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生實乃幸福快樂人(續一)

二、讀書的作用持續深遠

什麼是讀書?如果說是文字的出現將人類送入了文明社會,那麼,於文字閱讀能力的掌握與否,可以作為劃分文明人與非文明人的標誌。而作為個人,經歷總是有限的。諸如活在現在的人,就無法弄清以前的古人是怎樣生活的;也無法弄清以後的人會怎麼生活;正如幹這一行業的,就無法知道其它行業,也即俗謂「隔行如隔山」;而且,即使是干本行,就不一定能知道它的歷史、它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今天的……所有這些,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自然也就無法談起會有什麼經驗了。如果不想坐井觀天,應該通過什麼途徑來了解呢?這自然也就只有通過看書,通過看別人的經歷、經驗的總結和描述!要搞清楚讀書的內涵,還要從「學習」的概念說起。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指一切獲得知識及其活動的過程。包括書本知識的學習和實驗實踐中的學習。狹義的學習指的是書本知識的學習,即指讀書。從廣義的學習來說,學習是涵蓋一切的,生活即學習,工作即學習,性格即學習。學習是人的第一特點、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學習是人生的智慧之燈。從狹義的學習來說,書本知識的學習是人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形式。一方面,光有書本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不能讀死書,死讀書;另一方面,人的生命有限,時間有限,而人類積累的知識太豐富,任何人不可能任何知識都從實踐中開始與獲得。火是燒人的,難道非得親自去試一下才知道嗎?因此,讀書,即書本知識的學習便成為十分重要、十分必要、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與學習方式了。僅有書本知識的人不一定能成功,而成功了的人中則是有書本知識的人,即使有,也是個別現象、偶然現象而已。在今天,已是知識經濟時代了。知識經濟時代給有文化、有知識的人帶來機遇與成功。所以,讀書的內涵,就是與書本知識的學習目的、狀態、時間、心境、方法等相聯繫的行為過程。簡單的說,讀書是個理解、汲取並整理書寫文章知識的行為過程。

讀書是一種享受。古人云:「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憤之讀之以當金石琴瑟」。錢鍾書也說過:要將學習當成一種事業,當成至高無上的享受。許許多多的名賢聖哲總是廢寢忘食,摒棄世俗的喧囂,物質的誘惑,而甘願承受清苦的書生生活,攀登於書山,倘徉於書海。因為事實上,這並不是受苦,而是享受巨大的無與倫比的歡樂。在書的耕耘下,我們的心野由荒蕪而茂盛,由漠然而多情,由呆板而生動。這不是一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境界嗎?這不就是「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懷么!書中滋味無限,或推敲,或思考,總能使思想升華,如同處於仙境。讀書確實是一種高級的享受。沒有哪一種享受,能像讀書帶來的享受那樣悠長和持久。書是夠用一輩子的乾糧,是一把解開疑團的萬能鎖,是一扇窺視世界的窗口。讀書等於把生活中貧困的日子寂寞的時光兌換成巨大的享受時刻。讀的書越多,越深入,越感覺到世界的廣大、知識的無涯、思考的無窮,而人在其中的命運也越切近,越飄渺。養成讀書的習慣實在享之不盡,受用無窮。一是求知的享受。獲得知識的過程與獲得知識都是一種精神滿足,一種精神的愉悅。書,是人們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的記錄。書里的世界很精彩,每一本書都是一扇窗戶,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戶。讀書,使人通過這一扇扇窗戶,看見外面世界的精彩;讀書,讓人走進一個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在書中可以會見到許許多多比日常生活中更精彩的人物、比日常生活更有趣的故事;讀書可以使人接觸各種思想,有的可以引起爭辯,有的又使人感到妥貼,有的可以興起思潮,有的又可以平靜如鏡;讀書可以使平淡的生活波濤起伏,也可以使灰暗的人生螢光四溢。有好書作伴,即使在狹小的空間,也能上天入地,振翅遠翔,遨遊古今;漫長曲折的歷史和浩瀚無盡的宇宙,都能溶匯於心,化作滋養靈魂的清泉。求知的最高境界是悟道。悟道,即追求真理,理解事物的客觀規律。用革命者的說法是尋找馬列主義,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實現共產主義而戰成領袖或成烈士。朱熹《春日》詩「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表面上是寫春日,實際上是寫作者悟得儒家之道的快樂與感受。當然,求知者,眾;悟道者,寡。而我反覺得求知高於悟道,道之為道,還在於它是說不清楚的東西。讀書才能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從單純的獲取知識進入藝術欣賞與審美高度。讀書能夠使人不斷增長職業智慧,能使自己的閃耀著睿智的光彩,充滿著創造的快樂;能夠促使人去思考人生,從而實現自我人生層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華。二是情感的享受。讀書,不僅是人尋求思想的營養,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擊與交流。讀書是一種情趣。讀書的過程是情感享受的過程。品一味書香,悅一生心情。讀書是愜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特別是身心放鬆地進入讀書的狀態,讀書帶來的是一種寧靜和安詳的情感享受。其實,讀書的享受至為最簡單的一種意境,是一種靜態的,個人在獨處狀態下吸收知識,明白事理,領悟情感的享受。因為從紙上的文字到心靈的圖像需要藉助讀者完全個人化的思考和想像才能抵達,這個過程使你比旁人更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看天文地理,會明白生命的偉大和個體的渺小;看哲學宗教,能加深對自己信仰體系和善惡觀念的理解;看文學歷史,能鍛煉自己的審美觀、洞察力和責任感;即使是看情色作品,也可以從自己喜歡的方式和角度來了解性愛的真相;文字的光芒總在愁苦之外,書籍帶著墨香的文字有晦澀也有優美。讀書,是一種潛存於靈魂之中遊離于思想之外使人愈加高尚的事情;讀書,常讀得淚雨滂沱,實是情感的一種高級享受。在人類的各種各樣的享受中,別的享受都有盡頭,讀書卻是長久的人生最大的享受。只要還活著,還能用眼用腦,便能繼續讀書,繼續享受這永不會失去美味的精神佳肴。三是意境再創造的享受。好書、好詩必有好意境。讀書是對作者創造的意境的再創造。魯迅先生年輕時發憤讀書,購書數千卷,日夜攻讀,學識日長,以至於「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的博學程度。毛澤東一生讀書無數,博古通今,他才能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何等的豪邁。因為他們已經把「神」融入書中,他們真正的得到了真正的再創造的享受。思想的最深入的部分,感情的最動人的部分,頓悟的最奧秘的部分,對人性的探索與對迷惑的追問,往往都在意境的再創造中得以理解,得以升華。

讀書是一種快樂。讀書向來稱為雅事、樂事。明代學者李贄在《讀書樂》講:「讀書伊何?會我者多。一與心會,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繼以呼呵。慟哭呼呵,涕泗澇沱。歌匪無因,書中有人。我觀其人,實獲我心。」讀者與作者共同達到了碰撞、交流、會意、共鳴的境界。人生是道風景,快樂是種心境。學習,是一件樂事,亦苦亦甜,時苦時甜,在其過程中就會擁有收穫。繽紛的歲月,快樂的人生,讀書是快樂之源;讀書使人領悟到快樂的真諦!讀書樂,樂讀書,樂從何來?首先在於讀書啟迪智慧,讓人耳聰目明。然而智慧是塊璞,需要讀書來雕琢。用時興的話來講就是:讀書打造我們處身的社會,打拚職場的精神素養。讀書的過程就是用前人的頭腦充實自己頭腦的過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過程。正因為讀書能盡情延展生命的質與量,濟人之短,補人不足,「朝聞道,夕可死」,才成為讀書人的最後追求。有求知慾望是身心健康的一種表現;得知未知之事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樂趣。是啊!要想讓自己耳聰目明,讀書是最好的方式。其次在於讀書能淬鍛、凈化心靈。一本好書,是作者的心靈剖析史,也是讀者的心靈鍛造史。說破讀書本質,「心靈」而已。讀書不但明天下國家興亡之理,而且可充實自我知能,薰陶自我品行,融鑄思想性靈,提升思維層次,恢宏志節器識。讀書還可以反身而誠,修養心性,激盪腦力,增廣見聞,消磨時間,排除煩惱。置身於書中,如同插上了夢想的翅膀,穿越了時空的遂道,沒有了世俗的束縛,沒有了愛憎的羈絆,有的只是純凈的靈魂在高空中自由的飛翔。讀一本好書,能感到一股清澈的泉水,流過心田,凈化心靈,特別是通過長期的讀書能夠養成一個充實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成為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無論一生中遇到什麼樣的風浪坎坷,都能夠保持一種「世人皆醉惟我獨醒」、世人皆濁而我獨清「的平常心態。再次在於讀書能帶來愉悅,心高氣爽。讀書之樂須盡歡。讀書是最高尚的娛樂,是最富想像力的藝術,是與偉大靈魂的直接對話。讀書帶來的是時空的擴展,是人生的充實和人生的絢麗多彩。讀書令人無憂無慮;讀書令人回味無窮;讀書令人神清氣爽。當某句古詩直抒我們的胸臆時,就感到快樂!當某段文字與我們追求的信念相同時,就感到快樂!當某篇文章在我們眼前描繪出一個夢想殿堂時,就感到快樂!讀書多了,手也有些痒痒,心有所思,意有所想,提筆賦詩作文,有自己的作品傳世,那是後話,另一樂也。人的一生如果能養成讀書的習慣,實在是一件快樂無比並且受益無窮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境界。

讀書是一種福氣。人識了字,最大的實惠就是讀書。清人張潮說:「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法國作家左拉說過,愚昧從來沒有給人帶來幸福,幸福的根源在於知識。人類最後的完整的幸福是在腦袋中完成的。最完整最純粹的幸福,便在書中。首先,讀書成為人的生命和靈魂中不可或缺的需要和願望。愛上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它往往決定一個人未來的命運以及生活道路。每個人都有他的少年時代,或者是快樂的充滿朝氣的,或者是寂寞的略帶苦澀的,少年時代有太多的夢想,也有太多的空白。世界上最豐富的資源是智力資源,而且智力資源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資源。書籍是人類靈魂的彼岸,讀書是擺脫蒙昧的金毯。讀書給我們最大的啟悟就是謀食的工作與生命興緻的同一,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休息。對用腦力處理事務的人來說,讀書是一種解脫。書籍既然總結了人類的一切財富,總結了做人的經驗,那麼讀書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知識、才能、氣質。讀書可以使人增長見識,擁有智慧,懂得道理,使人的靈魂得以升華,更可以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完整的人感受與世界同在的幸福。讀書不僅是要增加知識,更要逐步地彌補自身缺陷,惟有如此,方可稱「漸入佳境」,而「有厚望焉」。書是號角是燈火,能喚醒和照耀人們對錦繡前程和美好的精神品質的渴望與追求。讀書使人有信仰有希望;讀書使人擁有一個一個智慧的頭腦,讀好書使人學問至明至深,終身受益。「美麗人生從這裡起步,精彩未來在這裡打造」。其次,讀書是心靈旅行的過程。好書是開啟心靈的鑰匙,是讓人奮進的催化劑。讀書無疑是打破自身小境界的最好處方。讀書時與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強烈共鳴,有一種溫潤的感動。一個個小小的故事,反映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很真實,很打動人心。比如:在心情愉悅時,朗讀:「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時會豪情滿懷,超越自我;在意志消沉時,在畏難徘徊時,想起屈原放逐仍賦《離騷》,孫子臏足而有《兵書》;想起海明威說的「生活就上毫不妥協」,懦弱的心靈又恢復了往日的自信;在寂寞孤獨時,在遠離親朋時,是書使人陷入往日的回憶,故鄉的夢境;失意時讀書,可以使人重振旗鼓;得意時讀書,使人頭腦清醒;疑惑時讀書,可以得到解答或啟示;讀書可以使躊躇滿志的時候心態變得平和,也可以在沮喪失落的時候化解去心中的愁緒。心態決定命運,把讀書當作一種樂趣,生活就會變得美好起來。讀書的幸福就這麼簡單!再次,讀好書交好友,使人品至誠至正,一生坦蕩。任何一種真理不是偉大人物的心血來潮和偶然發現,而是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鬥爭的結晶。讀書是與真正大人物的思想、見識、情感、語言之間,哪怕只有一次乃至一瞬共鳴,這一輩子就算是有福了。思想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也只有思想著才是幸福的。多與大師交流,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讀好,做個讀書人,以書為友,開卷有益,這些哲理不會被歲月的屐痕所泯滅,反而隨著人們讀書實踐的深化和讀書經驗的積累,迸發出更為耀眼的火花。即使到了今天電子讀物琳琅滿目的時代,「開卷有益」依然如故,做個「讀書人」不失為新時代的基本的角色認同。

讀書是一種消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消遣是讀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不必對其褻瀆、輕視,應予一定的重視。既然可為了消遣而讀書,就不要為讀書所累了,隨性而為吧。常言道:「讀書最好,吃飯最難」。對許多人來說,讀書可能就是一種茶餘飯後的消譴,是精神飢餓的快餐,是解脫疲勞的烈酒,也是驅逐寂寞的野曲,是於輕鬆閱讀中產生的某種快感。真正的「讀書」,不僅在讀「書」,更在「讀」所達到的「境界」,只要進入了,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應該說任何讀書都有功利性,追求輕鬆、愉悅、消遣也是一種功利。不能否認,不同讀者群體存在著一定差異,但是人們精神需求需要消遣性讀物是人類所共有的。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激烈的市場競爭,沉重的生活壓力,未來的變化莫測,以及什麼升學、求職、待崗、疾病、安居、養老等等現實問題已經讓人們心力交瘁。在這種緊張的生活狀態下,讀幾本消遣性讀物,不啻也是一種精神的解脫,情緒的放鬆。把讀書真正當成一種業餘愛好,通常是手邊有什麼書就讀什麼,長此以往,卻也開卷有益,慢慢便也讀得滿腹經綸起來,比不讀書者多出幾分書卷氣和知識分子味道來。書海覓珍百趣生。無論人們怎樣評價讀閑書的意義和作用,似乎都不可能忽略讀閑書所帶來的情趣;也無論人們怎樣功利於生活,似乎也不可能否認讀閑書所衍生的收益。

讀書是人成長的一種需要。人的天賦、品格、能力確有差異,可粗分為天才、人才、庸才。但天才很少,多數是人才。不管什麼才,都會離不開勤奮讀書。讀書是人成長的基石,是精彩人生的開始。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閱讀史。人的心靈是怎麼發育的?很多人沒有思考過,實際上人的精神的發育最重要的載體就是閱讀書籍。因為人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也沒有辦法從父母那裡通過基因來拷貝、遺傳。閱讀不僅是一個民族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人都要重新面對的問題。沒有閱讀就沒有個人心靈的成長,就沒有人的精神的發育。「閱讀」已經成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為生命存在的標誌。古時有「華屋亦可不造,良田亦可不置,詩書不可不讀」的戒條;如今也流傳著「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的口頭禪。所以,讀書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興趣與愛好,而是一種須臾不可捨棄的強烈渴求與本能需要。書之於人的確是生命的重要支撐。人們用「精神食糧」來比喻書籍重要作用,通俗而形象。「民以食為天」,書籍永遠是人類的終極需要之一。讀書,撥亮的是人的心燈。善於讀書的人,不光停留在一種享受的快樂,他懂得在書中想像,在實際生活中找尋自己的蹤跡,於是他需要用語言表達去創作,由讀到寫,就是一個實質性的偉大超越。《人才學》書中講,人才成功有五要素:德,指道德品質。包括世界觀、人生觀、事業心、理想、情操等。識,指見識。包括認清時代的潮流,把握歷史方向,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抓准要研究的課題等。才,指才能。包括觀察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學,指各種學問和知識。體,指健康的體魄。五者之中,體是基礎,學是根本,德是統帥,才是戰鬥力,它們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可是,一個人光有健壯的身軀是不能夠自如的立足於社會的,必須還要有足夠的知識來充實身姿、充實頭腦。人離開了書,就像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人若缺乏知識,就猶如鳥無雙翅,戰士手中沒有武器一樣,縱然有愛國之心,也難酬報國之志。學習是一種精神,也一種境界。不注重讀書,腦袋空空如也,思想就必然會喪失先進性。許多事實證明,學習上的滑坡,往往也是思想道德滑坡的開始。孔子說,「仕而優則學」,意思是做官有了餘力就要學習。這句話用在領導幹部身上,可以把這個「仕」改為幹事的「事」字。就是說,在做事之餘要加強學習和修養。然而,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並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不學習的危害性。有的把學習不好當作是「光榮的缺點」,總感到自己學歷不低,水平不錯,現有知識和能力已經足夠了,用不著再學什麼東西;有的從思想深處就沒有想學習,以為憑藉自己的權力、交往和聰明就可以左右一切;有的心浮氣躁,一邊喊時間緊、工作忙,一邊把寶貴的時間用於迎來送往、交際應酬之中。如此這般,「能幹成事嗎?能幹成大事嗎?」學習是重要的,對待學習的不同態度,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追求,代表著不同的發展趨勢,也必然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重視讀書,重視思想改造,是成就事業的關鍵。一個人只有當藉助書籍進入精神世界,洞察萬物時,才算跳出現實的局限,才有了時代和歷史的意義。選擇讀書更是風帆得以起航的動力,物質追求只是一種暫時的滿足,而精神上的揚帆才是一個永恆,無價的旅程。物質上的富裕只是過眼雲煙。霓虹之下,便是一種空洞,一種無聊,一種虛脫,最終是滅亡。正所謂 「一日三餐為養命,天天讀書為養神,有命無神枉一生。」

讀書是修身養性之道。作為自然的生命,需得「雕琢」方能成為真正意義的人,而「雕琢之器」就是讀書。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讀書是鍛鑄的重要一環。讀書是一種文化的修養,氣質的純清。讀書,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能力的提高,藝術的沉澱,形象的塑造。古言道:「不讀聖人書,難有聖人德」。讀書,令人睿智豁達優雅美麗。讀書之人在舉手投足之間,常常展現出書卷之氣,往往有一種奇妙的氣質,嫻靜、睿智之中又帶著幾分才情;自信、沉著之間又夾雜著些許憂鬱;言談間溫文爾雅,像江南貴如油的春雨,胸中卻能吞吐風雲,如漠北獵獵作響的秋風。讀書可以改變平庸擺脫俗氣。平庸俗氣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度。平庸俗氣者什麼也不缺少,只是無感於外部世界的精彩,人類歷史的厚重,終極道義的神聖,生命涵義的豐富。其實,讀書的過程就是人格趨於完善、社會漸於和諧的過程。俗話說,凡病可醫,唯俗病難醫。有許多名人名家認為,讀書多則積理富,氣質換;遊歷廣,則眼界明,胸襟廣,俗語病可除。古讀萬卷才能不俗,變換氣質才能不俗。讀書絕不止於「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它還讓你「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畫家張大千說:「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人要讀書其中一個最大的理由就是要改變平庸擺脫俗氣。人上一百,種種色色。人生活在錯綜複雜的世間,難免有高雅平庸之分,秀氣俗氣之別。倘若消沉於其中,或一味地隨波逐流,放任性格中庸俗惡劣的那一方面因素自由地發展,其結果毫無疑問將會變成一個極其平庸且碌碌無為的人。人要擺脫平庸俗氣,就要讀書,「古今澆灌」,陶冶情操,排棄粗鄙,大開茅塞,滌洗俗氣。脫離「低級趣味」,改變自己的氣質,提高精神境界。書籍能把遼闊的空間和漫長的時間澆灌給讀書人,能把一切高貴生命早已飄散的信號傳遞給讀書人,能把無數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醜陋一起呈現給讀書人,於是能夠改變人生的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能夠改變人的精神、氣質和品性。俗話說:書中乾坤大,下筆天地寬;胸中有詩意,談笑自嫣雅。讀書可以入靜使人平心靜氣。有位詩人寫道,有一種美麗是靜謐,有一種境界是詩意,有一種享受是閱讀。在一個名利喧囂與沒有激情的年代,惟有讀書給人的心靈以平靜。一個人接觸外界必然被紛擾。作為個人來講,慾望過於旺盛,就容易產生很多不滿,而你不可能都達到目的,會勞神傷身。只能盡量多讀書,少想其它的,限制自己的慾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讀書可以和古人對話,和偉人聊天,與有志之士交朋友,使心胸歸於淡泊與寧靜,在醉心於功名利祿蠅營狗苟的人中卓爾不群。讀書是一種啟示,是一種積累,堅持讀書是一種沉澱思想的最佳方式。讀書不僅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更多的是在體會書中的韻味,更多的是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悟性。事實表明,堅持讀書,贏的不光是知識與才幹,應該還有精、氣、神。所以,讀書是一種深度的安靜,人在安靜的地方呆長了,心也會得到調養。讀書不僅能使人安神心靜,還能使人浮想聯翩。凝聚心神,潛心於書本,在精神之無涯領域遨遊,世俗的煩雜事務可以不聞不問,只有心靈綻放出她的全部幽靜、豐厚與魅力。快樂就是有目的地活著,一個沒有目標活著的人,他會快樂嗎?不會,因為他整天過得空虛,沒有真正的朋友,生活中只有「吃、喝、玩、樂」,他吃飽了,喝足了,玩夠了,樂過了,他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得到!讀書可以解氣除煩。說讀書解氣:其一是讀到好書,心中暢快;其二是好的文章,就是一個活的生命體,內中充滿著某種氣感,這種氣感,體現了文章的精神品質。我們要不痛苦的話,一是減少慾望,不要什麼都想要,不要吃的穿的戴的玩的什麼都和人家攀比;二是消除無知,要學習,要讀書。在書海里遨遊,可以忘記書外煩心之事,又可從書內獲取知識。所以讀書是擺脫痛苦的捷徑。人們在繁雜紛亂的社會中生活,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和逆境,總會產生一些煩悶和氣惱。如今這時代把人物化了,一切都皆化了錢。書籍能帶給讀者是超越文字的無限廣闊的感受空間。其實,生活本身就是或陰暗或絢麗的組合風景,在前行的漫漫路途中,總會有溝壑攔住我們的去路,使心困頓、無法排遣。這時,遠離喧囂,遠離浮躁,安於靜水,走近書架,挑一本適合自己的好書,不為作學問,只為籍此一種方式來尋求心靈上的自我平衡、自我解脫。書中閃爍著哲學家睿智的語言和絕妙的思想,心頭涌動著的是感激與快樂。消除錯誤的思想和行動,注入快樂,比割除身上的腫瘤和膿瘡還重要。要想得到快樂,就必須培養快樂的心理,不為別人的批評而不快樂。人與人相處產生一些小矛盾是難免的,只要大家都寬容一些,多為別人著想,就能化解矛盾。這樣,心中就會豁然開朗。幾乎每個人都曾有被誤解的時候,但別太在意。流言止於智者,當別人的口水噴來時,不用急著去辯解,也不必急著和誰劃清界線,以坦然的姿態面對一切。如果你堅信自己「身正」,就別怕「影子歪」,時間自會還你公道和清白。

讀書是放鬆身心的休息方式。有人說:「讀書不能確定人生的長度,但能增加人生的寬度;讀書不能決定人生的起點,但能延長人生的終點。」博覽群書,不出門就走遍大千世界,不出門就訪遍世界名人。當我們心力交瘁、躁動不安抑或沮喪空虛之時,我們走進書齋,打開書本,親近書香,它可以讓人忘記一切憂愁煩惱,讓人盡情地在書海中暢遊,便會成為你盡情馳騁的博大世界,成為你暢遊不盡的寬闊的海洋,人的心靈會得到至真至善至美至純的陶冶,獲得許多知識。書里有豐富的世界,一讀書便忘記了一切,自己完全成了書中的主人。書中的縷縷清香會使人融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在體味歷史的博大中,在感受美文的韻味中,在思悟哲學的精深中,靜靜地凈化靈魂,讓生命在安詳自由的狀態中飛越時空和跨越無際,輕撫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或憂或怒,或喜或悲,都是情不自禁。無數代哲人和智者在書中描繪創造的那些博大的世界,總是萬紫千紅滿地春。讀書,就是在經受社會文化的洗禮,好書可修身、可銘志,可以改變人。讀了好書,也就從外界上供給了提高和優化自己的可能。讀書使人更加熱愛生活。人生絢麗,知者不惑。正如高爾基所說:「讀書有時會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義,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閱讀,是一種溝通,歷史的殘缺與完美,現實的動蕩與平靜,世界的無奈與精彩,生活的苦澀與醉人,無不在閱讀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離;閱讀,是一種明悟,無論是家存詩書還是窖藏老酒,無論是古韻京腔還是真草隸篆,無論是軒轅古藤還是華夏新枝,無論是百家經典還是大眾俗語,沒有閱讀便沒有睿智、沒有深邃、沒有長袖闊帶的文氣、沒有風流倜儻的洒脫。所以,珍惜閱讀,便是珍惜美好。閱讀如一首歌,歌到情處淚雙流;閱讀如一杯酒,酒將醉時笑語愁;閱讀如一首詩,詩言有盡意難盡;閱讀如一杯茶,茶香滿口情悠悠。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得的是保持一種健康向上的心態,使自己不至於沉陷於日常凡事瑣節所帶來的煩惱之中,通過讀書可以為自己營造一個充實高尚的精神活動中享受到一種特別的歡樂。堅持讀書可以養心,可以錦繡胸懷,可以使人的精神生活永遠充實,可以使人的心情永遠擁有一片綠草地,對書籍的品味和領會充實了平凡的生活,眼界在開闊,精神在成長,襟懷和氣量在增長,對生活的認識和領悟在加深。當然社會上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把讀書看得很淡漠,以為有了錢就有了一切。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除了快快發財,他們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除了金錢的損失,也不知道還有別的痛苦。」讀書,往往把人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紛擾的世界使人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謀求自我的靈魂充實和精神生長,構建具有一種博大而高遠的精神,一種充實而聖潔的靈魂,一種虔誠而溫馨的情懷,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人生在世,生活里的痛苦是難免的,可是,只要我們用陽光的眼睛看待世界,這世界就一定充滿了燦爛的陽光。生活是公平的,不委屈、不虛偽才能握住自己的幸福,才能將日子過得清澈如泉。

讀書是寫作的基礎。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讀書的民族,以「立德、立功與立言」為三不朽,可見著書立說之令人敬重,由居「士、農、工、商」四民之首就可見一斑。人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族人,上船時既得到過前人以書的贈禮,就該想到也要為下班乘客留一點東西。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的標誌,那麼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力和責任感的標誌。人之所以能出類拔萃,就在於有這種接力式的意識過渡和思維的延續。這樣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能盡到歷史的責任。寫作是檢驗一個人的學識才智的最簡單方法,是 「以書明志」的最明顯的方式。唐太宗稱以銅為鏡、以史為鏡、以人為鏡,其實文章也是一面大鏡子,驗之於作者可知駑駿。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匯入歷史長河而後才得歷史的承認。無論馬、恩、列、毛、鄧,還是李、杜、韓、柳,功在當世之德,更在傳世之文,他們有思想的大發現大發明。書的分量,其實也是人的分量。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迂而可異,讀而後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一是讀書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讀書雖然不僅是為了寫作,但想要把文章寫好,必須好讀書,懂讀書。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寫書不是抄書,就得把前人之書揉進自己的實踐,得出新的思想,如魯迅之謂吃進草,擠出牛奶。小智勇小文章、大智勇大文章。當一個人讀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識,並經過了實踐的發展之後才可能寫出屬於他自己而又對世界有用的東西,這就叫貢獻。因為一部凝聚著作者人生經驗、心靈感受或者高超的智力求索的作品,是作者經過一個反覆認真的思考、想像和寫作的過程,或者經過一個將天才變為文字的神奇轉換的過程。也只有經過一個認真的心智活動過程,從語言到情節,從論據到論點,從思想到文采,從思維方式到行文風格,等等,徹底弄個清楚明白,書讀得越認真,啃得越透徹,就越能接近作者的整個精神世界,自己的智能才能有所提高,文字功夫才能練達,歷史積澱才能厚重,詮釋的相關理論才能深刻。二是讀書和寫書都要有靈氣。讀書要有靈氣,寫書也是要有靈氣的,但寫書的靈氣反映在捕捉被描述對象的特徵上,體現在綜合概括的能力上,展露在文字的準確把握和表達的藝術方式上;而讀書的靈氣則反映對文字的概念轉換上,表現在理解的深入程度和感受的細膩程度上。有人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有人見了書本就「頭大」,反映出的就是各自的閱讀能力有差異。湘西鳳凰著名畫家和雕塑家黃永玉在《書的回憶》中這樣的總結:「讀書能使人的思想有節奏感,有靈活性。不那麼乾巴巴,使盡了力氣還拐不過彎來。讀一點書,思考一點什麼問題時不那麼費力,而且還覺得妙趣橫生。」三是寫作要開擴視野,熟悉生活。寫作要開擴視野,熟悉生活。首先要從生活中開擴眼界。由於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身世、心理,不同的精神面貌。再就是要讀書,從書本上開擴眼界。我們要學習生活,也要從書本中學習。中外古今,我們的前輩給我們留下極其豐富的偉大著作。我們要廣泛地瀏覽,無論是小說、戲劇、詩歌、歷史、哲學,都有我們非讀不可的書,遇到自己喜歡的,真心喜歡的就要用心去讀,多讀幾遍,讀到真懂得作品的精神,作品為什麼那麼吸引你為止。人能改造自然,能改造世界,叫人們勇敢起來向前奮鬥。所以讀書使我們寫作的天地遼闊、深遠。

讀書是一輩子的作業。讀書,既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人的一生有許多美好的記憶,閱讀肯定是其中之一。漢代文學家劉向曾有一段精彩的論述:「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以此勸勉不同年齡段的人,要不斷地讀書學習,補充自己的知識營養。古人說:「忙而不讀書,則性真不現;閑而不讀書,則別念竊生。」生活最怕放肆、恣情任性。讀書全在自我勉勵,發乎猛省、慎思明辨。庶此,學問與德業才能日益精進。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現今的世界變化太快,一不留神就會被遠遠地拋在後面。特別是在這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要時刻努力著,要吸取古今中外的一切有用的東西。與書打交道是終身的事。人的一生之中,應該有或者也應該實現這樣一些跨越:比如從感性到理性,從微觀到宏觀;從膚淺到深刻,從狹隘到寬廣;從價值到認知,再從認知到智慧……可能還有一些。要實現這些跨越,大概主要由人的自身知識素質、品德修養、實踐積累和認知能力等相關因素而決定的。一般而言,人具備上述因素越多越深厚,其實現的「跨越」就越多,因而獲取或實現的人生價值也就愈多,反之亦然。這裡所說的「跨越」,可能有點哲學意蘊,當屬「自由王國」之範疇,是一種人生的境界。須知,要實現這樣的人生跨越,除具備上述之必須,更重要的還在於對這些因素的具體量化和實踐。隨著年月的變遷,經歷和見識也漸豐富,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也多了一些。讀書要堅持「三貴」:貴在思辨,充分發揮人腦所具有的「信息屏蔽」功能,以思辨助消化;貴在求實,「知之不知也,是為知」,要「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貴在習慣,持之以恆。不想自己跟不上時代,不想變成老古董,那就必須多親近書本,時時充實自己,不要讓頭腦生鏽,須知精神愈用而愈出,頭腦是愈用愈靈活。可見,讀書學習,貫穿一個人的終生。

讀書是積極而有效的防病健身之方。正是常人剛生下來沒有任何疾病,一張白紙,生機盎然,傲對來世。以後風寒相侵,細菌感染,七情六慾,就災病漸起,有一種病就減少一分活動的自由。作為精神的人正好與此相反。他剛一降生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迷濛蒙,怯生生,茫然對來世。於是就識字讀書,讀一本書就獲得一份自由,讀的書越多,獲得的自由度就越大。讀書有益健康,有沒有道理,不敢妄下斷語。但是古人認為讀書是滋養身心益壽延年的之方。書猶葯也,善讀者,可以醫患。國學大師文懷沙老先生青壯年時生了一場重病。躺在病床上,他回想起以前讀過的所有的書,一遍一遍地在腦海里「放電影」,病竟然就好了。書的療效竟有如此神奇!並且,它毫無副作用。優秀的書籍是一股匡正的力量,一付精神的散熱劑和平衡劑,一種靈魂的營養液。讀書是積極而有效的防病健身之方。一是讀書可以醫治愚昧。讀書,長知識,增見識,開胸懷,懂科學,知規律,明事理,能養身。人之才智有滯礙,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這等於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睾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精神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不善於考察事物、推此及彼者,可令讀律師案卷。如此智力上的缺失,皆有特葯可醫。科學家們作了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這一種內在學習功能,通過讀書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能力,打開心靈的視野,能給心靈生活的提升,悅樂和豐足感,重在領略自己未知的先人遺留給我們的智慧之珠。二是讀書可以固「精」養「神」。鄧小平一生「三起三落」,在落時能保持樂觀的主要原因,是書給了他養精蓄銳有力量,所以每次復出後都有新境界,這與一般的官場中人有天差地別,使其在挫折中積聚了更多的力量。讀書可以養「氣」,大氣者需要大胸懷。不懂哲學就不懂大氣為何物,不懂死活的意義何在。大氣,從哲學中來,到哲學中去。讀書使人做到內心坦蕩蕩,腦際思紛紛,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事業心上。讀書可以養「神」,其要害在於吸收好的,拋棄壞的。好像人的消化系統,吸取精華,棄掉糟粕。開卷有益的理解在於,鑒別能力。好書壞書,讀了能分清,就是有意的。有時從壞書得到的教訓更為深刻。因為它教人認識人性之惡。三是讀書可以「療疾排毒」。氣大傷身,極易破壞生理機制,讀書排憂解怒,胸中塊壘消解,氣順了,病自然不生。讀書動情流淚,可以排毒,有益健康,這是科學證明了的。又如:現代人的高血壓、動脈硬化及惡性腫瘤的越來越多,據醫學研究分析表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重壓力,利益競爭激烈,人際關係複雜,價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人們心理緊張,精神壓抑,對於這些由心理導致的心理疾病,就不能單純靠「生物醫學模式」來治療,而需要採取「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才能奏效。「心病還需心藥治」,「心理醫療」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讀書療法。讀書,既排遣寂寞,又增長見識,解了鬱悶,辨了是非,它可起到平衡陰陽,理順氣血,調節情緒的作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膾炙人口的「讀書祛頭風」的故事,說的是曹操讀了陳琳寫的「討曹檄文」,驚出一身冷汗,竟因此使久久折磨困擾他幾至不堪的「頭風」病一下子就好了。讀書也是人對抗失眠和長時間的絕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藥方。病人適當讀讀書,對於配合和輔助治療大有好處。四是讀書可以「美容」。讀書雖不能改變人生的物象,但可以改變人生的氣象。的確,沒有書籍的滋潤,人的精神世界就會枯萎,人生的色彩就會黯淡。比如說,讀書可以讓人變得高雅而迷人,這是因為讀書人從來不說髒話,始終以心靈美、外表美、行為美來要求自己,用禮儀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每一個人。書就是「美容用品」,讀書是一個最簡單的美容之法,卻被人們忽視。讀書猶如一種化學反應,「光合作用」後,自然要成長。雖然生命肌體的成長會催發臉上的皺紋,但是隨著讀書漸入佳境後,自己卻變得睿智、豁達,優雅而美麗。如果說,年輕時是人的外表的美麗,那麼,年老時是氣質上的魅力。何況,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氣象萬千。除了外表的美好,心靈也需美好。讀書能盡可以與作者、與書中的人物靈魂互動。長久的讀書可以使人養成恭敬的習慣,知道這個世界上可以為師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會沿襲洗耳傾聽的姿態。而傾聽,是讓人神采倍添的絕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視,而每一個生命也都不應被忽視。你重視了他人,魅力就降臨在你雙眸。讀書的時候,常常會會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與穿透,讓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拈頁展顏。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裝點,特別是微笑可以傳達比所有語言更豐富的善意與溫暖。有人覺得笑一笑很困難,以為是一個如何掌控面容的技術性問題,其實不然。不會笑的人,是因為讀書的不夠廣博和投入。書是一座快樂的富礦,儲存了大量濃縮的歡愉因子,當靜夜撫卷的時候(包括網上閱讀),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騰,迷住了人的雙眼,使之眉飛色舞,開心大笑起來,獨享其樂。也許有人說,我讀書的時候,時有哭泣呢!哭,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微笑,因為靈魂在這一個瞬間舒展,盡情宣洩。書,是最高檔的營養品,讀書,飲食珍貴的文字,猶如是吃了最高檔的營養品,日益變得強壯,不再缺鈣,不再孤獨和軟弱;書,是最名牌的美容品。讀書,就像女人護理自己的容顏一樣,修繕了自己的靈魂,形象更加靚麗動人。紅顏彈指老,唯有讀書能讓女人在剎那芳華之後仍然保有內外兼修,不可方物的美麗。五是讀書可以推遲衰老。歐陽修的《東齋記》對讀書能治病養生說得更具體、更生動。他說:「每體之不康,則或取六經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頌之,愛其深博閎達雄富偉麗之說,則必茫乎以思,暢乎以平,釋然不知疾之在體。」讀書可以「修身養性」,並不是消極的,而是讓自己的生命多一些生氣,多一些活力,多一些延長,多一些作為,多一些價值。書中自有養生術。讀書,就是重要的養生之道,知識更新可以防止一定程度的精神老化。「讀萬卷書」就是與不同成長背景的人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如同活了百種人生。讀好詩自覺全身酣暢淋漓,如鍛煉後出了一身大汗般痛快;讀遊記就如親自到彼,登臨名山秀水,心曠神怡;讀笑林,妙語解頤,幽默逗樂,機智啟人,天天高高興興,能不長壽?我們國家也有「腦子越用越靈」的說法。書,是最有效的抗衰老劑。讀書是一種特殊的腦力勞動。既可以活動腦筋,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作為其它勞動後的一個休息。毛澤東就把讀書作為休息。他說:「看文件累了看報紙,看正書累了看閑書,看大書累了看小人書,看政治書累了看文藝書,這也是一種休息呢!」一個人,只有在讀書中才能體驗生命的滋味,身體自然得到運動,大腦自然得到運轉,心靈自然被酬勞;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晚年堅持讀書看報、保持身心健康的好處是「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節省醫藥費,有益全社會」。


推薦閱讀:

讀書日 | 8本佛書送給大家,清除內心一切煩惱!
為什麼《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豆瓣評分9.5分?
【讀書故事】孔子韋編三絕
讀書是最基本的氣質
johnney908的【《子平真詮》讀書心得】

TAG:人生 | 幸福 | 快樂 | 讀書人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