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關於「自由、民主、人權」的認知盲點(2)

  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的時候也正是西方國家通過戰爭,瘋狂掠奪世界財富和資源的時候,這些財富和資源大大推動了西方國家的財富積累和工業化,但這種血腥戰爭和利益爭奪也埋下了失敗的伏筆。當時的歐洲各國迷信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以惡報惡,最終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文明本身也遭受重創。特別是二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文明幾乎毀於一旦。

  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個比較文明的歐洲實際上是僥倖才保存下來的。這種僥倖包括了希特勒的納粹德國還沒有發明原子彈,包括了俄羅斯民族和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以3000萬人傷亡的巨大民族犧牲捍衛了自己的獨立,同時也幫助捍衛了歐洲文明。如果當時的中國政府,像一些歐洲「民主」國家那樣在法西斯進攻面前紛紛投降的話,日本法西斯早就可以輕易地拿下中國,然後與德國分進合擊拿下蘇聯,再以中國和蘇聯的巨大資源為後盾來稱霸世界,歐洲文明還能保留多少?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所作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在西方還遠遠沒有得到承認。英國首相丘吉爾1945年和西方領導人交談時,對中國根本就不屑一顧,提及「中國人」,他用的還是那個對華人帶有嚴重種族歧視的字眼「Chinaman」。

  在經歷了這些災難之後,西方終於有一些人士開始了深刻的反省,並對歐洲的很多主流價值重新作了評估和篩選,把壞的剔除,把好的留下,並與國際社會的其他代表一起努力把好的部分打造成普遍價值,這才有了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這個《宣言》確認了人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都應該享受人權的原則。

  但歷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世界人權宣言》誕生之後,種族主義理念還是繼續主導著西方國家的國內外政策。例如,為了維護其殖民統治,法國又發動了極其殘酷的越南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直到最後實在打不下去了,它才非常不情願地放棄了這些殖民地。同樣,美國黑人不堪再忍受種族歧視,於20世紀60年代掀起了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1963年大聲疾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膚色深淺,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而這離美國通過載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已是187年之遙。

  追溯這些歷史並非要貶低西方一些重要文獻在歷史上曾發揮過的關鍵作用,也無意貶低西方文明本身已經取得的進步,而是要準確地找出「自由、民主、人權」的來龍去脈,澄清某些認知上的盲點,確認「自由、民主、人權」的推廣普及過程並非西方的自覺自愿,而是世界上所有被西方奴役的民族經過長期英勇的抗爭,並和西方有識之士共同努力,才逐漸把這些本屬於世界上少數人的特權變成了西方國家不得不接受的價值觀,其內涵也在不同文明的互動過程中被大大豐富了。

  從對「自由、民主、人權」歷史真相的敘述中,至少可以得到兩點啟發

  第一,現代意義上的「自由、民主、人權」觀念在西方得到普遍承認的時間並不長,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更多。如果以1965年美國開始允許黑人和白人享受一樣的民權開始,那麼也只有近50年時間,比我們改革開放只多十來年。

  第二,西方對自己的政治文化傳統採取了一分為二的態度,放棄糟粕的東西,繼承優秀的東西。比方說,西方已被迫放棄了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在西方曾經非常風光的「普世價值」,又對「自由、民主、人權」作了對自己有利的解釋,雖不完美,但還是包含了值得肯定的進步。相比之下,我們不少國人對中國自己的傳統還是持一概否定的態度,認為整個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專制史,一切要推倒重來。實際上今天西方已罕有學者否認在過去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至少在1500年內,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全面領先當時的西方的事實。西方整個文官制度是從中國借鑒來的。歐洲啟蒙運動的一個主要思想來源就是伏爾泰、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等歐洲思想家對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詮釋。比如,這些思想家特別讚賞中國人的理性和宗教觀: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宗教戰爭,而歐洲歷史上宗教戰爭打了上千年。我們今天完全可以在一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基礎上,用今天的眼光來認識和發掘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資源,這是一個尚未充分開發的巨大智慧寶庫,對重塑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對解決中國和世界面臨的許多挑戰,都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張維為  作者為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所所長)

[責任編輯:叢芳瑤]

第1頁 上一頁 1 2 共2頁

推薦閱讀:

關於六大茶類的區別,看這篇就夠了
關於更年期的那些事兒,一定要看看!
關於『驛馬』的新看法
達真堪布:關於往生法的開示
關於藍顏知己的句子_好詞好句_雨露文章網

TAG:認知 | 人權 | 自由 | 盲點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