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

怎一個愁字了得——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真偽雜陳。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其中所錄43首最可靠。

——《辭海》1989年版

詳細介紹

李家有女初長成

李清照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於一個官宦書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字文叔,神宗熙寧九年進士,曾任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以「文章受知於蘇軾」,是蘇東坡最著名的門生之一,繼「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之後,與廖正一、李禧、董榮合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李格非為人孤高耿介,博學多才,是一位學問深湛的學者,著有《禮記說》《永洛城記》《史傳辨志》等書,但均已亡佚。現在只有那篇《洛陽名園記》留傳千古。

李清照還有一位具有很高文化素養的母親。其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名門閨秀,據史書記載,她「善文墨」(《宋史?李格非傳》),「工詞翰」 (《祖國名媛錄》),應該也是一個頗具才情的才女。

李清照出生在這樣一個文學氣氛濃厚的書香世家,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在當時,對於一般的未婚女子而言,按常規也只當初識文字,嫻熟針綉,然後就待字閨中。李格非夫婦對女兒的教育非常開明,不僅僅限於讓清照學習《女誡》、《列女傳》等傳統「女學」之書, 而且教她讀各種在當時女子似乎沒有必要讀的書籍。因此,李清照自幼就對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筆記小說、軼事遺聞等各種雜書無不遍覽,積累了豐富的學識。書香世家文學藝術的熏陶,使她視界開闊,氣質卓絕。十多歲時,她就已顯露出文學才華,在當地已經小有詩名。

    李清照幼年至青年時期,正是北宋極度繁榮的最後時期,由於父親作了京官,她也曾隨父親到京城生活過一個階段。在京城,她耳聞目睹的,都是東京汴梁的繁榮景象,「垂髫之童,但習歌舞,班白之老,不識干戈。」每逢年節,汴梁城裡便是十里花燈,繁華異常,各種歌舞表演充滿街衢,整個城市都蕩漾在歡樂的海洋之中。

不過,在這個時期,她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故鄉濟南。當時,濟南也是個富庶繁華之地。在這裡,年輕的李清照仍然過著青春做伴的快樂生活。

有時候,她和姐弟們一同到郊外踏青放歌;有時候和女伴們蕩舟湖上,嬉戲於藕花深處;有時候又獨自一人坐在汩汩流淌的清泉邊,靜靜地觀察噴涌而出、上下翻飛的泉水,臨流賦詩。

閨中閑暇之時,李清照最喜歡靜靜地坐在書房裡,或展紙作畫,或吟詩填詞。也許是為了顯示才學、爭強好勝,她作詩喜歡押「險韻」,即韻部窄,韻字少的韻。這番功夫為她以後詩詞創作打下牢固基礎。

年輕時的李清照,性格活潑開朗,充滿青春朝氣,喜歡在大自然之中無拘無束的自由感受。齊魯大地壯麗山川的滋養,又如日月雨露般催發了李清照的創作靈性。這一切,都讓早慧的她能以一顆敏銳之心去深切感知生活,細微體驗美感;讓她信手拈一支生花妙筆,採擷心海的浪花,點綴少女的芳華。她在這個時期寫的詞中往往也洋溢著活潑輕快、天真無邪的青春氣息: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這首詞中,雖是描摹晚秋景色,卻無傷秋頹廢之意,只將小女子面對湖中秋色流連忘返的嬌憨之態躍然於紙上。而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如夢令》亦然: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攤鷗鷺。

溪亭是宋代的名泉之一,靠近濟南西北的大明湖。每年六月,大明湖荷花盛開,遊人無數。李清照與姐弟們也常來此划船遊樂,徜徉其中。這首詞截取一次游湖經歷的片段,只寫出興盡回舟的過程,卻以精鍊的語言將出遊的環境、氣氛、心理描寫得生動活潑。

無憂無慮的日子很快過去,李清照逐漸長成為一個心事重重的懷春少女。誠如歌德所說,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對青春,對人生的慨嘆開始出現在李清照的詞里,她在一首《浣溪沙》中用少女特有的細膩筆觸寫道: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宋代有一個風俗,即春分至清明約半月時間,是女孩子們可以自由走出深閨,和其他女伴一起鬥百草的遊玩嬉戲時節。這個時節本來是小女孩最快樂的時候,但是對有了心事的少女李清照來說,似乎已經變得沒有什麼趣味。其他的女伴,早已紛紛走出閨門,追逐遊戲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而她卻為疏落的紛紛細雨潤濕了空掛的鞦韆而黯然神傷。天氣由晴朗轉陰鬱,心情也隨著天氣的變化而變得惆悵繾綣。一個「濕」字,潤出少女李清照的無限傷春情懷。

再看下面這兩首詞:

[浣溪沙]

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寶鴨,當時少女的一種髮型。)

[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襪剗,不穿鞋。)

這兩首詞寫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真實生動地刻畫出秀髮香腮、面如花玉、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有幾分嬌羞的少女形象:她躺在閨房中,或傻傻地看著沈香裊裊,或起身書一箋情書,心有所待,心緒不寧;在一個春天的早晨,她盪完鞦韆,已是薄汗透衣,正累得將歇,忽闖入一英俊少年,她驚詫之餘,整裝不及,只好匆匆含羞迴避,卻又心生好奇與不甘,倚門回首嗅青梅。

在父母的呵護之下,在同伴的簇擁之中,她享受著舒適而隨性的生活,憧憬著朦朧而美好的愛情。

在駕馭詩詞格律方面,她已如盪鞦韆般隨意自如;而品評史實人物,也胸有丘壑,氣勢如虹,「不獨雄於閨閣也」。

唐開元天寶間的安史之亂及被平定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後人多有評論。唐代詩人元結作有著名的《大唐中興頌》,並請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刻於壁,被稱為雙絕。與李清照同時的張文潛,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名已盛,也算個大人物,曾就這道碑寫了一首詩,感嘆:「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摩蒼崖。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這詩轉閨閣,入繡戶,傳到年僅十七八歲的李清照的耳朵里,她隨即和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

(其一)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宮柳咸陽草。五坊供奉鬥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白天上來,逆羯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儀光弼不自猜,天心悔過人心開。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其二

君不見,驚人興廢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頭鑿出「開元」字。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目深如崖。西蜀萬里尚能返,南內一閉何時開?可憐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後尊;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你看,這詩哪像是出自一個小女子之手。全詩鋪敘場面宏闊,品評功過精當,慨嘆世事深邃,其父李父格非初見此詩不覺一驚,詩傳於外更是引起文人堆里好一陣躁動。李家有女初長成,筆走龍蛇起雷聲。

一次次月落日升,一個個冬去春來,少女李清照靜靜地享受著嬌寵和才氣編織的美麗光環,也靜靜地等待著收穫那一份魂牽夢縈的愛情。

 

此情無計可消除

十八歲時,李清照擁抱著閨中少女所夢寐以求的一切幸福,步入了愛河。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典,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詞章。

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是那種經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後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水到渠成,像花兒應春風而盛開,像果子沐驕陽而芬芳。

天賜良緣,夫婿趙明誠(德甫)山東諸城人,比李清照年長三歲,貴為東京汴梁太學的學生,且又是宰相之子,但略無紈褲氣習。其父趙挺之,字正夫,歷任監察御史,太學博士,禮郎侍郎,尚書右丞、尚書右僕射(丞相)等官職。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婚姻似乎是天作之合。傳說趙明誠幼時曾做過一個夢,夢中讀書,醒來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其父趙挺之聽後頗為欣喜,說:「看來你將要娶一個善於文詞的女子為妻了。」趙明誠問道:「父親,此言怎講?」趙挺之看著傻乎乎的兒子,故作高深地解釋道:「言與司合,豈不是個『詞』字?安上已脫,剩下的不就是個『女』字嗎?,芝芙草撥,草頭都拔掉了,不就剩「之夫」兩個字嗎?這句話合起來就是「詞女之夫」,也就是說你以後要成為善於文詞的女子的丈夫。」

這則傳說頗有些浪漫色彩,許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但恐怕也正是因為趙、李二人婚姻美滿,才會有人去杜撰這類故事。

趙李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結合點——金石研究。後來名滿天下的「金石錄」,便是由兩人集先秦及漢唐彝器石刻等加以考詮而完成的。「金石錄」全書共三十卷,是他們愛情的見證,是他們愛情的結晶,也是晚年的李清照糾結於心的痛苦和安慰。

趙明誠和李清照的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他倆一起收集整理金石書畫,填詞作曲互相唱和,因此,他們的婚姻非常幸福。

李清照後來在《金石錄後序》里追憶那段生活時說:「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歡樂,怎一個「樂」字了得。這琴瑟和鳴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

新婚之後,倍感歡欣的李清照寫了一些反映生活樂趣,筆調輕鬆活潑的小詞,表達自己對婚姻生活的幸福感,例如:

《減字木蘭令》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詞中以春花的爛漫烘托出女子容顏的可人,將新婚女子在夫婿面前的嬌憨可愛表現得惟妙惟肖。諸如此類的小詞還有許多,此處就不再列舉。

趙明誠是出身於書香世家的翩翩公子,他自幼便「讀書贍博」,「酷好金石書畫」,師從當時著名學者研究金石學。除金石外,趙明誠還喜歡搜羅善本書籍與名家字畫。李清照自幼深受父親的熏陶,對金石書畫情有獨鍾。對金石書畫的愛好,是李、趙愛情的基礎。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曾提到,剛成婚時,趙明誠尚在東京汴梁太學作學生,沒有什麼收入,於是經常當掉衣服換錢以購買碑文書畫之類。當時汴梁城的古董市場在大相國寺一帶,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兩天特別熱鬧。於是,每月初一、十五,夫妻兩人就帶著千方百計典當來的錢,高高興興到大相國寺去買各種古董,每次買到好東西回來後,兩人都會高興得睡不著覺,徹夜把玩觀賞。

趙明誠當初還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儘管同在一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一次的相逢,也當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結婚兩年後,趙明誠從太學畢業走上仕途,從此經常因為公務或朋友相邀而離家遠遊。

在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一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佔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再恩愛的夫妻也難免有分離的時候。在李清照看來,恩愛夫妻,濃情蜜意,只該長相廝守;一次短暫的分別,簡直就是一次小小的死亡。何況短的時候,小兩口一連幾個月都見不到面;長的時候,一分別就是一年半載。於是對丈夫的痛苦思念和無端閑愁就化成了她筆下真摯哀婉、纏綿悱惻的詩篇。

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新婚小別,落寞凄涼的孤獨感常常襲上心頭,對丈夫的綿綿思念不知不覺就化成了對殘花和侍女自哀自憐的傾訴,在這個時候,她的詞變得更加曲折委婉,細膩動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這個時期,李清照還寫了一首堪稱千古絕唱的詞,由這首詞甚至還演化出一個充滿情趣,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小故事,其中的名句甚至成了李清照的標誌,這首詞就是著名的《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因難遣寂寞之情,在重陽節這天,寄給遠在外地的趙明誠的一首相思詩。孤單瘦弱的身影,愁腸百結的思念,我們的詞人借雲霧、秋風、清酒、黃花表現得透心入骨、淋漓盡致。

史載趙明誠收到這首詞後,先為情所感,後更為詞的藝術力所激,發誓要寫一首超過妻子的詞。他閉門謝客,三日得詞五十首,將李詞雜於其間,請友人陸德夫評點,不料友人品味再三說,這五十首詞里只有三句絕佳。趙明誠心中不由激動起來,連忙問道:「哪三句絕佳?」「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陸德夫拈鬚微吟,彷彿還沉浸在這首詞的美妙意境中沒回過神來。明誠聽罷,心裡咯噔一下,不禁涼了半截,只好自嘆不如,暗暗佩服妻子的才華。

如果只讓李清照就這樣去輕鬆地寫一點閨怨閑愁,那麼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史也許將不打招呼而從她的身邊悄悄走過。但上天早就賦予她卓越的藝術才華,早就期待她有朝一日成為歷史的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顆星辰。只不過在此之前,李清照還得爬一些看不見的山,過一些想不到的坎,才能找到屬於她的星座。於是,一個個嶄新而艱難的人生命題匆匆忙忙地跑到了她的面前。

 

宦海波瀾避青州

李清照婚後第二年(即一一○二年),朝廷內部的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蔡京得到重用,新黨重新執政,在政治上掀起了很大的波瀾。

北宋自王安石變法後,政治上一直是新、舊兩黨的相互傾軋。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執政時,就儘力排斥支持變法的新黨;新黨一旦當政,則殘酷迫害舊黨。在當時,舊黨人物多是品德高尚的士大夫精英分子,而新黨則多是善於鑽營的奸佞小人。

蔡京的所謂新黨,已經不再是王安石當年為謀求國家富強進行變法時的新黨,而是以權力相勾結的政客集團,他們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擊報復宋哲宗時期執政的「元佑黨人」。為了根除「元佑黨人」,他們下令立「黨人碑」,污衊舊黨為奸黨,把舊黨人物的姓名刻在石碑上警示天下。

新黨立「元佑黨人碑」在當時引起朝野震驚,許多正義之士紛紛出來反對新黨的倒行逆施。新黨污衊「元佑黨人」是奸黨,但是士大夫卻把名列「元佑黨人碑」作為一種榮譽,甚至有些「元佑黨人」的子孫為自己的父祖沒能被列進去而憤怒。儘管社會輿論都站在舊黨一邊,但是,被打入「元佑黨人」的另冊,畢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門生,而蘇東坡乃是元佑年間的元老重臣,被新黨看作是舊黨的領袖人物,所以在這次新黨傾軋舊黨的政治鬥爭中,李格非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被列入黨籍,受到沉重打擊。

然而,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卻是蔡京集團的幹將。他在政治上攀附權臣蔡京,靠投機取巧、見風使舵的手段爬上了尚書右僕射(即右丞相)的高位。因此,趙、李兩家在激烈的黨爭中,變成了勢不兩立的兩派。

李清照就生活在這樣一種錯綜複雜的環境之中。本來,作為一個女子,她完全可以對政治上的事情不發表任何觀點,但是,耿直的性格使她毅然站在父親代表的舊黨一邊。也許是激於對趙挺之無恥行為的義憤,她居然向身居相位的公公上詩,把他比作唐代奸臣楊國忠,略帶諷刺意味地說他「炙手可熱心可寒」。

崇寧五年(公元一一○六年),宋徽宗大赦天下,遭受迫害的舊黨得到平反,李清照夫家和娘家的矛盾也逐漸得到緩和。然而,這時趙挺之和蔡京之間的矛盾卻開始上升,玩弄了一輩子權術的趙挺之終究不是蔡京的對手,最後竟被罷官。不久之後,就病死在東京汴梁。

趙挺之一死,趙家如大廈崩摧,一連串的不幸接踵而來。朝廷先是追奪了趙挺之的官爵,爾後又把他定為奸臣,興辦大獄,並且把趙氏一家全部收捕入獄。雖然不久即被釋放,但是這場打擊使趙家在短期內不可能重回官場。於是趙明誠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離開京城,回到故鄉山東青州(今山東益都縣)的舊居,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屏居鄉里」的生活顯然沒有在京城時的繁花熱鬧喧囂,但夫妻兩人也喜平靜恬淡的生活。因為崇拜陶淵明,他們就用陶淵明回鄉隱居時寫的《歸去來兮辭》中的名句「歸去來兮」和「審容膝之易安」,給自己家的書房取名為「歸來堂」,把內室命名為後為「易安室」。李清照遂自號易安居士。

    趙家乃是仕宦之家,歷經數次變故,經濟上已大不如前。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彝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共同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苦中有樂。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讚嘆不已,歡喜不已。避居青州十年間,他們所收藏的金石書畫、文物古籍竟已達十餘屋之多。這段時間也為夫妻二人後來撰寫《金石錄》積累了豐厚的原始資料。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這段生活隨著趙明誠重新出仕而結束。

 

風雨飄搖世事艱

徽宗宣和三年秋天,趙明誠出任萊州知府(今山東掖縣),李清照隨往。雖然萊州和青州之間只有百里之遙,但是李清照卻對生活了十餘年的故居和親密無間的親友們難捨難分,傷離別緒隨著路程越走越遠,變得越來越濃重,夜宿昌樂驛(今山東昌樂縣)時,窗外秋雨蕭蕭,李清照長夜難眠,思緒萬千,於是填了一首《蝶戀花》寄託情思: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在萊州安頓好之後,公事之餘,趙明誠仍繼續搜集、研究文物古籍。這時,經過二十年的辛勤勞動後,趙明誠的心血之著《金石錄》已基本完成。這部詳細記錄了古代豐富歷史文物古籍、金石書畫的著作當中,也包含著李清照辛勤勞動的結晶。

宋代官製為三年一秩,秩滿則調任。趙明誠任萊川知州秩滿後調任淄州(今山東淄博),李清照也隨同前往。

此時是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一一二五年),北宋與金人已開始大規模的衝突。同年,金太宗從太原、燕京兩路進犯東京,宋徽宗嚇得氣塞昏迷,傳位給欽宗趙桓,自己倉皇到南方逃難去了。

宋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年)十一月,金兵圍攻東京,這時李清照與趙明誠才意識到漫天烽火即將蔓延而來,頓時「四顧茫然,盈箱溢篋,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已物矣。」

翌年三月,趙明誠母親病逝於金陵,趙明誠南下奔喪。為了安全起見,他帶了十五車古董文物先到江寧(今南京)。八月間,趙明誠被任命為江寧府知州。這時,金兵攻陷東京,擄去宋徽宗、宋欽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東京淪陷後,金人的戰火很快就蔓延到青州。十二月,青州淪陷,趙家十餘屋書籍古董全部毀於戰火。不過,李清照已經在此之前,「載書十五車」,水陸並進,輾轉來江寧。

此後,李清照再也未能返回中原,平靜恬淡的生活也已離她遠去。從此,她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不過,「詩窮而後工」,這段曲折坎坷的日子為她的經歷增添了凝重的色彩,豐富了她的創作內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閨情閑愁,更富於歷史和社會的深遠意義。

南宋小朝廷建立後,官員分為主戰、主和兩派。由於宋高宗的怯弱無能,苟安於江左,無意恢復北方疆土,因而主和派奸臣得到重用,於是金人對南宋的侵凌更加狂肆兇猛。

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金軍攻打高宗當時的行都揚州,高宗趙構連夜南逃,沒能及時疏散的百姓慘遭殺戮,金軍俘獲了大量戰利品。耳聞目睹種種戰爭慘狀,李清照對朝廷苟且偷安,不顧百姓死活,不思恢復中原,又重用妄臣的種種行徑義憤填膺,作詩諷刺道: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

    王導為東晉南渡後的宰相,在「五胡亂華」的大混亂中,力挽狂瀾,保住了東晉半壁江山。劉琨亦為晉朝愛國志士,曾在山西招募義軍,重創入侵的匈奴兵。

宋室南渡與東晉相似,南宋也不乏愛國志士,但是朝廷卻不予重用。朝廷先是罷免主戰的李綱,又任用昏庸奸佞之徒,致使戰事失利,生靈塗炭。朝廷的昏庸懦弱,令性情剛正耿介的李清照非常痛心與不滿。

建炎二年三月,李清照邀請曾一度失散的親戚族人舉辦家宴。族人親戚能夠歷經戰亂在他鄉相聚,固然是幸運的事,卻也倍添離鄉去國的傷感,李清照悲極而歌,填了首《蝶戀花》寄懷: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任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亦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建炎三年,趙明誠被朝廷罷去江寧太守的職務,夫妻兩人決定乘船南下,找個安全之所暫住,一路行來,兩人談論的都是國家興亡。李清照說道:「皇皇華夏,自古不乏英雄豪傑。就說我們大宋吧,這幾年,出了多少忠肝義膽之士!李綱李樞相以文臣而兼武事,受命於危難之際;宗澤宗留守以孤軍扼守危城、彌留之際高呼渡河;就拿那位年輕的太學生陳東來說,以書生而赴國難,幾次伏闕上書,終至被朝廷斬首。丹心碧血,浩氣長存。」趙明誠續道:「古代蜀國望帝禪位出奔,還日夜思念故國,化為啼血的子規。如今,二帝蒙塵,神州板蕩,又有誰思念我們這風雨飄搖的故國呢?」

船隊已進入和州境內,李清照指著北岸向西的一道水流對趙明誠說:「那就是霸王自刎的烏江啊!你剛才說得好,望帝懷念故國,化作子規,啼血哀嗚,就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鵑,也變作了他的滿腔碧血!楚霸王逐鹿敗北,無顏見江東父老,寧肯一死以謝天下。這比起那棄天下百姓於不顧,苟且偷生,偏安一隅的人,要有氣節的多!」言罷,禁不住擊打船上的桅杆,放聲吟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就是最有名的是千古流傳的名詩《夏日絕句》,李清照雖為閨閣弱女子,但與那些苟安於朝堂之上的主和派「大丈夫」們相比,其豪氣真可謂義薄雲天。

可嘆惋的是,李清照此刻怎麼也沒能想到,這是夫妻廝守的最後一段時光了。

 

吹蕭人去恨流離

趙明誠帶著李清照一同南下,五月,夫妻二人到達池陽(今安徽省貴池縣)時,高宗又發聖旨,命趙明誠為湖州知府,並召他到建康(今南京)覲見,趙明誠草草安頓好李清照後趕往建康。

李清照孤身一人在池陽,不由倍感離亂之情,七夕已至,卻無法和趙明誠共度,加上對時事的擔心,又成了一首凄婉動人的新詞:

《行香子》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正在李清照於池陽孤身一人、輾轉難安之際,忽然收到趙明誠報病的書信。原來趙明誠因為日夜兼程,旅途奔波過於勞累,加之三伏天氣酷熱,到達建康後不幸染上瘧疾,病情日益嚴重。

李清照匆匆乘舟東下,三百里兼程,一晝夜趕至建康時,趙明誠已病入膏肓。八月十八日,趙明誠「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李清照悲不自禁,在祭文中寫道:「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誠自摧,憐杞婦之悲深。」

此時李清照四十六歲。 趙明誠死了,李清照的愛情與希望也跟著死去,她多麼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趙明誠,但是她還必須活著。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頭一卷卷書冊上,一個意念愈來愈鮮明地在心頭升起,為趙明誠整理他所寫的有關為金石彝器考證文章,因為這些金石彝器是夫婦兩人二十九年來共同歡樂的源泉。可是這又談何容易!

中年喪夫的痛苦,對李清照打擊頗大,也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轉折。

此時金兀朮又發兵南下,隆佑太后率領皇室家屬護送祖宗的靈位逃往江西,高宗趙構也由建康逃往杭州。當時趙明誠的妹夫任兵部侍郎,隨太后聖駕前往江西洪州(今江西南昌)。本來李清照要和妹夫一起到江西逃難,但是此時由於趙明誠去世的打擊,她一下病倒了,暫時無法動身,便將「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及其他長物」托其帶往洪州。同年十一月,金人攻陷洪州,隆佑太后又逃往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這些東西也就散失殆盡。

親友都疏散後,病中的李清照孤身一人留在建康,孤苦伶仃,無限凄涼。人在病中,最易起哀婉之情,思念亡夫之切切悲情,思念親友之區區深情,感慨身世之綿綿哀情,一時間都湧上心頭。病卧於隨時都會淪入戰火的危城之中,李清照只能用詩詞來寄託自己的哀思。《孤雁兒》(又名《御街行》)大約就作於此時: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沉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

小風疏雨蕭蕭地, 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

 丈夫趙明誠已經去世(吹簫人去),縱然折得再好的梅花,也「沒個人堪寄」。喪夫之痛,身世之悲,在這首短短的小詞之中,表現得深婉悲切,令人蕩氣迴腸,千年而下再讀此詞,亦可以想見其情。

隨著戰事的進一步加劇,金人攻勢越來越凌厲迅猛,這一年十一月戊午日,金兵攻克洪州,十三天後又攻陷建康,南宋朝廷的天然防線長江天塹被徹底突破,戰火迅速蔓延到江南。

李清照在金兵突破長江天塹,攻克建康之前,就已看出戰局對宋朝極為不利,建康城危在旦夕,就趕往杭州投奔弟弟李迒。

剛經歷了喪夫之痛的李清照,到杭州後又遭到朝中小人的讒言中傷,說她與趙明誠曾將張飛卿學士所贈的玉壺送給金人。這可是件事關通敵之罪的大事,李清照聽到這個謠言後非常惶恐,於是就決定把家中僅剩的銅器古董獻給朝廷,減輕自己的所謂「罪責」,並且面見皇上澄清事實,洗清嫌疑,表明自己的忠心。因而她基本上是沿著高宗逃跑的路線奔亡的。

李清照到達杭州後,杭州也很快被金兵攻破。這時,高宗趙構已經逃到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她也隨即趕往越州。李清照到達越州時,高宗已經逃到了四明(今浙江省寧波市)。趙構在四明呆了十幾日後又乘船從海道一路逃竄,先到達昌國縣(今浙江省定海縣),十二月二十六日後又到台州(今浙江省臨海縣),次年三月又由海道復經章安、台州,二十八日抵定海(今浙江省鎮海縣),四月初三日到達明州城外,十二日到越州。

李清照為面見皇上,洗清罪名,只好一路跟蹤趙構的逃亡路線前進,一直追到章安才趕上聖駕,之後跟隨御舟,經過十餘日海上航行回到越州,這才暫時停止了逃亡生活。在這三個月的逃亡生涯中,李清照跋山涉水,歷盡萬苦千辛走了三千多里路,這對自幼就過著優裕生活的貴族婦女來說,的確是一次艱苦的磨練。這種磨練使她的詩詞境界變得大氣磅礴,渾厚沉鬱,在李清照的作品中,風格最獨特,境界最奇瑰壯美的《漁家傲》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勒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飛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詞中,作者以夢境來抒發自己憂患餘生的心境,借《離騷》中屈原上天入地尋求理想的筆調,抒發自己徒有才學,卻壯志難酬的抑鬱之情。但是,與屈原以投水自沉的悲劇結局不同的是,作者以精神上的解脫來安撫現實中所受的創傷,以莊子中的大鵬高飛寄託了自己的理想。這是歷盡憂憤患難之後方能悟出的豁達之言。 

此詞一改作者往日清奇婉轉的筆觸,意境開闊、宏大、壯美、奇幻,清人黃了翁盛讚此詞:「渾成大雅,無一毫脂粉氣,自是北宋風格。」(《蓼園詞選》)

高宗趙構第二次逃到越州後,金人正在江淮間集結兵力,準備再次發動進攻。為了預防金人再次來犯,建炎四年(公元一一三○年)十一月,趙構下詔暫時化整為零,遣散政府機構。因而,李清照隨弟弟李迒遷至忂州(今浙江省忂縣),直至次年三月才重返越州。

南宋軍民經過數年的艱苦抗戰,才遏制了金兵南侵的強勁勢頭。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趙構打起「紹興中興」的口號,正式在杭州定都。從此,宋、金兩國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戰事逐漸暫時平息。

李清照此時也來到杭州。經過幾年的奔波求助,送玉壺給金人的所謂「通敵之罪」已經洗刷清楚,她的生活也逐漸平靜下來。

但是,李清照在紹興以後的這段生活中,是否改嫁的問題卻成了一件令後人聚訟紛紜的公案。宋代材料中,有關李清照改嫁的記載有王灼的《碧雞漫志》,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七種,對清照改嫁之事都言之鑿鑿,確認無疑。改嫁之說一般認為,李清照患病之時,右承奉郎張汝舟經常去看望她,並且一再派媒人說合,李清照便勉強應允這樁婚事。婚後張汝舟霸佔了李清照的財產,便露出猙獰面目,對李清照肆意凌辱打罵。李清照不堪虐待,到處申訴,後來打贏了官司,張汝舟被判有罪,流放到柳州。

宋朝律令規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打贏官司,也得判兩年徒刑,因而李清照也身陷囹圄。幸虧綦學禮出面營救,李清照兩年的徒刑才被改為九天。獲釋後,她給綦崇禮寫了封謝啟表示感謝。這封謝啟就被作為李清照曾經改嫁的最有力證據。

但是就流傳下來的《謝啟》來看,謬誤矛盾之處很多,極有可能被人竄改。而且,李清照雖系孀婦,但是以趙氏家族的聲望與條件,李清照不應會輕易改嫁,何況這時她已是半百之人,一直依靠其弟李迒生活。李迒是朝廷官員,亦有家室,有足夠的條件照顧孀姊,他和清照姐弟感情非常深,怎麼可能讓姐姐在身患重病之時嫁人呢?雖然李清照是否改嫁的問題一直聚訟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但其改嫁與否,並不會影響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怎一個愁字了得

「紹興中興」後,局勢剛穩定了幾年,新一輪的戰亂又開始了。紹興四年(公元一一三四年)秋天,金兵再度南下侵宋。此時,李清照剛剛完成丈夫趙明誠的遺志,寫完《金石錄後序》,就不得不開始了第三次避難生活。這次,清照輾轉逃到金華暫時避難。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閑暇無事,喜歡登臨當地名勝,憑弔古今。有時候,她還會像年輕人一樣,熱衷於玩一種叫做「打馬」的遊戲,甚至還寫《打馬圖經》、《打馬賦》記載遊戲的樂趣。她雖然經常和避難之友做些「深閨之雅戲」,聊寄些遐思,然而,動蕩無依的生活卻使她不免在春回大地,燕語繞樑的時節有所感傷,孤寂之感常浮上心頭,這個時期作的《武陵春》就反映了她的這種心情。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紹興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五月,李清照又從金華回到杭州。這段時期,主戰將領在抗金戰場上節節勝利,岳飛率領軍隊已打到離汴京不遠的朱仙鎮。但是,就在勝利在望之時,宋高宗卻在一天之內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此後,奸相秦檜更以「莫須有」的罪名,在風波亭上將岳飛處死。南宋與金國簽訂屈辱的紹興和,議,甘心放棄北方的大片土地,對金朝納貢稱臣。

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中,李清照心中凄苦憤懣自不待言。但是,自己一個兩鬢斑白的弱女子,面對殘破之局,卻根本無力回天。國家殘破到這種地步,而自己的身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又是兩年過去了,再過一天就是上元佳節,隔壁鄰家的院子里傳來陣陣的笛聲,夾雜著江南水鄉的蓮歌漁唱,李清照掀簾走進屋內,只見條几上的古瓶里,斜插著幾枝梅花,地上的火盆里炭火正旺。這些使李清照豁然想到三十幾年前的新婚之夜,也是通紅的炭火,也是清香的梅花。鄰家的笛聲停了,傳來幾個少女的說笑,李清照來到窗前向那邊望去,只見三四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插著滿頭珠飾兒,戴著鋪翠小冠兒,紅妝艷裹,立在殘雪的院子里,準備去看上元的花燈。三十多年前,中州盛日,汴京街頭,在她們這樣年齡,她也曾換了男裝,和丈夫一道去觀燈夜遊的,李清照想得呆了。李清照轉過身來,默默地從書架上取了趙明誠的手稿,放在書案上,戀戀地撫摸著那經自己補充謄錄的趙明誠手稿,閉上眼睛,流下兩行清淚。城中遠處,隱隱傳來鞭炮的僻啪聲和孩子的歡笑聲,夜已深沉,李清照取出一幅素箋,反覆沉思吟詠,寫出:

《永遇樂·元宵》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翠,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低下,聽人笑語。

秋風瑟瑟,秋雨瀟瀟,又是八月。經過幾年的辛勤工作,李清照將趙明誠研究金石的遺稿一一校正謄錄,又作了些增補,全文用細宣工楷謄寫,全部竣工。這天下午,李清照親手在素絹封面上恭楷寫下:《金石錄》(三十卷)宋秘閣修撰,知湖州事,東武趙明誠撰。

寫完後叫丫環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寶預備好,擺到院子里菊花畦邊。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箋用鎮紙壓著,端起酒杯,前塵往事,驀地升上心頭,她接過把三杯酒傾在地上,說道:「明誠,我們夫妻慘淡經營幾十年的金石書畫,一毀於戰火,再毀於盜寇,如今已所剩無幾了。今後,我活一日,便與這些書畫廝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許,那些被毀的書畫,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愛惜,不肯讓它留在人間吧!如果是那樣,我也就心安了……。」然後回屋寫起《金石錄後序》來,在《金石錄後序》中她最後寫道: 「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寫完這篇後記,已是黃昏時分,她獨自倚著窗兒,恰見一群歸雁,掠過長空:一隻孤雁,遠遠尾隨在後。不多時,淅淅瀝瀝,又下起小雨來,無限孤寂、悲凄、痛楚,抑鬱之情從心頭湧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奮筆疾書: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自從紹興年間以後,史書中對李清照的記載逐漸變得稀少。我們只知道紹興十三年,她六十歲時,曾撰寫過《端午帖子詞》,遭到奸相秦檜之兄秦楚材的誹謗和打擊。紹興二十年時,她曾走訪米友仁,請求他為自己收藏的一幅米芾的字帖題跋,米友仁看到其先父的作品後感激涕零。據陸遊的《渭南文集》記載,大約在紹興二十五年之後,李清照已經七十多歲高齡,身體還很健康。她曾想把自己的「文辭之學」傳授給一位孫姓女子,對方卻以「女子無才便是德」婉拒了。此後,史籍中再也沒有關於李清照的記載。一代才女李清照的晚年,可以說是不知所終。

 

藝術成就

  李清照工詩,能文,更擅長詞。從藝術成就上看,她的詞超過了詩和文。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從李清照北宋時期創作的為數不多的詩、文中可以看出,她的生活領域和精神境界是比封建社會一般女子寬闊的。宣和三年寫於萊州的《感懷》詩,表達了對於官場庸俗 生活的厭惡。另外,在早年她還寫過一篇《詞論》,提 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認為詞分五音、五聲、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因稱晏殊、歐陽修、蘇軾的詞,「皆句 讀不葺之詩爾」。又稱柳永詞,「變舊聲作新聲」,「雖 協音律,而詞語塵下」。總之,她的詩、文講歷史,談世事,論文藝,題材範圍比較寬廣。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 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 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台上憶吹簫〕、〔一翦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王灼說:李清照「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籍也」(《碧雞 漫志》卷二)。這種批評正說明了李清照詞的意旨在客觀上是違背了封建規範的。

    到南宋時期,李清照的作品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變化。她的詩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現出密切關懷國家命運的高度愛國精神。如《詠史》詩和《夏日絕句》,通過對 嵇康「至死薄殷周」、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行為的讚揚,批判了偽楚政權,指責了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政策, 表達了自己堅持民族氣節的決心。紹興三年(1133)寫的《上樞密韓公詩》,表現了作者對北方的家鄉和人民的懷念,並勉勵使者充分估計使命的艱劬,勇敢地維護朝廷的尊嚴。她在紹興四年寫的《打馬圖經自序》和《打馬賦》,真實地記錄了人們在戰亂中的「流離遷徙」,表現了主張秣馬礪兵、抗擊金人、恢復中原的愛國思想。這一時期她創作的很多詩、文都是針對時事發表自己的意見的,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 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 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 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 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詞的藝術成就很高,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她的《詞論》極重視詞的特殊格調和協律性,所以能夠獨辟門徑,在豐富詞的表現手法上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李清照是抒情的能手,她創作了不少優秀的抒情詞,真實地反映了自己的閨中生活和流落異鄉的思想情 感。她巧於構思,常常選取一些生活片段寫入詞中,極具體、細緻地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武陵春〕通過 「也擬泛輕舟」和「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的矛盾,來表現自己的痛苦處境。她又善於運用白描手法,通過寫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將抽象的內心活動形象化,如〔永遇樂〕中以「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寫自己情懷之惡;〔一翦梅〕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 情狀來寫相思之深。她的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極其自然,毫無矯揉造作的毛病。她的詞的風格以婉約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像〔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即被稱讚為「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黃了翁《蓼園 詞選》),很值得重視。

    李清照詞的語言更是獨具特色,優美、精巧,卻不雕 琢求工。她在遣詞造句上很有創造性,象她筆下的花樹是「寵柳嬌花」,「綠肥紅瘦」;天氣是「濃煙暗雨」,「風柔日薄」;又以「黃花瘦」比人,都十分新穎、清麗。 她還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語入詞,如「甚霎 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信手拈來,便增添了許多新鮮生動的情味,。這種 語言對於北宋末期華貴典雅的詞風無異是一種衝擊。李清照的詞富有音樂美,她極注意「分五音,又分五聲,又 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詞論》)。還講究舌、齒 音的交錯和疊字的連續運用,像〔聲聲慢〕的開頭一連用了14個疊字,其獨創性為歷來評論者所盛讚。李清照的詞被稱為「易安體」,從南宋起就不斷有人學習和效仿。

    作為宋代婉約詞派的「宗祖」,李清照的詞風清新流暢、明凈自然,後期作品更突破了婉約派視野較為狹小的局限,把作品的領域拓展到對社會、政治的關切,抒發了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中的內心情感。從而,其後期的作品也產生了更深沉的文學意蘊。這種轉變和提升,也使她成為一位震爍古今,彪炳千秋的偉大女詞人,而不再僅僅是一個風雅的才女。

在漫長的三千多年中國文學史中,李清照巾幗不讓鬚眉,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一位奇女子。然而,這位奇女子的生平卻極富傳奇色彩,既有青春做伴的幸福時光,又有顛沛流離的苦難和繁華落盡的索寞……

 

後人評價

宋人王灼稱讚她:「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碧雞漫志》卷二) 朱熹稱讚說:「本朝婦人能文,只有李易安與魏夫人。」(《朱子語類》卷一百四十) 明人楊慎評論:「使在衣冠,當與秦七(觀),黃九(庭堅)爭雄,不獨雄於閨閣也。」(《詞品》卷二) 清人王士禛則進一步將李清照推為婉約派詞宗,說:「婉約以易安為宗,豪放惟幼安(辛棄疾)稱首。」(《花草蒙拾》)

此後,文學史家大多公推李清照為婉約詞派宗匠,鄭振鐸先生在其著名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更是盛讚李清照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




推薦閱讀:

李清照長得好看嗎?
李清照小記(下)
愛喝酒愛打牌,李清照居然還是個「朋克少女」!
為什麼錢鍾書評論范仲淹「眉間心上」情調要勝過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大家覺得李清照最妙的詩詞是哪句?

TAG:李清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