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 中國花鳥畫大家郭志光先生藝術專題片

郭志光先生是浙美六七屆畢業生(1962年入學,1967年畢業)。那是浙美第一屆分科招生,由潘天壽先生親自出題,題目叫《田園一角》。花鳥科全國只招收五名學生。

在浙美學習時第一年以工筆為主(包括白描、臨摹、寫生);第二年以工筆、小寫意為主;第三年小寫意,主要學習任伯年、惲南田等,老師主要是陸抑非先生;第四年學習大寫意,學習吳昌碩,主要由諸樂三先生教(諸樂三是吳昌碩的外甥);第五年仍學習大寫意,學習吳昌碩,同時搞畢業創作,主要由吳茀之先生教,由吳茀之先生總負責。

--- 青壁丹峰美術館

墨魂畫魄 氣韻縱橫——郭志光的花鳥畫創作

邵大箴/文

惲南田在《南田畫跋》中記:「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生情。」這裡,惲南田用了四個「情」字,說明情的不同表現,都是心靈對於印象的直接反映。縱觀中國歷代的花鳥畫,從宋代趙佶的《芙蓉錦雞圖》,明代徐渭的《雜花圖卷》,惲南田的《五色菊花圖》,清代鄭板橋的《叢竹圖》等等,我們都可以細微地欣賞到這種「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的文人最高意境,彰顯中國花鳥畫的生機盎然、搖曳生姿、潤澤吐芳,使得畫中每個細節都洋溢著韻律。潘天壽先生認為「我國的花鳥畫的成就,是站在世界的最前列的。」

      一九六二年,郭志光考上了中國最早的高等美術學府之一——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花鳥科。那是浙美第一屆分科招生,全國只招了五名花鳥畫學生,這確實能引以為自豪。從此,郭志光投身於花鳥畫的藝術生涯五十餘年。

  郭志光一九四二年出生於博大深厚的齊魯文化之地——山東濰坊的一個書香世家。爺爺曾是小學校長,喜歡書畫收藏,後來成為國畫大家的郭味渠和於希寧當年都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中學時曾受教於著名畫家徐培基、侯卓如先生。郭志光從小對書畫的愛好就在這樣的翰墨氛圍和書香氣息中耳濡目染。受到傳統藝術的哺育和滋養的同時,又加上自己的刻苦勤奮,終於得到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機會。當時潘天壽先生親自出題,不考素描,只考花鳥,足見他對花鳥畫技巧的重視。在校期間,郭志光深受潘天壽之壯美、吳茀之之健拔、諸樂三之渾厚等前輩藝術風格的影響,也從他們的人格和品德等方面獲得教益。當年聽陸抑非和陸維釗先生的課,一個「活」,一個「嚴」,讓郭志光終生難忘。除了課程外,郭志光還大量臨摹和研究李苦禪和吳昌碩的筆墨,又從八大山人那裡學品位,努力培養自己特有的畫風:凡舉筆落墨間,剛而有柔、潤而不枯、知白守黑、氣韻縱橫、墨魂畫魄盡顯格調中。多年來,郭志光深悟中國傳統繪畫「氣韻生動」乃「六法」之首,牢記潘天壽先生循循教導的「中國畫以意境、氣韻、格調為最高境地」。 

「意境」一直是傳統花鳥畫家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尤其隨著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興起,中國花鳥畫在造型上不再拘泥於物象的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強調抒情言志,同時努力體現畫家自己的藝術個性。郭志光經過多年的鑽研八大山人作品中的黑白和構圖處理,結合他對吳昌碩繪畫的體會,作畫時認真對待奔放與法度、精微與氣魄之間的關係,並在虛實相生、剛柔互補中秉筆落墨,把繪畫的結構與筆墨疏密結合得恰到好處,強調客體物象與主觀感情的統一,構築出一幅幅水墨大寫意花鳥作品,如《湖光十色》《風雨同行》《五彩秋韻眠東風》《喜秋晴》等作品。

  吳茀之先生在評價潘天壽先生的畫時用了六個字「重氣機,講格調」。幾十年來,郭志光一直將其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準則,並對潘天壽作品的研究頗為深透。從繼承方面來說,作為浙江美院花鳥科的學生,郭志光並不僅僅以能模仿老師筆下的一隻鳥、一塊石頭而滿足。他通過觀察、寫生,體會老師的經驗,在有自己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賦予作品以自己的個性特色。相對氣韻、意境來說,繪畫的格調更難把握,可以說是一種墨魂畫魄,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長期以來,郭志光注重人格和畫品修養,在畫面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正大氣象,這見於他的《氣骨崢嶸》《遠瞻雲際》《雄無可爭》《雲霄萬里來》等作品。

  郭志光說,「我想把花鳥畫的題材擴大到人周圍的環境。並不是畫一枝花、添一隻鳥就是花鳥畫,花鳥畫應該表現人與周圍自然生態的感情。」也就是說,花鳥畫的立意往往關乎人事,它不是為了純粹描花繪鳥。在這一點上,郭志光推崇齊白石畫中的人情味、生活味、傳統味,那種用簡約直率的筆觸,精於傳神達意,同時又幽默天真,飽含濃濃的人文情愫和生活意趣,哪怕是畫幾顆櫻桃、畫一隻蝦,讓人感覺與生活拉得很近,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郭志光的《魚之系列》《荷之系列》《鶴之系列》,濃濃地表現出自然生態與人相呼應的氣息。從筆墨上看,他也從重視水墨開始到關注彩墨的探索,郭志光的彩墨作品看似濃妝而不艷麗,鮮活、生動,豐富、渾厚,折射出畫家自身的精神空間和心靈圖景,能讓人沉浸在他營造的具有縱橫氣韻的鳥語花香中。

 「意境」一直是傳統花鳥畫家們追求的理想境界。尤其隨著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興起,中國花鳥畫在造型上不再拘泥於物象的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與「似與不似」之間,強調抒情言志,同時努力體現畫家自己的藝術個性。郭志光經過多年的鑽研八大山人作品中的黑白和構圖處理,結合他對吳昌碩繪畫的體會,作畫時認真對待奔放與法度、精微與氣魄之間的關係,並在虛實相生、剛柔互補中秉筆落墨,把繪畫的結構與筆墨疏密結合得恰到好處,強調客體物象與主觀感情的統一,構築出一幅幅水墨大寫意花鳥作品,如《湖光十色》《風雨同行》《五彩秋韻眠東風》《喜秋晴》等作品。

  吳茀之先生在評價潘天壽先生的畫時用了六個字「重氣機,講格調」。幾十年來,郭志光一直將其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準則,並對潘天壽作品的研究頗為深透。從繼承方面來說,作為浙江美院花鳥科的學生,郭志光並不僅僅以能模仿老師筆下的一隻鳥、一塊石頭而滿足。他通過觀察、寫生,體會老師的經驗,在有自己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賦予作品以自己的個性特色。相對氣韻、意境來說,繪畫的格調更難把握,可以說是一種墨魂畫魄,反映作者的精神境界。長期以來,郭志光注重人格和畫品修養,在畫面中自然流露出一種正大氣象,這見於他的《氣骨崢嶸》《遠瞻雲際》《雄無可爭》《雲霄萬里來》等作品。

  他認為潘天壽等先生留下來的藝術經驗,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拓展和發揚。所以,他想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並有所作為。他處理鷲、鷹、飛禽這些題材,從畫幅尺寸、筆墨形式、布局、境界等方面縝密思考,精心構思,求宏大的勢和精妙的細節。他用陸抑非先生的話告誡年輕學畫者:一個好的藝術家永遠是「眼高手低」,一個不爭氣的畫家很可能是「眼低手高」。這句話的意思是:畫家的眼界高,藝術格調才高,繪畫的技巧要隨著眼界走。郭志光就是一位眼高、手高、格調高的藝術家,他在中國花鳥繪畫領域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始終保持自己藝術的鮮活之氣和新銳之氣,既有傳統的繼承又有現代的開拓氣息,並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面貌。

關於我們:

推薦閱讀:

領養的兒子親生的女兒,給大家講個故事
分享大家一些舊衣改造的方案圖片
融合佛道的醫學大家陶弘景
七星打劫大家論(6-7)上
大家做過什麼恐怖的夢嗎?

TAG:中國 | 藝術 | 視頻 | 大家 | 先生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