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台杜甫草堂
05-31
草堂不遠,就在城西的牛頭山上。去時正值仲春時節,雨後初晴,遠遠望去,整個牛頭山蒼翠欲滴,充滿一派生機。登山之路是一條石階小道,彎彎曲曲依山勢而上,道旁不時可見一叢杜鵑或幾枝山茶,偶有鳥鳴其間,漫步這幽靜的山林,使人頓感神清氣爽。據說,早先這山上有一處古寺為此方勝景,當年杜甫登臨時,曾揮毫寫有「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的詩句,如此清麗而閑適的句子,這在一生飽受憂患和磨難的詩人筆下是不多的,可見宜人的景色也使詩人暫時忘卻了內心的苦痛。 牛頭山不高,不一會兒已來到草堂門前。與車水馬龍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幾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顯得更有韻味。走進虛掩著的大門,便是草堂前院,這裡綠竹小徑環合,亭台迴廊勾連,小巧而典雅的蓮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紀念館。來到這裡,時光彷彿又回到久遠……眼前,浮現出一幅戰火連綿,生靈塗炭,人民顛沛,哀鴻遍野的「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生活圖畫。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鬱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裡,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雖然梓州一帶有眾多的名勝和美好山川可供遊歷,但詩人感觸最深的還是世上瘡痍和民間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後共生活了一年零八個月,留下了近150首詩作,其中包括被後世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些詩篇作為現存1400多首杜詩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敘事抒情、思鄉懷友、傷時憂國,都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這些詩篇,也形象地記錄了一個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古人曰: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得失。杜甫留給我們的是一段可鑒的「詩史」。
據史載,杜甫當年的草堂是在縣城內,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遺址上,於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群。面對這綿延了一千多年的草堂,可見人們對這位詩中聖哲的敬重和懷念。遊覽了生平館,瞻仰了中院宏偉的詩史堂,最後來到花木扶疏的後院。暖融融的春陽下,幾樹海棠開得正艷,如火焰般的花朵給清靜的小院平添了幾分亮色。這裡,碧綠的荷池中佇立著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詩人撫袖昂首,滿含憂患的雙眼遙望著遠方。這情景使我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步出草堂,回首但見大門兩旁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手書的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捲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道出了後世人對這位千古詩聖的高度評價和崇敬。草堂門外,又絡繹來了一些前往參觀的人,他們也許是去領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深刻,也許是去傾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雖然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代聖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卻永遠光耀後世。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動蕩和流亡的歷史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裡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
推薦閱讀:
※杜甫的《絕句》描繪出了怎樣的情境?
※杜甫評價李白只用了兩個字:完美丨每日一詩
※杜甫草堂里的曠世之作
※如何理解西川所說的杜甫詩歌中複雜的時間觀(歷史時間、自然時間、個人時間)?
※讀杜甫 [林賢治]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