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九個英雄中國歷史上總有那麼一些英雄,善始不能善終,他們的死因,內因或剛愎自用或優柔寡斷,外因卻皆為錯過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所致。一、變法圖強卻遭五馬分屍的商鞅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使秦國異軍突起,軍事力量日益強大,一步步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改革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商鞅遂遭到政敵的迫害,車裂而死,全家亦被殺害。點評:秦國因改革強大了,統治者一邊享用著改革果實,一邊為了平息既得利益者的怒氣而把改革者五馬分屍,中國歷代改革者的命運大抵如此。如果商鞅學會妥協他就不會 「不得好死」,但如果他妥協了也就沒有富國強兵的「商鞅變法」了。可嘆商鞅不知為誰辛苦為誰忙,錯過了「及時閃身他國」的良機,為老子(秦孝公)效力,卻死在了兒子(秦惠王)滾滾車裂下。二、死在伯樂手中的一代將才韓信西漢初期,有人向劉邦老婆呂后告發大將軍韓信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蕭何設計以慶賀平叛勝利為理由,騙韓信進宮。韓信一進宮,就被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於長樂宮鍾室。點評:為漢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軍韓信,對向劉邦推薦自己做大將軍的伯樂蕭何一直心存感激,所以對蕭何的話比較聽信,沒想到自己就死在貌似忠厚的伯樂手中!其實,聰明的韓信未必不知朝中有人加害自己,謀士蒯通勸他:你把項羽滅了以後,劉邦下一個滅的就是你了。最佳選擇是三分天下而王之——這個建議如果被採納了,漢朝的歷史就得重寫了。三、為君分憂卻被「清君側」的晁錯晁錯死在自己得意門生漢景帝劉啟的腰斬屠刀下。從提出削藩策開始到正式宣布戰爭,再到七國之亂形勢嚴峻,晁錯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為國家、為國家的主人也就是他的學生景帝嘔心瀝血,付出一個忠心不二的臣子該做的一切。然而,他卻想不到,為了平息眾怒,穩固自己的地位,他所引以為傲的徒弟,在重重壓力之下,決定用他的死妥協藩王。點評:晁錯的死比商鞅還要悲慘,他是活活被自己傾注一生的君主出賣殺害的。如果晁錯學會「討好上下」、明哲保身,他就可能富貴一生,但文景之治的輝煌歷史就得大打折扣!晁錯之死,向歷代改革者再次發出一個另類警戒:君主從來都是為自己著想而不惜把任何生命和感情當棋子的人面獸心者,別相信極端冷血的皇帝的話!四、錯過統一大業、功敗垂成的關雲長用兵攻魏窮追猛打,不屑交吳兩面受敵,用人不當麻痹大意,突遭偷襲敗走麥城,一代忠勇化身死在自己最鄙視的「吳狗」刀下。點評:在「三國歸晉」之前,本來蜀漢劉備是有機會一統華夏的。但致命的敗筆就在關羽北伐失利、痛失荊州上。當初諸葛亮「隆中對」上說得好:「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是一幅多麼好的一統天下畫卷,當時機會也出來了,可惜毀在剛愎自用的關羽手中。五、鳩佔鵲巢、被密友暗殺的瓦崗軍創始人翟讓翟讓是隋末農民起事中瓦崗寨首任寨主。魏公李密加入瓦崗軍,翟讓推李密為瓦崗軍首領,視李密為密友。但心理陰暗的李密以怨報德,翟讓被李密用計殺死。點評:作為第一個帶領人馬殺下山去反抗朝廷的瓦崗軍首領,翟讓無疑是個讓統治者驚心動魄的英雄。可是過多的匹夫之勇、意氣用事使翟讓失去了成為一代開國之主的良機,更致命的是他所託非人,看錯朋友害了性命。六、光復國家功虧一簣、被其主秘密處死的岳飛正在北伐有望成功之時,南宋小朝廷皇帝趙構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岳飛回朝復命。遂未加正常審判,將民族英雄秘密處死於臨安風波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是這位民族英雄最後的遺言。點評:千古一嘆,忠勇品質固然可嘉,但愚忠害人,已是淚灑千年。岳飛之死,每每令我悲嘆這些遺恨千古的「圈養英雄」!也每每令我沉思,當背叛成為一種品行固然可恥,但具體開來也要看背叛一個什麼樣的人和物。尤其你的背叛是針對昏庸嗜血的牧人拒絕「圈養」的時候,何嘗不是一種令人振奮的覺醒!七、死在本國人千刀萬剮下的衛國英雄袁崇煥明代衛國英雄袁崇煥,文武全才。寧遠之役,名震天下。國以 「長城」譽之。但外虜反奸,明帝崇禎自毀長城,以凌遲處置。愚民食肉,拍手稱快。點評:遙想衛國英雄袁崇煥將軍,如果不是對昏庸無道之君過於迷信,如果對加害有所察覺而擁兵自重按兵不動,豈會白白斷送了性命?又豈會讓後金鐵蹄肆意屠城?倘袁公不死,「甲申三百年」歷史或可重寫!八、對犬儒官僚抱有幻想而被出賣的譚嗣同「戊戌六君子」之首譚嗣同,為協助清帝光緒推行新政遊說軍機大臣袁世凱「勤王」,其時袁世凱慷慨表示誓死效忠皇上,卻旋即出賣譚嗣同,變法遭慈禧太后的殘酷鎮壓,譚嗣同被捕入獄,北京菜市口遇害,就義時年僅三十三歲。點評:「去留肝膽兩崑崙!」我們應該盛讚譚嗣同「死得其所」,但是他的直接死因卻是因為被出賣。不可否認他書生意氣、對犬儒官僚袁世凱抱有幻想。他視袁世凱「最為莫逆」,卻被這個「莫逆」踏鮮血以求官!九、又一個被假象迷惑而被害的宋教仁執意「議會」文制總統的先驅。正當國會選舉中獲多數、著手準備組織責任內閣之際,遭當時已成為大總統的袁世凱所忌、在上海火車站被袁賊派人刺死。死時年僅三十二歲。點評:作為一個官僚而不是政治家的袁世凱劣跡斑斑,卻總是有些仁人志士對他一廂情願地寄予希望。宋教仁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景仰的一位「文人英雄」。如果他早早看清袁世凱、與孫中山並肩討袁,袁世凱未必敢要他的命。他的死告誡同仁:與袁世凱談民主無異與虎謀皮,跟這樣的大盜過招不能僅僅醉心於「文」。韓信被誅三族的內幕---狡兔死走狗烹 高鳥盡良弓藏韓信由於性格和品質上的一些弱點,加之在政治上的嚴重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非命,並被誅滅三族。一代名將,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嘆息。公元前209年,為反抗秦王朝的殘暴統治,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豪傑紛紛響應,秦王朝在做了一番垂死掙扎後退出了歷史舞台。隨後,群雄割據,逐鹿中原,苦戰數年,最終劉邦一統天下。在這些叱吒風雲的將領中,最耀眼的明星當屬一位奇男子——韓信。蕭何力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出身貧寒,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苦於生計無著,在不得已時,還曾到熟人家裡混飯吃。一次,韓信在城下釣魚,有許多老婦在沖洗絲絮,其中一人見韓信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對這位老大娘表示:[我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您老人家]。老大娘聽後很生氣,斥責韓信:[我是可憐你是王公貴族的後代,才給你吃的,你一個大男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難道我還指望你報答我嗎]?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這時的韓信內心是痛苦的,他不甘屈辱,恨不能一劍刺死對方,但又不甘心在自己的遠大志向和理想沒有實現的時候與這樣的無名之輩同歸於盡,他一定要有所作為,於是他選擇了忍耐和等待。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之後,韓信的才華才被夏侯嬰、蕭何發現,韓信雖經他們多次推薦給劉邦,依然未受重用,一氣之下離劉邦而去。蕭何聞訊後心急如焚,連夜追趕,經過苦勸才將韓信追回。蕭何再次向劉邦力薦韓信,經過反覆爭取、陳說利害,劉邦這才同意舉行儀式,將韓信拜為大將。韓信拜將後,向劉邦陳述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出擊,韓信這才有機會向世人展示他卓越的軍事才華。聽信讒言,韓信與劉邦日漸疏遠公元前206年,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韓信平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卻最終沒有逃脫[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命運。這一切雖然主要是因為封建帝王為了鞏固政權,對有威脅的功臣宿將痛下殺手以消除隱患所致,另一方面也和韓信的所作所為、為人處世不無關係。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劉邦的謀士酈食其已說齊歸漢,但韓信為了搶功,聽從辯士蒯通的讒言,率兵渡河擊齊。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欺騙了自己,便把他烹死了,然後率眾降楚。這一行動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犧牲,而且斷送了劉邦的特使酈食其的性命,也使劉邦背上了背信棄義的惡名。雖然韓信最終佔領了齊國,消滅了楚國的援軍,但君臣之間的關係卻籠罩上了一層陰影。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但在政治上卻很幼稚。韓信平定齊國,項羽非常恐慌,就派武涉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這時的韓信卻以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為由拒絕了武涉的遊說。蒯通就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脫離劉邦自立為王,也沒有選擇做忠臣順民,而是以齊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為由,遣使修書請求劉邦封他為代理齊王。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急需救援,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封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男子漢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是真王了,還做什麼代理啊]!於是派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對於韓信這種乘人之危、逼宮似的做法,劉邦肯定是懷恨在心,君臣之間的陰影已變成了裂痕,可惜的是韓信對於危險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在這之後,韓信不但沒有去彌合裂痕,而是又一次加深了裂痕。公元前202年,劉邦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韓信、彭越並未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濉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直到這時韓信、彭越才心滿意足,領兵南下,聚殲楚軍於垓下,項羽眼見大勢已去,慷慨自刎於烏江邊,歷時5年的楚漢戰爭以漢王劉邦奪得天下而告終。不知收斂,韓信最終招禍身亡劉邦在勝利之後,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憑心而論,劉邦為人還算寬厚,依然將韓信封王,並沒有深究韓信當年要官要地的舊賬。可惜的是韓信不知收斂,終於招禍身亡。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前呼後擁,排場十足,過分張揚。項羽的逃亡將領鍾離昧,曾是韓信舊友,前來投奔他,韓信明知鍾離昧是劉邦正在追捕的逃犯,還是收留了他。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韓信聞訊後感到了危險,政治上的不成熟再一次使他猶豫不決,首鼠兩端。經過一番權衡之後韓信選擇了賣友求榮,帶著鍾離昧的人頭去見劉邦。劉邦這一次再也不能容忍這個巨大的威脅繼續存在,將韓信軟禁在身邊,並貶為淮陰侯。被貶之後的韓信並沒有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心態,而是怨天尤人,在家中悶悶不樂、牢騷不斷,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反而認為自己功高蓋世,對於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對同僚也缺乏起碼的尊重。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榮幸]。誰知韓信不但不領情,反而諷刺說:[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這樣的人同級別,真是丟人啊]!樊噲是什麼人?他既是劉邦的連襟,又是劉邦的心腹,當初在鴻門宴上還曾救過劉邦的性命,如此的人物韓信都不放在眼裡,其他人更不在話下。韓信漸漸失去了大家對他的同情。公元前196年,就在漢高祖劉邦帶兵討伐巨鹿郡守陳豨時,韓信竟然密謀殺害呂后和太子,呂后和蕭何設下計謀,將韓信誘至長樂宮,以[叛亂]之名殺死了韓信,並誅其三族。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但人無完人,韓信由於性格和品質上的一些弱點,加之在政治上的嚴重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非命,並被誅滅三族。一代名將,死非其所,令人扼腕嘆息。商鞅之死怪不得別人,因為他一直在給自己挖墳在中國歷史上,秦朝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朝代,在秦朝的歷史上,商鞅則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物。
(圖)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自從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就開始了真正的強大,可秦孝公一死,繼位的秦惠文王就迫不及待的殺掉了商鞅。商鞅的死,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秦惠文王報私仇或者是維護統治的需要,可要是我們好好的看一下商鞅做過的那些事,就會發現,其實他早就給自己挖好了墳墓。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商鞅變法的過程。起初秦孝公對於變法的事情是猶豫的,因為他不知道老百姓會不會贊同變法。於是商鞅對他說:聰明的人能在做事之前就能看到做事的結果,愚蠢的人就算事情做好了都不一定明白怎麼回事,老百姓大多數都是愚昧的,變法這樣超前的事情,是沒法在事前和他們商量的,就乾脆強制他們做,等事情做好了讓他們享受好處就是了。聽商鞅這麼說,秦孝公是點頭了,可另外一個大臣甘龍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聰明人都是按照傳統習慣來治理國家的,那樣的話就能吸取前面成功的經驗,治理國家的人方便,老百姓也習慣,所以還是不能變法。商鞅當時就反駁甘龍:你說的這些都是沒經過腦子的,是世俗經驗給你灌輸的思想,當然這也不怪你,很多人都這樣。這樣的人當官是可以,可要是讓他們搞點創新求發展就麻煩了。夏、商、周的開國君主用不同的制度都成就了王業,春秋五霸採取不同的措施都稱霸天下,所以聰明人是制定規矩的,愚蠢人只能遵守規矩,你國家想強大想發展,就應該搞創新。這場辯論商鞅是贏了,可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商鞅是咄咄逼人,他把秦國人都看成了傻瓜,都在等著他這個救世主去解救,這狂妄自大就給他埋下了第一個禍根。
(圖)商鞅變法開始變法以後,很多老百姓都不理解,很自然的就聚集在一起議論變法的種種不好之處。正好這會太子犯法了,商鞅就膽大包天的拿太子開刀了,當然刀沒有落在太子的身上,而是落在了太子老師的身上。等新法實施十年以後,老百姓都得到了新法的好處,當初議論新法不好的人,又開始在一起說新法的好處,結果商鞅很抽風的做了一個舉動,把這些議論的人都遷到邊遠的城邑。我們來看一下商鞅的這幾個做法,他覺得老百姓議論新法的不好,就拿太子老師開刀震懾百姓,幹嘛非拿太子那伙開刀啊,難道你殺一個其他的大臣就不能給老百姓當雞看嗎?這分明是在胡亂揮霍秦孝公給你的信任和權力,懲罰太子老師不是給老百姓看,是為了給自己樹立在秦國的威嚴。還有後來的事情,你的新法老百姓不理解的時候,他們在一起議論這個事情的不好,你沒有拿他們怎麼樣,等十年以後大家感激你法令的好,在一起給你歌功頌德了,你卻抽風處罰人家,這是為了防止別人議論新法嗎?這就是耍威風刷存在感嘛!商鞅在變法的過程中,為了給自己博得聲望,不惜加大處罰力度和廣度,這個自私就是他的第二個禍根。
(圖)商鞅變法在商鞅變法十年以後,他在秦國的地位已經舉足輕重了,那個時候有一個叫趙良的人去見他,商鞅希望人家能給他提意見。趙良起初是拒絕的,人家越是拒絕,商鞅越來勁,他告訴趙良,在我變法之前,秦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少數民族的戎狄差不多,在我的治理下秦國不但強大了,而且變成了一個懂禮儀守法度的國家,你覺得我和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比如何?趙良看商鞅這麼一個態度,就很認真的告訴他:人家百里奚是從一個放牛人做到秦國的相國,可秦國沒有人嫉妒他;在他治理之下,秦國討伐鄭國,三次扶晉國國君上台,還挽救了一次楚國;在他的治理下,秦國在諸侯中廣施仁德,征服了整個西戎。就是那樣的功勞,可百里奚累了不坐車,大熱天不打傘,出門都是走路步行。等他死後,秦國男女都為之流淚,他就是這樣的德行。你再看看你,你不但敢對太子的老師下手,你的號令在秦國比國君都好使,可你沒有幾十輛車跟隨,沒有足夠的武裝保護都不敢出門,現在秦國的人是怕你,一點都不敬重你。如果從現在開始,你把國君給你的賞賜都上交,再勸國君啟用一些有用的人才,讓國家撫恤孤兒,贍養老人,尊重有德行的人,然後你退居山林之中種種地養養花,也許能獲得平安。我們從趙良對商鞅的評價可以看出,商鞅在秦國的成功很大一部分靠的是強制的手段,他是想最短的時間,最大限度的想在秦國看到自己變法的效果,可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的感受,也許他們一時能讓秦國強大,可那種不人道的制度延續下去,早晚會把人逼瘋的。這就是商鞅給自己埋下的第三個禍根,他急功近利。我們不能否認商鞅的偉大,不能否認他為秦國乃至天下做出的貢獻,可是他也確確實實給自己種下了諸多禍根,所以被殺是遲早的事情,就算秦惠文王不動手,動手的人也有的是。大篆書劉邦之《大風歌》
上為篆書書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是一首勝利者的凱歌,直抒胸臆,雄豪自放,毫無遮攔。自古成者王侯敗者賊。成王者可以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肆意妄為。幾年兼并戰爭的勝利,造就了劉邦的王者氣魄,但很難徹底清洗他原本市井流氓的無賴習氣,處處表現了他志滿意得,狂妄自大的心理特徵。該詩赤裸裸地暴露了劉邦此人的固有本質。任何藝術都應當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書法也不例外。就劉邦這首大風歌來說,如果用一種纖細柔媚的書體來寫,可能就不會徹底表現出劉邦那種粗俗傲慢的心態。即便用大草或狂草來書寫,也要寫得狼籍一片才能很好表達。若用王羲之的草書來寫也很難相符。此篇作品,老農參照他人筆法,借用大篆並略帶草意的形式來寫,覺得就能很好地表達劉邦的粗鄙和霸氣,展現那些武將們的粗獷和狂傲。寫成以後,稍加端詳,彷彿劉邦劉大人和一群喝醉的將軍武士,得意洋洋,趾高氣揚,猜拳行令,東倒西歪,罵罵咧咧,推推搡搡,跌跌撞撞,攪雜混戰在一起的場面躍然紙上。《文明之旅》 20130902 蒙曼 《滿江紅》里品岳飛
大漢王朝 之 西漢流水賬
推薦閱讀:
※文人政治何在?清談豈能誤國!
※科舉零分,段子滿分,他是明朝最有毒的才子沒有之一!
※社會篇(五)「萬馬齊喑究可哀」:認知模式、敘事結構與威權主義治下的崩解敗壞
※中國歷史上最高水平的36首詩詞(下)
※人生終極目標是躺吃躺睡?你還差一場孔子的舞劇!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