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崇禎帝為何南遷不成?

明朝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禎帝在屠殺了皇后、妃嬪、公主後,腳步凌亂地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這裡是京城的制高點,自李自成軍圍城以來,他曾幾次到這裡來觀察城防形勢。此時崇禎帝來到這裡,估計心中還抱著一絲幻想,期待奇蹟的出現。然而京城近幾日都是陰雨天,夜深霧濃,能見度極差,只聽得四周炮聲隆隆。回顧身邊,只有親信太監王承恩陪在身邊,崇禎帝心灰意冷,在煤山自縊,年僅33歲。

其實崇禎帝登基以後,兩個月內就剷除了「閹黨」,天下臣民為之歡呼雀躍,明朝大有乾坤宇宙為之一清,日月星辰為之重朗之勢,崇禎帝也一度以為憑自己的英明天縱和勤政節儉,可以使大明帝國重新煥發生機。然而在邊患、饑荒、財匱、朋黨、腐敗等問題的壓迫下,他終究沒能挺住,雖然他一度想遷都南京,徐圖再舉,但因為多方面的原因而沒有成行,最終落得個英年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一、明朝時期南京的簡要情況

南京在明朝初期是帝國的首都,永樂帝以藩王篡逆取得皇位後,深怕其他藩王如法炮製,所以繼續沿用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削弱諸王的兵權,且設立嚴苛制度嚴禁藩王干政。這樣以後,明太祖時設立在北部,擔任邊防重任的燕王、寧王、遼王、谷王等九位藩王中,燕王到南京當了皇帝,其餘藩王不是被永樂帝剝奪兵權遷往內地,就是被廢黜,造成北部邊防空虛。於是為了加強北部邊防,明成祖不得已而遷都北京。但是為了保持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和預防突發事變,明成祖以南京為留都,仍設五軍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與北京相對應的中央機構。

二、崇禎帝南遷不成的幾點原因

(一)程朱理學營造的輿論環境不允許

崇禎年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頻遭旱災、兵災,已經殘破的無法收拾,而長江以南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饑荒,物價也維持的可以控制的範圍,如崇禎十四年,山東臨清的米價達到每石24兩白銀,而蘇州的米價是每石三兩白銀。所以當時遷都南京是很好的一個策略,就連從不過問政事的周皇后也曾提醒崇禎帝「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其實崇禎帝也懂這個道理,只是後來這事傳到了天啟朝張皇后的耳朵里,崇禎帝的寡嫂張皇后聽說了這事,她就找到周皇后問了一句話:「宗廟陵寢在此,遷安往?」這話的意思清晰明了,你們兩口子要是跑了,祖宗的宗廟社稷啥都不管了?這在宋明理學盛行的年代裡是個十分嚴重的大帽子,自以為是聖賢之君且極愛面子的崇禎皇帝不願意學習晉惠帝、宋高宗,放棄北方的疆土,置祖宗陵寢於不顧。於是這件事兒只好暫時作罷。

(二)崇禎帝太愛面子且殺戮過重,使得其失去臣子的支持

時間來到崇禎十七年初,眼看局勢已無法挽回,崇禎帝又動了遷都南京的心思。這年正月初三,春節剛過,崇禎帝就秘密招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進宮議事。李明睿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文臣,崇禎帝召見他,只是因為他一直主張「南遷圖存」。這次召見,雙方談了很長時間,會談內容涉及到南遷的具體路線、沿途護衛、餉銀以及留守北京等諸方面事宜。

從這次召見可以看出,崇禎帝當時是很想遷都南京的。只是他內心深處希望最好有一個有威望的大臣出面力主南遷,而自己在群臣的極力勸說之下不得已而為之,這樣可以保住自己的面子,失敗的情況下還可以將責任推給臣子。可是自楊嗣昌死在督師任上、周延儒被崇禎帝處死後,崇禎帝就沒有能和他說說心裡話,替他謀劃機宜的閣部重臣了。

其實很多在京官員都是江南人士,他們並不是十分反對遷都,只是在崇禎帝當朝以來,已經殺了首輔2人,六部尚書4人,督師、總督7人,巡撫11人,其他侍郎以下文官和總兵、副將等武職或畏罪自殺的更難以統計。頻繁的殺戮,造成人人惶恐,不願再承擔責任。所以,皇帝因為要面子,大臣害怕擔責,局面就這麼僵持下去。而此時的大明朝再也沒有于謙式的英雄人物了。

(三)幻想通過加官進爵,激勵各路軍馬前來勤王

李自成得了宣府、大同後,崇禎帝為了各地軍隊能夠積極前來北京勤王,詔封吳三桂、唐通、左良玉、黃得功等4位有實力的總兵為伯爵,其他各處掌握兵權的總兵官也都升了級。薊鎮總兵唐通最先率部下8000人到達北京(唯一一位趕來勤王的將領),崇禎帝非常高興,賜宴、賞錢,前面這些效果都還行,然而崇禎帝居然派太監到唐通軍隊做監軍。這令唐通憤怒異常,不等朝廷批准,就自領軍隊去了居庸關(後來投降李自成),置北京城於不顧。崇禎帝最為看重的吳三桂部,因為崇禎帝遲遲下不了決心,且距離遙遠,終未能及時趕赴京師。而山東總兵劉澤清謊稱自己受傷,拒不赴京,北京失陷後,在山東劫掠一番,徑直率部南逃了。其實崇禎晚期,軍隊已經軍閥化,朝廷很難調動,崇禎帝企圖通過加官進爵來激勵將領忠君報國的熱情,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

(四)崇禎帝害怕被朝臣拋棄,不同意太子去南京監國

崇禎十七年二月末,大順軍已經打到大同、宣府,慌了手腳的崇禎帝屢次召見朝臣,商量對策。左都御史李邦華就提出皇帝是社稷的象徵,不宜南逃,但為了保險起見,應該讓太子先到南京監國,萬一北京不存,也可儘快在南京登基,穩定住局面。當時多數人都同意這個方案。

然而崇禎帝不同意,因為在崇禎帝看來,李邦華的方案是可惡至極,自古以來只有忠臣殉國的,哪有把皇上留下等著殉國的道理?還有就是北京能夠保住,而有權臣在南京擁戴太子稱帝,仿效當年唐肅宗在武靈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那樣,豈不等同於失去了天下?但崇禎帝又不願將他的狹隘心思向眾臣表明,只是敷衍地表達了自己苦心經營十幾年尚不能挽回危局,太子十幾歲的小孩子又能做什麼呢?進而籍此否決了太子南遷的方案。

三、南遷不成的影響

崇禎帝未能及時南遷,無疑加速了朱明政權的滅亡,為清朝攻取江南、鞏固統治提供了方便。

一是造成南明政權立君的分歧。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失陷後,直到四月十七日,崇禎帝殉國的消息才傳到留都南京,而南京的臣子緊接著在立君的問題上展開了一場勾心鬥角的爭執,使得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之初就矛盾重重,軍閥亂政,始終未能形成合力去對抗清軍和農民軍。

二是為清朝留下了大量熟悉關內情況的官員。北京陷落後,諸多明朝官員先是投降李自成,後又轉投清朝。崇禎末期,崇禎帝不僅自己不南遷,也阻止京城人員出城南逃,造成大量祖籍江南的官員士紳滯留北京,最終成為清朝拉攏南明政權官員的有力工具。祖籍北方的官員則為清朝鞏固在北方的統治提供了支持,同時因為南明政權北方官員很少,造成南明政權收復北方的意願不是十分強烈。

其實崇禎帝當時能夠果斷南遷,保有南方富庶之地,聯合農民軍對抗清軍,或還能徐圖再舉,恢復中原。不過歷史不可假設,我們唯有總結歷史的教訓,避免犯下類似的錯誤。

文章來源於有聽讀書投稿,作者:萬象森然;


推薦閱讀:

崇禎帝是個偽善的人,心裡根本就沒有人民,毀掉明朝理所當然
崇禎帝死因之謎
崇禎帝做了一個怪夢,大臣們紛紛道賀,一人卻大哭:大明江山不保
崇禎帝比他的前任勤政多了,為何卻亡了國?原因只有三個字
明朝滅亡後,跟崇禎帝哭窮的官員都有什麼下場?

TAG:崇禎帝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