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行訣》曰: 經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氣,化生五味,五味之變,不可勝數。今者約列二十五種,以明五行互含之跡,以明五味變化之用,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朴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蔘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朮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葯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說明了《湯液經法》中所指的「味」有二種含義,是按體用學說來表述的,一是體味,是物質和基礎,是五氣化生成形的五種物質形態(化生五味:辛、酸、甘、苦、咸);二是用味,是功能和作用,是五氣化合的五種功能狀態(五味之變),是《素問·臟氣法時論》所指的:「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也就是中醫所指「辛溫、酸涼、甘平、苦寒、咸熱」五性. 所以這二種「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味」,而用「辛、酸、甘、苦、咸」來共同表示「味」的二種含義;按取象比類方法,從同氣相求的角度出發,分別歸屬於五行:木、金、土、水、火(辛木、酸金、甘土、苦水、咸火)。 如「味辛皆屬木」的「辛」是「體」,是「木」;「椒為火」的「火」是「用」,是「咸」,是「熱」,所以二者合起來「體辛用熱」或「味辛性熱」可以用「辛熱」來表示,也就是中醫本草的「五味五性」,不妨暫叫「葯氣」,與《本草》中藥味性相對應,但《湯液經法》中所述葯精的葯氣味性有別於《本草》中藥味性。用「味性」表示葯氣狀態,「味」為「體味」,「性」是「用味」;按數學上排列組合,共有25種基本葯氣狀態,《輔行訣》中所載的25味葯精可與之相對應。 《湯液經法》中所述的25味葯精、葯氣的狀態和《本草》味性對照表,如下: 五味屬性 用味(功能、作用) 木(辛散)溫 火(咸軟)熱 土(甘緩)平 金(酸收)涼 水(苦堅)寒 體味 (物質和基礎) 味辛皆屬木 葯精 桂枝 椒 姜 細辛 附子 湯液 辛溫 辛熱 辛平 辛涼 辛寒 本草 辛溫 辛溫 辛溫 辛溫 辛溫 溫肝 溫心 溫脾 溫肺 溫腎 味咸皆屬火 葯精 大黃 旋覆花 澤瀉 厚朴 硝石(芒硝) 湯液 咸溫 咸熱 咸平 咸涼 咸寒 本草 苦寒 苦辛咸微溫 甘淡寒 苦辛溫 咸苦寒 熱肝 熱心 熱脾 熱肺 熱腎 味甘皆屬土 葯精 甘草 大棗 人蔘 麥冬 茯苓 湯液 甘溫 甘熱 甘平 甘涼 甘寒 本草 甘平 甘溫 甘微苦平 甘微苦微寒 甘淡平 平肝 平心 平脾 平肺 平腎 味酸皆屬金 葯精 枳實 豉 芍藥 五味子 薯蕷 湯液 酸溫 酸熱 酸平 酸涼 酸寒 本草 苦辛微寒 辛微溫 苦酸微寒 酸溫 甘平 涼肝 涼心 涼脾 涼肺 涼腎 味苦皆屬水 葯精 黃芩 黃連 白朮 竹葉 地黃 湯液 苦溫 苦熱 苦平 苦涼 苦寒 本草 苦寒 苦寒 苦甘溫 甘淡寒 甘苦寒 寒肝 寒心 寒脾 寒肺 寒腎 選用25種葯氣中若干個來糾人體的氣之偏,平衡人體的五大系統,以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氣機),這也許是最原始的湯液制方思想。
推薦閱讀:
※我喜歡單身期,也不排斥結束單身的狀態
※性騷擾者心理狀態
※信任與自由是婚姻的最佳狀態
※婚姻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TAG: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