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應強教授辨治筋傷病的特色正骨手法介紹
05-31
2008年總第40卷第2期林應強教授為全國第3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臨證近四十載,學驗宏富,長期從事筋傷疾病的診療,擅長正骨手法治療頸肩腰腿痛,且手法獨特。現介紹其辨治筋傷病的特色正骨手法,以饗同道。1筋病治筋,治病求本林教授在多年臨床實踐中認為,經筋理論對手法治療筋傷疾病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正如《素問??痿論》所說:「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經筋的分布多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附近,經筋受損或經筋失養,則產生經筋循行所過之處的筋肉、關節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等。依據經筋理論,脊柱相關性疾病均可與經筋相關聯,如腰椎間盤突出症主要與足太陽經筋、足少陽經筋病變有關。如《靈樞??經筋》雲:「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脊反折,項筋急。」因此足太陽、足少陽經筋經氣不利,血運不暢,氣血凝滯,可產生腰腿痛的癥狀[1]。常見筋傷病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或踝關節損傷等,均可依據經筋理論進行診治,並能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內經》指出:「病在筋,調之筋。」筋病在筋,一般屬於經筋局部受損傷之後出現的相應癥狀,在治療上可以治之以筋;若筋傷在它病,如由頸椎病、腰椎病等累及相關經筋而引起四肢的筋傷,這些引起四肢筋傷癥狀之頸椎病、腰椎病等即是病之「本」,通過對其治療,可取良效。林教授強調「治筋求本,抓住原發病是其診治關鍵」。2爆發力手法的運用特點《醫宗金鑒》曰:「蓋正骨者,須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復善用夫手法,然後治之多效。」林教授手法的特點是爆發力。爆發力的特點是「瞬間」即出,速度驟增,具有極大的動量,常使患者在不知不覺中疾苦得以緩解。《醫宗金鑒》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稱為手法也。」力的使用應考慮方向、力度和部位,如林氏定位旋轉扳法治療頸椎病手法方向常常是朝對側呈圓形、橢圓弧形、拋物線方向運作;提拉旋轉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手法方向常常是雙手下壓及扳動為主,使患者脊柱極度旋轉等。就力度而言,須根據患者年齡、體質、病變部位而施以不同的力才能取得良效。林教授認為這種正骨手法與一般的按摩截然不同,按摩手法一般以均力輕柔地進行,而以「爆發力」為主的正骨手法,是在患處徒手施以「爆發力」為主的,不需要任何器械和藥物,即刻就使患者緩解疾苦。這種手法實質上是起到了整復脫位、解除粘連、糾正錯位的作用。3治療常見筋傷疾病的特色手法3.1提拉旋轉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健側卧於床上,肩下墊一軟枕,患側下肢屈膝屈髖90°以上,膝部略伸出床邊,健側下肢伸直;一助手將患者健側上肢向上方拉提,使患者上身懸空,脊柱與床面的夾角約35°,另一助手雙手固定患者健側肩部;術者雙掌壓住患者患側臀部髂骨翼用力,使患者脊柱旋轉30°,當術者感到有明顯阻力時的下壓力約20kg,術者以雙肘關節微屈至150°向下逐漸發力,有節奏地下壓臀部,下壓力以75kg為標準,力度控制在45~120kg範圍均為有效和安全力度,下壓及扳動以7次為限,使患者軀幹部旋轉角度逐漸加大,脊柱旋轉角度最大不超過45°,術中可聽到脊柱在扳動時的「咯噠」聲,表明手法成功。林教授認為提拉旋轉斜林應強教授辨治筋傷病的特色正骨手法介紹范志勇1吳山2郭汝松3黃增彬4(1.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510632;2.廣東省中醫院,廣東廣州510120;3.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廣州510405;4.廣州荔灣區骨傷科醫院,廣東廣州510140)摘要林應強教授臨證辨治筋傷病注重經筋理論的運用,其在正骨手法方面強調爆發力,以剛帶柔,治療常見筋傷疾病具有特色手法,如提拉旋轉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林氏定位旋扳法治療頸椎病、頸椎整復手法治療肩周炎、擠壓療法治療踝關節扭傷等。關鍵詞筋傷病經筋理論正骨手法中圖分類號R27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97X(2008)02-0019-02林應強教授醫學傳薪192008年總第40卷第2期扳法是據腰部疾病的生理病理特點和腰椎的解剖和生物力學原理總結出來的治療手法。其包含的力學原理主要有:操作前的準備姿勢使腰椎側向成角,操作時手法產生一種複雜的包括腰椎旋轉和側彎的三維運動,可減少手法作用力對胸椎衝擊,使患者軀幹旋轉力最大限度地作用於腰椎下部,減少手法對無關部位的影響,所以能最大限度地減輕椎間盤壓力,解除突出物對神經根和硬膜囊的壓迫,極大地緩解臨床癥狀[2]。3.2林氏定位旋轉扳法治療頸椎病患者取端坐位,術者結合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後用指觸摸棘突兩側,以確定發病的節段,以右側為例,分為上段(C1~C2),中段(C3~C5),下段(C6~C7),患者兩手垂直放鬆,前屈分別屈頭(上段不用屈曲,中段15°,下段30°),術者立於患者身後,以一手拇指觸摸偏移橫突或壓痛點處固定之,肘部抵住患者下頜部向上牽引,同時讓患者的頭部分別作圓弧形、橢圓弧形、拋物線形旋轉並控制好爆發力,此時常可聽到「咯」的一聲,或拇指下有滑動感,再檢查偏移橫突是否平復。林教授認為此手法比目前治療頸椎病的一般手法有更好的療效,如手法操作時常可聽到一聲或多聲「咯」的聲音,認為聽到「咯」的聲音並不代表已扳動到病變的部位,如病變在第5頸椎,很有可能「咯」的聲音是第4或6頸椎所發出的,這種假聲音不但容易麻痹醫生,也容易麻痹患者,容易造成病情的反覆,這種情況是因為沒有正確定位造成的。因此治療時應使病變節段處於旋轉中心,使之受到最大作用力,使無關節段遠離旋轉中心,其圓弧形、橢圓弧形、拋物線形旋轉正是為了不同節段而設計的,起到了準確定位的效果[3]。3.3頸椎整復手法治療肩周炎臨床上單純的肩周炎並不多見,多為合併頸椎病變為主的頸源性肩周炎。採用林氏定位旋轉複位手法結合肩關節被動扳動手法治療此類肩周炎,效果較佳。手法治療肩周炎從頸論治最大程度上體現了林教授對「治病求本」這一精髓的認識。頸源性肩周炎是指由於頸椎病變使頸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導致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症,以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起病前常有頭、頸部外傷史或長期伏案工作史及頸肩部受風寒史。頸椎X線示頸曲改變、退行性改變及小關節錯位等。治療採用林氏定位旋轉扳法為主,同時結合肩關節扳法,可取得良效。林教授認為四肢疾病可以從脊柱找原因,如頸源性肩周炎就是因頸椎病變誘發。肩背部肌群由C5~T1神經支配,在皮層中樞的指揮下,協調完成肩關節的運動。由於頸椎病變,造成脊柱內外平衡失調,使脊神經根受累,發展成肩周圍炎,檢查時可在C5~T1棘突旁找到壓痛點。手法治療時治肩先治脊,標本同治方可取得最佳療效。3.4擠壓療法治療踝關節扭傷內翻型傷者取健側側卧位,患肢伸直,健肢屈髖屈膝90°,患踝部內側墊軟枕;助手將患足與小腿固定成90°位,術者雙手疊掌,掌心按住患處用力下壓,力度的輕重視患者耐受程度及踝關節損傷情況而定,當脛、腓、距骨的位置關係已正常時即停止,然後再檢查患踝外側韌帶有無因損傷而扭轉、紊亂等情況,如有則應理順撥正;助手保持患側小腿與足成90°,呈「8」字型將踝關節捆縛、包紮使小腿與足部成90°的正常解剖位上。第3天檢查,如踝關節諸骨節對位良好,受傷的韌帶解剖關係正常,則不再施手法。林教授認為傳統的治療方法,對於輕、中度踝關節扭傷,效果較好。但對於重度扭傷,有韌帶斷裂、距骨傾斜半脫位及脛腓下關節分離的患者,在急性期施手法顯然只能加重局部軟組織損傷。擠壓手法主要針對脛腓下關節分離和距骨的半脫位,特別是受傷後24h以內者,擠壓整復手法不僅能使踝關節諸骨恢復正常的解剖關係,同時還能清除韌帶撕裂後因毛細血管破壞向關節腔內滲血而形成的關節腔內積血,防止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4]。4參考文獻[1]梁永瑛,崔瑾,向開維.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經絡辨治.遼寧中醫雜誌,2002,29(3):168[2]吳山,馬友盟,林應強.提拉旋轉斜扳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4):311[3]馬友盟,吳山,賴淑華.林氏定位旋轉斜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7例療效觀察.新中醫,2004,36(11):34[4]林應強,吳山,馬友盟.擠壓手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60例療效觀察.中醫正骨,2000,12(7):21第一作者:范志勇(1978-),男,碩士研究生,中西醫結合專業。電子郵箱:fzystrong@126.com收稿日期:2007-07-09編輯:華由王沁凱!!!!!!!!!!!!!!!!!!!!!!!!!!!!!!!!!!!!!!!!!!!!"!!!"!!!!!!!!!!!!!!!!!!!!!!!!!!!!!!!!!!!!!!!!!!!!"!!!"歡迎訂閱歡迎投稿醫學傳薪20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