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尊嚴死」,想接受不容易

  今年6月,「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正式成立,它力求通過協議,讓人自己選擇離開的方式,做到尊嚴死。

  堅持還是放棄,牽涉了文化、倫理、法律、醫療等太多問題。

  這道選擇題,需要全社會一起探尋答案。

  行動

  「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

  倡導「尊嚴死」

  到底有沒有一種途徑,讓患者自己選擇離開的方式?

  今年6月,「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正式成立。該協會通過讓人簽署「生前預囑」文件,從而幫助人們有尊嚴地走向生命終點,實現「尊嚴死」。

  「尊嚴死」並不等同於「安樂死」,並不提前結束人的生命,而是在尊重個人意願的前提下,不延長自然的生命。病人也可以選擇用各種醫療手段延長生命,重點是出於個人意願。

  這項工作其實早在7年前就已啟動。2006年,包括陳毅的兒子陳小魯、羅瑞卿的女兒羅點點等人在內,一批由政府工作人員、醫學界和學術界人士組成的倡議者創辦了「選擇與尊嚴」公益網站,希望通過「生前預囑」來實現個人對死亡方式的選擇。

  「生前預囑」是人們在健康或意識清楚時簽署的一個文件,說明在不可治癒的傷病末期或臨終時,自己需要或不需要醫療護理的指示文件。

  「選擇與尊嚴」網站支持「生前預囑」的填寫,這也是中國首個民間「生前預囑」文本,截至7月30日,該網站已有90多萬人登錄,共9580人完成了「生前預囑」填寫。

  支持

  「尊嚴死」這項工作

  有醫院一直在做

  在鄭州人民醫院掛職院長助理的陳小兵說,這項工作他們其實也一直在做。

  在省腫瘤醫院當醫生時,一旦遇到病情不可逆的患者,他們會和家屬反覆溝通。

  「很多病人會在醫患溝通記錄上簽字,表示生命最後一刻,拒絕任何有創搶救措施(氣管插管、心臟按壓等)。」陳小兵說,但即使這樣,一旦病人真正出現心臟驟停,還需要和家屬再次溝通。

  省腫瘤醫院ICU主任周東民也支持這個做法。

  省腫瘤醫院ICU的病人,病情都是重中之重,在這裡工作,要承擔更多壓力,面臨更多生死。可是,他們還不得不投入很大精力,去做一些無謂的搶救。

  陳小兵說,有些治療就是為了滿足家屬的要求,走過場,造成病人花錢受罪,醫院浪費人力物力,還過度消耗了國家醫保資金。

  有人統計,人一生的醫藥費,最後時刻佔七成以上。

  顧慮

  沒有統一標準和法律保障,誰來執行?

  河南省生命關懷協會秘書長劉翎對此卻深有顧慮。

  「生命與死亡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誰來做主,有沒有明確界限?」劉翎說,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任何決定都不能草率。特別在醫保政策不完善的情況下,有些人是因為沒錢而放棄生命。不管是堅持還是放棄,應該尊重個人的選擇。

  周東民同樣有這個顧慮:「就算病人簽下生前預囑,經過司法公正,但決定是否終止治療,由誰來執行呢?」周東民說,目前第三方機構基本不完善,醫學界沒有統一標準,也無法可依。而且患者和家屬的意見不一致怎麼辦?

  剛剛送走父親的老何說,如果有這個標準,家屬放棄時心理壓力也不會那麼大了。

  觀點

  老齡社會、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中國人承擔更多生死壓力

  而更大的阻力來自傳統觀念。

  陳小兵說,中國的傳統觀念都教人如何延年益壽,一提到死都不願意麵對。

  患者住進ICU,醫療費用平均每天都在萬元左右,但為了維持這個傳統,很多家庭都在咬牙堅持。

  昨天,河南商報聯合河南一百度調查顯示,一旦自己出現腦死亡或深度昏迷,65.7%的人選擇放棄治療;而一旦這個角色變為親人,55.9%的人則選擇堅持治療。

  「這說明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換到親人身上,都難捨這份親情。」周東民說。而在他看來,老齡社會、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讓中國人對於生死承擔了更多壓力。

  8月10日晚,一位15歲的孩子在省腫瘤醫院ICU離世。他是家裡的獨生子,在ICU,只是延長了7天生命。

  周東民說,面對兒子生命最後一刻,堅持還是放棄,父母面對的絕不僅僅是一道選擇題。

  「尊嚴死的背後,其實牽涉了文化、倫理、法律、醫療等太多問題。」周東民說,他充分理解患者家屬那種撕心裂肺的痛。

  呼籲

  全社會參與臨終關懷

  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人的生命最後時刻,最希望能和家人在一起,可是一旦住進ICU,家屬每天探視的時間只有半個小時。

  周東民說,如果有個病區,能讓臨終病人和家人待在一起就好了。但想起醫院緊張的床位,他隨即否決了自己的想法,這不可能實現。

  對於選擇自然死亡的患者,醫生無法終止他們的生命,他們的結局,就是戴著氧氣罩一直到離去。

  不久前,一位病人出現腎衰,通過血濾,再活幾個月也沒問題,但他強烈要求回家,4天後離世。

  而在台灣,約一半的腫瘤患者死亡前接受過安寧療護照顧,陳小兵說,也正因如此,台灣腫瘤患者的死亡品質排名全球第十四、亞洲第一。

  他介紹,安寧療護照顧的地點在安寧醫院,這裡不僅有醫生,還有社工、牧師等,這是整個社會協作,對晚期癌症患者開展臨終關懷。

  「我們倡導生前預囑,其實根本也是要給患者更多尊嚴,為他們離世時減輕更多痛苦。」陳小兵說。

  而在他看來,要讓大家更理性地面對死亡,死亡教育必不可少。

  同樣在台灣,死亡教育是醫學生的必修課,課程的目的是讓這些未來的醫生更從容面對生死,同時,要學會如何和病人溝通。

  「內地也急需補上這一課,否則尊嚴死根本沒有推廣的根基。」陳小兵說。


推薦閱讀:

你日收入高,才有尊嚴
碰什麼,也別碰男人的尊嚴
這個男人讓慈禧喪失了最後一絲尊嚴,他是誰?
臨盆一跪,殺掉女性最後的尊嚴

TAG: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