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留給世界的精神財富

邵逸夫,留給世界的精神財富

鄧暉 《 光明日報 》( 2014年01月09日   01 版)

    一幅流轉指間的地圖,點擊它,紅點疊滿。那是同屬一個名字的建築。

 

    一個縈繞心間的名字,念起它,暖流盈滿。那是中國學子溫暖的記憶。

 

    一場未經商議的緬懷,加入它,大愛溢滿。那是你我發自心底的感恩。

 

    他,被稱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逸夫教學樓、逸夫圖書館、逸夫體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幾代學子,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成為他們求學、求知的最好見證。

 

    他一手締造的電影帝國,支撐起中國人的文化地標;他精心打造的藝術產品,豐富著時代的集體印記。他,更以為善的擔當,構築起一座難以逾越的道德豐碑。他說:「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他說:「我的財富取之於民眾,應用到民眾。」他還說:「寬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的鑰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藥。」

 

    他是邵逸夫,從富到貴,再到雅,107年的生命演繹的是一段精彩絕倫的傳奇。而他留給世界的,更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文化先驅:一生都是弄潮兒

 

    「各地有逸夫樓的請留名,一起紀念邵老!」「那些年你上過課的逸夫樓大盤點」……1月8日,百度貼吧里,一座「高樓」正以每秒一層甚至幾層的速度被迅速「搭建」。

 

    「蓋樓」,以這樣一種富有特殊意義的方式,全中國的網友自發聚集,紀念這位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樓長」。

 

    此時,距離第2899號行星的主人邵逸夫先生辭世,才剛剛一天。

 

    儘管早有澄清,其英文名「Run Run」只是邵逸夫原名「仁楞」粵語發音的音譯,但大多數人還是選擇相信,不斷奔跑(英文「Run」意為跑)、勤奮與堅韌,是這位百歲老人一生傳奇的精彩詮釋。

 

    祖籍浙江寧波的邵逸夫,名叫邵仁楞,為人熟悉的「逸夫」其實是他的號。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香港人親切地稱他「六叔」。上世紀20年代,他輔助兄長在上海創立電影公司;50年代,在香港創辦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60年代,成為香港首家免費電視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創辦人之一,自此雄霸東方影壇半個多世紀。

 

    「從命運的夾縫中打拚出成功。」有媒體如此評述邵逸夫的一生。的確,從和哥哥奔跑在南洋叢林里的少年,到叱吒娛樂圈大半個世紀,打造邵氏、香港無線兩個影視王國,培育數之不盡的演藝人才的影視大亨,一生傳播中國文化的邵逸夫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先驅。

 

    精彩地活過百年,一生都是弄潮兒。邵逸夫所經歷的百年,遠比他的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精彩。

 

慈善巨子:散盡千金濟眾生

 

    「將來如果我的孩子問我,邵逸夫是誰?我一定會告訴他,我和很多人一起,在他蓋的教學樓里學習、長大。」得知邵逸夫先生辭世的消息時,網友「竹林小築」正坐在逸夫樓里進行緊張的期末複習。和許多自發悼念的年輕人一樣,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傳承這樣的記憶」:「逸夫樓,是我們共同的校園回憶。」

 

    較之影視大亨、商業奇才,提起邵逸夫,人們更習慣於這樣一個註解——「大慈善家」。

 

    打開百萬網友爭相轉發的「逸夫地圖」,手指划過每一個省份,都能看到邵逸夫的慈善坐標。這種「散盡千金濟眾生」的氣魄,與他在工作中「因1毛錢差價,拒絕劇務去外邊花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慳吝」相映成趣。

 

    1973年,66歲的邵逸夫向香港「蘇浙公學」捐贈50萬港元興建一座藏書3萬多冊的新型圖書館,後又為校舍捐贈100萬港元。而在這第一筆鄭重的捐贈前不久,他剛剛在新加坡和香港設立了邵氏基金。

 

    一幅慈善版圖就此展開,此後數十年,邵逸夫向內地捐贈巨款建設教育教學設施,迄今贈款金額近47.5億港元。 

 

    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就是邵逸夫獎學金的受益者。「1990年夏,我在哈佛讀了4年博士,進入論文階段。某日信箱來信,一個『Run Run Shaw』基金會給我獎學金。之前根本沒有申請,收信猶如中大獎,來年可以專心學業。仍不敢信,四處查資料,得知是邵逸夫的基金會。多年後在香港科大任教,專門寫信感謝。逸夫先生施善之精神千古不朽!」

 

    供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何曼則如此回憶自己在「逸夫樓」陪伴下的青春:「大學時我愛在邵逸夫先生捐贈的圖書館裡讀書,終於一步步實現我的理想。」

 

    「中國要強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國家教育事業在進步,心裡很高興呀!我的捐款重點在教育,培養人才,做些實際的事情,這是我最大的心愿!」生前接受採訪時,邵逸夫始終不忘「散財」初心。

 

民族脊樑:把財富留給民族「下一代」

 

    行走百年,邵逸夫留給我們的是什麼?

 

    「邵逸夫是一面鏡子,他能照出因現實忙碌和利益糾葛被遺忘或變得恍惚的一些東西。」撇去青春的回憶,有人如此評價邵逸夫及這場盛大懷念的意義:「它表達的是一種世界觀和人生哲學。」

 

    邵逸夫沒有把巨額財富留給子女,而是留給了更廣義的民族「下一代」。蘊含其中的,遠遠超越了萬棟大樓的物質價值,其精神價值更為寶貴。

 

    這其中有善,更有以愛育愛的傳遞。遍布全國的邵逸夫學校和教學樓足以讓曾受他精神浸潤的每個學子升騰起「不管能力大小,都能反哺社會」的悸動。

 

    在這個有人把財富變成汽車洋房,有人變成摩天大樓的時代,邵逸夫選擇用自己的財富伴隨國人的生命與精神成長。這種從致富到肩負社會責任,再升華為超越物質至上信仰的擔當精神,恰為後來之人指明了一條可供鏡鑒的成長之路。

 

    所有這些,在哀悼先生的唁電中,體現得直觀、形象。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路甬祥說:「先生一生勤奮敬業、樂善好施、愛國愛港,他的敬業精神、奮鬥精神、卓著業績和仁愛之心永遠值得懷念。」

 

    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感嘆:「先生仁慈博愛之品格,包容豁達之胸襟,樂善好施之熱忱,必將澤被後世,永駐人間。」

 

    80年前,魯迅先生就曾感慨:「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生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斯人已去,德立人間。(本報記者 鄧暉)

 

    (光明時評《時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見2版)

 時代需要更多的「邵逸夫」

周潛之 《 光明日報 》( 2014年01月09日   02 版)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經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美好的符號,代表著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儀器,更代表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愛國情懷,嵌入到每一個80後、90後的讀書記憶中。

 

    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歲。作為香港知名的電影製作人、娛樂業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領域有極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稱道的身份還是慈善家。多年來,他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了大批教育、醫療設施。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逸夫樓」早已是很多人對邵逸夫先生最為直觀的印象。這源於他從1985年開始,在中國內地持續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據不完全統計,邵逸夫共捐贈內地的科教文衛事業近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內地很多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

 

    隨著邵逸夫先生離世,有人回憶起自己看「邵氏電影」的時光,更多的人感念他捐資教育的拳拳愛國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經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美好的符號,代表著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儀器,更代表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愛國情懷,嵌入到每一個80後、90後的讀書記憶中。

 

    作為一個商業英雄,邵逸夫無疑是十分成功的。1000部以上「邵氏電影」,讓邵逸夫賺得了1000億港幣以上的財富。對商人來說,電影是掙錢的大買賣,只要有錢掙,什麼電影都可以拍。但邵逸夫不僅是把電影當作一種賺錢工具,更是將它作為一項事業來追求。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獲得大小獎項46個,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奇蹟。

 

    不滿足於掙錢,還要做出更好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在電影當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力量感召,這是邵逸夫對於電影的認識。但他並沒有在此止步,而是走得更遠,從為人們拍更好的電影,到為國家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開始對整個國家的命運和希望有了思考。邵逸夫曾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正是在這種理念之下,他後半生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精力,投身到了中國的教育和醫療事業。

 

    正如一位商人所說:「生意場上來不得半點兒慈善,但企業家不能沒有善心。」其實,一個人掙十萬塊,可以只靠個人勤勞;如果能掙一百萬,就得靠會經營的頭腦;如果能掙一百個億,那就得靠時代的機遇。而這個機遇是時代給予的,更是千千萬萬人共同創造出來的。一個人認識到了這一點,有了對民族未來的擔當精神,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有進一步的飛躍。

 

    當下中國不缺富豪,市場經濟的繁榮發展,讓很多商界弄潮兒可以憑藉自己的勤奮和意識掙得大筆財富;我們也不缺少慈善,每逢大災大難,無數國人奉獻出自己的愛心。但此刻人們懷念邵逸夫先生,更多的,還是期待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富而好禮」,出現更多的「邵逸夫」,以他們的赤子精神、擔當精神,為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

推薦閱讀:

邵逸夫(1907.10.4
仁者壽高 善者譽長 ——紀念邵逸夫老先生
永遠感懷邵逸夫老先生
邵逸夫安詳離世 享年107歲
從膽結石到死亡

TAG:世界 | 精神 | 財富 | 邵逸夫 |