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貧困與反貧困:365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藉助於經濟上行的驅動力與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美國在治理和遏制貧困的長路上似乎終於看到了一線光明。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日前公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06年美國人口貧困率從往年的12.6%下降到了12.3%,成為最近十年來美國人口貧困率降幅最大的年份,也是布希總統入主白宮以來首次出現下降的年份。不過,由於貧富差距依然保持著擴大的趨勢,美國未來治貧的道路肯定不會平坦。

美國式的貧困人口

按照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統計數字是,當今美國仍然有365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國的貧困人口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首先,少數族裔是貧困人口的集中營。其中拉丁美洲裔的勞動者中窮人比例最高,有20.6%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人口的貧困比例為24.3%,而亞裔和非拉美裔白人的貧困比例分別為10.3%和8.2%。其次,貧困者的家庭許多是單親家庭。在所有的低收入家庭中,30%是雙親家庭,49%是單親母親家庭,21%是單親父親家庭。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貧困兒童是生活在單親家庭當中。第三,貧困者多數來自某些低收入行業。在所有生活在貧困以下的低收入者中,30%的人來自零售業,37%來自服務行業。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的貧困線標準指的僅僅是貧困家庭的現金收入,不包括窮人所享受的各種福利。正是因為這些福利項目的存在,許多美國窮人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悲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46%的貧困戶擁有房產;97%貧困戶家裡有一部彩電,50%有兩部或更多彩電;76%有空調;75%有1輛車;30%有兩輛車;73%有微波爐;62%有有線電視;33%有洗碗機。從營養消耗來看,美國貧困家庭兒童的平均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消耗量和中產階級家庭兒童完全一樣。

形成上述獨特貧窮「景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美國的貧困線標準高於許多國家。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年人均收入低於370美元的人口為絕對貧困人口,其中,年人均收入低於275美元的人口為赤貧人口。由此可見,以美國標準劃定的「貧困」與其他國家中的「貧困」相差懸殊。

驅逐貧困的制度力量

美國如今能夠拿到如此讓其炫耀的治貧和脫貧成績單,歸根結底是由其經濟發展程度決定的。自小布希執政以來,美國經濟在克服短暫的衰退後持續復甦,於2003年進入穩定增長階段。這一階段在2004年達到高點,當年經濟率為4.2%。此後,2005年增長3.5%,2006年增長3.3%。而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資料顯示,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今年至少將達到2.9%。經濟增速的加快一方面擴充了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和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和社會福利保障的能力。

美國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減少貧困發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美國的社會保障專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保險,主要有老年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傷殘保險、遺族保險等五類。另一類是公共援助與福利。即由政府提供現金和實物福利的項目,主要有撫育未成年兒童家庭援助、補充保障收入、公共醫療補助、食品券和兒童營養項目、一般援助、社會服務和兒童福利服務、住房補助、教育補助等八項內容。可以說,在市場失敗的地方,美國政府積極介入,托住社會安全的底線。

當然,政府在面向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方面並不是大包大攬。由於美國目前有許多幫助窮人的非官方組織,因此政府大力提倡和推進社會福利保障的民營化與市場化,基本主線是福利改革由聯邦向各州、由政府向私人分權。聯邦政府允許各州通過與慈善組織、宗教團體或私人組織簽定契約的方式來實施福利項目。

作為布希政府可圈可點的福利改革新方案就是其在上台伊始提出的《為自立而工作法案》。該法案確立了福利改革的基本目標是幫助每一個家庭達到最高程度的自立和自足。為此,新法案一方面對福利救濟金領取者採取了嚴格的時間和工作小時等限制,要求成年領受者在獲益兩年內須積極工作,而領受期限也限定為五年。另一方面,大幅減少用於直接資助貧困家庭的資金補助的比例,同時大力增加鼓勵和幫助人們參加工作、自謀生路的資金比例。為此,美國聯邦和州政府大力增加為窮人提供就業培訓、教育、就業交通等方面的福利性開支,使人們具備走出家庭自謀生路的條件。

依舊嚴峻的貧富差距

雖然美國的貧困人口比例出現了令人樂觀的下降,但與此相反照的另一個嚴峻事實是,美國的貧富差距卻在不斷地擴大。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和預算與政策選擇中心這兩個智囊機構共同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過去廿年中,在美國的三十八個州,最富裕的20%家庭的收入比最貧困的20%家庭的收入增長得要快。最富裕家庭的收入平均增幅為62%,而最貧困家庭的收入增幅是21%。報告還發現,在最富裕的20%的家庭中,最有錢家庭的收入增長得最快,最有錢的5%的家庭在過去廿年裡的收入增長了66%到132%。單個勞動者的收入狀況也證明出了同一結論。比如在1979年,高收入工人薪水相當於低收入工人的3.7倍,而現在已擴大至4.7倍。

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推力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勞動者工時與工資的剛性化壓抑了其收入提升的空間。過去幾年中美國工人的生產效率快速提升,但由於聯邦政府非常不情願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因此工資和就業機會增長率也沒能同步上升。目前,美國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是每小時5.15美元。按一周五天、一天八小時計算,一年下來不到1萬美元。事實上美國有330萬人每小時掙不到5.15美元。因此,與平均工資相比,現在的法定最低工資可能處在三、四十年以來的最低點。

其次,技術的進步抬高了受教育程度高、技術精湛及經驗豐富的人的報酬,同時形成了對低技術工人的懲罰。一個最直觀的事實是,電腦和互聯網的普及降低了對程序化工作崗位的需求,但是大大提高了高技能員工的工作效率,從而也提高了他們的市場價值。統計表明,自1990年代初以來,凡是可以應用電腦工作的職業就業率都下降了。

第三,經濟全球化導致美國勞工市場結構和收入關係的快速變化。目前,許多工作作技能不高的美國人,其工作往往面臨國外低工資工人的激烈競爭。美國與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協定,美國與印度等過貿易的完全開放,對在國內從事技術含量不高的行業如服裝、製鞋、紡織、玩具等職工衝擊很大,這些工人只好轉到國外工人競爭較小的行業,如建築、娛樂、餐飲及飯店業,進而削弱了美國本土工人在工資問題上與老闆討價還價的能力。

美國人收入差距拉大的局面還要延續下去,最終是否會導致嚴重的社會與政治後果,要取決於經濟變化的速度和總體形勢。


推薦閱讀:

手相:有「此紋」,人中之龍,早年貧困,中年後必定是大老闆
TED: 貧民窟里的百萬富翁【163】
為什麼我們都選擇活成「隱形貧困人口」 我雖然月月吃土但有生活,有生活比有錢重要。
扎心了!快來看看你屬於哪種「隱形貧困人口」?
什麼樣的八字會遭遇貧困

TAG:生活 | 美國 | 貧困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