飯,她每次做飯的時候特別小心。姐姐常常大小便失禁,她每天都要給姐姐換乾淨的衣服。從小殘疾的姐姐沒有說話功能,生病也無法表達,她只有通過細心觀察才能知道。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裡,姐姐突然不吃東西,顯得很煩躁,她在給姐姐換衣服的時候,發現姐姐可能是拉肚子了。扶著姐姐去了好幾次廁所,最後姐姐乾脆蹲在廁所不願離開。面對四面都透風的廁所,她用被子裹著姐姐在廁所過了一夜。她堅持每天給姐姐擦身、洗澡,天氣好時還領著姐姐到屋外走動,晒晒太陽透透氣。多年來,姐姐身上夏天從未長過一個痱子,冬天從未生過一次凍瘡。

    周美香除了在自家地里種些時令蔬菜外,周美香每天凌晨3點就出門步行到市場兌些蔬菜,6點之前還要趕回家給姐姐做早飯,然後一直在路邊賣菜到11點,風吹日晒,從未間斷過,為的僅僅是一天能賺上三四塊錢補貼家用。

    47年來,周美香大都是一個人堅強面對,一個人背負著姐姐穿越生活的坎坎坷坷,無怨無悔。

 

E32羅映珍,女,27歲,中共黨員,從1998年9月起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鎮計生服務所工作。

    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作為一名警察的妻子,羅映珍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弘揚家庭美德,不但熱心本職工作,而且熱愛公安事業、關心支持緝毒工作。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的奉獻之歌、正氣之歌、愛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鬥,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後,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並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每天早上5點,羅映珍便準時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為一天的開始,在晨曦中帶著做好的果汁和粥趕到醫院,為丈夫洗臉、刷牙、按摩、擦拭身體、餵食……每天晚上羅映珍回到住處,都已經是深夜一點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今已有3個年頭,羅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堅守,默默地付出,用飽含著真情和熱淚的日記呼喚著丈夫的蘇醒。她寫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堅強的信念,你就能挺過來,意念可以創造奇蹟,我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堅持,要麼放棄,我選擇繼續堅持。」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使羅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心中的悲傷,點燃了內心的希望。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並在特殊的體位下能喝水。見證了這個奇蹟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羅映珍被推薦為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被中共臨滄市委、永德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被永德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6年,她被評選為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分別授予羅映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還授予羅映珍二級警司警銜。羅金勇及其妻子羅映珍的先進事迹經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伸出關愛和援助之手,積極支持好警嫂羅映珍。

 

E33羅雪華,女,39歲,浙江水晶廠下崗工人。

    2001年4月,羅雪華在家門口發現一個被遺棄的女嬰,毅然收養了她,取名陸陸。不久後,陸陸被查出患有「鐵粒幼紅細胞貧血」,血中鉛超標正常人近千倍,自身製造的血完全不能用,只能靠輸血維持生命,而陸陸還有其他併發症。

    為保住陸陸的生命,羅雪華對丈夫隱瞞了實情,停下手頭生意,帶著陸陸尋醫問葯治病。6年來,她幾乎天天帶著孩子泡在醫院,輸血輸液,打針熬藥。就在收養陸陸兩年後,她有了身孕,為了照顧陸陸,忍痛割愛捨棄腹中的親骨肉,並為陸陸辦了獨生子女證。

    當她聽說廣州有一家醫院能醫治陸陸的病,就帶著借來的一筆錢直奔廣州。專家診斷的結果是,陸陸必須做骨髓移植,才有生的希望,但要找到配對的骨髓很難。就在這時,她聽說陸陸的生母懷孕了,羅雪華似乎看到了孩子康復的希望,她馬上把消息告訴主治醫生,她知道只有新生兒的臍帶血可以醫治小陸陸的病。可沒有想到,一開始就遭到孩子親生父母的拒絕。後來,羅雪華專程前往江西,找到陸陸的生父生母。在答應支付1萬元的「補償費」後,他們才同意進行臍血配對。然而,此次配對還是以失敗告終。陸陸只能繼續靠輸血輸液來維持生命。

    這些年,羅雪華花光了所有的家產,還欠下一身外債,為了給陸陸籌集藥費, 原有的一棟四層樓房只好出租,一家三口擠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子里。羅雪華說:「只要陸陸能好起來,我願意犧牲一切。」

    羅雪華純樸善良,偉大的母愛感動了浙江大地。以羅雪華的故事為原型拍攝的電影《娘》,不久前攝製完成,即將在全國公映,再現這位台州女性偉大無私的母愛。

    羅雪華先後被評為浙江驕傲——2005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2005十大感動台州年度人物;台州市十佳慈善之星;首屆浙江慈善獎(個人獎)。中央電視台、文匯報、浙江日報等報刊對其感人事迹進行了報道。

 

E34和學英,女,51歲,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西安街道寨後社區居委會寨後上村村民。

    和學英自1980年嫁到寨後上村以來,27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疾病的公婆,大家親切地把她稱做「寨後村的好兒媳!」2006年10月,和學英在雲南省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被授予雲嶺十大孝星稱號。

    和學英的丈夫是一名護林員,經常上山巡邏,特別是每年的護林防火季節,不論白天黑夜都要堅守崗位,無暇顧及家裡的任何事情,兒女也在外面工作。因此,照顧兩位老人,盤田種地及所有家務都落到了和學英身上。和學英剛嫁過來時,家裡很窮,全年收入只有兩三百元,而她的婆婆身體狀況很差,經常生病,需要尋醫問葯。和學英除了在生活中細心照顧婆婆外,還拿出自己父母給的私房錢,給婆婆看病。每當婆婆要走親串戶時,她就把自己的嫁裝拿出來給婆婆穿上。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和學英多方籌措資金,買來電動機、磨面機、麵條加工機等,辦起了全村第一個糧食加工作坊。由於她待人誠懇,服務周到,講信用,很快吸引了遠近村民前來碾米、磨面,進行糧食加工。她家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事情也越來越多,但她從來不讓公婆操勞,常對公婆說:「您們辛苦了一輩子,現在老了,要多保重身體,我們還年輕,累點沒什麼。」

    2000年,和學英的公公不幸患痛風,雙腳不能行走,常常把大小便拉在褲子里。每當這種時候,和學英總是非常耐心地給老人擦洗穢物,把乾淨的衣褲找來給老人換上。公公行動不便,她就買來一輛三輪車,並在車上裝了一把椅子,每當風和日暖的時候就蹬車把公公送到老年人聚會的地方,一起說說話,談談心,消減公公患病後產生的煩悶。到吃飯時,她又蹬著車把老人接回家。她很注意合理搭配膳食,不斷變換口味,讓老人吃得好,吃得舒服。

    和學英的婆婆由於年紀大了聽力減退,稍微不順心就發脾氣,甚至還動手砸東西。對此,和學英從來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也從不在外人面前說公婆的一句壞話。她常說:「如果有一天我老了,也可能會像公婆一樣嘮叨,不要和他們計較。」

    和學英的敬老愛老舉動感染了全家,影響了村民。全村人都以她為榜樣,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寨後上村先後榮獲敬老先進村、全國先進星光老年之家、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明村鎮等稱號。

 

E35洪戰輝,男,中共黨員,25歲,原湖南懷化學院學生,現中南大學學生。

    2005年底,一個年輕人的名字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他,從13歲起就支撐著一個父親患病、母親出走、弟弟讀書、妹妹待哺的困苦家庭;他,面對不幸、貧窮與孤苦,頑強堅持12年,終於使父親病情好轉,妹妹健康成長,自己考上大學,全家人重新團聚。他,就是被稱為「中國男孩」的洪戰輝。

    1994年,洪戰輝的父親突發間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傷骨折,女兒意外死亡,家裡欠下巨債。隨後,父親又撿來了一個和女兒年齡相仿的女嬰。面對沉重的家庭負擔,母親離家出走了。年僅13歲的洪戰輝,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親、照顧年幼弟弟、撫養撿來妹妹的家庭重擔。這副重擔,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不易,何況一個10多歲的孩子!但洪戰輝沒有退縮,一挑就是12年。為了掙錢養家,他像大人一樣,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種地。他利用課餘時間賣筆、書、磁帶、鞋襪,在學校附近的餐館做雜工,周末趕回家澆灌8畝麥地。在兼顧學業和謀生之時,他犧牲了幾乎所有的休息時間。為了帶好撿來的妹妹,洪戰輝費盡心血。每天晚上,他都讓妹妹睡在內側,以防父親突然發病傷及妹妹。妹妹經常尿濕床單、被子,他就睡在尿濕的地方,用體溫把濕處暖干。從高中到大學,他將妹妹一直帶在身邊,每天都保證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個雞蛋,自己卻常常啃速食麵。在懷化念大學的日子裡,他安排妹妹上了小學,每天不管學習多忙,都堅持接送妹妹,輔導妹妹功課。為了治好父親的病,洪戰輝吃盡苦頭。2002年10月,父親突然發病,因為沒有錢,他不得不在一家精神病醫院門前跪求治療……在他孝心的感染下,2005年底,河南第二榮康醫院主動將他父親接去診治。現在,父親的病情已明顯好轉,出走的母親、打工的弟弟也相繼回家,一家人終於重新團聚。

    2006年以來,已成為公眾人物的洪戰輝,又將愛灑向了社會。為資助貧困學生,他在學校和政府的幫助下建立了教育助學責任基金。為推動青少年思想教育,他應邀在全國各地作了150多場勵志報告,並欣然出任「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青少年生命教育愛心大使」。他還多次到湖南、河南等地貧困山區與困難學生交流,捐贈學慣用品。他說:「我要力所能及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不到兩年時間裡,關於他的書籍出版了6本,其中《中國男孩洪戰輝》發行250多萬冊。

    洪戰輝先後獲得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等榮譽稱號。

 

E36姚敏,女,47歲,中共黨員,海南省海口市人民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副主任技師。

    1997年7月,姚敏的丈夫突發骨癌,當時已經在湖北省黃石市衛生防疫站任主任的姚敏毅然帶著兒子來到海口照料丈夫。丈夫一病就是十餘年,經歷了四次大手術後,他從一位生龍活虎的壯漢變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像一塊木板擱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要人料理,家裡經濟困難,請不起保姆,所有的事情都要由姚敏一人扛,還有幼小的兒子需要她照料。每天,姚敏面對的是沒完沒了的勞作,一進門見到的是做了髖關節置換手術、身體早已變形的病人,聞到的是丈夫那久病的怪味,聽到的是病人難受的呻吟,每天有清洗不完的屎尿。有時還未進門,就聞到一股臊臭味,不是大便糊了床,就是碰翻了尿壺。丈夫長期卧床,腸胃功能失調,經常解不出大便,又不能移動體位,姚敏就用手指幫他掏肛門的大便,若是遇到拉稀,便用薄膜兜著,雙手捧著塞進垃圾袋。她將丈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自己卻從青年步入了中年,頭上長出了白髮,丈夫一根根地幫她拔掉,姚敏說:「拔了又長,不拔也罷!」丈夫說:「要拔!除了拔白頭髮,我還能幫你做什麼?「第四次做骨盆置換術時,手術室外的姚敏想像著鋸子鋸開丈夫骨頭的情景,就昏厥了過去,從院里回來,被汗水濕透的衣服能擰出水來。丈夫喜歡寫作,她就借來大量書籍,買了電腦,配了寫字筆。在姚敏的鼓勵和幫助下,在只能仰面斜卧不能翻身的情況下,丈夫寫了一部長達50萬字的自傳體長篇小說,還寫了幾部中篇和短篇小說。2004年6月28日,他拄著雙拐上班了。

    作為女兒的姚敏還要照顧癱瘓在床17年的母親。每天半夜幫母親翻身,直到2005年4月母親去世。兒子阮兆替她算過,十多年,她夜裡起來7000多次,給母親翻了近7000次身。婆婆近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姚敏經常在假期回到老家照顧婆婆。

    姚敏拿丈夫戰勝疾病的精神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和獨立生活能力,兒子阮兆很懂得母親的辛苦,在很少得到大人照顧的情況下,已經健康成長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多次獲得三好學生稱號,還多次獲得省級、市級獎勵。

    姚敏的事迹先後被海南日報、新浪網、南海網等媒體報道。她所負責的課題曾獲2002年度海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海南省衛生廳科技進步三等獎、海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E37袁鵬,女,43歲,中共黨員,江西省新余日報社副總編輯。

    1998年12月14日晚,袁鵬38歲的丈夫因高血壓突發腦溢血,三次開顱手術,留下了偏癱後遺症,生活不能自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袁鵬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獨自挑起重擔。由於丈夫大小便失禁,屎尿頻繁。十年來,袁鵬每天要為丈夫多次擦洗身子,多次換衣褲。而每次洗澡,才90多斤的她,要背著150多斤的丈夫進進出出。在丈夫卧床不起的一年裡,為排遣丈夫的鬱悶和寂寞,她為他念完了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和《胡雪岩》。2000年3月,經過袁鵬的悉心照料,丈夫終於能下床挪動了。為使丈夫恢復得快一些,無論風和日麗,還是颳風下雨,她每天陪他到公園晨練。

    病後的丈夫非常煩躁,常常在家裡發脾氣,亂扔東西,有時甚至用拐杖去敲打袁鵬,但袁鵬總是默默地承受這一切。她清楚地知道,丈夫是個心氣很高的人,他絕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虛度,必須給他一個信念的支點。因此,她總是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他的自尊,細心尋求讓他重拾自信的方式。在儘力照顧丈夫的生活起居的同時,她積極鼓勵丈夫寫文章,引導他把病中對人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記錄下來,兩年時間丈夫陸續在全國各地報刊發表作品100餘篇。

    丈夫是家中的獨子,他生病後,照顧公婆的任務就落在了袁鵬一個人身上。兩位老人穿的毛衣,都是袁鵬親手織就。公婆偶爾拌嘴,袁鵬就兩邊說和。她還經常給兩個老人帶他們喜歡吃的菜和煙酒,把家務事全包下來。1996年,婆婆病重住院,袁鵬徹夜守護,為她端湯送飯,擦澡翻身,喂飯喂葯,直到婆婆去世。2001年公公住院直到2005年去世期間,袁鵬來回穿梭於單位、醫院和住所,精心服侍老人,沒有絲毫怨言。

    近十年來,袁鵬悉心照料癱瘓丈夫和家人的事迹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國婦女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對她的事迹進行了宣傳報道。她先後被授予全省優秀新聞工作者、全省十大愛心人物和全市首屆十佳記者(編輯)、新余市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市優秀共產黨員等多項榮譽稱號。

 

E38晏春華,女,45歲,吉林省洮南市永康街道永軍社區居民。

    晏春華原是洮南市第一毛紡織廠臨時工,2000年,71歲的婆婆突患腦血栓,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當時公公也已70多歲,身體不好,沒有能力照顧生病的婆婆。晏春華覺得作為子女有責任和義務來照顧老人,作為妻子應該為丈夫分憂,於是辭去心愛的工作,照顧婆婆。從此以後,不論寒冬酷暑,晏春華每天早上5點騎著自行車到婆婆家,先是為婆婆接大小便,擦洗身體,給老人按摩,幫助老人活動肢體。做好這一切,她又要給老人做飯,然後一口一口地喂她吃完。由於老人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常常是晏春華剛洗乾淨,她又弄得全身、滿床都是,可是晏春華從無怨言。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的病情逐漸好轉。

    2001年秋天,晏春華的小姑子精神失常,整天到處亂跑,晏春華又把小姑子母子倆接到了婆婆家,一起照顧。這樣,她每天既要照顧婆婆飲食起居,又要看護小姑子,還要風雨無阻地接送小姑子的孩子上下學,輔導孩子學習。小姑子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也把晏春華當成了自己的媽媽。

    2004年5月,75歲的公公也患上了腦血栓,晏春華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伺候公公吃喝洗漱不是什麼難題,可是伺候他大小便卻成了難題。剛開始的時候,公公說什麼也不讓,一定要等到兒子回來。晏春華對公公說:我是晚輩,您是父親,女兒為父親做這些都是應該的。在她的勸說下,公公打消了顧慮。有一次,公公便秘,晏春華二話沒說,戴上手套為老人摳便,老人順利地便了出來,她則累得滿頭大汗,老人感動得老淚縱橫。為了排遣老人的寂寞,她還經常推著公公婆婆到戶外曬太陽、看秧歌,和周圍的老人交流。有時她看到老人的心情不好,就想方設法逗老人開心,直到老人樂了為止。在她的精心照顧下,兩位老人雖然長時間躺在床上,可是從未生過褥瘡,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小姑子的病情也有所好轉。

    2005年晏春華一家被吉林省婦聯命名為文明家庭,2003年晏春華被洮南市老齡委評為尊老敬老孝老星。

 

E39徐長霞,女,56歲,河北省昌黎縣安鎮後所營村農民。

    10年前,徐長霞毅然衝破世俗,用脆弱的肩膀扛起本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帶著83歲的老公公一塊改嫁,用自己的行動演繹了中華傳統美德。在徐長霞夫婦的盡心照料下,如今已93歲的老公爹身體一直很好。老人逢人便熱淚盈眶地說:「我前世不知積了什麼德,修來這麼好的兒媳婦。長霞這樣的兒媳,親生兒女都比不上啊。」

    提起徐長霞,左鄰右舍的大爺大媽們無不感慨,「伺候老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一年兩年容易,做一輩子難。自己的親爹親媽都有伺候夠的時候,可徐長霞夫婦十幾年如一日,從來沒有走樣的時候。這樣的孝媳真少見,這在古代都得給立牌坊啊。」

    孝者存百善。當丈夫的兒子離開20多年、一無所有從外地跑回家時,徐長霞這個後媽二話沒說,就接納了這個22歲的小夥子,還讓自己的親兒子帶著這個哥哥去認親戚,為他張羅娶了媳婦,並把全部五間房中的三間讓給了這個兒子,自己和丈夫帶著老人搬進了剩下的兩間。兒子泣不成聲地跪在徐長霞面前說:您是我的親娘啊!徐長霞以自己的仁愛之心,使這個特殊家庭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昌黎縣安山鎮黨委書記說,有了徐長霞這個好典型,這一帶的家風、村風、鄉風都正。徐長霞就是一面鏡子,照著大家的德行。徐長霞所在的村,多年沒發生一起因為贍養老人問題引起的家庭糾紛。安山鎮三十幾個村的村幹部在解決贍養糾紛時,也常拿徐長霞做例子,遇見難辦的,就乾脆叫他騎上車去看看徐長霞是怎樣善待老人的。

    徐長霞的事迹先後被秦皇島日報、秦皇島晚報、秦皇島電視台等媒體報道,中央電視台「道德與觀察」節目組專門錄製了介紹她事迹的專題節目,感動了全國成千上萬個家庭。她先後被授予秦皇島首屆感動港城十大傑出人物榮譽稱號,被民政部全國敬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授予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E40徐雪蓮,青海省海北賓館餐飲部經理。

    徐雪蓮4歲半時,在煤礦工作的父親胸椎粉碎性骨折,胸部以下失去知覺,高位癱瘓。13歲時,她母親又離開了家,她用稚嫩的雙肩擔起全家生活的重擔,照顧弟弟和癱瘓父親。母親剛出走時,幼小的她洗衣服很費勁,父親讓她把盆拉到床邊幫她把最難洗的地方搓乾淨。對幼小的雪蓮來說,挑水更是艱難。她挑不動兩大桶水,只好半桶半桶地挑,挑滿一缸水,肩膀又紅又腫。為了父親,她學會了理髮、刮鬍子、喂飯、照顧病人等技能,放棄了與同學聚會,放棄了花季少女應有的歡樂。20個寒暑,她幾乎未睡過安穩覺,精心照顧著父親。

    父親大便乾結時,她就用手和棉簽把大便一點一點地摳出來,為父親換上乾淨的床單。每次換床單時,她費力地挪動高位癱瘓的父親,往往要花上一個小時。父親常年卧床造成褥瘡發作時,她就半跪在床上給父親用燈泡烤,再用棉球小心地擦。20年如一日,精心護理著父親。

    生活的拮据,妻子的出走,兒女的年幼,使癱瘓在床的父親徐明喜自暴自棄,想放棄生命。在女兒耐心的勸導下,父親打消了放棄生命的念頭,堅定了活下去的信心,並不時鼓勵兒女們堅強生活。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徐雪蓮放棄復讀高考,專心侍奉父親。1996年,組織上把她安排到青海省海北州政府招待所上班,這對她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和幸福。她在單位勤奮工作,努力完成各項任務,被單位授予先進個人稱號。她在家悉心照料父親,照顧弟弟,精心打理生計。2003年,她結婚後仍然一如既往地支撐著這個家。由於她把主要精力放在父親身上,與丈夫產生了矛盾,她放棄愛情選擇了更需要她的父親。

    徐雪蓮,數十年如一日地做了常人難以堅持做的事,映照出人間真情,弘揚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她把傳統孝道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中,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孝老愛親之歌。

 

E41高永惠,女,44歲,北京市延慶縣康莊鎮四街村村民。

    1993年,高永惠的丈夫因車禍不幸身亡。她強忍悲痛,一邊拉扯孩子,一邊靠種地生活。1995年高永惠認識了有著相似經歷的宋鳳友。宋鳳友的愛女在車禍中不幸身亡,不久身患白血病的妻子又撇下年邁的母親及癱瘓在床的哥哥離他而去。命運將兩顆受傷的心緊緊連在一起。

    婚後,他們將自己的七間大北房騰出來,讓給高永惠的前公婆住,自己帶著兒子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平房內。幾天後,夫妻倆一起去拜訪宋鳳友的前岳母。一進家門,高永惠就深情地說:「媽,您的閨女走了,我就是您的親閨女,鳳友還是您的女婿,您和哥哥有病我們來侍候。」就是這幾句普普通通的承諾,高永惠堅持了十幾年。為了給「母親」補充營養,平時逢年過節才吃肉的高永惠,經常買來羊肉給「母親」包餃子吃。老人感冒發燒,她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飯、端屎端尿。今年89歲的「母親」,耳不聾、眼不花。鄉鄰們都說,老太太有福氣,續了一個比親生女兒還要親的「閨女」。「哥哥」癱瘓在床十幾年,高永惠夫妻就每天堅持給他翻身,擦爽身粉,每天推他出去曬太陽,「哥哥」從未生過褥瘡,也從未穿過一件尿濕的衣服。

    2006年初,「母親」想重新翻蓋一下自己住的三間北房,需要臨時租房住。永惠和丈夫商量:「不如將咱家隔壁的一間房租過來,裝修一下,把『媽』和『哥哥』接到咱家,我們照顧起來還方便。」同年夏天,癱瘓在床的「哥哥」病情加重,為了不讓丈夫分心,高永惠辭去月薪500元的臨時工作,全身心照顧他們娘倆。「哥哥」臨終時嘴張了又張卻又發不出聲音,永惠明白他的心事,安慰他說:「哥,您放心,只要我們有一口飯吃,就不會讓媽餓肚子。」聽完永惠的話,「哥哥」的眼淚奪眶而出,安然地離去。

    如今,宋鳳友的前岳母也把高永惠認做了續閨女,逢人便講:「這閨女好,有這樣的閨女和女婿,俺這老太婆真是前世燒了高香啊!」

    一個人要始終和顏悅色地面對父母很難,要這樣面對丈夫前妻的父母更難,但是高永惠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十幾年。高永惠如同她的名字一樣永遠賢惠、高尚。

    2004年,高永惠的家庭被北京市鐵路局黨委評為五好文明家庭。

 

E42唐戈隆,一個普通的湖南來粵打工青年。不普通的是,他還帶著外婆,一位85歲的農村老人。

    熟悉他的人知道,唐戈隆從農村到城市裡打工拼搏,已經有十來個年頭了,惟一讓他和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打工仔不同的是,無論到哪裡漂泊,他始終帶著他的外婆,精心照顧、細心贍養。現在,外婆已經85歲了,唐戈隆依然天天為外婆做飯洗衣、洗腳擦身,幫她治病求醫。唐戈隆自小與外婆相依為命,因外婆年老體邁無人照顧,他便從湖南老家把外婆帶出來了。十多年來,他換了很多的地方,廣州、東莞、惠州,也換了很多工作,但不管自己再苦再累,都一直帶著外婆。

    每天不管再晚,他都要和外婆聊上一陣,把一天的見聞說上一說,有時間的話,也定會拉上老太太散步。於是,人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小夥子,一個小腳老太,常手拉著手,在大街小巷漫步。外婆年歲大了脾氣變得有點怪,平常總是絮絮叨叨。對此,唐戈隆有自己的秘訣,就是一個字——「哄」:經常給外婆說些順耳話,讓外婆白天過得開心,晚上睡得踏實。

    唐戈隆帶著外婆四處打工,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一天,一個同事對唐戈隆說,「你把外婆送到養老院去吧!」他回答道:「我能照顧好外婆,我是外婆惟一的貼心人!」外婆81歲生日的時候,唐戈隆還給她過了一個隆重的生日,請了好幾個同事、老鄉參加,外婆高興得像個小孩一樣大呼小叫。

    因為帶著外婆生活,唐戈隆曾錯過了一段愛情,但他並不後悔。他說,「外婆是我所有親情的寄託,我離不開外婆。而且如果把外婆拋在一邊,自己去築安樂窩,我將一輩子遭受良心的譴責。」同事們議論說,一個小夥子,能夠堅守住一份孝心,犧牲自己的時間照顧老人的生活,很難得。現實中許多人做不到,而他卻每天重複著做同樣的事情,盡著自己的孝心,不容易。

    2007年8月,唐戈隆帶著外婆來到了惠州,雖然打工路坎坷漫長,但他決心要將孝道進行到底。唐戈隆2006年4月被選為廣州十大孝子候選人,2006年12月獲廣東省愛國、守法、誠信、知禮十大傑出人物提名獎。

 

E43益西松姆,女,藏族,中共黨員,1961年出生於西藏昌都縣,1981年畢業於中央政法幹校,現任昌都地區司法處勞教科正科級副科長。

    益西出生在農牧民家庭,自幼家庭貧困,但她勤奮好學,養成了良好的品格。20多年前,她與在昌都行署工作的駕駛員阿旺共結連理。因為丈夫在地區工作,離左貢縣200多公里,照顧疾病纏身的婆婆和撫養兩個年幼小孩的重擔就壓在她一個人的肩上。她數年如一日,每天在忙完工作後,就給婆婆喂水喂飯,洗臉擦身,安慰婆婆與疾病作鬥爭,使病中的老人十分欣慰。老人逢人便說:「益西不是我的親生女兒卻勝似親生女兒」。

    丈夫阿旺在異地工作且經常出差,工資花下來所剩無幾,因此家庭開支僅靠益西一人的工資支撐著,經濟異常拮据。為了給婆婆買到更好的葯,增加營養,她在工作之餘,自己養豬,增加一些收入。對於婆婆的病,益西從不放棄,經常帶她到醫院檢查治療,同時找專家、收集偏方,一心想把婆婆的病治好,直到婆婆病故。

    丈夫阿旺的小姨膝下無兒女,晚年又癱瘓在床, 無人照顧。為了讓老人能安享晚年,2000年,益西毅然將小姨接到自己家中,擔負起了贍養義務,一直到去年老人過世。丈夫的侄子年幼時父母親相繼去世,家又在牧區,生活異常艱辛。為了讓小孩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益西也將其接到家中撫養,這使她家的經濟更加困難。她多年來堅持省吃儉用,從未買過一件像樣的衣服,從未亂花過一分錢,對侄子悉心照料。在她的精心培養教育下,侄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名牌大學,今年已畢業參加工作。

    在益西松姆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兩個兒子從小禮貌懂事、健康活潑,小小的年紀就能為大人著想,在家中能搶挑重擔,任勞任怨。前年,她的大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西藏大學,小兒子正在地區高中上學,成績優異,鄰里對她的家庭稱讚有加。

    益西松姆孝老愛親的行為,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無論家庭的擔子多麼重,生活多麼艱難,她都堅強地承擔起來,從不影響工作,也不拖丈夫的後腿。她的事迹在昌都被傳為佳話。她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和優秀黨員,她的家庭也多次被評為五好家庭。

 

E44黃萍,女, 44歲,中共黨員,江西省九江市社會福利院職工。

    1986年8月,黃萍認識了高位截癱的特等革命傷殘軍人彭長潯,通過一年多的書信交流,黃萍決定嫁給他。家人知道這個消息後紛紛反對,一向通情達理的父親也告誡她要慎重考慮,嫁給彭長潯將來可能會苦一輩子。黃萍哭著回答父親:「女兒知道將來會很艱難,但我一定不會後悔!」就這樣,黃萍毅然放棄青島的優越生活和工作條件,獨自一人來到異鄉成為彭長潯的伴侶。

    1988年,黃萍隨轉業回鄉的彭長潯來到了九江,先後在幾家企業工作,都因經營不善倒閉下崗。很長時間,一家人僅靠彭長潯100元左右的傷殘金度日。彭長潯的胸脯以下肢體沒有任何感覺,大小便失禁,黃萍每天要為他翻身8次以上,屎尿片是天天要洗曬。彭長潯由於長年卧床,缺少抵抗病毒的能力,經常生病,平均一年住院達9次之多。有時上午出院下午又進院,九江市人民醫院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幅感人畫面:一個瘦弱的女人推著輪椅上的丈夫到醫院就診,然後用柔弱的雙肩,將90多公斤重的丈夫背上背下。21年來,黃萍已經無法記得背著丈夫走過多少路。

    為了貼補家用,她下崗後在離家十幾米的地方擺了個冷飲攤;為照顧彭長潯,每天都要從攤位回家10多次。彭長潯在床上躺久了,心情不好還常沖她發牢騷、摔東西,雖然有些委屈,可黃萍從不和他吵架,總是耐心地安慰開導,有時實在難受就外出走走,等丈夫氣消了再回來。有一次,老彭在醫院病得很重,對黃萍說:「這麼多年實在難為你了,你自己回家收拾收拾,能帶走的就帶走,帶著女兒回青島吧,不要再管我了。」倔強的黃萍忍不住摟著丈夫哭了。的確,她也想念青島的老家,但她知道,她的生命中同樣不能沒有彭長潯。最讓她欣慰的是,在自己的精心照料下,彭長潯卧床18個年頭,身上沒有一處褥瘡,沒得過一次併發症。

    雖然家境非常貧困,可黃萍通過省吃儉用,硬是從有限的傷殘補助金中擠出一部分,無私資助了10名面臨輟學的學生完成學業。在福利院工作以來,她視老人為父母,不辭辛勞,不嫌髒亂,精心呵護,得到老人們的交口稱讚。

    黃萍先後被授予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全省愛國擁軍模範、江西省十大愛心人物等榮譽稱號。

 

E45黃來女,女,22歲,中共預備黨員,武漢大學學生。

    黃來女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一個貧困家庭,4歲起就與父親相依為命,為了生活四處奔走,居無定所,顛沛流離,日子過得十分清苦。2003年高考,黃來女以763分的優異成績被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錄取,學校通過「綠色通道」讓身無分文的黃來女進入了大學殿堂,並且幫助她辦理了國家助學貸款,安排了勤工助學崗位,給予每月120元的特困補助,黃來女靠勤工儉學維持著生計和學業。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活條件,她又找到了兩份家教,這樣她不僅可以維持學業還可以給家中的父親寄生活費了。

    當一切都走上正軌時,平靜的生活波瀾再起。由於家庭貧困,2005年元月,黃來女的父親黃道富準備到武漢邊打工邊支持女兒讀完大學。然而,來漢的當天晚上,突發腦溢血,之後又腦梗阻,右肢一度癱瘓,2006年初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身無分文,無依無靠的黃來女此時非常絕望,但她堅信絕不放棄自己相依為命的父親,也絕不放棄自己的學業。她勇敢地挑起了照顧父親、堅持學習的重擔,用意志和行動挽救著父親的生命,維繫著生活和學業。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給父親洗臉刷牙、打針吃藥。吃完飯後花半小時步行到學校上課,中午和下午課後連忙往家趕,替父親做飯、熬藥、打胰島素。晚上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到漢口做家教,深夜昏黃的燈光下,安頓好父親睡下,她就打開書本開始學習。

    父親多次病危,基本上是靠著對女兒眷戀與牽掛的意志支持下來的,在黃來女的細心照顧下,父親的病漸漸好轉,現在已能說話、下床走路,在女兒的鼓勵下每天堅持鍛煉身體,可謂創造了醫學奇蹟。

    2006年10月10日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欄目播出了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黃來女同學的先進事迹,11日,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也對其進行了集中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省內外許多大學、中學紛紛致電、來函邀請黃來女同學去作報告。她還應邀參加全國大學生優秀事迹報告團,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校作巡迴報告。2007年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

 

E46黃柱深,男,64歲,東莞市橫瀝鎮隔坑村村民。

    上世紀60年代,東莞市橫瀝鎮隔坑村村民黃柱深還是個20歲出頭的熱心小夥子,在村裡任生產大隊隊長。而朱銀蘇是村裡的出納員,朱銀蘇住在黃柱深家附近,她21歲結婚,婚後三年她的丈夫去世,她雙腿又患了嚴重的關節炎,病情時不時發作使得行走不便。到了40歲,朱銀蘇身體越來越糟,經常生病。由於兩個人工作上經常接觸,兩家人也彼此熟悉起來,逐漸就成為了「睦鄰」。朱銀蘇退休後,家裡無人照料,黃柱深就義務照顧她。每天抽出時間到朱銀蘇家拎水、搬東西、干農活、買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慢慢就變成了一種習慣,這習慣一直延續了40年。

    40年里長期的交往和相助,黃柱深已把朱銀蘇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尊稱她為「四嫂」。每逢過年過節,都會接朱銀蘇老人一起過。黃柱深的子女們過節也會給老人買東西、送吃送錢、跟老人聊天、陪老人逛街;2005年蓋了一間新房讓老人搬過來住,還給老人安裝了電話。

    朱銀蘇老人患了風濕等老年綜合病,有一次大小便排不下來,又發著高燒,起不了床。黃柱深知道後,夫妻倆三更半夜踩著三輪車,把老人送到了醫院。老人住院期間,黃柱深讓妻子搬去與老人一起住,照料老人。住院治療花費了5000多塊錢,也是黃柱深出的。9年前,老人因患高血壓不小心摔倒在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自那以後,黃柱深夫婦擔負起了照料老人所有起居生活的義務,甚至大小便也要在他們的幫助下才能完成。為了方便照顧老人,黃柱深在兩家之間裝了對話機;2004年又為老人請了一個保姆,一年需要6000元,而黃柱深夫妻一年的收入才1萬多元。

    40年來照顧朱銀蘇,經歷了許多酸甜苦辣,其中也有來自經濟的壓力。走進黃柱深家,沒有什麼傢具,放在屋正中桌上的一台電視機是老式的,一台冰箱也用了十幾年了。但黃柱深沒有後悔,也從未想過得到什麼回報。

    對義務照顧朱銀蘇的事,黃柱深全家人都很支持。他的母親說,「她(朱銀蘇)很可憐,兒子你能幫多少就幫多少,沒什麼大不了」;妻子40多年來,一直默默地支持和幫助丈夫照顧老人; 5個兒女在父親的影響下,也一直把老人當親奶奶對待。在老人80大壽時,黃柱深跟兒女們在家裡擺上了4桌酒席,邀請自家幾乎所有的親戚前來為老人祝壽,沒有任何親人的老人不由得落下淚來。

    就是這種真誠的關愛,讓朱銀蘇老人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在內心深處,老人早已把黃柱深當成自己的親兒子,她常常動情地對別人說:「不沾親不帶故的,黃柱深能像兒子一樣照顧我,我沒什麼可回報他的,就讓我下輩子來做他的親媽吧。」

 

E47曹於亞,又名曹瑜,女,20歲,共青團員,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石永中學2007屆畢業生。

    曹於亞家住鄰水縣一個貧窮而又偏僻的小村莊。小時候,父母南下福建打工,她和外婆相依為命。2006年11月的一天,正在上課的曹於亞突然接到電話,得知父親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慶西南醫院搶救。第二天,心急如焚的曹於亞向學校請假,趕往醫院看望父親。看著被病痛折磨的父親,曹於亞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當母親告訴她即便賣了房籌夠了錢,沒有腎源也救不了父親時,曹於亞毅然決定要用自己的腎救治父親。由於她看起來較小,而按規定,捐腎最少也要18歲,醫生一口回絕了她的請求。曹於亞長跪在醫生面前請求救父。手術時,曹於亞沒有一點猶豫。在生與死的決戰中,曹於亞成為重慶市西南醫院女兒向父親成功捐腎的第一人。

    手術成功了,但每個月4000多元的醫療費讓這個家庭難以承擔。鄰水石永中學減免了曹於亞的所有學雜費和住宿費,同學們紛紛給她捐款。美術指導教師把宿舍騰出來,讓他父親住進去。曹於亞「帶父上學」回到了校園,專心備戰迎接高考。每天放學後,她都要買菜、煮飯,為父親洗衣。在今年高考中,曹於亞考取了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曹於亞年年被評為優秀學生。2007年7月,她被共青團廣安市委評為優秀共青團員。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網等對她進行了宣傳報道。

 

E48常存燈,女,68歲,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風陵渡鎮趙村農民。

    「祖孫三代義守寡,相依為命眾人誇,孫媳是個頂樑柱,孝婆敬奶美名揚。」山西運城這樣流傳著常存燈一家三口的故事。常存燈家裡還有90歲的婆婆、103歲的奶奶。十幾年前,常存燈丈夫患心臟病去世後,好心人上門勸她改嫁,她都婉言謝絕。十幾年來,她以柔弱的雙肩獨自撐起了這個三口之家。

    常存燈一家相依為命,生活過得還算好。但禍不單行,1999年,老壽星奶奶陳百草不小心摔了一跤,骨盆摔壞了,好長時間不能行走,現在也只能拄著凳子慢慢移步。婆婆常森香也在前兩年突然下肢癱瘓,只能在炕上度日。這樣一個家庭,令年輕力壯的人都望而生畏。然而,年近古稀的常存燈義無反顧地繼續忙碌奔波。雖然貧窮,但她將三人之家安排得井井有條。除了經營好兩畝半土地外,她還撿破爛、曬醬豆、打工來增加家庭收入。

    常存燈不管再忙再累,春夏秋冬,堅持每天按時為老人做飯、梳頭,每晚為兩位老人洗腳。婆婆癱瘓在床,她就和婆婆住在一個炕上。她隔三岔五為老人擦洗身子,防止長褥瘡。每天晚上睡覺時,她先到奶奶的房間,把奶奶的被子鋪展好,服侍老人睡下,然後又服侍婆婆睡下。忙完兩位老人,她又去洗洗涮涮、做衣納鞋,忙一天沒做完的家務活。冬天出太陽了,她把兩位老人一個一個地抱到有陽光的地方曬太陽。夏天陰涼時,她攙著老人到小院里活動活動。每年拆洗被子,她總是先為兩位老人的被子裝上新棉花,而把舊棉套裝進自己的被子里。政府救濟的新衣服她總是讓老人先穿,自己穿著老人不穿的舊衣服。老人們在一起,有時難免發個小孩子脾氣,說上兩句難聽話,她從不往心裡去,不管老人嘮叨什麼,她總是笑臉相迎。有空時,她還和兩位老人拉拉家常,為老人解解悶。

    常存燈的事迹先後被人民日報等20多家報刊報道。2006年她榮獲山西省首屆十大女性新聞人物稱號,被評為運城市十大孝星之一; 2007年被運城市婦聯評選為敬老楷模。

 

E49崔玉祥,男,55歲,中共黨員,遼寧省蓋州市暖泉開發農場場長。

    崔玉祥生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小時候家中孩子多,生活十分困難,有時連紅薯都吃不上。叔父崔井潤腦筋活絡,嬸嬸李桂花勤勞,生活比較寬裕,平時家裡缺米少錢都是由叔叔接濟。崔玉祥15歲時渾身生瘡,家中無錢醫治,叔父把他送進醫院治療,出院後把他接到自己家,敷藥調養,使他恢復了健康。崔玉祥24歲時談了對象但沒錢結婚。叔父把堂兄的婚事推遲了,給他先成了家。父母的養育和叔嬸的關懷,崔玉祥銘記在心。成家後,無論有什麼好吃的,崔玉祥都備上兩份,一份送給父母,一份送給叔嬸,和堂兄走動得就像親哥倆。

    上世紀80年代,他組織村裡的農民成立了建築工程隊,先富了起來,蓋起了村裡最好的房子,有了自己的轎車。他和妻子商量,徵得父母同意,想把叔嬸接到自己家生活。堂兄怕別人說不孝,堅決不同意,叔嬸也覺得不妥。崔玉祥就不厭其煩地勸說,終於把叔嬸勸到自己家生活。崔玉祥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噓寒問暖,給老人送上愛吃的、愛喝的,沒吃過、沒用過的東西。叔叔生病住院,他親手端水送葯、端屎端尿,找醫生,護理20多天。現在,崔玉祥的父母和嬸子已故,但在崔玉祥的精心照顧下,86歲的叔父依然健康。崔玉祥孝老敬親的事迹遠近聞名,中央電視台多次報道,蓋州市也開展了學習崔玉祥的活動。

    1994年,崔玉祥承包農場,規模萬畝,收入百萬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崔玉祥把對父母之孝,對叔嬸之孝擴大到社會上的困難老人。1996年,他找到鄉政府包下了鄉敬老院,孝敬21個「爹娘」。如今他送走了17位老人,可又增加到29個。有當地的,更有內蒙古、黑龍江的。10多年來,為孝敬這些老人,他花去了60多萬元。崔玉祥不僅孝親敬老,而且還先後出資20多萬元為困難戶蓋房,為困難村修橋,為困難鄉親看病,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善人。

    崔玉祥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中國孝親敬老楷模。

 

E50麻全義,男,土族,1955年出生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大庄村。

    在坎坷、艱難的52年人生經歷中,麻全義用愛心、孝心、感恩之心演繹著人間的真情。近30年來,他對繼母孝順、敬重的事迹傳誦在土鄉大地。

    麻全義1歲那年,母親因病去世。9歲那年,土族阿姑刁八十來到麻全義家,成了他的「阿媽」。那一刻,飽嘗失母之痛和生活艱辛的少年麻全義感到了「母愛」。「我也有阿媽了」,他深深地被幸福陶醉。

    從1991年起,麻全義擔任村委會主任。無論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村幹部生涯里,麻全義從來不忘自己的童年生活,他恪守一個準則:孝親、敬老、愛幼。麻全義家是一個典型的土族家庭,共有6口人,四世同堂。面對83歲的老阿媽,他心存的只有無盡的孝敬,他始終將刁八十當成親阿媽來對待,幾十年如一日。不是親生,勝似親生。為了給阿媽治病,他曾經賣掉了家裡僅有的一頭騾子。他常常對老伴和孩子說,阿媽沒有親後之分,一定要「長思艱辛之路,長懷感恩之心」,老人家受了大半輩子的苦,現在生活好了,也該享享福了,晚輩孝敬她是天經地義的事。俗話說:「碟兒大,碗兒小,一個鍋里吃飯,總有磕磕碰碰。」每每看到阿媽臉色不好時,他總要捫心自問,或對子女說服教育,或與阿媽坦誠交心。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妻子對婆婆格外孝順,多年來給婆婆洗衣服、洗頭、洗腳、剪指甲,不管農活多忙也不耽誤給老人家熱茶做飯。兒孫也敬重老人,一有閑暇,常常給老人捶背揉肩,大家說說笑笑,其樂融融。麻全義孝敬80多歲老阿媽的事迹在東溝鄉被傳為佳話,相親相愛的良好家風在大庄村群眾中成為楷模。

    2006年10月,麻全義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7年4月,被評為青海省孝親敬老楷模。

 

E51粟玉萍,女,50歲,中共黨員,廣西陽朔縣福利鎮福利居委會黨支部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

    粟玉萍用愛心和孝心演繹了孝老愛親佳話。在廣西著名文明古鎮——陽朔縣福利鎮,流傳著這樣一段地方蓮花落劇詞:「行孝子媳平平是,再講敬老這一行,街上有個玉萍女,敬老事迹數不完,洗澡梳頭不嫌煩,買柴挑水經常做,……老人個個眯眯笑,玉萍真比閨女強。」劇詞稱讚的「玉萍女」就是粟玉萍。

    粟玉萍1977年結婚後,作為妻子、兒媳,她家裡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粟玉萍的公公過世比較早,婆婆一直體弱多病,從1992年起就因病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精心照顧婆婆,每天端水喂飯、敷藥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嫌棄。粟玉萍20多年悉心照料體弱多病寡居婆婆的事迹在當地傳為佳話,感動了左鄰右舍的鄉親,眾人都稱讚她是個孝敬老人的好媳婦。

    粟玉萍不僅孝敬自家老人,也視周圍非親非故的孤寡老人如父母,用愛心溫暖他們的心。1979年,粟玉萍主動照顧對門的老人范三妹和陸碧英的生活,每天挑水打柴,每月幫領救濟款。老人有個病痛,她請醫生、幫熬藥、換洗衣服、倒屎倒尿,堅持近10年直到兩位老人相繼辭世。自1979年以來,粟玉萍先後照料了24位孤寡老人的生活(目前仍有4位老人健在),每一位孤寡老人去世的時候,都親自為他們送葬。粟玉萍義務照料孤寡老人,也默默忍受了種種誤會。有人誤會她是想得到老人們什麼好處。粟玉萍照料孤寡老人不求名、不為利。代領和送出每一筆救濟款都做好記錄,還找人在場見證。老人年紀大了難免犯迷糊,一位老人的救濟糧已經拿到手,可過幾天老人卻當著幾家人的面說粟玉萍沒有送,一位老人硬是說粟玉萍沒有將救濟款送給她,幸好有證人、鄰居出來為她作證。范三妹和陸碧英兩位老人生前曾說將舊房送給粟玉萍,引起人們議論,有人說她對老人好是想占老人的房子。老人相繼去世後,粟玉萍向鎮上的領導和有關人員表明,老人留下的房子,她絕不會接受贈予。

    1997年粟玉萍被授予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2003年粟玉萍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2004年她又被授予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E52韓瑜,女,23歲,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小董鎮中心小學教師。

    韓瑜是一名優秀的教師,更是一個孝順的女兒,為了挽救父親的生命,毅然將自己的左腎捐給生命垂危的父親韓遠德,用孝心譜寫了一個「古有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孝女捐腎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眾譽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欽北區小董蠶種場當司機的韓遠德因帶病堅持工作,病情惡化,發展為尿毒症。一個星期兩次血透治療,每月費用高達5000元,幾年下來,一家負債近10萬元,陷入困境。為減輕家庭的負擔,學習成績優異的韓瑜放棄上高中考大學的機會,報考了中師。她生活節儉,將每天的生活費控制在3塊錢以內,不斷攢錢給父親治病。

    2003年,她的兩個哥哥從報紙上得知換腎可以治癒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檢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腎要求。年僅18歲的韓瑜也悄悄到醫院做了比對檢查,在確定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後,毅然決定把自己的一個腎捐給父親。當她向父親提及捐腎的時候,慈祥的父親寧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腎,說「我怎能用犧牲女兒的健康、幸福來換這一條老命呢!」家人知道韓瑜的想法後,也沒有一個人同意。但瘦小的韓瑜,卻有一股韌勁,堅決地說「父親今年才46歲,他與母親將我們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沒過上一天舒心日子。何況醫生說了,捐一個腎,對身體沒什麼影響。就是有影響,為了救父親,我也心甘情願。」她每天跪在父親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後,無可奈何的父親終於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動,答應了女兒的請求。

    2003年1月24日,韓瑜和父親在桂林解放軍181醫院成功完成了換腎手術。資深的主刀醫生說:「我做過許多例腎臟移植手術,可謂輕車熟路。但面對這位18歲的美麗女孩,我卻於心不忍,遲遲下不了刀啊!」韓瑜以腎救父當時在全國是首例。她的壯舉感動了社會,人們稱讚她是個道德高尚、勇敢孝順的好姑娘。

    2003年,韓瑜榮獲中華孝親敬老楷模提名獎和全國孝親敬老之星,2006年被評為全國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先後對韓瑜的孝老事迹作了報道。

 

E53傅佩娣,女,41歲,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居民。

    1994年,年輕帥氣的趙傑在苦苦追求之後,終於讓28歲的傅佩娣成了他的新娘。1996年,傅佩娣的父母在浦東新區分到了一套新房,這讓這一對清貧的患難夫妻有了一個自己的家。

    雖然趙傑長得人高馬大,但在傅佩娣眼裡,小她6歲的他簡直是除了女兒之外的另一個頑童。她說,或許是生活的重壓讓人無從逃避,小趙開始變得非常煩躁,而且常常早出晚歸,靠抽煙喝酒來排遣苦悶,這讓她無法忍受。終於,兩年前的某一天,在一次激烈的爭吵之後,傅佩娣提出了離婚。傅佩娣一直將女兒帶在身邊撫養。這種平靜在2005年9月中旬的一天被打破了。那天,趙傑來前妻處拿自己存放在此的醫保卡,他被查出患了重症肝炎。第二天,他就出現了肝昏迷,病情急轉直下,醫生說死亡概率在90%以上!在重病中,他習慣性地抓著她的手。傅佩娣說:「從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對我的依賴。我知道自己不能走開了。」

    在醫院,她整夜整夜地陪著他。4天後,他從昏迷中醒過來。不過,趙傑必須進行肝移植,費用高達25萬元至30萬元。晚上,傅佩娣失眠了。她決定:賣掉現在的房子,拿錢為小趙做肝移植手術。10月24日上午,趙傑即將走進手術室,傅佩娣又宣布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她要和他復婚!當天中午,她一個人趕到浦東新區民政局,要求辦理復婚手續。得知事情原委的工作人員特事特辦,馬上趕到醫院,在趙傑的病床邊,為這對離婚夫妻辦理了手續。為了讓手術中的丈夫能平價用血,她還不顧身心疲憊,一次獻血400cc。手術很成功。11月1日,醫生正式向她宣布,趙傑的危險期已經過去。經過醫生的同意,她給丈夫喂上第一口從家裡帶來的魚湯和米湯。

    但是不幸還是降臨到這對患難夫妻面前。不久,傅佩娣就接到了丈夫的病危通知單。她說:「我不後悔自己的決定……」雖然奇蹟未能發生;雖然她為救前夫而身背沉重的債務,雖然她和女兒現在居無定所,可她無怨無悔。

    傅佩娣榮獲2005年度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獎。

 

E54謝方珍,女,29歲,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鄉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有這樣一位「帶夫」出嫁播灑愛心的農家婦女。她7年如一日,毫無怨言地服侍高位癱瘓的丈夫,照顧殘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軀支撐起了瀕臨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歲的謝方珍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嫁給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倆恩恩愛愛。可甜蜜的日子才剛剛開始,災難就降臨到了這個原本清貧的家庭。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車禍造成下肢高位癱瘓,看著癱瘓在床的丈夫,當時謝方珍覺得生不如死。這時,娘家人勸她趕快離開這個家。但是,面對心愛而無助的丈夫和這個風雨飄零的家,身懷有孕的她不忍心離去。她在心裡暗暗作出承諾,用我的一生,盡我的全力,照顧丈夫,不讓這個家破碎。於是繼續留在這個遭遇災難的家,用她弱小的身體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著十幾畝地的莊稼,飼養5頭生豬,本已疲憊不堪,但夜裡仍細心照顧丈夫,每隔1個多小時都要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長褥瘡,所以只能睡上4個來小時。丈夫眼看著備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几個月瘦了20多斤,幾次想自殺都被妻子勸阻開導。本無力撫養孩子,為了給癱瘓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氣,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來。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淚,也曾多次想過自殺。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諾,她又挺起脊樑,勇敢地面對艱難的生活。

    由於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任憑謝方珍拼死拼活地勞作,起早貪黑忙碌,這個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藥費還是難以為繼,不久她家已欠債3萬餘元。為了挽救這個在絕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帶夫攜老出嫁。她惟一的條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須帶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就這樣,2005年她帶著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給了與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彭道俊加入這個家後,共同支撐這個困難的家庭。如今彭道平的身體狀況穩定,對生活也充滿了信心。現在的丈夫彭道俊對謝方珍重情重義的舉動十分欽佩,他說我為有這樣的妻子而驕傲。謝方珍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迹,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E55謝延信,男,55歲,河南焦作煤業(集團)鑫珠春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機電科工人。

    1973年,滑縣小伙劉延信與同村姑娘謝蘭娥喜結良緣,婚後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第二年7月,產下女兒僅40天的謝蘭娥因病撒手人寰,臨終前她一遍遍囑咐丈夫要好好照顧自己的爹媽和智障兄弟。望著痛不欲生的兩位老人,想著愛妻臨終時的囑託,善良的延信「撲通」一聲跪在兩位老人面前:「爹、娘,蘭娥不在了,俺就是你們的親兒子,你們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後俺送終!」

    這一跪,跪出了33年的真情與責任,跪出了33年的忠貞與孝心,跪出了一個大孝至愛、感天動地的謝延信(劉延信後改姓為謝)。

    1979年岳父患重度腦中風,再也沒有站起來。一老,一癱,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擔全部壓在了謝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乾結,他用手往外摳;岳父喜歡聽豫劇,他省吃儉用買了一部收音機;岳父喜歡聽武俠小說,他借書讀給老人聽。他幫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動,老人心情不好罵他,他一笑了之,從不計較。岳母體弱多病,謝延信想方設法為老人買補品補養身體。老人頭疼腦熱的,他就守在病床前喂水喂飯、端屎端尿。內弟先天呆傻,經常外出後不知道回家,謝延信總是滿大街找。有時內弟解大便弄得滿身屎,謝延信就哄著他換洗衣服,從不厭煩。

    為了省下錢給老人治病、補充營養,謝延信直到患腦出血住院前,沒有為自己花過一分錢看病。4元錢一雙的塑料涼鞋,他補了又補,一穿就是6年。一件襯衣白天穿髒了晚上洗洗,第二天再穿,整整穿了10年。妻子去世後,為了照顧這個家,謝延信一直沒有續娶。通情達理的岳母既欣慰又愧疚,一次次勸他走,勸不動就罵,邊罵邊往外趕。上天不負有情人。謝延信的善良和真情最終打動了一位善良的農家女——謝粉香,心甘情願走到了他的身邊,並與他一同擎起這個艱難的家。

    謝延信不是鋼,不是鐵,他老了,他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沒有垮、孝心沒有變、責任沒有失、良心沒有丟。他隱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擔負起讓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2007年,謝延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併當選感動中國的礦工十大傑出人物。

 

E56竇雲英,女,41歲,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區東萊社區居民。

    1999年,竇雲英的丈夫張恩德因病離開了人世,丈夫的英年早逝嚴重打擊了兩位白髮老人。竇雲英的公公本來就患有老年病,老年喪子之痛使病情雪上加霜;患腦血管疾病的婆婆病情加重,身子偏癱,從此卧床不起。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竇雲英沒有倒下,毅然挑起贍養二位老人和撫養幼小女兒的重擔。由於沒正式工作,她只有靠打零工謀生。竇雲英是家裡的主心骨,無論工作多麼辛苦,經濟多麼緊張,她都堅持笑著走進家門,讓老人開心、安心,保持愉快的心情。丈夫去世時,公婆向她說出了隱瞞了30多年的秘密——他的丈夫不是公婆的親生兒子,是抱養的,並對她說:「你以後再嫁也不要有什麼顧慮。」聽到老人掏心窩子的話,雲英卻怎麼也放不下兩位老人了。她覺得:二位老人對丈夫有養育之恩,她更應該給老人養老送終。

    2006年10月,兩位老人舊病複發住進了醫院。像他們這樣的腦血管重症病人,一般一個病人就需要兩個人護理,而竇雲英一個人就得護理兩位老人。每天洗衣、做飯、伺候老人大小便都是她一個人的事。實在忙不開了,她就把自己的母親請來幫助護理兩位老人。經過一段的治療,兩位老人終於出院了。不久,公公因再次發病而撒手人寰。她跑前跑後精心料理了後事。公公去世後,婆婆變得經常發脾氣。竇雲英理解老人的心情,從不計較,還告訴孩子要聽話,不許跟老人頂嘴。在親情的感召下,婆婆的心情平靜了許多。今年初,婆婆再次住進了醫院,竇雲英把孩子送回了娘家,自己守在病床前一連幾個月。婆婆終於出院了,可是自己的母親卻病倒了。竇雲英又開始了婆家、娘家兩頭跑的日子。即便如此,人們也從未從竇雲英口中聽到一個怨字。人間自有真情在。竇雲英的賢惠、孝道感動著鄰里們,大家都伸出援手來,幫助她家渡過難關。

    竇雲英的事迹受到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進行了廣泛報道。2006年,竇雲英被評為哈爾濱市十大感動人物和哈爾濱市十大孝星。

 

E57嘎瑪色珍,女,藏族,1983年出生,中共黨員,西藏山南地區洛扎縣生格鄉茶村婦代會主任。

    在西藏山南地區洛扎縣生格鄉,有一位像格桑花一樣美麗的姑娘,被鄉親們譽為幾十年都出不了一個的「孝敬老人、愛護親人」的模範,她就是嘎瑪色珍。

    嘎瑪色珍一家8口人,爺爺和奶奶都年逾古稀,父親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活,操勞過度,疾病纏身。3個弟妹年紀尚小,都在上學。作為長女的嘎瑪色珍,體諒父母供養一家人的艱辛。17歲那年她初中畢業,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也為了弟妹能夠安心地在校學習,嘎瑪色珍主動放棄了上學的機會,把養家的責任承擔起來。

    茶村是一個極其偏遠的小山村,經濟收入主要靠種地。為了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條件,嘎瑪色珍勇敢地走出村莊,來到生格鄉,在一個建築工地上打小工。工地的活又臟又累,但她不怕苦不怕累,幹得很出色。每天忙完工地上的活,她感到渾身累得都快要散架了,真想好好休息一下。但家裡的老人和弟妹離不開她,每天她都咬緊牙關走3個小時的路回到家裡,操持家務,很晚才休息。第二天,又頂著星星趕往工地。就這樣,在她的辛勤努力下,家庭的生活條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嘎瑪色珍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從貧困中長大的嘎瑪色珍非常理解同樣需要幫助的鄉親。正處花樣年華的她生活非常節儉,一件衣服白天穿晚上洗,穿得連原色都看不清了,還不捨得換一件新的。平時她連幾塊錢的頭花也捨不得買,但她對別人卻很大方,特別是對五保老人,她經常為她們送吃的買用的,還經常幫她們做家務。

    嘎瑪色珍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動了鄉親們,大家一致推舉她為村婦代會主任。她沒有辜負鄉親們的期望,發動村裡的婦女成立了關注留守和五保老人小組,每個婦女幫扶一個老人。她每年還為村委會和村教學捐錢,自2000年以來,在自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累計捐款捐物摺合人民幣6000餘元。

    嘎瑪色珍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她良好的品德發揮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嘎瑪色珍的帶動下,茶村孝老愛親、關心親人、關愛他人、扶貧幫困的風氣日漸濃厚。

 


推薦閱讀:

遇到這種人該怎麼反駁他?
這個世界上存在報應和下輩子嗎?
身邊一朋友?
狗狗老了 就要扔掉嗎?
擊落一架被恐怖分子劫持且滿載乘客的客機是合適的舉動嗎?

TAG:道德 | 道德模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