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步法很重要,但也難練。其重要者,在於太極功夫「其根在腳,發於腿」這麼七個字;其難練者,在於學拳者在日常生活中走路、邁步,先出腳,已成根深蒂固的習慣;而太極拳練習,則要求所有動步,一定先轉動腰胯,再帶動大腿、小腿、腳和足掌移動,帶動雙膝變曲,下肢旋轉上下如纏絲,松腰、墜胯,而得其沉勁,同時下旋雙腿、轉向而得反彈勁,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練太極拳步法,宜先定步、次動步、後變步、再單步,不可囫圇吞棗、馬虎從事,主次不明、虛實不分。至於任意變換腳步的方向,練拳於斗室之內,移形於方寸之間,那更是數年、十數年以後的事。 太極拳的動步,有前進步、後退步、橫跨步以及變步。除了定步與「樓膝拗步」、「倒攆猴」、「雲手」以外的動步,皆是變步。要點與其他動步相同:以腰胯轉動為主軸,帶動腿、足而移動。以「玉女穿梭」為例,無論腰胯旋轉180度或270度,後掌穿出,以棚勁上翻,棚起敵之手腕或前掌或肘下,擊敵之胸脅部,得「四正」、「四隅」、「四方」,是為正練。足下變步,起始在略微翹足尖,以腳跟為軸,以任何角度旋轉足掌至任何方向,有時單足旋轉一次,有時,分兩次旋轉取其他方向,有時雙足分別旋轉方向,其相聯結處,都應該柔和園轉,動作於對手不知不覺之中。 任何動步、變步的重要之點,是腰胯的左旋右轉,都要鬆軟、柔和、均勻,不停、不滯。
取各種不同的變步,決定出拳、出掌的不同方向。種種不同的方向,從根本上都以主要承擔身體重心的足掌位置確定。乘擔身體重心可能多數是後腳。其足掌旋轉以後的位置,確定腰脊旋轉的中心、角度,確定另一足移動的位置以及上身、頭面、肩肘臂拳的運動位置和方向。此足掌以足跟為軸心的旋轉,只是一個角度,足尖起落柔和園轉,其動,則是一個弧線。足尖、足踝於旋轉時,須極鬆軟柔和,偶有僵力,則滯;仍以自己的腰胯旋轉帶動足掌變位置為最佳之選。 練習方法,先以已意轉動腰胯,帶動足掌。如果直接以自己的意念轉動足掌,或急或緩,都落入下乘,意氣便即散亂。 練拳者以足掌轉動定人體位置方向,可單獨做轉動練習。其法為:兩手臂自然下重,沉肩、墜肘,全神貫注於腰胯緩慢、輕柔、均勻旋轉,兩足前後站立,雙腿受腰轉之帶領,有輕微起伏、旋轉,其虛實則有互相消長之變。腰部之轉動在前,足尖抬起、足掌轉動在後,此為練習之要點。 這樣的練習之後,即可進入多方向移足變步的練習。其法:手臂仍自然下重,以腰動帶動足掌旋轉一個角度以後,粘定地面,另一足則以腰股旋轉為軸心,以拖步或滑步前進或後退,其在地面移動的軌跡,轉折處,也是近似平直的弧線。這是由腰胯旋轉為軸心,腿、足不用力,所自然產生的現象。移動與立定的取足,主次、輕重一直處於虛實互易的變動過程中。
初練各個任意方向的變步,當以太極拳原有程式的變步為基礎,再變足掌轉動的角度,由小角度而發展為較大角度動轉足掌。角度越大,轉動足掌就越困難;到一定限度後,即要練習變換兩個不同足掌交替同方向轉動,同時還要拖動或滑動另一足掌的位置。兩足掌轉動角度相加,腰胯軀體才可能轉動到360度。當然,練拳者把自己身體轉動360度,在技擊上是沒有意義、沒有作用的。練習太極拳原有程式中沒有的朝向任何角度的方向之轉動腰胯軀體動作,只是一種輔助練習、外加練習。 梅花拳走樁,玉女拳閃避,都有步法,都有立足點的變換。為梅花拳、玉女拳教師者,無論單傳或群練,大抵都會要求學生專練步法。太極拳歷來以既定的程式為基本要求,全套太極拳的落足點相連結,是一條長長的直線,偶有直角變步,亦不出其矩,其甚者,還畫出足印連線,變步皆不離其宗,未免有僵化之弊。當然,願為之者盡可照做不誤。練拳總比吹牛好。 太極拳式中,單足站立者,如:「左右分腳」、「轉身左蹬腳」、「左右蹬腳」、「回身右蹬腳」、「左右金雞獨立」等,都要求練拳者全身重量,由其單獨一足承擔,另一足則懸空動作。在一般情況下,練太極拳者都把以上的單足站立的拳式放在全套路中來練,極少有單練者,更沒有深入去理解單足站立的諸般拳式的太極內涵與體用;匆忙練而習之,各拳式能達到形似,也就算了。也因此,單足站立的拳式,就經常有了瞬間或短時間的靜止,腰胯不再旋轉,立足頗難穩定,這樣,就未免有背於《太極拳論》中「處處總此一虛實」的古訓。 單足站立的太極拳式,可從以下方法單練、虛練。練拳者可任選一足承擔自身全部體重,即重心,起始即須尋求自頭頂百會穴循脊骨下行,以二指距離過會陰穴,而至足底湧泉穴,成一直線,不得有任何凸凹彎曲之處,尤忌腰部、胯骨之突起;必須始終保持頭頂正中,沉肩墜肘,通體鬆軟,腰胯松沉;另一足則以腳尖點地,以穩定自己的立身中正、單足站立之基本姿勢,達到承受身體重心的單足的足掌的自我感覺完全平穩,不歪不斜。這樣的練習,要延續相當一段時間。否則,自身身體的重心,就不能完整地落在固定的單足的足掌範圍內。 練拳者的重心,是否真正地、穩定地落在承重的單足足掌範圍內(不一定在湧泉穴),在於他自己意念的檢驗,即努力做到王宗岳《太極拳論》中所說的「默識揣摩」這麼四個字。
其後續練習,則是輕輕抬起不承體重、以腳尖虛點地面的另一足;自己的意念,則仍守在腰胯、丹田,而不要移到懸空的一足上去。懸空的這一隻腳,開始可以極短距離地逐漸抬高,或做不同的動作,包括「分腳」、「蹬腳」、「金雞獨立」等懸空單足動作,但須保持柔韌鬆軟,不可僵化用力。此時須凝神注意身體重心的落腳處的穩定,注意腰肘的緩慢、均勻、鬆軟的旋轉,以及承重單足的膝蓋之輕微彎曲與伸展、大腿的轉動。更換單足以後,左、右兩足的練習方法相同。老人練此功夫,相當困難;加之以閉目練習單足站立,同時持續、緩慢旋轉腰胯、屈伸膝腿,尤其難。 《太極》雜誌2004年增刊《紀念劉仁海先生(1904—1982)百年誕辰專刊》上,劉仁海大師的弟子、河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李劍方為文回憶:「一天,劉先生給我講解丹田內轉、腰胯換勁,他單腿站地,讓我任意推。當時劉先生已是76歲的老人,我正是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小夥子,而且還練了十幾年的功夫。可是我無論如何推他,不管力大力小,從前從後,他總是穩穩站定,不偏不晃。我大為不解。若雙腳著地,則可以通過左右兩腿的虛實轉化,化解各種來力,可他是單腿站立,如何化解?我弄不明白。他說,這種功夫叫『蹭胯』,全靠腰胯的輕微『蹭動』,在丹田帶動下,隨意念而轉,不僅可化解四面來力,還能生髮八方去意,它是『渾園功』的體現,是太極拳修練的高深境界。我似懂非懂。劉先生又說,當年王其和先生教他『蹭胯』功夫時,他也似懂非懂。當時王先生囑咐他說:現在不懂不要緊,做不到也不要緊,但你一定要記住這種功夫,將來即便老師去世了,只要你刻苦練功,認真體悟,也會做到的。」 傳自王其和大師的太極「蹭胯」功夫,就是單足站立拳式的最高境界。 註:本文已發表在《武林》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