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二十八講——不存在 使解脫成為可能

28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繼續分享《金剛經》。《金剛經》還有《心經》這都是我們漢地很多佛教徒喜歡讀誦的經典。包括很多的高僧大德也都推薦來讀這些經典。了解空性,了解空性的目的是讓我們能夠證悟空性。

在《金剛經》裡邊所講的這種「不存在」,或指的空性,這個「不存在」到底是指看見這個東西就當沒看見,還是指什麼的不存在?其實在這兒大家不是特別的清晰。今天我就把這個什麼是佛教?什麼是般若部的經典所講的「不存在」給大家解釋一下。

《心經》中有一段經文特別讓大家熟知,就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那這裡「色即是空」意思就是我們所看見這些的形象,包括這些色法,並不具備一個自主存在的本質,是指這個不存在。並不是說看見了,等於沒看見,把自己眼睛遮蔽了,不是這個意思。是說它並不具備一個自主存在的本質,是指這個。「空即是色」是說因為我們所說的形象沒有一個本質存在。那它是空性,它代表我們的空性,相依而存便具有可能性。因此形象就可以被假名安立。因此就是空即是色。「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的意思就指我們的色與空並不是視為不同的兩者,而應該視為同體的。以空為本質的色和以色為顯現的空,是這麼去看待。也就是說色法並不具備它自己的本質。我們所講的心性,或我們常講的空性是用來什麼顯現呢?是由相來顯現。只是說我們不認為這個相有它一個各自的體性,不粘著它,不使它形成煩惱,不使它形成貪嗔痴慢疑,就可以了。但是我們通常會在色法上產生一連串的這種念頭。這是誰的。這是我的。我喜歡白色,等等這一連串的這些東西。其實它形成一個比量,比量就非真。現量見的話,你是沒有煩惱的。而且也不障礙你吃飯穿衣等等這一切。其實它障礙不了,因為它的本質是空。

還有在《二萬頌般若經》 中還提到形象並非空性空,也就是被空掉的空,因為它本質就是空。這裡根據中觀應成派我們所討論的任何事物並不具備顯現的形象,它形體上的樣子,事物並不依它看起來的樣子而存在,並不是依據自方有而存在的。所以如果你從這個觀點理解空性的本質就能完全體會《二萬頌》中闡述的意義。也就是說般若經典之中所闡述的意義是究竟的空性,而並不是相對的空性。

在歷史上其實對於空性的辯論一直都存在,包括龍樹菩薩的重要弟子之一的清辯論師與佛護論師,在他們的著作中總是傾向認同事物在世俗層次上具有本有的存在性。可以說清辯論師是為了一些不同根器的弟子才這麼說,否則他們就得直言清辯論師並不明白龍樹菩薩最究竟的教法,事物不具備固有的存在。然而這非常不可能,因為他們都是龍樹菩薩的隨行者,所以本來應該要主張為名言也無自相,就算世俗上的假名安立也是沒有自性存在的。還有像無著菩薩本人的主張其實是中觀派的,但是為了接納攝受世親菩薩等其他弟子,依隨眾生的根器而宣說唯識派的宗義,也著作了唯識派的見解論點。因此很多菩薩都不是持著自己的見地不放的。就像文殊菩薩一樣,我經常講文殊菩薩的寶劍,其實對內對外都是砍斷你的執著的,完全是應眾生的需要所顯現的。

所以當龍樹菩薩講這種教法的時候,會讓很多人都非常的恐懼。就像某些人突然覺得,這個世間我們以前所安立的這些概念和我們所知的東西都不實有了,都像夢境一般的時候,其實我們會產生一種恐懼。包括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在打坐的時候突然有些時候會產生一些變化,包括爆炸啊,包括你所認為的世界乃至身體全部一時消失的時候,你會產生很大的恐懼,這個恐懼會造成我們再次進入輪迴。我們在平時打坐的時候其實就是突破了這種恐懼,在我們中陰狀態的時候,也是跟打坐的時候這種禪定中陰是一樣的,只不過說那種中陰讓我們更加無所依存,不像在禪定之中我們慢慢還能恢復身體的知覺,但在死亡中有的時候就沒辦法了,我們只能是靠在禪定之中,或在平時的時候依止的見地和自己的修正,來選擇自己的道路。

因此在平常的時候,我們對於事物沒有本質的存在的這種見地的慢慢深化,然後慢慢的對世間幻相的一個認識。我們講知幻即離,離並不是離開的意思,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沒粘著過什麼東西,你所粘著的那些只是你自己安立的一個假名,和一種假象,你在這兒執著其實跟別人沒有關係,所以解脫並不是在事物上解脫,而是解脫你對事物的執著,這個是特別重要的。因此佛法的修持並不難,難是難在觀念的轉變,而並不是像有些時候我們自己認為的那麼困難,去做一些極端的事情,這個並不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不太像其他的宗教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才能夠得到證悟。佛教的全部都是在消除你的執著,消除你的煩惱上來下功夫。

佛法的修持方法非常多,有些人適合打坐,有些人說我實在打不了坐,我可不可以用其他方法?都可以。打坐的目的其實就是--我們知道有六中有,六種中陰狀態,我們其實在生活之中,現在我們認為真實的其實也是一種中有。從《金剛經》,從般若部的經典也是告訴我們,其實你所見的並沒有本質的自性存在,包括我們昨天講的山的問題,我們看山是綠色的,那綠色並不是山的一個<本質>,你說綠色就是山嗎?那是因為山上植物所覆蓋成綠色的。你說石頭是山嗎?那你拿出石頭它並不具備山在我們概念上的一個東西,只是說我們在執著一個名相以後在這上面產生了煩惱,山我們就認為很高,對吧,那山和大地的這種隔閡,這種阻礙其實造成了我們在本有的這種智慧和本有的神通上沒有辦法被發掘出來。

所以世間的這種因果,因緣果報,包括它所展現的無常其實都是一種解脫的好消息,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的話,我們就如同像天部一樣,在天上一樣,那些天人時時都能感覺到大樂,這種自在,他們的壽命也很長,也不受痛苦,他們沒有機會解脫。所以我們作為人來說,人身難得,尤其是這個暇滿人身難得,我們又可以經歷生死,經歷各種不同的事情,然後讓我們能夠了悟這種真相,這個是非常好的,所以解脫自在其實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反而現在的狀態是非常態,是我們執著久了以後把事情看的扭曲了,所以無明的實性就是佛性,經常是這麼講的。整個般若經典都是告訴我們,空性其實是你的本來,是事物乃至於色法的本來,所有色法顯現無外乎都是空性的顯現,因為空才能夠顯現,如果我們認為有個東西是實有的,比方說山具有山的體性,它在上面沒有辦法變化,不存在生滅變化的現象的話,我們就無從改變,無從解脫。

因此佛教徒不要把自己變成宿命論者,一遇到事情都覺得,「哎呀,這是命啊!」一遇到困難就說,「隨緣吧」。這其實都是騙自己的,都是擋箭牌,我見過很多學佛人在這點都很迷惑。都覺得如果學佛都變成了宿命論者,或者說變成一個信命的人,那麼我們的佛該怎麼成呢?如果說我們認為命沒有本質存在,只是幻相,我們才能從幻相中解脫出來,才能成佛。否則你依循因果,還不如去信基督教,這樣更簡單,否則你在佛教中沒有任何的解脫可能。  

而且佛教的法門又非常多,光是一部《金剛經》,就從很多不同方面闡述空性的道理,但是實際上讓你沒有任何的所謂的依止處,真正的依止是依自力,依自性之力,而並不是依那些錯誤的認知。因此佛教不太像其他宗教有一個主神,你可以依止祂,你什麼東西都完全交給祂,那祂交給誰呢?或者說祂能不能管這麼多事情呢?可能是由於我們凡夫的見地去這麼想,但實際上去依止祂們,還不如依止一個真理或者說真相是最保險的,靠別人不如靠自己。乃至於在世間的父母、親友種種關係其實是最容易變化的,所以大家如果能夠看清的情況下,反而生活更加自在,而不去幻想,不去在這上產生妄想,其實這是非常好的解脫之路。 

佛教徒應該是慈悲的,必須是慈悲的,而這種慈悲其實被世間人誤認為佛教徒應該做一個老好人,應該不爭不搶,這都是對的,其實這並不是佛教徒所獨有的,作為世間的好人都應該這樣。佛教徒的慈悲,是基於我們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然後我們要從中脫離出來,而想要所有人都知道,就是這麼簡單。 之前我講過狗的那個比喻,那還有些比喻更加的殘酷,大家聽了更噁心,就是天人看我們就像蛆一樣,一堆在糞坑裡搶食,我比喻成狗。其實我們在天人眼裡就是如此,並非是天人有什麼分別心,而是在天人看來我們所爭奪的東西,爭取的東西在他們眼裡毫無意義。如果這個世間,慈悲被當成一種無限的給予的情況下,那你就是上帝,別人需要什麼你就給什麼,你就是上帝,這個不是真實的<慈悲>。  

有些人說我這塊兒是不是揣測了佛菩薩的意思,說佛菩薩是無分別的,但請你知道無分別是建立在體性上,因為眾生都不具備各自的本質,但實際上我們的相跟用都是有分別的,空性也不礙色法的產生。在這很多人都說,菩薩無分別就應該對我們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是這樣的,祂要依因緣而產生萬法的變化,就跟我之前所講的龍樹菩薩的弟子清辨論師一樣,他對某些人就講一些非究竟的教法,包括無著菩薩為世親菩薩講唯識也是一樣,都是依眾生根器所講。 並不是指無分別你就不應該有分別,不應該知道好壞美醜,這都是錯誤的見解。所以佛教徒應該知道美醜善惡等等這些世間法的安立,但不執著。也就是說菩薩雖然知道我們就像小狗一樣去建狗窩,菩薩不執著,不會因為你的這種現象產生煩惱,同時用你能聽的懂的給你講,你應該早點脫離這個狗身,迅速進入到你本來的狀態,你是菩薩,應該為度眾生做一些事情,而不應該天天盯著狗糧,盯著狗窩,做一些無聊的事情,在菩薩這是不執著,而不是不分別。不同種類的狗有不同的教化方法,不同種類的人干不同的行業,也會有不同的方法,對吧,這個並不是不分別而是不執著,這個概念一定要特別清楚。 

 

今天分享就到這裡,《金剛經》沒有幾集就結束了,希望大家通過我的拋磚引玉,能對經文有更好的理解,謝謝大家。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老龍精舍在娑婆世界

傳播優秀的佛教文化


推薦閱讀:

破斥佛護爛文: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28—29)
【重磅觀察】佛護法師:索達吉堪布《金剛經釋》獻疑 (三六) —— 文史水平與佛教...
金剛經論第三
金剛經第十講

TAG:金剛經 | 存在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