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校長邵逸夫

校長邵逸夫

馬家輝 昨天 15:56

分享

(資料圖: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生於浙江省寧波市鎮海鎮,祖籍浙江寧波。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上海商會成員,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吾輩於少年時代最感好奇的其中一個英語字詞是「Run Run Shaw」,看電影時在大銀幕上看見,中文名字明明是」邵逸夫」,用廣東話來譯,再怎麼樣也譯不出這樣的英文,回學校問老師,好像是小學六年級的英文課老師,她臉色一沉,道,你也實在太諸事八卦了。

很明顯,她其實也不知道。

但她是個好老師,過了兩天,又上課了,踏進課室,她清一下喉嚨道:「邵逸夫只是他的號,正如陸遊,號放翁,他本名邵仁楞,把寧波方言的發音譯成英文便是Run Run Shaw了。」 說完,老師笑了一笑,洋洋自得。很明顯,她替學生查考了答案,而且這位很有幽默感的老師從此把在學校走廊里低頭疾走的男孩子們戲稱為「Run Run Shaw」,她喜歡把學生喝停,然後調笑說:「嘩,你跑得比邵逸夫還快啊。」

但邵逸夫先生替香港人帶來的當然不止於一個奇特的英文譯名和嘲諷的諢號。

(資料圖:青年邵逸夫)

他和他的邵氏公司為香港人示範了什麼叫做動能強大的「文化產業」,從電影到電視,從南洋到上海,從上海到香港,從香港到台灣,邵氏帝國版圖覆蓋遠近,替一代又一代的華人觀眾創造了無數的星光幻夢。用當下流行語來說,邵先生是第一位把香港影視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文化企業家,由是,成為傳奇,勢必被一代再一代的華人觀眾述說下去。

(資料圖:邵逸夫1926年隨三哥邵仁枚(左)到南洋開拓電影事業,1930年成立邵氏兄弟公司)

在企業經營以外,邵先生也向香港人示範了如何把賺來的大錢捐獻於各式各樣的慈善領域,尤其教育,貢獻之大、付出之多至今無人可比。邵先生的名字里正有個「仁」字,仁乃人之本,對於人才的培育與培訓,他最看重、最懂、最內行,所以兩岸三地的大學皆蒙其惠和幾乎皆有「逸夫樓」或「逸夫圖書館」或「逸夫書院」,或氣派、或簡樸,無處不在的堂堂建築彰顯了中國文化里對作育英才的高遠理想。

亦正因為看重人才,邵氏王國多年以來透過訓練班形式栽培了無數明星、演員、攝影、美術、燈光師、化妝師等等演藝界專業工作者,在邵氏旗下企業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對於薪酬高低的水平標準,老闆與員工之間容有異議,但對於員工在專業專才上的提升,老闆總是支持並獎勵。早已有人說過「邵氏是影視界的少林寺」,不在邵老闆手下工作過,不算英雄,所以後來有些競爭同行皆原是邵先生的下屬或助手,師出邵門,不同凡響。「邵氏出品,必屬佳品」,其實指的不止是電影而更是人才。

(資料圖:2007年10月4日,邵逸夫(前排右三)在汪明荃(前排右四)、鄭裕玲(前排右二)等一眾明星的陪伴下出席香港無線電視(TVB)四十周年台慶亮燈儀式)

邵先生,其實是華人影視界的老校長。

(責任編輯:余江波)

閱讀(2.2萬)
推薦閱讀:

邵逸夫
邵逸夫銀海爭霸之三大勁敵:陸運濤
邵逸夫vs鄒文懷,曾經的老闆日後的對手
從商當學邵逸夫
邵逸夫的電影王國

TAG:邵逸夫 | 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