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達人」紅爆網路

鄭娜 董曉偉 強德華《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5月08日   第 04 版)

隋凱近照Mike隋火了!近日,他製作的一段9分鐘搞笑視頻在新浪微博上受到熱捧。截至5月7日中午,轉發量已達42萬多次、評論也有9萬多條,而Mike隋的微博粉絲量也迅速飆升至42萬多。 1人飾12角倍兒溜漢語驚網路穿著國安球衣的北京人,戴著毛皮帽子買醉的俄羅斯人,唱著Rap的非洲人,戴眼鏡穿西裝的香港人……一個人扮演12個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人是什麼效果,看看最近紅爆網路的Mike隋的視頻就知道了。視頻的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中國人李雷在北京酒吧里與幾個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朋友喝酒聊天的故事。其間,他們操著不同腔調的英語和漢語,成為視頻的亮點。比如北京人說普通話滿口京腔:「有事兒嗎?這兒一幫老外在這胡喝」,香港人說話喜歡中英文夾雜:「我的名字叫Tony啦」,日本人說話時的禮貌與拘謹,台灣男人說「你想怎樣」時的特有腔調……一個個惟妙惟肖的模仿,令網友們讚嘆不已。而最能引起網友以及「80後」共鳴的人物便是李雷——上世紀90年代初中英語教科書里的男主人公,在視頻里變成真人,和許多中國人一樣學了多年英語,開口每一句話都有嚴謹的語法,被Mike隋扮演得惟妙惟肖。 中美混血學好中文有竅門Mike隋,中文名叫隋凱,父親是北京人,母親是美國芝加哥人。儘管是中美混血,但由於父親在家並不說漢語,所以,隋凱接觸的第一語言仍是英文。直到1993年到中國上小學,隋凱才開始學習中文。從最基礎的漢語拼音學起,起初幾個月確實很困難,姑姑教了他很多遍要跟老師打招呼說:「老師好」,他怎麼說都是洋范兒。直到初一,美國口音才沒有了。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後來,隋凱又回到美國讀書,為了不讓漢語水平退步,他時常跟中國的朋友電話交流,偶爾也會讀些金庸小說。這些都是他的中文水平保持在高水平的「竅門」。可以說,現在的隋凱是頂著老外面孔的「中國通」,參加中國電視選秀、拍電影、偶爾客串主持、在高校當外教,到動物園批發市場買東西,砍起價來一點兒不比中國人外行。「我沒有固定職業,什麼能過日子就幹什麼,生活很充實。」聽起來,隋凱對目前的生活狀態比較滿意。這次視頻的成功讓隋凱很意外,本來只是因為「說一口倍兒溜的漢語卻沒地方使,想讓大家看看我的嘴皮子」,沒想到這次「真誠的娛樂」居然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中國人比較喜歡語言天賦好的、表演慾望強的人。」通過這次的「火爆」,隋凱得出了這麼個結論。 文化差異恰到好處融一身隋凱的視頻被認為是反映了中國人學習英語和外國人學習中文的特色。兩者有什麼不同?特別是對於中國人該如何學習英語,隋凱有自己獨特的觀察。隋凱認為,與外國人學漢語相比,中國人學英語會更難一些,因為英文的音節比較多,且多用胸腔發音,而中文則用口腔發音,所以拿中國的發音習慣去讀英文必然會不準確。並且英文發音比較鍛煉嘴部肌肉,先接觸英文再去模仿其他國家的發音會相對容易點。除了語言方面的差異,隋凱認為中美文化還存在許多差異:中國文化最典型的特點是「含蓄」;而美國文化奔放、有感染力,滲透性很強。「含蓄有時候可能會是貶義,因為拐彎抹角不夠直接,但更多時候它也絕對是一種給人留情面、沉穩的表現。而美國文化的傳播力度很強,這種強烈的滲透性有時候會讓你感覺到他是把自己的東西硬塞給你。」雖然差異很多,但是9分鐘的視頻讓大家看到的,更多是隋凱身上兩種文化融合的影子,不管是美式的自由奔放還是中式的含蓄內斂,「我不會去想自己身上體現了中美文化的哪些不同,因為這兩種文化已經融入到了我身體裡面。」他說。
推薦閱讀:

溝通順暢的網路通道
網路美言集錦
網路話題
二十五六歲的一大男人在家啃老,一天到晚沉迷網路小說,我怎樣可以幫助他呢?
普通的辣條憑什麼成為「網紅食品」?

TAG:漢語 | 達人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