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三寶之中誰是第一
成佛不能違背世間道。不管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還是其他宗教,都是人間 教,都必須穩紮於人間,深入人間,為眾生服務,才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才會有生命力,才能源遠流長。否則,如果不能讓眾生受益,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一個人的功德有多大,福報有多大,取決於他為眾生服務了多少,讓眾生受益了多少。讓眾生受益越多,他的功德福報越大。所以宗教必須以人為本,必須建立在尊重人、理解人、包容人、服務人的基礎上。
釋迦牟尼佛把佛教分成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為什麼這五乘把人乘擺在第一位呢?佛教有一句話:有了人格,才有僧格;有了僧格,才有佛格。這人格、僧格、佛格就是人品、僧品和佛品!在座的居士菩薩要想成佛,必須有人品,人品不具足,不可能有佛品。佛是人修成的,從無量劫以前通過累生累世的修行,福報具足了,才成佛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把佛看得遙不可及,高不可攀。
我們學佛,是學佛的什麼?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責任心,學佛的奉獻精神、慈悲精神,學佛的境界。我們往往在菩薩身上才看得到境界,在羅漢身上很難看到,所以續佛慧命的不是羅漢,而是菩薩。為什麼佛門裡稱居士為菩薩,而不是羅漢呢?因為佛法是靠居士來護持的,居士有無我奉獻的精神。出家人是講法傳播佛的思想的,是佛的工具。建寺廟本應該是居士們的事情,寺廟建好之後,和尚來修行、講法。結果現在顛倒了,我們和尚建寺廟,給你們居士提供修行的道場和方便了。
佛教的第一座寺廟叫給孤獨園,給孤獨是一個居士的名字,他把田宅賣了,變成錢財給釋迦牟尼佛建寺廟,所以這個寺廟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那時候出家人修行很精進,成就的很多,沒有把建寺放在心上。在家居士想聽聞佛法、修學佛法,就給佛祖建了一座寺廟,方便信徒們跟隨佛陀學習,這是佛教第一座寺廟的起源。
佛法僧統稱三寶,三寶之中,最重要的是僧寶,沒有僧寶的存在,佛寶和法寶就沒有辦法延續到現在,當初佛陀也是先現沙門相,所以僧寶就代表了三寶。恭敬僧寶就等於恭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藏傳佛教對僧寶非常重視,而我們漢傳佛教似乎更喜歡拜木頭佛、石頭佛、玻璃鋼佛,而把僧寶忽略了。如果沒有僧寶,我們能聞到佛、聽到法嗎?
有的人認為佛教是迷信,我不否認佛教有迷信色彩,但迷信也有迷信的價值。比如我們在祭祖的時候,焚香、供水果、點蠟燭、燒紙,我認為這不是迷信,我們的追思要有所表示嘛。物質是傳遞愛心的一個載體,通過燒香、燒紙、點蠟燭、供水果,就把我們的愛心、感恩的心表達出來了。感恩的心是需要一個途徑去表達,一個載體去呈現的。就像一個兒子對父母有孝心,逢年過節給父母買套衣服,這個行為、這套衣服就把你感恩的心表達出來、呈現出來了,這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不同,你們是以在家的身份學佛。在家佛是維摩詰,出家佛是悉達多。維摩詰是和佛陀是同一時代的人,佛陀的江山有一半是維摩詰開拓的,維摩詰無論是知識學問還是智慧修為,都比佛陀的十大弟子高。所以學佛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先後,只要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你就脫俗了,超越因果了。
問:如何才能超越三界呢?
師:要想超三界,首先我要問你:你的心在哪裡?如果你的心是放在三界之內,你永遠都超越不了三界;你只有把心放到三界之外,才能超越三界。所以學佛首先要發願,發願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到三界之外。你沒有發願,你的心在三界之內,你怎麼修都超越不了三界,脫離不了輪迴。為什麼你每天都被煩惱、無明、因果包圍著呢?因為你的心放在三界之內,你整天想著俗事,沒有把心拋到三界之外。
所以學佛首在發心,重在行願,而且要堅持不懈地行願,勇猛精進地行願,才能成就。當你在行願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有了廣度。行願就是利益他人,廣結結緣。你不廣結善緣,功德福報怎麼培養起來?要想超越三界,往生西方凈土,不能少了善根、福德等種種因緣。你為多少眾生服務,你就得到多少福報;你讓多少眾生受益,你就修了多少功德。所以我們只有為別人服務,讓別人滿意了,我們才有功德福報。今天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你們服務,希望讓你們滿意的。如果我們沒有接待好,沒有讓你們吃好住好,我們何來的功德福報呢?只有眾生歡喜了,諸佛才會歡喜。
你想超越三界做一個不平凡的人,你的付出就要比別人多。你不要跟身邊的凡夫比,跟凡夫比,你就是凡夫;跟佛比、跟祖師比,你才能成佛、成祖師。如果你真的能把佛的理念運用於生活中、工作中,你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人。佛法是沒有死角的,如果你真的學會了佛法,你的人生也沒有死角。
作為一個經商的佛教徒,你應該比別人更善於經營,經營得更成功,因為你掌握了佛法的智慧。而且你有信仰,知道有了錢之後應該如何用錢——要去布施,要去供養三寶,要去做功德。所以有賺錢的機會,你不要錯過;當官的機會來了,你也應該去當官。尤其是當大官更能為眾生服務,更能護持佛法。如果錢財、權力落在沒有信仰的人手裡,他們就會腐敗、墮落。
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如何花錢、如何使用手中的權力就體現了你的人品,體現了你的境界,體現了你有沒有把佛學好學對。金錢是一個好東西,可以做功德,可以修福報,可以救人。當然,金錢也可以讓人下地獄,當你沒有信仰的時候,你沒有定力,沒有智慧,金錢就變成了你做惡的工具;當你有了信仰,有了智慧,會用錢了,金錢就變成你做善事、修功德的工具。金錢和權力本身並沒有屬性、沒有靈魂,人賦予它什麼屬性,它就是什麼屬性,人賦予它什麼靈魂,它就是什麼靈魂。
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要房子沒房子,要車子沒車子,連溫飽都解決不了,窮光蛋一個,你說你想開悟成佛,想弘法利生,你怎麼會有這個能力呢?你跟別人講佛法,別人會聽嗎?為什麼他陞官了,發財了,買了別墅、買了轎車?因為他是佛教徒,他開了智慧,所以他成功了,要什麼就有什麼。別人都想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這時候他跟別人講佛法,別人一聽,自然就跟他學佛了嘛,是不是這樣?(答:是!)
學佛是開智慧的,佛學是一門成功學,學佛就是學習成功。結果你學了佛,既沒有開智慧,也沒有成功,仍然愚昧無知,一無所有,你是給老佛爺臉上抹黑,給你皈依的師父臉上抹黑。所以作為居士,你們要學佛的智慧,不要學錯了,學扭曲了。好多人認為學佛就不能當官,不能做生意,不能發財,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那叫做邪知邪見,學偏了。
碰到孤寡老人,你布施了嗎?社會出現天災人禍,你捐款賑災了嗎?身邊的朋友鄰居向你求助,你伸出援手了嗎?如果你做了,你的價值和尊嚴就透過你布施的錢財、你的行為體現了出來。所以我說錢財和權力是個好東西,是成就人的功德、成就人的福報的。但它只是我們的工具,我們是它的主人,不能讓它變成我們的主人。
我們學佛就是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責任心,學佛的奉獻精神,結果在我們身上沒體現出智慧,沒體現出責任心,也沒體現出奉獻精神,我們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佛教徒嗎?佛與凡夫的區別在哪裡?就在境界上。這個境界指的就是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境界是要落實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擲地有聲的。學佛的人應該做社會的引領者,做人類的導師。出家人引導居士,居士引導不信佛的人,這樣社會風氣才會越來越好。居士學佛沒有學好,是出家人的責任;社會風氣不好,是出家人和居士菩薩共同的責任。如果出家人和居士菩薩都做到位了, 社會風氣自然就好了。學佛是從自身做起,自身做到位了,自然就感化了別人,別人也跟著我們一起學了。
問:尊敬的上師,現在學佛的居士經常說不要著相,於是在一些形式上、儀軌方面,很多人都不著相。在這一點上我比較矛盾。
師:學佛的確不應該著相,應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要以相論相,但是也要經過著相的這個過程。如果這個相對你的修行有幫助,你就要執著;如果這個相對你的修行沒有幫助,你就必須把它放下。這個相就是規矩、就是儀軌、就是程序。如果你已經定性了,不搖擺不退步了,對這個相就應該放下不執著了。所以在某個階段必須執著,在某個階段必須放下。
問:師父,是不是虔誠地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師:你在娑婆世界是個糊塗蛋,開不了智慧,你到極樂世界還是個糊塗蛋;你在娑婆世界開悟了,有智慧了,你到極樂世界也開悟了,也是個有智慧的人。所以你只有開了智慧,累積了福德資糧,消除了煩惱習氣,才能到極樂世界,否則你到不了極樂世界。
既然你想修行,就要好好地修,徹底地修,從根上修,將來到極樂世界去,和阿彌陀佛、和諸佛菩薩住在一起,那才有意義。
問:請問如何看待業障,如何消除業障?
師:要想消除業障,你的心就不能放在業障這個層次。三界以內是因果的世界,也就是業障的層次,如果你把心放在三界以內,你永遠都無法超越因果、超越輪迴、超越業障。除非你把心從三界以內一下拋到三界以外,這時候你自然就超越了因果、超越了輪迴、超越了業障。
為什麼學佛一定要發心呢?所謂發心就是把你的心放到一個高度,就如同世間人所說的立志。人生沒有高度,你脫不了俗;人生沒有廣度,你結不了善緣;人生沒有長度,你跑不到他人的前面。人生就是一個高度,一個廣度,一個長度。發願就是塑造一個人的高度,行願就是開拓一個人的廣度,持之以恆不停地超越就達到了一個長度。長×寬×高,就是一個人一生要奮鬥的方向。
問:請問「南無」是什麼意思?
師:「南無」是皈依、歸敬、歸命的意思,是對佛菩薩的尊敬和肯定——我願意皈依你,把自己完全交給你,希望你來教導我。
推薦閱讀:
※你「沾佛光」了嗎?|慧本法師
※索達吉堪布與凈空老法師的佛法善緣
※釋智諭法師開示
※凈空法師講經精華錄:修行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集)凈空法師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