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最高境界是見「自性」
05-31
修身養性內家拳:2016最具影響力中國武文化微媒體之一,專註武術、養生、禪修、修身養性等內容的分享,歡迎關注!聯繫方式:微信搜索 修身養性內家拳。
您的關注是中國武術發展最大的動力來源,謝謝!
修身養性內家拳官1群 (已滿)
修身養性內家拳官2群 340501087
溪聲書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靜身。——(宋)蘇軾《贈東林》
太極拳的源流,直追道儒兩家,太極拳講靜,也是從道儒兩家而來。
道家有老子所說:「清靜,爲天下正」,「不欲故靜」,故道教有專門講靜功修煉的《清靜經》。儒家同樣重視敬靜二字,強調心主乎敬,又主乎靜。孟子同樣強調「靜神」,「養心莫善於寡慾」。儒家經典《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所以,宋明兩代大儒如周敦頤,如二程(程頤、程顥),如朱熹,如王陽明,皆十分重視靜功的修煉。X
太極拳的靜功得自道儒二家(資料圖 圖源網路)朱熹甚至要求弟子半日打坐入靜,半日讀書。朱熹說:「動靜。靜者養動之根,動者所以行其靜。」這完全是練功的體會。朱熹解釋《大學》中定、靜、安、慮四種境界時說:「定如水之初定。靜則定得來久,物不能擾。處山林亦靜,處塵市亦靜。安則靜者廣,無所適而不安。靜固安,動亦安,看處甚事,皆安然不擾。安然後以慮。今人心中搖漾不定疊,遠能處事否?慮者,思之精審也。人之處事,於叢冗急遽而不錯亂,非安不能。」王陽明則有這樣的練功體會:「動靜,時也。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是謂體用一源……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清代湘軍名將曾國藩同樣練靜的功夫了得,他曾專門在日記中談到靜字功夫的重要。他說:「『靜』字功夫要緊,大程夫子成爲三代後的聖人,亦是『靜』字功夫足。王陽明亦是『靜』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外觀萬象內察心太極拳講「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大家首先要能夠體會何爲靜,才能明白怎樣去求靜,怎樣去制動。太極拳的靜,並不是人體通常所能理解的靜,一定意義上,是指看不見的神意氣的中和運動。入靜,是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一個重要的練功方法,是道家內觀之道的基礎。道家說:「神道深微,外觀萬境,內察一心,瞭然明靜」。「大道以虛靜爲本」,只有瞭然明靜,才能外觀萬象,內察一心。王宗嶽的《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語道盡太極拳的特點和練功方法。動靜開合,分陰分陽,闔然一氣,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陰陽悉具其中。
動中求靜,動靜合一(資料圖 圖源網路)近代楊澄甫在《太極拳術十要》中亦提出,「動中求靜,動靜合一」,「太極拳以靜禦動,雖動猶靜」。近代吳氏太極拳名家亦有類似的提法。這些古代、近代名家的體會,都爲我們理解靜在太極拳中的意義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途徑。太極拳真正的靜,是「至虛中生神,至靜中生氣」,是「心安則虛,則道自來」,是「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那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但是,我們現在練功的時候要求靜,是打基礎。太極拳練功講究一層功夫、一層體會;談靜,同樣首先要知道靜究竟有多少層次。不同的境界究竟有怎樣不同的感受。要做到入靜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因爲靜分很多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高級階段,是很難用語言描述的。不過,爲了我們練功的方便,我還是要爲大家講解一下太極拳的八靜層次,好讓大家到了某個階段時就有某個階段的參考。動靜層次看功夫簡單劃分,太極拳的靜有如下形式:安靜、平靜、甯靜、虛靜、定靜、真靜、靈靜,最後是清靜。這個靈是靈活、靈動、靈性之靈,是靜中有動,而且是大動,是「動靜如一」,意涵深遠,其中可以真正體會太極拳神意氣的中和所産生的「以靜制動」的功效,所以層次就很不一樣了。太極拳講靜,講「以靜制動」,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動,這就是「收心猿,拴意馬」。在靜字上下功夫極深的曾國藩的體會就是「心欲其定,氣欲其定,神欲其定,體欲其定」。所以,心先要安靜下來,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幹擾,所謂「收心離境」是也。我們初練功時,仍是一個常人之心,雖然站在這裡了,但念頭一個接一個,猶如野馬奔騰,所以要先求安靜。能安靜下來了,這時腦子裏還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沈澱,動多靜少,但我們的心要慢慢靜下來,逐步排除這些沈澱。這時還會感覺到意集中不了,心較散逸,這是安靜階段的體會。定靜、虛靜的狀態對自己的心身兩方面的體會還不是十分真切,腦子不清醒的靜不是真靜。我們所說的靜,腦子裏要很靈活、很靈敏,要知道心腹當中的很多變化,但這許多變化我又可以不去管它。所以我們再往下講的定靜,是腦子裏有很多圖像的産生,我們都清清楚,比如一個風景、一朵花、一個動作的念頭,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裏不動,你的意不轉移也不走,那時就是定靜的狀態。
這叫前念已去,後念未生,定在那裏,中間的那個圖像你拿住了,但並不代表前面那個圖像空掉了。這還不是三際托空的那個地方,佛家的三際托空,是要以清清楚楚的觀心,也就是收攝六根,觀察這個念頭。不要壓制它也不要做功夫,只是看著這個念頭流過去了,後一個念頭還沒有來之前,中間有個「現在念」,現在念要做到空空蕩蕩,清清淨淨,中間這一段空,就是三際托空。但我們現在的功力還不夠,還不能夠做到將三際截斷,但我們能夠體會《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能看清楚這個念頭,我將它定住了。好像看DVD定樣一樣,那就是定靜。這時候,才開始講控制圖像,逐漸控制了身體裏開始産生的變化,好像有同學談起做單鞭動作的體會,一個念頭定在那裏,只要念頭不轉,身體也可以完全不轉,一定幾分鍾、十幾分鍾,但這時不動還不好,因爲這時所産生的變化還達不到身上全部是空的。再往下,真靜才開始出現,我這裡不動也不想,定是定在那裏了,但是腦子裏很清楚,覺得裡面有東西動了,這時就是「住無所住」。要注意,這個時候還要體會身上是不是松開,只有身上松開了,才能體會這種靜,這就是爲什麽我們要將松靜放在一起講。前面不松的話,這些狀態都體會不到,一定要松開以後才能達到真靜。恬談虛無真氣隨真靜了,身體內部的氣血流動,內勁運行,很多現象就産生了,這時還沒有産生大動,産生這個靜的時候,還沒有「致虛極」,此時你松的條件愈好,感覺到身體愈來愈柔軟,才能開始體會到你是不動的。但是身體裡面有東西動,外面沒有東西動,這時身體裡面的動就愈來愈明顯。明顯到什麽樣的程度呢?比如說身上會疼痛,背上會疼痛,裡面細小的東西會疼痛,這個階段內氣還不夠暢通,但開始換勁,內勁因靜而得以和順産生,開始生機勃勃,健身養氣的狀態就開始起作用了。這就是《黃帝內經》中講的,「恬談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真氣隨(資料圖 圖源網路)這時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態、我們的情緒得到調整,精神得到安甯,身心都得到鍛煉,由此接著往下,到了靈靜的狀態,才能體會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日靜,靜日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日明」。人爲萬物中最靈敏者,所以我們講靜的狀態,要守靜篤。守就是把持,拿住,不要放,守住那個靜的變化,篤就是忠厚老實,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狀態,「歸根日靜」,就是說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夠得到靜,這個根就是本來從那個地方來的東西叫根,那個時候才是靜。
「靜曰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日明」,就是說到了這個時候才知道恆常的道理,就是永恆不變的東西,那個是常,這時你就明白了,什麽都明白了。複命就是回到那個最根本的來源,如果說到了這個境界,你就知道了。這時就能看到萬事萬物的變化,就是「夫物芸芸」,萬事萬物都是那麽多,但它要歸根,歸根就是反。這才能了解到靈靜狀態的意義。靜本身是不動的,但靈是動的。這是指道的本體是虛無寂靜,但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道生萬物,是由無而有,複歸於道,是有歸於無。所以歸根,用我們練功體會來解釋,就是萬物複歸於本性。到這裡才知道「常無,欲以觀其妙」。這時候反而能感覺到身體的靜的狀態下有很多的運動。可是盡管有那麽多的運動,它又是靜的。我們說太極拳動靜如一,就是說真正到了靈靜的階段,則是「道居而慧生」,由虛靜而引發出的內氣,充盈圓融,反而讓你心氣合一,湛然寂定。所以,練功講靜,一般來說,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的。講靜,一般都要經過這樣幾個階段才能夠真正體會明白。當然,我們這是講練功的過程,功力高了以後,可以一下子就到靈靜的階段。到了靈靜的時候,就是我現在跟你們講話,一直在講話,我也可以是靈靜的。因爲它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就是動靜同源,動靜如一,所以它是靈,又是靜。在靈的方面,你可以感到自己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存在,而且是十分靈動的,活活潑潑的,不是滯礙的,在靜的方面,你又覺得可以控制某種機、某種勢。美國NBA的一些優秀籃球運動員在談到自己打球的經驗時曾經有這樣的體會當他們進入特別投入的高潮狀態時,會感覺到整個球場都非常靜,別的球員的動作都相當緩慢,有時甚至感覺到整個球場都不再存在,周圍的觀衆都不再存在,只有那個籃球存在,而且自己可以非常輕松地將那個籃球放進籃筐,這種狀態實際上就是一種靈靜的狀態。「道常無爲,而無不爲」,氣機的啓動,內勁的轉換,神意氣的開合鼓蕩……到這時你才知道,我們講的這麽多東西,實際上是同一個東西。不過,太極拳講靜的最高階段還是清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清靜,爲天下正」。到這個階段,是要動靜二相皆不著,渾渾穆穆,連靜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這時候就是真正見到「自性」了,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白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時代早已不缺所謂「好」的方法,
缺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親身的體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