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陸遊眼中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枕邊讀詩

第 334 期

臨安春雨初霽

【宋】陸遊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臨安是指現在的杭州,當時南宋定都臨安。陸遊寫這首詩時已62歲,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詔入京,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名作。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與壯年時的鐵馬冰河,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所以作者一開篇就感嘆世態炎涼「薄似紗」,此番誰又讓我騎馬趕來做客京都,沾染繁華呢?作者似乎在感嘆,似乎又在嘲弄自己,人在仕途真是身不由己。昨夜住在小樓中,聽了一夜的春雨,雨打花落,想必明早小巷深處就會傳來那一聲聲叫賣杏花的聲音吧。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也是傳誦甚廣。如果拋開全篇,單獨看這兩句,也許會有人認為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其實聯繫上下句便可知,作者的憂愁深藏其中。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都伴著這雨聲湧上心頭。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與詩人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作者客居臨安,閑極無聊,所以鋪開短紙揮毫潑墨,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裡就是指品茶、玩茶道。(細乳,指煮茶是浮上來的細小泡沫)

為什麼說寫草書打發時間呢?據說東漢的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書,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思是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在這裡陸遊用典故來表明自己閑極無聊,但又無可奈何,不知還要在旅館中等多久才能得到召見!詩人接著寫到: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山陰老家。

最後兩句也是從一個典故中轉化出來的,晉代的陸機曾有詩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意思是說京洛多風塵,把白衣都染黑了。陸遊在這裡用意很明顯,就是想早日回家,不願在臨安久留,怕沾染了一身風塵。

今天既然是清明節,我們就來說說關於清明的事。我們現在的清明節是古代的上巳、寒食、清明的三個節日的合併。在古代,上巳和寒食都比清明的名氣大。

上巳節是指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按照風俗,這一天人們要在水邊洗滌污垢,祈求平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的時間就固定在三月三日,節日內容也變成水邊的宴飲和踏青。杜甫《麗人行》中就有記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寒食,是在冬至之後的105天,也就是清明節之前的一到兩天,這一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禁煙火,大家都只吃冷飯,所以叫寒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被燒死的介子推。

唐代的韓翃不是專門寫過一首叫《寒食》的詩嗎?「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後來這個節日又增加了祭祀這個重要內容,從漢到唐,寒食節一直是民間的第一大祭日,歷朝歷代都要放假,讓人回家祭祖掃墓。

清明本來不是一個節日,它只是24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因為這時「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大約從唐朝開始,清明節地位開始提升,到了宋朝,就合併了上巳和寒食兩個節日,從上巳那裡接收了游春的內容,又從寒食那接收了祭掃的內容,這才演變成了今天的清明節。

(文/小石頭媽媽 音/小石頭及媽媽)

還記得我們讀過的詩嗎?

點擊下面的鏈接,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浣溪沙 · 細雨斜風作曉寒》


推薦閱讀:

你身上還存在著多少孩子氣?
摸金校尉 發丘中郎將 土夫子 旱魃 都是真的存在的
宿命真的存在嗎?
網路是虛擬的,人卻真實存在的
真正的無(虛無)是否存在?

TAG:清明 | 存在 | 清明節 | 陸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