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衛:浪漫遊俠情,縱橫江湖道


提到香港武俠電影,不能不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擎起「陽剛武俠」大旗的著名導演張徹,而提到張徹,則不能不說姜大衛。在當年一片高大英俊健碩的武俠明星中,這位瘦削憂鬱的江湖浪子猶如一道刀鋒刮過,在舉手投足間傾倒萬千男女,在刀影劍光中成就一代傳奇。

童星出道,跑過龍套,做過武替,當演員拿到三次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當導演捧出一位金像獎影后。他是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也是香港導演協會的五位創始人之一。台前幕後,各有風采,既演且導,宜古宜今,笑傲大熒幕與小銀屏,「江湖奇人」當之無愧。

「星二代」的苦樂童年

姜大衛生於1947年6月29日,本名姜偉年,童星時期用過嚴偉,執導影片時用姜大偉,英文名叫做John,圈中有人叫他「阿John」、John哥,電影海報和影片片頭上卻常隨藝名寫成「David Chiang」。他的名字和從業經歷一樣豐富多彩,當然,其中最被大眾所熟知的,還是大導演岳楓親自為他改的藝名:姜大衛。

姜大衛出身演藝之家,父母親是著名演員嚴化與紅薇。那位非常有觀眾緣、經常在港片里演大BOSS或慈祥老爸的資深演員秦沛是他的哥哥;而他同母異父的弟弟爾冬陞,則是娛樂江湖中的另一位傳奇人物——香港演員轉型最成功的導演,導演里最有名的武打明星,武打明星里最好的編劇,編劇里最帥的演員……導演過《竊聽風雲》《大魔術師》《新不了情》《旺角黑夜》《槍王之王》《門徒》《色情男女》等影片,曾兩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及最佳編劇,並監製過十餘部電影。

但對於姜大衛來說,「星二代」這個帶有生活優裕、星途順暢之意的稱號,用在他身上並不完全合適。由於父親嚴化早逝,家中生活困難,母親紅薇女士既要養家糊口,又要照顧眾多子女,年幼的姜大衛很早就開始幫助做家事,去市場買菜,幫繼父打酒,都曾是他的工作。最困難的時候,家裡翻箱倒櫃只找出一塊錢,要買菜供全家吃兩三餐。幾十年之後,姜大衛還記得當時買過什麼樣的菜,單價是多少錢,若非他自己娓娓道來,恐怕沒人相信。

早期的電影業,沒有專門的童星培養機制,在需要幼童角色時,多半是由演員自己的孩子來充任。由於父母都是電影從業者的關係,自4歲起,姜大衛和哥哥秦沛、妹妹嚴慧就經常參與電影的拍攝。

從第一部戲《澳門大血案》到李翰祥導演斬獲亞洲電影節12項大獎的《江山美人》,許多電影里都能見到這個面目清秀可愛、充滿表演靈氣的孩子。而在1969年的電影《街童》里,少年姜大衛已經開始成為主角,出現在宣傳海報上。粗略統計,姜大衛以童星身份參與演出的電影達二十多部,《萬里尋親記》、《馬路小天使》等優秀作品都出自這個時期。

投身邵氏→亞洲影帝

孩子總要長大,與許多童星一樣,漸漸不再是稚童模樣的姜大衛也面臨「轉型」的抉擇。

1966年,姜大衛參與20世紀福克斯公司《聖保羅炮艇》的拍攝,也因此結識了著名武術指導唐佳師傅和劉家良師傅,開始了龍虎武師生涯,從最低工資水平的日薪60元做起,騎術打鬥,無所不學。

數十年前,電影拍攝條件遠不及現在,安全保護措施更是簡陋:將劇本塞在衣服里墊一墊,便要硬挨拳腳,從高樓跳落也不弔威亞,地上只有紙箱或彈床,甚至可能因為拍全景光禿禿什麼也沒有,武師們拼的是血氣之勇奮身就往下跳。不到20歲的姜大衛曾為表現優異獲得導演臨時加薪100元而歡呼雀躍,也會因為高危動作沒有受傷而暗自慶幸。

兩年之後的1968年,邵氏電影公司導演張徹在拍攝《金燕子》時,有位作替身的武師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樓上破窗而出飛身落地,一次完成,身手十分漂亮。

張徹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此後詢問他人,才知道這個年輕人竟是故人嚴化之子。自此師徒結緣,由張徹引薦,姜大衛正式簽約邵氏兄弟公司,從純粹的龍套到可以開口說一兩句台詞的小角色,再到戲份較重的男配角,不斷磨鍊演技留心學習。

此時的他,正如一把收藏在寶匣中的鋒利匕首,等待著一鳴驚人,迎來人生中的第一座高峰。

當時的香港動作片是古裝武俠片的天下,走紅的當家小生、武打明星,幾乎都是高大英俊強悍漂亮的傳統美男子類型,姜大衛雖然身手靈活,但個子不夠高,臉形也嫌瘦削,還帶一絲憂鬱和孩子氣,張徹執意力推他,還有人說風涼話:「如果姜大衛能紅,我從邵氏爬到尖沙咀!」

但導演張徹與編劇倪匡敏銳地抓住了姜大衛的潛質,另闢蹊徑劍走偏鋒,創造了一系列充滿赤子情懷又憂鬱落寂、似弱實強的角色,與姜大衛的外形氣質咬合得天衣無縫,在武俠世界的男性形象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頓時令觀眾耳目一新。

1969年,張徹導演,姜大衛主演的邵氏武俠經典《遊俠兒》公映後,已有資深娛記在報紙上斷言:「姜大衛不紅,唯我是問。」

1970年,民國功夫片《報仇》更一舉擒下第1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姜大衛也憑此片成為香港歷史上首位「亞洲影帝」。

雖然那位說風涼話的人終究沒去爬尖沙咀,但張徹卻將這個故事說成了圈中一個經典段子。

對此,姜大衛笑笑說:「什麼仇都報了。

七種武器,笑傲江湖

自4歲踏上表演道路至今,姜大衛的藝術生涯已超過了一甲子。他參演的影視作品既有古裝、民國,亦有時裝,其中包括《十三太保》李存孝、《刺馬》張汶祥、《百年浮沉》陳布雷等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著名人物;也包括《馬永貞》譚四、《水滸傳》燕青、《少林五祖》胡德帝等具有強烈傳奇性的民間英雄;還有《九陰真經》黃藥師、《孔雀王朝》沈浪等金庸古龍筆下的經典武俠形象;而更多的則是芸芸眾生里堅守信念、忠於情義的可愛小人物,從赤子之心的遊俠兒到寧為玉碎的復仇者,從文武全才的書生劍客到亦正亦邪的武林隱士。

在姜大衛的演繹下,這些角色就如同古龍筆下的「七種武器」一般,散發出不同的光彩,卻又帶有極其強烈的個人特色,共同還原出了整個江湖。

長生劍保鏢-駱逸

1969年的《保鏢》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屬於姜大衛的電影。他出演的男主角駱逸是個獨自漂泊江湖的少年,孤僻沉默,沒有親人,武功高強,一柄薄劍走天涯,戰鬥時像拚命的野狼,受委屈時像脆弱的孩子,為了保護曾給予他一點溫暖的女孩可以犧牲自己——少年在荒野藍天下死去,卻將永生在姑娘的心底。

有人說《保鏢》中的駱逸,與古龍名著《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阿飛極其相似,一樣的孤單敏感,一樣的為了愛情和友誼可以付出生命。事實上古龍先生寫這部書的時間比電影上映要略早一些,但能看到「阿飛」從書中活生生走上銀幕,這是一件多麼值得當年影迷高興的事。更何況,姜大衛的駱逸確實如同書中的阿飛,單純而執著、可敬又可惜,是一個擁有無窮魅力的少年。

當年邵氏電影公司有個「邵氏創作組」,曾經囊括了不少當時的作家客串擔任編劇,金庸、古龍、倪匡都是其中之一。古龍與邵氏的名導名演員們交情不淺,至今仍有很多人相信,古龍的一部分小說人物原型就來自於那些他所熟識的武俠明星。

還有一個被演繹了很多版本的故事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真假難以定論,權當一笑:當年的成龍在娛樂圈混了好幾年還未走紅,而古龍片當時大紅大紫,於是成龍在酒桌上求古龍某本小說版權去拍電影,顏控古龍卻醉醺醺答道,我的小說是寫給狄龍姜大衛(也有說是給岳華羅烈)他們演的……據說成龍為此在洗手間哭了一場。

離別鉤遊俠兒

與《保鏢》相隔兩個多月後上映的《遊俠兒》無疑是倪匡寫給張徹的最好的劇本之一,武俠片中的經典,絕對經受得住時間的試煉。

身手高絕的少年初涉江湖,一心行俠仗義,他劫富濟貧散盡千金連自己吃飯的錢都沒留下、救了被追殺的美麗姑娘又各種耍寶逗她歡笑卻完全不求回報,直到遇上忽悠死人不賠命的大反派,遊俠兒終於為自己的英雄夢付出了生命代價。人物飽滿鮮活,劇情的伏筆和呼應,劍劍直戳人心——當你有一天明了世間險惡,心中的少年也就死了。

遊俠兒率性善良,不吝付出同情,更有知錯必改的勇氣,面對死亡也從容微笑,在永遠離開為他痛哭的姑娘之前,還孩子氣地笑著說:你本來很好看的,一哭就難看了。我寧願死也不想看到你哭……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無不為姜大衛敏捷的身手和純凈的笑容所感染,這樣一個從未有過的少年俠客形象,透過銀幕,勾走了萬千影迷的心。

孔雀翎報仇-關小樓

這部收穫了第1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的電影,其成功之處在於用最簡單的劇情,描述了最鮮明深刻的人物。有人說,張徹拍電影不注重故事,他要拍的是人,《報仇》最直觀地體現了這一點。

關小樓要報的仇,無關家國天下,無關是非利益,就是殺兄之仇,就是要殺盡那些以為可以任意剝奪小人物尊嚴和生命的所謂權貴。為了從小關懷自己愛護自己的哥哥,他可以毫不猶豫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一路浴血的關小樓,宛如世上最後的孔雀翎,在血肉淋漓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儘管沒有一副健碩的體魄,但這就是張徹心中純粹的陽剛男兒,這就是張徹鏡頭中凌厲的姜大衛。

而對於影迷,每個人都會把段小樓穿著中山裝拎著皮箱從幽深的巷子中走出,在旅館台階上回眸的場景深深刻入腦海。

其中,有個在電影上檔時反覆去看的香港女孩子,受《報仇》啟發寫了一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成就了另一個傳奇——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做《霸王別姬》。

那個迷戀關小樓的女孩子,叫李碧華。

鴛鴦刀新獨臂刀-雷力

這部片也可以說是張徹武俠的代表作之一、狄龍姜大衛「雙生」合作時期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新獨臂刀》還成為法國「經典戛納」單元展映的唯一華語電影,被視為東方武俠電影的典範之作。

張徹曾經說過,自己捧出的這兩名弟子,用京劇武生來比喻的話,狄龍是「長靠」,姜大衛是「短打」。在《新獨臂刀》里,他們個性迥異的角色也正如同一長一短的「鴛鴦刀」,相互輝映。

如果說《報仇》中男人之間深厚情誼的體現仍然是以兄弟情為代表,那麼《新獨臂刀》這一部張徹式陽剛美學的代表作,則讓傾蓋如故、生死相許的濃烈豪情更加突顯。而雷力這個人物也比關小樓在情感上更加複雜、經歷上更加豐富。斷臂隱居、知已相交、復出報仇,三個段落構成整部電影,其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情緒,無不濃墨重彩,令人觀之驚心。為了給知交報仇,姜大衛獨臂白衣,單人獨闖虎威山莊,最後一場在藍天白雲下的長橋對決,一掃英雄落難的鬱積之氣,把「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描摹到淋漓盡致。

張徹的觀點一如既往,唯有男人最理解男人,識英雄重英雄的男性情義在張徹電影里永遠更高於其他情感。

這一部電影直接影響了三個導演。「張徹粉絲」李仁港在1994年拍出了《新獨臂刀之情》,並邀請姜大衛主演,還親自將影片送到張徹家中接受「審閱」;同年,王晶拍了《新英雄本色》,把故事搬到現代黑社會,主角都是年輕的「雙雄」,都被老奸巨猾的「老大哥」設計陷害玩弄於鼓掌之上,男一都被廢了右手。兩人相繼醒悟後,都是一慘死、一復仇,還有,面對女人的柔情,男人最後仍然選擇了為知己去死;徐克則在1995年拍出了向此片致敬的陽剛武俠片《刀》。

霸王槍十三太保-李存孝

1970年,邵氏推出大製作《十三太保》,依然是張徹導演,倪匡編劇,姜大衛出演了在正史和野史中都赫赫有名的「戰神」李存孝。影片講述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佔據京都長安,朝廷召晉王李克用鎮壓,李克用帶領旗下十三名義子及十萬沙陀軍入關。十三太保個個武功超絕,威名遠揚,其中李存孝排行最末,卻最負盛名,古人言「王不過霸,將不過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項羽;李,指的就是唐末至五代的著名猛將李存孝。

在影片中,他本是一名牧羊兒,因天生驍勇力大無窮被晉王收入囊中,卻不改質樸天真。那個與哥哥們馳騁原野的少年,手執一柄渾鐵槊,臉上帶著極度自信的驕縱笑容,這種笑容不同於遊俠兒,也不會出現在駱逸臉上,而只屬於活得恣意天然的李存孝。為了義父李克用的大業,他可以僅僅領著九人殺入長安;為了給十一太保史敬思哥哥報仇,他可以星夜赴汴梁,血洗太平橋。

然而廟堂之爭容不得天真,個人悍勇無法抗衡黑暗人心。勇冠三軍、百戰百勝的牧羊兒終究死在了他所信任的兄弟手中,被斷了手足筋脈,被五馬分屍。

碧空如洗,我們看不到最殘忍的那一幕,只能看到巨大花朵般的營帳轟然倒下,五道殷紅血痕被馬兒帶向不同方向的遠方……張徹總是喜歡將一個個陽光般耀眼奪目的少年展現在觀眾面前,卻又冷靜殘忍地毀滅。

而姜大衛自己的評論是:這是最浪漫的死亡。

多情環大內群英-曾靜

如果說電影時代的姜大衛可以用「少年銳利如劍」來形容,那麼熒屏時代的他絕對稱得上「君子溫潤如玉」。

1980年,麗的電視台一部名叫《大內群英》的電視劇風靡整個香港,劇中文武全才、縝密溫柔的曾靜如春風一般走進了觀眾們的心。《大內群英》講的是雍正陰謀篡位、屠戮兄弟手足的故事,而曾靜作為十四皇子的謀士亦被圈入了奪嫡的殘酷鬥爭。

拋開歷史上的曾靜其人,姜大衛的曾靜顯然要可親可愛的多。卿非世上有,奈何願染塵,曾靜倜儻風流,見識廣博,不應該是一個醉心功名利祿漩渦的人物。但無論是對十四皇子的知遇之情,或是對心愛女子的男女之情,甚至是對身邊人的憐惜之情,都讓他不得不深入其中絞盡心力,卻終究抵不過皇權,改不了歷史,成不了聖賢。曾靜不是做錯,而是太多情,姜大衛卻做對了,因為他帶給了許多人夢想和希望。

碧玉簫九陰真經-黃藥師

對於如今的影迷而言,曾靜可能已太模糊,但1993年《射鵰英雄傳之九陰真經》中的黃藥師,卻是連不知道姜大衛是誰的人都會記憶深刻的角色。眾所周知,金庸先生的《射鵰英雄傳》一開始,黃藥師畢生摯愛已經死去多年,他的愛情故事只能通過旁人隻字片語的回溯稍加揣摩。而李仁港執導的93版電視劇《九陰真經》講的正是黃藥師與妻子馮衡相知相愛的故事,無疑是最完滿地圓了大家的夢。

上世紀90年代,武俠片拍攝的手法已由寫實慢慢轉向寫意,更加著重表現人物心理,《九陰真經》無論武打場面還是愛情故事都拍得極其唯美。尤其劇中黃藥師對馮蘅的「告白」一幕:「你是個姑娘不應該哭,因為哭了就不漂亮了。如果要我為你出手,你就要跟我一生一世。」化用成名作《遊俠兒》的經典台詞,姜大衛的演繹更將武俠式的浪漫推進到了極致。

但笑不語已是詩,一動一靜皆有情,將偏執化作了堅定,把孤傲轉成了通透,卻又絲毫不失黃藥師其人的神韻。46歲的姜大衛當年不知迷倒多少電視機前的女孩,讓世上又多了多少「大叔控」。

熒屏亦傳聲,甘做古裝人

在電視劇方面,他依然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大俠,除去代表性的曾靜和黃藥師,《武俠帝女花》中風度醉人的袁若飛,《琥珀青龍》中忍辱負重的趙軒,《雪花神劍》中愛恨糾纏一生的羅玄,台版《笑傲江湖》中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曲洋,以及曾飾演過的黃麒英黃飛鴻等角色,皆是來自江湖。

雖然在接演《再見亦是老婆》這樣的都市劇集時也有過猶豫,但姜大衛的熒屏表現卻並不局限於古裝武俠片,他演過律師,演過警察,演過商人,亦演過房東和小市民,既有正派,也有反派,更有難說正反的爭議人物。

姜大衛的魅力在於他可以把所有的角色表現的自然流暢,做律師斯文淡定侃侃而談,做商人計算精準氣場強大,做小市民時又能斤斤計較不失可愛,一時之間你絕不會把他演過的角色混為一談,但又分明覺得這就是姜大衛本人,乍一看頗為神奇,細思量心悅誠服。

姜狄

一夜之間,雙星交輝

這句話是《報仇》上映時,劇場預告片的宣傳語,說的是姜大衛和他電影中的「哥哥」狄龍。從1969年的《鐵手無情》開始,到1975年《蕩寇志》,6年間姜大衛擔正的29 部電影里,有22部是與狄龍共同主演。

有人說,在張徹電影中,如果狄龍是武松式的人物,那麼姜大衛就是燕青式的;如果狄龍是李尋歡式的姜大衛就是阿飛式的;如果狄龍是郭靖式的姜大衛就是黃蓉式的。姜大衛瘦削靈動狄龍高大英武,狄龍若是正派大俠姜大衛就是邪派高手,狄龍負責「猛」而姜大衛負責「萌」,這樣外形氣質迥異又互補的「雙生」正可謂空前絕後。當他們站在一起,甚至連女主角都黯然失色——當然,張徹電影一貫「重男輕女」。

「雙生」年紀相仿,志趣相投,姜大衛入行早,有龍虎武師的工作經歷,在馬術方面可以稱作是狄龍的「導師」,在片場常見兩人練習;而狄龍性格堅毅,也樂於照顧朋友,江湖傳聞曾專門給姜大衛買宵夜,獨此一人,連在場的張大導演也沒份;兩人買款式一樣但顏色不同的車子,在片場同吃一份便當,連各自的導演處女作都用了對方當男主角。用姜大衛在《保鏢與我》一文中的說法:「我跟狄龍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我記憶所及,我們倆是一見如故……有很多共同的愛好。」

生活里的友誼與感情延伸到電影中,會讓電影中的感情更加真摯。在「雙生」電影中,兩人的姿態動作無比默契,眼神交匯都是戲。如果生活里形同陌路,就沒有電影中的交相輝映,更不可能有一個時代影迷的津津樂道。

這對雙生的故事一晃已經講了40多年,可以說從「兩小無猜」講到「最終訣裂」,像是影史上最難解的一大迷案。有說為名,有說為利,有說為李翰祥導演《傾國傾城》給的戲份多寡,有說從來就性格不合搭檔只是「商業演出」和張徹的要求,也有說中間是小人作怪挑撥離間,還有說年紀長了感情自然不如年輕時,或說理念不合各有各的圈子漸行漸遠。

眾說紛芸猜測不斷,歸根結底都是「旁人說」。雖然如今沒再合作了是事實,兩位當事人卻秉持著大俠氣度和宗師風範,從始至終沒說過一句對方的壞話,雲淡風輕像足了武林泰山北斗。

1986年,狄龍憑《英雄本色》拿到金馬影帝之時,姜大衛現身相賀,「狄姜」和好之說旋即轟動港台,連弟弟爾冬陞也激動得當場落淚。

1989年,在張徹眾弟子齊聚慶賀恩師從影40年所拍攝的《義膽群英》一片中,久違的「雙生」同場再次出現,姜大衛指著狄龍說「這位龍哥,我們是十多年的兄弟」那句台詞,曾令多少人唏噓不已。

其實多少前事糾葛,如今已不需要再去計算,雖然看來是「王不見王」,但姜大衛和狄龍這兩個名字從前、現在和以後都會連在一起。

江湖中雖已沒有「雙生」,江湖上卻滿是你們的傳說。

演而優且導

鮮衣怒馬,快意恩仇,少年翩翩江湖行,古來為文人墨客筆下最受讚揚的遊俠理想。

家國道義,社會關懷,患難之中見真情,至今是普羅大眾心中備受稱道的大俠典範。

在銀幕上為眾多影迷點亮理想之後,姜大衛告別偶像神壇,無憂無慮的少年俠客走上了鐵肩擔道義之路。從此之後,他的視線便投向了更深刻的社會問題與人文關懷。

由於在電影表演上不斷提高和進步,加之主演影片相繼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姜大衛得到了執導電影的機會。這次,他給自己的答案是「要拍一點不一樣的東西」,而沒有選擇已經成為他身上標籤的功夫片。

1974年,在張徹的指導下,他依據身邊朋友的故事導演了反應社會問題的電影《吸毒者》,講述戒掉毒癮的青年關正群協助警方搗毀組織嚴密販毒集團的故事。雖然出於商業考慮,電影《吸毒者》中依然加入了功夫元素,但在這部導演處女作中,姜大衛一方面脈絡清楚的講述了主角關正群走上自新之路的經歷,另一方面也把毒品對人身體與精神上的恐怖危害展示在觀眾面前。在他的鏡頭中,既有堅持正義的警察,也有擺脫誘惑的青年,更難能可貴的是刻畫了心存善念幡然醒悟的毒販形象,這個沒有明確正邪之分、性格糾結複雜的角色在當時的電影中非常難得,也顯得格外真實。

如果說《吸毒者》是姜大衛關注社會問題的一種嘗試,那麼同為1974年上映的《怪人怪事》則更加尖銳直觀。《怪人怪事》很難被準確劃分類型,甚至沒辦法說明這部電影到底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從沒有一部電影能像《怪人怪事》一樣如此直白坦誠的表現社會特殊人群,如此直截了當地暴露各種非主流的心理。在這裡可以看到對內衣比對女性本身更感興趣的性變態,偏偏喜歡低等妓女的上流人士,看到男性和女性的暴露狂,看到身形高大陽剛的同性戀,家庭優裕的偷盜癖,甚至還有分不清幻想與現實的小青年。也許這部電影並不像古典名著《官場現形記》那樣諷喻深刻,也不像卓別林喜劇電影那樣針砭時弊,但在鏡頭之後,導演姜大衛對於社會現象的感知和探尋呼之欲出。

事實上,姜大衛長達20多年的導演生涯中,無論是武俠片、喜劇片、罪案片又或是劇情片,這種敢于思考、創新的精神一直貫穿始終,從未改變。到了1981年,在姜大衛、秦沛和爾冬陞三兄弟的努力下,電影《貓頭鷹》問世,姜大衛自組元亨公司,自導自演,用荒誕的手法把目光投向演了20多年的武俠片。

《貓頭鷹》是一部非常先鋒的電影,可以說是無厘頭喜劇的始祖。電影講述了范士林(凡士林)、小小李(小李飛刀的徒弟)、大白鯊(小魚兒之子)大破貓公子(影射蝙蝠公子),救回皇帝三十六皇妃的故事。電影不僅對古龍電影人物進行了瘋狂的顛覆和調侃,同時通過誇張的道具和布景、大膽的人物與劇情設計,跟電影拍攝開了個大大的玩笑。例如主角見面要先跳一段「嘭嚓嚓」;喝酒要去名為「不夜城中心」的酒館,負責招待的竟然是古裝兔女郎;在劇情進行中,劇中人會突然「齣戲」直接面對觀眾說話,被暴打的配角撲倒在地會哭著回頭說:「為什麼這樣對我,我只是一個龍套。」這是何等新鮮的創意!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前有楚原的古龍武俠電影風靡一時叫好叫座,後有各大電視台武俠劇集大放異彩,這樣的嘗試不單單是瘋狂大膽,更是在電影觀念上的深刻創新與變革。

當然我們知道,大約十年後,一個叫周星馳的人將此類型電影推向了高峰。

到了1987年執導《不是冤家不聚頭》時,姜大衛作的導演技法更加成熟,拍攝節奏更加流暢。這部電影是當時流行的喜劇題材,講述了經常受騙的大齡女租客黃梅,和因前妻自作主張而「被房東」的海員余大地之間笑中有淚的愛情故事。藉由這部電影,蕭芳芳一舉獲得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95年,作為姜大衛導演收山之作的《不一樣的媽媽》與前作則大不相同,這部一反媽媽溫柔善良形象的電影令許多人至今印象深刻,當看上去溫柔賢淑、慈眉善目的馮寶寶對誤殺自己兒子的警察劉青雲展開瘋狂報復時,甚至令人產生恐怖之感。而相同之處在於:這部作品又為馮寶寶贏得了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尾聲

昔日名動江湖,如今笑看風雲

古龍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武林外史》開篇時,以「風雪漫中州」為題,用極其精簡的筆墨將少年沈浪挾風裹雪、獨自踏上江湖路的情形描摹得栩栩如生,令人不禁神往。提起這部小說,是因為在36年前,著名導演楚原的電影作品《孔雀王朝》講的正是這個故事,而在電影中飾演沈浪的姜大衛,擁有著同樣的大俠氣質與浪子情懷。

有人說,姜大衛最宜演盡天下浪子,傾盡千杯酒縱情江湖,大約是源自於他與朋友和兄弟之間肝膽相照的感情。曾志偉結婚時,約好兄弟縱情大醉誤了洞房;吳宇森落魄時,接濟生活不言不語便是兩年。他是個純粹而直接的人,愛他所有的朋友,有最純正的浪子情懷。但他的性情卻更像大俠,從台前到幕後,不變是君子丹心大俠風度。

實際上,他又可能只是你我身邊一個愛家的好男人,與同為邵氏演員出身的妻子李琳琳結婚數十載,夫妻恩愛,兒女雙全,如今父慈子孝,含飴弄孫——其實,當初兩個年輕人還是「奉女成婚」,沒有婚紗,也沒有喜酒,他們穿著牛仔褲去登記。結婚25周年時,姜大衛與李琳琳夫婦才補辦了婚禮,有子有女,歡慶一堂,模範夫妻相濡以沫的銀婚紀念,幸福不亞於新婚。

姜大衛是有武俠情結的,他曾多次說過喜愛武俠片,尤其是古裝片,因為在武俠片中所表達的那種情緒和浪漫,其他類型片中無法感受。

對於未來,姜大衛說,他還會繼續演下去。

對於江湖,有姜大衛,便有情有義有故事。

推薦閱讀:

什麼是江湖氣,什麼是書生氣,如何在江湖氣中保持一種書生氣?
江湖相術集成(1~2)
《江湖道》第十三章 殺身之禍
古龍,在江湖上的日子
某普通211大學學生遇到打擊後開始懷疑自己,產生困惑,尋求指點?

TAG:浪漫 | 江湖 | 漫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